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034+结题报告+小班化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

大丰市教育科研课题

结题鉴定书

课 题 名 称 小班化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 课 题 主 持 人 杨晓燕 工 作 单 位 大丰市西团中心小学 课题立项编号 2013034 立项时间 2013.3 申 报 结 题 日 期 2013.12

大 丰 市 教 育 局大 丰 市 教 育 学 会2 0 1 3 年 1 2月

20xx034结题报告小班化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

1

大丰市教育科研课题结题鉴定书

课题类型:□小课题 □十二五课题(主持人在□打√) 结题编号(学会统一编):

20xx034结题报告小班化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

2

一、结题报告

《小班化数学计算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班化数学计算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课题组

课题主持人:大丰市西团中心小学 杨晓燕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学生的全面发展彰显了研究需要

3

20xx034结题报告小班化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

计算是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因为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教学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因为,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2、新课程改革凸现了研究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强调计算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新课程还对计算教学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对计算教学的价值观重新定位,计算教学不再是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 而是重视了数的概念教学,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把它和新课标中所倡导的生活实际、情感态度结合起来,要求学生的计算学习活动要从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转化成一个生动、主动和富有创造性的过程,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3、学生的计算现状提出了研究要求

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引下,我们发现,学生在计算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实际上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重视了学生的动手实践、相互合作,关注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在众多的课堂教学中,铺天盖地的进行多样化的计算。

我们都知道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没有了扎实的计算能力,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更严重的将会阻碍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成了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问题。

4

(二)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实践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要掌握必要的计算技能”、“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计算能力。计算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正确性,计算的正确性是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学习能力要求。

计算教学是贯穿小学数学教学全部内容的主线,提高小学生的计算正确率,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新教材对计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不仅要求计算正确、迅速,更突出计算方法是否合理、简便、灵活,注重口算、笔算、估算等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使用各种计算方法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计算能力。但小学生在实际计算过程中,由于年龄特征和生理特点,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因此,我们数学教研组从计算教学入手,将研究如何采取灵活多变的策略矫正计算错误,提高计算正确率,这项课题研究对我们的教学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三)课题的创新之处

通过对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因素进行分析,在小班化背景下采取策略把本课题与数学课堂教学和有关数学活动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和计算速度,使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显著的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目前涉及到的“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的有:

1.上海闵(敏)行区浦江三小20xx年开始的《新课程下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实践结论和环境研究》,但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

2.《提高低年级学生口算速度的实践研究》课题的研究。还有都是一些一线教师的一些感想,一些尝试性的做法,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实施方案,也没有将这些具体的实践活动进行系统的总结,形成一套操作性强的模式进行推广。

5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通过对小班化背景下小学生计算错误的类型和成因进行分析研究,寻找降低小学生计算错误的策略,在实践课堂教学中进行检验,验证策略的可行性。进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准确率,为学生顺利学习数学知识,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而且,教师经过运用研究所得的策略,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能少走弯路,充分发挥出该研究成果的现实指导作用。 四、课题研究的思路和主要内容

(一) 课题研究的思路

经过对各年级的典型错题进行纵向研究,找到了各年级学生计算时出现的典型错误,经过分析其错误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计算教学策略,并经过前后测实验验证了其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小班化数学计算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将全年级的同类型错题进行横向研究,结合心理学的认知分析,我们重点研究了由于强成分的干扰导致的计算错误,既提高了教师对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认知,又对计算教学起指导作用。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小班化背景下,通过对全校各年级的典型错题进行纵向研究,找到了各年级学生计算时出现的典型错误,经过分析其错误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计算教学策略,并经过前后实验验证了其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将各年级的同类型错题进行横向研究,结合心理学的认知分析,我们重点研究了由于强成分的干扰导致的计算错误,既提高了教师对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认知,又对小学课堂计算教学起指导作用。

五、课题研究的工作步骤和研究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工作步骤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xx年1月~4月)

1、分别组织教师和学生座谈,了解老师在计算课堂教学中遇到问题和自己的体会

6

2、数学教研组召开会议,学习数学理论,启动课题,部署具体任务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xx年5月初~20xx年10月)

