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国内外财务管理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

总结国内外财务管理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并对财务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第一部分介绍国外研究发展历史和最新研究情况,第二部分介绍国内学科发展和最新研究情况,并结合第一部分的内容对国内外研究情况进行对比,第三部分对财务管理研究加以展望。

(一)国外研究

1. 发展历史

一般认为,美国著名财务学者Greene于1897年出版的《公司财务》是公司财务管理学科诞生的标志,这是世界上第一本财务管理著作。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其形成和发展与企业财务管理实践、金融市场实践和理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迄今为止,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财务管理学的第一次发展——20世纪30年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的完成促进了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技术的重大改进和工商业活动的进一步发展,股份公司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组织形式。公司为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需要筹措大量资金,缺乏资金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重心为筹集资金。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和30年代全球经济的大萧条,造成众多企业破产,投资者损失严重。为保护投资人利益,西方各国政府加快发展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工具的大量涌现使得企业必须学习如何运用这些工具为企业筹集资金,因此促进了企业筹资职能的发展。这期间财务管理的代表著作有:1910年美国学者Meade的《公司财务》,1934年Graham和Dodd的《证券分析》等。这些著作主要研究企业如何卓有成效地筹集资本。但是,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相关文献很少,且研究比较分散而独立,因此很难形成理论主流。

财务管理学的第二次发展——20世纪50年代

全球经济危机后市场竞争激烈,呈现出买方市场,公司财务管理人员认识到单纯靠扩大融资规模、增加产量已经无法适应发展需要,如何有效地利用资金成为关键问题,财务管理的重心转向注重资金在公司内部的合理配置。为此,很多企业建立了财务管理制度,加强了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和控制机制,实行预算管理,强化成本意识等。进入50年代以后,西方财务学界开始将经济学的一些分析方法和技术用于财务问题研究之中,逐渐形成和完善了现代公司财务理论。1952年美国经济学家Markowitz在《投资组合选择》中提出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的基本原则。之后,Sharpe,Lintner和Mossin共同提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1958年,美国学者Modigliani和Miller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经典论文《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理论》,提出在完善的市场中,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的市场价值无关,为企业资本结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财务管理学的第三次发展——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国际市场迅速扩大,跨国公司增多。同时,金融市场繁荣使得市场环境越发复杂,投资风险日益增加,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更加注重投资效益和避免投资风险,60年代中期以后公司理财的重点转向投资管理。1967年Farrar和Seluyn发表了《税收、公司融资政策和投资回报》,1972年Stapleton发表了《税收、资本成本和投资理论》。1973年,Black和Scholes借助于套利的推理方法,提出了著名的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这是西方财务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1972年,Fama和Miller出版的《财务管理》一书标志着西方公司财务理论已经发展成熟,目前比较成熟的财务管理内容筹资、投资、资本运营和分配等在此时已基本成型。

财务管理学的第四次发展——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等新理论的纳入以及高科技的发展,出现了学科边界逐渐模糊,各种理论相互交叉的局面。信息经济学、博弈论、代理理论、产权理论的引入打破了传统财务管理研究的基本假设,加快了公司财务理论的深化和发展。同时,持续性的通货膨胀、影响日益突出的税收和财务风险因素、大量涌现的跨国集团以及新兴的网络技术等新现象的出现,拓展了公司财务理论研究的范围。1980年Grossman和Stiglitz在《论信息有效市场的不可能性》一文中把信息不对称理论应用到有效市场理论,建立了用于分析不同信息交易者交易策略的理性预期模型的基本构架。1976年,Jensen和Meckling发表了《厂商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与所有权结构》一文,首次将代理理论、产权理论应用到公司财务理论研究中,深化了资本结构理论和股利理论的研究。

2. 最新发展

为了更好地了解国际学术界在财务管理学研究领域中的最新进展,我们选取了20##年1月至20##年10月金融和公司财务领域五本顶级国际期刊的961篇相关论文进行分析。[1][1]在这961篇论文中,有443篇金融类论文,[2][2]其余518篇为公司财务类论文。

