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研究所20xx年度工作总结”

“力学研究所20xx年度工作总结”

各位院领导,力学所的同志们:

20xx年是我所以研究所为单元进入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第二年,在中科院新时期办院方针的指引下,我所广大职工和研究生同舟共济、努力拼搏,使得我所的科技工作、装备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园区建设和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新成绩。20xx年,我所党政班子任期届满、相继换届;新老班子顺利交替和过渡。现在,我代表所领导班子做力学所20xx年度工作总结,并提出20xx年度工作要点,请同志们审议。

一、研究所领导班子换届和任期目标概要

按照院党组的要求和院人教局、京区党委的安排,我所于20xx年4月至6月按程序进行了行政领导班子和党委、纪委班子换届。6月6日,院领导来所宣布了新一届所行政领导班子的任命。6月28日,全所党员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所党委委员和所纪委委员。8月12日,院领导来所宣布了新一届所党委、纪委领导的任命。至此,所行政领导班子和党委、纪委领导班子顺利完成换届。

所领导班子换届后,及时进行了中层干部换届。7月份通过竞聘上岗,完成了职能管理部门处长(主任)、主管换届;10月份完成了工程科学部和技术发展部基层班子换届。(LNM, LHD, NML 3个实验室班子不在此次换届之列)。在中层干部换届过程中,广泛听取了基层职工的意见,并按党管干部的原则,拟任人选均经过人事、纪检、监察部门审核和所党委会讨论通过,再由所长办公会任命。换届后,科研基层部门、管理部门、支撑部门都呈现了协同团结、勤奋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

今天的年度工作总结会是所领导班子换届后第一次全所大会,借此机会,我代表所领导班子向全所广大职工简要报告本届所领导班子的任期目标。关于任期目标的全面阐述,将在近期召开的全所职工代表大会暨职代会换届大会上进行。

概要地说,本届所领导班子的任期目标是:“一、二、三、四、五、六”。

“一”是坚持一个总目标:“将我所建设成为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力学研究机构,成为国家发展力学学科的基地和培育相关高技术的源泉,并成为培养力学科技人才的基地。”研究所要围绕这个总目标开展各方面的工作,并不断凝炼近期和中期的科技目标,部署研究内容,形成良性循环的资源配置和研究所可持续发展的局面。

“二”是促进和保持有20名左右的科学家在重要国际学术组织和重要国际期刊任职。有相当数量的科学家在国际学术机构任职、有广泛的实质性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外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科学家建立密切联系,这是一个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研究所的关键标志。通过这些国际学术人才的作用,使我所在若干学术领域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提高我所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三”是进一步拓展研究生教育和博士后培养的局面,使我所研究生和博士后总数达到300人以上。培养研究生和博士后是研究所作为人才培养基地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这支队伍又是科技工作中活跃的生力军,是流动科技人员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加强对研究生和博士后的业务质量培养和学风道德教育;要继续加强与北大、清华、中科大等十所国内最具实力的高校在培养研究生方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加强吸引来自重点高校的优秀生源的力度。

“四”是要扎实推动4个重点科技领域:“微系统科技”、“气动科技”、“微重力科学”、“重大工程”的前沿部署,并在所布局的8个主要研究方向取得若干项在科学上有原始创新、对国家需求有重要影响的进展和成果。这8个主要研究方向是:“纳米/微米尺度力学与微系统力学,复杂流动过程及其规律,高温气体动力学与高超声速飞行技术,微重力科学的前沿问题,细胞与分子层次的生物力学与技术,海洋油气采输的力学问题与关键技术,西部开发中的工程力学问题,材料工艺与力学”。要建设跨基层部门非实体的“计算力学研究中心”和“材料与力学研究中心”,以促进发挥学科综合实力,形成科技团队优势,落实科研资源共享。在科技实践中不断培养和锻炼出基础扎实、团结协作、能打硬仗的科技团队。努力建设好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温气体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国家微重力实验室,工程科学研究部,技术发展研究部。使各科研基层部门具有其学科领域、人才和装备的特色和优势,在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的不同层面发挥重要作用。

“五”是要筹集总量5000万元以上的经费用于科研装备建设和图书信息建设。各实验室、研究部要有计划地新建和更新一批中型、大型实验设施,增强我所科研基地的实力和特色。相应地,将努力筹集经费新建1-2栋科技楼,总面积10000-12000平方米,以满足科技工作发展的需要。同时,要筹划建设集纪念性和科技开发性为一体的怀柔基地。

“六”是要提高广大职工的收入水平,到20xx年我所职工的年平均收入将达到6万元以上,即比20xx年提高27%以上。为此,要继续实行和改进“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绩效奖励”组成的三元分配制度。同时,要投入资金,对新职工实行住房补贴制度;另一方面,要加快住房补贴到位的进程,并筹集新资源,改善住房未达标职工的住房条件。

