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初级)质量工程师考试复习总结笔记 上篇 质量专业相关知识

(初级)质量专业基础知识与实务考试复习总结

上篇 质量专业相关知识

第一章 质量管理概论

一、 质量与质量管理

(一)质量的基本知识

1、掌握质量的概念(含相关术语:组织、过程、产品、体系等)

●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固有特性就是指某事或某物中本来就有的,尤其是那种永久的特性。

赋予特性不是固有的,不是某事物本来就有的,而是完成产品后因不同的要求而对产品所增加的特性。

●质量具有经济性、广义性、时效性和相对性。

●组织是指“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得到安排的一组人员及设施”。

●过程是指“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

●产品是指“过程的结果”。通常分为服务、软件、硬件、流程性材料四类。

●顾客是指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

●体系是指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

2、熟悉质量特性的内涵

●质量特性是指产品、过程或体系与要求有关的固有特性。分为①内在质量特性、②外在质量特性、③经济特性、④商业特性、⑤其它特性

服务质量特性是服务产品所具有的内在的特性。可分为五种类型:①可靠性(准确地履行服务承诺的能力)②响应性(帮助顾客并迅速提供服务的愿望)③保证性(员工具有的知识、礼节以及表达出自信与可信的能力)④移情性(设身处地的为顾客着想和对顾客给予特别的关注)⑤有形性(有形的设备、设施、人员和沟通材料的外表)。

常用的质量特性分类方法是将质量特性或分为关键、重要和次要三类,它们分别是:

●关键质量特性,是指若超过规定的特性值要求,会直接影响产品安全性或产品整机功能丧失的质量特性。

●重要质量特性,是指若超过规定的特性值要求,将造成产品部分功能丧失的质量特性。

●次要质量特性,是指若超过规定的特性值要求,暂不影响产品功能,但可能会引起产品功能的逐渐丧失。

3、熟悉质量概念的发展

具有代表性的质量概念主要有:“符合性质量”、“适用性质量”和“广义质量”;

●符合性质量的概念:以“符合”现行标准的程度作为衡量依据;

●适用性质量的概念:以适合顾客需要的程度作为衡量的依据;

●广义质量的概念: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二)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

1、熟悉管理的主要职能:

计划:确立组织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策略。(前提)

组织:确定组织机构,分配人力资源。(保证)

领导:激励并管理员工,组建团队。(关键)

控制:评估执行情况,控制组织资源。(手段)

2、了解管理的幅度和层次

管理幅度:是管理者领导下属的数量,受到管理者本身的素质与被管理者的工作能力、管理者工作的内容和工作环境与工作条件的影响。

管理层次:管理层次是管理者到具体一天执行人员之间的不同管理层次,分为高层管理、中层管理和基层管理三个层次。

组织活动:分为作业活动、战术活动和战略计划活动,分别由基层、中层和高层管理者负责执行。

管理技能:分为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高层管理者尤其需要较强的概念技能、中层管理者更多需要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基层管理者主要需要技术技能和人际技能。

3、掌握质量管理的定义(含相关术语: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改进等)

●质量管理: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在质量方面的指挥和控制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

●质量方针:是指有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组织总的质量宗旨和质量方向。质量方针是企业经营总方针的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者对质量的指导思想和承诺。企业最该管理者应确定质量方针并形成文件。质量方针的基本要求应包括组织目标和顾客的期望和要求,也是组织质量行为的准则。

●质量目标:是组织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是组织质量方针的具体体现,目标既要先进,又要可行,便于实施和检查。

●质量策划: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制定质量目标并规定必要的运行过程和相关资源以实现质量目标。

●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

●质量保证: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提供质量要求会得到满足的信任。

●质量改进: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

4、掌握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

●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含义为: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和本组织所有者、员工、供方、合作伙伴或社会等相关方收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一种管理途径。

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最早见于1961 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质量经理菲根堡姆发展的《全面质量管理》一书。

5、了解质量管理发展的阶段

主要分为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6、熟悉八项质量管理原则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7、熟悉过程方法模式

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可视为一个过程。资源是过程中的活动所必须的条件。通常,一个过程的输出将直接成为下一个过程的输入。

●过程方法:系统的识别和管理组织所应用的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

●熟悉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式图

持续改进是质量管理体系过程、PDCA循环过程的终点,也是一个新的质量管理体系过程、PDCA循环活动的起点。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式是建立在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和“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基础上的。

●过程方法的基本要点:系统的识别组织所应用的过程;具体识别每一个过程;识别和确定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管理过程及过程的相互作用;ISO 9000 族标准表述的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式。

8、掌握顾客、顾客要求和顾客满意的概念

●顾客:是指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可以是一个组织,也可以是指组织内部的一部分。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是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也是现代营销管理的核心。识别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员工、供方、所有者、社会)的需求和期望,了解顾客的要求,以获得竞争优势并以有效和高效的方式去实现,是企业质量管理和经营的关键;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这就要求从顾客的角度要求组织提供的产品必须满足或超过某一标准(顾客要求)。

顾客类型:按接受产品的所有者情况分有内部顾客和外部顾客两类;按接受产品的顺序情况分有过去顾客、目标顾客和潜在顾客。

相关方:要求是指“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者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顾客要求是一种特定的要求,是由明示的、或者是不言而喻的惯例基一般做法所考虑的顾客需求或期望组成。

●顾客要求:分为明确的要求、未明确的要求、真正的需求、令人愉悦的需求、秘密的需求。

需求是指对有能力(获得)某个具体产品所有的希望(预期达到的);影响期望的因素有:标记、信息、资料、推荐、知识。

顾客需求或期望反映了顾客要求,即决定了认知质量。

●顾客满意:是指顾客对其要求已被满足的程度的感受。顾客抱怨是一种满意程度低的最常见表达方式,但没有抱怨并不一定表明顾客很满意。即使规定的顾客要求符合顾客的愿望并得到满足,也不一定确保顾客很满意。

9、了解顾客要求的识别与确认

获得顾客的要求及其信息数据是实现顾客满意的难点之一。对每项产出和工作过程中影响顾客满意度的因素进行仔细、完全的描绘和分析:分析与过程输出相联系的、对顾客要求至关重要的产品要求,分析组织过程与顾客间相互作用的“服务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输出要求和过程。实现顾客满意的前提就是要使产品或服务满足顾客的要求

●抓住顾客心声(VOC)的六种主要方式:(1)针对顾客的大规模满意度调查,一般抽样为200 或更多;(2)在某种类型的事件后进行事务调查;(3)从顾客对产品和服务问题的抱怨中得出;(4)对失去的顾客的分析;(5)积极地联系顾客,去调查有关顾客怎样使用产品和服务,怎样去感觉产品或服务的好坏的信息;(6)开展顾客关系管理。

