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中国近代史”课程建设总结

以专门人才培养为中心,改革“中国近代史”课程教学

历史系 赵立彬、何文平、邱捷、吴义雄、曹天忠、谷小水

摘要 历史学本身是一门面对现实、充满生机的学问,历史学收集材料、判别真伪、归纳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训练,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原则上是完全一致的。近年来,历史系中国近代史课程以专门人才培养为中心,重视专业理论,培养学术史观念,加强阅读原始资料的训练,大力开展实践性教学,重视学生实际能力,加强讨论式教学,激发创新思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持续上升,毕业生能适应继续深造或社会的要求。

关键词 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 实践性教学

中山大学中国近现代史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本科课程的教学与改革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几年,我们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将1840-19xx年的“中国近代史”课程与1919-19xx年的“中国现代史”课程统筹起来建设(在学术界这两门课程统称为“中国近代史”),继承传统,重视实践,大胆创新,发挥师生积极性,取得良好效果。

一、 基本理念

历史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如何在新时期焕发生机,是当前所有大学历史系面临的挑战。我们认为,无论从大学的价值还是从社会的需要来看,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历史学科必须存在和发展,历史学的本科教育也不可放弃或削弱。

历年来,我们系的本科毕业生,继续攻读历史学硕士的有较高比例,也有一定数量去报考相关专业(如中文、法律、人类学),另一些则到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就业。我们认为,我们的毕业生必须在历史学专业方面受到严格训练,但这种训练不能理解为单纯的钻故纸堆,更不是死记硬背某些现成的资料和结论。历史学本身是一门面对现实、充满生机的学问,历史学收集材料、判别真伪、归纳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训练,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原则上是完全一致的。如果一个学生在历史学专业方面打下扎实的基础,再在社会实践方面予以适当的训练,具有较广阔的视野和严密思考的能力,既了解过去,也了解现在,那么,无论他作为史学研究的后备军,还是到社会上从事其他工作,都会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中国近代史”是历史系主干本科课程,对学生爱国精神的培养、国情观的形成尤其重要。中国近代史在广东翻开第一页,广东又是近代西方新事物首先传进中国的窗口,19世纪末叶以来,是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和革命运动的策源地。广东近代纪念遗址之多是其他省区所少见的。我们在广东工作,在孙中山手创的大学从事历史教学,有责任、也更有条件教好这门课。

这几年,我系的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点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成为国家重点研究中心;“中国近代史”课是广东省重点课程,已往曾由著名学者陈锡祺、陈胜粦主讲;在学术传统、教学经验、教师队伍、图书资料、电脑网络、研教经费等方面条件优越;同时,我系同孙中山故居等文博单位有几十年的合作、共建关系,在本科教学方面我们可以得到较多的资源和支持,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搞好教学改革。

为了实现以上理念,我们把教学队伍的建设视为首务。参与本项目建设的教师6人,其中教授(博导)3人,5人有博士学位。“中国近代史”课程由两名教授(博导)从头到尾主讲。任课的每位教师都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同行中有一定影响。这是课程得以有较高学术含量的基本保证。同时,我们强调教学、科研紧密结合,保证时间、资源等向教学有足够投入,经常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因此,整支教学队伍共识明确,团结合作,共同努力,互相促进,把科研优势体现于课程建设中。我们在教学中坚持

以学生为本,倾听学生的意见,发动学生参与教学改革,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使教学改革得以比较顺利地开展。

二、 主要做法

1、重视专业理论。我们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将相关经典文献放在本系的“历史教学网络服务系统”的“教学参考阅览室”中,要求每个学生认真学习,并结合教学内容组织讨论。对国内外有关中国近代史的理论及进展,我们也重视向学生介绍,启发他们进行进一步了解和讨论。如美国学者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等理论性较强的论著,是指定的必读书。对近年西方学者比较关注的市民社会、公共空间等问题和一些新的研究领域、新的研究视野,我们都会适当介绍,开拓学生的思路。

