淮阴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见习报告

淮阴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见习报告

一、见习目的

为了进一步了解所学的知识,体会理论联系实践这一过程的重要性以及了解化学工艺的重要用途和一些重要企业在化工这一领域的发展,淮阴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1202,1203,1205,1206在孙院长还有各班班主任的组织下相继开展见习活动,1202和1203,两个班级相继到淮安安邦香料有限公司,淮安四季青污水处理厂以及淮安华尔润化工有限公司实习,收获颇丰。

二、见习流程

1)见习动员:20xx年11月28日晚在教A阶104有孙院长等老师展开动员,并对本次见习提出几点要求:

首先,要在规定时间基础上提前10分钟到化学楼下集中,穿戴整理有序;

其次,带笔和纸注意记录对自己有帮助的信息,注意会场保持良好秩序,不大声喧哗和吵闹;

然后,听从人家安排,对于危险物品和建筑要小心谨慎,在得到专业人员许可的情况方可靠近;

最后,希望大家在本次的见习中都能有所收获,展示淮阴师范学院大学生应有的风貌和气质。

2)见习时间:

1

20xx年12月2日全天和12月3日上午半天

3)见习地点:

淮安安邦香料有限公司,淮安四季青污水处理厂以及淮安华尔润化工有限公司

4)见习小节:

要求每位同学在见习完成之后写一篇见习报告,总结本次见习的学习心得和体会,以及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如何做更好的自己,面对不一样的人生?

三、见习内容

(一)

时间:20xx年12月2日上午

地点:淮安安邦香料有限公司

公司简介:

淮安万邦香料工业有限公司位于江苏省淮安市,占地面积达十二余万平方米。 公司注重化工合成香料产品的研发、生产和经营,生产蝴蝶牌水杨酸系列及其它酯类产品和左、右旋香芹酮,产品70%以上出口,公司生产经营严格按照ISO9000管理模式运行,产品获得HALAL、KOSHER证。同时公司经营薄荷脑、薄荷素油、留兰香油、薰衣草油、椒样薄荷油等天然香料及进口甜橙油、甜橙油萜等产品。 园林化的工厂、精良的设备、先进的技术和健全的品控体系确保了我们 2

产品品质的优良和香气的纯正,强大的营销网络使我们的产品能以最快速度进入市场

主要产品:

二氢茉莉酮酸甲酯(MDJ)、左旋香芹酮 、右旋香芹酮、甜橙油系列、甜橙萜、留兰香油、椒样薄荷油、薄荷酮、薄荷素油、丙酮肟

见习小节:

淮安安邦香料有限公司是一家颇具规模的公司,他们以“创新改变生活”为愿景,以“成为客户战略合作伙伴,并通过向客户提供独特的香精产品解决方案,帮助客户赢得市场并抓住消费者的心”为使命,以员工为核心资产,以“不断创新,为客户度身定做是我们让客户产品独一无二、赢得竞争的特色服务。对消费者需求的准确把握,对品牌的深刻理解、对潮流的及时认知是我们持续发展的核心元素。崇高的信誉、高尚的商业道德、稳定的产品质量、高水平的服务是我们成为客户首选的关键所在”为价值,这样才能能让一个企业走得更长久。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虽然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我们并没有降至付诸于实践,也没有从根本上去了解这个时代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所以我们还偶遇好多上升的空间,需要好多努力。

(二)

时间:20xx年12月2日下午

地点:淮安四季青污水处理厂

公司简介:

3

四季青污水处理厂是一座技术设备先进、风格 独特的新型污水处理厂,它的投产运行对淮安市人 民生活环境改善、社会经济的发展、绿色城市的建 设、特别是对淮河流域水环境的整治,都将发挥着 日益重要的作用。

自20xx年建成投产以来,由于城市的不断发展,随着GDP的增长,不仅接入四季青厂处理的污水量在不断增加,而且接入污水的水质浓度也在不断变大,目前已经满负荷运转的四季青污水处理厂不仅不能完全处理来水量,而且针对浓度不断变大的进水水质也已不堪重负,能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二级排放标准已实数不易。

不足之处:

自20xx年国家颁布并开始执行《污水排放标准(GB 18918-2002)》后,二级排放标准中COD指标由原来的120mg/l调整为100mg/l,并江苏省自20xx年的太湖南藻事件后,更是对污水的氨氮与总磷提出严格要求,而四季青污水处理厂的AB法工艺根本不具备脱氮除磷的功能,因此目前的出水水质已经严重不能满足现行要求。

