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员工培训成效评估

                              学科分类号   110201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中文):  企业员工培训成效评估研究                               

(英文):The research of cluster upgrading  strategies on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dustrial in

Zhejiang                              

          姓     名                                                   

          学    号            200801000994                                   

        学    院              管理学院                                   

        专业、年级           人力资源管理  2008年级                                                 

指导教师        孙婵 讲师                        

二○##年五月十四日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二○##年五月十四日

一、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评审表

说明:评定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实评总分90—100分记为优秀,80—89分记为良好,70—79分记为中等,60—69分记为及格,60分以下记为不及格。

说明:评定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实评总分90—100分记为优秀,80—89分记为良好,70—79分记为中等,60—69分记为及格,60分以下记为不及格。

三、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表


目  录

摘要…………………………………………………………………....I

Abstract………………………………………………………..…...II

第1章  绪论. 1

1.1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3自己的见解. 3

第2章  企业员工培训成效评估概述

2.1培训成效评估的基本概念

2.2评估的目的和意义

2.3评估的侧重点

   2.4 影响评估效度的因素

   2.5 评估的过程

第3章 培训成效评估的方案设计

3.1方案的设计种类

      3.11 仅有后测,无对照组的设计

      3.12 前测-后测设计

      3.13 后测-对照组的设计

      3.14 前测后测-对照组的设计

      3.15 所罗门四组设计

      3.16 时间序列设计

3.2选择方案的要点

第4章 国内评估模式

4.1培训成效信息的种类

4.2培训成效信息的收集方法

4.3培训成效评估的指标

   4.4 培训成效的跟踪与监控

      4.41 培训前对培训成效的跟踪与监控

      4.42 培训中对培训成效的跟踪与监控

      4.43 培训后的评估

4.5 培训成效监控情况的总结

第5章 国外评估模型

5.1 柯氏模型简介

5.2 反应评估

  5.21 反应评估的作用

  5.22 反应评估的注意要点

  5.23 反应评估表举例

5.3 学习评估

5.4 行为评估

  5.41 行为评估的特点

  5.42 行为评估实例

5.5 结果评估

第6章 员工培训成效的经济价值分析

6.1投资回报分析

      6.11 培训成本的估计

      6.12 收益分析

6.2 效用分析

总结

致谢辞



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发展越来越表现在企业员工工作技能和整体素质的提升,员工的提升则通过培训获得,而培训成效评估日益受到关注。文章通过对企业培训成效评估的研究,重点提出培训成效评估模型及层级细分评估思路、评估方案设计和经济价值分析,对于提高企业员工培训成效评估水平,建立适合企业自身评估的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国内过程评估模式和国外柯氏评估模型为例,结合多种方案设计方法,探讨企业每一层面和过程中的评估,并逐步细分,建立评估结果的相关图表,从而得出培训成效评估的具体操作步骤和细节,培训的经济价值,便于提高企业员工培训成效评估的操作水平,提升企业员工的技能和素质,使企业和员工得到发展和优化,让企业在市场中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从而推动经济产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培训成效;评估;模型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global economy development, the competition of enterprises is increasingly presented by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enterprises cluster and industrial cluster,people have to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synergistic effect showed by industrial cluster.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luster status about the Zhejiang clustering of Smes, and i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industrial cluster and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s development and upgrading, which will promote the zhejiang industry international becoming more competitive, meanwhile the strategy will mak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consolidate and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zhejiang’s economy. Taking zhejiang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cluster, and further puts forward strategic tendencies of zhejiang industrial cluster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other words, I proposal that it through constructing the industrial chain about the professional area, strengthening the effect about the brand, enhancing the competitive of the regional brand, using the strategy about way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rientation, which will speed up the pace of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e of the industrial clusters, make the clustering of Smes more mature and toward a higher stage to develope, let zhejiang smes clusters’ economy playing out more competitive advantage,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becoming more better and faster.