2、培养学术史观念,加强阅读原始资料的训练。在课程的每一章,教师都会向学生介绍最主要的学者和成果,并启发学生自行检索。我们着重要求学生了解该课题或该领域最有代表性的学者和著作,以及近年引起重视甚至争议的新成果。例如,讲授“两次鸦片战争”时,我们让学生讨论茅海建的《天潮的崩溃》,学生认真阅读这本书和有关史料,并与其他著作比较,展开争论,从而对研究鸦片战争的学术史获得较多的了解。讲授“五四运动”时,既介绍彭明、周策纵等学术前辈的著作,也介绍一些近年的新著。我们还建议学生阅读每期的《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能逐步明白,学术研究必须在充分尊重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必须随时了解学术的进展和动向。利用珠海校区专的文科基地阅览室以及我系的“历史教学网络服务系统”,要求学生随着教学进度阅读有关原始资料。对中国近代史上每个重大事件的主要资料,我们都会在讲授中简略介绍;要求学生去图书馆翻阅《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等大型文献汇编。对新资料,例如19xx年代俄罗斯公布的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新资料,及时予以介绍。通过以上训练,使学生对“历史研究必须以史料为基础”、“以新资料研究新问题”

的观念有基本的了解。专门开设了《中国近代史史料学》课程,进行史料学方面的系统讲授。在《中国近代社会史》、《辛亥革命史专题研究》等课程中,都大量利用原始资料,并要求学生自己通过搜索原始资料进行课程报告,锻炼学生找史料、读史料和分析史料的能力。在讨论提纲、小论文等训练中,我们很强调原始资料注引规范的训练。

3、大力开展实践性教学,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这是近年来课程改革的重点。配合中国近代史主干课程,我们开设了实践性选修课《口述史的训练与实践》,多次举办口述史的讨论,请人类学家向学生介绍口述史的理论与方法。与珠海市平沙镇建立口述史教学实践基地,结合课程组织本科生进入基地开展“记忆平沙”的口述史实践,取得非常好的效果。现已收集第一批平沙口述史料,取得了初步的教学经验,并为将来建立“记忆平沙”口述资料库奠定了基础。我们利用申报珠海市社科项目《珠海历史文化名人乡土口述史料》,将社科项目与本科教学结合起来,组织本科生分别在珠海各地采访、搜集和整理资料,目前该项目已基本完成。此外还进行一个主题为“近现代重大事件中的平民百姓”的口述史计划,得到学生的热烈响应。这一类的实践性教学基地,我们还将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其他地方,与各地地方政府合作,建立多个,满足实践性教学的需要。口述史方面,我们建立一个口述史教学的课程体系,大多数近代史课程的教师都参加到这个体系中来。我们还重视近代史遗址、纪念地的考察,与珠江三角洲多家文博机构签定合作协议,定期开展考察和实习。我们要求学生除了了解遗址本身的内容外,还要注意周边环境的变迁,注意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的新面貌,以从近代到当代的大视野认识这些遗址、纪念地的意义。20xx年3月,我系学生主办珠海校区首届“历史文化节”,我们帮助学生确定以“珠海校区周边的历史”作为主题,对内容也作了一些提示,并提供一些经费,此后完全让学生自行收集资料、设计陈列大纲、联系制作展板,终于办了一个出色的“历史文化节”,不仅受到师生的赞许,还被《珠海特区报》报道。我们还利用“中国近代史”重点课程的经费支持历史系学生学术刊物《学行》的编印,学生用这个园地学习写作论文,以及进行思想、学术交流。

4、加强讨论式教学,激发创新思维。以往近代史的教学,注重事件的讲述、观点的灌输,考试则以填空、名词解释、问答题为主。这些做法虽不必一概否定,但的确有使学生习惯于定势思维、满足于记忆和重复的弊端。我们在教学中一再提醒学生不要拘泥于所谓“标准答案”,要独立思考。我们将总课时的1/5---1/4用于讨论,讨论课的方法是由师生根据近年学术界的研究动向,结合实际,共同提出论题,学生分组收集资料,拟出提纲,再进行讨论。更多是利用我系的“历史教学网络服务系统”中的“历史教学讨论区”随时进行讨论。学生提出的话题既有学习中的疑难,也有关于近代史研究理论、方法,以及关于事件、人物、资料、论著的问题。学生多数能根据资料,有分析、有见解地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往往一个话题带出更多的话题。通过网络讨论,解决了了珠海校区与广州校本部距离太远、师生面对面交流不易的困难,密切了师生关系,学生在专业上得到训练,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专门举办“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本科生学术研讨会”,采用国际规范的学术研讨会形式,让同学们在发表自己研究成果的同时,学会开展正式的学术研讨的方法和规程。这一举措大大激发了同学们钻研问题的积极性。我们又经常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为学生作学术报告,学生在报告后提出问题,与作报告的学者进行讨论,这使学生的视野大为拓宽。对于考试内容,我们也作了改革,我们在中段考、期末考基本不再出“名词解释”这类传统题目,而会出一些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表独立见解的题目,以及一些对史料进行辨识的题目。以上这些基本做法,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起了相当积极的作用。

