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说课面试

第一课 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一课《美术鉴赏及其意义》。我主要从说教材分析、说教法运用、说学法指导、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作为高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一)教学目标: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作品的分类,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重点: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理由:审美应是一种主动地行为,因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有具备了一双审美的眼睛,才能主动地去欣赏。)

(三)难点: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的意义。(理由:由于学生原有知识基础的制约,对新概念的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难度。)

(四)内容结构:本课主要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导入学习美术鉴赏的必要性,第二部分说明什么是美术鉴赏,第三部分为美术作品的分门别类,第四部分是美术鉴赏的意义。

二、教法

本课涉及的新知识主要以基本概念为主,所以我采用了讲授法、对于相关的作品采用多媒体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的眼球。

三、学法

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观察、讨论、理解、记忆。

四、教学过程

1、导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满足了物质生活的需要之后,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我们面对数量众多,风格各异的美术作品时,如何辨别作品的好坏,如何认识和理解艺术家的表现方法,对作品的价值的判断以及会从内心产生喜欢或厌恶等的情绪反应。所有这些疑问的产生,都涉及到了美术的鉴赏问题。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图片张萱的《捣练图》米勒的《拾穗》 提出问题:你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带着问题我们来学习涉及到的美术鉴赏知识。

(理由:通过作品展示,让学生在看画的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而然的引出美术鉴赏的概念,比单纯由老师来讲述要直观。) (引出课题并板书:)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2、什么是美术鉴赏?

基本内容:先从对天安门广场的感受和对天安门的审美认知中,说明鉴赏并不神秘,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然后从具体的美术作品入手,以张萱的《捣练图》和米勒的《拾穗》,来介绍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方法,阐明什么是美术鉴赏及其对象、过程、目的和本质特征等。

通过对徐悲鸿的《奔马》和梁楷的《太白行吟图》以及吴冠中的《根扎南国》三幅画的欣赏以及对各自相关知识的查证,得出他们的内涵是不同的。所以美术鉴赏是被动接受与主动参与的综合的审美活动。美术作品的直观和相关知识是美术鉴赏的基础,这就要求鉴赏者必须首先具备美术的基本知识,然后才能进行实质的鉴赏活动。

那么美术作品有哪些类型呢?这就涉及到了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问题。

教师活动:

(1)、分别展示天安门的图片、张萱的《捣练图》和米勒的《拾穗》,徐悲鸿的《奔马》和梁楷的《太白行吟图》以及吴冠中的《根扎南国》

(2)、提出问题:A、看到天安门我们联想到什么? B、《捣练图》和《拾穗》两幅作品有什么区别?

(3)、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有关理论和观点。

学生活动:欣赏图片,探究问题,回答提问。(理由:在欣赏图片中,逐步训练学生区分不同美术形式的能力)。

3、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

美术根据其艺术门类划分为:绘画、雕塑、建筑、设计、书法、摄影。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按照其材料、功能、题材和内容等分别作更细致的划分。依照美术作品在形式语言上的不同特征划分出了以写实性客观再现为主的“具象艺术”,以写意性主观表现为主的“意象艺术”和以艺术语言的本体性表现为主的“抽象艺术”。

教师活动:根据以上分类,分别展示课本相关图片。

提出问题:A、各个图片分别代表哪种艺术门类?(老师给予引导。)

B、你还发现你生活中还有那些美术作品,它们属于以上那种艺术门类?

学生活动:欣赏图片、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

4、美术鉴赏的意义

以上我们学习了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作品的分类,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美术鉴赏呢?主要是美术作为上层建筑,是社会存在的产物,具有三个方面的社会功能,即: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

教师活动:(1)展示库尔贝的《筛谷的妇女》马蒂斯的《舞蹈》

(2)、教师安排学生阅读课文,总结以上的三个概念)。

提出问题:美术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其内涵分别是什么?

总结:人的审美能力是与知识和道德相联系的直觉能力,只有经过不断的训练,人的审美能力才能逐步得到提高。

学生活动:看课本,找答案。

5、总结回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美术美术鉴赏的概念、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以及美术鉴赏的意义等,使我们从宏观上认识了美术以及美术鉴赏的基本知识,为我们今后进一步学习相关的知识打下了基础。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设计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全面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理解记忆。

题目 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一、什么是美术鉴赏

二、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

绘画、雕塑、建筑、设计、书法、摄影

三、美术鉴赏的意义

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

以上,我从教材分析、说教法运用、说学法指导、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二课 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二课《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我主要从说教材分析、说教法运用、说学法指导、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本课是让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语言有一个简单而完整的了解。进一步认识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在使用艺术语言上的不同方式,美术作品也由此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形式特征和审美意韵。

(二)重点: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的概念、内容、形态分类。 (理由:这是有效完成教学目标的标准,对学生今后鉴赏美术作品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三)难点:美术语言既是具体的、可分类的,又是包含在美术作品之中的,学生理解会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必须结合具体的美术作品并调动学生之前的美术知识来认识和理解。

二、教法

我准备采用讲授法、演示法。讲授法使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演示法可以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中,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涉及到的美术作品采用多媒体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的眼球。

三、学法

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观察、讨论、理解、记忆。

四、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

由苏轼的名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说明这些事物传递的信息是代表春天的语言符号,同时伴随展示相关图片,并巧妙的引出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提出问题:A、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B、在美术作品中美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学生活动:A、感受名句及图片信息,领会本课的意图,轻松的接受课题。B、思考老师设置的问题,进入求知准备状态。 (引出课题并板书:)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2、新知探究

(一)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1)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的概念:美术所专门使用的,具有视觉传达功能的形象和形式就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其特征就是具体性和形象性。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美术语言的概念

学生活动:一同朗读

(2)美术语言的内容:基本语言元素(点、线、面、色)