Keywords:clustering of Smes;upgradeing of Clusters;orientations of strategy


第1章  绪论

1.1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企业竞相发展,而支持企业及员工持续发展的途径除了招聘新员工外,最有效最方便也最简捷的办法便是培训。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目前,许多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纷纷对培训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然而他们对于培训成效的重视程度不够。在进行培训后,企业必须进行员工培训成效评估,简而言之,就是必须让企业了解培训给企业自身和员工带来了什么。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T公司不仅关注了培训工作的实施,更加注重培训所带来的成效与改变,这就是企业员工培训成效评估,也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即通过笔者的努力。让所有企业了解什么是企业员工培训成效评估,如何进行培训成效评估以衡量培训给企业和员工带来的改变,这些改变是否有利于企业和员工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下一次培训工作的进行,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使培训的经济价值最大化,从而实现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维持市场经济的良性平衡。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西方国家对培训成效评估的研究,始于1959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    Donald L Kirkartick在其博士论文和1959、1960两年期间连续发表的四篇论文中,它详细阐述了培训成效评估四层面模型的方法和思想,这种评估模型简称为柯氏评估模型,由反应、学习、行为和结果四个层面组成。柯氏评估模型的优点在于层面上的划分,由表及里、由观念到行为直至结果的变化,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但该模型考虑的因素不全面,数据取得主观、各层面不易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所以,1993年有学者提出了改良模型,之后又有由反应、学习、工作行为、收益和组织目标构成的Hamblim模型,Phillps五级投资回报率模型,Kaufman的五级评估模型。与柯氏评估模型不同,Daniel Stufflebeam将培训项目作为对象进行分析,依据项目组织过程的规律,提出了由情境、投入、过程和成果四部分组成的CIPP模型。在对CIPP模型的丰富中,较为有名的是Warr Bird Racbham模型,又称CRO模型,由情境、投入、反应和结果四个层面组成,这就是国外的主要研究状况。

   由于柯氏评估模型在全世界的广泛使用,所以就目前来讲,国内还没有提出较为著名的通用的评估模型,评估主要是对培训整个过程的跟踪与监控,属于过程评估的范畴,它主要通过对员工培训前各方面情况的摸底、培训中的跟踪与反馈、培训后的效果评估和效率评估,从而进行效用价值分析。虽然我国在企业员工培训成效评估方面不及国外先进,但是我国使用的评估方法从培训流程的角度展开,有利于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评估系统。

1.3自己的见解

3)自己的见解:

   对于企业员工培训成效评估模型来说,国内和国外所研究的成果存在宽度和深度上的差距,尤其表现在评估的内容和层面上。国内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培训的过程上,注重培训过程的跟踪与监控,难以细分评估项目和内容;国外的研究相对具体,操作起来也比较容易量化,适合建立数学模型,能清晰的对比出培训前后各层面的改变和提升,但是由于评估的层面有限,各层面评估的内容难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所以,这种研究成果也不能完全照搬。有效的评估模型必须是针对企业的不同状况,不同评估点和侧重点而展开方案设计的,而这个方案的设计需要评估者的大量时间和资料做保障,这也是企业员工培训成效评估的重点和难点。总之,国内外对于企业员工培训成效的评估没有形成统一的模式,它们各有优缺点,企业在进行评估的时候,需要针对自身的情况设计一套评估方案,选择适用的评估模型,进而不断修改完善,以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和发展。

 综上所述,笔者试着通过了解企业员工培训成效评估的过程和方案设计种类,并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结论,尤其是柯氏评估模型,从而探求培训评估的具体的有效的操作方法和思路,找出其中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得出培训评估的经济价值。即通过一整套员工培训方案的设计,包括评估模型在内的评估方案设计,让企业熟悉培训成效的评估,顺利地对培训成效进行评估,以帮助其实现培训价值的最大化,从而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加快产业的优化升级。

第2章  企业员工培训成效评估研究概述

2.1培训成效评估基本概念

培训成效(training effectiveness)指的是培训所带给企业和员工个人的收益。对企业来说,收益意味着销售额的增加、顾客满意度的提高、产品质量的提升、时间的节省、费用的降低等;对员工个人来说,收益包括学到新的知识和技能,使自己的工作更加有效率,或者更加有动力,从而提高工作业绩。那么什么是培训成效评估呢? 根据学者戈尔茨坦(Goldstein,1986)的定义,培训成效评估是指“系统的收集必要的描述性和判断性信息,以帮助做出选择、使用和修改培训项目的决策”。从以上定义中可以看出,培训成效评估是收集用于决定培训是否有效的结果信息并对培训项目进行进一步改进的过程,在培训项目实施后,通过适当的成效评估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整合,得到评估结果予以反馈,为下一轮培训的改进提供信息。培训成效评估是培训流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而评估的依据就是初始培训目标以预期结果。

2.2评估的目的和意义

任何一项投入都必须考虑它的产出,企业培训自然也不例外。为了证明企业的某次培训支出是合理的,其总收益必须大于总成本。如果企业不进行培训成效评估,就难以衡量培训所做出的贡献。然而出于种种原因,作为整个培训系统的重要环节—培训成效评估,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至于培训成效评估的发展滞后于培训需求分析、培训执行等环节。培训成效评估的主要体现在:

1.体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益性

通过培训成效评估,就可以衡量培训对企业的贡献,以此体现出人力资源部或培训部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人力资源部在企业中向来被认为是“成本中心”,通过培训成效评估,特别是量化的评估结果,可以看出培训的成本效益性,这些结果将证明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的重要作用,且说明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投资是值得的。

2.决定继续或停止某个培训项目

企业的某些培训项目,如标杆管理、工作丰富化,在某一时期曾是培训的主流,其他许多企业都在进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内容或许已被大家接受,或许由于企业管理体系已经发生变化,被新的培训项目所替代,如精英团队管理、柔性管理、授权等培训成为新的热点。通过培训成效评估就可以察觉有哪些培训项目已经不再适用、又有哪些培训项目应该继续进行,从而为企业的培训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3.获得改进培训项目的信息

这是培训成效评估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意义,通过评估,企业可以对培训的设置、培训的内容、培训方式等方面有进一步的了解,并对现有培训项目进行改进,以更好地满足学员要求。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取信息:

(1)课程内容是否可以满足学员要求?

(2)讲师是否最合适?

(3)讲师是否采用有效方式来保持学员的兴趣?

(4)培训设施是否完善?

(5)培训时间安排是否合理?

(6)培训项目是否协调得当?

(7)有何其他改进建议?

对上述项目进行细致分析,可以帮助企业诊断当前培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培训提出改进意见。

2.3国内外产业集群研究述评

      国外对于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形成和发展两个阶段,从“外部经济论”到“产业集群论”的确立,产业集群理论的形成阶段经历了100多年,期间的代表性理论有:产业区理论、新产业区理论、竞争优势理论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集群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色,备受经济学者的关注,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对集群理论的深入研究。研究领域主要从区位选择、演化机理、竞争合作网络、创新环境、实证研究、经济增长和社会资本等方面对产业集群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产业集群研究起步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陆续开始出现企业空间集聚,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实施,江浙一带兴起了中小企业聚集区,区域竞争力大大提升,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引起了国内学者的高度关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国学者开始分别以不同的角度对产业集群展开理论探讨,主要从聚集经济、专业化分工、知识溢出、创新网络、竞争力与经济增长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3章 产业集群国际发展现状概述

3.1发达国家的产业集群概述

美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较长,相关的支撑体系也较为完善。美国最早由官方认可的集群1989年出现在亚利桑那州和俄勒冈州。美国商学院波特教授1990年在《国家竞争优势》书中正式提出产业集群概念,并把它提高到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高度,使得持续了一百年的对产业集聚的关注从纯学术讨论走进了商界和政界的讲坛。在各类产业集群中,无论以大企业为主还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在美国都有较好的发展。例如,硅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小企业为主,而底特律汽车城则是以大企业为中心逐步发展起来的。

日本政府对产业集群的重视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由于当时的经济发展多集中于京浜、中京、阪神、北九州等四大工业聚集地带,导致了人口的高度集中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为了均衡全国各地的发展,日本政府先后于1962年和1969年制定了两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在1977年,1987年和1998年日本政府又制定了三次关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使日本各地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而最新的产业集群政策又与新制造业战略相辅相成,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波及效应和企业合作效应。

3.2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群概述

印度的产业集群发展历程最早可追溯到1947年,自印度年独立以来, 一系列的科研机构在班加罗尔落户,如印度太空研究机构、国家航空实验室等,数以千计的工程师、科学家来这里工作。因此, 在外国跨国公司发现班加罗尔的潜力之前, 该城已是印度电子工业中心。20世纪90年代初, 印度政府制订了重点开发计算机软件的长远战略, 这为印度产业集群的发展起了里程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印度政府开始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从而逐步形成了信息产业集群,纺织业等集群。

巴西的产业集群发展历程可以由巴西咖啡为例。巴西地处热带和亚热带,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很适合种植咖啡,加之劳动力廉价,使咖啡种植业迅速兴起。19世纪,巴西的咖啡种植几乎遍及全国,从而形成了巴西当时最大的产业集群地。咖啡大面积集聚地种植,给巴西带来了财富和繁荣。20世纪初,巴西的咖啡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七十五以上,从而赢得了“咖啡王国”的美称。21世纪,巴西政府更注重产业集群的发展,在政府的努力下,形成了许多特色的产业集群,如巴西足球业,咖啡种植,军事等产业集群。