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将这些论文分为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财务管理学科研究及财务管理其他问题研究。其中,基于财务管理学科体系的现有内容和近年来的发展,又将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分为融资行为、投资行为、股利分配政策,和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1)基本结果

下图是各期刊和年份所占份额的示意图,可以帮助我们整体了解文章的来源和发表时间,除了20##年只收集到1至10月份的资料,因此文章数量较少外,其他年份每年的文章数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2)研究内容

518篇财务类论文研究内容的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国外文献分布表

由表1我们不难发现,除了传统的企业融资、投资和股利分配研究之外,财务管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已成为国外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内容。将文章研究内容与时间进行联合分类,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排除20##年数据的不完整性,财务管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不仅数量多,而且存在逐年上升的趋势。与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研究相比,财务管理学科研究论文数量较少。

融资行为研究

在对企业融资行为研究的132篇论文中,有49篇是关于IPO问题的研究,39篇是对资本结构问题的研究,都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IPO前后公司业绩的波动、IPO长期高估现象、IPO首日发行收益和发行量的周期性以及IPO折价现象都是公司财务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也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国外学者在对IPO前后公司业绩的波动进行研究时发现,公司收益往往以IPO当年或随后两年为分界线呈现倒V型走势,新股上市前各年业绩均有较明显增长,其中IPO前一年增长最高。与IPO联系的另一个反常现象是股价的长期不良表现,IPO公司上市后较长时期内平均日收益率低于其他方面均类似的非IPO公司的收益率。即长期看来,IPO似乎有被高估的现象。很多关于IPO的实证研究表明在股票发行的诸多年份中,在不同的时段上的发行量及平均收益存在着周期性的现象。实证分析表明新股发行市场的“冷”、“热”交替现象。“热”市中平均每日收益较高,市场发行量也呈递增趋势。“热”市之后为“冷”市,即首日收益率较低,但发行量较大(称之为“重”市)。“重”市之后为“轻”市,即发行量较小,同时首日收益率也较低。

所有关于IPO问题的研究中,以IPO折价研究为重点。IPO折价主要是指新股发行的一级市场价格低于二级市场,上市首日的交易价格巨幅上扬。此现象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的股票市场,不同国家市场发行抑价率差别较大:成熟的股票市场上抑价率相对较低,而新兴市场上,抑价率相对较高。国外学者从信息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发行者、承销商、投资者和监管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产生了投资银行信息垄断假说理论、信号假说理论、投资者信息不对称假说、账簿记录理论以及避免法律诉讼假说理论等对IPO折价现象进行解释。在最近的研究中,许多学者从行为经济学角度,对IPO市场的各种主体的行为和心理进行假设,产生了投资者行为假说理论、乐队经理假说和股权分散假说等对IPO抑价进行解释,之后也出现了大量的实证性文章。

虽然资本结构理论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但是它的发展却还远没有结束。近期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可以粗略地分为传统型研究和创新型研究。传统型研究又可细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延续资本结构决定因素学派的研究,通过收集大量数据,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分析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决定因素进行实证检验。除了影响企业资本结构的内在因素,包括资产的担保价值、非债务性税收屏蔽、收入的易变性、盈利能力等等,学者们更多地关注影响企业资本结构的外部因素,包括:宏观经济环境、法律环境、金融市场发展程度等。在样本数据的选择中,研究者们开始只关注美国数据,后来扩展到其他发达国家,最近越来越多的学者选择新兴国家数据进行研究,检验西方资本结构理论在新兴国家是否适用,比较不同国家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差异。传统型研究的第二类是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比较不同资本结构理论的解释力强弱。但是近期研究表明各种理论都只能解释公司财务决策的部分行为,没有一个可以被证伪。结果是最近的很多实证研究,主要通过使用横截面检验和能够被任何或全部模型证明的一系列变量,来解释资本结构的选择问题。

