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总结

国内外特大城市生态空间体系的模式总结

从形式上看,每个城市的绿地系统布局都各具特色,但布局的主要目标均是一致的:使各类城市生态绿化空间形成结构合理、紧密联系的有机绿化网络,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从城市空间形态上看,国内外特大城市生态体系大致可归纳为“绿环、绿心、绿楔、绿网”等基本模式。

一、“绿环”模式

适用范围:核心城市,

基本特征:在城镇规划建设区外围一定范围内,强制设置具有较强自然特色、基本闭合的绿色开场空间,形成城镇规划建设区与周边城镇的生态隔离绿环。该绿环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包括生产防护、绿化隔离、景观等多种功能。

模式形成:这一模式的形成,大多源于核心城市外围缺乏具有严格限制作用的生态用地,而需要通过人为的规划划定来控制城市的蔓延。

实例探究:英国19xx年的大伦敦规划以市中心为圆心,在半径48km范围内,将约6700k㎡的地区划分为4个同心圆:城市内环、郊区环带、一条宽约16km的绿化带和农村环带。绿环的设置对伦敦市的发展形成了重大影响,中心城区的扩展受到环城绿地的限制,在绿环以外形成了功能相对独立、完善的卫星城镇。

模式优点:主要是空间布局上适应性较强,适合绝大多数城市,而且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例如,英国通过《城乡规划法》在地方政府层面推行绿环模式,英格兰共形成14个环城绿带,占到国土面积的12%。

模式缺点:在其划定一人的意愿为主,较为依赖政府的管制,尤其是在相关政策、法规配套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容易使生态绿地流于形式。

部分城市绿环建设情况一览表

案例总结

资料来源:广东省建设厅,广东环城绿带规划指引,2003

案例总结

二、“绿心”模式

适用范围:中小城镇集群

基本特征:是各城镇围绕大面积绿心分布,城镇之间以绿色缓冲带相互隔离。这种模式来源于田园城市理论,通常是围绕大型生态斑块形成。

模式优点:围绕绿心的各城镇或组团能够共享绿化空间,同时集中的大规模绿地的设置有利于生态功能的发挥。

模式缺点:绿心的设置和城市中心的集约发展要求存在一定矛盾,不利于绿地的控制和保护。

实例探究: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是典型的城市群体围绕绿心发展的模式。兰斯塔德地区是包括鹿特丹、阿姆斯特丹、海牙等城市的城市带,兰斯塔德的中心是由大面积的农业景观构成的绿心,建成区与“绿心”之间设绿色缓冲带以保护绿心。

国内杭州等城市也是采取“绿心”的布局模式,即围绕西湖景区,通过外围生态带与绿心相连,形成围绕滤芯的组团布局结构。

案例总结

三、“绿网”模式

适应范围:在生态要素比较密集的多中心城市或城市地区内

基本特征:各种类型、各种尺度的生态空间分散布局于城市的各个地区,同时通过自然或人工的绿化廊道形成连续而统一的网络体系。这一模式的形成通常需要城市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对生态保护和环境问题给与足够重视,确保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分散的生态斑块不至于被建设活动所侵蚀。

模式优点:相对均衡化的网络布局,能够使城市各个地区的生态空间品质和绿化服务水平趋于一致。

模式缺点:对城市建设管理的精细化水平要求较高,各类绿地管制要求之间存在差异,需要多部门协作才能实现规划目标。

实例探究:如波士顿在1892年由埃利奥特提出的区域公园系统规划方案,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高度重视,通过建设各种类型生态绿地、城市公园,形成了布局均衡的网状生态绿化系统空间体系。

案例总结

四、“绿楔”模式(最有借鉴价值)

适用范围:组团型城市

基本特征:较大空间范围内的绿地空间由城市外围向城市内部延伸,与城市建设区形成“楔形相交”的嵌合形态。这一布局模式通常需要基于较好的自然环境条件而形成,如山体、江河等自然生态空间,通过楔形绿地,城市生态空间之间的交互界面更加自由和连贯,并形成城市中心区与外部生态区的气流交换,充分发挥生态空间在改善城市环境方面的主要作用。

