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总结

名词解释

1. 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指在不同历史阶段,人们对于人类生命过程,健康和疾病

的特点和本质的认识和概括,是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医学有关问题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

2. 全科医学:是指以个人整体健康为中心,面向家庭与社区,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

康复医学及人文社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

3. 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

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夭折。

4. 健康(health):是一种动态的身体、心理、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5. 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是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及时采取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

6. 临床预防服务(clinical preventive services):是指在临床场所对健康者和无症状

的“ 患者” 病伤危险因素进行评价,然后实施个体的预防干预措施来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

7. 健康管理:是对服务对象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系统和针对性地评估并对整个生命

全程进行干预,减少健康危险因素的威胁、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疾病、对所患的疾病进行有效地治疗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从而经济有效地避免早亡和提高生活质量。

8. 健康维护计划(health maintenance schedule):指在特定的时期内,依据求医者的年

龄、性别及危险因素而计划进行的一系列干预措施。

9. 危险因素(risk factory):指机体内外存在的使疾病发生和死亡增加的诱发因素。

10. 健康危险因素评价(health risk assessment):是指从个体或群体健康信息咨询或调

查、体检和实验室检查等过程中收集各种与健康的相关危险因素信息,为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11. 健康行为(health behavior):不仅包括个体或群体可观察到的、外显的行动,也包括

人的思想活动和情感状态(与促进、维护或恢复健康相关的个体心理、情感状态和外显的行为模式)。

12. 健康相关行为( health-related behavior):是指人所表现出来的与健康和疾病有关

的行为,包括促进健康行为和危害健康行为。

13. 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是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着有益于健康改变

的教育和环境支持的综合体。

14. 健康状况评价(health status evaluation):通过分析人群的健康水平及其变化,来

探讨人群存在的健康问题,筛选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评估各种健康计划、方案、措施的效果。

15. 社会支持:是指一个人从社会网络所获得的情感、物质和生活上的帮助。

16. 营养(nutrition):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营养素以维持生命活动的生物

过程。 17. 营养素(nutrient):食物中可给人体提供能量、集体构成成分和组织修复以及生理调节

功能的化学成分,分为六大类:①蛋白质②脂类③碳水化合物④无机盐和微量元素⑤维生素⑥水。

18. 限制氨基酸(limiting amino acid):食物蛋白质中某一种或几种含量相对较低的必需

氨基酸称为限制氨基酸。

19. 蛋白质生物学价值(biological value ):指蛋白质经消化吸收后进入机体储留利用的

部分。等于储留氮比吸收氮。

20. 蛋白质的互补作用(supplementary action):将富含某种必需氨基酸的食物与缺乏该

种氨基酸的食物互相搭配混合食用,使混合后的必需氨基酸更接近人体比值,从而提高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为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21.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thermal effect of food,TEF ):又为食物热效应,是机体由于

摄取食物过程中引起的额外能量消耗。

22. 合理营养(rational nutrition):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即每日膳食中各种营养素种

类齐全、数量充足、相互间比例恰当。

23.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DRIs):是在RDA 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包括4项内容:平均需要量(EAR)、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AI)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24. 平均需要量(Estimated Average Requirement,EAR):是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

况群体中对某营养素需要量的平均值。

25. 推荐摄入量(Reference Nutrition Intake ,RNI):相当于传统使用的 RDA,是可以

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绝大多数(97%~98%)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

26. 适宜摄入量(Adequate Intake ,AI):是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

的摄入量。

27. 可耐受最高摄入量(Tolerable Upper Lever Intake,UL):是平均每日摄入营养素的最

高限量。

28. 人群健康(Population Health):指的是受社会、经济、环境、个体行为和生物遗传等

因素决定的,可以量化的整个人群的健康。

29. 社区(Community):是指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

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

30. 社区卫生(community health):是人群健康的策略和原则在社区水平上的具体应用,

即强调了解社区全体居民的健康和疾病,通过确定优先项目、消除不同群体间健康的不平等来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31. 社区卫生服务(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是以社区为基础,健康为中心,人群卫

生服务需求为导向,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利用适宜技术向社区居民提供的综合、经济、方便、可及的基本卫生服务。

32. 社区预防服务(community preventive services):是采用健康促进的策略,以健康为

中心、以社区为范畴和人群为对象、动员社区内多部门合作和人人参与的综合性服务。

33. 初级卫生保健(primary health care):又称基层卫生保健,它是最基本的、人人都能

得到的、体现社会平等权利的、人民群众和政府都能负担得起的基本卫生保健服务。核心是人人公平享有,手段是适宜技术和基本药物,筹资是以公共财政为主,受益对象是社会全体成员。

34. 社区动员(Community mobilization):是一项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依靠自己的力量,

实现特定的社会(社区)发展目标的群众性运动,是寻求社会改革与发展的过程。

35. 社区诊断(Community diagnosis):是指社区卫生工作者通过流行病学方法进行调查,

从而发现问题,为制定及实施卫生行动计划,充分利用社区现有资源来解决这些问题打下基础。

36. 医源性感染(iatrogenic infection):病人在接受医疗卫生服务的过程中因为医疗卫

生服务场所的环境和医疗用品受到生物污染而感染疾病的现象称为医源性感染。

37. 环境(environment):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的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

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产生现实的或远期的作用。

38. 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自然环境又称为物质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

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各种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条件。

39. 原生环境(primitive environment):指天然形成的、基本上未受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

环境。

40. 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是指有由于人类生产、生活以及社会交往等活动

使天然形成的环境条件发生了改变的自然环境。

41. 社会环境(social environment):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

活和社会活动中相互形成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等,它包括社会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教育和科技发展水平、人口数量和质量、医疗卫生、家庭婚姻状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及生活行为方式等主要因素。

42. 环境污染(environment):指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组成与性质发生改变,

扰乱了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直接的或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

43. 公害病(public nuisance disease):是人类活动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所引起的社会影响

较大的地区性疾病。

44. 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由污染源直接排出的化学性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其

理化性状保持未变的,称为一次污染物。

45.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由于物理、化学或生物

学的作用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结果产生与原污染物理化性状和危害不同的新污染物,称二次污染物。

46. 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使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混入大气中,并达到一定浓

度,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对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空气状况。

47. 生物标志物(biological marker):几乎包括反映生物系统与环境中化学、物理或生物

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任何测定指标。

48. 接触性生物标志物(biomarker of exposure):是指生物材料中存在的环境毒物及其代

谢产物,其含量的高低可反应机体对其毒物的接触水平。

49. 效应性生物标志物(biomarker of effect):指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