3.3中国的产业集群概述

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早期东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主要依赖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资源。90年代初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国内需求和出口贸易日益扩大,拉动了东南沿海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90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全球化产业分工的重构,尤其是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程度越来越高,充分促进了我国沿海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21世纪开始,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开始出现分化,主要以技术产业为主,资源依赖型的产业集群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第4章  浙江产业集群发展历程

4.1浙江产业集群发展历程概述

1、浙江产业集群的起源

浙江产业集群有着其悠久的历史起源,据史料记载,明朝嘉靖年间,温州加工制作的鞋已成为贡品进奉朝廷,清朝中叶,温州郊区三溪一带农民在农闲季节用土法鞣制牛皮卖往外地,到了年民国时期,温州已出现了“硝皮业30家,皮鞋业70家”的繁荣景象。

2、浙江产业集群的兴起

从浙江产业集群兴起过程看,以“一乡一品”,“一县一业”为特征的区域块状经济,已逐步成为了其产业集群发展的特色。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的另一大特色是其与公有制企业之间的关联十分密切,这些公有制企业通过人才输出、技术外溢等形式培育了一大批配套企业,使之顺利完成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从而推动了这一配套生产关系逐步向外拓展形成同类企业高度集聚的专业化产业集群。

3、浙江产业集群的高速发展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逐步推进,浙江产业集群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产业集聚大大提升了浙江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产业集聚具有组织化程度高、专业协作强、信息网络畅、成本费用低等诸多优势。企业向产业区集聚后,一般可以节约工业用地10—20%,减少水、电、热等工业管网10—20%,缩短交通运输线20—40%,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还可以提高企业组织化程度,提升企业形象,营造企业文化,使企业在更高层次上发展壮大。在浙江,随着一个个产业集聚的涌现和不断壮大,正在逐步取代“家家冒烟、村村点火”的传统发展模式。同时,中小企业进入产业集聚区后,通过集中连片生产,对污水等“三废”进行统一综合治理,有利于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2浙江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浙江产业集群高速发展的今天,虽然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就其未来的进一步发展,仍存在着较多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专业化产业链体系仍不够完善,一个大品牌可以带动一个产业,延伸出一条产业链,扩展成一片产业群,构筑起一个产业基地。产业链的完善,有利于产业集群走向成熟。按照配套企业占企业总数30%以上、各类中介组织比较健全等标准衡量,近几年,浙江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集群中,只有约20%的集群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链生产体系。

第二,国际化水平偏低,品牌影响力低,尽管目前浙江的集群中,共有中国驰名商标30余个,国家免检产品百余个,浙江省著名商标五百多个,但是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区域品牌(如嵊州领带、大唐袜业、宁波服装等)并不多。

第三,创新能力弱,竞争力难以维持,目前浙江多数中小企业集群的竞争力还集中于依靠低成本提供低价格商品的“低成本竞争优势”上,而通过技术创新提供优质独特价值和服务的“差异化竞争优势”还明显缺乏,过度依赖模仿。过度的模仿,缺乏创新的现象在浙江中小企业集群中普遍存在。如表4.1。

表4.1 集群式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数据来源:王祖强.集群式民营企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实证研究—以浙江为例的调查与分析[J].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2005,(1),p82.

4.3中小企业在集群发展中的角色

对于每一个集群中的中小企业而言,找准自己在集群分工中的角色和定位是其生存下去必须要清楚的事情。

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中要扮演好配角,走专业化发展道路。龙头企业在产业集群的发展中扮演主角,发挥了龙头的作用,像今天的杭州万向节集团能发展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万向节产品供应商,可以说离不开那些潜伏在产业集群中以生产零部件为主的中小型企业,正是这些中小企业的专业支持成就了万向的辉煌。

中小企业要在产业链中要扮演好零部件和物流供应商,为企业的生产和产业集群做好配套服务。如浙江义乌的小商品配件市场,有几万乃至十几万人从事着原辅料的采购、供应、销售、配套等服务工作,正因为有成千上万绿叶型的小企业为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服务,才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群的规模优势。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地区产业集群的稳定,成熟,离不开中小企业的强大支持,正是有了这些蚂蚁军团的专业,创新,才成就了浙江经济的辉煌。

第5章 浙江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升级的战略分析

5.1必要性分析

自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浙江中小企业获得了高速地发展。据有关统计,目前浙江中小企业近100万户,占工商部门注册的企业总数的80%以上,提供就业岗位占全省就业岗位总数的75%以上。浙江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创造国民生产总值、增加政府税收、吸纳就业人口、方便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是支持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笔者通过分析认为浙江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将寄希望于产业集群的发展。在浙江中小企业发展中,长期存在着一些阻碍浙江中小企业良性发展的自身缺陷与环境因素,如自身创新能力弱,竞争力低,没有专业的企业管理指导等。