模式优点:在于通过内外贯通的生态空间连通,能够使城市中心区密实的建设区与生态空间形成一定程度的平衡,使市民能够同时享受便捷的城市生活和优美的自然空间。

模式缺点:在于受中心区位地价较高的影响,绿楔靠近并深入城市中心保护区部分的保护与维育存在较大困难。

实例探究:墨尔本的城市规划提出自城市外部向内部延伸若干楔形的城市绿化带,为城市居民提供绿地和空气新鲜的休憩场所。

国内例如武汉构建“两轴两环六楔多廊”计划,创建“轴向拓展”、“轴楔相间”的生态型社会。

以及珠海形成“三廊、两带、多核心”的构架,将城市融入一个碧海、绿树、蓝天的自然体系之中。

案例总结

详情探究:

一、 武汉构建“两轴两环六楔多廊”计划

1. 生态廊道的架设位置(远城区)

案例总结

学习经验:生态廊道可以是由绿化完整的远城区(三环线以外)向主城区聚拢,主城区道路建筑都较为密集,无法实现类似远城区大面积的绿化,但可以逐渐缩小生态廊道的宽度,这

是武汉生态廊道呈楔形的主要原因。

学习2:城市湿地公园(远城区

案例总结

)

湖北誉为“千湖之省”,武汉——湖北的省会,又有着“百湖之市”的美誉,自然在城区中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湖泊,利用好了,不仅保留了城市的地理面貌,也利用水网绿网的结合改善了城市气候。图中留个生态绿楔,都涵盖了武汉较大的几个湖泊(东湖,武湖,金银湖等),在此建设生态公园,既保护了湖泊的本来面貌,也能提供给市民休息的好去处。

其中:比较突出的两个生态廊道分别是以金银湖湿地公园为中心和以东湖为主要的生态廊道。

学习3:城市风道和冷桥

案例总结

由长江、汉江及蛇山、汉市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地方,也是开发商最喜欢的地方,洪山、九峰等东西向山系,构成‘十字’形山水生态轴,及严西湖、汤逊湖等形成的生态保护圈,并首

次提出建立6个生态廊道和风道深入城市核心,改善武汉城市中心的热岛效应。

长江、汉江是重要的低温廊,武汉现在已经在这两条汇聚的低温廊边建设了汉口江滩、武昌江滩以及汉阳江滩。江滩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无高层的建筑物遮挡长江与主干道,而长江在夏季一直保持17摄氏度的低水温,在主导风向的帮助下,可以使周边很大面积的地区温度降

低。要提高武汉市区内的空气质量,就必须确保武汉东北、东南和西南三个主导风向空气的清新程度,这就需要在相应的方向控制一定规模的生态空间。” 武湖地区就是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绿楔,因为它所面对的长江是武汉最大的自然通道,在冬季它会将东北风迅速地带入城市。

生态六楔最终延伸到中心城区,因此相关地带的建筑也要得到一定控制。譬如说,大东湖生态绿楔,风在到达东湖风景区后,经水果湖向武昌主城区挺进。

武汉市规划部门将水果湖与沙湖之间的地带控制为低密度,此区域的绿地面积将比其他地区高得多,目的就是风经水果湖、沙湖直抵长江。

学习经验:在生态廊道架立的范围内,并不是完全不能有建筑物,降低建筑物高度,保证建筑密度不要高于预想值,在街道内设立绿化中心公园,加强道路绿化,也能将远城区的风导入中心城区。

二、 珠海“三廊、两带、多核心”计划

“三廊”:指景观生态游憩廊道。在珠海市域绿地系统结构中的“三廊”

指沿珠海大道并延伸至金湾、斗门、香洲、横琴、唐家湾的道路,在其两侧的规划绿地中建设一条集交通、游览、休闲娱乐活动的景观游憩廊道,形成串联珠海市各分区绿地和景点的主动脉。绿地宽度在城市区段内单侧宽度不小于50米,在其他地段宽度为500米。景观生态游憩廊道中的绿地划为非建设用地,以城市绿地、自然风景区、农田、生态旅游景区为其基本用途。

“两带”:分别是滨海生态保全带和滨河生态保护带。滨海生态保全带是由海岛、海滨湿地与滨海山林、游憩绿地共同构成,宽度在城市濒海区域、生活岸线不小于50米,在农业生产岸线不小于200米,在自然岸线、旅游岸线不小于500m的一条自然生态保全带。沿前山河、磨刀门水道、鸡啼门水道、虎跳门水道、崖门水道沿河两岸建设滨河生态保护带。宽度在城市区段不小于50米,在其它地段不小于1000米。用以保护河、海水域和与其紧密联系的滨水地区生态环境。滨海生态保全带和滨河生态保护带内为禁建区,以城市绿地、自然风景、农田、生态旅游为其基本用途。

