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考点总结

第一讲:《庄子》

文章想象丰富奇特,汪洋恣肆,词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极富浪漫色彩,对后代的思想、文化、学术和文学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三个比喻 : “井蛙”、“夏虫”、“曲士”说明了认知判断总是受到生存处境(空间、时间、教养)局限的道理。

三个对比 : “礨空之在大泽”、“稊米之在大仓”、“毫末之在马体” 三个对比强烈的比喻,形象地阐发了小、大之分别。

通过河伯与海若的对话,破除河伯自以为是的成见,阐明了在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不值得自我夸耀。

这一主旨在客观上给人以无限的启迪:客观世界是无限的,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无止境的;在浩渺无垠的宇宙面前,人类不能故步自封、自以为是,而应积极学习、不断进取。

1. 你认为这种对话体在说理时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不足?

答:对话体多通过两个人物的问答和辩论来阐述道理,善于将不同思想的碰撞或逻辑思辨的过程有机地呈现出来,其语言也容易具有生动、活泼和个性化的特点。其不足之处是思路和逻辑有时不够严谨。

2. 在先秦诸子中,还有谁喜欢用寓言故事来阐述其哲学思想?

答:韩非子。《韩非子》中的《内储说》、《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皆为寓言故事之专集,其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然其寓言主要取材于历史和现实,与庄子寓言的奇幻谲怪呈现为完全不同的风格。

3. 在阐述哲理时,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指出来,并说明其效果如何。

拟人、比喻、对比、排偶,说理形象而有力。

4. 本文中有若干语句,在后世化为人们习用的成语,请指出来。

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坐井观天、太仓稊米。

第二讲《兰亭集序》

王羲之总结创作经验:

他认为,文学创作中存在着一个生命与死亡的永恒主题。

创作的心理动因,是由于珍惜生命,痛惜生命短促与死亡。

作者创作此文的心理特征:

排遣心理郁结;期望超越死亡与失落,唤起共鸣。

文风:清雅俊秀

创作的秘密:心理的超越;欢乐易逝与人生苦短;生命体验与创作中的心理超越

三,就全文的感情基调来说,珍惜人生自有其积极意义,而过分强调死亡的悲痛,则是消极的,这反映出六朝文人在动乱社会中比较普遍的对于生命短促的哀感。

四、文本风格分析

1. 完整有机的结构

2. 简洁清雅的文笔

3. 精警自然的议论

五 举一反三,试分析平行阅读中的李后主、李白作品,比较与本文的异同。

答:相同之处主要是对人生短暂、欢乐难久的慨叹;不同之处主要为,落脚点有所不同;文体以及风格各有特色。

第三讲《茶馆》

《茶馆》的思想艺术成就:

《茶馆》的思想艺术成就主要在于“埋葬三个时代”。

《茶馆》否定了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和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北平时期等三个时代。

《茶馆》的艺术特色 :一、鲜明的人物形象二、卷轴式的平面结构三、寓庄于谐的语言风格

“卷轴式”的平面结构

《茶馆》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称为“图卷戏”,或者叫“卷轴式”的平面结构。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 而是以众多人物的活动带动情节的发展。 第二幕出场的人物有30多个,有台词的近20人,但这些人物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关系也不复杂。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单一的,人物之间的联系也基本上是单线的、小范围的。整个一幕剧就是由一个个发生在茶馆中的小情节、小故事联成的,是平面展开的。

1、用人物生活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

2、小茶馆影射大社会

并非以一个人为中心,每个人都在做自己的事,说自己的话,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没有直接关系,但作者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时代的冲突。

道是“莫谈国事”,却没有一个画面不和国事联系。

寓庄于谐的语言风格:生动幽默,生活化的语言:作者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藏着严肃和悲哀,寓庄于谐的幽默风格,给读者留下了深长的回味和思考。 通俗但不低俗,幽默但不肤浅。符合人物个性,潜台词丰富。

第四讲《礼记·大学》

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

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写作手法:连锁推理、顶真、排比——结构紧密、语气连绵、音韵悠扬

艺术特色:《大学》总体的论述特色,就是语言简洁,而富有气势:递进式的论述方法;条目之间脉络清晰,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剖析深刻,逻辑严密;具有不容置疑的雄辩气势。