创新型资本结构研究主要从竞争战略和行为经济学角度对资本结构问题进行分析。财务学者们从竞争战略的角度,研究产业组织理论与资本结构的关系得到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成果。首先,同行业企业一般具有相类似的资本结构,而不同行业的资本结构确实存在差别。此外,常以产业集中度为代理变量的产业竞争状况对资本结构也具有显著的影响。最后,企业所选择的竞争战略、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也会影响企业资本结构的选择。传统理论对于有些财务问题不能进行很好的解释,因此人们放松了理性人的假设,从经济行为的发生、变化的内在心理机制和心理活动规律入手,探索一种经济现象与其他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建立基于行为偏好的模型,从而对财务问题进行解释。具体到资本结构问题上,研究者从投资者非理性和管理者非理性角度分别进行研究。

投资行为研究

在关于投资行为研究的86篇文章中,有75篇对企业并购行为进行分析,包括并购的支付方式、并购后的公司绩效等等,其中研究并购后公司绩效的文章最多,共25篇。对于并购后公司绩效的度量方法主要采用事件研究法和会计研究法。事件研究法通过计算并购重组公告发布前后某段时间公司的累积超常收益来反映并购重组的绩效,多用于短期绩效的度量;会计研究法通过建立一定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考察事件发生前后指标变化来评价事件的影响,多用于长期绩效的度量。

通过对所收集文章的分析,我们发现国外学者对跨国并购后公司绩效的研究逐渐增多,这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企业的迅速扩张密切相关。这一问题的相关文献表明与那些没有进行并购的企业相比,无论是以股票价格还是以利润率来衡量,许多参与并购的企业并未产生较好的结果。从这种意义上讲,这些并购是“失败的”。不过,如果仅从目标企业的绩效来看,并购的效果是比较积极的。这说明如果被收购企业的绩效得到改善,那么这种改善也经常被合并后新成立公司的消极影响所抵消。而且,有证据表明,尽管最近一些调查发现跨国并购交易的失败率也很高,但跨国并购的绩效还是要优于国内并购。

股利政策研究

总体看来,对于股利政策的研究较少,仅有26篇,占全部518篇财务管理类文章的5%。其中,从投合理论角度研究股利政策的问题较多。Malcolm Baker 和 Jeffrey Wurgler在《股利迎合理论》一文中提出投合理论,试图从投资者需求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管理者发放股利的动机。公司管理者通常迎合投资者偏好制定红利政策,迎合的最终目的在于获得股票溢价。即当投资者倾向于风险回避,对支付现金红利的股票给予溢价时,管理者就支付现金红利;当投资者偏好股票红利,对股票红利股票给予溢价时,管理者就改为股票红利。他们通过实证检验认为,红利迎合理论比其他模型可以更好地解释为什么公司红利政策随时间变化。

学科交叉研究

财务管理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的文章共有184篇,占全部财务管理518篇文章的35.5%,其中公司治理研究91篇、行为财务学29篇、财务与法律交叉研究占25篇、财务与战略交叉研究24篇、财务与会计交叉研究15篇。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古典金融学的“有效市场假说”和“理性人假设”在解释金融现象时遭遇了尴尬,同时大量的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证据显示,投资者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并非都是理性的。于是,一门介于人类行为学、心理学和财务管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行为财务学”就应运而生了。从Malcolm Baker 和 Jeffrey Wurgler于20##年在Journal of Finance上发表的《市场择时和资本结构》一文之后,国外学者围绕市场择时持续影响资本结构的假说发表了大量的文献,这些研究从股票市场择时模式的存在性、择时指标的合适性和择时指标与杠杆显著负相关的原因解释、历史累积市场择时作用于资本结构的持久性三个角度围绕市场择时理论展开激烈的争论。最新文献表明国外学者对股票市场择时模式的存在性基本肯定,而对于市场择时指标的选择以及市场择时持久作用资本结构的论断似乎存在较大的分歧。

 “法和金融学”(Law and Finance)是由金融学和法学交叉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是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法和经济学”(Law and Economics)的延伸。法和金融学应用金融理论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和探究法律制度对国家金融体系的形成、金融体系配置资源的效率、各国公司治理构架的形成及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的主要结论是:法律体系对股东(主要是中小股东)权益保护得力,资本市场就能健康、迅速发展,相反,则资本市场的发展就要萎缩、滞后;当债权人权利保护得力时,债券市场就会良好运行。La Porta,Lxgpez-de-Silanes, Shleifer和Vishny(1998,简称LLSV)开创了系统研究法与金融的先河,他们四人成了法与金融研究的创始人。目前,国外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法律起源影响金融发展的具体机制、研究法与金融管制的关系和强调执法比立法更重要等方面。