“多核心”:是构成珠海市市域绿地系统的绿色核心,是城市的“绿肺”、“绿肾”。分别为:斗门黄杨山系、香洲凤凰山系、南屏黑白将军山系、大小横琴山系、三灶山系、南水山系、以及磨刀门水道和白藤湖下游之间的滨海湿地,也是珠海市域范围内的自然保护绿色核心,是珠海市域范围内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包括水源保护区、自然风景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等),为珠海市城市持续发展提供绿色动力和源泉。

案例总结

1.珠海市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结构的优点

此次珠海市绿地系统规划将绿地布局分为市域和主城区两个范围进行规划。通过对市域和主城区的布局结构规划,使城市与外界连通性增强,城市可作为一个整体单位嵌入大区域环境中去。

2.“蓝色生态能流”“绿色生态能流”和的循环对流

珠海市绿地系统规划充分尊重珠海市原有的地理风貌,在保护原生环境的基础上使绿地系统达到最优。

珠海拥有独特的大环境,构成“山”一“城”一“海”的独特布局。珠海市市域绿地布局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使珠海市的“山”“水”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1.从海拔高度讲

珠海市域地形丰富。山体平均高度约400米,其按海拔高低依次排列为:山地一一市域一一海域。山地与海域之间有明显的高差,这一高差促进了气流的流动。通常,山顶形成的高压气流顺山势而下,向海方向流动,形成珠海市的区域小气候。

2.从气温变化讲

海水和陆地的温差较大,夏季,从海上吹来的凉风会沿着地形经过珠海市域向山地流动,造成气流的循环,使珠海市的气温下降,并能感受阵阵凉风。冬季,陆地上气温下降,而海水温度差异不大,此时海域上空形成热气流,陆地上的冷气流向海上流动,同样形成珠海市域内的小气流循环。是陆地上的温度略有升高。

另外,这种小气流的循环还可以加速城市空气的净化,减小城市空气的污染。

珠海市市域绿地规划结构的构建,正是遵循了以上特点,通过贯穿市域的若干廊道,连通山地和海域,使这种小气流的循环更加顺畅。

3.促进珠海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通常山地与平原、海水与淡水的交界地都称为“边缘地带”。此类地带由于环境较为复杂,所以物种极为丰富。根据2002-20xx年对珠海市域的样方调查和参考有关资料,珠海市域共有野所以,此次绿地规划布局特别强调了生态保护区、滨河、滨海生态保护带的建设,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加以充分的保护。

案例总结

珠海市主城区的绿地规划布局结构的优点

珠海市主城区的绿地规划布局结构通过“环心结合、绿廊穿插、绿道纵横”的星形放射网络结构,规划出融合于城市各组团之中的绿色网络。其优点如下:

(1)充分利用了珠海市特有的自然地貌,形成了组团式布局结构。

(2)“星形”绿色网络结构的重大排污作用。

(3)廊道结构合理,组成了稳定的生态通道。

(4)与市域绿地系统相融合,成为市域绿地系统结构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人类游憩系统的紧密结合。

案例总结

图.18珠海市主城区绿地系统结构示意图

通过对珠海市城市绿地系统结构的分析,在生态学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尚无明确的指标可依。

我国在城市绿地系统结构上的理论研究尚浅,有许多因子不明确。城市绿地系统结构体系的生态学评价方法也有很多种,现阶段还没有统一的评价方法。

2.对城市绿地结构与土地合理利用之间的关系应进一步明确。

城市中有大量的绿地是城市良好环境的象征,但是,不是绿地越多越好,过量的绿地只能造成土地的浪费。怎样把握他们之间的关系,确定其临界值,需进一步研究。

3.城市中的廊道效应还有待研究。

在此,可以提出以下建议:

1.应建立各省的植物绿量统计库,以便更准确的评价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

2.进一步研究廊道效应,为城市绿地结构的营建提供可参考的数据。

3.建立城市用地与土地合理利用网值,以便更明确的确定城市绿地系统总面积 和系统结构布局。

4.积极利用先进的技术,增加评价的准确性。

5.作为城市主要廊道的道路,未来城市建设应定制相应的廊道修建标准,尽量在提高城市绿廊生态功能的同时,减少因交通造成的不良生态影响。

当然,由于我国的历史原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现在有许多人不重视绿地规划。我们应该积极发挥绿地的重要生态效益,并在理论方面不断探索,争取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为中国的城市规划贡献一份力量。

三、莫斯科的绿色城市之路

莫斯科气温较低,以前树木很少,曾被称为"沙漠城市"。自19xx年开始进行大规模绿化,建立了从市中心向郊外辐射的八条绿色林带。市内有很多大小公园和街心花园,还在市郊建立了11个自然森林区,过去曾一度绝迹的野鹿已繁殖到几万头。如今市区绿地面积已占总面积的40%,平均每个莫斯科人拥有绿地44平方米。生态环境的改善,美化了市容,调节了气候,使莫斯科摘掉了"沙漠城市"的帽子,成为全世界羡慕的绿色首都。

这一成就得益于其优秀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在莫斯科对于其20xx年的城市总体规划中,除了对经济指标和城市用地做出了详尽而精确的规划与改进,还对城市生态这一部分特意加以重视,为了实现总体规划对生态问题提出的要求,规划提出:清除那些对生态环境构成威胁的区域,改善和恢复城市用地的生态质量,清除对城市居住用地和 公共用地产生噪声影响的城市地带,清除城市干道两侧被废弃污染的城市用地,形成安全的居住环境,在居住区和城市公共区创造舒适的局部气候条件。

此外,还要对莫斯科城市经济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造,使现有的工业、企业逐渐成为绿色的生态企业,也是保护现有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质量的重要保障。为此,总体规划建议在推广企业绿色化、生态化的同时,大幅削减城市的工业用地数量。目前来看,莫斯科现有的工业用地为21000ha ,几乎占了莫斯科城市用地总数的1/5。新的总体规划建议将工业用地减少到15000ha。也就是说,将完全取消原有的16个工业区,减少其他20个工业区的用地规模,并对其他工业用地的有效利用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与此同时,总体规划建议把莫斯科的自然综合设施用地从现有的30000ha扩大到35000ha,其中自然景观用地从22500ha扩大到 25000ha。规划建议保存并发展统一的自然景观体系和开敞的绿地空间体系,这意味着莫斯科人均拥有自然综合设施面积由34m^2增加到40m^2,其中人均绿化面积由17.3m^2增加到24m^2。对于莫斯科来说,建立统一的自然综合设施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整个体系将通过原有的河床、林荫大道和其他开敞的自然景观用地联系起来,成为统一的整体。

综上所述,一套成熟完善的规划体系是莫斯科成功从“沙漠之城”转变为世界闻名的绿色城市的关键。

小结:以上四种基本模式是城市生态空间体系的基本结构,在实际城市建设中,受城市自然生态要素、城市建设发展及环境制度、社会变迁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实际上往往形成由多种模式共同叠合而成的综合模式。

例如,莫斯科同时采用了绿楔模式和外围防护林带的绿环模式,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又由于城市公园体系的构建和联系形成绿网格局。

案例总结

各个城市生态空间形态的综合模式又因为四种基本形态的各自权重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特征。总体来看,各类生态空间模式在形态组合上虽各有不同,但最终都趋向各类生态空间要素的叠合与连通,共同形成具有强烈人工化色彩的城市生态空间体系。

案例总结

 

第二篇:课堂管理案例及总结

课堂管理案例及总结

北师大珠海附中 贾晓虎 班级管理是一门学问,如果潜心研究,大有文章可作。班主任不同于车间主任,因为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的主体,他们有自己的尊严、人格,作为教师,特别是任课教师,也许应该更多得去研究他们的心理。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人格魅力是不同的,教师的作用就是让自己的人格赢得学生的尊重。这种尊重不是权威,而是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的基础上产生的信赖,彼此之间是朋友,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朋友,这种朋友是上辈对下辈的关心与下辈对上辈的信任和依赖。在这几个月中,不断的上课,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分析,不断自我调整,基本上可以适应的这边的日常生活以及学习生活还有课堂生活的习惯。