他改变的指标,包括反映早期生物效应、结构和(或)功能改变及疾病。

50. 易感性生物标志物(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 ):即反映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

得的对接触外源性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51. 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即化学物质的摄入量与摄入该化学物

质的生物机体呈现某种生物学效应程度之间的关系。

52. 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是指一定剂量的化学物质与在接触

其有害作用的群体中呈现某一生物学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例的关系,一般以百分率表示。

53. 相加作用(additive joint action ):指多种环境有害物质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之和。

54. 协同作用(synergism):指两种或更多环境有害物质同时摄入后,引起的生物学效应大

大超过单个因素引起的效应之和。

55. 拮抗作用(antagonism):指环境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进入机体后,其联合毒性

低于任何一种化学物单独作用的毒性。

56. 单独作用(single action):指摄入人体内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所产生的毒效应各

不一样。

57. 生物富集:生物性迁移主要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在这一过程中,生物体内化学物

质的浓度会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使有害物质在体内富集,也称生物富集作用

58. 介水传染病:通过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或食用被这种谁污染的食物而传染的

疾病。

59. 自然疫源:自然界限定景观内的生物群落间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疾病传染源,此病原体

能在病区生态环境中能够不断繁殖生存,并感染人类。

60. 高危人群(high risk population):对环境有害因素特别敏感的人群。

61. 危险度评价(risk assessment):是对暴露于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该环境有毒、有害

物质或因素可能引起的健康效应及其危害程度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并预测环境有害物质对暴露人群可能产生有害效应的概率。

62. 毒物(poison):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甚至危及

生命的化学物质。

63. 食品添加剂(food additives):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色、香、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

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物质或天然物质。

64. 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是指人摄入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

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急性或亚急性非传染性疾病。

65. 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是指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内的由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

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66. 物质蓄积(accumulation):机体长期接触某些毒物后在某些组织器官内逐渐积累从而

量比较高的现象,是引起慢性中毒的物质基础。

67. 功能蓄积(functional accumulation):毒物进入体内后,用现代检测技术不能发现其

在体内有明显贮留,但该物质引起的功能改变却逐渐累积,导致机体对该毒物的反应性增强,这种现象称为功能蓄积。

68. 职业卫生(occupational health):是以职业人群和作业环境为对象,通过识别、评价、

预测和控制不良职业环境中有害因素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早期检测、诊断、治疗和康复处理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健康损害或潜在健康危险,创造安全、卫生和高效的作业环境,从而达到保护和促进职业人群的健康,提高职业生命质量的目的。

69. 职业卫生服务(occupational health services):是以保护和促进职工的安全与健康

为目的的全部活动。

70. 职业性有害因素(occupational hazards):在人们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

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的因素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

71. 生产性毒物(productive toxicant):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或在劳动过程中使用的存

在于工作场所中可对劳动者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亦称职业性毒物。

72. 工作有关疾病: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机体,使机体抵抗力下降,从而使常见病发病

率增高或病情加重,这类疾病叫工作有关疾病。

73. 职业病(occupational):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

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统称为职业病。

74. 高温作业:指工作场所存在生产性热源,其散热量大于23w/m3·h 或84kJ/m3·h的车

间;或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工作场所的气温高于室外2℃或2℃以上的作业。

75. 中暑: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

(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疾病。

76. 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患,是一组表现有躯体症状,其发生、发展、转归和预后均与

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的疾病。

77. 人的社会化:指人类从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环境,参与一定的社

会生活,履行一定角色职能的社会人的过程。

78. 病患:是对身体健康状况的自我感觉和判断,即对身体、心理、社会三方面失调的判断,

它是一种感觉尺度,是一种个人主观上的疾病感觉。

79. 职业性中毒(occupational poisoning):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组织器官受到工

作场所毒物的毒性作用而引起的功能性和器质性疾病。

80. 职业健康监护:是通过各种检查和分析,掌握职工健康状况,早期发现健康损害征象,

以评价职业有害因素对接触者健康的影响及程度,以便采取预防措施,控制疾患的发生和发展。

81.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NCDs):简称“慢性病”或“慢病”,

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组起病时间长,缺乏明确的病因证据,一旦发病即病情迁延不愈的非传染性疾病的概括性总称。

82. 地方病(endemic disease):由于当地水或土壤中某种(些)元素或化合物过多、不足

或比例失常,再通过食物和饮水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疾病。

83. 矽肺(silicosis):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粉尘所引起的以

肺组织纤维化为主并伴有硅结节形成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

8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公众

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的不明原因的疾病、重大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事件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85. 卫生服务需求(health services demand):是从经济和价值观念出发,在一定时期内、

一定价格水平上人们愿意而且有能力消费的卫生服务量。 填空

1. 现代医学模式产生的背景:疾病谱与死因谱的改变、对保护健康和防治疾病的认识深化、医学科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增强、卫生保健服务需求的提高; 2. 现代医学模式对卫生服务的影响表现在四个扩大: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服务、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医院内服务扩大到医院外服务、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

3. 预防医学的内容包括: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环境医学、社会医学、健康促进、卫生管 理学;

4. 健康决定因素包括:社会经济环境、物质环境、个人因素、卫生服务;

5. 生物医学模式的三要素是:病因、宿主、环境;

6. 整体健康具有的特征:多维性、连续性、健康描述的功能性;

7. 健康教育传播的基本要素有:传播者、信息、传播途径、受传播者、传播效果;

8. 健康教育的传播途径可分为个体传播、团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三大类; 9. 人类行为是由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共同决定的; 10. 健康生态学模型强调个体和人群健康是个体因素、卫生服务以及物质和社会环境因素相

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且这些因素间也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以多层面上交互作用来影响着个体和群体的健康。

11. 临床预防服务的内容有:求医者的健康咨询、健康筛检、免疫接种和化学预防; 12. 实施临床预防服务的原则:重视危险因素的收集、医患双方共同决策、注重综合性和连

续性、以健康咨询与教育为先导、合理选择健康筛检的内容、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开展针对性的临床预防服务;

13. 行为的特性是:目的性、可塑性、差异性和可调节性;

14. 健康行为由五个基本要素构成:行为主体、客体、环境、手段、结果; 15. 健康行为的经典三分类:预防性健康行为、疾病行为、病人角色行为;