第五讲:《灯下漫笔》

主旨:封建社会特点的托制,奴性人格和对传统的批判

感情基调:对中国历史的剖析中,对中国民性及命运的高度概括中,对未来时代的深刻期盼中,充满了沉痛而炽热的情感,充满昂扬的战斗激情。

艺术手法:74页

第六讲:《西南碑文》

1.史笔抒情,本文旨在记载西南联大之始末,用的是始笔

2.叙史:笔触平实,语调平和,民族耻辱的切肤之痛,抗战胜利的豪情,含而不漏,叙事简洁有力度,议论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评断切实而又目光如炬,立意高远,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情动于衷,而笔下风云翻卷。

1.文质相称,内涵广博而文辞简约,蕴藉而清晰,尚实而圆润,不虚实,不浮夸。

2.以叙事为主,以议论辅之恰到好处。

一叙述历史,起句庄严,行文简洁。

二追叙本事,虚实结合,繁简结合

三可纪念者四,一一道来,论议结合,立意高远,评断切实。

四化用连打校歌而形成碑文,互文照应,意味深长。

第七讲:《狱中上母书》

写作特点:全文纯任自然,毫无矫饰,字字从肺腑流出,句句以血泪写成,一唱三叹,慷慨悲壮,全文以忠孝为主线,看似杂乱,实则严谨。充沛的气势与复杂丰富的感情交织在一起,文宇贯通,形成一种苍凉悲壮的风格,具有一种荡气回肠,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第八讲:《聊斋》

王六郎:知恩图报,有情有义。待人真诚,重情重义。舍己救人,高情厚义。 渔人许:率直豪爽,重情好义。信守承诺,情义为重。咋厚洒脱,道义为先。 艺术特色:出乎意料,情理之中。虚实相生,意蕴深远。张弛有度,引人入胜。 第九讲:《我爱这土地》

艺术特色:象征手法,比赋结合,风格悲愤沉郁。

1.蕴含着深沉的感情(忧郁,忧伤)

2.热烈的孜孜不倦的向往追求

3.具有鲜明深刻的形象

4.运用鲜明的比喻,丰富的想象

5.善用光泽

土地象征着生我养我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河流象征着郁积在中华民族心中的悲愤

风象征着人们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黎明预示着人们为之奋斗献躯的独立自由曙光

最后两句一问一答表示悲愤痛苦的情感,爱的深痛的切,升华了主题,抒发了那个时代中华儿女的真挚的心声,直接抒发了作者的心声。

第十讲:背诵就好!

第十一讲:《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长久郁结于心的深长的悲叹,在首句即从心底迸发而出,为全词定下了主调,凄哀至极。

上片写尽了相思之苦,下片即转入写梦。

因“思”而成“梦”,先写所“思”后写所“梦”,自然成章。

词的艺术特色:

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

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或者可以说,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 感情的表现,在梦前和梦中,前后一致;而随着入梦和梦醒,又一步步深化:死别相思苦;相思不见,无处话凄凉苦;积思成梦,幽梦话凄凉亦苦;梦醒而只剩得冷月松冈,则更苦。全词凄婉哀伤,出语悲苦,真可说是一字一泪! 半死桐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 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读《江城子》和《半死桐》,说出两者的异同。

相同点:情感真挚,作语沉痛,有一种痛彻心肺的悲情。

不同点:就艺术而言,苏词梦境迷离,以虚映实,虚中见实,运用了对比、白

描等手法;贺词注重细节真切,运用了比兴等手法;苏词抒情外显,感情奔放而激越,贺词感情内隐,感情沉郁而哀戚;苏词三、四、五、七言交错,一唱三叹,较七言句式的贺词更胜一筹。从思想内容来看,贺词反映出了他们夫妇之间患难与共甘苦共尝的感情基础,苏的作品中少了这一点。

第十二讲:《罗密欧与朱丽叶》

剧本产生的背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内容:是用人性反神权,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它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个人的自由和幸福。

“妒忌的月亮”象征家族怨仇与世俗礼教。

“惨绿色的贞女道服”象征封建包办婚姻。

朱丽叶强调的姓名背后:姓名,家族的标志、符号,贵族家世所代表的身份和地位。

莎士比亚为人类的精神世界添加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爱情图谱,你认为这是一种怎样的爱情追求?