见习小节:

我们参观了四季青污水处理厂的相关设备以及一些厂区的设施建设,感慨挺深的,为了更好地进行污水处理工艺的实施,还是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的,需要技术力量支撑的,需要青年学生更加努力的。水质问题已成为一个大问题,是社会所共同关心的话题,以及由此引申而来的污染问题更是危机四伏。不管我们将来从事化学还是不从事 4

这一方面的工作,希望大家都要把环境问题放在首位,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已经不堪重负,希望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讨论。

(三)

时间:20xx年12月3日上午

地点:淮安华尔润化工有限公司

公司简介:

淮安华尔润化工有限公司隶属于江苏华尔润集团,总部位于江苏省张家港市锦丰镇,集团公司现有员工8500人,拥有总资产69亿元,具有年产5000万重箱浮法玻璃、800万m2玻璃深加工能力,是全国最大、品种与规格最为齐全的浮法玻璃生产基地。

淮安华尔润化工有限公司位于江苏省淮安市区,现有员工1300多人,企业占地面积320亩,与京杭大运河、里运河、宁连、京沪高速和新长铁路相邻,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捷。

优势之处:

公司依托江苏华尔润集团的平台优势和资金实力,充分开发淮安地下优质的岩盐资源,建设30万吨/年联碱项目。一期项目总投资

6.5亿元人民币,于20xx年底竣工投产,具有年产30万吨重质纯碱、30万吨氯化铵、12万吨合成氨、1万吨精甲醇、36万吨真空制盐、自发电1.5亿kwh、200万m3采输卤的生产能力,是全国第一家拥有盐→纯碱→玻璃产业链生产型企业。06年2月公司获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同年,“FARUN”牌纯碱、氯化铵、尿素三大 5

产品获省名牌产品称号。06年完成销售收入5.39亿元,实现利税7800万元。

十一五期间,公司按照市场独立竞争主体的经营理念,适时适度发展,进一步在纯碱行业内做大做强,力争在十一五末年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

主要产品:

纯碱,尿素,氯化铵,精甲醇,真空制盐

见习小结:

华尔润本着“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永不满足,不断超越”的理念,将在 “一业为主,产业整合,相关经营,介入多元,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指导下,逐步实施发展战略,构筑新的规模优势。 如此充满活力的企业迸发出勃勃生机,在今后的路上会走得更为长久。对于我们这些只学理论没有实践的大学生而言,工厂的生活是艰难的,这也引起广大师生的思考,如何培养高智商,高能力的青年学生?这不仅仅需要我们学生的努力,更需要这样的一个平台去学习这样的经验和实践所带来的课本所学不到的技能。这就不仅给学校提出了挑战,也给社会提出了问题,我们的学校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是值得我们好好思考的问题。

四、见习体会

为期一天半的见习很快就结束了,收获还是挺多的,感受也是很深的,也更加坚定了我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技能的决心,加 6

油!还需要更加的努力,还需要不断地学习。我只想说应试教育使得教学不想长,理论联系不了实践,广大青年学生对未来的方向不是很明确,有很多迷茫,这是社会现实,也是我们的悲哀。如何更好地区适应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成为高智商,高能力的人才?如何在未来残酷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如何让自己在各种压力中保持最好的状态?这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无不困扰着我们每个人。今天的我们,以及未来两年的我们,是以学生身份在学习,我们没有如何挣钱?怎样过好自己的生活?怎样报答自己的父母?而当各种各样的压力接踵而至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我们不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时候,我们就是有好多责任的人的时候,我们会变成什么样?所以说抓住学习的时候,疯狂地去充实自己,武装自己,使自己变得强大。

用饱满的热情和最佳的精神状态迎接每一个挑战,这样的我们才是年轻的我们。因为我们还年轻,所以一切都来得及,年轻就是资本,年轻就是力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获得更大的成功。

7

 

第二篇:淮阴师范学院

淮阴师范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

为保证“十二五”期间我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xx年)》和《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xx年)》,以及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与办学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包括:“十一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就;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十二五”事业发展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重要任务;“十二五”事业发展主要措施与保障。

一、“十一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我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学生工作和内部管理改革,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扎实开展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不断推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的主要目标与任务基本得到实现或完成。

1.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坚持面向社会需求,抓住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机遇,稳步扩大办学规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与20xx年相比,全日制普高本科生由14000人增长到20000余人,本科专业由41个增长到54个,校园占地由1300亩增长到1815亩,校舍面积由37万平方米增长到52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由5700万元增长到1.2亿元,馆藏图书由100余万册增长到180余万册。