财务管理学科研究

    在全部收集的518篇财务类文章中仅有16篇是关于财务学科的研究,占3%。当然,这与我们选取的期刊有很大的关系。在这16篇文章中,有一大部分是关于财务管理研究方法的文章,主要围绕实证研究方法,特别是计量经济学最新方法在财务研究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几乎没有对财务管理学科的体系和学科建设进行研究的文章。

(3)研究方法

    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实证研究仍然占据主流地位,大约有80%的文章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案例研究和国别研究方法的应用。案例研究方法在管理领域应用的十分普遍,近年来也被一些学者应用到财务研究领域,案例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财务理论和方法在企业中的应用。此外,采用世界范围数据对国别之间财务问题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的文章也较多,形成一种“country level”的研究热潮。当然,也有一些理论功底深厚的学者在进行着理论研究,他们的工作成果虽然不如实证研究者们多,但是却为推动财务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实证工作者的研究提供了思考的方向。

(二)国内研究

1. 发展历史

财务管理作为一门课程,自上世纪50年代在多数财经类高校的会计专业中均有开设。但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基本局限于企业内部的财务活动分析,未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存在。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逐渐复杂,包括投融资活动、股利分配、风险管理、并购等在内的财务管理实践的发展推动了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和学科的发展,财务管理逐渐从会计学科中独立出来。1997年,国家教育部调整本科专业目录,将财务管理正式列为工商学科下的一个本科专业,可以被认为是财务管理学科独立的一个重要标志。

由于历史原因和企业经营的金融环境因素,我国财务管理学科脱胎于会计学科,因此在研究内容和课程设置上与会计学有较多的交叉,这与国外公司财务作为金融学科一个分支的情形有较大的差异。但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企业金融环境的日益复杂,企业财务管理学科的“金融属性”将会逐渐增强。

2. 最新发展

我们选取了20##年1月至20##年10月国内经济管理领域的8本期刊的596篇相关文章进行分析。[3][3] [4][4]

(1)基本结果

图5和图6是各期刊和年份所占份额的示意图。从按期刊分类的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综合类期刊发表的文章数量较多,占全部596篇文章的78%,而专业类期刊由于发行规模和篇幅的限制,仅占22%。但是,专业类期刊中每一篇文章的篇幅相对较长,而综合类期刊中的文章则篇幅较短。特别是,《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中虽然每期只刊登3篇左右的文章,但学术性强、篇幅长,给予作者更多的空间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也是学术期刊发展的趋势所在。从时间分布上,除了20##年我们仅收集到1至10月份的数据,因此文章数量较少外,各年文章数量基本相当。

 

图5: 国内文献期刊分布图                

 图6: 国内文献年份分布图

(2)研究内容

表2: 国内文献分布表

从表2中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国内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融资行为研究、公司治理和其他交叉学科上。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国内对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非常多,因此我们将它同其他交叉研究分别列出,以更清晰地说明它的文章数量和重要性。与上文对国外文献进行的分析类似,我们也将内容与时间进行联合分类,结果如图8所示。排除20##年数据的不完整性,不难发现对于公司治理等交叉学科的研究文章数量不断增加,而对传统的投资行为、股利政策等内容的研究文章数量保持不变或略有下降。

图7: 国内文献研究内容与时间分布图

融资行为研究

关于融资行为研究的142篇文章中,IPO与再融资31篇,资本成本分析9篇,融资偏好研究33篇,资本结构研究58篇。资本结构研究的58篇中,关于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研究29篇,资本结构对公司绩效影响7篇,财务危机研究15篇,还有7篇属于资本结构的其他问题。