尽管促进浙江中小企业发展的途径有多种,但笔者认为“聚集成群”的产业集群战略将是浙江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策略。

首先,在产业集群内部,容易产生专业知识、生产技能、市场信息等方面的累积效应。在产业集群内部,集聚着数量众多的相关生产企业、科研机构、商会、中介机构等,在产生较强的知识与信息累积效应的同时,大量生产企业也时刻面临同行竞争的压力,这些集群内部所产生的优势,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了实现创新的重要来源以及所需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使集群内的企业时刻保持创新的动力。

其次,企业之间紧密的网络关系,使得生产企业和相关机构之间更容易形成一个相互学习的整体,推动了集体学习的进程,降低了学习成本,促进更多有创新价值的活动发生。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系统的一种重要实现方式,创新是区域发展最根本的内在动力,但是由于创新活动的复杂性,企业很难单独开展创新活动,往往需要多个相关企业及科研部门的共同参与,创新才可能获得成功,这一要求恰好为产业集群的网络特性所体现。

最后,在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的一些固有问题与面临的环境因素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如其创新力、竞争力可以得到提升,中小企业还可以通过集群内的交流,学习到专业的企业管理知识等,如此一来,中小企业不仅容易创立、生存,而且也容易成长。

5.2 SWOT分析

5.2.1优势与劣势

浙江中小企业的产业集群能够形成规模化效应,降低成本。首先,浙江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在原材料采购、销售等产业链上已初步形成了规模化,通过专业化程度高的众多中小企业进行专业化分工生产,获取了外部规模经济效益,降低了成本。此外,集群中众多企业之间的竞争及相互模仿推动了成本的下降及生产技术的优化。在浙江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中,由于存在着从原材料供应到生产、销售的松散交错型价值链网络,集群中的生产厂商基本上无需库存原材料,其生产所需的大部分原材料、零部件、辅料随时都可以从集群中的原材料供应商那里获得,这样生产厂商就可以减少库存占用比例,加速资金周转。据粗略统计,浙江中小企业生产厂商在采购时相比处于独立地区的其他中小企业能节约至少5%以上的采购成本,采购效率也大大提高。

从浙江产业集聚发展过程看,以“一乡一品”,“一县一业”为特征的区域块状经济,已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规模效应。如表(5.1)。

表5.1 20##年浙江集群经济生产规模超200亿元的区块

数据来源:周必健.20##年浙江省块状经济发展报告.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2008,(17),p39.

浙江中小企业集群能充分利用自身区位、 技术、 产销、 网络等分工体系,形成同一产品及配套服务在本地区高度集中,为专业化市场的形成创造了前提条件。 如义乌中国小商品城、 专业化市场的形成,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采购商,这些采购商的到来带来了全国各地的市场需求信息,从而为集群内企业的生产决策、 库存控制、 产品设计提供了依据,进一步促进了集群的发展。另外,浙江中小企业集群中存在着家庭作坊延续下来的由人际关系联系起来的非正式网络,也有成立公司后形成的正式网络,区域网络的存在使得一系列的创新活动得以不断出现,并在区域网络内传递,这种内部创新网络优势,是其他区域很难效仿的。正是这些明显的优势,使得浙江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有了它的特色。

当然浙江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发展面临的问题也是蛮明显的,首先许多民营企业家的自主创新意识淡薄,多数产业集群中存在同类企业的简单“扎堆”、“跟风”现象,过度的模仿,大大打乱了产业集群专业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集群内企业大多起点较低、规模较小,大多都是在农村或乡镇边缘发展起来的,许多企业老板是从集市贸易经营户或农民家庭起家的,创新意识淡薄,他们通常采用的竞争策略大多是技术模仿和价格竞争策略,进而容易造成低价竞争的恶性,即只注重于向下压缩成本而不是向上通过自主创新增加附加值等方式获取利润。即便有的私营老板在引进技术或设备后,也缺乏在消化和吸收基础上开展自主创新的意识,陷入一味地引进低技术以求生存的局面,不少企业存在“一流设备、二流工艺、三流产品”的现象。所以说,浙江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还未成熟,走向成熟,是我们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由之路。