2.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质量工程”投入力度,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建有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1个。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教育部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单位2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省优秀教学团队2个。获得省级精品课程8门,省级评优精品教材4部;获得国家级教改研究课题4项,省级教改立项课题67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考研录取率由6%上升到11.8%。20xx年,在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第。

3.师资队伍实力进一步增强,实现博士、教授“双百”目标

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师德师能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师资队伍实力进一步得到提高。专任教师由850人增加到1006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由310人增加到663人,其中博士学位教师由42人增加到127人;高级职称教师由292人增加到425人,其中正高职称教师由68人增加到109人。有68位教师担任兼职研究生导师。

4.学科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积极推进一级学科建设,着力打造优秀学术团队,科学研究水平显著提高。建有省重点建设学科4个,省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优秀学科梯队1个。建有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省高校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培育点1个。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余项;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和厅级课题2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00余篇,其中被SCI(E)、EI收录300余篇,国内核心期刊2400余篇;出版著作130余部。

5.党建和思政工作不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保持共 产 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与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重大活动,不断增强党员的党性观念和党性意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新的提高,各级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进一步改进,处理复杂事务和驾驭全局的能力不断增强。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增强党员干部遵纪守法、拒腐防变的能力,领导干部和党员的廉洁自律意识普遍增强。 坚持以学生成才为本,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寓周恩来精神教育活动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环节中,形成了用周恩来精神育人的鲜明特色。制订和完善德育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开展德育工作评估,积极推动校风、教风、学风和师德师风建设。

获得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国家及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二、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目前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及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科技创新深入发展,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加快转变,教育优先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大力培养创新人才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1.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形势

根据国家和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xx年)精神,未来一个时期我国高等教育要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重点加强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加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同时,高等院校要积极克服办学同质化倾向,要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自己的特色。我省还特别提出要建设高教强省,高教重心要实现从规模扩大向内涵建设、从外延发展向质量提升的转移,提出进一步优化高教布局,积极实施“苏中、苏北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国家和我省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为我校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深化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特色发展和服务社会等,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2.师范教育发展形势

21世纪我国师范教育正逐步显示出开放性特征,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趋势不断明晰,基础教育师资培养途径将进一步拓宽,师范院校师范专业的办学空间势必受到一定的挤压。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也对师范院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课程改革、师生互动、信息化技术运用、教育教学研究等,无不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教师教育日益专业化、终身化、多元化、高层次化以及学术性与师范性融合并重的态势下,师范院校如何凸显和强化教师教育办学优势,越来越成为师范院校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

3.同类院校发展形势

从我省高等教育发展态势看,同层次院校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一方面,“十二五”期间,我省高中阶段教育人数有所下降,高校生源市场有所收缩,相对优质生源更加趋紧。另一方面,我省属教育部划定的严格控制发展研究生教育的二类地区,各非硕士授权院校都在积极争取进入硕士点申报行列,申硕形势变得更加严峻。积极拓展生源市场和充分利用我省重点高校帮扶苏北高校的政策,紧紧抓住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有较大发展的契机,加快事业发展、壮大办学实力、提升办学层次,是一个需要积极应对的问题。

4.地方经济社会形势

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个率先”和苏北振兴计划,特别是在新一轮长三角区域规划中,淮安被定位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为淮安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淮安提出的构筑大交通、培育大产业、发展大流通、繁荣大文化、开发大旅游等目标,对人才、科技支撑的要求将会更加强烈。近期,淮安市委市政府启动了地方综合性大学筹建工程,淮安高等教育的发展环境将会有较大改善。面对苏北和淮安经济社会的大发展,进一步加强学校内涵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做好与社会急需及地方支柱产业的对接,开展产学研结合和发展研究生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人力支持和智力支撑,已成为一个必须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

5.我校办学自身需要关注的一些问题

尽管“十一五”期间学校事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我校从规模扩大向内涵建设、从外延发展向质量提升转移的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快,学校科学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专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途径需要进一步拓展,应用型专业办学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学科建设水平和层次需要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需要进一步增强;高级别科研项目和成果需要进一步增多,科技服务地方成效需要进一步扩大;富有开拓精神、学术组织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学科领军人物、学术带头人需要大力引进培养,双师型教师和薄弱专业教师队伍需要切实得到加强。

