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奋斗者为本学习心得体会(个人手写)

“以奋斗为本”学习心得

通过对《以奋斗者为本》的学习,使自己收货颇多,同时作为一名日钢的普通奋斗在路上的员工,我深刻的认识到自己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看到自己与真正的奋斗者之间的差距还有很大。

在本次研读奋斗着为本一书中,使我对自己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自身的认知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对自身的管理业务水平起到非常大的帮助,也发现了自己身上所欠缺的奋斗精神,经过这次研读,是我更加确定了一个奋斗者都自己,对公司的发展,所起的不可磨灭的作用,要成为一名奋斗者,需要具备刻苦学习精神。身处知识经济时代,人类创造财富的方式已发生根本变化,主要由知识、管理产生;同样,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方式也由资本雇佣劳动变成了知识雇佣资本。由此可见,知识对于当今的我们已是何等重要。奋斗,尤其是持续奋斗,必须以热爱甚至痴迷作前提。只有这样,在别人眼里看似辛苦甚至枯燥的工作,自己才有可能乐在其中。奋斗当然是为了成功,但也可能遭遇失败。因此,我们还要为奋斗者创造一个尽可能宽松的环境,既为成功者鼓掌,也为失败者疗伤。

通过错误找差距,通过差距找成败,我们的团队协作以及执行力灯各方面的能力还需要大幅的提高,要在工作中加强创新方面的总结学习,奋斗不是在闷头苦干,而是去学习去总结,去不断的改进。 此次学习中我个人感触颇深的是对团队新的认知,个人对于团队而言就像是万里长江中的一滴水,只有融入其中才能发挥自身的重要性,一个人的奋斗可能没有多大的推动力,一个团队的奋斗,竟会带

动一个企业更快的发展,现在社会提倡的是全方面发展的人才,每个人的一生都在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我们要学会集众家之所长,将每个人的劲往一处使,同心协力更好的促进事业的发展。

作为一名奋斗者,应该养成良好的习惯:知错要改,不把自己的过错推给别人多做不错,少做多错,不做全错,就是要让我们正视自己的错误,认识自身的不足,不要害怕做错事而放弃去奋斗,去实践。华为文化的核心其实就两点:一个是以客户为中心,一个是以奋斗者为本。这些不是华为独特的文化,是普适的。没有什么掌握不了的,只要认真体会,都能做得到的。

 

第二篇:个人奋斗者的悲剧

个人奋斗者的悲剧

----高加林与于连人物形象比较

高加林和于连都是“个人奋斗者”的典型,反抗与妥协是他们的性格特征。他们出身低微、地位低下,处在新旧交替时代,向往自由平等、向往文明,渴望走出一片天地,最终因为追求生命质量同社会决裂对立而陷入悲剧。他们的悲剧往往折射出不同的社会背景与文化底蕴,同时也值得人们深思。而他们反抗的程度和人生的目标以及最后结局的不同,又体现出人生的价值。

高加林,是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作家路遥《人生》中的主人公,是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初期农村知识分子奋斗者的典型。他处于现代文明意识与传统思想观念相对峙的巅峰上,高加林虽然读了高中,满腹才学,具有比别人更强的能力和才干,但仅仅因为他是农民的儿子,就被毫无理由的挤出民办教师队伍,被赶出县城。他走过的生活道路-----短暂而曲折。他是一个受过现代知识陶冶的农村青年,因此强烈渴望从农村走向城市,开始自己的奋斗历程。但是社会的残酷现实却硬生生的将他打回原形,最终回归到家乡的土地。他的悲剧是个人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他为了虚荣而抛弃了生活的原则,各种矛盾交织的时代环境又窒息着他个性的发展与才华的展示,阻碍他实现自己的理想。

于连,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主人公,是法国王政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者的典型。同高加林一样,处于新旧观念交替的历史时期,是一个黑暗时代受压抑的个人奋斗者,小资产阶级的典型,他短暂的一生在不停地追求奋斗。他出身地位低下,于是很早就形成了一种反抗和仇恨贵族大

资产阶级心理。爱读书身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平民崇拜拿破仑,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然而封建等级制度是他希望破灭;而看到教会盛行一时,他投靠了教会,于连以虚伪为反抗武器、以反抗和妥协为手段,开始的个人奋斗式的道路。但他始终是处在复辟与反复辟的漩涡中,没有给他施展才华的平台,悲剧命运也是必然的。

出身卑微的他们满腹才学,梦想着挤入上流社会,在他们春风得意的时候都因为一封告发信使他们一落千丈;他们处在一个新旧观念交替的时代,居住在交通网络不发达的区域------城乡交界地,试图冲破封闭的心态和地域,却被时代的各种不安宁因素所禁锢。黑暗的现实与自身性格之间的矛盾,造成了他们具有“双重人格”和性格的复杂性。