16. 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强化因素;

17. 健康相关行为可以分为:促进健康行为和危害健康行为;

18. 健康信念的形式主要涉及以下三方面的因素:对不良行为威胁的认识,对改变不良行为效果的期望,对改变不良行为效能的期盼;

19. 根据有关行为改变的理论,行为改变是目标,为达到此目标,必须要有知识作为基础,要有正确的信念作为动力;

20. 社区诊断的步骤:确定所需要的信息、收集信息、分析信息、作出诊断;

21. 有害物质危险度评价主要包括:危害鉴定、暴露评价、剂量-反应关系评价、危险度特征分析;

22. 大气的自净作用有:扩散作用、沉降作用、氧化作用、中和作用、植物的吸收作用;

23. 负担系数是指非劳动人口数与劳动人口数的比值;

24. 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有:加氯量和接触时间、水的ph值、水温、水的混浊度、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25. 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来源:生活环境产生的有害物质、职业环境产生的有害物质、交通运输产生的有害物质;

26. 水中有害物质的来源:工业废水、农业废水、生活污水;

27. 土壤中有害物质的来源:气型污染、水型污染、固体废弃物型污染;

28. 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有:生活污染、工业和交通污染、农业污染;

29.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危害:急性中毒、慢性炎症、变态反应、非特异性疾病多发、致癌作用;

30.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间接危害:温室效应、形成酸雨、破坏平流层的臭氧层;

31.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基本特征有:广泛性、多样性、复杂性、长期性;

32.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表现为急性作用、慢性作用、远期危害(致癌作用、致突变作用、致畸作用)和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33. 目前常见的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有生产性污染、生活性污染和其他污染;

34. 生物性污染的危害:引起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引起钩端螺旋体和炭疽病、引起破伤风和肉毒中毒;

35. 日本发现的由于甲基汞和镉污染环境引起的公害病是水俣病和骨痛病;

36. 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健康的损害主要包括: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工伤;

37. 中国的法定职业病分为10个大类115种,其中职业性传染病有炭疽、森林脑炎、布氏杆菌病三种;

38. 我国数十年防尘工作总结的“革、水、密、风、护、管、教、查”八字方针,是行之有

效、综合治理的宝贵经验;

39. 高温作业类型有:干热环境、湿热环境、夏季露天作业;

40. 中暑按发病机制可分为: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

41. 医院内感染有三个重要环节:感染源、易感人群、传播途径;

42. 噪声对听觉功能有很大的影响,其引起的听力损伤可分为暂时性听阈位移和永久性听阈位移;

43. 人体三大产热营养素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产热最高的为脂肪;

44. 我国推荐碘供给量成人为1500μg/d;

45. 与能量代谢密切相关的维生素是:VitB1、VitB2、VitPP;

46. 医院的基本膳食有:普食、软食、半流质膳食、流质膳食;

47. 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包括:平均需要量(EAR)、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

(AI)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48. 谷类食品不含有维生素:VitA、VitC、VitD;

49. 人体热能消耗途径为:基础代谢、体力活动、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50. 我国儿童主要的营养缺乏病是佝偻病和缺铁性贫血;

51. 防治碘缺乏病简单易行且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向食盐中加入碘化钾和碘酸钾;

52. 营养素的三大功能是:供应热量、组织原料、调节生长;

53.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是:构成和修补机体组织、调节机体生理过程、供给机体必需氨基酸、供给机体热能;

54. 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供给热能、参与构成核糖和脱氧核糖、抗生酮作用、节约蛋白质作用、提供膳食纤维;

55. 脂类的生理功能:构成人体的重要成分、供给能量、提供机体必需脂肪酸、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增加食物美味、增进食欲和维持饱腹感;

56. 维生素A缺乏:夜盲、干眼病;皮肤干燥;生长发育迟缓;过量:厌食、恶心呕吐、头痛、肝肿大;

57. 维生素B1(硫胺素)缺乏:脚气病、周围神经炎、心功能衰竭;

58. 维生素B2(核黄素)缺乏:口角炎、唇炎、舌炎、阴囊炎;

59. 维生素C(抗坏血酸)缺乏:坏血病;

60. 当危重病人完全丧失从消化道摄取(或提供)食物时,为完成对病人的营养支持可考虑能选用完全胃肠外营养(方式);

61.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第一层是谷类、薯类及杂豆;第二层是蔬菜、水果类;第三层

是畜禽肉类、鱼虾类、蛋类;第四层是奶类及奶制品、大豆类及坚果;第五层是油、盐。

62. 促进健康行为可以通过五个方面来衡量即:有利性、一致性、规律性、适宜性、和谐性;

63. 健康促进的五大活动领域为:建立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创造健康支持环境、加强社区行动、发展个人技能、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64. 19xx年我国颁布的《传染病防治法》20xx年修订后规定我国法定传染病病种有37种,分为甲、乙、丙三类;

65. 毒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有:经呼吸道、经皮肤、经消化道;

66. 影响毒物毒作用的因素有化学结构、物理特性、毒物的剂量、毒物的联合作用、个体情况;

67. 食物中毒分为(并举例说明):细菌性中毒(进食细菌污染的食物引起)、真菌及其毒素

食物中毒(进食霉变甘蔗引起)、动物性食物中毒(食用河豚鱼引起)、有毒植物中毒(食用有毒蘑菇引起)、化学性事物中毒(误食亚硝酸盐、甲醇等引起);

68. 食物中毒的共同特点:季节性、爆发性、相似性、非传染性;

69. 在食品中可能出现的霉菌毒素上百种,其中毒性、危害较大,研究最多的是黄曲霉素;

70. 食物中毒死亡率最高的是河豚毒素(河豚鱼)中毒;

71. 驱铅治疗的首选药物是依他酸二钠钙(CaNa2-EDTA);

72. 紫外线的生物学作用有:抗佝偻病作用、红斑作用、色素沉着作用、杀菌作用、其他作用(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73. 食物中毒的处理总则:及时报告当地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对病人采取紧急处理、对中毒食品控制处理;

74. 职业病致病条件: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条件、个体危险因素;

75. 职业人群健康监护的主要内容有职业损害的医学监护和职业危害环境监测;

76. 职业病健康监护的主要工作内容为就业前健康检查、定期健康检查、离岗或转岗时体格检查和职业病的健康筛检;

77. 实施职业卫生服务的原则:保护和预防原则、适应原则、健康促进原则、治疗与康复原则、全面的初级卫生保健原则;