三、“十二五”事业发展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重要任务

20xx年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实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和实现硕士授权单位突破的奋斗目标,确定了我校今后一个时期事业发展的主要路径。“十二五”期间,我校将坚决贯彻落实第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全面提高办学水平,为实现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目标而奋斗。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我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改革创新,积极适应国内外高等教育形势的新变化,以发展为主题,以转型为主线,以改革为动力,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目标,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学术兴校、特色名校和国际化战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积极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协调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我省实现“两个率先”和苏北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奋斗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校事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提高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加快从注重外延发展向注重内涵发展的转型,加快从传统师范办学模式向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应用型综合大学办学模式的转型;在全国同层次同类院校中保持领先地位,力争实现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的突破,力争早日把我校建成地方综合性大学。

(三)基本思路

“十二五”期间,我校事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着力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做精师范专业,做强非师范专业;着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着力利用地方独特办学资源,打造鲜明办学个性;着力拓展错位发展空间,形成稳定持久的办学风格和被社会公认的办学优势。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着力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保障学校科学发展;着力加强校院两级管理,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提升管理水平。坚持走跨越发展之路,着力推进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研究生教育的新突破;着力提升科技服务社会能力,增强学校对社会的贡献度和影响力。坚持走和谐发展之路,着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增强事业发展软实力;着力提高教职工收入和不断改善教职工生活工作条件,实现教职工生活水平与学校事业发展同步提高,使促进学校事业大发展成为全校教职工的共同追求。

(四)重要任务

1.实现转型,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促进学校办学模式的转型,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转变单一重视专业内部建设的封闭型模式,实现师生对全校资源的共同享用,发挥专业门类较多的综合优势,争取更为丰富的校外资源和国际资源,实现办学模式向开放型综合性的转变。转变重知识传授轻实践应用的办学理念,从专业和社会对人才规格需求出发,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职业竞争力;转变重理论研究轻科技服务的科研传统,加强产学研结合,增强科技服务地方能力;转变重一级管理轻二级管理现象,建立健全校院两级管理体系,增强二级单位办学活力。

2.稳定规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稳定办学规模,优化专业结构,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本科专业稳定在60个左右,全日制本科在校生稳定在22000人左右,成人教育规模稳定在6000人左右,

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和远程教育。10个左右专业跻身于国家级或省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新增5-10门省级精品课程,力争新增2个左右省级优秀教学团队。重点培育10个左右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淮安市支柱产业相关的新兴专业。力争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左右,力争国家教学成果奖有所突破;力争获得国家“质量工程”建设项目4项左右。力争获得省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20篇左右,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3.拓展平台,提升学科竞争实力

加强学科梯队和学科平台建设,构建科技项目、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研究平台一体化格局,积极推进学科建设。构建1—2个“院士工作站”,3—4个“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工作站”。力争新增4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1-3个省优秀学科梯队;建设5个左右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具有较好创新团队和创新条件的优势创新平台;建设5—8个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密切相关的应用型的校级二级重点学科。建成8个左右教育硕士学科方向申报点,积极培育工程硕士,法律硕士等相关专业硕士申报点。建成3—5个一级学科硕士申报点,10—12个二级学科硕士申报点。力争新建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培育点)1—2个,新建省重点实验室1—2个。力争35个左右国家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力争60个左右省部级科学研究项目。年均科研经费以25%的速度增长,部分科研成果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5项以上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

4.整合资源,凸显教师教育特色

强化教师教育办学优势,积极整合我校优质教师教育资源,加强基础教育现实问题研究,力争产出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形成有一定优势的教师教育办学特色。创新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营造教师教育专业文化氛围,积极探索学科教育与教师教育在专业内容有机融合基础上实现管理相对分离的培养模式,大力提升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充分发挥在地方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中的重要作用,建成地方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教师教育研究基地、基础教育研究智库。

5.优化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十二五”末,教师队伍数量达到1200人左右,专任教师1100人左右,其中高级职称教师达45%。45岁以下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达到90%,具有博士学位的达到25%;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占40%以上,其中正高职务的占13%左右;形成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群体,40岁以下高级职称教师占高职教师总数的30%以上。引进5名左右国内有较大影响的领军人才,培养15名左右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力争30名左右教师入选省“333工程”、“青蓝工程”。拓宽教师的国际视野,有留学和出国访问、研修经历的教师比例明显提高。适当增加聘用外籍教师的人数。