10、了解顾客满意度和顾客满意度指标

顾客满意度是对顾客满意程度的定量化描述。

顾客满意度指数(CSI)能帮助部门和其它组织为他们的顾客满意工作业绩打分,将顾客满意效果用满意度指数据来衡量,满意度指数既可作为一种诊断手段,也可以将企业的顾客满意效果同竞争对手进行比较。

顾客满意度指标:是测量与评价的核心部分

第一、 绩效指标必须是重要的;

第二、 绩效指标必须能够控制;

第三、 绩效指标必须是具体和可测量。

11、掌握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目的、适用范围

●目的:一是用于国家质量奖的评价,二是用于组织的自我学习,引导组织追求卓越绩效,提高产品、服务和经营质量,增强竞争优势,并通过评定获奖组织、树立典范并分享成功的经验,鼓励和推动更多的组织使用这套标准。

●使用范围:适用于追求卓越绩效的各类组织,是一对联合使用的标准。前者(GB/T 19580《卓越绩效评价准则》)规定了组织卓越绩效的评价要求,后者(GB/T 19579《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对前者的内容作了详细说明,为组织追求卓越绩效提供了实施指南。两者为组织追求卓越绩效规定了自我评价的准则,也可用于质量奖的评价。

12、熟悉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主要结构和内容概要

●卓越绩效结构图

●内容概要

【 领导】评价组织高层领导在价值观、发展方向、目标、对顾客及其他相关方的关注、激励员工、创新和学习等方面的作为,以及组织的治理和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

【 战略】评价组织的战略目标和战略规划的制定、部署及其进展情况。

【顾客与市场】评价组织确定顾客和市场的需求、期望和偏好的方法,建立顾客关系、测量和改进顾客满意度的过程。

【资源】评价组织高层领导为确保战略规划和目标的实现、为价值创造过程和支持过程所配置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及财务、基础设施、相关方关系、技术、信息等其他资源。

【过程管理】评价组织过程管理的主要方面,包括价值创造过程和支持过程。

【测量、分析与改进】评价组织选择、收集、分析和管理数据、信息和知识的方法,充分和灵活使用数据、信息和知识,改进组织绩效的情况。

【经营结果】评价组织在主要经营方面的绩效和改进,包括主要绩效指标的当前水平和趋势、与竞争对手和标杆对比的结果。

13了解质量管理专家的质量理念(休哈特、戴明、朱兰、石川馨等关于质量的理论)

1、休哈特的质量理念

产品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质量控制的重点应放在制造阶段,从而将质量控制从事后把关提前到制造阶段。统计质量控制之父。第一个提出控制图。

提出PDAC(策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后被戴明宣传、普及,又称“戴明环”。

2、戴明的质量理念

引起效率低下和不良质量的原因主要在公司的管理系统而不在员工。戴明的十四条质量管理原则:

(1)  建立改进产品和服务的长期目标;

(2)  采用新观念;

(3)  停止依靠检验来保证质量;

(4)  结束仅仅依靠价格选择供应商的做法;

(5)  持续地且永无止境地改进生产和服务系统;

(6)  采用现代方法开展岗位培训;

(7)  发挥主管的指导帮助作用;

(8)  排除恐惧;

(9)  消除不同部门之间的壁垒;

(10) 取消面向一般员工的口号、标语和数字目标;

(11) 避免单纯用量化定额和指标来评价员工;

(12) 消除影响工作完美的障碍;

(13) 开展强有力的教育和自我提高活动;

(14) 使组织中的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去实现转变。

3、朱兰的质量理念

1951年出版过《质量控制手册》,1998年更名为《朱兰质量手册》,认为质量来源于顾客的需求。

朱兰质量管理三部曲: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

4、石川馨的质量理念

因果图的发明者。日本质量管理小组(QC小组)的奠基人之一。认为质量不经是指产品质量,还指工作质量、部门质量、人的质量、体系质量、公司质量、方针质量等等。要“始于教育、终于教育”。

推行全员质量管理理念。六项:①质量第一;②面向消费者;③下道工序是顾客;④用数据、事实说话;⑤尊重人的经营;⑥机能管理。

二、 质量与标准化

(一)标准与标准化的基础知识

1掌握标准与标准化的基本概念

●标准: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文件。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一个公认机构的批准。(注:标准应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社会效益为目的。)

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是经过公认机构批准的文件;(2)是根据科学、技术和经验成果制定的文件;(3)是在兼顾各有关方面利益的基础上,经过协商一致而制定的文件;(4)是可以重复和普遍应用的文件;(5)是公众可以得到的文件。

●标准化定义为: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

●标准是标准化的产物。

2了解标准化的作用

作用:(1)生产社会化和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技术基础;(2)提高质量,保护人体健康,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3)发展市场经济,促进贸易交流的技术纽带。

3掌握我国标准的分级和标准的性质

●我国的标准分为:

国家标准:指由国家的官方标准化机构或国家政府授权的有关机构批准、发布,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和适用的标准。

行业标准:指中国全国性的各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标准。

地方标准:在某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需要统一的标准。

企业标准:是指企业所制定的产品标准和企业内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要求和管理、工作要求所制定的标准。

其中行业标准是对国家标准的补充,行业标准在相应的国家标准是时候,自行废止。

●1、强制性标准:是指具有法律属性、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法律、行政法规等强制性手段加以实施的标准。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销售和出口。强制性标准的强制作用和法律地位是国家有关法律赋予的。

强制性标准分为全文强制(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需要强制)和条文强制(标准中部分技术内容需要强制)两种形式。

2、推荐性标准:是非强制执行的标准,国家鼓励企业自愿采用推荐性标准。

比较常用的标准化的形式有简化、统一化、通用化、系列化等。

(二)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1掌握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概念

●国际标准是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国际电信联盟(ITU)制定的标准,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确认并公布的其他国际组织制定的标准。国际标准在世界范围内统一使用。

●国际先进标准是指在未经ISO 确认并公布的其他国家组织的标准、发达国家的国家标准、区域性组织的标准、国际上有权威的团体标准和企业(公司)标准中的先进标准。

2熟悉采用国际标准的程度

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技术经济政策,是技术引进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国际标准是指将国际标准的内容,经过分析研究和试验验证,等同或修改转化成我国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并按我国标准审批发布程序审批发布。我国标准采用国际标准的程度分为两种:等同采用≡和修改采用=。