教师活动:A、展示中国画《韩熙载夜宴图》、中国写意画《泼墨仙人图》及油画《1954》三幅表现形式不同的绘画作品。B、提出问题:分析三件作品在形象塑造上运用了那些类型的艺术语言形式

学生活动:A、欣赏绘画作品,并思考讨论问题。B、回答问题,总结出三件作品都运用了点、线、面、色。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出美术语言的内容。

(3)美术语言的形态分类:具象艺术、意想艺术和抽象艺术

教师活动:A、再次展示中国画《韩熙载夜宴图》、中国写意画《泼墨仙人图》及油画《1954》三幅表现形式不同的绘画作品。B、提出问

题:从作品写实程度的角度去对比分析三件绘画作品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

学生活动:A、欣赏作品,并思考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出美术语言的形态分类。

(二)在美术作品中,美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1)、具象艺术:目的在于真实的再现现实

教师活动:A、展示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并以一幅工笔花卉为例演示其绘画技法。B、提出问题:结合工笔画的绘画技法,总结《韩熙载夜宴图》图中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学生活动:A、结合图示分析工笔画的绘画技法。B、根据工笔画的技法,总结出《韩熙载夜宴图》运用了线条勾勒、随类敷彩的语言表现方式。

(2)意象艺术 :不以纯客观再现为目的,而是重在表达艺术家主观的精神世界,其中包括艺术家的感受、情感、观念和审美理想等,为此,艺术家常常采用变形、夸张、重组等语言表现手段。

教师活动:A、展示作品《走下楼梯的裸女》、《蓝马》、《虾》、《泼墨仙人图》B、提出问题:观察分析以上作品中分别采取了什么样的语言表现手段?

学生活动:鉴赏作品、讨论问题、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不以纯客观再现为目的,而是重在表达艺术家主观的精神世界。

(3)抽象艺术 :主要是在20世纪才开始逐步形成的一种用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和语言手段进行独立创作的美术类型。以几何块面构成的作品,我们称之为“冷抽象”或“理性抽象”。完全或主要用色彩和有变化的线条来创作的作品我们称之为“热抽象”。

教师活动:A、展示作品荷兰画家 蒙德里安的《红黑黄蓝构成》捷克画家 库普卡的《牛顿色盘》B、提出问题:我们从这两幅作品中

分别看到了什么形象? 两幅作品在运用美术语言元素和语言手段上有什么区别?

学生活动:鉴赏作品、讨论问题、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抽象艺术完全排除了现实形象的可辨性,也就是我们什么形象也辨别不出来。完全诉诸美术语言和手段本身。

(4)、回顾总结:

教师活动:A、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以及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B、提问:美术作品的基本语言元素是什么? 语言表现手段是什么? 美术语言的表现形态分为哪3类? 学生活动:学生踊跃复述回答

教师活动: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走进具象艺术”,进一步深入的学习研究具象艺术的有关内容,希望同学们做好预习。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设计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全面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理解记忆。

题目 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一)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美术所专美使用的,具有视觉传达功能的形象和形式就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基本语言元素:(点、线、面、色)

(二)在美术作品中,美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1)、具象艺术;(2)、意象艺术;(3)、抽象艺术;

以上,我从教材分析、说教法运用、说学法指导、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三课 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三课《走进具象艺术》。我主要从说教材分析、说教法运用、说学法指导、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通过对具象艺术的特点、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及社会功能的学习,使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具象艺术的语言、形象特征,并能初步掌握辨别具象艺术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具象艺术的特点是什么?怎样鉴赏具象艺术?主题性作品的塑造与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的关系?具象艺术的功能。

(二)重点:因为本课的目的是使学生对具象艺术有进一步的了解,所以重点讲解具象艺术的特点及鉴赏方法,并让学生了解具象艺术的功能及意义。

(三)难点:主要在于分辨具象艺术的能动性,即具象艺术以及对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处理——对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的塑造而区别于摄影。

二、教法

倡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那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提问教学法,采用分层次,分目标地选择学生来回答问题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鼓励所有同学积极参与,教师给予启发和引导,形成互动探究的教学

模式。涉及到的美术作品采用多媒体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的眼球。

三、学法

让学生主动参与,分组讨论,运用所学鉴赏方法来赏析,判断,作出正确的评价,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增加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展示几幅具象艺术作品让学生品评,然后再以古希腊画家宙克斯和帕尔哈西奥斯之间的比赛为例,说明具象艺术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悠久的历史,并由此引出具象艺术的特点。

(引出课题并板书:)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

(二)、新授课程:

第一环节:

以黄荃的《写生珍禽图》为例鉴赏引出具象艺术的第一个特点:视觉的真实性或客观性。重点以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分析,这幅画的内容结构大体分为三段,开首为郊野景象,中段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及两岸船车运输、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等紧张忙碌的活动,后段为市区街道纵横交错、车水马龙的繁华场面。作者根据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理解,从反映当时的社会动态和人民生活状况的主题出发,选择那些具有形象性又具有时代性特点的事物及情节加以表现。由此得出具象艺术是以客观世界为表现对象,并且把对象表现的就象我们所看到的一样真实。

第二个特点: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即具象是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的创造来表达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和观念的。那么请同学们鉴赏作品: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凯兹的作品《教皇英诺森十世像》分析其典型形象的塑造。

第三个特点:情节性或叙事性,即具象艺术中蕴含着一个或多个故事情节,它可以用文字语言直接来讲述和描述。如作品:《货郎图》、《血衣》。

由于具象艺术的这些特点,因此除了艺术的审美功能外,它还具有记录的功能和社会干预的功能。

环节二:

怎样鉴赏具象艺术在这一环节中运用第一课所学的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和过程,又特别兼具了对具象艺术的鉴赏特征,在这节中,从肖像性作品和主题性作品两大类分别说明对具象艺术的鉴赏方法。

在这一环节当中重点讲解典型形象与典型环境的关系,在主题性作品中,主题的表达只有通过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才能做到,或者说,它所塑造的形象和环境越鲜明、越典型,对主题的表达就越深刻,也就越能激发观众的共鸣和联想从而产生广泛的影响。具体以作品《血衣》、《田横五百士》、《拿破伦一世加冕》为例赏析、讨论加深理解典型形象与典型环境的关系。

环节三:

如何评价具象艺术的意义?我们如何才能判定一件作品的意义呢?具象艺术的记录功能和社会干预功能这两个主要功能就为我们认

识和分析它的形象和主题(内容)奠定了基础。具象艺术的意义首先表现在它的记录功能上,它是我们认识当时社会各方面的最重要的形象依据。使我们可以认识当时的社会和艺术的思想与观念。另一方面,具象艺术又以真实、生动而具有个性的艺术形象直接作用于我们的视觉,并由这些形象构成的故事、情节或主题影响我们的价值判断,从而产生认识和教育意义。

(三)、课堂小结:

把这一节课所学的知识点作一总结,重点强调具象艺术的特点及鉴赏,在具象艺术作品中的典型形象与典型环境的塑造问题。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设计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全面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理解记忆。

题目 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

一、具象艺术的特点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二、怎样鉴赏具象艺术?

三、如何评价具象艺术的意义?

以上,我从教材分析、说教法运用、说学法指导、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四课 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四课《走进具象艺术》。我主要从说教材分析、说教法运用、说学法指导、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三大美术类型中的第二种类型——意象艺术。了解和认识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来辨析意象艺术。

(因为意象艺术在整个美术门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进行美术鉴赏必须掌握的知识能够认识和辨析意象艺术基本上就达到了美术鉴赏的基本要求)

(二)重点:使学生分清意象艺术与具象艺术的区别,并初步掌握分辨什么是意象艺术,主要要从意象艺术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语言,以及艺术家的意图来辨析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

(三)难点:如何解释清楚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因为任何艺术都存在艺术家的主观表达,而且有的意象艺术也可以是具象的,这样就很容易使学生混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强调意象艺术形象上的怪异性,以及艺术家对主观意念。)

二、教法

我准备采用讲授法、演示法。讲授法使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演示法可以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中,成

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涉及到的美术作品采用多媒体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的眼球。

三、学法

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观察、讨论、理解、记忆。

四、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 美术作品并非完全是对客观现实的“如实” 再现,除此之外,它还可以表达艺术家的主观世界,这一点在具象艺术中也有表现,但在意象艺术中艺术表现的主观性更为突出,并已成为艺术家关注的重点。 教师活动:

(1)展示作品《蒙娜丽莎》和《马蒂斯夫人像》

(2)提出问题:找出这两幅作品的不同之处,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

师生总结:这是两件肖像名作,但表现形式却迥然不同,《蒙娜丽莎》用笔细腻、描绘真实具体、形象逼真自然;而《马蒂斯夫人像》则是用笔粗放、用色大胆泼辣、表现对象特别、不符合一般常人的理解。 这说明,《马蒂斯夫人像》是画家马蒂斯为了表达自己的某种观点、看法而故意采取的一种表现方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意象艺术中艺术表现的主观性更为突出。(设计意图:通过对名画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直观的感受意象艺术)

(引出课题并板书:)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

2、为什么有的美术作品形象怪异?

从意象艺术的一个极端方面来解释意象艺术的,因为在一般人看来,意象艺术的作品往往是怪异的。这样解释主要是为了打消一般人因为习惯于具象艺术的真实性而对意象艺术产生的不理解和排斥心理。指出意象艺术主要是艺术家对现实的的感觉以及他们的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的表现密切相关。因此,艺术家的感觉和所要表达的意图越独特、强烈,所产生的艺术形象就可能越怪异。

教师活动:

(1)板书:为什么有的美术作品形象怪异?

(2)展示作品:《呐喊》、《星月夜》、《内战的预感》 学生活动:欣赏、讨论、回答。

师生总结:意象艺术主要是艺术家对现实的的感觉以及他们的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的表现密切相关。因此,艺术家的感觉和所要表达的意图越独特、强烈,所产生的艺术形象就可能越怪异。

3、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如何理解意象艺术”是本课的关键,也是学生鉴赏意象艺术的根本要求。这一环节,我重点是要传达给学生这样两个理解的切入点,那就是: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感觉的样子来表现世界,一个是艺术家按照 “我”想表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

教师活动:

(1)板书: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2)展示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和培根的《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

(3)提出问题:A、两幅作品的不同之处?(提示:我们从《教皇英诺森十世》中感觉到的对象的性格特点,在培根《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中感受到的是一种情绪和气氛,即紧惶恐)

(4)展示:朱耷的《鹌鹑图》

(5)提出问题:画面中鹌鹑的眼睛有什么特点?现实中会出现吗? 学生活动:欣赏、讨论、回答。

师生总结:理解意象艺术从以下两个角度: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感觉的样子来表现世界,一个是艺术家按照 “我”想表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

意象艺术的特点:A、意象艺术更倾向于心理的真实B、艺术形象更集中更典型。 C、超越了具象艺术在形象和时空上的限制。

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在意象艺术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而每个人的主观感受和感觉是不同的,所以意象艺术作品才给我们以怪异的感觉。 板书: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感觉的样子来表现世界,一个是艺术家按照 “我”想表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

4、总结回顾:

这一节课我们进一步深入的认识了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理解意象艺术。我们知道,意象艺术就是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理解意象艺术: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感觉的样子来表现世界,一个是艺术家按照 “我”想表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设计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全面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理解记忆。

题目 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

(一)为什么有的美术作品形象怪异?