6.服务地方,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深化科技工作改革,推进产学研结合,大力加强成果转化、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社会服务工作,实现产学研结合由个人行为向组织行为、少数学科领域合作向全面推进、短期项目合作向长期稳定合作的“三个转变”,横向研究项目经费数、“四技服务”收入、创新平台和服务平台数、应用成果数和成果转化数实现快速增长,应用研究水平和影响获得显著提升,各项产学研结合指标在国内师范学院中位居领先位置。

7.开放办学,拓宽交流合作渠道

增强开放办学意识,立足国内,面向世界,走教育合作化、国际化的道路。加强与国内师范大学及其他重点高校联系,鼓励和支持举办全国性、国际性学术会议,鼓励教师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不断增强办学活力,开创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办学新局面。力争新增1-3所国际合作友好学校,国际交换生年均50人左右,努力增加留学生人数。举办1-2次国际学术会议。

8.加强规划,完善办学设施功能

统筹安排校区功能,科学制定王营校区东南地块和西北地块使用规划,用足用好土地资源,为未来发展留有后备资源与空间。完成音乐楼、体育馆、行政楼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校园文化景点建设,完善公共设施,优化育人环境。

四、“十二五”事业发展主要措施与保障

“十二五”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能否实现“十二五”事业发展各项目标关系到学校的未来,全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精力、更大的投入,切实保证做好“十二五”期间学校的各项工作。

(一)主要措施

1.实施质量立校战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学校事业发展的根本标准。

推进专业结构优化计划,建立专业评估制度和专业准入与退出机制,扶持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社会急需的专业,逐渐形成专业品牌和特色。

实施培养模式创新计划,推进按大类培养、订单培养、校企、校校合作培养、模块化培养等模式,推进主辅修制、双学位制、双专业制、技能等级证书制、职业资格证书制,推进课程质量提高计划和实践创新能力训练计划。构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着力搭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教学研究平台、就业创业教育平台。不断完善两级教学管理体系、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2.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实施领军人才工程、名师工程,培养造就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领先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实施强基工程,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培养一批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建立一支有潜力、有创新、有影响的中青年教师队伍;实施“双师”工程,加快打造一支富有实践经验和专业技术能力的教师队伍,满足应用型专业办学需要;实施国际化工程,启动“优秀中青年教师出国研修计划”,选拔优秀教师出国进修,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不断提高具有海外研修背景的教师及管理人员比例。

进一步加强团队建设,加强对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教学科研骨干教师等高层次人才的目标管理,提高团队战斗力。建立开放课题制度和客座研究制度,通过名誉教授、特聘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等方式,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形成“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完善教师准入、聘岗、转岗、待岗、解聘机制,完善教师引进与培养、教学科研业绩与职务晋升、收入分配等紧密衔接的机制。加强师德建设,探索建立师德修养与专业水平相统一的教师考核制度,构建一支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建立和稳定管理工作队伍,重点加强教学科研管理、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管理工作队伍。

3.实施学术兴校战略,提升科研服务能力

积极推进以一级学科为主干的重点学科建设,建立以文理为基础,理工结合,注重应用,服务地方的基础学科、应用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建好现有4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使其在学术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达到省内一流水平;建好现有7个校级一级重点学科,使其成为我校教学、科研的主干学科,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具有明显优势。加强学科融合,以项目整合学科资源,建立若干个特色明显的学科群。 以学科结构调整、硕士申报点建设、平台建设、服务地方项目为重点,构建以基础与应用研究为主体、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并重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强化应用研究和产学研合作,引导、鼓励与社会各界联合建立研究机构、工程中心、咨询机构、评价机构等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开发基地。围绕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组建一批具有基础性、开放性、公益性特点的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开展专利申报,大力支持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以周恩来研究、淮安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为重点,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

4.实施特色名校战略,打造鲜明办学优势

坚持用周恩来精神办学育人,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推进教师教育整体改革,以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资源库、实训教师队伍、实践基地建设为抓手,加快教师教育实训中心建设,强化师范生专业技能训练,实施师范生专业实践导师制度。加快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利用多年学前教育办学积累,使学校成为我省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基地。加强校地共建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基地、教育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为地方基础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抓住淮安和苏北崛起的契机,充分利用地域资源优势,结合洪泽湖生态农业、盐化工、电子信息、特钢、运河文化等地方农业、工业、经济和文化建设的重点领域,全面加强与地方的合作,在参与中发挥作用、形成特色、获得发展、产生影响。