此外,要加强研究所的创新文化建设、国有资产管理和离退休人员工作等。

同志们,到20xx年本届所领导班子任期届满时,正逢我所建所50周年;同时中科院的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从20xx年起将进入第三阶段。我们要以科技创新的优异成绩,迎接力学所建所50周年;并以雄厚的科技积累和实力迈进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第三阶段。

下面再回到20xx年度的总结上来。

二、不断凝炼科技目标,提供可持续创新的前瞻思考

所领导班子清醒地认识到,凝炼科技目标是研究所明确前进方向和战略定位的必由途径,是研究所保持可持续发展与创新的重要举措。在20xx年度,我们继续有计划、按步骤、分层次地开展凝炼科技目标的工作。

(1) 围绕8个主要研究方向进行项目布局及其实施中,强调科技目标的凝炼。在10月份进行的项目年度进展报告会中,我们要求各项目围绕如何瞄准前沿领域和国家需求进行总结和前瞻思考。

(2) 在争取国家973、863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院创新项目等的过程中,以科技目标凝炼为先导,从而形成项目组织和申请的框架。

(3) 以“创新学术论坛”的形式,凝炼科技目标。20xx年10月,所学术委员会领导小组提议并由科技处具体组织了系列性的“创新学术论坛”,针对在科技项目研究中出现的焦点学术问题展开交流和讨论,以推动科技工作向深层次延伸。通过此项学术活动,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在学术讨论中凝炼科技目标。20xx年第四季度举办了三次论坛,分别是:“湍流问题学术研讨会”;“高温气体动力学基础问题研究”;“计算力学的发展趋势与最新动态”。

(4) 在学术委员会中设立以中青年科技骨干为主的“学科发展与战略规划工作小组”。经过调研准备,于20xx年11月专门召开了“学科发展与战略规划研讨会”,讨论学科发展规划,凝炼创新方向。对固体力学,流体力学,气动力学,生物力学,微系统力学,微重力材料科学,材料与力学等方面的前沿问题和工程需求做了研讨。在此基础上,近期将做进一步的调研和讨论,为开展创新性的科技工作提供前瞻性思考。

三、科技工作取得新进展和新成果

1. 成果、论文、专利

20xx年我所科技人员在设定的4个重点科技领域和布局的8个主要研究方向上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新进展和新成果。其中,最突出的有:

(1)以胡文瑞院士为主任设计师的921-2流体物理分系统科技团队承担的“微重力液滴热毛细迁移实验”项目,利用自行研制的“通用流体实验装置”,于20xx年12月30日搭载“神舟4号”飞船,圆满完成了微重力环境中液滴热毛细迁移的空间实验任务。对飞船下传数据和图像的分析表明,实验装置工作正常;该实验装置随飞船返回舱顺利返回地面,实验获得了圆满成功,可望得到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并在相关理论研究中取得突破。另外,他们进一步分析了“和平号”空间站和IL-16失重飞机中完成的两相流空间实验结果,首次发现在低液相流速条件下的新流型分布区,验证并修正理论判据。该项成果被评价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

(2) 陈光南研究员负责的项目组首创性地提出了采用激光界面强韧化新技术提高镀铬枪炮身管使用效果和寿命的复合强化方法,以该方法为核心技术的“14.5mm枪管内壁激光强化工艺与装备研究”项目通过了鉴定,被评价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该方法结束了14.5mm高射机枪枪管的综合寿命一直不能达标的历史,实现了其战术性能全面达标的突破,枪管寿命提高50%。采用该方法的QJG91式14.5mm高射机枪已被批准设计定型。该成果已被中科院推荐申报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安全项目类)。

(3)张新宇研究员负责的项目组建成了用于超燃冲压发动机模型实验的高超声速推进实验装置,可模拟飞行马赫数7、飞行高度25-30km条件下发动机入口的环境,填补了我国在超燃冲压发动机模型实验研究领域的空白。姜宗林研究员和俞鸿儒院士负责的项目组利用激波反射原理提出了氢氧爆轰正向驱动器设计的新概念,解决了正向爆轰驱动方式入射激波衰减严重的问题。在BF90激波管上进行实验研究,取得了长达4毫秒的稳定驱动气流,使我国高焓高超声速流动的技术处世界前沿。

以上3项重要成果被列为院20xx年度重大创新贡献的竞争候选项目。

除上述的一项成果被中科院推荐申报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外,李国琛研究员等人多年积累的科研成果 “含异相金属材料的损伤与断裂”亦通过院初审,被院推荐申报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该成果被认为提供了突破含异相金属材料损伤与断裂的创新途径,开拓了“计算细观损伤力学”新学科分支。