三、初见成效

通过以上做法,我们在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课程的教学质量都有进一步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程一直都是受学生欢迎的课程,经过这几年的改革,对学生

产生了更强的吸引力。本课程是二年级的必修课,学生对学习中国近代史的兴趣倍增,到了三、四年级,大部分学生都选了中国近代史方面的选修课。我们系实行学生自己提出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题目,然后教师选择学生来指导的办法。这几年,多数学生自选的题目属于中国近代史范围。优秀本科生选择保送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生,以及报考硕士生的比例也最高。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学术讲座表现出很大的热情,不少学生阅读了教师指定书目以外的论著。

2、学生的专业水平有明显的提高。这几年,中国近代史范围的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不少有较优水平。南开大学主办的重点大学历史系史学论文新秀奖,在国内历史本科教学中受到普遍重视。在20xx年以后的三次评选中,我系先后获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3等奖2个,优秀奖1个,在各重点大学历史系中,是成绩最优者之一。在7篇本科优秀论文中,有5篇的内容同中国近代史有关。20xx年3月举办的“历史文化节”,也反映了我系本科生在中国近现代史专业上的扎实基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xx年举办的本科生学术研讨会,同学们在会上发表的论文的学术水平得到了参加会议的老师们的高度评价。20xx年,我系主办教育部委托的“海峡两岸青年学生追寻孙中山足迹夏令营”,本系学生丰富的近代史专业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养,给台湾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日本东京大学的滨下武志教授、澳大利亚社科院院士黄宇和教授等著名中国近代史专家,在为我系本科生开讲座时,对我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所提的问题的深度予以很高评价。

3、多数毕业生能适应继续深造或社会的要求。由于在本科受过严格训练,我系学生在进入硕士生阶段后都很快适应。保送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的几位同学(专业均同中国近代史有关),受到接收学校导师的好评。在本系继续攻读的同学,在学术史、学术规范、资料收集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口头表述以及写作能力等方面,都有较好基础。毕业后就业的学生对工作也很快适应,据了解,毕业生在广东省文博系统(省、市博物馆,孙中山故居,广州近代史博物馆,黄埔军校等)从事与中

国近现代史专业有关工作,很快成为业务骨干。其他系统,如党政机关、公安(安全)部门、教育部门和部分企事业单位的毕业生,也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Cours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and the Talents

Cultivating

 

第二篇:2_成果总结doc - 中山大学精品课程

国际化视野与本土化行动: 中国特色MPA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夏书章 周超 肖滨 廖为建 蔡立辉

本成果是在《制度移植与环境适应:哈佛MPA教育模式在中山大学的探索与实践》(获第五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反复教学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哈佛MPA教育模式是“MPA教育的典范”。从20xx年MPA开办以来,在夏书章教授的倡导下,我们就致力于探索将哈佛MPA教育模式移植到中国的教学试验和研究工作,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效。然而,我们也深刻认识到,任何一项制度都与其政治体制、意识形态和文化环境紧密相关,决不能盲目照搬照套。因此,从20xx年起我们就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了MPA教育模式的本土化行动,目的是探索一套既与国际接轨,又有中国特色的MPA教育模式。

近四年来,我们围绕上述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验。在引进、消化、吸收哈佛MPA教育模式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中国特色的价值取向,立足本土服务为宗旨,将提升我国党政干部决策水平和执政能力与MPA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着重围绕MPA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试验,探索出一套以领导能力为核心培养目标,以问题为导向,案例为基础,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的参与式教学模式,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效。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MPA教育模式。

一、国际化视野:哈佛MPA教育模式的引入与借鉴

在西方,MPA教育已有80多年的历史,并且形成了一套非常规范的职业学位教育制度。对于中国来说,MPA教育是一项全新的教育制度。面对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对公共管理领域提出的挑战以及我国加入WTO后政府管理实践的迫切需要,我国从19xx年底开始着手研究从西方引进MPA教育制度并于20xx年正式启动了MPA职业学位教育。

1、哈佛MPA教育模式在中山大学的探索与实践

哈佛MPA教育模式是“MPA教育的典范”。从20xx年首届MPA开办以来,在

夏书章教授的倡导下,我们就一直致力于探索将哈佛MPA教育模式移植到中国的教学试验和研究工作,课题组成员结合哈佛学习深造的经验和体会,对哈佛MPA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计、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案例库建设与管理、师资建设与配备等问题展开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经过四年努力,哈佛MPA教育模式在中山大学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