(二)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以上,我从教材分析、说教法运用、说学法指导、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十课 人类生活的真实再现——外国古代绘画撷英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十课《外国古代绘画撷英》。我主要从说教材分析、说教法运用、说学法指导、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外国古代绘画的主要类别、发展概况、突出成就,以及不同民族绘画的主要特点有基本的了解,并领会各民族绘画形式的差异及其与审美观念的联系;能够比较、分析外国古代绘画重要作品的风格、特点及时代特征,认识到外国古代绘画的丰富多彩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最终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感知能力。

(本课介绍的画家、流派、作品非常的多,又涉及宗教、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尤其是欧洲的绘画,那么只有结合时代背景来讲解,通过分析、比较,才能很好的认识和掌握相关作品。)

(二)重点:通过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的分析、比较,使学生加深对外国古代绘画的了解,认识外国古代绘画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理由: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其画面特点、工具材料、绘画技法和表现题材等都会友很大的差别,)

(三)难点:领会古代不同民族绘画形式上的差异及其与现实生活、宗教,审美观念的联系。

(理由:把绘画与现实生活、政治、宗教以及审美观念进行联系,是美术鉴赏的主动行为,学生必须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积极地进行思考和记忆。)

二、教法

我准备采用讲授法、演示法。讲授法使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演示法可以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中,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涉及到的美术作品采用多媒体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的眼球。

三、学法

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观察、讨论、理解、记忆。

四、教学过程

由于本课所涉及的内容太多,所以我在设计这一课的时候,按两课时的进度设计。第一节课先讲到欧洲十七、十八世纪的绘画。

(一)导入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留下了大量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我们常常会被他们所倾倒,这些艺术珍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历史的见证,它们陶冶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操,直到今天,仍然继续带给我们无比的享受。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三乐女》《草地上的圣母》《拉斐尔自画像》等,并作引导语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听讲,欣赏外国古代绘画作品,感受艺术之美,产生认识和欣赏的强烈动机,从而进入良好的学习准备状态。

(引出课题并板书:)人类生活的真实再现——外国古代绘画撷英

(二)人类早期的绘画

人类绘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19世纪在欧洲南部发现的原始洞窟壁画,是人类早期绘画的杰出代表。大约产生于一万五千年至两万年前的原始洞窟壁画主要描绘的是野牛、野马、长毛象、驯鹿等形体巨大且行动迅速的动物,形象写实、生动概括、特征突出,体现了原始狩猎时代人类对动物的细致观察和准确地表现。

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与法国的拉斯科洞窟壁画,突出表现了人类早期的绘画水平。

教师活动:展示洞窟壁画,

提出问题:A、请同学们欣赏并辨认出画面中是哪种动物?B、它们在表现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从画中辨认动物形象,欣赏古人的绘画特点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总结出:人类早期绘画产生的年代,代表作品

(三)古代埃及绘画

古埃及绘画以附着于墓室墙体的壁画代表,与浮雕具有相同的艺术特征,表现内容主要为尘世生活和冥间“乐土”。追求来世和永生。绘画中的人物形象遵循古老而奇特的法则:人物的脸部为正侧面,眼睛为正面,胸部为正面,下肢为正侧面,画面中人物比例大小与其身份地位高低成正比。

古埃及绘画表现的是古埃及人观念中的事物形态,而不是视觉中物象的真实面貌。

同时古代各民族在艺术上的交流与融合,学生也应当有所认识。 教师活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个乐女》,提示学生观察欣赏讨论与发现古代埃及绘画的古老法则。

学生活动:欣赏讨论并总结古代埃及绘画的古老法则。

师生共同总结出:古代埃及绘画的古老法则,代表形式。从而得出古埃及绘画所表现的是意中之象,而非视中之象。而这种古老的法则的数千年的沿用,最终形成了独特而永恒的魅力。

(四)在世界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欧洲绘画

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绘画已经到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只是传世的较少。欧洲中世纪绘画主要是为基督教服务。

文艺复兴时期各类艺术空前发展奉希腊古典主义艺术为典范,崇尚科学、努力探索自然与生命的奥秘,将透视学解剖学等原理应用于绘画。当时,涌现出一大批卓有建树的绘画大师。

达芬奇的《岩间圣母》、拉斐尔的《草地上的圣母》和《自画像》、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

17世纪佛兰德斯、荷兰、西班牙绘画成就卓著。这一时期的宗教画、历史画、风俗画、风景画、静物画,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教师活动:1、展示图片,从古希腊到中世纪,再到文艺复兴,以及欧洲17世纪绘画。

2、讲解知识点

3、展示讲解过程中适时提出问题:A、分析比较不同作品中圣母像的异同。B、欧洲绘画的主要门类有哪些?他们与中国画相比有何不同?