20xx年度我所继续按常规申报(登记)成果,共申报成果15项,其中基础研究类13项,应用技术类2项。另申报国防科技成果7项。

根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xx年公布的结果,我所20xx年度被SCI收录的论文64篇,列我国科研机构第30名;被ISTP收录的论文15篇,列我国科研机构第26名;国内期刊论文167篇,列我国科研机构第17名。与上年度比较,我所20xx年度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的总数量略有增加,其中,国内期刊论文数和排名有所提升,而SCI论文数和排名有所下降。

据初步统计,20xx年度我所在国内外期刊和国际会议论文集发表论文近300篇,比20xx年度有所增加。

20xx年度我所申请专利42项,其中发明专利24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获授权专利28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22项。20xx年度我所继续保持较高的专利申请数,已连续四年专利申请数达到40项的量级。20xx年我所专利申请和获得授权的总数共70项,是历年来专利数量最多的年度。

2. 项目验收、鉴定、结题情况

20xx年,我所有17项重要科技项目通过验收或鉴定,包括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6项,军工类项目5项,院创新项目和装备项目4项,其他项目2

项。此外,有1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结题。以下列出4项主要的验收和鉴定:

(1) 王自强研究员作为联合负责人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材料的宏微观力学与强韧化设计”于20xx年1月通过基金委组织的验收。该项目由力学所,清华大学、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为主联合承担。评价意见认为,该项目的科研工作处于国际前沿,取得的成果具有国际先进水平,项目总体评价为特优。

(2)胡文瑞院士负责的“‘和平号’空间站气/液两相流实验研究”于20xx年5月通过中科院组织的验收。验收意见认为:该项目“利用‘和平号’空间站,在长期、稳定的空间微重力环境中开展了有人操作的气/液两相流科学实验,研究了重力对两相流的影响,比较了不同重力条件下的两相流特征,学术思想先进,实验的整体设计新颖,属国际首创,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3) 张新宇研究员负责的院创新装备项目“高超声速推进实验装置”于20xx年7月通过了院综合计划局组织的结题验收。验收专家组认为:该实验装置是我国第一座用于超燃冲压发动机模型实验研究的自由射流式设备。该实验装置在加热技术、引射排气技术、装置控制技术、实验舱设计以及实验设备配套等方面具有创新性。实验装置的技术指标均达到或超过了设计指标。总评成绩优秀。

(4)陈光南研究员负责的“14.5mm枪管内壁激光强化工艺及装备研究”项目于20xx年1月通过了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组织的鉴定。鉴定意见认为:项目组完成了合同规定的各项研究任务。枪管寿命由2000发提高到3000发以上,初速降达到8.0-8.4%(要求≤13%),横弹率为0(要求≤50%),使14.5mm高射机枪枪管的综合寿命攻关工作取得了重要突破。

3.争取和落实新项目

“十五”各类重大重点项目立项总体情况

经过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和管理人员的协同配合,我所“十五”立项工作在20xx年度取得了显著成效。

20xx年我所已经执行和新立项的“十五”各类重大重点项目共45项,经费总额达8500万元量级(经费将在今后几年逐渐到位)。其中: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6项;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项,另有B类1项;

863项目13项;

重要军工项目7项;

973子项目9项;

中科院(力学所)与“海油总”合作重大项目1项;

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联合负责1项、二级项目1项;

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4项。

以下简要列出若干重要项目:

(1)以我所为主组成的中科院团队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签定了“十五”科技合作研究项目“海洋石油开发工程中若干重大科技问题研究”,合同经费总额5000万元,我所承担其中的1879万元,负责人:郑哲敏院士,吴应湘研究员。年度经费已经到位,项目已经启动。

同时,海洋工程研究方面还被列为20xx年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立项名称:“海洋石油开发工程中若干重大科技问题研究”,负责人:吴应湘研究员,经费总额500万元。

(2) 20xx年通过立项的973项目“灾害环境下重大工程安全性的基础研究”,在8个子课题中力学所承担2项,即,李世海研究员负责的“不同尺度地质体结构力学特性及力学行为研究”和丁桦研究员负责的“强地震下重大工程的动力响应及其对工程结构影响规律研究”,项目经费总额450万元。这是我所承担的占有份额最大的一项973项目。

同时,该方面的研究本年度还获得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支持。名称为“山体滑坡灾害防治中的关键力学问题研究”,负责人:李世海研究员,经费总额500万元,我所承担250万元。

(3)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若干纳米器件的基础性研究”开始启动;经费总额2300万元,我所承担1200万元。靳刚研究员为项目联合主持人。

(4)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微系统力学中的若干重要问题”通过立项,开始启动;经费总额450万元,赵亚溥研究员为项目负责人。

此外,总装备部启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论证工作,我所被列为“微重力科学专题”负责单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xx年,我所累计获准2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类项目。其中,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项、重大研究计划子项目6项(“空天飞行器的若干重大基础问题”5项,“纳米科技基础研究”1项)、面上基金项目14项。另有1项与九院及北大合作的重点项目。获资助经费总额964万元。我所共申报