78. 针对职业病患者的护理原则:以人为本的服务、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及时提供治疗信息、适当的心理干预、要因人施护;

79. 卫生政策的特点有:共同性与差异性、部门性与社会性、强制性与教育性、时效性与稳定性;

80. 实施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原则:合理分配资源、社区参与、预防为主、适宜技术、综合利用、合理转诊;

81. 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内容:促进健康、预防保健、合理诊疗、康复防残;

82. 五星级医生包括:卫生保健提供者、医疗决策者、健康教育者、社区卫生领导者服务管 理者;

83. 我国最高级的卫生行政部门是卫生部;

84. 常见死亡的慢性病有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85. 主要慢性病的共同危险因素有吸烟、饮酒、营养、体力活动不足、肥胖、高血压、血糖、血脂等;

86. 慢性病的共同特点:①是常见病、多发病;②发病隐匿、潜伏期长;③多种因素共同致

病,一果多因,生活方式是主要原因;④多种因素相互关联,一因多果;⑤增长速度快,发病呈年轻化趋势;

选择

1.预防医学的对象( D )

A.个体 B.病人 C.健康人 D.确定的群体 E.个体和确定的群体

2.生态健康模式是( E )

A.环境-健康 B.环境-人群 C.环境-生物

D.环境-人群-健康 E.环境-生物-健康

3.现代医学模式是( D )

A神灵主义医学模式B自然哲学医学模式C机械论医学模式D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4.预防医学经历了( C )

A.个体医学—群体—预防医学的阶段 B.个体—群体—生态大众健康的阶段

C.个体—群体—社区医学阶段 D.群体—大卫生—社会医学阶段

E.个体—群体—社会医学阶段

5.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的重点在( A )

A.第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 B.第二级预防 C.第三级预防

D.第二和第三级预防 E.第一和第二级预防

6.以下哪一项不是预防医学有别于临床医学的特点( A )

A.具有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 B.预防医学更具有积极的人群健康效益

C.预防医学研究重点为环境的特点 D.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

E.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结合

7.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主要任务是预防( A )

A.传染病 B.急性病 C.常见病 D.慢性病 E.血吸虫病

8.个体的免疫接种( A )

A.仅起到保护个体的作用 B.仅起到保护家庭的作用 C.仅起到保护群体的作用

D.既能保护个体也能保护群体 E.以上均不是

9.以下各项中不适合采取第一级预防的是( C )

A.职业病 B.心血管疾病 C.病因不明,难以觉察预料的疾病

D.脑卒中 E.糖尿病

10.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是( C )

A.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 B.创造支持性环境 C.强化社区行动

D.发展个人技能 E.调整社会消费

11.除( C )外,是人类生活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A.空气 B.水 C.森林 D.土壤 E.食物

12.化学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蓄积是产生那种类型毒作用的前提( A )

A.慢性中毒 B.急性中毒 C.亚急性中毒 D.迟发性反应 E.致敏作用

13.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最常见的是( A )

A.相加作用 B.相乘作用 C.独立作用 D.协同作用 E.拮抗作用

14.光化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是( D )

A.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 B.烟尘和二氧化碳 C.苯丙蓖和二氧化碳

D.臭氧和氧酰基硝酸酯 E.砷化物和硫化氢

15.飘尘的直径在( C )

A.100微米以下 B. 10微米以下 C. 5微米以下 D. 1微米以下 E. 0.4微米以下

16.大气污染物的自净作用的方式不包括( C )

A.扩散 B.沉降 C.转移 D.氧化 E.植物吸收

17.SO2的主要作用部位( B )

A.肺泡 B.上呼吸道 C.细支气管 D.毛细支气管 E.食道

18.一般水质最软的水源是( B )

A.江河 B.泉水 C.雨雪水 D.井水 E.湖水

19.室内的氡主要来自( A )

A.房屋地基 B吸烟 C.人的呼出气 D.燃料燃烧 E家用电器

20.水俣病的发病原因是( B )

A.慢性砷中毒 B.慢性汞中毒 C.慢性铅中毒 D.慢性硒中毒 E.慢性镉中毒

21.混凝沉淀的主要目的是( C )

A.改善水质 B.除去有害物质 C.改善水质混浊度 D.杀灭病原菌 E. 调节水的PH值

22.含氯化合的物有效氯是指吕德华和家数( A )

A.﹥-1者 B.﹥0者 C.≥-1者 D.=-1者 E.=0者

23.除那项外,均为碘缺乏病( C )

A.地甲病 B.克订病 C.痛痛病 D.亚克订病 E.新生儿先天甲低

24.地方性砷中毒主要表现是( A )

A.黑脚病 B.氟骨症 C.斑釉牙 D.甲状腺功能低下 E.甲状腺肿大

25.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是( E )

A.生活污染 B.工业污染 C.交通污染 D.农业污染 E.以上都是

26.地氟病的发病原因是( E )

A.氟缺发 B.碘缺乏 C锌缺乏 D.砷缺乏 E.氟摄入过高

27.室内最主要的致癌危害因子是( E )

A.镉 B.砷 C.颗粒物 D.挥发性亚硝酸胺 E.BaP

28.饮用水的净化和消毒处理步骤通常是( B )

A.消毒-沉淀-过滤 B. 沉淀-消毒-过滤 C. 过滤-沉淀-消毒

D. 沉淀-消毒-过滤 E. 过滤-消毒-沉淀

29.酸雨的主要形成物是( B )

A.CO2 B.SO2 C.CO D.PAH E.光化学烟雾

30.环境污染的主要防治措施是( E )

A.治理工业三废 B.预防农药污染 C.预防生活污染

D.制定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 E.以上都是

31.酸雨是指PH值小于( B )

A.5.00 B.5.60 C.6.00 D.6.56 E.7.00

32.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为( A )

A.工业企业 B.生活炉灶 C.交通运输D.地面尘土飞扬 E.意外事故排除

33.慢性纤维化肺病多见于长期接触--而致( A )

A.二氧化硅 B.锰烟 C.木尘 D.二氧化硫 E.锌烟

34.对人体危害最大的铬化合物是( C )

A.元素铬 B.三价铬 C.六价铬 D.七价铬 E.五价铬

35.SO2所引起的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是指( D )

A.慢性支气管炎、肺水肿和咽喉炎的总称 B.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肺水肿的总称