学生活动:1、观察欣赏古代大师的绘画精品2、标记知识点3、同时完成相关问题

最后总结出:欧洲绘画在世界绘画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五)回顾总结:这节课我们欣赏和比较、分析了外国古代绘画重要作品及其风格、特点和时代特征,认识到外国古代绘画的丰富性。人类早期的原始壁画到古埃及绘画,再到成就辉煌的欧洲绘画。

由于时间所限,本课只讲到了欧洲17世纪,那么下一课我们将继续学习18世纪末、19世纪的欧洲绘画,主要是法国绘画。以及古代印度、日本和波斯的绘画艺术。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设计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全面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理解记忆。

题目 人类生活的真实再现 外国古代绘画撷英

(一)人类早期的绘画(二)古代埃及绘画(三)欧洲绘画

以上,我从教材分析、说教法运用、说学法指导、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十一课 感受中国古代恢宏的雕塑群——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十一课《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我主要从说教材分析、说教法运用、说学法指导、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中国古代陵墓雕刻是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课本内容介绍陵墓地面雕刻和陶俑及其艺术特点。在介绍的过程中,由于篇幅的问题,相对比较简单,尤其是作为陵墓雕塑的代表《霍去病墓石刻》和《秦始皇兵马俑》的图片和分析略简。陵墓雕刻两个艺术特点的理解需要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文思想内涵。

(一)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古代雕塑群的杰出代表及艺术成就。通过欣赏,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体会中国古代文物文化内涵,探索艺术与社会生活及其时代之间的密切联系。

②能力目标:使学生懂得美术的社会功能,培养学生民族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通过引导学生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③美育目标: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二)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两大类雕塑(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及其艺术特征,特别是对其中的优秀代表作品能加以分析及鉴赏。

(三)难点:四大著名的石窟雕塑群的艺术风格。

二、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育观念的具体体现、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我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美术欣赏课上了很多,普遍的问题是教师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听的糊里糊涂,最后,教师提一些问题,同学因为没有参与,很难讲出个所以然来。本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兴趣不是很大,怎样让学生参与进来是个问题。把班里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一个教学内容。是我在教学中的尝试。涉及到的美术作品采用多媒体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的眼球。

三、学法

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用多媒体展示相关音乐和图片,并巧妙导出新课。要有新意,有气势,有激情,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心志,。再给学生提出要求引导学生观欣赏作品并亲手创作,讨论比较四大石窟寺雕塑的差别,归纳总结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的艺术特征。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一)教师活动: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探究课题

1、设置情景:用多媒体展示秦始皇兵马俑相关图片,并巧妙导出第十一课感受中国古代恢宏的雕塑群——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

2、提出问题:A、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的含义?B、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形成原因及艺术风貌?

(二) 学生活动:领会新课意图,愉快接受课题

思考教师设置的问题,交流本课探究的意图、必要性。

(引出课题并板书:)感受中国古代恢宏的雕塑群——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

二、新知探究

环节1:世界上最大的雕塑群——秦始皇兵马俑

1、教师活动:多媒体用录像的形式介绍秦始皇兵马俑

2、学生活动:感受其艺术风貌及魅力。

教师提出问题:秦始皇兵马俑出现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形成原因?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并回答。

结论:自秦汉以来的厚葬风俗,统治阶级注重修建自己的陵墓。陵墓雕刻是古代陵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节2:汉代最杰出的雕塑群

教师活动:图片欣赏

比较:秦俑和汉俑异同点

学生活动:讨论2分钟,回答

结论:内容模拟现实生活,反映社会时尚和状况。艺术手法,秦俑写实,汉俑夸张。

[陵墓地面雕刻]:

霍去病墓石刻欣赏,主要介绍《伏虎》和《立马》石雕作品 结合历史背景谈谈《马踏匈奴》的艺术特点。

环节3:我国最著名的石窟寺雕塑群

教师出示思考题:A、四大石窟是什么,开凿的年代和各自艺术特点。

B、佛教中的佛、菩萨、罗汉、天王是什么?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A敦煌石窟:其中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河西走廊,其所在属于玉门系砾岩,不能雕刻,所以窟内主体是彩塑。彩塑均为泥质造像,有单身像和群像,佛像居中心,两侧侍立弟子、菩萨、天王、力士、少则三身,多则十一身。最高的大佛达33米,最小的菩萨仅10厘米。四周为佛经故事的壁画。

云岗石窟作为北魏早期佛教艺术的中心,给各地石窟艺术以巨大的影响。

龙门石窟座落在河南省洛阳伊水两岸。自北魏至宋代相继开凿,有二千一百多个窟龛,10万尊造像。

龙门石窟以古阳洞和宾阳洞为代表。古阳洞中的主尊释迦牟尼结跏跌坐,面颊丰满,略带微笑,左右胁侍菩萨仪态庄严肃穆。洞内两壁井然有序地排有三列大龛,小龛则数以百计。

麦积山石窟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以泥塑和石胎泥塑为主要的大型石窟,因其拥有自北朝以来千姿百态并各具特色的大量泥塑而被中外学者誉为“东方彩塑艺术博物馆”。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天水县东南的麦积山上。因山如农村的麦秸垛,因此得名麦积山。该石窟始凿于十六国后秦,距今1600余年,经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余个朝代的不断完善,形成一座造像与壁画连续不断、不同时期艺术特征明显的艺术宝库。该窟至今保留大小各种艺术造像7000余尊,古代壁画1000余平方米,大小窟龛194个。

环节4:伫立千年的一群美丽少女

知识要点:此殿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殿内共四十三尊泥塑彩绘人像,这组塑像突破了神庙建筑中以塑造神佛为主的老套,真实地表现了被禁锢深宫受尽役使的侍从们的生活精神面貌,从而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一个侧面。在技巧上,显然相当准确地掌握了人体的比例和解剖关系,手法纯熟,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它们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珍品,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人们谈到晋祠,往往总要谈到这些精彩的宋塑。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欣赏完这些精美的雕塑后,可以采集生活中的原材料,如石块、树根等,学习霍去病墓石雕艺术手法,尝试因材施艺,制作小件雕塑。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设计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全面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理解记忆。