2、问题与反思

然而,在教学实验和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许多难题。例如,如何将理论的系统学习与案例教学很好地结合起来;更为困难的是案例教学方法是建立在西方多元文化基础上的,在分析过程中倡导的是“替代方案”的选择,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往往强调的是“中庸”和“折中”,几乎很难找到“替代方案”选择的文化基础。

二、本土化行动:中国特色MPA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上述问题与反思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西方MPA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与其政治体制、意识形态和文化环境紧密相关。我们决不能盲目地全盘照搬照套。因此,从20xx年起,我们就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展开了MPA教育模式的本土化行动,目的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探索一套既与国际接轨,又有中国特色的MPA教育模式。

近四年来,我们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围绕上述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和反复的教学实验。通过“案例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山大学20xx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参与式教学:理论、方法与实践”(中山大学20xx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等多项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反复的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我国构建创新型国家和服务型政府的迫切需要,在引进、消化、吸收哈佛MPA教育模式精髓的基础上,坚持中国特色的价值取向,立足本土服务为宗旨,将提升我国党政干部决策水平和执政能力与MPA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着重围绕MPA培养目标、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案例库建设和精品课程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试验。

1、探索与构建中国特色的MPA培养目标系统

我们在引入哈佛MPA教育的目标系统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国的国情,将提升我国党政干部决策水平和执政能力与MPA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将坚持中国特色 2

的价值取向,立足本土服务为宗旨,明确地提出将领导能力作为MPA培养的核心目标,并且围绕这一核心目标,着重培养MPA学员的分析能力、管理能力和倡导能力三种专业技能。

第一是培养学员的分析能力。公共管理者首先必须是一位娴熟的政策分析师。公共政策代表着一系列的选择,这些选择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必须基于有效的经验分析、经济分析和制度分析;同样,对于任何现行的政策来说,只有通过分析评估才能确定其有效性。而这些工作都需要熟练运地用各种复杂的分析工具才能实现。因此,有效的政策分析是实现善治的先决条件。

第二是培养学员的管理能力。公共管理者必须是一位非常具有竞争力的管理者。任何人类组织都是非常复杂和资源密集的社会资本。管理者必须善于从战略的高度合理地开发和运用这些珍贵的稀缺资源。

第三是培养学员的倡导能力。卓越的公共管理者同时必须是一位出色的倡导者或“鼓吹手”。他们不仅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政治理念或政策主张,而且还要善于倡导和建立自己的政治或政策联盟,去实现自己倡导的目标。

以中国特色的价值取向为基础,分析能力、管理能力和倡导能力三位一体的MPA培养目标系统,而且也是我们在实验和探索过程中所倡导的核心教育理念。

2、探索以领导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参与式教学模式

以领导能力为核心培养目标,仅仅靠知识系统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根本无法实现的。也决不是讲一大堆西方公共管理理论,然后举几个例子佐证一下就能够办到的。我们在借鉴哈佛经验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国公共管理实践,在教学实验和探索的基础上,摸索出一套以培养领导能力为核心目标,以问题为导向,案例为基础,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的参与式教学模式。比如,在《公共管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课程设计基本上是围绕政府“管什么”(What),“为什么要管”(Why)以及“怎么管”(How)这样三个核心问题展开的。课堂上通常只用很短的时间简要地介绍课程的基本理论框架,然后就根据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即使讲授纯理论,也是放到案例实际发生的背景中分析---内容很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基本上都是紧密联系我国公共管理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和典型事例展开的。在课堂教学中,具体采用教师讲授、研讨会、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和专题报告(邀请政府官员)等 3

多种教学形式。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不仅充分激发了MPA学员的学习潜能和课堂参与度,而且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分析能力、管理能力和倡导能力等三种核心技能。我们之所以采取这种新的教学模式,首先考虑到MPA的培养目标是高层次公共管理人才,而不是培养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学者;其次,我们认为MPA学员都有相当的行政管理经验和比较良好的专业背景知识和技能。所以要求学生课前认真阅读参考教材和相关文献资料,课堂基本上只讲授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框架、方法和技术,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视理论学习。恰恰相反,我们不仅非常重视理论的学习和运用,而且我们相信只要能够激发起学员的学习兴趣,他们就完全有可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MPA案例库