5.实施国际化战略,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全球化趋势,增强开放办学意识,拓宽国际合作空间。搭建中外对话与交流合作平台,促进与国外著名高校、高水平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鼓励教师开展国际学术合作研究,举办大型国际高端学术会议,吸引国内外名师大家来校对话交流。 加快国际化人才培养步伐,实施海外培训计划、海外招聘计划,拓宽教师及管理骨干国际视野,选派部分教师及管理骨干到境外研修考察。推进双语教学,提高师生在教学科研和对外交流中的外语运用能力。

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与海外著名高校联合培养人才,探索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学分互认、学位互授、修学研读、实习见习等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合作办学。

健全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管理机构,创造条件成立“国际教育学院”。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不断扩大留学生规模,制定符合留学生特点的培养计划,建立一支高质量的留学生师资队伍,逐步建立和完善与国际化相适应的留学生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

6.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推进构建学习型社会

积极构建高水平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依托本校资源,加强横向联系,突出教师教育专业优势,搭建教师教育终身学习平台,为中小学教师及基础教育管理干部专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构建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传统成人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相结合的办学格局,积极建立促进终身学习的多样化、多层次、开放型的现代继续教育体系。积极拓展培训领域和办学空间,积极扩大自考助学规模,大力开展行业培训、职业资格培训、就业援助培训。

7.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增强事业发展软实力

高度重视大学精神的培育与弘扬,注重办学品质的凝练与升华,增强学校办学底蕴。努力培育特色、打造品牌,建设高品位、有特色、充满活力的大学文化,着力实施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到精神文化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建设工程。把和谐校园建设与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起来,与实践“勤奋求实、创新奉献”的校风、“崇德励志、博学笃行”的校训和“坚守朴实、追求崇高”的淮师精神结合起来,大力营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点的良好校园风气,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主要保障

1.加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为事业发展提供思想和组织保障

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广大师生。组织广大师生特别是党员干部系统掌握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思想指导学校改革发展实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

理想之中,与学校努力实现的“五个发展,一个突破”和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奋斗目标紧密结合起来。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积极探索“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现代大学管理的实践途径。进一步规范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配合的工作运行机制。规范党委议事决策制度,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决定重大事项。明确党委全委会的职责范围、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

以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为重点,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力建设,重点培养和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深化干部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以完善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干部绩效考核体系建设。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干部培训制度,着力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从机制上保证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廉洁从教。

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以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为宗旨,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深入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不断完善学生成长成才的帮扶服务体系。

2.加强内部管理改革,为事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依法制定学校章程,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保障学校各项工作健康有序运行。积极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推进学术民主化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术评价制度、学术奖励制度、学术活动制度和学术委员会制度,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尊重学术自由,倡导学术自律,恪守学术道德,形成良好的学术导向。

加强机关工作作风建设,切实提高机关职能部门的执行力,切实增强服务意识、责任意识、节俭意识,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和办事效率,将机关建设成为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学习型机关、服务型机关。

进一步完善校院两级管理改革,促进二级学院规范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建立校内问责制度,增强各级管理人员责任心和事业心。进一步深化财务制度改革,加强预算管理,加强收支管理。树立成本观念,勤俭办学,推进节约型学校建设,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后勤社会化改革,整合后勤服务资源,创新后勤管理运行及服务机制,切实提高后勤管理标准化、专业化、精细化水平,构建能够满足学校事业发展需要的后勤服务体系。

积极推进民主办学,推行校务公开。发挥民主党派以及无党派知识分子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教代会制度、二级教代会制度。发挥工会、共青团和离退休人员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加强平安校园建设,认真落实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提高内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能力,及时化解影响学校稳定的苗头性问题,努力创建平安校园。

3.加强条件建设,完善服务体系,为学校发展提供条件保障

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完善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形成具有特色的信息资源体系,提高综合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创造现代化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加快图书资料建设,着力建成馆藏丰富、结构合理、质量一流的现代化图书情报中心,为学科建设和教师教学科研提供全方位、高效率、精细化、个性化的文献信息服务。

加大仪器设备经费投入,仪器设备总值有较大增长,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中心建设,保证教学科研和应用型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需要。

开拓资金筹措渠道,增强筹资、融资能力,大力争取政府、企业及社会经费支持,及时化解学校快速发展与资金短缺的矛盾,确保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基本设施建设等学校发展投入。

关心和解决教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切身利益问题,保障教学、科研、管理骨干及其他各类人员津贴、福利待遇等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实施西校区、王营校区教职工住宅建设项目,为教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