题目 感受中国古代恢宏的雕塑群——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

(一)、世界上最大的雕塑群——秦始皇兵马俑

(二)、汉代最杰出的雕塑群

(三)、我国最著名的石窟寺雕塑群

(四)、伫立千年的一群美丽少女

以上,我从教材分析、说教法运用、说学法指导、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十二课 现实与理想的凝结——外国雕塑撷英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十二课《外国雕塑撷英》。我主要从说教材分析、说教法运用、说学法指导、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对外国雕塑的特点及重要作品有基本了解,识别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重要雕塑作品,加深对世界艺术多样性的了解。2、提高学生在艺术欣赏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3、培养学生的欣赏和审美能力,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二)重点:使学生对外国雕塑的重要作品及其特点有基本的了解,能够识别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重要雕塑作品,加深对世界艺术多样性的理解。

(三)难点:使学生领会不同民族雕塑和特定的宗教、审美观念、生活习俗的联系。

二、教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状况,我主要采取“激发启发──引导分析”的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和实物教具,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例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运用视频、图片欣赏,实物观察和触摸,激发学生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并提问学生,组织讨论,这样多法并用,即培养了他们分析作品的能力,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三、学法

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视频和图片,让学生感受外国雕塑是现实与理想的凝结,轻松的融入到本课的学习氛围中来。教学的主要功能是教会学生学习,本课通过教师启发、引导、点拨,调控探究方向,及学生自己合作探究,在宽松的教学情景中开展了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尽最大学力能够到达的区域内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探究课题

(一)教师创设教学情景,导入探究课题

播放一段雕塑视频短片,营造浓郁的艺术氛围,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引出课题。

(二)学生感受身边的雕塑艺术之美,进入教学情境,领会新课意图,愉快接受课题,激发出探究欲望。

(引出课题并板书:)现实与理想的凝结——外国雕塑撷英

二、新知探究

(一)了解雕塑有关知识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顾相关知识:

1、什么是“雕塑”,其大致分类是怎样的?

2、世界古代文明的发源地有哪些?

教师阐述:所谓古文明,其中就包括雕塑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所以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雕塑艺术作品在题材、形式及其所体现的审美观念、思想情感等方面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色。今天我们沿着古文明的发源地进行一次免费的雕塑艺术之旅,共同探秘雕塑艺术。

(二)欣赏过程

第一:古埃及

1、播放视频资料《狮身人面像》,并提问:这座雕像为何要塑成“狮身”“人面”的形象?

2、学生直观欣赏,并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发表观点;并探讨了解古埃及雕塑的特点。

第二:两河流域

1、简要欣赏另一只著名的《受伤的狮子》,让学生品位其神态及精神内涵,并尝试用简短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欣赏感受,以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表达能力。

2、师生共同概括两河流域雕塑的艺术成就。

第三:古印度

1、投放一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哪些是古印度的作品?能说出你的理由吗?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艺术感悟能力。

从作品内容引出作品特色:写实性与宗教性。

第四:古希腊

投放一组图片,让学生分辨哪些是古希腊的雕塑作品?并说出理由。重点欣赏《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德》及《拉奥孔》。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古希腊雕塑为什么会以裸体为主要表现形式?欣赏《胜利女神》以此总结古希腊雕塑的艺术特点及思想内涵。

第五:文艺复兴时期欧洲雕塑

明确文艺复兴的时间及主要思想。教师简介代表人物米开朗基罗及代表作。学生重点欣赏《大卫》、《摩西》,感受并总结文艺复兴时期雕塑的艺术特色。

第六:17-19世纪的欧洲雕塑

教师阐述这个时期雕塑的艺术特点、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重点欣赏《思想者》,让学生模仿雕塑动作神态,品味雕像特地及内涵。进一步培养想象力及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播放音乐视频短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雕塑艺术作品。

(四)、归纳总结:系统知识,德育渗透。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愿同学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像我们人类优秀的先人们一样,做一个美的使者。

(五)、课堂小结

本课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首位让学生去感受发现并创作出可探究性问题,在课堂中通过互动探究,解决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究过程,既要有自主意识,又要有创作意识,让学生关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或发现的奇特现象,并注重对探究成果的总结与评价。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升华,升华的途径是应用与整合。通过应用使知识与方法得到整合,让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立足实际,活学活用,回归生活,使学生感到学有所获,学生的收获不只是欣赏作品,更主要的是他们从此会用审美的眼睛在生活中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设计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全面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理解记忆。

题目 现实与理想的凝结——外国雕塑撷英

(一)、雕塑体现了古埃及人对来世的企盼

(二)、两河流域雕塑(三)、古印度雕塑

(四)、古希腊雕塑(五)、文艺复兴时期欧洲雕塑

(六)、17-19世纪的欧洲雕塑

以上,我从教材分析、说教法运用、说学法指导、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十三课 新艺术的实验——西方现代艺术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十三课《西方现代艺术》。我主要从说教材分析、说教法运用、说学法指导、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围绕本课的主题——“个人主义与形式主义的汇合”,对西方现代艺术作一个概括的历史性梳理,使学生对西方现代艺术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把握,并让他们知道,西方现代艺术的发生和发展是与西方的历史情境密切相关的。

(二)重点:围绕本课的主题——“个人主义与形式主义的汇合”,具体讲述西方现代艺术产生的原因、过程、特征及其后果。

(三)难点:①本课涉及西方的历史和哲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如何与美术的发展联系起来的,还需要下一番功夫来学习。②本课涉及大量的美术流派,这些流派又涉及丰富、复杂的背景知识,对于教师是必须掌握的。

二、教法

1、 我利用很多图片展示介绍知识,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2、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和图片,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学法

1、 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西方现代艺术图片,并巧妙导出本课。

2、 讨论法,小组合作法。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解决学生的个别差异,要求全组同学共同讨论。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导入。

二、新知探究:

环节一、西方现代艺术的范围。

西方现代艺术的范围:笼统地说是指西方自19世纪末以来的艺术。 教师活动:多媒体出示西方现代艺术的范围。

学生活动:熟悉概念并读出。

它在艺术理念、艺术标准、创作方法、语言形式等方面都几乎形成了一个与传统完全不同的新艺术体系。

环节二、西方艺术是怎样向现代转化的?其动力是什么?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投出:①西方艺术发生“现代性的断裂”的原因和过程。②促成这种转变的动力源:摄影的发明、现代大工业的发展、宗教的衰落、哲学的影响。

学生活动:了解西方艺术发生“现代性的断裂”的原因和过程以及促成这种转变的动力源。

环节三:西方现代艺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重点)

1、 四个特征:

哲学化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投出西方现代主义美术与各种哲学思潮的密切联系。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理解西方现代主义美术与各种哲学思潮的密切联系。

理论化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投出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的部分理论主张。 学生活动:阅读理解并讨论给出的这些理论。

理论化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大量新的概念或赋予新的含义的概念的产生,这些概念对我们理解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形式主义——即强调美术形式的独立性,通过形式的极端化和绝对化而提倡美术自身的独立。

教师活动:投放多媒体课件图片。

学生活动:欣赏图片,并总结其在美术形式上的独立性。

创新意识——可以说创新是任何艺术的本质,但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却把创新本身视为艺术的惟一主题。

教师活动:让学生分析西方现代艺术在创新方面的的努力。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汇总答案。

环节四:无止境的形式创新艺术走到了危险的边缘。

这是第三部分的自然延伸。正是因为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极端化和不断创新的意识,使之不可避免了走到了尽头,最终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走向一个新的方向——后现代艺术。

三、拓展:提高实践能力

1、 分组选取不同的名作,谈谈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异同。

2、 通过具体作品及艺术家,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语言。

四、课堂小结:

1、 西方现代艺术是怎样向现代转化的?其动力是什么?

2、 西方现代艺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 无止境的形式创新使用权艺术走到了危险的边缘。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设计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全面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理解记忆。

题目 新艺术的实验——西方现代艺术

(一)、西方艺术是怎样向现代转化的?其动力是什么?

(二)、西方现代艺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三)、无止境的形式创新艺术走到了危险的边缘。

以上,我从教材分析、说教法运用、说学法指导、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十八课 凝固的音乐——漫步中外建筑艺术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十八课《漫步中外建筑艺术》。我主要从说教材分析、说教法运用、说学法指导、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A、基本目标:让学生领会中外建筑范例的艺术特征和成就,培养善于欣赏建筑艺术的审美兴趣,并掌握和理解本课所介绍的建筑作品的相关知识。B、扩展目标:培养学生对艺术风格形成原因的分析能力。训练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外建筑发展历史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及其风格。

(三)难点:帮助学生学会分析纷乱复杂的建筑风格产生和演变背后的内在原因。

二、教法

1、引导探究法:美术欣赏是个体的审美活动,建筑作品是承载艺术、科学、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综合体,如果让学生独自欣赏,比较困难,所以我采用“引导探究法”。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和图片,不断采用欣赏、启发、讨论、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学法

1、 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用多媒体展示相关音乐和建筑图片,并巧妙导出本课。

2、 讲座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用多媒体展示建筑图片导入。

教师活动:(1)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的开始部分,归纳总结答案(2)回答问题

师生总结:建筑由于它的易保存的特点,因此记载了人类社会从远古到现代的全部历史,通过对古建筑的考察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的社会生活方式,感受来自祖先的智慧,给我们以科学的启迪和审美的陶冶,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认识古建筑的风采。

(引出课题并板书:)凝固的音乐——漫步中外建筑艺术

二、新知探究:

环节一:壮丽以重威——宏伟的宫殿建筑

教师活动:(1)展示图片故宫、凡尔赛宫(2)提出问题:a、中外宫殿建筑的风格特点?b、形成这种风格的原因?

学生活动:(1)欣赏图片,阅读课文。(2)分组讨论(3)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中外宫殿建筑的风格主要是规模宏大、巍峨壮丽、布局严整。形成这种风格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烘托皇权,是权力的象征。 环节二、宗教艺术的杰作——神圣的庙堂建筑

1、古希腊帕特农神庙:艺术风格成就、

2、欧洲哥特式教堂:艺术风格成就、形成原因

3、中国天坛:艺术风格成就、形成原因。

教师活动:(1)多媒体展示古希腊帕特农神庙、法国的沙特尔大教堂、北京的天坛(2)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欣赏图片,并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归纳出古希腊帕特农神庙、欧洲哥特式教堂、中国天坛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成就。(3)为何庙堂建筑往往具有非凡的成就和超乎寻常的艺术价值?

学生活动:(1)看图片,读课文,讨论总结回答

老师总结: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的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造型单纯、美丽和谐、雕刻精美、形态稳重,具有特殊的单纯、明朗和愉快的性格。

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高耸入云的建筑结构和形式,这种建筑几乎全部由骨架和玻璃窗组成,庞大而轻盈,充满强烈的向上的动感,体现了科技、神学和美学的结合。

北京的天坛,其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处处运用寓意和象征的艺术手法,反映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庙堂建筑之所以具有非凡的成就和超乎寻常的艺术价值,主要是因为,艺术创作需要感情的投入,伟大的作品则更需要虔诚之心和崇高之情来创造。宗教庙堂建筑正是凭借了信徒坚定的信仰和忘我的付出,集合众人的智慧和劳动创造出来的。

环节三:追求生命的永恒——静穆的陵墓建筑

教师活动:(1)多媒体展示古埃及金字塔、秦始皇陵、明十三陵(2)提出问题:金字塔和秦始皇陵共同体现了古人的何种生死观? 学生活动:(1)看图片,读课文,讨论总结回答

老师总结:古人相信人死后是有灵魂的,他们期待这灵魂的永生和来世的再生,因此修建豪华的陵墓作为死后居住的地方。

环节四、我爱我家——亲切的民居建筑

教师活动:(1)多媒体展示中国皖南黟县古民居、匈牙利利霍洛克村庄(2)提出问题:A、通过对古民居的欣赏,我们可以总结出民居建筑的艺术特色?