1、等同采用:指与国际标准在技术内容和文本结果上相同,或者与国际标准在技术内容上相同,只存在少量编辑性修改。

2、修改采用:指与国际标准之间存在技术性差异,并清楚地标明这些差异以及解释其产生的原因,允许包含编辑性修改。修改采用不包括只保留国际标准中少量或者不重要的条款的情况。修改采用时,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在文本结构上应当对应,只有在不影响与国际标准的内容和文本结构进行比较的情况下,才允许改变文本结构。

(三)企业标准化

1掌握企业标准化的概念和基本任务

●企业标准化是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以搞好生产、管理、技术和营销等各项工作为主要内容,制定、贯彻实施和管理维护标准的一种有组织的活动。企业标准化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企业标准化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第二,企业标准化贯穿于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第三,企业标准化是制定标准和贯彻标准的一种有组织的活动。

●企业标准化的基本任务有一下几项:

(1)贯彻执行国家、行业和地方有关标准化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

(2)贯彻实施有关的技术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上级标准;

(3)正确的制定、修订和贯彻实施企业标准。在制定修订企业标准时,注意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4)积极承担上级标准的制定和修订任务;

(5)建立和健全企业标准体系并使之正常、有效运行;

(6)对各种标准的贯彻实施进行监督和检查。

2熟悉企业标准体系的构成

企业标准体系是指企业内部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

企业标准体系的构成,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企业技术标准主要包括:技术基础标准、设计标准、产品标准、采购技术标准、工艺标准、工装标准、原材料及半成品标准、能源和公用设施技术标准、信息技术标准、设备技术标准、零部件和器件标准、包装盒储运标准、检验和试验方法标准、安全技术标准、职业卫生和环境保护标准等。

企业管理标准主要包括:管理基础标准、营销管理标准、设计与开发管理标准、采购管理标准、生产管理标准、设备管理标准、产品验证管理标准、不合格品纠正措施管理标准、人员管理标准、安全管理标准、环境保护和卫生管理标准、能源管理标准和质量成本管理标准等。

企业工作标准主要包括:中层以上管理人员通用工作标准、一般管理人员通用工作标准和操作人员通用工作标准等。

3熟悉对企业标准贯彻实施的监督

(1)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中的强制性标准,企业必须严格执行;不符合请执行标准的产品禁止出厂和销售;

(2)企业生产的产品,必须按标准组织生产,按标准进行检验。经检验符合标准的产品,由企业质量检验部门签发合格证书。

(3)企业研制新产品、改进产品、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都必须进行标准化审查;

(4)企业应当接受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法律、法规,对企业实施标准状况进行的监督检查。

(四)了解世界贸易组织/贸易技术壁垒(WTO/TBT)协议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

●TBT协议的核心内容

(1)各成员要保证其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的制定、批准和实施不给国际贸易造成不必要的障碍;

(2)各成员要保证其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的透明度。

●基本原则:

(1)避免不必要的贸易技术壁垒原则;(2)非歧视原则;(3)标准协调原则;(4)同等效力原则;(5)互相承认原则;(6)透明度原则。

三、 产品质量法和职业道德规范

(一)产品质量法

1熟悉产品质量法的立法原则

●《产品质量法》的立法宗旨是:为了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水平;为了明确产品质量责任;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了更好的维护社会主义经济秩序。

●立法原则:(1)有限范围原则;(2)统一立法、区别管理的原则;(3)实行行政区域统一管理、组织协调的属地化原则;(4)奖优罚劣原则。

2掌握产品质量法的适用产品范围

《产品质量法》使用的产品范围,是以销售为目的,通过工业加工、手工制作扥生产方式所获得的具有特定使用性能的产品。即指用于销售的经过加工制作的工业产品、手工业产品和农产品,包括建筑工程中使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构件和设备。初级农产品(如小麦、水果等)、初级畜禽产品、建筑工程等不适合本法规规定。未投入流通领域的自用产品、赠与产品等页不适用于本法规定。

3熟悉产品质量责任的概念

●产品质量责任是指生产者、销售者以及其他对产品质量负有责任的人违反产品质量法规定的产品义务所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产品质量法是一种综合的法律责任。

4掌握判断产品质量责任的依据

●   A、国家法律、行政法规明确规定的对于产品质量规定必须满足的条件,如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工业产品,必须符合保障人体人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未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B、明示采用的产品标准,作为认定产品质量是否合以及确定产品质量责任的依据。无论何种标准,一经生产者采用,并明确标注在产品标识上,即成为生产者对消费者的明示承担有关法律责任的担保。

C、产品缺陷。

一是因为产品设计上的原因导致的不合理危险(也称涉及缺陷);二是制造上的原因产生的不合理危险(也称制造缺陷);三是因告知上的原因产生的不合理危险(也称告知缺陷、指示缺陷、说明缺陷)

5掌握《产品质量法》中对企业质量管理的要求

●基本要求:即生产者、销售者应当健全内部产品质量管理制度、严格实施岗位质量规范、质量责任及相应的考核办法。

6掌握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义务

●生产者的产品质量义务包括四个方面:保证内在质量,保证产品标识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产品包装必须符合规定要求,严禁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等。

●销售者是产品质量义务包括四方面:严格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保持产品原有质量,保证销售产品的标识符合法律规定要求,严禁销售假冒伪劣产品。

7熟悉《产品质量法》明令禁止的产品质量欺诈行为

●(1)禁止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

(2)禁止伪造产品的产地;

(3)产品或其包装上标注的厂名、厂址必须真实,禁止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4)禁止在生产销售的产品中掺杂、产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

8熟悉产品质量担保责任制度

●产品质量担保责任是产品销售者、生产者履行产品质量担保义务,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属于买卖合同的范畴;产品质量担保责任制度是依据《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建立的产品质量民事责任制度;产品质量担保责任所涉及的法律关系,主要是销售者与消费者,或者销售者与生产者、供货者等平等主体之间,在产品买卖过程中发生的民事法律责任。

●只要销售者销售的产品违反了其所做的的产品质量担保,销售者就应当承担产品质量但保证责任。

●产品质量担保责任的方式:修理、更换、退货和赔偿损失。

●产品质量担保责任的期限为生产者、销售者明示的产品质量担保期限或产品质量保证期。

●依据《产品质量法》的规定,销售的产品出现质量问题,销售者依法想购买产品的消费者承担了产品质量担保责任后,属于产品生产者或者供货者责任的,销售者有权向生产者或供货者追偿。追偿的依据是销售者与生产者,或者供货者之间的产品买卖合同。

9熟悉《产品质量法》对企业及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和激励引导措施

一是推行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制度;

二是推行产品质量认证制度;

三是实行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制度;

四是鼓励推行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鼓励企业产品质量达到并且超过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