C.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咽喉炎的总称

D.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肺气肿的总称 E.慢性呼吸道疾病

36.我国目前法定的职业病有( D )种。

A.100 B.105 C.110 D.115 E.120

37.职业病诊断应由( B )名以上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职业医师集体诊断。

A.2 B.3 C.5 D.7 E.9

38.-----是诊断职业病的先决条件( C )

A.病史 B.体格检查结果 C.职业史 (D.生产环境监测结果 E.实验室检查结果

39.职业病诊断机构应是( E )

A.医疗机构 B.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卫生监督所

D.卫生行政部门 E.具有职业病诊断权的医疗机构

40.对脂溶性毒物接触者,主要应适当控制膳食中的( A )数量

A.脂肪 B.总热能 C.蛋白质 D.脂肪与总热能 E.脂肪与蛋白质

41.在给高温作业者以优质蛋白质膳食时,应使其占总蛋白质的( C )%左右

A.30 B.40 C.50 D.60 E.70

42.环境有害物质进入人体的途径称为( A )

A.接触机会 B.接触方式 C.接触程度 D.接触的水平 E.接触的吸收

43.下列化学物中能直接与血红蛋白发生反应形成高铁血红蛋白的是( A )

A.亚硝酸钠 B.苯胺 C.一氧化碳 D.笨肼 E.丙烯醛

44.刺激性气体中毒时可出现的“假愈期”,通常发生在( D )后

A.刺激前期 B.刺激期 C.潜伏期 D.恢复前期 E.恢复期

45.个体监测时,可给工人佩带个体采样器,连续采集毒物浓度,以了解( B )的接触量

A.个人的 B.个人整个工作时间内 C.车间中所有工人

D.车间中所有工人整个工作时间内 E.以上都不对

45.铅中毒是最多见的铅中毒( A )

A.职业性 B.污染性 C.生活性 D.药源性 E.母源性

46.铅对血液系统的主要损害是( D )

A.点彩红细胞增多 B.网织红细胞增多 C.多嗜性红细胞增多

D.干扰卟啉代谢 E.红细胞脆性增加

47.黄曲霉毒素在婴儿食品中的允许量是( E )

A.20㎎/㎏ B.15㎎/㎏ C.10㎎/㎏ D.5㎎/㎏ E.不得检出

48.营养素是指食物中含有的可给人体提供能量、构成机体成分和组织修复、维持生理调节

功能的化学成分,不属于营养素的是( A )

A.有机盐 B.蛋白质 C.无机盐 D.脂肪 E.碳水化合物

49.评价蛋白质营养价值高低的主要指标是( E )

A.蛋白质的含量 B.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C.蛋白质的利用

D.氨基酸模式 E.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组成及机体消化吸收利用的程度

50.目前公认的必需脂肪酸是( C )

A.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 B.亚油酸.C亚油酸和α-亚麻酸 D.α-亚麻酸 E. 花生四烯酸

51.㎎/㎏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妊娠妇女的钙摄入量为( B )

A. 800~1000mg/d B.1000~1500mg/d C.1500~2000mg/d

D. 000~2500mg/d E.2500~3000mg/d

52.谷类蛋白质的限制氨基酸是( E )

A.蛋氨酸 B.亮氨酸 C.缬氨酸 D.丝氨酸 E.赖氨酸

53.奶类含量低的营养素是( B )

A.钙 B.铁 C.蛋白质 D.脂肪 E.乳糖

54.耐盐最强的食物中毒病原是( A )

A.副溶血性弧菌 B.沙门菌 C.大肠杆菌 D.葡萄球菌 E.肉毒梭菌

55.引起食物中毒不表现为胃肠道症状的病原是( E )

A.葡萄球菌 B.大肠杆菌 C.沙门菌 D.副溶血性弧菌 E.肉毒梭菌

56.不属于合理营养基本要求的是( E )

A.营养素和能量能满足机体需要 B.贮存、加工、烹调方式合理

C.膳食制度合理 D.不含有毒有害物质 E.以上都不是

57.某男孩,2岁,查体发现方颅,枕秃,串珠胸,夜间经常啼哭,最可能的原因是( D )

A.受惊吓 B.锌缺乏 C.维生素A缺乏 D.钙缺乏 E.铁缺乏

58.某大学,同宿舍的8名同学聚餐,吃了一种鱼后,出现皮肤潮红、头晕、头痛、心悸 胸闷、血压下降,荨麻疹或哮喘症状,引起中毒最可能的病原是( C )

A.河豚毒素 B.霉菌毒素 C.组胺 D.有机磷农药 E.沙门菌

59.20xx年5月,某单位10位同事在海鲜馆聚会,吃完海产品5h后,陆续有8人出现腹 痛、频繁腹泻、里急后重不明显,继而出现恶心、呕吐,重症者出现脱水,少数出现休克、 意识障碍,3d后中毒症状逐渐好转,发生食物中毒的最可能原因是( E )

A.沙门菌 B.葡萄球菌肠毒素 C.肉毒毒素 D.李斯特菌 E. 副溶血性弧菌

60.某年7月,某小学20多名学生食用了由奶、蛋、糖制作的冰淇淋12h后,出现腹痛、 腹泻、黄绿水样便,少数病人有脓血便,体温高达39℃,重症者出现谵妄、昏迷等,引起 该次食物中毒的最可能病原是( C )

A.致病性大肠杆菌 B.沙门菌 C.葡萄球菌 D.肉毒梭菌 E.副溶血性弧菌

61.某家庭5人,吃了自制的豆酱后,出现头晕、头痛、乏力、食欲不振,随后出现视力模 糊、眼睑下垂、吞咽困难、声音嘶哑、颈无力、头下垂,经治疗后逐渐恢复健康,发生中毒 的最可能病原是( D )

A.副溶血性弧菌 B.李斯特菌 C.沙门菌 D.肉毒毒素 E.葡萄球菌肠毒素

62.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有( D )

A.吸烟、饮酒、饮食、运动 B.行为方式、生活习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C.病从口入、不良嗜好、品德败坏、屡教不改

D.行为和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生物学因素、卫生保健服务

E.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卫生保健服务设施差、服务低

63.健康促进的5个主要活动领域为( C )

A.控烟、控酒、控高血压、控爱滋病、控性病

B.领导重视、各部门协调、人人参与、初级卫生保健、中西医结合

C.制定公共政策、创造支持环境、加强社区行动、发展个人技能、调整服务方向

D.以农村为重点、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E.以农村为重点、为人民健康服务、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进