浙江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普遍面临着优化升级的困境,走向成熟还需要一定的路程,首先,人才基础十分弱,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太少,导致企业缺乏自主技术创新的人才基础;企业员工素质普遍较低,多数人只有初中以下的文化程度,导致企业缺乏自主技术创新的劳动力技能基础。其次,经济基础得不到保障,中小私营企业贷款难,导致企业缺乏自主技术创新的经济基础。最后,制度障碍和组织效率低下,使一些大制造商宁可承担高额的运输成本在海外组织零配件的生产,也不愿与所在地企业合作,进一步限制了外资的技术扩散,影响了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

5.2.2机遇与挑战

目前,浙江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国际化大多处于试探性介入阶段,主要从事间接出口,开展的国际性营销活动规模较小,极少部分的企业以直接出口方式向其他国家出口产品。这与企业的规模较小和从事国际贸易的风险较大等因素有关。浙江中小企业产业集群集群应当充分利用其工业基础好、配套能力较好的基础,充分利用靠近长三角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区位优势,将建设先进浙江产业集群基地和主动参与国际分工紧密结合起来,抓住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先机。

当下,浙江已有不少区域品牌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较高,但是浙江产业集群真正要把品牌做大做强,成为国际品牌还需要更多的创新与机遇。随着浙江政府逐年对产业集群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我们浙江中小企业应充分抓住这个大好政策时机,发展自己,创建国际知名品牌。产业集群内小企业可以通过加入品牌俱乐部,以追求品牌在批发经销上的规模经济。所谓品牌俱乐部实际上是一种以龙头企业投资发起的联合销售机构,它享有品牌的管理权和收益权,中小企业成为它的会员后,交纳一定的会员费,并服从统一管理,便可贴牌生产。这种方式既可以有效提高中小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又能让龙头企业把主要精力放在产品的设计和品牌的推广上。

浙江产业集群大多数不属于创新型的产业集群,缺乏创新型竞争力,同时行业出现成本的过度竞争。企业大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不够,产品质量档次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特别是传统产业领域,投资不多、技术简单、产品易于模仿,跟风投资和盲目生产频现。不少行业生产能力过剩,缺乏差异化竞争的优势和集体行动的规则,呈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因此,在浙江产业集群的发展中,创新机制成了我们的一大挑战。浙江经贸系统一项调查表明,认为“行业过度竞争”是影响发展的主要问题占被调查企业的39.5%。过度竞争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和行业持续处于低利润率状态,影响企业的后续发展能力,严重时会导致其萎缩、消亡。

产业处于较不利的国际贸易地位,浙江许多产业集群将国际市场作为主导产品的主要市场,然而,我们在国际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主要以跑量为主,过多依靠低价竞争。长期的低价竞争,既影响对外商的谈判力和出口效益,又屡遭国际贸易摩擦的压制。由于低价竞销量大和出口秩序不规范,浙江地区所遭受的国际贸易摩擦数量居全国之首。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和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更是让许多本来利润就不高的浙江外贸企业陷入利润低谷、资金困境和“赖账”风波中。因此,浙江产业集群急需完善国际竞争战略。

发展产业集群的公共政策支持体系尚不完备。目前,浙江省各级政府对提升发展产业集群都比较重视,研究并采取了一些支持性的政策措施,但由于政府部门对如何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研究还不够深,公共政策框架还不够清晰,扶持措施还不够到位,导致浙江迄今尚未有发展产业集群的专项规划,尚未形成可操作性强的法规保障和扶持政策体系。此外,浙江产业集群发展一方面受限于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短缺,浙江目前人均耕地面积非常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房价的不断上升,可以用于工业发展的土地越来越少。如今对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来说,想获得一块土地,非常困难。另一方面受限于人才缺乏浙江众多中小企业是在家庭作坊、家庭工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企业老板的观念和管理水平跟不上经济发展要求,相当多的企业机制落后,引不进人才,留不住人才,招工难,“技工荒”成为许多企业的一大病痛。人才的引进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成了又一个浙江集群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挑战。

第6章  浙江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战略取向

6.1构筑专业化区域产业链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研,我国区域产业基本上是由非公有制企业组成的,而且主要是中小企业。在浙江,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20##年, 浙江中小企业创造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已逾50%。浙江各专业化区域产业主体是富有特色的民营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据统计,浙江各专业化区域产业中众多的民营中小企业近80%没有自己独立的分销渠道,不得不借助于专业市场实现销售,大大提高了销售成本。随着现代的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生产、批发和零售之间的相互融合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作为传统的专业市场,应该主动去衔接生产、零售领域,积极探索与生产企业、零售商新的合作关系和合作方法。随着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集群的成熟往往表现在集群内部的链接是否专业,是否牢固,是否可以寻找出新的思路来。由此,笔者认为要构筑专业化区域产业链,可以参考以下两种途径。