五是实行奖励制度。

(二)职业道德及专业能力要求

1熟悉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行为的基本要求

●质量专业技术人员必须遵守以下行为准则:

一是行为准则:(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全面提高质量、改善质量管理水平、增强国民质量意识、搞好两个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2)诚实、公正、全心全意的为企业(组织)、顾客和公众服务;

(3)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努力提高专业水平,不断增强服务能力;

(4)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切实增进社会公益和公用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5)加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维护国家利益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是相关要求:(1)处理好公共关系:①提高质量专业技术人员管辖范围内所有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②努力宣传质量工作对社会公众利益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③实事求是的介绍质量专业技术人员的义务和权利;④在发表公开言论时,要事先明确说明自己的身份及受委托的对象或被授予的权限。

(2)处理好与企业(组织)、顾客的关系:①在专业领域内,忠实的代表每一家企业或每一个顾客的利益;②事关与质量专业技术人员有商业联系、商业利益,以及在可能影响其判断或服务公正性的情况,要向企业(组织)或顾客如实说明情况;

③须向企业(组织)或顾客说明,如果无视质量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判断将会长生的不利后果;④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不得泄露与顾客(包括过去和现在的顾客)有关的任何商业或技术信息;⑤没有得到有关各方面的同意,对同一服务不得接受一方以上的报酬。如果被聘或受雇,为得到聘用企业、组织或雇主的同意,不得进行另外的咨询服务。

(3)处理好同事关系:①要注意对他人在工作中的贡献给与肯定;②努力帮助所管理或指导的人员在专业上不断成长和提高;③不进行不公平竞争,与所有的同行或有业务来往的认识发展友好关系,增进信任程度。

2熟悉质量专业技术人员专业能力的基本要求

需具备以下专业胜任能力:(1)企业内部要求:①质量评定;②质量检验;③产品开发和质量改进;④质量审核;⑤安全、环境鉴定;

(2)社会评价要求:①质量认定;②质量监督;③质量仲裁;④质量咨询。

第二章 质量管理体系

一、 质量管理体系基本知识

(一)质量管理体系基本术语

1掌握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

质量管理体系:在质量方面智慧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

理解要点:(1)“体系”是指“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

(2)“管理体系”是指建立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体系;

(3)质量管理体系也可定义为:“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建立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

些目标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

(4)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是以指挥和控制组织质量方针、目标的建立与实施,目的是实现

质量目标,结构和内容是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

2熟悉供方、相关方、程序、文件、质量手册、质量计划、记录等概念

●供方:提供产品的组织和个人。

●相关方:与组织的业绩或成就有利益关系的个人或团体。

●程序:为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1)程序指的是一种方法、途径;(2)方法、途径未必是程序,程序是一种规定的方法、途径,为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可能有多种方法、多种途径,其中所规定的一种方法或途径就是程序。(3)程序不是文件,但程序可以文件的形式存在。

●文件:信息及其承载媒体。

●质量手册:规定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1)质量手册的内容是质量管理体系;(2)组织编制质量手册的目的是通过文件的形式来规定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3)满足GB/T 19001-2000 标准要求的质量手册的内容至少应包括:①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②为质量管理体系编制的形成文件或对其引用;③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之间相互作用的描述。

●质量计划:对特定的项目、产品、过程或合同,规定由谁及何时应使用哪些程序和相关资源的文件。

●记录:阐明所取得的结果或提供所完成活动的证据的文件。

(二)质量管理体系基础

1掌握质量管理体系的定义和作用

质量管理体系能够帮助组织增强顾客满意,从而能给组织带来最大的益处。体现在:

(1)质量管理体系能提供持续改进的框架,以增加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满意的机会;

(2)质量管理体系能向组织及其顾客提供信任,相信组织能够持续提供满足要求的产品。

2掌握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与产品要求的关系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是通用的,不是针对某种类别的产品,适用所有行业或经济领域,不论其提供的产品是何种类别。

产品要求可由顾客规定,或由组织通过预测顾客的要求规定,或由法规规定。产品要求集中归结为顾客要求,并在规范中表述。如果提供产品的组织体系不完美,那么规范本身就不可能始终满足顾客要求,从而导致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产生,作为对规范中有关产品要求的一种补充。

3了解质量管理体系的方法

(1)确定顾客和其它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2)建立组织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3)确定实现质量目标必需的过程和职责;

(4)确定和提供实现质量目标必需的资源;

(5)规定测量每个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的方法;

(6)应用这些测量方法确定每个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

(7)确定防止不合格并消除其产生原因的措施;

(8)建立和应用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

4熟悉过程方法的概念

任何使用资源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或一组活动可视为一个过程。为使组织有效运行,必须识别和管理许多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过程。通常,一个过程的输出将直接成为下一个过程的输入。系统的识别和管理组织所应用的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过程方法”。

5熟悉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作用

建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为组织提供了关注的焦点。两者确定了预期的结果,并帮助组织利用其资源达到这些结果。质量方针为建立和评审质量目标提供了框架。质量方针应由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质量目标要与质量方针和持续改进的承诺相一致,他们的实现是可测量的,通常在组织的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分别规定质量目标。质量目标的实现对产品质量、运行有效性和财务业绩都有积极影响,对相关方的满意和信任也产生了积极地影响。

6了解最高管理者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作用

(1)制定并保持组织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2)通过增强员工的意识、积极性和参与程度,在整个组织内促进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实现;

(3)确保整个组织关注顾客要求;

(4)确保实施适宜的过程以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要求并实现质量目标;

(5)确保建立、实施和保持一个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以实现这些质量目标;

(6)确保获得必要的资源;

(7)定期评审质量管理体系;

(8)决定有关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措施;

(9)决定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措施。

7熟悉文件的价值和类型

●文件能够沟通意图、统一行动。文件的使用有助于:

①满足顾客要求和质量改进;②提供适宜的培训;③重复性和可追溯性;④提供客观证据;⑤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持续适宜性。

●在质量管理体系中使用的文件类型:

①向组织内部和外部提供关于质量管理体系的一致信息的文件,这类文件称为质量手册;②表达质量管理体系如何应用于特定产品、项目或合同的文件,这类文件称为质量计划;③阐明要求的文件,这类文件称为规范;④阐明推荐的方法或建议的文件,这类文件称为指南;⑤提供如何一致的完成活动和过程的信息的文件,这类文件包裹形成文件的程序、作业指导书和图样;⑥对完成的活动或达到的结果提供客观证据的文件,这类文件称为记录。

8了解质量管理体系评价的方法和方式

(1)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的评价:质量管理体系基于过程。在评价质量管理体系时,应对每一个被评价的过程,提出如下四个基本问题:①过程是否已被识别并适当规定;②职责是否已被分配;③程序是否得到实施和保持;④在实现所要求的结果方面,过程是否有效;