“中国MPA教育发展,案例是关键”。通过从哈佛引进和自主开发相结合的形式,初步建成了规范的MPA教学案例库。

成功的MPA教育可以说都是以问题为导向,案例为基础展开的。公共管理实践中的典型案例, 是展开这种教学形式的重要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 公共管理案例的开发建设和教学方法, 就直接决定着MPA职业学位的教育水平。但是,要进行案例教学就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是必须有高质量的公共管理教学案例;第二是教师必须熟悉案例教学方法。而这两个问题对于中国MPA教育的来说,都是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首先从案例开发和建设着手,率先在国内开展了MPA案例库的建设工作,并且承担了国家重点学科建设项目——MPA案例库建设项目。由于当时国内缺乏规范的MPA教学案例,以及MPA教学的迫切需要,我们采取了先引进和后自主开发的办法。首先,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引进了该院开发的20余个MPA教学案例,如“北京平安大街拓宽工程:保护历史文物的决策过程”、“开发中国的苏州工业园”等。这些案例不仅质量较高而且非常规范,更重要的是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中国政府管理的具体实践,在教学中非常实用;其次,在引进的同时,我们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需要,根据当时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先后自主开发了 “中国电信涨价风波与政府管制”和“个性化车牌与政策终结”等40多个教学案例。通过引进和自主开发相结合的形式,我们初步建成了涵盖MPA所有核心课程和主要选修课程的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库。为案例教学奠 4

定了坚实的基础。

4、打造有中国特色的MPA精品课程

根据中国国情,将西方先进的公共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应用于中国实践,在两者之间寻求最佳的“结合”点,理论联系实际,打造出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

在MPA开办之初,我们基本上采用英文原本教材,探索双语教学。但是,经过一个周期的教学实践,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完全采用西方原本教材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任何公共决策都是在一定的政治制度下运行的,意识形态往往决定着政策问题的认定和政策的选择,初学者往往会把方法和技术照搬照套到实际生活,形成理论与现实的反差,从方法论角度讲往往容易忽视最深层次的价值问题;二是学生在英文原本教材阅读理解方面花费时间过多,容易造成对课程内容和方法完整把握。所以近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建设既与国际接轨又有中国本土特色的MPA精品课程,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目前,已有3门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

三、中国特色MPA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主要成果

1、MPA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

夏书章教授作为中国MPA教育的开拓者之一,多年来积极倡导MPA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在中国MPA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深具影响力的观点和论述,为MPA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被誉为“中国MPA之父”。课题组成员发表MPA教育理论研究和教学论文100余篇,出版MPA教学与管理、教材12部,创建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

总结起来,我们在MPA教学实验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取得的主要成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探索和构建了中国特色的MPA培养目标系统;(2)、探索和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参与式教学模式;(3)、建设中国特色的MPA案例库;(4)、打造有中国特色的MPA精品课程

2、MPA 教学实践的效果

教学效果突出:学生课堂参与度大大提高,教学效果非常突出,深受学生欢迎。从20xx年首届MPA开办至今,夏书章教授一直坚持给MPA学子上《公共管理导论》第一讲,学生深受鼓舞。周超教授担任的《公共政策分析》四年来平均 5

教学评估为93.18分;肖滨教授主讲的《政治科学》四年来平均教学评估为93分,;廖为建教授的《政府公共关系学》四年来平均教学评估为91.38分;蔡立辉教授主讲的《政府绩效评估》四年来平均教学评估为90.34分。

通过这些教学试验和探索,MPA学员在分析能力、倡导能力和管理能力方面得到了大幅提高。目前,已有一大批MPA学生在干部“公选”中胜出,走上厅局级领导岗位,参与到地方政府重大决策中。易卫华、涂子沛同学分别考入哈佛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继续深造。

20xx年12月,我校的MPA教育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教学评估,取得优秀成绩。

3、成果推广和应用

以领导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的参与式教学模式,不仅在MPA教学中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而且在本科教学和高级公务员培训的推广和应用中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中山大学-牛津大学高级公务员培训项目的推广过程中收效最为明显,学员实践经验丰富、课堂参与度高,对问题讨论气氛十分热烈,最为重要的是他们将许多非常真实而又新鲜为人知的、非常典型的公共管理案例和解决方案引入课堂,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和案例库建设。

在过去的几年中,先后有20余位兄弟院校的MPA教师专程前来进修和观摩,并在效仿和复制这一教学模式过程取得了明显成效。该教学模式也引起新闻媒体的关注,广东电视台等媒体曾多次报道。

课题组成员多次应邀到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广西大学等MPA开办院校做示范教学,并参与MPA教师培训计划的制订和培训。

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