1、以低中高年级为单位,分年级组收集学生的计算错题

2、以各年级部小组长为单位,记录典型错题

3、以低中高年级为单位,同年级数学教师分析典型计算错误的原因

①教师初步分析错误原因

②以面谈的形式和相关学生进行交流

③总结、分析,撰写原因分析报告

4、以低中高年级为单位,同年级数学教师提出矫正策略

① 前测,统计该类型题目的错误率

② 根据原因分析报告,提出矫正策略,调整课堂教学方式。 ③ 后测,对前后测试进行比较

④ 总结、分析,撰写矫正策略报告

第三阶段:整理归纳阶段(20xx年11月)

5、全组员进行交流讨论,总结研究成果

①低中高年级的研究成果汇报,进行纵向研究

②对全学段中由相同原因而导致的错题进行横向研究

③整理、归档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等方法进行。

1. 行动研究法:针对错题类型,分析错误原因,实施策略,分析计算教学效果。

2.调查法:在研究初期及研究结尾阶段,设计相关调查问卷,了解学生计算能力及教师对计算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3. 经验总结法:研究教师要对搜集资料的生成、解决、总结三步做好记录及资料收集,撰写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札记、教学论文。 7

4. 文献法:课题组成员学习参考资料及相关杂志报刊。了解有关理论依据及形成策略。

六、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经过一年的研究,分析了本校学生的计算错误原因,采取针对性纠错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和正确率。通过测试反馈,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正确率都比以前有所提高。结合我校实际的做法是:先分析错误原因,再采取纠正措施。

一、分析原因:

学生在计算中出现错误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据课题研究情况我认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方面的原因

概念不清,算理不明。数学知识是建立在一系列数学概念的基础上的。学生只有正确掌握了与四则运算的有关概念,才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口算不熟,笔算不准口算教学是计算教学的开始阶段,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口算能力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地组织口算训练,有助于提高笔算的速度和计算正确率。

(二)学生心理方面原因

感知比较笼统注意力不集中,意志品质差。由于计算本身没有情节并且外显形式简单,这样更容易造成小学生感知粗略、笼统、不够具体,再加上学生看题、读题、审题、演算过程中又急于求成,因而所感知的表象是模糊的,致使把计算式题中的数字、符号抄错。瞬时和短时记忆易出错。记忆是学习的基础、知识的储存、积累和更新都要依赖于记忆,无论是口 8

算还是笔算或估算都需要良好的短时记忆力做保证。一些学生由于短时记忆力发展较差,直接造成计算错误。情绪不稳定。小学生在计算时,总希望能很快得到结果。因此,当遇到计算题里的数据较大或算式显得繁时会产生排斥心理,表现为缺乏耐心和信心,不能认真地审题,没有耐心去选择合理算法,从而导致错误出现。

(三)习惯方面的原因

有的学生在计算时不认真审题,做完后不愿检验;书写时马马虎虎,字迹潦草,0写得像6,6写得像0,5写得像8,把3写成8等,有的笔算不打草稿,无论数字大小,一律用心算,有的没有专用草稿本,乱打草稿。这些不良习惯,也是导致计算结果出错的重要原因。

二、纠正措施:

(一)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是计算的关键

有些计算错误是由于运算的基本概念和算理不清造成的,为防止学生出现算理方面、计算法则方面的错误。教学时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加强算理计算的教学,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算理、计算法则,这是正确地进行计算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学生不能将基础知识掌握,灵活运用计算法则和计算技能,那么,学生的计算正确性就不能得到保证。如在教学四则运算时,学生必须掌握运算的顺序和简算方法,运算顺序搞错,那么计算结果也就错了。再如教学多位数的乘法中,面对每次乘得的积的对位问题,有的学生只是记住了竖式的对位形式,可是遇到了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情况,错误率就会增加,因为学生的认知停留在形式模仿上,而对算理的理解也是模糊的。针对基础知识出现的错误,平时在布置作业的时候, 9

每天都让学生做十道用竖式计算并验算,对每位学生的计算我采取认真批改并加以评比。贵在坚持,学生的计算兴趣和能力等方面都提高了。

(二)加强口算训练是计算的基础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能力是在口算准确、熟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口算的基础,笔算就无从谈起。因此,培养计算能力,要从加强口算着手。计算一道笔算四则运算题,有时用两三个,多则用二十多个基本的口算,而这些基本口算中若有一个出现错误,那么整道笔算题就全错了。我在一年级就开始注意训练20以内的加减口算,每位学生都必备一本口算题卡,在班内常常举行口算比赛。对进位加、退位减,表内乘法和除法,更应让学生熟练计算,每天坚持3~5分钟口算训练,形式应灵活多样,并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口算练习要做到天天练,逐步熟能生巧。要求学生做到正确熟练、脱口而出。这种口算训练习惯我班从一年级坚持现在,通过坚持不懈口算训练,使学生形成熟练的口算技能技巧,达到正确、迅速、灵活的口算目的,学生的计算水平和正确率取得了明显成效。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是计算的保证