(2)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审核用于确定符合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程度,也用于评定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识别改进的机会;

(3)质量管理体系评审:最高管理者的一项任务是就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对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和效率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评价。这种评审可包括考虑修改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需求以响应相关方需求和期望的变化。评审包括确定采取措施的需求;

(4)自我评定:组织的自我评定是一种参照质量管理体系或优秀模式对组

织的活动和结果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评审。自我评定可提供一种对组织业绩和质量管理体系的成熟程度总的看法,它有助于识别组织中需要改进的领域并确定优先开展的事项。

9了解持续改进的目的和步骤

持续改进是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之一。持续改进原则用于质量管理体系时,其目的在于增加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满意的机会。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可采取下列步骤:

(1)分析和评价现状,以识别改进的区域;

(2)确定改进目标;

(3)寻找可能的解决办法以实现这些目标;

(4)评价这些解决办法并作出选择;

(5)实施选定的解决办法;

(6)测量、验证、分析和评价实施的结果以确定这些目标已经实现;

(7)正式采纳更改(即形成正式的规定);

(8)必要时,对结果进行评审,以确定进一步改进的机会。

10熟悉统计技术的作用

应用统计技术可帮助组织了解变异,从而有助于组织解决问题并提高有效性和效率。这些技术也有助于更好的利用可获得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决策。

在许多活动的状态和结果中,甚至是在明显的稳定条件下,均可观察到数据的变化或差异。这种变异可通过产品和过程可测量的特性观察到,并且在产品的整个寿命周期(从市场调研到顾客服务和最终处理)的各个阶段,均可看到其存在。

统计技术有助于对这类变异或有差异的数据进行测量、描述、分析、解释和建立模型,甚至在数据量相对有限的情况下也可实现。这种数据的统计分析能对更好的理解变异的性质、程度和原因提供帮助。从而有助于解决,甚至防止由变化引起的问题,并促进持续改进。

11了解质量管理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的关注点

一个组织的各部分管理体系,互有凉席,具有共同要素。最理想的是把他们整合成一个管理体系,尽量采用相同的要素(如文件、记录等)。这将有利于总体策划、资源配置、确定互补的目标并评价组织的整体有效性。

12了解质量管理体系与优秀模式的关系

●二者的共同点是:(1)使组织能够识别它的强项和弱项;

(2)包含对照通用模式进行评价的规定;

(3)为持续改进提供基础;

(4)包含外部承认的规定。

●差别在于二者的应用范围不同。GB/T 19000 族标准提出来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业绩改进指南,质量管理体系评价可确定这些要求是否得到满足。优秀模式包含能够对组织业绩进行比较评价的准则,并能适用于组织的全部活动和所有相关方。优秀模式评定准则提供了一个组织与其他组织的业绩相比较的基础。

二、 ISO 9000 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1了解ISO 9000 族标准的由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提出了质量保证的要求。50年代末,美国发布了MIL-Q-9858A《质量大纲要求》。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有关质量保证方面的标准。

70年代初,美国标准化协会(ANSI)和机械工程师协会分别发布了一系列有关原子能发电和压力容器生产的质量保证标准。其它国家发布了用于民品生产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79年成立了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TC 176),1987年更名为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负责制定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

1986年颁布了ISO8402《质量-术语》标准

1987年颁布了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选择和使用指南》

             ISO9001《质量体系-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

             ISO9002《质量体系-生产和安装的质量保证模式》

             ISO9003《质量体系-最终检验和试验的质量保证模式》

             ISO9004《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指南》

共六个标准。

后又在1994年进行了修订,称为94版标准。

20##年12月15日,ISO/TC 176正式发布了2000版ISO9000标准。

2熟悉2000 版ISO 9000 族标准的结构与特点

●结构:第一部分:核心标准:

ISO 9000:2000 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

ISO 9001:2000 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

ISO 9004:2000 质量管理体系 业绩改进指南

ISO 19011 20## 质量和(或)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

第二部分:其他标准:

ISO 10006:2003 质量管理体系 项目质量管理指南

ISO 10007:2003 质量管理体系 技术状态管理指南

ISO 10012:2003 质量管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ISO 10015:1999 质量管理 培训指南

第三部分:技术报告和技术规范

ISO/TS 10005《质量计划指南》

ISO/TS 10006《项目质量管理指南》

ISO/TS 10007《技术状态管理指南》

ISO/TS 10014:1998《质量经济性指南》

ISO/TS 10013:2001《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ISO/TS 10017《ISO9001:2000中的统计技术指南》

ISO/TS 10018《顾客投诉》

技术协议(1):2002医疗机构应用ISO9000指南

技术协议(2):教育机构应用ISO9000指南

第四部分:小册子

●特点:(1)标准的结构与内容更好的适用于各种类型、不同规模和提供不同产品的组织;(2)强调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效率,引导组织关注顾客和其他相关方、产品与过程,而不仅是程序文件与记录;

(3)对标准要求的适用性进行了更加科学与明确的规定,在满足标准要求的途径与方法方面,提倡在确保有效性的前提下,给予组织更多的灵活度;

(4)质量管理八项原则得到充分体现,便于从理念和思路上理解标准的要求;

(5)采用“过程方法”的结构,体现了组织管理的一般原理,有助于组织结合自身的生产和经营活动来采用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6)更加强调最高管理者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作用,进一步明确了最高管理者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职责。

(7)强调对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满意或不满意信息的监视应作为评价质量管理体系业绩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8)突出“持续改进”是提高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和效率的重要途径;

(9)对形成文件的要求更加灵活,强调文件应能够对过程带来增值,记录只是证据的一种形式;

(10)强调ISO 9001 标准与ISO 9004 标准是一对相互协调的标准,有助于组织业绩的持续改进;

(11)提高了与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等其他管理体系标准的相容性。

3掌握2000 版ISO 9000 族核心标准的主要内容和应用范围

●(一)GB/T 19000/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标准描述了ISO 9000族标准中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确定了80 个相关术语及其定义。标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质量管理八项原则,强调这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是ISO 9000 族标准的基础。标准第一次提出了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式,鼓励采用过程方法管理组织。

(二)GB/T 19001/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标准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以证实组织有能力稳定的提供满足顾客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通过体系的有效应用,包括体系持续改进的过程已经保证符合顾客与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旨在增进顾客满意。