国内对IPO的研究内容与国外类似, IPO定价问题成为研究的重点。但是与国外不同,我国企业的IPO定价更多地受到监管因素的制约。此外,大部分文章虽然已具备实证研究的基本框架,但是细节注意不够,例如缺少对重要控制变量的考虑,这也是我国实证研究中的普遍问题。

关于资本结构的研究中,对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分析仍然较多。国内学者在研究该问题时选取的资本结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获利能力、企业规模、固定资产、成长性、流动性、经营风险、非债务税盾、法人股比例、国有股比例、管理股权比例、股利支付率和行业差异。总体而言,对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有些自变量的替代指标存在一些问题,能否真正反映理论变量值得商榷。其次,有些因素本身也受到资本结构的影响,自变量的内生性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最后,企业资本结构不仅受到企业特征和行业特征的影响,同时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和法律制度的影响。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环境变化迅速,金融市场逐渐繁荣,监管体制日趋完善,为研究经济环境和法律制度对资本结构的影响提供了很好的素材。虽然已经有些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但是还未得到普遍的重视。

投资行为研究

在关于投资行为研究的41篇文章中,投资行为的市场反应7篇,投资策略对公司绩效的影响18篇,另有16篇关于投资行为其他问题进行了研究。对企业投资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具体的兼并、收购、重组行为等方面。我国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案例研究,包括:南钢股份要约收购、中海油、联想、TCL收购案例等。但绝大部分案例研究均基于对公开信息的分析,缺乏基于第一手资料的研究,因此存在研究不够深入的问题。

股利政策研究

关于股利政策研究的28篇文章中,股利公告的市场反应和股利政策的影响因素各11篇,另有6篇关于其他股利政策问题的文章。国内学者在对股利政策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时主要选取公司内部因素、股权集中度、股票流通程度、公司业绩、公司治理、行业类型等作为解释变量,每股现金股利作为被解释变量,采用回归方法进行分析。此外也有一部分研究关注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的选择性问题。在研究方法上,除了实证方法外,案例和问卷调查方法也被一些学者所使用。

公司治理研究

研究公司治理问题的文章共有147篇,占全部596篇文章的25%。如此之大的比例,既反映了公司治理理论近年来的发展,也反映了企业实践对公司治理研究的迫切需求。公司治理的文献中,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尤其受到国内学者的青睐。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国外学者逐渐认识到当大股东掌握公司控制权时,公司主要的代理问题已不再是经理人员和股东间的利益冲突,而是如何防止大股东对其它小股东的利益侵占,之后又有学者提出“隧道挖掘”来描述大股东的侵占行为。在我国目前国有股和公司股占绝对多数且对小股东利益保护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这一问题自然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国内研究成果表明资金侵占作为大股东的隧道挖掘行为之一,在我国已成为一种非常严重的公司治理问题。还有学者研究发现资金占用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之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独立董事规模、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独立审计意见类型抑制了大股东的资金侵占行为等等。

其他交叉学科研究

图8:  国内文献其他交叉研究分布图

由图8可见,国内学者在财务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中(除公司治理研究),主要是财务与金融相关的研究,其次是财务与战略的相关研究,而对于国外学术界十分热衷的财务行为学研究则不是很多。在金融与法的研究领域中,国内学者涉及很少,或许是一片可以深入挖掘的领域。

财务管理学科研究

    国内学者对财务管理学科建设的关注程度高于国外学者,这反映了财务管理学科体系尚不够成熟,其中,23篇是对于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14篇是对于学科体系的研究。

(3)研究方法

表3:国内文献研究方法分布表

表3是我们对收集到的资料从研究方法上进行的分类,可以看到实证研究方法被广泛地采用,一些较新的研究方法,如:案例研究、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也有学者在尝试使用。通过对年份和期刊与研究方法的联合分布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实证研究方法的使用频率在逐年增加,而其他传统的研究方法则逐年减少。较新的问卷、实验方法虽然有人使用,但是并没有增加的趋势,说明人们的关注程度不是很高。从表6中,我们发现《管理世界》中案例研究的文章最多,占全部案例研究25篇中的56%,这与该期刊设立案例讨论专区有很大关系。《会计研究》、《金融研究》、《经济研究》中其他传统方法的比重均超过实证研究方法,而创刊较晚的《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中实证文章占据绝对多数,成为该刊的一大特色。