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错误,大多数是粗心大意、马虎、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平时计算时要求学生做到:认真核对数字和符号,计算题是由数字和运算符号组成的,比较单调。计算过程中容易产生视觉感官的疲乏,相似的数字和符号容易混淆。因此,抄题和每步计算时,都应当及时和原题或上一步算式进行核对,以免因为抄错数字或运算符号而白忙一场。认真书写、审题和计 10

算,特别演草本要认真书写。作业、练习的书写一定要工整和规范,数字间要有一定的间隔,竖式要相同数位对齐,条理清楚。计算时必须先审题,弄清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然后再动笔计算。养成自觉验算习惯,不仅可以看出计算过程和结果是否正确,还能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使学生养成仔细、严格、认真的良好习惯。检验时做到耐心、细致,逐步检查,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检验方法,如重算法、逆算法、估算法等这样能保证计算的正确率高。

通过对本班二至六年级学生计算题失误成因的分析研究,采取对大量的错例分析,采取一些具体可行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减少、避免了计算中一些不必要的错误;通过研究学生在计算中的一些不良心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促进了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通过整个研究与实践,我总结了以上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的有效教学策略。

七、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一)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年来在本实验开展的过程中,感觉时间过于短,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个别学困生计算正确率还有待于加强训练,因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学习好习惯的养成是长期性,数学学习是一个前后连贯的过程,数学技能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中重点对整个小学阶段的计算错误进行收集整理并分析原因,采取针对性纠错方法,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正确率大大提高。

(二)课题研究今后的设想

11

1.继续深化课题研究,特别是在前阶段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验证实施措施的有效性。

2.继续进行资料的整理及理论知识的学习,为深入研究做好准备。

三、课题研究典型成果三项

A.(教学随笔)聆听?品味?思考

大丰市西团中心小学 杨晓燕

20xx年7月22—24日,我怀着一颗期待和热忱的心参加了“江苏省农村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研修班”活动,培训内容丰富多彩,有国培专家学者的报告,教研人员的报告,一线优秀教师的核心理念,还有视频观摩研讨。为期三天的培训,我不敢有丝毫懈怠,每天都很充实,感受思维火花的碰撞、思想的启迪和思考的深入。

纸上得来终觉浅 为有源头活水来

盐城市教科院中小学数学游基宏教研员的《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专题讲座,讲座案例生动、语言干练、思考深刻,,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游教研员以独特的视角,从宏观的数学教育到微观的数学课堂,再结合具体教学案例,以“目标的确立”、“教材的处理”、“情境的创设”、“活动的设施”、“练习的设计”、“教学的评价”六个方面对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作了深刻的剖析,强调有效性包涵“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这就是郑板桥对竹子的的赞叹,也是游教研员对教育事业执着追 12

求的真实写照。游教研员从一名乡村数学教师成长为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多年来一直坚持小学基层教学研究工作,为我们广大一线农村教师打开教育教学的新视窗,提升了农村新课程实施能力和基本的教研能力。在目标的建立中,游教研员要求教学目标明确化、具体化、规范化,同一课题的目标制定,可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不同,对选定的重心不一致。游教研员例举同课异构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三位教师的教学目标进行比较,清晰呈现学习目标分成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小块,充分体现了新课程观念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闻名之如露入心 共语似醍醐灌顶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深知自身存在诸多不足,需要不断改进。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教学经验寥寥无几,教学技能十分薄弱。面对当今的形式,时代要求我们不断进步,吸取营养,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能够有突飞猛进的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经过此次学习,我收获多多。游教研员对教育教学工作多年钻研,以丰富的经验、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给予我们年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具体的操作指导,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了更新,真是受益匪浅。

能够参加这样的培训,我是幸运的、我也是幸福的。在今后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认真贯彻新课标精神,拥有滴水穿石的爱心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恒心,努力为我市小学数学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B.(教学论文)漫谈小班化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新思考