64.健康促进的核心是( E )

A.教育 B.行为改变 C.增权 D.环境改变 E.社会干预

65.以下不属于促进健康的行为是( E )

A.适量运动 B.饭前便后洗手 C.戒烟 D.合理利用卫生服务 E.求神拜佛

66.可指导和组织健康促进干预实施的理论是( D )

A.健康信念模式 B.创新扩散理论 C.社会认知理论 D.“知-信-行”理论 E.格林模式

67.以下属于危害健康的行为是( E )

A.适量运动 B.饭前便后洗手 C.戒烟 D.开车系安全带 E.C型行为

68.以下属人的本能行为的是( A )

A.摄食行为 B. 饭前便后洗手 C. 不洁性行为 D多吃蔬菜、水果 E.抽烟

69.目前影响人群健康最为重要的因素是( D )

A遗传因素B机体生物因素C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D环境因素

70.以下属于临床前期预防措施的有( C )

A计划免疫B健康教育C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D积极治疗

71.医疗事故鉴定的主要机构是( C )

A中华医学会或各地方医学会B地方卫生行政部门C事故发生医院D卫生厅医政处

72.社区卫生服务应当以( A )为中心

A人的健康B家庭C人群D社区

73.生命素质指数由( D )组成,主要用于评价人口的综合素质

A婴儿死亡率B1岁平均期望寿命C15岁及以上人口识字率D以上三项

74.在各种地方病中,哪种疾病可能是因为某种微量元素缺乏或不足所导致的( C ) A地方性氟病B地方性砷中毒C地方性甲状腺肿D埃博拉病毒

75.根据生活饮用水质标准的要求,对人群而言,安全的饮用水相应的水质指标必须达到国 家的要求,以下指标中不属于国家对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的指标是( C )

A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B毒理学指标C病毒学指标D放射性指标

76.最常用的急性毒性指标是( C )

A.LD100 B.LD0 C.LD50 D.MLD

77.毒物的( B )对毒物的毒性大小和毒作用性质有决定性的影响

A物理特性B化学结构C分子量D吸收途径

78.脂肪是含( B )最多的营养素

A维生素B热能C水份D糖类

79.噪声性耳聋主要表现就是损伤语言听力频段,以下( D )频段不涉及语言频段

A.500Hz B.1000Hz C.2000Hz D.3000Hz

80.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示里,塔中最顶层的食物是( B )

A蔬菜水果类食物B脂肪类食物C碳水化合物食物D蛋白质类食物

81.行为干预主要针对一般性的有害健康的( B )危险因素

A活动B行为C生产D劳动

82.经过呼吸道进入机体的毒物,在进入血液前( B )肝脏的转化解毒

A经过B不经过C部分经过D以上都不对

83.( C )是控制吸烟的重要措施

A读书活动B卫生习惯C健康教育D生产劳动

84.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自然条件下通过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的作用,最终使污染物的浓度或总量降低,达到自然净化,使生态系统不至于遭到破坏,这一过程称为( B ) A环境清洁B环境自净C环境分解D环境转化

85.NPU的含义是( C )

A热能密度B营养素指数C蛋白质净利用率D糖利用率

86.矽肺的基本病理变化是( C )

A胸膜增厚和肺组织大块纤维化 B矽结节形成和肺气肿

C矽结节形成和弥漫性间质纤维化 D矽结节形成和肺门淋巴结肿大

87.在问题的设计过程中若一个问题中包括了两个或两个以上问题,此类错误为( A ) A双重装填B含糊不清C抽象提问D诱导性提问

88.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有( D )

A综合性B连续性C广泛性D以上都是

89.以下卫生服务需要中应当适当进行控制的是( B )

A个人认为不需要,专业人员认为需要 B个人及专业人员均认为不需要

C个人及专业人员均认为需要 D个人认为需要,专业人员认为不需要

90.以下哪种氨基酸对于婴幼儿来说是必需氨基酸( B )

A精氨酸B组氨酸C丝氨酸D胱氨酸

91.牛奶中含量最低的矿物质是以下哪一种( B )

A钙B铁C钾D钠

92.黄曲霉毒素主要导致(A)

A肝癌B肺癌C胃癌D结肠癌

93.尘肺是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发生的以( A )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A肺组织纤维化B粉尘沉着症C哮喘性鼻炎D中毒

94.组织人际关系属于下列哪种职业性有害因素(B)

A不良职业性生理因素B不良职业性心理因素C物理性有害因素D化学性有害因素

95.职业病的诊断要(B)名以上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执业医师进行集体诊断

A.2 B.3 C.4 D.5

96.生产性毒物在体内的( D )过程是引起慢性中毒的物质基础

A分布B生物转化C排出D蓄积

97.引起印度帕博尔大气污染的气体是( D )

A甲醇B二氧化硫C过氧酰基硝酸酯D异氰酸甲酯

98.环境卫生工作中常见的二次污染物有( C )

A二氧化硫和颗粒物B铅、镉、汞、酚C光化学烟雾D氮氧化物、碳氢化物

99.煤烟型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是(A)

A二氧化硫和烟尘B氮化物和烃类C有害微生物D甲醛和一氧化碳

100.以下不属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有(D)

A高血压 B.COPD C恶性肿瘤 D艾滋病

问答题 1.请描述慢性病防治的三级预防策略?

答:?一级预防:病因预防,是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治病因素所采取的措施,首先是根本性预防,其次是针对环境的措施,第三是针对机体的措施;

?二级预防: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起发现、早起诊断、早起治疗的“三早”预防工作,

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而采取的措施;

?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是对已患某些病者,采取及时的、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力或残疾者,主要促使功能恢复、心理康复,进行家庭护理指导,使病人尽量恢复生活和劳动力,能参加社会活动并延长寿命。

2.我国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是什么?

答:我国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是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3.简述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及预防急救措施?

答:(1)流行病学特点:① 发病季节性明显,以5~10月较多;② 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病程短、恢复快、病死率低。但李斯特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肉毒梭菌、椰毒假单孢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病程长、病情重、恢复慢;③ 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为肉及肉制品,禽、鱼、乳、蛋也占一定比例;

(2)预防急救措施:① 加强对食品的卫生监督、食品加工过程的规范化管理、食品行业相关人员的定期体检、个人的良好卫生习惯;②及时抢救病人,包括催吐、洗胃及时排出毒物。

4.请简述职业病的发生条件与特点?