答:相爱双方能抛弃门户之见(以及其他种种物质的障碍和世俗的距离),以“真爱”为结合的根本;痴迷投入,甘愿失去自我与对方融为一体却获得更大的自由;这种饱蕴激情的交融是个体与个体之间友爱和谐的关系;是生命力量的燃烧与迸发,是“爱情的巅峰体验”,一旦拥有,灵魂相契,生死相依,轰轰烈烈。

后人习惯将完美的爱情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爱情,以真、纯、浓、烈、美为特征,爱情成为人的生命的一部分,人因这样的爱情变得高贵,《罗密欧与朱丽叶》成为青春和爱情的颂歌。

自由地诵读。具体地分析一下莎士比亚语言在修辞、句式、词汇上分别有怎样的特点。

答:莎士比亚戏剧语言有音韵节奏之美,综合运用比喻、拟人、象征、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描绘生动形象,抒写大胆热烈的幻想,使一句句独白充满诗意。

例: 把朱丽叶比喻为美丽的太阳,表达对她的赞美之情

还将月亮拟人化,拟作有嫉妒心的人,它因不如朱丽叶美丽,“已经气得面色惨白”。

“妒忌的月亮”则象征着家族冤仇与世俗礼教.

“美丽的太阳”、“赶走那妒忌的月亮”,深层次地象征了坚贞纯洁的爱情,必将战胜家族冤仇与世俗礼教的美好愿望。

品味语言

1、没有受过伤的人才会讥笑别人身上的创痕。(1)

“受过伤”指的是感情的创伤,这句话表达了罗密欧陷入了对朱丽叶的深深思念之中而不能自拔,显示了他内心的慌乱与焦灼。

2、朱丽叶就是太阳!起来吧,美丽的太阳!(1)

把朱丽叶比作“太阳”,表达了朱丽叶在罗密欧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太阳”在西方文学文化中象征着圣洁与美丽;正如《诗经》、《楚辞》里常用香草、鲜花比喻美人、贤臣等等。

3、因为我在这夜色之中仰视着你,就像一个尘世的凡人,张大了出神的眼睛,瞻望着一个生着翅膀的天使,驾着白云缓缓地驰过了天空一样。 这是罗密欧的独白。“凡人”是庸俗的,而“天使”是圣洁的,用这些字眼来表达罗密欧对朱丽叶的仰慕之情。

4、我没法告诉你我叫什么名字。敬爱的神明,我痛恨我自己的名字,

因为它是你的仇敌;要是把它写在纸上,我一定把这几个字撕成粉碎。

这句话写出了罗密欧对封建世俗的仇恨,“撕成粉碎”是表现他向封建伦理发起的强有力的挑战。

5、“不用起誓吧;或者要是你愿意的话,就凭着你优美的自身起誓,那是我所崇拜的偶像,我一定会相信你的。”

在朱丽叶眼中,上帝是不存在的,自然界的万物(包括月亮)也是不可靠的,唯一值得信赖的就是情人自身。

艺术特色:

1、十分注重气氛的渲染和营造。莎士比亚充分利用环境来烘托气氛,如神秘的夜色、静谧的花园、皎洁的月亮、温暖的晨曦;另外,让两个恋人在诗情画意中唱出一首首美丽的抒情诗。如“美丽的太阳”一段抒情独白。

2、综合运用比喻、拟人、象征、对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充满诗意。如,把朱丽叶比喻为美丽的太阳,表达对她的赞美之情;将月亮拟人化,比作有嫉妒心的人,它因不如朱丽叶美丽,“已经气得面色惨白”。太阳象征着纯洁的爱情,而“妒忌的月亮”则象征着家族冤仇与世俗礼教,“美丽的太阳”、“赶走那妒忌的月亮”,深层次地象征了坚贞纯洁的爱情,必将战胜家族冤仇与世俗礼教的美好愿望。

3、诗化的语言。通过对白和独白把爱情圣洁化、诗化,表现了热恋中男女纯洁美好的感情,赞美了他们超越世俗仇恨之上的对幸福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歌颂了追求中所显现的勇敢、忘我、忠诚、高尚等品质。