13

大丰市西团中心小学 葛啸天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计算数学策略 新思考

【摘要】计算教学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基本数学技能教学,本文针对于新课标背景下计算教学出现的部分问题,着重从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基础知识掌握和口算训练以及算法探究交流三方面进行了教学策略的新思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计算教学作为贯穿于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基本数学技能教学,是数学教学的根本。目前新课标背景下的计算教学,除适度降低了计算难度,也更进一步地考虑了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想象主题易变化且具扩大性的心理特征,着重强调了情境设置、算法多样化。但实际教学中,过度强调计算方法多样化、情境设置牵强附会、互动教学“度”把握失当等问题,都使得教师并未能很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学生计算能力发展放缓。那么如何使计算教学扎实灵活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大致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适度把握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导入计算教学

数学问题情境是直接或间接指向某特定数学问题的真实任务环境,包含知识背景、数学问题及其表征、操作空间等基本要素。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计算教学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可尝试如下方法:

(1)生活经验引入法。数学是“普通常识的数学”。对于学生而言,学校数学学习仅是其生活中相应数学知识体验的总结与升华,教师应注意 14

引导学生由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在教材内容与生活体验间形成交互作用,建构数学知识。如“角的初步认识”就可以安排学生从红领巾、书本等实物去发现几何图形中各边角的意义;“元、角、分的认识”可从购买零食等日常活动展开。

(2)现实问题模拟。主要就是将现实问题的表征与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建立起直接的联系,通过提炼后具有吸引力的表征来构设问题情境。如“有余数的除法应用——租船”,就可将租船情境模拟为呼拉圈的使用情境,以呼拉圈代指小船,每个呼拉圈内4人,14人要几个呼拉圈?在直观的演示、模拟环境中,学生自然就能很好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数学内涵及基本运算了。

二、夯实基础,强化基础知识掌握和口算训练

计算题的解答首先须考虑的是如何运用数学概念、运算法则或公式等,能否理解与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直接影响到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如四则混合运算,就应当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如95﹢5×(1﹣0.5),学生就应当了解到先乘除后加减,先计算括号的运算等相关基础知识,才能确保计算不出现差错。相对于低年级同学,高年级基础知识就更加丰富了,计算教学更应当注意不可急于求成,要从已学的基础知识整理出发,进行迁移训练。在教授异分母分数加法时,就应当从加法、分数单位意义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分数单位不同,是否可以直接相加?进而指导学生运用通分知识、化异为同,将问题转化为已学习的同分母分数加法。 口算训练也大致如此。口算作为计算能力的基础,是仅依靠思维计算,快速得出计算结果的数学技能。口算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范 15

畴,对于学生记忆力、注意力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均有直接作用。因此,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口算能力培养,尤其应坚持“重在平时,贵在坚持”的教学原则。如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表等都应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对于对于学生口算方法的长期熟悉和巩固,教师要适时地推动学生计算方法方面的熟练程度转化为为基本数学技能,增强计算教学的实效性。

三、自主探索,应在教师主导下经历算法探索过程

对数学知识抽象逻辑的理解是学习活动与计算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学中教师尤其应注意使学生在行为、表象与符号操作完成由具体到抽象的心智活动,深入理解算理。

(1)紧扣新旧知识间的内在关联,刺激正迁移的形成。将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引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可是学生更快地掌握新知识点,进入算理理解的新层次。如两位数相加的进位加法算术中,教师就可通过17+18=?12+9=?之类的例题,引导学生比较两位数相加与两位数加一位数之间的算法联系,即相同数位上数的加减,满十进一。当学生把握后新旧知识关联后,教师还应在掌控课堂的前提下,在对比分析两者联系后,引导学生认清本质,避免负迁移的发生。简单的如大数的口算,700+500=900,学生可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得出7+5=12。这时教师就应强调7代表的数学内涵——7个百,这些问题在高年级学生看起来似乎很幼稚,但对于数学基础技能的培养却是不容忽视的。

(2)算法交流。保证算法交流的实效性,关键在于使学生学会倾听、质疑、体验、比较与评价。具体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互动教学中对话的“度”与其中蕴含的反馈信息,避免出现挤占课时的情况。我们可考 16

虑从以下几句话着手:

譬如“你是怎么想的?”在鼓励学生展示个性化的算法时,教师还应就学生算法中所反映的思维水平,适度地调整教学进度与重难点教学设计。“大家对于现在所学的计算法则有什么总结吗?”教师要允许学生出现概括错误情况的出现,通过师生共同的补充、归纳,得出正确的计算法则,并在巩固练习使学生得到更深入地理解。如1000-234,教师就可在学生们的踊跃回答后,总结出一般规律:连续退位减法带0时,0点上退位点变为9,其他数字点相应减1。其中的关键点就在于学生对于算法规律的普遍掌握。

要创造符合小学生发展的数学,计算技能的提高始终不能放松。教师应在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具的基础上,注重夯实数学的学习基础,糅合数学与生活间的联系,真正提高低年级计算教学的有高效性与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何朝霞.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0

(11).

[2]郝玉.小学数学简便计算错误成因分析及对策[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05).

C(教学案例)24时计时法

大丰市西团中心小学 胡永红

【教学内容】

17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3—56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时、分、秒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充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素材进行教学,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主动探索24时计时法的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两者之间进行互换。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通过鼓励学生收集相关知识的内容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目标】

1. 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记时法。

2. 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3. 在参与认识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4. 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多媒体课件)

1、 欣赏《天线宝宝》片段。

瞧,是谁来了?

2、提问:这是《东方儿童》栏目中的一个节目,你知道《东方儿童》 18

是晚上几时播出的吗?(晚上8时)

让我们听听播音员阿姨是怎么说的呢。(播放节目预报)大家说是晚上8时,而播音员阿姨却说是20时,这是怎么回事呀?

3、揭题:大家说的晚上8时用的是普通记时法,而播音员阿姨说的20时用的是24时记时法,其实啊这是同一时刻的两种计时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在普通记时法的基础上继续研究24时记时法。(出示:24时)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一环节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启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愿望,使学生能够他们主动地去发现、去认识。二、操作演示,深化认识(多媒体课件)

1、提问:关于24时计时法你了解多少呢?

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中有的是对的,有的是不完全正确的,到底什么是24时记时法,怎样用24时记时法表示一天的某一时刻呢?

2、认识0时到12时(1)我们把晚上12时看作是一天的开始,用24时记时法表示也就是0时。(电脑出示钟面图)那时你在干什么呢?(睡觉)

可能还在做梦呢,在甜蜜的梦境中崭新的一天开始了。(2)(电脑时针转动,背景色由黑转亮,时针转到6出现录音:起床了)起床了!现在是什么时间了?(6时、上午6时)

上午6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简单地说成6时。(3)(时针转至7出现录音:上学了)上学了!现在又是什么时间了?你会用24时记时 19

法表示吗?与你的同伴互相说一说,谁来说?

上午7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简单地说成7时。(4)(时针继续转动到10,汇报,再转到12)时针走了一圈,现在是什么时间了?你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吗?自己轻声说一说,谁来说?

中午12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简单地说成12时。(5)小结:从0时开始到12时已经经过了几个小时?在这12个小时中,用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表示时刻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一下,谁来说?

在这12个小时中,用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刻,前面要加上午或者下午;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刻,前面不要加上午或者下午。

在这12个小时中,除了起床、上学,你还有可能做哪些事呢?

3、认识13时到24时(1)(时针继续转动到13)现在是什么时间了?你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吗?与你的同伴讨论一下,谁来说?

大家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呢,请电脑告诉我们吧。(下午1时就是13时)13时,你是怎样想到的呢?可以用数数的方法,也可以用计算的方法12+1=13更加方便。(2)(时针继续转动)抢答,用24时记时法表示,你是怎么想的?(选择几个:)(3)这一天终于结束了,同时意味着新的一天又开始了。从13时到24时又经过了几个小时?在这12个小时中,用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表示时刻又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一下,谁来说?

在这12个小时中,用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刻,前面要加下午或者晚上;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刻,前面不要加下午或者晚上,而且要把钟面上的时刻加上12。

20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配以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随之进行探究性学习和思考,师生们共同倾听并相互评价对新知识的认识和认识过程中的思考方法,帮助学生在头脑中主动构建所学新知识的模式及其思考方法,促使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逐步趋于完整,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三、巩固练习,发展延伸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收集资料)

1、提问:现在我们知道了从0时到24时就代表一天,在一天当中可以做很多事,让我们来看看小朋友一天的安排吧。

2、出示四副图,让学生依次汇报:你会用24时记时法来说一说什么时候在干什么?