答:(1)职业病的发生取决于下列3个因素: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性质:有害因素的理化性质是决定健康损害性质与强度的重要因素;②职业者暴露有害因素的条件:职业健康损害也取决于职业者暴露有害因素的水平或强度、接触方式、暴露时间与频率等因素;③劳动者对职业有害因素的易感性:劳动者自身的身心健康状况与职业病的发生紧密相关;

(2)特点:①病因明确:患者均有明确的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史,在控制病因或作用条件后,可以消除或减少发病;②所接触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大多是可以检测和识别的,且其浓度和强度需达到一定程度才能致病,一般存在剂量-反应关系;③在接触同样职业性有害因素人群中常有一定数量发病,很少出现个别病例;④大多数职业病如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妥善处理,预后较好;⑤是可预防的疾病,发现病因,改善劳动条件,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既可减少职业病发生。

5.环境有害物质对健康影响的因素有哪些?

答:(1)污染物因素:①污染物的理化性质②污染物的作用剂量③污染物的作用时间;

(2)机体因素:①健康状况②生理状况③遗传因素④营养条件;

(3)环境有害因素的联合效应:①相加作用②协同作用③拮抗作用④单独作用

6.简述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答:?急性作用:环境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剂量进入机体可引起急性中毒,严重者可致死亡; ?慢性作用:由于污染物多为低剂量、长时期的排入环境中,因而对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慢性作用,当人体吸收环境污染物的量逐渐累积到足以造成机体操作的剂量,或有害污染物对机体的微小损害积累(机能蓄积)至一定程度时,即可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远期危害:①致癌作用:环境的致癌因素可分为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和生物性因素;②致突变作用:突变主要表现在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两方面;③致畸作用;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致敏作用;免疫抑制作用。

7.简述膳食纤维的定义及其生理功能?

答:(1)定义:指不能被人类消化酶水解的植物多糖,它们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树胶、果胶和木质素等;

(2)生理功能:①增强胃肠功能,利于粪便排出;②控制体重和减肥;③可降低血糖和血胆固醇;④预防结肠癌。

8.简述影响钙吸收的主要因素?

答:(1)促进钙吸收的因素:①VD;②膳食中蛋白质;③糖类促进钙吸收:乳糖﹥葡萄糖﹥蔗糖﹥果糖﹥半乳糖;④食物中适宜的钙、磷比例;⑤当机体对钙的需要量大或膳食中钙供给量高时;

(2)不利于钙吸收的因素:①植酸;②草酸;③脂肪过多;④食物纤维过多;⑤钙吸收与年龄有关,随年龄增长其吸收率下降。 9.有害物质危险度评价主要包括哪些?

答:?危害鉴定:是危险度评价的第一步骤,属定性评价阶段。其目的是确定在一定的条件下,被评价的化学物是否对机体健康产生有害效应,这种效应是否具有该物质所固有的毒性特征和类型;

?暴露评价:又称接触评价,是有害物质危险度评价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暴露评价,可以估计出人群对某化学物暴露的度、频率和持续时间,与评价该化学物毒性效应的诱发时间和潜伏期有很大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评定:是环境化学物暴露于健康效应之间的定量评价,是危险度评价的核心内容。目的是利用人或动物定量研究资料,得到某有害物质的剂量( 浓度)与健康效应的定量关系,从而确定暴露水平与健康效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找出规律,提出剂量-反应模式用于该物质的危险度特征分析;

?危险度特征分析:是在以上三个阶段所得的定性、定量评定结果的基础上确定有害物质暴露人群中有害效应发生率的估计值( 即危险度) 及其可信程度或不确定性程度,是危险度评价的最后阶段。

1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及其分级?

答:(1)特征:①事件突发性;②影响群体性;③危害社会性;④处理复杂性;

(2)分级:①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影响大、波及范围广,涉及人数多,出现大量患者或多例死亡,危害严重的突发事件;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较大范围内发生,出现疫情扩散,尚未达到规定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事件;③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较大范围内发生,出现疫情扩散,尚未达到规定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事件;④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在局部地区发生,尚未引起大范围扩散或传播,还没有达到规定的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事件。

11.介水传染病的流行特点?

答:?水源一次大量污染后可出现暴发流行,绝大多数病例的发病日期集中在该病最短和潜伏期之间,如水源经常被污染,则病例终年不断;

?病例的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绝大多数患者都有饮用同一水源水的历史;

?一旦对污染源采取治理措施,加强饮用水的净化和消毒后,疾病的流行能迅速得到控制。

12.简述预防医学的特点。

答:(1)研究对象包括个体及群体,重点是群体。

(2)突出预防为主的观念,着眼环境,面向群体,提倡标本兼顾的三级预防措施。

(3)研究重点为人群健康与环境(工作、生活、社会环境)的关系。

(4)重视与临床医学结合,将预防整合于治疗中。

(5)采用的预防对策具有较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

(6)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

13.简述现代预防医学的发展趋势。

答:(1)预防的策略:从个体预防扩展到群体预防与社会预防。

(2)预防的内容:从疾病预防控制扩展到促进健康与提高生命质量。

(3)预防的手段:从生物性预防扩展到非生物性预防。

14.简述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类型。

答:按照危害的类型一般可将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分为以下4类: (1)公害病:是指由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经过政府认定的一类地区性环境污染性疾病。(2)职业病:是指由生产劳动环境和生产劳动过程中存在或产生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的一类疾病。 (3)传染病:是指由致病病原体污染大气、水体等环境而引起的一类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4)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入含有致病因子的食物或摄入营养素不平衡的食物而引起的一类疾病。 15.简述生活饮用水的基本卫生要求。

答:(1)感官性状良好:饮用水外观应无色、透明、无臭和无异味;

(2)流行病学上安全:饮用水不应含有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以保证不发生介水传染病;

(3)水中所含的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不得危害健康:饮用水的化学性状应该良好,不含任何有害化学物;

(4)水量充足取水方便:水量应能满足居民生活饮用水的需要。

16.简述合理营养所倡导的“平衡膳食”应满足哪些基本要求?