剧中的主人公朱丽叶是一位名门闺秀。她热爱生活,天真纯洁,在同罗密欧相爱之前是一个循规蹈矩、惟命是从的贤淑少女。月夜中,她自言自语,道出了对罗密欧的爱慕与思念,当心上人突然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她放下了少女的矜持,果敢地冲破了封建束缚,彻底抛弃了封建家族观念,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情,显示了她是一个坚定果敢的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女性。

罗密欧也是一个具有人文主义生活理想的新时代青年,为了追求个人幸福生活,他敢于挣脱封建伦理观念的束缚。他出身于名门贵族,热爱生活,有理想,为了纯洁的爱情,他视死如归,虽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这显示了人文主义者为追求幸福生活,实现生活理想的巨大的精神力量。

分析剧作的矛盾冲突,理解作品的主题

一对生死相恋的情人,一朵含苞初放的爱情之花,就这样凋零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场悲剧呢?

时代意义:两个青年的死换来了两个世仇之家的和解,昭示着青年一代终将战胜腐朽没落的封建势力。这个结尾象征着年轻一代追求爱情,追求幸福自由生活的理想的胜利,即人文主义理想的胜利。

社会意义:倾心相爱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虽然未成眷属,但他们誓死捍卫爱情,追求幸福、自由生活的信念却并没有被命运摧毁。当然,时代不同了,社会背景不同了,在今天,这种殉情的方式已不可取,但男女主人公坚韧、执著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去追求幸福、自由,创造更加光明、美好的未来!

迁移拓展:

《西厢记》中张生高中状元,最终与莺莺成为眷属。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人相爱,双双以死告白天下。

一个以美满收场,一个却以悲剧结局。在反封建的题材上,《西厢记》与《罗密

欧与朱丽叶》异曲同工,可结局却迥然不同,你怎样理解这种现象? 思维提示:中西戏剧的比较

1、关于爱情剧。中西都有大量的爱情剧,作家同情、歌颂为追求自由恋爱而献身的男女,憎恨、谴责、控诉破坏爱情的恶势力,是中西爱情剧的共性。

2、西方更多的是从悲剧的角度去表现“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观念;中国戏曲更多的是从喜剧的角度去表现同样的观念。

所以,中国戏曲大多表现为“欢——悲——离——合(大团圆)”的公式。西方的则为“欢——悲——离——亡”。

3、西方的爱情剧多侧重于两个人的爱情心理。中国的爱情剧大多与国家、社会相联系,从更大的社会背景去描写爱情。

总结: 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文化传统的差异,是使两部剧作结尾迥异的主要因素。 中国人自《诗经》、神话以来,都在追求一种爱情婚姻的美满和社会生活的和谐。儒学中“大同”、“中庸”、“仁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因而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爱情故事往往是饱经挫折与坎坷之后终成眷属。

但是西方人自希腊神话产生以来,文学作品中悲剧的色彩尤为浓重。这就与西方渐次出现的人文主义思想分不开。

因而两剧结尾的不同正反映一种现象:历史文化不同,社会背景不同,群众欣赏口味不同,作品构思不同,结尾亦有不同表现。

第十三讲:《橘颂》

通过赞美橘树灿烂夺目的外表,坚定不移的美质,纯洁无私的高尚品德,表现了屈原愿扎根故土,忠贞不渝的爱国感情和特立独行,怀德自守的人生理想。 艺术特色: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运用类比的联想。独特的语言风格:先铺陈写实,咏物托志,后直抒胸臆,有歌述志,颇有中原诗歌之风。

第十四讲:《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本文阐述的是一种形似

幽默而实则严正的主题,

是一种人生境况的喻示。

1、高度拟人化的猪,其特点:

(1)象山羊一样敏捷;

(2)不安于命运,不向命运低头;

(3)习惯于特立独行;

(4)对知识青年好;

(5)善于斗争,敢于斗争;

(6)对邪恶势力有高度的警惕;

(7)岁月的磨难恢复了猪的野性,其对人更为警惕和不信任。

2、相对于猪而言的“我”

(1)一个有良知的下乡知识青年;

(2)同情这只猪;

(3)不敢对抗领导;