标准规定的所有要求是通用的,适用于各种类型、不同规模和提供不同产品的组织,可供组织内部使用,也可用于认证或合同目的。在满足顾客要求方面,该标准关注的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三)GB/T 19004/ISO 9004《质量管理体系 业绩改进指南》:标准提供了超出GB/T 19001要求的指南,以便组织考虑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效率,进而考虑靠发组织业绩的潜能。与GB/T 19001相比,该标准将顾客满意和产品质量的目标扩展为包括相关方满意和组织的业绩。对于最高管理者希望通过追求业绩持续改进而超越GB/T 19004 推荐了指南。

标准强调实现持续改进,适用于组织的各个过程。标准不拟用于认证、法规和合同目的,也不是GB/T19001 标准的实施指南。

(四)GB/T 19011/ISO 19011《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标准为审核原则、审核方案的管理、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和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实施提供了指南,也对审核员的能力和评价提供了指南。

标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五项审核原则,包括与审核员有关的三项原则和与审核活动有关的两项原则,强调标准所给出的指南是建立在这些审核原则基础上的,审核的特征就在于其遵循这些原则。

标准适用于需要实施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或外部审核、或管理审核方案的所有组织。

标准原则上适用于其他领域的审核,如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在这种情况下需特别注意识别审核组成员所需的特定能力。

(五)一对相互协调的标准:ISO/TC 176 将2000版ISO 9001与ISO 9004两个标准设计成为一对协调一致的标准,结构相似、范围不同,既可以互相补充也可以单独使用。采用相似结构有助于这两个标准作为协调一直的一对标准应用。为了更进一步方便使用,在ISO 9004 的相应条款后面将ISO 9001 的内容置于方框之中。但强调了ISO 9004 不是ISO 9001 的实施指南。

三、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

1掌握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主要术语

● 审核:为获得审核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以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

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

● 审核准则:一组方针、程序或要求。

● 审核证据:与审核准则有关的并且能够证实的记录、事实陈述或其他信息。

● 审核发现:将收集到的审核证据对照审核准则进行评价的结果。

● 审核结论:审核组考虑了审核目的和所有审核发现后得出的审核结果。

● 审核委托方:要求审核的组织或人员。

● 能力:经证实的个人素质以及经证实的应用知识和技能的本领。

2了解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目的和分类

● 审核目的:(1)确定受审核方管理体系或其一部分与审核准则的符合程度;

(2)评价管理体系确保满足法律法规和合同要求的能力;

(3)评价管理体系实现特定目标垩有效性;

(4)识别管理体系现在的改进方面。

● 审核分类:(1)第一方审核,亦称内部审核,由组织自己或以组织的名义进行,处于管理评审或其他内部目的,可组委组织自我合格声明的基础。

(2)第二方审核由对组织感兴趣的相关方(如顾客)或由其他组织或人员以相关方的名义进行;

(3)第三方审核由外部独立的组织进行,如提供符合GB/T 19001 标准和GB/T 24001 标准要求的认证的认证机构。

3了解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主要活动及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1)审核的启动:①指定审核组长;②确定审核目的、范围和准则;③确定审核的可行性;④选择审核组;

(2)文件评审的实施;

(3)现场审核的准备:①编制审核计划;②审核组工作分配;③准备工作文件;

(4)现场审核的实施:①举行首次会议;②审核中的沟通;③信息的收集和证实;④形成审核发现;⑤准备审核结论;⑥举行末次会议;

(5)审核报告的编制、批准和分发;(6)审核的完成

4熟悉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与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主要区别及联系

●(1)质量管理体系包括了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全部活动;

(2)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是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基础和核心;

(3)审核仅需要提交审核报告,而认证需要颁发认证证书;

(4)当审核报告发出后,审核即告结束;而颁发认证证书后,认证活动并未终止;

(5)纠正措施的验证通常不视为审核的一部分,而对于认证来说,却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

(6)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不仅只是第三方审核,而对于认证来说,所进行的审核就是一种第三方审核。

四、 质量认证

(一) 合格评定

1熟悉合格评定的概念和分类

合格评定是指对产品、过程或管理体系满足规定要求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检查和确认的活动。世界贸易组织关于贸易技术壁垒协议(WTO/TBT)更明确的指出了合格评定是指“为证明符合相关技术法规或标准进行的第一方声明、第二方验收、第三方认证以及认可的活动”。合格评定包括认证和认可。

2了解认可的概念和分类

认可是指“由认可机构对认证机构、检查机构、实验室以及从事评审、审核等认证活动人员的能力和执业资格,予以承认的合格评定活动”。

3掌握认证的概念和分类

●认证是指“由认证机构证明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符合相关技术规范、相关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或标准的合格评定活动”:

(1)认证的性质是由认证机构进行的一种合格评定活动;

(2)认证的对象是产品、服务和管理体系;

(3)认证的依据是相关技术规范、相关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或标准;

(4)认证的内容是证明认证的对象符合认证的依据。

●认证按其性质可分为强制性认证和自愿性认证,按其对象可分为产品认证和管理体系认证。

管理体系认证按其领域又分为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产品认证有强制性认证和自愿性认证之分,管理体系认证一般都是自愿性认证。

(二) 产品质量认证

1掌握产品质量认证的概念

产品质量认证是指依据产品标准和相应的技术要求,由产品认证机构对某一产品实施合格评定,并通过颁发产品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以证明某一产品符合相应标准和要求的活动。

2了解质量认证的发展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作为一种外部质量保证的手段逐渐发展起来。

19世纪下半叶,首先从民间自发为适应市场需求而产生。

1903年,认证工作从单纯的民间活动,成为政府和民间共存。出现了强制性认证(法规性认证)和自愿性认证。

50年代发达国家普及,70年代跨越国界,成为国际贸易中消除非关税贸易壁垒的一种手段。

1970年成立认证委员会(CERTICO),85年更名为合格评定委员会(CASCO)。

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逐步发展起来。

1991年5月7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认证管理条例》,标志着我国产品质量认证进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新阶段。

20##年9月3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标志着我国认证认可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3了解质量认证制度的主要类型

主要类型:(1)型式试验;

(2)型式试验加认证后监督——市场抽样检验;

(3)型式试验加认证后监督——企业现场抽样检验;

(4)型式试验加认证后监督——在市场和企业抽样检验,即检验所用的样品,从市场上购买或到生产厂随机抽取;

(5)型式试验加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评定,再加认证后监督;

(6)只对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评定和认可;

(7)对一批产品进行抽样检验;

(8)百分之百检验。

4掌握我国强制认证的标志

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志(CCC)、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标志、中国有机产品认证标志、中国饲料产品认证标志、中国能源效率标识。

(三)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1掌握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概念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是指依据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由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机构对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合格评定,并通过办法体系认证证书,以证明某一组织有能力按规定的要求提供产品的活动。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亦称质量管理体系注册。