答:?摄取的食物能满足机体对营养和能量的需要:营养素和能量不仅要维持机体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基本生命活动,而且要满足机体各种活动的消耗,提高机体抵抗力,适应各种坏疽和条件下的机体需要;

?食物贮存、加工与烹调方式合理:尽可能减少食物中各营养素的损失,提高消化吸收率,同时具有良好的色、香、味,增进食欲;摄入的营养素保持平衡;

?建立合理的用膳制度和良好的饮食习惯:一日三餐定时定量分配食物,且能量分配比例适宜;

?食物必须对人体无毒无害:食物要保持清洁,不应有微生物污染、腐败变质、农药残留,加入的食品添加剂应符合国家有关卫生标准。

17.简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内容。

答:(1)食物多样,谷类力主,粗细搭配;(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3)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4)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5)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6)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7)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 (8)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9)如饮酒应限量;(10)吃新鲜卫生的食物。

18.简述职业卫生服务的核心内容。

答:(1)职业安全卫生状况的定位和规划;(2)职业环境卫生监测; (3)劳动者健康监护;(4)健康危险度评价;(5)危险告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6)实施劳动者与健康有关的其他初级卫生保健服务。

19.心身疾病的特点及流行特征。

答:(1)特点:①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过程和已知的病理生理过程;②由情绪和人格因素引起;③躯体变化与正常伴发于情绪状态时的生理变化相同,但更为持久、强烈;④区别于神经症和精神病;

(2)流行特征:①患病率:在综合性医院的初诊病人中,1/3为心身疾病,且患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②性别分布:女性一般高于男性(如甲亢),有些病种以男性为高(如溃疡病、冠心病、支气管哮喘);③年龄分布:患病率高峰为更年期,青年人略高,65岁以上和15岁以下人群患病率较低;④城市高于农村,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工业化的社会高于工业不发达的社会。

20.《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的职业病应具备的条件有哪些?

答:(1)患病主体是企业、事业单位或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2)必须是在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产生的。(3)必须是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职业病有害因素所引起的 (4)必须是国家公布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中所列的职业病。

21.简述心脑血管疾病的三级预防措施。

答:? 第一级预防:①健康教育;②合理膳食;③禁烟限酒;④适量运动;⑤控制体重;⑥心理平衡。

?第二级预防:加强人群健康教育,增强群众自我发现、早期发现、主动发现就诊的意识和能力;提高社区医务人员诊治水平和指导群众自我保健的意识与责任,进行科学规范诊治,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控制并发症,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或复发;对患者进行流感疫苗接种;加强心理咨询、心理指导,采取疏导、支持、安慰、鼓励等措施,引导患者以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合理运动也有助于减缓疾病的进展。 ?第三级预防:建立健全康复组织和伤残服务体系,提供功能性和心理康复指导及合理的康复治疗,加强社会支持等。

22.各类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和防治。

高血压:(1)高血压的危险因素:高盐饮食、蔬菜和水果摄入量少、肥胖、体力活动过少、过量饮酒、精神高度紧张等;

(2)高血压的预防与控制:①限制钠盐摄入量;②增加新鲜蔬菜、瓜果的摄入,补充钾、镁离子;③限制饮酒及戒酒;④减轻体重;⑤适度的体力活动和体育运动;⑥其他:戒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血脂异常:(1)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饱和脂肪的过度摄取,身体活动不足、超重与肥胖以及吸烟可引起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

(2)血脂异常的预防与控制:①膳食指导;②减轻体重指导;③体力活动及运动指导;④戒烟指导。

冠心病及动脉粥样硬化(1)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年龄、性别、血清胆固醇升高、血压升高、吸烟、糖尿病、肥胖、胰岛素抵抗、大量饮酒、性格类型和社会因素等,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和吸烟是冠心病的3个主要而独立的危险因素。

(2)冠心病的预防与控制:1)冠心病的一级预防:①降低血压;②合理膳食;③碳水化合物选用;④限制食盐的摄入;⑤供给充足维生素和矿物质; 2)冠心病的第二级预防:①吸烟;②血压控制;③血脂控制;④体力活动;⑤体重控制;⑥糖尿病控制;⑦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⑧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阻滞剂应用;⑨β受体阻滞剂应用;⑩流感疫苗接种;?强调心理平衡。

脑卒中:(1)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吸烟、酗、不健康饮食习惯、体力活动不足、遗传因素;

(2)脑卒中的防治:1)第一级预防:①合理饮食:强调低盐、低脂肪、低热量饮食;②限制饮酒,严格戒烟;③控制体重,增加运动;④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劳逸结合;⑤保持良好的思想情绪,切忌狂喜暴怒,学会自我控制,做情绪的主人;2)第二级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强调及时就医的重要性,“失去时间,就是失去大脑!”脑卒中抢救的最佳时间是3小时之内。;3)第三级预防:为了减少脑卒中的后遗症,应尽早进行神经功能锻炼,加快和促进脑卒中患者各方面的康复,防止复发。

糖尿病:(1)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肥胖、过食、体力活动少长期精神紧张、老龄(2)糖尿病的预防与控制:①合理控制总能量;②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比例:主食类选择低糖、淀粉类碳水化合物、严格控制脂肪的摄入量、每日进食充足的蔬菜和适量的水果、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高纤维素与低盐饮食、合理分配热能、限制饮酒;③减肥;④体力活动。

恶性肿瘤:(1)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人口老龄化、遗传因素、吸烟、膳食不合理、感染;

(2)恶性肿瘤的预防:1)第一级预防:①控制吸烟;②合理膳食;③控制感染;④消除职业危害;2)第二级预防:癌症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是降低死亡率及提高生存率的主要策略之一;3)第三级预防:规范化诊治方案和康复指导、临终关怀。

慢性阻塞性肺病:(1)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危险因素:吸烟、职业接触粉尘和烟雾、空气污染、童年时期频发呼吸系统感染、年龄、先天对哮喘易感人群及α-抗胰蛋白酶缺乏;

(2)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防治:1)早期干预:戒烟、临床劝诫、宣教支持、治疗外的社会支持、针对香烟依赖治疗的药物、预防和控制职业因素、改善环境卫生、处理“三废”、消除大气污染、以降低发病率;2)稳定期治疗:利用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应付疾病的能力和技巧;采取药物治疗、氧疗、呼吸康复和肺的手术治疗等措施改善症状和减少并发症,对于有症状的患者支气管扩张剂是中心治疗药物;3)急性加重期及呼吸衰竭期治疗。

23.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富集作用必须具备的条件?

答:?环境化学物质易为各种生物吸收;

?进入生物体的环境化学物质较难分解和排泄;

?在生物富集过程中多通过食物链进行;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富集和逐渐积累时,尚不会对该生物造成致命性的损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