XXX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希望大家向她一样珍惜时间,做守时的小主人。好吗?

3、提问:了解了一天的安排,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隐去两副,剩上学图和睡觉图。

同样是时针指着9,分针指着12,为什么一个是9时,另一个却是24时?小组讨论一下,谁来说?(因为一个是上午的9时,一个是晚上的9时。)

4、资料展示

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24时记时法,那么哪些地方是用它来记时的呢?大家在课前已收集了一些,愿意和大家共享吗?(学生书面或者网络资料汇报)

提问:除了同学们介绍的那些,还有这些(课件出示:营业牌、通 21

行标志、火车票)你能用24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分别读一读吗?学生读。

师:生活中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我们每个人都要严格遵守这些制度,这样我们的生活才有可能井井有条、蒸蒸日上。四、 操作实践,拓展知识

1、师:大家都知道“奥运会”离我们的时间不远了,为了让大家了解更多的奥运知识,下周晨会的主题的主题就是“人人争做奥运志愿者”这就是栏目内容。(网络出示)你会用24时记时法播报吗?

2、学生播报,师生互评。

3、让我们一起为迎接奥运做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吧!

学生了解了24时计时法后,通过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例子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进行相关教育,既有利于掌握知识,也有利于深化对知识的应用。

五、 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是怎样学到的?

D、(教育论文)“后课标时代”计算教学有效策略研究初探

大丰市西团中心小学 葛啸天

小班化教育是一种班级人数较少(不多于28人)、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的教育组织形式,是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采用的基础教育发展模式。小班化教育宗旨是因材施教,在教学中给的知识可以相对多一点,细致一些。小班化教学中,学生在课堂内所平均占有的时间成倍增加。这样,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更充分的 22

时间进行讨论和交流,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教学中是否实现师生互动,是新课程理念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在互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达到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充分发挥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习质量,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的发展。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质疑、表达自己的独立见解以及动手实践,有利于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小班化为课程改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计算是“数与代数”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新课程标准赋予了计算教学新的内涵:计算教学不但要关注计算能力,还要关注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精神,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人合作的意识,更要关注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教学历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计算能力也是学生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但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由于过分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常与繁琐、单调、枯燥联系在一起,被视为纯技能性的训练,让学生望而生畏,望而生厌。同时,计算教学中对学生计算品质、计算习惯、问题解决、思维训练、解题策略优化培养等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发展应用意识,也影响了计算教学的功能。我认为,在小班化的背景下要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一 、 注重开放性的学法研究,凸现计算教学中的算理指导

小班化教学是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自主意识得到培养,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单方面传输知识,忽略了学生本身的需要,也使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在长期学习挫折下,极易造成学生厌学,不喜欢上学的情形。教师积极的创设多种教学形式,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自主、生动、活泼地接受知识。

23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设自由讨论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热烈的讨论,会使课堂气氛更活跃。同时,也会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于学生少,教师就用不着担心教学任务能否完成,应在每堂留一点时间给学生质疑问难。比如在计算800×0.25时。有的学生先算800×25,再缩小100倍。也有人用800÷4。教师让他们说说是怎么想的,特别强调算法过程的理解。教师让同学们比较下哪种更简便,再说说理由。

然后进一步讨论研究888×0.125可以怎么做。让学生自由讨论,大胆发表不同意见,弄清算理。

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多给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机会。过去的数学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不多,以形体活动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老师要尽一切可能让孩子们亲自动手摸一摸,摆一摆认识一些事物,得出一些结论,要比教师的讲解生动许多。小班学生少,教室活动范围大,更为实践动手操作提供了机会。比如在计算52÷2时,我让学生使用小棒进行平均分配,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讨论探索算法。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后,教师再引领学生总结归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 、 注重分层式教学,正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别差异

小班化教育理念是提倡“机会均等”、“阳光普照”、“奉行无一人掉队”、我们应正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别差异。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 24

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从备课开始,到教材的设计处理,教法选择,作业的布置均应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能力,以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教师不再是高高站在三尺讲台上,而是尽可能地走到学生中间去,平等地和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在知识的接受过程中所出现的困惑,根据学生不同的接受能力设计分层教学。