63项,获批准的比例为38.1%。获批项目数比往年多60%;经费总额是往年的3倍。此外,有2项基金重点项目建议通过20xx年度立项。

20xx年度我所各类科研经费共3830万元,其中横向合同经费到款总额共1005万元。

4. 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20xx年,我所共有78人次出访2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与访问,包括有40人次分别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其中有11人做邀请报告或大会报告;合作研究18人次;科技考察访问19人次。有16个国家和地区的180名学者来我所进行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与访问。

应我所邀请,两位中科院外籍院士、著名力学家冯元桢教授和吴耀祖教授于20xx年8月下旬访问我所。除了与所领导和科技人员座谈外,两位科学大师还与我所60多位研究生和青年科技人员进行了座谈交流。两位科学大师以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亲身经历,鼓励年轻人不畏艰难,持之以恒,努力取得优异成绩。

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IUTAM)秘书长Dick H. van Campen教授应我所和中国力学学会的邀请于20xx年8月上旬来访。Campen教授在我所做了关于“IUTAM介绍”和“非连续机械系统非线性动力学分析”的精彩报告。中国力学界正在申办四年一次的20xx年世界力学家大会(ICTAM大会),我所是申办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访问期间我们与Campen教授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力学界申办2008 ICTAM大会的事项。此外,Campen教授参观了我所的部分实验室并对我所科技工作所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20xx年度我所成功举办了两个国际学术会议:20xx年8月11日-14日在昆明举办了“国际微米/纳米系统会议(ICMNS 2012)”,这是亚洲第一次以“微米/纳米系统”为主题的国际会议;20xx年8月31日-9月3日在甘肃举办了第二届中-德微重力科学学术会议。

20xx年度我所正在执行的国际合作项目有15项,分别涉及材料科学、气动力学、微重力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其中:所级项目7项,院级项目3项,政府间项目5项。

中国-俄罗斯航天空间科学合作计划中,我所国家微重力实验室负责的“微重力流体物理研究”项目通过立项评审。该项目是与俄罗斯分别就“微重力流体物理”、“空间新型材料制备及形成规律探索”、“空间生命科学和应用研究”三个项目开展空间合作计划。该项目的实施对推进我国在国际上空间环境利用,提高微重力科学的研究水平有重要意义。

20xx年我所有18位科学家分别在30余个国际学术机构或国际学术期刊编委会任职。

四、科研机构建设与装备建设

20xx年,我所的科研基层机构,包括各实验室和研究部的科技工作和实验室建设都取得了重要的新进展。

(1)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NM)

LNM的科研工作和实验室建设的主要进展如下:

纳米/微米尺度力学与跨尺度关联:发展了考虑微裂纹群体交互作用的分析方法;建立了一套简化的应变梯度理论以及塑性应变旋度理论,研究了裂纹尖端场和材料的尺度效应;给出了微硬度随晶粒尺寸、晶界行为及压入深度的变化规律,对纳晶化材料的力学行为进行了深入的评价。

微电子机械系统力学:结合若干MEMS器件的设计和制备,开展了微尺度粘着接触实验、MEMS中残余应力的实验和理论分析等工作。

多尺度复杂流动的动力学理论:(a)通过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指出涡粘性的亚格子模型都过大地预测了湍流的时间关联,并发现了一个依赖于历史的亚格子模型。(b)发展了一个新的湍流解析理论--映射封闭逼近,讨论了湍流间歇现象的起因,并用于建立湍流燃烧的模型。

成功举办了“国际微米/纳米系统会议(ICMNS 2012)”。Springer出版社于20xx年出版的专著 “Nanoindentation”,将郑哲敏院士等有关纳米硬度的研究工作总结为独立一章。白以龙院士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并在全美理论及应用力学大会上,被特邀做45分钟大会报告。洪友士研究员作为联合客座主编,组织出版了国际期刊“Fatigue & Fract. Engng Mater. & Struct.” 中国论文专刊。

赵亚溥研究员获得20xx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陈少华博士获20xx年度力学所“中青年优秀科技工作奖”一等奖;施红辉研究员入选“百人计划”并到位。

结合创新方向加强实验室建设,自主研制了基于MEMS器件的微小尺度面内位移、离面位移及三维形状测量系统。注重实验室设备更新建设与引进功能开发。启动了院、所支持的装备项目“微型材料的力学性能检测与全场光学测量系统”和国家科技部支持的“集成显微分析系统”。

(2)高温气体动力学重点实验室(LHD)

LHD的科研工作和实验室建设的主要进展如下:

爆轰驱动高焓激波风洞正向驱动新方法研究:提出在变截面驱动器上再串接一增容腔,提升因膨胀波引起的压力降,缓延入射激波衰减。通过数值模拟和实

验研究,优化出新型的正向爆轰驱动器,并在JF10风洞上推广应用。

脉冲爆轰推进新方法研究(PDE):在空/燃混合增强,可燃气快速起爆,PDE循环工作机制,自适应进气方法和高能起爆系统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两台PDE(氢气和汽油)实验装置均已成功运行,其中以汽油为燃料的PDE已实现10Hz的爆轰运行。

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构形研究:提出了楔锥/椭圆相切乘波体构形方法,形成了有独立知识产权的M=4~6、高升阻比为4.9的乘波飞行器布局。

建成我国第一台可以用于超燃冲压发动机自由射流试验的高超声速推进试验装置并通过验收。

“百人计划”入选者姜宗林、张新宇通过院人事教育局组织的验收;俞鸿儒院士获20xx年度何梁何利科学和技术进步奖。

启动院、所支持的三项装备建设,即“高焓高速反应流的激光诊断测量系统”、“真空薄膜沉积系统”及“喷流控制实验系统”。

20xx年主办1次小型国际学术会议;申办成功第24届国际激波大会,将于20xx年7月在北京举行,大会主席为姜宗林研究员。

(3)国家微重力实验室(NML)

NML的科研工作和实验室建设的主要进展如下:

NML承担的921-2流体物理分系统的科技工作在20xx年度取得重要进展,突出的是:“微重力液滴热毛细迁移实验”项目,利用自行研制的“通用流体实验装置”,搭载“神舟4号”飞船,圆满完成了微重力环境中液滴热毛细迁移的空间实验任务。

制备了直径为8mm的钕基大块非晶合金棒,并对其磁性能、热稳定性、晶化过程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磁场条件下生长出了高纯半绝缘砷化镓单晶,并用其研制了低噪声微波器件。用吸铸法成功制备了直径为1-3mm的二元Ni基大块金属玻璃基复合材料,其压缩强度高达2650MPa。

改进和完善了流动腔技术用于应力-细胞生长的方法学;新建和完善了微管吸吮实验系统(单细胞水平),建立了应用原子力显微镜技术测定生物大分子定量相互作用的新方法(单分子水平)。设计和研制了多微单元生物分子光学芯片。

启动院、所支持的三项装备建设,即“细胞-分子显微操作系统”,“纳米检测光学测试系统”及“流场测试系统”。

龙勉研究员获得20xx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百人计划”入选者陈启生到位。赵建福博士获20xx年度力学所“中青年优秀科技工作奖”一等奖。

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中-德、第五届中-日微重力科学国际学术会议。开展中-俄航天科技合作中的微重力科学实验研究。积极筹划“十一五”航天科技合作规划,以及载人空间实验室第二阶段的论证工作。

(4)工程科学研究部

工程科学部20xx年度取得的主要进展有:

中国科学院(力学所)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合作的“十五”科技项目已取得重要进展:a)提出抗冰平台隔振新技术。b)提出平台监测方案。c)提出集离心、重力、膨胀为一体的新型油气水分离技术。d)提出半分离油气水多相流量计量技术。e)确定了海工基础性能和设计准则的研究方案研究,完成了离心机试验的部分准备工作。

成功完成了长江入海口导流工程事故分析,得到了很好的反响。

完成了“飞机等离子体隐身技术研究”有关的电磁波在均匀等离子体层中传播特性的计算,以及大气压非平衡等离子体产生机理的分析。建成了层流等离子体射流材料热冲击性能实验台。

进行了柴油、甲醇、水三组元乳化液的流变特性、雾化特性及微爆特性的实验研究,得到乳化剂粘性与乳化油表观粘度的关系。

启动院、所支持的3项装备建设,即“流-固-土耦合综合实验设备”,“复杂岩体力学参数和动力过程测量系统”及“等离子体复合涂层制备与测量装置”。

(5)技术发展研究部

技术发展部20xx年主要工作进展情况如下:

有关枪炮管强化技术的研究,在20xx年1月通过鉴定,“14.5mm枪管内壁激光强化工艺与装备研究”项目通过了院初审,被院推荐申报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

集成化智能加工项目取得重要进展:建立系统精度检测和误差补偿模型;实现自由曲面的二维、三维自适应测量。完成五轴机器人激光加工轨迹规划和加工软件系统的多线程设计。所承担的院创新重大项目“集成化激光智能制造及柔性加工系统研究”通过了院综合计划局和基础局组织的中期检查。

关于遥科学方面的研究,按照863-7领域规划的部署,在我所“九五”自主研制成功的演示验证平台的基础上,继续向快速、多目标和多任务方向延伸,目

前已顺利开展了微型无人直升机等快速目标的集成和多目标多任务遥科学系统的论证工作。863计划航天领域“遥科学地面演示与系统研究集成”通过验收。

重大装备建设:

已立项并启动的大型装备建设10项,总投入2261万元。其中院匹配749万元。所创新经费支持:1073万元;项目自筹:439万元。

此外,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国家科技部装备支持200万元。已论证确定更新建设的设备为“集成显微分析系统”。

以上这些大型装备将在20xx年和20xx年陆续建成、投入使用,从而在科研中发挥重要作用。

20xx年是我所在科研装备建设方面启动项目最多、筹集和投入经费额度最大的一年。

五、人才队伍建设及人员状况

1.职工人员状况与队伍建设

20xx年,我所的一批中青年科技人员显示出较强的科技竞争实力。龙勉研究员、赵亚溥研究员分别获20xx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这是我所第一次在一个年度有两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在20xx年我所获批的24个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中青年科技人员作为负责人的有16项,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他们都具有博士学位。在院创新项目,973,863等项目负责人中,中青年科技人员均占60-70%。此外,有8名青年科技人员获我所20xx年度中青年优秀科技工作奖。

20xx年有2位竞聘我所“百人计划”岗位的优秀青年科技人员获批入选,其中,有1位入选者已经到位。另有1位20xx年度“百人计划”入选者到位。

我所资深科学家获得新的学术荣誉,俞鸿儒院士获20xx年度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白以龙院士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20xx年从所外新聘人员10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8名、硕士学位2名,平均年龄38.3岁。

目前,我所职工中具有博士学位者已有84人,最高学历为硕士学位者有32人。高学历人员的比例明显增加。

到20xx年底,我所在册职工总数374人,平均年龄43.7岁;离退休人员总数452人。

我所已对新聘人员实施人事代理制度,并将逐步扩大实行人事代理的人员范围。

20xx年我所对管理部门再次做出了调整,管理人员人数在前几年已经精简的情况下再精简10%。我所制订了职能管理部门岗位招聘的实施办法,从岗位设置、报名申请、资格审查、应聘答辩、批准任命等一系列过程按规则进行,体现了设岗聘任、竞争上岗的机制。对于处长(主任)、主管又坚持了党管干部的原则。通过规范的竞聘上岗和在岗学习与培训,促进研究所形成精干、高效的管理队伍。

为了更好地发挥在科研工作、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资深研究员的作用,我所从20xx年起实行了“学术顾问”制度。首批聘任6名近年退休的资深研究员为“学术顾问”。他们除了参加平常性的学术评议和对青年人才的考核外,所领导每年1月和7月两次专门与学术顾问们座谈,听取他们对研究所改革和发展的意见。

20xx年,我所继续实施基本工资、岗位津贴(项目津贴)和绩效津贴的三元分配制度。在前两年工资总额大幅度提高的基础上,20xx年我所的工资总额又有适度增长,人均工资51430元,比上年度提高了9.15%,人均年工资达历年新高。

2.研究生和博士后培养教育

20xx年我所共录取博士生33名,录取硕士生32名,来自重点高校的生源比例为96.8%;招收研究生总数是继20xx年后又一个超过60名的年度。全年共授学位29人,其中博士学位15人,硕士学位14人。至20xx年底,我所在学研究生228人;此外,有在站博士后29人;在学研究生和在站博士后共257人,总数又创历年新高。20xx年,我所有7名研究生获郭永怀奖学金,有3名研究生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或冠名奖学金,1名研究生获研究生院优秀奖。研究生和博士后是我所流动人员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科研工作的一支生力军。

我所现有上岗博士生导师31人,其中50岁以下的博士生导师占45%。每个年度,全所范围的研究生开题报告和进展报告已经形成制度;现代力学研究与进展讲座也已经形成制度,20xx年度共举办8讲;所内开设的研究生课程10门。这些措施,加强和规范了对研究生的培养。

我所继续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一流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并在这些高校设立“力学攀登奖学金”,以促进获得优秀生源。今年研究生招收报名情况呈现历年来最好的势头。20xx年博士生春季报名45名并已完成考试,拟录取21名。有80多人申报我所20xx年免试推荐硕士生,45名参加面试,已确定接受免试推荐硕士生35名,所有免试生均来自重点大学。

六、园区建设、后勤管理、经费财务状况

20xx年初,我所职工搬进了装修一新的办公室和实验室,工作环境得到很大改善。20xx年又陆续完成了大门改建、大楼周边环境建设和道路整治、拆除临建平房进行绿化、修建篮球场、修建自行车棚、拆墙透绿等,使我所的所区环境焕然一新。主楼的保洁工作承包给保洁公司,使这部分保洁物业实现社会化。

20xx年,所图书馆完成了加固装修并扩建了阅览区,为了方便科技人员和研究生使用,增加了晚上开馆时间。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和服务功能有了很大的扩充和改善,Elsevier Science 全文数据库,ISI Web of Science,ISTP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等相继开通;图书馆设有信息查询系统和设备,阅览座位配有网络连接口;配有复印机可供读者自助复印等。