2了解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发展

3掌握认证认可条例中的有关规定

2003 年9 月3 日由国务院公布、11 月1 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规定,国家对认证认可工作实行在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统一管理、监督和综合协调下各有关方面共同实施的工作机制;认证认可活动应当遵循客观独立、公开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认证活动;国家对必须经过认证的产品,统一产品目录,统一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统一标志,统一收费标准;从事评审、审核等认证活动的人员,应当经认可机构注册后,方可从事相应的认证活动;认证人员不得同时在两个以上认证机构执业等等,这标志着我国认证认可(包括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进入了规范化和法制化的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4熟悉产品质量认证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关系

产品质量认证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对照表

5了解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主要活动及内容

主要活动:(1)认证的申请与受理;(2)审核的启动;(3)文件评审;(4)现场审核的准备;(5)现场审核的实施;(6)审核报告的编制、批准和发布;(7)纠正措施的验证;(8)颁发认证证书;(9)监督审核与复评。

第三章 质量检验

一、 质量检验的基本知识

(一)质量检验的基本概念

1掌握质量检验的定义

检验就是通过观察和判断,适当时结合测量、试验所进行的符合性评价。

(1)对产品而言,是根据产品标准或检验规程对原材料、中间产品、成品进行观察,适当时进行测量或试验,并把所得到的特性值和规定值比较,判断出各个物品或成批产品合格与不合格的技术性检查活动。

(2)质量检验就是对产品的一个或多个质量特性进行观察、测量、试验,并将结果和规定的质量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每项质量特性合格情况的技术性检查活动。

2熟悉质量检验的基本要点

①    一种产品为满足顾客要求或预期的使用要求和政府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要求,都要对其技术性能、安全性能、互换性能及对环境和人身安全、健康影响的程度等多方面的要求做出规定,这些规定组成对产品相应质量特性的要求。不同的产品会有不同的质量特性,同一产品的用途不同,其质量特性要求也会不同。

②       对产品的质量特性要求一般都转化为具体的技术要求在产品质量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和其它相关产品设计图样、作业文件或检验规程中明确规定,成为质量检验的技术依据和检验后比较检验结果的基础。经对照比较,确定每项检验的特性是否符合标准和文件规定的要求。

③       产品质量特性是在产品实现过程中形成的,是由产品的原材料、构成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如零、部件)的质量决定的,并与产品实现过程的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设备能力甚至环境条件密切相关.的。因此,不仅要对过程(操作)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合格上岗,对设备能力进行核定,对环境进行监控,明确规定作业(工艺)方法,必要时对作业(工艺)参数进行监控,而且还要对产品进行质量检验,判定产品的质量状态。

④       质量检验是要对产品的一个或多个质量特性,通过物理的、化学的和其它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观察、试验、测量,取得证实产品质量的客观证据。因此,需要有适用的检测手段,包括各种计量检测器具、仪器仪表、试验设备等,并且对其实施有效控制,保持所需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⑤       质量检验的结果,要依据产品技术标准和相关的产品图样、过程(工艺)文件或检验规程的规定进行对比,确定每项质量特性是否合格,从而对单件产品或批产品质量进行判定。

3了解质量检验的必要性和基本任务

(二)质量检验的功能、步骤、形式

1熟悉质量检验的主要功能

鉴别功能、“把关”功能、预防功能、报告功能。

质量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原材料、外购件、外协件进货验收的质量情况和合格率;

(2)   过程检验、成品检验的合格率、返修率、报废率和等级率,以及相应的废品损失金额;

(3)   按产品组成部分(如零、部件)或作业单位划分统计的合格率、返修率、报废率以及相应废品损失金额;

(4)   产品报告原因的分析;

(5)   重大质量问题的调查、分析和处理意见;

(6)   提高产品质量的建议。

2掌握质量检验的步骤

1、 检验的准备。熟悉规定要求,选择检验方法,制定检验规范。

2、 测量或试验。按已确定的检验方法和方案,对产品质量特性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观察、测量、试验,得到需要的量值和结果。

3、 记录。对测量的条件、测量得到的量值和观察得到的技术状态用规范化的格式和要求予以记载或描述,作为客观证据保存下来。

4、 比较和判定。由专职人员将检验的结果与规定的要求进行对照比较,确定每一项质量特性是否符合要求,从而判定被检验的产品是否合格。

5、 确认和处置。检验有关人员对检验的记录和判定的结果进行签字确认。

(1) 对合格品准予放行,并及时转入下一作业过程(工序)或准予入库、交付(消售、使用)。对不合格品,按其程度分别情况做出返工、返修、让步接收或报废处置。

(2) 对批量产品,根据产品批质量情况和检验判定结果分别做出接收、拒收、复检处理。

3熟悉质量检验的形式

(1)检查原始质量凭证;

(2)实物检验;

(3)派员进厂(驻厂)验收

二、 质量检验的分类

(一)按检验阶段分类

1掌握按产品形成阶段划分检验的分类及基本概念

    质量检验按产品形成过程的相应阶段可分为:进货检验、过程检验和最终检验。

●(1)进货检验:①进货检验亦称进货验收,是产品的生产者对采购的原材料、产品组成部分等物资进行入库前质量特性的符合性检查,证实其是符合采购规定的质量要求的活动;

②进货检验是采购产品的一种验证手段,进货检验主要的对象是原材料及其他对产品形成和最终产品质量有重大影响的采购物品和物资。其目的在于防止不合格品投入使用,流入作业过程(工序),影响产品质量;

③产品生产者应制定进货检验的职能部门、人员的职责、权限;检验的工作程序和要求;受控物资、物品的类型、范围和控制程度,列出明细和清单;制定检验规程(细则),规定检验依据的质量标准和技术文件、检验项目、抽样方案(或检验数量)和检验方法,判定和接收、拒收的准则;

④进货检验的具体步骤:Ⅰ、检验供货方提供的质量凭证;Ⅱ、有包装和标签的,查看实物状态,核对实物数量,确认是否文实相符;Ⅲ、按检验规程(细则)要求进行实物及样品的外观检查,有无诸如腐蚀、发霉、变色、划痕、碰伤、变形、裂纹、气泡、缺损、夹杂、污染等质量问题;Ⅳ、按照检验规程(细则)规定进行检验、试验,对测量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并对照规定判定是否合格;Ⅴ、记录检验、试验数据和结果,确认保存;Ⅵ、对不合格品采取隔离措施,并按规定做出处理决定;Ⅶ、进货检验一般由采购方质量检验及相当机构负责执行;Ⅷ、采购物资、物品因生产急需来不及检验、验证而需要放行的,应对该产品做出明确标识,做好记录,经规定的授权人员签字,并在检验证实不符合质量要求时能及时追回和更换的情况下,才允许放行,投入作业过程(工序)。