高加林和于连两人都出身低微,但都富有文化,不甘于现实生活,想出人头地干出一番大事业,但他们所处的时代注定他们的人生之路不会一路顺风。因此二人的人生都几经辗转。

《红与黑》中的于连出身于木匠家庭地位低下,遭人歧视,他不甘心过这种屈辱的生活,几次想离家出走,这表现了他对独立人格的渴求。他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于连的性格是矛盾的,受压后就反抗,当个人名利得到满足后就妥协、投降。在德·瑞拉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具有平民意识的他应聘的条件是和主人同桌吃饭,显示出反抗的精神。在贝尚松神学院:为了出人头地,于连在险恶的环境中把对教会的仇恨埋在心底。不信教却是神学院最虔诚的教徒,又是彼拉院长的宠儿。在这里具有对抗意识的青年逐渐成了一个和教会同流合污的野心家。在木尔侯爵府:于连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

衷心为侯爵效劳、和侯爵女儿玛特儿恋爱、结婚最终得到了一份颇丰的地产和官衔。后来被告发、被判死刑,走上了断头台。他的反抗已经达到顶端,是用生命在维护自己的最后尊严。法庭演说是于连对贵族大资产阶级的谴责和对社会的抗议,也是他反抗精神的爆发和悲剧命运的总结。

《人生》中的高加林,出身在大马河州一带一个“满窑没一件值钱东西”的穷苦人家,与于连一样出身低微,是一个地地道道农民的儿子,父母都是勤勤恳恳在黄土地上耕种了一辈子的老实巴交的庄稼人。但值得庆幸的是他是家中的独生子,父母省吃俭用的供他读完了高中。多年的学校和城市生活开阔了他的眼界,培养了他富于理想、勇于进取的性格。同于连一样,高加林也是一个才华横溢、富于进取的青年,因此他不甘心一辈子像父母一样没出息,梦想着出人头地,走向城市。他努力通过自己的个人奋斗来改变自身的生存条件,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高中毕业后成为了一名民办教师,但后来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三星顶替时,他感到绝望,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拼命地干活直到手上磨出血泡,从侧面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反抗精神。后来随着叔父高玉智转业回到地方,当了地区劳动人事局长,经马占胜的活动,他进城当了通讯干事。当他春风得意并对未来充满向往时,一封告发信又使他回到了黄土地。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红与黑》和《人生》两部小说都用大量篇幅描写了主人公的爱情生活。两个主人公的爱情都带有功利化的索求,超出了爱情本身的范围。于连的爱情是带有政治目的的爱情,而高加林的爱情则是带有社会性质的爱情,在他们身上,爱情没有那么单纯。

于连和高加林都经历了两次爱情。在爱情的天平里,他们被物质所异化了。

对于高加林来说,抚平他精神创伤的巧珍才是他的真爱,而黄亚萍只是他事业上的伴侣,并非爱情。对于于连而言,德·瑞拉纳夫人是他感情上的爱人,马特儿只是他事业上的爱人。他们的爱情都坎坷曲折,经历过风风雨雨,可最终还是以悲剧结束。造成爱情的悲剧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自身贪图虚荣、意志不够坚定,当时的社会背景也是一个很大的因素。于连的爱情悲剧是由于资产阶级对立等级制度造成的,无论是德·瑞纳夫人还是马特儿,他们之间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冲突都会给于连带来不可克服的心理影响,阶级地位阻碍了于连的爱情之路。高加林的爱情悲剧则是社会阶级地位所造成的。当高加林成为国家干部的时候,目不识丁的巧珍走不进他的生活圈子;当他成为农民时,黄亚萍融不进他的生活。或许,高加林对他的爱情足够忠诚与坚持,巧珍就不会嫁给他人,两个人也可以幸福的生活。但他却为了事业弃她而去,由此可见,高加林在爱情上自私自利、不负责任。

通过分析比较,于连和高加林都是“个人奋斗者”的悲剧典型代表。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挤入上流社会,在人生道路上艰苦跋涉,为理想而奋斗,最终却以失败告终。当他们重新回到原来的位置时,他们经过深深的反思,终于回到了原来的自我。于连和高加林都试图通过自身的奋斗改变生存命运时,阶级对立的冷酷,社会地位的无奈,使他们的理想破灭,尽管他们满腹才学、勇于进取,也无法改变他们的悲剧命运。于连和高加林的个人悲剧命运折射出了法国十九世纪上半叶和中国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政治社会面貌,同时引起人们对这两个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人生思考。正如路遥在《人生》中引用柳青的一段话所留给我们的启示: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

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11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二班

11401223 吴异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