学生活动:(1)看图片,读课文,讨论总结回答

老师总结:民居往往具有亲切的形状、温暖的气氛和可爱的趣味。同时民居又是产生最早、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建筑类型。

环节五:简略介绍了其他种类的建筑:

1、古罗马加尔桥

2、福建的土楼民居

3、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老城

三、知识拓展:中国建筑的材料和造型的特点

中国建筑主要采用木梁柱结构承重,下部有砖石台基,上部为瓦屋面。屋顶出檐深远,称作飞檐斗拱,有弧形的翘曲,如同举翼翱翔的飞鸟,十分优美。

四、课堂小结:本课我们分别学习和认识了古代宫殿建筑、庙堂建筑、陵墓建筑、民居建筑。在你居住的地区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建筑?拍下照片,谈谈它们的艺术价值。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设计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全面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理解记忆。

题目 凝固的音乐——漫步中外建筑艺术

(一)、壮丽以重威——宏伟的宫殿建筑

(二)、宗教艺术的杰作——神圣的庙堂建筑

(三)、追求生命的永恒——静穆的陵墓建筑

(四)、我爱我家——亲切的民居建筑

以上,我从教材分析、说教法运用、说学法指导、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十九课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十八课《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我主要从说教材分析、说教法运用、说学法指导、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深刻领会到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拓宽眼界、兼容并蓄,领略外国造圆艺术的成就不能故步自封,这样才能对中外的园林艺术概貌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从而客观评价中国园林在世界上的地位、意义和价值,更好的理解民族传统,将其发扬光大。

(二)重点:园林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分支,各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审美追求、造圆手法和艺术风格。无需争辩他们之间艺术水平的高低,而应包容的看待艺术的多样性,因此确定本课重点是:帮助学生了解中外园林的主要流派及其特征,建立对园林艺术概况的认识,培养初步的鉴赏能力。

(三)难点:园林艺术表面看来五光十色,而形形色色的风格其实都是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些形式背后有更深层的自然、社会、文化乃至生活方式等原因,复杂交织在一起。这种相互关系及其内在规律,是我们在学习艺术史中应当特别注意的。因次确定本课教学难点为:探索不同园林艺术流派的产生原因及发展脉络,从而学会分析艺术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和决定因素。

二、教法

我准备采用讲授法、演示法。讲授法使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演示法可以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中,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涉及到的美术作品采用多媒体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的眼球。

三、学法

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观察、讨论、理解、记忆。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提问同学们曾经游览过或者通过电视、杂志等媒体了解过那些园林建筑,其中说出学生们最喜欢哪个来导入本课

教师活动:展示一段苏州园林和西方几个典型园林的视频介绍,综合了解一下园林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活动:感受、欣赏、简单回答,产生认识和欣赏的强烈动机,从而进入良好的学习准备状态。

(引出课题并板书:)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

二、新知探究

(一)、中国山水园林

这节在本课做重点介绍,分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两方面介绍,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造圆被是同书法、绘画艺术紧密相连的,有浓厚的文化气息、与古典文学渊源深远、并且深受写意山水画的影响。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颐和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著名园林 提出问题:A、中国园林大致分为那两类?B、它们在表现上分别有什么特点?C、苏州园林有什么独特风格?有那些典型代表??

学生活动:观看多媒体展示,通过了解课本内容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总结出:中国古典园林写访自然、寄情山水的艺术特色

(二)日本传统园林“枯山水”

枯山水继承了中国山水的艺术特色和中国园林有很深的渊源,但通过其发展演变又不同与中国山水而独具特色。

教师活动:多媒体课件展示日本京都龙安寺方丈庭园,提示学生观察欣赏其独特的艺术特色。

学生活动:欣赏讨论,明确枯山水的独特风格。

师生共同总结出:枯山水的园林艺术是与宗教哲理相结合的艺术,善用沙石创造氛围,阐明日本园林与中国园林的渊源和发展演变过程及对西方园林的影响

(三)西方三国古典园林

意大利、法国、英国同属于西方的古典园林艺术,他们有相同的文化背景而又各有特色,在这里我们并在一节通过比较的方法来了解西方的古典园林,通过比较找出他们的异同点这样能更好的理解西方古典园林艺术。这一部分内容较多,通过多媒体有重点的对各国代表性的园林进行分析概括,尽可能的达到言简意赅。

教师活动:

1、展示图片,意大利《法尔奈斯庄园》、法国《维贡府邸花园》、英国《斯托海德风景园》

2、展示讲解过程中适时提出问题:A、分析比较三国古典园林各自的特色。B、他们与中国古典园林相比有何不同?

学生活动:

1、伴随多媒体展示,欣赏各国优美的古典园林艺术精品,感受至高无上的审美情趣。

2、参考概括课本知识,同时完成相关问题

最后总结出:三国不同的造园风格,英法两国古典园林具有代表性的造园大师及其作品。

(四)现代景观园林

这一节作为欣赏轻松的环节,用多媒体展示丰富多彩的现在园林艺术,让学生继续开阔视野,了解现代园林艺术的实用、多样性和开放性。

(五)、回顾总结:这节课我们欣赏和比较、分析了中外古典园林艺术重要作品及其风格、特点,认识到园林艺术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和他的独特意义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设计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全面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理解记忆。

题目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

(一)、中国山水园林

(二)、日本传统园林“枯山水”

(三)、西方三国古典园林

(四)、现代景观园林

以上,我从教材分析、说教法运用、说学法指导、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