重视加强安全保卫工作。除平时加强管理外,坚持在元旦、春节、五一、暑期、国庆等重要阶段的安全检查和防范。在这些重要节假日前,所长办公会专门听取安全保卫工作情况汇报,研究重要事项,及时消除隐患。这一作法已经形成制度,从19xx年至现在从未间断,安全保卫工作常抓不懈。以此预防出现安全事故,把可能的隐患抑制在萌芽状态。

20xx年度我所各类经费总收入共9630万元,其中包括院拨基本事业费1325万元和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经常性经费2200万元。年度经费总收入比上年度增加21%。20xx年度进所各类科技经费3830万元,另有装备专项经费到位近800万元。20xx年全所各类总支出9350万元。20xx年度我所财政运行状况良好,所管资金运行平衡。

七、精神文明建设及其它工作

20xx年有如下若干有特色的事项:

1. 在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播出电视传记片《钱学森》后,我所经联系取得了电视片的拷贝,在所主楼礼堂向广大职工和研究生连续放映;配合保存在我所图书馆的钱学森手稿及信件展览,宣传钱学森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为国防科技事业的献身精神,进行优良传统教育。

2. 20xx年,所党委做出决定,将我所每年12月5日举行的“郭永怀先生牺牲纪念日活动”的规模适当扩大,作为我所研究生入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xx年12月5日,所领导、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研究生以及郭永怀先生的夫人李佩教授共约40人参加了今年的纪念活动。大家共同追忆郭先生崇高的品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在科学上的远见卓识,缅怀他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

通过这些活动,激励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热情以及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3. 坚持在研究生中开展一年一度的“郭永怀奖学金”评选。坚持开展两年一度的“中青年优秀科技工作奖”评选。坚持开展四年一次的“最满意的管理人

员”评选工作,20xx年有3位管理人员获奖。

4. 坚持举办“青年马列学习小组”,帮助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0xx年开办了第八期,共有21名学员,由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以及青年职工组成。

5. 20xx年,通过职代会/工会组织,我所举行了拔河比赛、桥牌比赛、乒乓球比赛、篮球比赛和保龄球比赛,丰富了职工的文化生活。在院京区举办的保龄球比赛中,我所代表队取得了团体第二名。

6. 随着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在我所全面推进,20xx年,我所制定和修订了10项规章制度,其中科技管理类6项,人事教育类2项,行政管理类2项,加强和完善依法治所的管理机制。

7. 我所的对内对外宣传工作有新起色,报院信息数量有所增加;编辑印制了详实精美的《力学所简介》和《研究生招生手册》;编辑印发力学所简报12期,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简报在所内信息栏目的平均点击率为240次。

8. 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并将其作为信息传播的平台;研究所出台的政策、规定和各类通知,均通过网络向全所传播;研究所各方面的动态和简讯也通过网络登载;为方便听取职工和研究生对研究所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在网络上开设了“所长信箱”,及时掌握动态、了解信息、沟通情况、酌情答复。研究所的运行已经离不开网络,这已成为研究所文化的一个新特点。

9.中国力学学会挂靠在我所,20xx年力学学会按章程规定进行了换届。在学会新一届负责成员中,我所王自强、李家春同志担任副理事长,樊菁同志担任秘书长。学会办公室的同志们在学会工作组织、对外联络、期刊出版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0. 离退休人员活动在20xx年里仍组织得很有特色。主要有“盛世夕阳红”春节团拜会、江南文化游、“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党日参观、英语夏令营、逛京城一日行、“关注老年生活质量”的健康知识竞赛、“以实际行动迎接十六大”的党员知识竞赛、在所内网站上开通“晚芳时”栏目等;尤其是“离退休人员日常英语口语培训班”颇受离退休人员的欢迎。

八、总结体会和主要存在问题

总结体会:

1.我所在创新项目的组织和实施中体现了5个特点:结合国家需求和学科前沿凝炼目标;注重原创性工作;突出新生长点和前沿领域布局;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加强与对外争取项目结合。

2.对外争取科技项目和经费效果突出:

“十五”各类重大重点科技项目达45项,经费总额达8500万元。

20xx年,我所自然科学基金类项目获批项目数(24项)和经费总额(964万)大幅提升。项目数比往年约高60%,经费数约是往年的3倍,批准率38.1%。

这方面的体会可以用“实力、信息、组织、管理”8个字归纳。即(a)以科技队伍的实力及其积累为竞争的基础并结合到国家发展和科技前沿的需求;(b)促进对项目信息的获取和传播,如基金委推出“重大研究计划”项目,我们既走出去又请进来,及时了解和学习指南和条例;(c)加强对科技队伍的组织,使之形成比较配套的竞争团队,即使对于面上类型的项目,我们也强调项目之间的协同,而不是零散的状态;(d)注重对项目申报过程的管理,科技管理部门努力协调和协助科研人员撰写好申报材料并及时报送受理机构。