    3. 财务管理国内外研究比较

(1)研究内容比较

表4:  国内外文献研究内容对比表

从表4我们可以看到整体上国内外财务管理研究领域文献分布基本类似,具体上存在一些差异,国外对投资行为的研究多于国内,国内对公司治理和财务管理学科的研究多于国外。近几年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在内容上的差异正在逐渐减小,以前国外研究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引入、介绍、学习、研究的周期才能被国内学者所熟悉。但是,这一周期逐渐缩短到几年甚至更短,这主要归功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国际学术交流机会的增加以及国内学者研究外文文献能力的提高等。

当然,与国外相比国内研究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首先,缺乏理论创新。国内大部分研究为采用中国数据对西方理论和模型进行检验;其次,忽略我国制度背景等特殊因素。不同国家的经济、法律、文化环境各不相同,以发达的市场背景和古典经济学的假设为前提的西方财务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我国的财务现象,需要有原创性的研究;最后,我们在某些西方已经非常重视的研究领域中还涉及较少,包括法与金融、行为财务等等。

(2)研究方法比较

    从上文对国内研究方法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近几年国内财务管理学研究方法上正逐渐发生一场革命。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规范的研究方法是取得研究成果、与国外同行交流的基础,更多的学术期刊也偏重采纳使用更加规范研究方法的论文。这其中实证研究方法应用最多,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首先,在数据的搜集上,由于我国公司报表中的数据往往存在较大的测量误差,因此在处理上要更加注意分析数据的质量、规律、异常值等问题,但是目前国内研究在这方面的工作较少。其次,在对理论变量选取替代变量时,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应在借鉴西方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此外,在计量方法的选择上,也存在错用方法、不考虑假设前提、不注意模型拟合优度等问题。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我国目前的研究较重视两者或者三者之间关系的分析,从统计上判断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否显著,但很少有人分析两者之间互相影响的背后机制和深层次原因,因此也就无法对财务管理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此外,国内外研究的数据来源完善程度上存在差异。作为财务管理研究数据的主要来源,资本市场的发达度和交易的活跃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财务管理研究的发展。我国多数实证研究样本数据均选自沪深证券交易所,由于历史较短,与发达证券市场在强制信息披露要求、信息服务等方面均有较大差距,客观上也影响了实证研究的质量。

(三)学科发展展望

根据本文对中外文献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的分析,以及对近期召开的一些学术会议文献的整理,我们尝试对财务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国内今后一段时间的研究内容进行展望。

1. 研究内容多元化,学科边界逐渐模糊

    长期以来,财务学者们遵循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和市场有效性假设对财务问题进行研究,取得了很多的成果。但是,当越来越多的问题不能得到解决时,人们逐渐放松假设,考虑运用非理性人假设和非有效性市场假设进行研究,形成了行为金融学。同时,研究者的视野从企业内部转向宏观经济环境和国家制度因素,形成了新制度金融学。沿着这两条脉络发展,财务学者们将更多其它学科的理论引入到财务领域的研究中,人的心理动机、企业所处的法律环境、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产业竞争因素、企业战略选择等均会对财务活动产生影响。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各个学科的边界逐渐模糊,交叉研究必然成为今后财务学的研究主流。

2. 研究方法更加规范,新的方法得到更多应用

实证研究方法的普及。如果说前几年实证研究方法对于大多数中国财务学者还比较新鲜,那么最近一两年,它则在中国学术界迅速普及开来,已经广泛地被大家所接受和采用。与此同时,案例研究、实验研究等新方法也逐渐被应用到财务管理的研究中来。

3. 研究中国问题,增强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

历史上看,上个世纪70-80年代由于经济高速发展日本问题研究曾经受到国际学术届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中国问题也引起了更多的注意。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渐完善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国企业的财务活动将进一步融入国际金融市场,财务管理研究也将在借鉴西方财务理论的基础上,从中国的制度背景出发,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模型,更好地解释中国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增强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