记得有一次,一位班主任找到我,跟我说他们班上有一名学生非常的厌学。主要体现一个字“懒”上课时不动笔写字,只是在那看。经常出现很多错误。自己管不住自己,那有声音就往哪看,上课不专心。并和一些行为有问题的学生交朋友。针对他的这些问题,课上我经常与他沟通,做他的思想工作,可能他认为我是任课老师不是班主任,所以跟我聊了很多,我也抓住机会使他的注意力大部分集中到课堂上去。但是在中考结束后,他还是退步了,这时候因为感冒回到家中又有了厌学的心理。我了解这一情况后及时与班主任和家长取得了联系并细心做他的思想工作。认真分析了他厌学的真正原因是由于感冒头痛不能正常学习。通过分析和工作打消了他厌学的思想并及时的治疗。当返校时精神非常好,通过努力第三次月考中又回到入班的水平。所以,任课老师同样在工作中应该细心观察抓住学生的心理。及实习心得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运用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教育好我们的学生。

对于这件事情,我回到办公室后,好好的想了想,认为以下几点对于班主任以及任课老师都有很大的作用:第一,把学生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班主任以及任课老师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了解班级的每一个体,去读懂他们。我们对双差生,往往都特别的头痛,但如果我能把他们当作 自己研究对象。也许就会乐此不疲。第二,以“热爱学生”为自己的工作出发点,去 处理一切学生的问题。作为班主任以及任课老师,对学生中的不良行为,因刨根问底,“严”字当头。但人非圣闲,何况是青少年学生。我们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个错误也不会犯,那他已经是一个木头人了。我们教师的任务不是去指责,而是去引导,让他们走出人生的雾区;让他们在人生的品位中,寻找真实的生活。第三,我们的教育应该是“给以希望的教育”。只有充满希望的人生才是积极的人生。双差生听惯了批评,对批评已经无动于衷,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活着有自己的期盼。我们的教育因该是“给以希望的教育”。许多双差生在父母、教师的批评和指责下,他们绝望了,他们感到,在父母、教师的眼中,他们什么也不是。这种教育可以说是一种“给人以绝望的教育”,学生不喜欢这种教育。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问题也许是我们缺少发现。我们呼唤“给以爱和希望的教育”。

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好书是育好人的前提。同时,班主任以及我们科任老师日常表现出来的事业心和忘我工作精神,也能给学生以极强的示范作用和影响,从而转化为特殊的感召力。因此,我不断地给自己充电,认真钻研教材,努力让学生喜欢上课,喜欢学习。另外,我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努力做到真心爱护我的学生,使他们真诚地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班级常规管理是一项整体的育人工程。把学生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才能形成合力,共同构筑学生自我管理机制。因此,我想方设法构建学生自我管理体制,为学生设置多种岗位,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岗“施政”,有服务同学、锻炼自己、表现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当然,班规的具体内容每

学期都根据班级的实际和学校的要求,及时地作出适当的调整,使班规跟上学生、班级的变化,不断提高要求,引导学生的行为和品德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促使学生通过自我教育、自我调整而不断成长。明确每位学生在班级中的位置和责任,使学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和尊严。为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就要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班级中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担负一项具体的工作,人人都为集体作贡献,人人都意识到自己是班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传统班级管理的弊端在于管理的无规章或制度不明,所以班级管理或随机应付,或有始无终,学生常常无所适从、我们说,没有制度谈不到管理,但制度既体现了学校教育的意志,表现为对学生行为的一种约束,它执行中必须考虑到学生对制度的接受程度,应该看到,只有学生愿意接受且愿意服从的制度才会发挥良好的管理效益,而那些教师规定必须服从的“法则”,则往往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抵触甚至反抗。

冰心说过:“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学生不可爱。”每个学生都是一本需仔细阅读的书,是一朵需要耐心浇灌的花,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如果学生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给学生对一些鼓励,不断总结,是自己不在班级管理工作时间不断成长。当然这一切的取得离不开各任课老师的努力,更离不开所有同学的付出,我也经常跟同学们说这样一句话:要接受做,就尽自己的能力做好,要么不做。只要付出就可能有回报!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任何事情都存在不可预见性,每时每刻都会有事情发生,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坏事,我们能做得就只有尽心做,争取让每一个孩子都可能成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