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例研究报告

突破模式束缚   增加课堂趣味

课例研究报告——中东

拦马庄中学   XX

一、    研究背景与主题

作为刚参加工作的地理教师,我的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模式性,各个环节的安排也是循规蹈矩。这样虽然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但是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的热情不高涨。因此这次课例研究的主题就是如何把知识点讲授的方法多样化,已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

中东这节课包括四个部分,1、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2、世界石油宝库 3、匮乏的水资源  4、多元的文化。学生活动安排较多,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次课例研究,我将以前两个框题为例。

二、    研究团队

作课教师:陈艳萍

研究成员:周海滨   毕俊利  曹凤玲  张金凤

三、    行动流程

作课教师备课、课例展示与课堂实录、第一次课后反思、研讨与改进、第二次课例展示与课堂实录、第二次课后反思、研讨与改进、反思总结与提升

四、    实践过程

1、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能读图说出中东地区的范围和位置,认识主要的国家和城市以及重要的临海、海峡、运河。确定中东地处“三洲五海之地”的地理位置重要性为教学重点。

2)能运用地图、统计数字说明中东石油的分布、生产和输出情况,并能领会中东石油对本地区经济及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

能力目标:

中东地区矛盾的复杂性,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难点。通过本节的学习,加强培养学生读图、归纳、推理、分析判断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理解战争的残酷,明确各国和各民族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和平共处。

2、第一次课堂实录  主要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与积极状况。

3、第一次作课教师反思

   整体的教学气氛较沉闷,教师无法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全班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能够按照教师安排完成任务,但是积极性不高。整节课教师说的过多,没有真正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构安排欠妥知当,使得导入失去意义,学生的兴趣没有被完全调动。知识点安排过多,以至整节课在不重要的地方浪费时间。

研究教师建议

导入部分,不妥当,视频的选择不恰当。相关图片完全可以表现中东的战乱。此外,导入应正确的发挥其作用,因此接下来应分析战乱的原因,而不是去介绍中东的其他现状。因此要调整结构。这样才能激发其好奇心。

在次要内容上,要注意其处理方式,一带而过即可,不可喧宾夺主。

查找国家部分可以以竞赛的形式,“看谁找的快”调动其积极性。“两洋三洲五海”的具体内容,也可以通过地图让学生来总结,然后在辅以活动题。最后石油路线,让学生先来设计。这个自然而然的引出三条航线,既活跃了气氛而且更利于掌握。

4、第二次课堂实录  主要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与积极状况。

5、第二次作课教师反思

   这节课整体较第二次有很大的改观。知识点和结构都进行了精简,使得教学重难点更为突出。此外,教师放开了课堂,学生活动方面更积极(路线设计)。但是知识点的讲授方式欠妥,脱离学生现有的能理水平,因此地理位置部分浪费了较多的时间。造成时间分配的不合理。

研究教师建议

这节课较上次进步很大。但是教师没有完全的放开。教师要让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对地理课程而言,地图是关键。教好地理,就要发挥好图的作用。

五、总结与提升

教师要上好一堂课,就要清楚本节的重难点是什么,对于这些知识点的传授,教师不可大包大揽。教师不要怕学生不会说、说错话。这些地方往往成为他们进步的关键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基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

地图汇集着大量的地理信息,它具有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对比鲜明等特点。发挥地图的作用.发展地图思维对地理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有效途径。

 

第二篇:地理课例研究案例

地理课堂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效果

——“洋流分布规律”教学反思

地理学科具有空间思维性、区域性、综合性强的特点,高中地理教学中有很多重要的地理现象、地理过程、地理原理以及地理规律是比较抽象的,看不见也摸不着。因此高中地理教学必须重视空间概念的建立和地理空间思维的培养、训练。传统的教学手段,如运用挂图、板图、实物演示等已不能满足高中地理教学的需要。而利用信息技术、制作模拟的运动现象和过程,可以化不可见为可见,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再加上教师的点拔,地理的知识重点、难点问题就能容易突破。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的兼融促进了教与学的互动,达成了教与学的和谐发展,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如讲授“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这一重难点问题内容时,备课组利用“同课异构”活动检查不同教法的效果。集体备课中,先设计不用多媒体的传统的教法,提炼了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精选了习题。授课中,老师在要求学生画图和总结规律时注意学生易出现的错误,并补充教给学生判断洋流规律的简单方法。整节课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营造了较轻松的教学氛围,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但由于学生活动时间太多,如动手绘制示意图,查看、对比“大气环流图”等,导致课堂练习时间紧张,别说知识拓展,连后面的“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相关知识也没能完整学习。一部分较差的学生对洋流分布、洋流名称掌握不好,教学效果体现不明显。

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洋流分布规律制作成动态课件,通过以下步骤完成教学过程(仍由同一老师授课):

(一) 先出示简化了的完整的洋流分布图,(动画演示)落实各洋流名称,这样做,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总结规律,为进一步学习洋流的分布打下基础。

(二) 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和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动画演示),结合世界洋流模式图和表层洋流分布图,再次让学生回顾气旋与反气旋的概念和方向,把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结合起来,并顺势将知识深化,引导学生总结大洋东西两岸与寒暖流的对应关系,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洋流分布的规律和原因。

(三) 南半球副极地海区的西风漂流成因及性质(动画演示),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讨论其为寒流的原因。这样做,增强了知识的前后联系,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 学生小组合作总结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动画演示)和大洋东西两岸与寒暖流的对应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五) 出示世界洋流分布图(动画演示印度洋洋流),先让学生判断是冬季还是夏季的,落实名称,指出成因类型,以利于及时巩固,强化记忆,形成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六)出示大气环流分布图与洋流模式图的对比图,加深学生对横跨大洋洋流形成的理解

通过以上六个步骤使本来一个很难理解的知识或规律,借助多媒体演示,一目了然,重难点问题得以一一化解。同时留出更多的解决练习的时间,学生既分头进行学习,又通过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授课中问题解决的过程留给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老师拓展了课件内容。如后面知识的学习中老师只将寒、暖流进行课件演示,学生就能正确判断;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几个重要影响在动画播放中学生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内容丰富、学习过程灵活。加上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充分节约时间,体现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学生问题解决的认知能力也得到了较充分的锻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