教材中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是分两个层次来进行教学的,不进位加法主要解决用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对齐相加,在进位加法中主要是使学生体会从个位加起的优越性,从而选择从个位加起。我在教学用竖式计算34+26的计算方法时,学生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从十位加起:十位上3+2=5,个位4+6=10,满10,向十位进1,个位写0,并把十位上的5改成6;另一种是从个位上加起:个位上4+6=10,向十位进1,个位上写0,并记住十位上要多加1,十位上3+2=5,再加上个位上的1,是6。我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先从个位加起比较方便,还是先从十位加起比较方便?通过讨论交流,班内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先从个位加起,因为学生从比较中已经能明显感受到从个位加起的优越性,但还是有十多个学生坚持从十位算起。之后教师又多次组织学生计算,并交流比较计算过程,但仍有4、5位学生坚持从十位算起,而且他们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并不落后。由于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允许学生选择不同的方式来对算法进行建构,学生中自然地形成了一些个性化算法。小班化分层教学尊重差异,促使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都得到充分的提高和发展。

25

三、 注重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养成合作的习惯

传统的教学班级,人数往往在四,五十人以上,由于分成的小组数量过多或小组的成员数量过多等原因,因而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小班教学因为班级人数相对较少,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个性差异入手,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等级,在分组时均衡配置。每个小组学生在学习基础、能力水平等方面大致相同,男女混编,并根据学习需要,内容需要以及在活动中小组活动实际状况及时调整,以确保小组活动始终处于良性发展状况,符合教学发展需要。坚持小组内合作为主,竞争为次;小组之间以竞争为主,合作为次的原则,既达到竞争的目的,同时又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对教师而言,决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上的简单转换,而是一种教育观念上的深刻转变,是对学生主体性的进一步的认识过程,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潜能,对学生们参与未来社会竞争能力培养的一种积极有效的做法。对学生而言需要其认识到交往合作的必要性及感知模式转变带来的学习的趣味性和高效性,最大程度的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及教材的重难点,结合班级学生实际,师生共同设计既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产生内动力,又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功能的思考题、讨论题,让学生的思维活动沿着目标方向有理有序的进展,提高同伴间合作作用效率。这一方法反复运用,可使提高教学效果与培养学习兴趣相互促进。思考题、讨论题力求富有科学性、故事性、趣味性、实用性、创新性。如教学《乘法口诀表》,根据已经学习了的“1-9的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出示讨论问 26

题的思考提纲,如"乘法口诀表的排列顺序有什么规律?”“一般每句乘法口诀可以写几道乘法算式和几道除法算式?是否每句乘法口诀都是这样?”“根据乘法口诀表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根据这些疑问,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讨论研究,共同探讨,得出答案,再向全班汇报、总结,学生通过这种学习的形式,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学能力,又充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小班教学使我们得以发挥每个同学的积极性,给每个同学发言的机会。特别是,把一些较容易答的题目留给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自学讨论交流。让每个学生都在合作学习中有所收获,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心。

四、 注重学生思维训练,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小班化教学强调学生会学,主动寻求知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替代学生被动接受,以注重学习过程替代学习结果,以师生合作替代教师为主,以实施个别化教学替代全班统一教学,基于以上对小班化教学的认识,我们在具体课堂教学过程种应将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应用,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让学生学会,并促进会学,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计算教学同样要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重视并加强思维训练。

比如在学生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尽快找到计算捷径,形成灵活多变的计算技能。如:根据0和1在计算中的特征,在掌握简便算法的基础上可进行口算。如:240×300,110×60。又如102与78相乘积是多少?可引导学生探究: 27

102×78=(100+2)×78=7800+156=7956。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学会找到并使用最优算法。

设计练习时,形式要多样化,除一般计算题外,还可以设计选择题、判断题、匹配题等。例如:为了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我在教学中设计了“给下面算式添括号再计算”的练习88+360÷9-5

③ 先算减法,再算除法,最后算加法 先算减法和加法,最后再算除法 先算除法,再算减法,最后算加法

这一习题出现,学生便争先恐后抢着作答,改变了往日当学生看到计算题时,不是唉声叹气、就是愁眉苦脸的现象。有了计算的兴趣做基础,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练习的正确率也得到了有效的保证。

小班化教学,使计算教学的效果得到了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潜能得到了更好地发挥。在小班化的背景下进行计算教学,最突出的优势就是能有效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老师个别辅导的机会增多,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