(4)对这只“特立独行”的猪充满钦佩和激赏。

3、“特立独行”的含义

特立独行(表现)→反抗设置/规训/压制(动机)→追求自由/返璞归真(价值)

4、主题:被他人安排或设置的生活,是不幸的,——那意味着自由被扼杀;而人们往往对这样的生活安之若素;于此应有省悟——敢于无视别人对自己生活的粗暴的设置。

4、笔法与主题的关系

(1)有趣、形象化、情节化

本文说的是猪事,实则讲的全是人事。以鲜活而平庸的生活琐事作譬,引出严肃的论题,正是作者的议论深刻而不显枯燥的原因之一

(2)发人深省,深化主题,显幽默之庄严

这种幽默不是“搞笑”,也不是一般的风趣,其所喻示的道理,又是颇为严正的;这种文章风格既使人忍俊不禁,又使人深思不已。

王小波的幽默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思维理念和观察世界的独特方式。

总之,本文的写作风格:幽默而严肃,活泼而平实,犀利深刻而具温情与善意。 文章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的意义

1、反思历史

“文化革命”有几分像集体性的癔症,整个社会成了施虐狂/受虐狂的密室,那是高调加虚伪的年代,是愚昧加专制的时代,生逢其时,是知识人的大不幸。

2、 联系20世纪90年代的语境,不难体会王小波笔下这只猪的独特而复杂的内涵:一方面,这头“猪”代表了个性和野性,具有一种反对规范、无视律令的意义;另一方面,这头“猪”的野性和个性是长着獠牙的,只有反抗的姿态,匮乏反抗的意义。这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人的困境。

1. 本文所写,你认为是实有其猪呢,还是作者杜撰?它们影响你对文章观点的认同吗?

作者劳力于农村,对乡村生活中人猪之亲密关系自是司空见惯;即便并非实有其猪,以动物作为譬喻之媒,亦是古今中外文章惯技。

2. 自己安排或设置自己的生活,有什么问题吗?别人想要设置我们的生活,能够一概无视吗?

有道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此为自由价值之要义,但实现起来,问题确是不少:政府、社会、思想专制、风俗习惯、陈腐观念,障碍所在多有。关键是体会“特立独行”之意义,由己身开始实现之。

3. 作者采用这样的写法,你认为“闲篇”太多吗?它是否影响了对论题的充分阐述呢?

严肃主题不必全是冠冕文章,看似闲笔,却更有助于引人入胜;文章中心意旨在读者的阅读兴奋中深入其心。

写作风格:幽默而严肃,活泼而平实,犀利深刻而又具温情和善意。 第十五讲:《西西弗的神话》

西西弗是幸福的——面对荒诞的生活态度

西西弗的幸福假设的提出,其本质动机,不在荒诞,荒诞既不能告诉我们幸福,也不能告诉我们不幸,之所以加缪假设西西弗是幸福的,是因为他认为只有幸福的生活才符合人的尊严,被责为永罚,却幸福,这绝对是一种反抗,也是在这种条件下唯一可能的反抗形式,而反抗才能体现尊严。

由荒诞的出发点,萨特走向焦虑和不安,而加缪走向幸福,

1.能否选择中国的神话传说或寓言故事阐发其哲学意蕴?

答:例如“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和“吴刚伐桂”等。

2.分析作品中的西西弗形象。

答:(1)人类荒谬命运的象征与缩影;

(2)体现了加缪所主张的反抗精神。

3.为什么说“应当想像西西弗是幸福的”?

答:(1)西西弗在对荒谬的反抗中获得了生命的意义;

(2)我们目睹和感受着命运的荒谬,以及西西弗的反抗,“应当”获得深刻的启示,从而把对西西弗和我们自身荒谬的反抗视为“幸福”。

4. 作品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答:(1)作品的构思以著名神话为基础;

(2)西西弗的形象鲜明、生动,使人印象深刻;

(3)语言简洁有力,饱含深厚的哲思、诗意与激情。

艺术特色:比喻拟人象征对比夸张;诗化的语言。

写作特点:1.作者的构思以著名神话为基础;2.西西弗的形象鲜明生动,使人印象深刻;3.语言简洁有力,饱含深厚的哲思,诗意与激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