3.今年我所领导班子换届,随后,所学术委员会、所学位评定委员会等也相应换届。我们充分发挥所学术委员会和所学位评定委员会的作用。重要的一项举措是所学术委员会新设三个工作小组:学科发展与战略规划工作小组,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小组,装备建设工作小组。成员以中青年科技骨干为主。三个小组工作活跃,通过专门研讨和调研,提出了针对研究所改革和发展多方面的建设性意见。所领导适时采纳和综合工作小组的咨询意见,并逐步通过管理制度予以实施。

4.在研究生和博士后的培养教育中,所学位评定委员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学位评定委员会除了在平时的研究生招生、课程教学、论文指导等方面严格把关外,近两年来在所领导的支持下,每年都利用暑期休假期间,召开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专题讨论随着研究生队伍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工作如何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问题。委员们集思广益,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为今后力学所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不少建议已经落实。

主要存在问题:

1. 随着班子换届、人员调整,对中层干部和项目负责人培训不够。

2. 项目进行过程中落实情况不均衡,有的已经立项的项目未组织好队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进展。

3. 我所主楼已完成加固、装修,但主楼以外的园区环境还有明显差距,亟待改善。研究所室内外环境的文化内涵不足。

4. 对内对外的宣传工作和信息联络仍显薄弱。

九、20xx年度工作要点

20xx年度是执行“十五”项目和继续争取立项重要的一年;是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全面推进阶段关键的一年。经过所领导和所党委联席会讨论,提出要特别抓

好以下9个方面的工作:

1.继续深入凝炼科技目标,坚持研究所可持续发展的方略

通过所学术委员会及其“学科发展与战略规划工作小组”,深入调研、讨论,前瞻科学发展前沿,紧密结合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凝炼我所近期和中期的科技目标,推动正在开展的科技工作和新项目的申请。继续在所布局的8个创新项目的进程中凝炼科技目标,在新项目的申请和立项过程凝炼科技目标。

2.扎实做好科技项目实施并继续抓好新项目立项组织和申请

要扎实做好已经启动的“十五”科技项目,特别是973、863、基金重点项目、院创新重大、重点项目等。要落实好队伍组织和资源配置;要做好项目进展过程的考核和管理。

进一步加强我所布局的8个创新项目,要突出重点,促进形成原创性的工作和关键技术的突破。拟在第三季度进行项目中期检查,滚动管理。

继续做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已立项的重点项目的申报。同时在重点项目方面提出新建议。特别要继续注重重大研究计划的组织和争取。

继续做好新项目的申请、申报工作,要明了信息、提好目标、组织好队伍,力争在争取新项目方面获得新成效。

3.扎实推进装备建设工作

装备建设工作要与科研基层单位的建设和发展紧密结合。努力推进已启动的11个重大装备建设项目的进展,各项目建设均应设置时间进度,并按时间节点确保质量完成各阶段工作和全部工作。根据科技工作的发展需求进行新的装备建设的论证和立项。

4.继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20xx年拟吸引优秀青年科技人才1~2名。

为适应培养博士生的需求,今年拟增加一次增补博士生导师的工作,预定上半年完成。

今年硕士生、博士生招生总数计划达到85名;博士后进站人数争取达到12名。

加强对科技部门和管理部门中层干部的培养,拟在暑期举办一次中层干部的集中培训。加强和完善考核制度,管理部门要落实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拟对进入创新的科技人员进行中期考核。

5.继续推进对外合作与交流

预计20xx年我所将有80-100人次的科技人员出访,将有200人次左右的海外、国外学者来访。我们要积极促进并协调做好派出和接待工作。特别要促进做好与国外合作的科技项目,推进实质性的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促进我所科学家在国际重要学术组织和学术期刊编委会任职。

6.加强园区环境建设

加强研究所文化环境和科学内涵的建设,包括图片、展框、展室等。

筹划并启动新科技实验楼建设,筹划启动怀柔基地建设。

提升我所电话总机功能,提高电话使用效果与效率。

7.进一步落实公司改制工作和投资资产管理

在改制的基础上加强对我所持有股权的管理,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对还未完成改制的公司包括物业管理部分,应按新的机制进行改制和运行。

8.抓好宣传工作

不断更新建设并维护好我所网站。努力做好宣传工作,所简报全年出12期,宣传栏全年出10期,并加强向院报送信息工作。启动并做好我所展室工作,使其成为我所对内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

9.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组织学习即将召开的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会议的文件,并结合“十六大”文件进行学习,领会贯彻以科技工作为中心,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继续做好青年马列学习小组工作;继续做好离退休人员工作。

* * *

最后,祝我所在新的一年里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绩,祝同志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新春快乐!

本文来自:蚂蚁论文网【】详细出处参考:/bgzj/nzzj/201301/180997.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