6.1.1以资产连接为纽带

以资产连接为纽带,以各产业集聚中心的主导专业市场为载体,通过吸引其身后数以千计的民营中小企业法人入股,成立一个专业的上市公司,由各地方政府引导,设立统一规范的经营管理运作机制,以新组建的上市公司为区域产业发展带领者。

以资产联结为纽带,以市场竞争力为标杆,指导各参股法人规范产品质量、品牌、合同管理、产品更新、技术创新等。进而达到促使附着在该载体上的众多以家族制为主的民营中小企业自觉不自觉地融入专业化区域产业链中,遵循现代企业科学管理规范,消除阻碍区域产业发展的体制障碍,为真正帮助民营中小企业由传统家族制管理走向规范的适应国际化市场竞争的科学运作,提供一条可行的道路选择。通过资产的纽带联结,不仅可以团结集群内的各家中小企业,也更好的规范了集群内的盲目竞争,尤其是传统的靠廉价劳动力优势来竞争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这样统一了竞争,有利于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更有利于区域品牌的形成,形成国际竞争力。通过资产的纽带联结,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在创新竞争力方面,创新成本可以得到了保障,这对于浙江创新来说,意义重大。

6.1.2以虚拟组织运作模式为支撑

以虚拟组织运作模式为支撑,自从美国学者普瑞斯、戈德曼和内格1991年提出虚拟组织概念以来,虚拟组织已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虚拟组织是为了迎合时间机遇而产生的,各种企业单位形成的一种集团,其中人员和工作过程都来自于这些企业单位,他们彼此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为共同的利益而奋斗的组织。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并结合自身国情,总结出属于自己的以虚拟组织运作模式为支撑的经验与策略。

从集聚角度来看,在虚拟组织中,各地合作者组合在一起,集中了大量的商品供求、价格、技术、质量和品种等市场信息,使企业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了解这些信息及其变化动向,大大节省了搜寻市场信息的费用。专业化区域产业中各合作企业通过实地参观访问和经常性面对面的交流,能够较快地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术,特别是难以编码化和远距离传递的以经验技能形式存的知识和技能。站在经济全球化的平台上来实施这种战略,有助于产生以各特色专业市场为载体的跨国经营“包工头”,面向国际市场整合各专业化区域产业的区域产业链,有助于提高各专业化区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6.2国际化战略

在全球市场中寻求整合、合作、研发、技术升级、战略联盟及重构自身的价值链,走国际化经营道路,培育出基于专业化区域产业的跨国公司,进行国际化经营是浙江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国际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区域产业专业化必将催生跨国经营,虽然浙江民营企业出口不断增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浙江区域产业的主体对外扩张程度,但反观近几年来浙江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数据统计,我们发现,浙江中小企业集群尚缺乏在全球市场开展战略竞争、赢得范围经济、区位经济、规模经济的能力,应此加大浙江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走出去”的步伐迫在眉睫。自从加入世贸以来,中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受到种种不平等限制的状况已大大改善,但我们也同时看到,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对中国产品出口的贸易限制有逐步增强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世界贸易组织所倡导的自由贸易和公平贸易。所以说,浙江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走出去开展境外加工贸易是摆在面前的一条现实而重要的路。国际化战略是浙江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由此,笔者认为要走国际化战略,目前,浙江中小产业集群可以参考以下两种途径。

6.2.1开展境外加工贸易

境外加工贸易,是指我国企业以现有成熟技术投资为主,在境外以加工装配的形式,带动和扩大国内设备、技术、原材料、零配件出口的国际经贸合作方式。

近年来,浙江一些产业和产品,一批生产和科研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迅速崛起,规模不断扩大,实力迅速增强,已经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和开展境外加工贸易的能力。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在区域经济集团的国家内部设厂加工,可以冲破贸易壁垒的阻碍,并利用东道国的有利政策扩大出口。同时,浙江许多产品如轻纺产品,玩具等,因质优价廉在国外市场需求量在不断增加,开展加工贸易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6.2.2由贴牌生产到自主创新

对于“中国制造”的反思,我们听到最多的一个说法是“制造大国、品牌小国”。在很多人看来,由于中国出口企业大多做的是贴牌生产,处于制造业的低端,觉得自己是在为“他人作嫁衣裳”。 中国现在已经成为全球OEM的生产基地,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这对于浙江产业集群的发展而言,是个十分大的阻碍。虽然,近年来浙江产业集群内一些企业在培育品牌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大多数中小企业至今仍处于“有品无牌”境地,产品市场占有率虽较高,但大多都是贴牌生产,为国际品牌打工。我们应改两个字由“制造”到“创造”,创造浙江集群的自主品牌。首先,浙江已有较多知名企业的加工厂设在境外,变“产品推销型”为“就地生产型”,我们浙江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可以通过这个平台直接深入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增加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其次,我们可以发挥自身劳动密集型和特色型第三产业的优势,如纺织、日用轻工小商品、建筑承包、劳务输出、具有民族文化优势的中式餐饮、东阳木雕等,应加快这些产业的对外投资力度。最后,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支持浙江中小企业集群积极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创建集群品牌,区域品牌,提高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使得由贴牌生产到自主品牌生产的新型竞争方式的实现。

6.3扶持龙头企业 培育名优品牌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品牌不仅是企业科技水平、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更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实施名牌战略已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经济实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当前,浙江正处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紧紧抓住这个历史机遇,通过实施名牌战略,使一批成长性好、产业链长、区域经济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与产品质量得到提高,产业层次得到提升,为浙江区域产业集群地快速发展打好扎实基础。浙江产业集群应该充分开发利用本省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以及“后发优势”,努力创立和发展有浙江特色的名牌产品,培育有特色优势的支柱产业,形成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特色区域名牌。集群内,扮演主角的大企业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扎实推进名牌建设。为集群的发展创造竞争力,同时扮演配角的中小企业要做好自己的专业市场,积极支持龙头创立国际知名品牌。

结  论

综上所述,未来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很可能是企业集群之间的竞争,集群内的中小企业企业与其周围的企业融合,形成紧密的协同发展,这对集群经济未来的发展将会提供强大的后劲。企业集群之间健康协调发展的态势将展示国民经济的未来发展,企业集群的优势将成为国家和地区竞争的优势源泉和推动力。从中小企业集群出现与发展过程并结合近些年来浙江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经济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浙江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优化升级的问题已经十分迫切,于此,笔者认为在全面了解浙江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现状,比较优势,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构建专业化区域产业链,强化品牌效应,提升区域品牌竞争力,走国际化战略的取向,从而加快浙江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优化升级的步伐,使得中小企业集群走向成熟并向更高级阶段发展,让浙江中小企业集群经济发挥出其更强大的竞争优势,推动区域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武岭.促进浙江传统产业集群升级的对策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5,(10).

[2]家玮,沈建明,徐大可等.块状经济:浙江再创新优势[N].浙江日报,20##-06-02.

[3]陶子敏,陆婉敏.民营企业外迁现象解析[J].浙江经济,2005,(3).

[4]顾强.促进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加速升级[J].宏观经济研究,2007,(4).

[5]金祥荣,朱希伟.专业化产业区的起源与演化——个历史与理论视角的考察[J].经济研究,2002,(8).

[6]丘海雄等著.珠江三角洲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与竞争力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1.

[7]周必健.加快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20##年浙江省块状经济发展报告[J]. 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 2008,(17) .

[8]朱华晟,王玉华,彭慧.政企互动与产业集群空间结构演变——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软科学,2005,(1).

[9]施中云.化工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政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

[10]朱洪倩.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构建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

[11]刘爱雄.对产业集群竞争力来源的理论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1).

[12]庄为民,龚仰军.产业技术创新[M].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年版.

[13]王祖强.集群式民营企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实证研究—以浙江为例的调查与分析[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2005,(1).

[14]AlfredWebber: Theory of industrial location [M].1909.

[15]Michael.E.Porter: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M].Harvard Business Review, November-December 1998,77-90.

[16]Angie Evans and Mark M. Miller: Other Articles Industrial clusters 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ools: An Analysis of the TEXAS Wine Industry.[M]Economic Development Review, Summer 2000. 

致  谢

从论文选题到搜集资料,从写稿到定稿,期间经历了喜悦、聒噪、痛苦和彷徨,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心情是如此复杂。如今,伴随着这篇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稿,复杂的心情烟消云散,自己甚至还有一点成就感。

  这里我要非常感谢我的导师,她为人随和热情,治学严谨细心。在闲聊中他总是能像知心朋友一样鼓励你,在论文的写作和措辞等方面他也总会以“专业标准”严格要求我,从选题、定题开始,一直到最后论文的定稿,老师始终认真负责地给予我深刻而细致地指导,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正是在老师的无私帮助与热忱鼓励,我的毕业论文才能够得以顺利完成,谢谢我的老师。 

    在论文完成之际,我还要特别感谢那些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