●(2)过程检验:①过程检验是指对产品形成过程中某一或多个过程(工序)所完成的中间产品、成品通过观察、试验、测量等方法,确定其是否符合规定的质量要求;②过程检验对象时本过程(工序)完成的产品,目的是判断产品的质量是否合格并证实过程(工序)是否受控,未经检验和验证复合型的在制品不能转入下一过程(工序),以避免给下一过程(工序)作业(工艺)造成困难或由不合格品(如零部件)装配交付,影响成品质量;③产品生产者根据自身作业规模、能力和管理形式制定出检验制度、检验规程(文件);④过程检验中根据过程的各阶段又有首件检验、巡回检验和过程(工序)完成检验之分。

●(3)最终检验:①最终检验是对产品形成过程最终作业(工艺)完成的成品是否符合规定质量要求所进行的检验,并为产品符合规定的质量特性要求提供证据;②最终检验应在所有规定的进货检验、过程检验都已完成,其检验结果满足规定要求以后才能进行;③根据产品结构和性能的不同,最终检验和试验的内容、方法也不相同;④最终检验和试验,一般根据产品生产规模和批量大小以及产品结构的复杂程度,重要性和质量水平的不同,具体确定对整机和不见全数(逐台、逐件)、全项检测和试验,或进行抽样检验以及决定样本的大小;⑤最终检验由质量检验部门的专职检验人员负责;⑥包装检验是最终检验中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为保护产品从交付到接收、使用期间不因贮存、运输等过程而发生损坏、变质等质量变异,对于有包装要求的产品在包装完成后,应检查包装质量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Ⅰ、检查被包装物品(件)的防护处理是否符合有关规定要求(如防潮、防震、防锈、防腐、防碎等);Ⅱ、检查包装材料、容器、箱、袋等是否严密、牢固、无破损,其规格符合技术标准和技术文件要求,能够保证物品安全运达目的地;Ⅲ、复核包装箱(装)内物品的品种、数量、质量(重量)符合规定要求,确认质量合格的标志、证明、证件齐全、无误;Ⅳ、检查随带物品品名、使用技术文件和数量与装箱(袋)单的一致性;Ⅴ、检查包装的贮运标识是否清晰、齐全、完整,到发地点准确无误。

2熟悉进货检验、过程检验、最终检验的内容(见上面)

(二)按检验场所分类

1掌握按检验场所划分的检验分类及基本概念

●(1)固定场所检验:固定场所检验是在产品形成过程的作业场所、场地、工地设立的固定的检验站(点)进行的检验活动;

(2)流动检验(巡回检验):流动检验是作业过程中,检验人员到产品形成的作业场地、作业(操作)人员和机群处进行流动性检验。

2掌握固定场所和流动检验的适用范围和缺点

●固定场所适用范围:适用于检验仪器设备不便移动或使用较频繁的情况。固定检验站相对工作环境较好,也有利于检验工具或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管理。

●流动检验的工作范围有局限性,一般适用于检验工具比较简单,精度要求不很高的检验,适用于产品重量大,不适宜搬运的产品。

(三)按检验产品数量分类

1掌握按检验产品数量划分检验的分类及基本概念

●(1)全数检验:产品形成全过程中,对全部单一成品、中间产品的质量特性进行逐个(台)检验为全数检验;

(2)抽样检验:是按照规定的抽样方案,随机的从一批或一个过程中抽取少量个体(构成一个样本)进行检验。其目的在于判定一批产品或一个过程是否符合要求。

2熟悉全数检验和抽样检验的优缺点

●全数检验的优点:能提供产品完整的检验数据和较为充分、可靠的质量信息;缺点:检验的工作量相对较大,检验的周期长;需要配置的资源数量较多(人力、物力、财力),检验涉及的费用也较高,增加质量成本;可能导致较大的错检率和漏检率。

●抽样检验的优点:相对全数检验大大节约检验工作量和检验费用,缩短检验周期,减少检验人员,特别是属于破坏性检验时,只能采用抽样检验方式。其主要缺点是:有一定的风险,尽管由于“数理统计”理论的应用,使现代的统计抽样方法,比旧式的抽样方法(如百分比抽样)大大的提高了科学性和可靠性,但只要是抽样检验,就会有错判的概率,要得到百分之百的可靠性是不可能的。

(四)按检验的执行人员分类

1了解自检、互检、专检的含义

自检就是生产者对自己所生产的产品,按照图纸、工艺或合同中规定的技术标准自行进行检验,并作出是否合格的判断。这种检验充分体现了生产工人必须对自己生产产品的质量负责。

互检就是生产工人相互之间进行检验。互检主要有:下道工序对上道工序流转过来的产品进行抽检;同一机床、同一工序轮班交接时进行的相互检验;小组质量员或班组长对本小组工人加工出来的  三检制产品进行抽检等。

专检就是由专业检验人员进行的检验。专业检验是现代化大生产劳动分工的客观要求,它是互检和自检不能取代的。

三检制必须以专业检验为主导。

2了解自检、互检、专检的适用范围

一般对采购物料、成品的检验,对产品形成过程中质量特性要求较高,检测技术复杂、操作难度较大,检验设备复杂、贵重的检验均以专检为主。产品形成过程中的一般检验可以采用自检、互检。

(五)按对产品损害程度分类

1了解破坏性和非破坏性检验的含义

破坏性检验是指将被检样品破坏(如在样品本体上取样)后才能进行检验;或是检验过程中,被检样品必然会损坏和消耗。

非破坏性检验是指检验后被检样品不会受到损坏,或者少有损耗对产品质量不产生实质影响,不影响产品的使用。

2了解破坏性和非破坏性检验的特点

    破坏性检验后,无法实现对该样品进行重复检验,而且一般都丧失了原有的使用价值。

非破坏性检验可实现对同一样品的重复检验。

(六)按检验技术手段分类

1掌握理化检验、感官检验、生物检验的基本概念

●理化检验是利用物理的、化学的技术手段,采用理化检验用计量器具、仪表仪器和测试设备或化学物质和试验方法,对产品进行检验而或许检验结果的检验方法。理化检验通常可以得到定量的数值。

●感官检验使依靠检验人员的感觉器官机型产品质量评价或判断的检查。一般使通过人的自身器官或借助简便工具,一检查产品的色、味、形、声响、手感、视觉等感觉来定性的判断其质量特性。

●生物检验P83

①微生物检验

②动物毒性试验

2熟悉感官检验的重要性和优缺点

●重要性①许多产品的某些质量特性只能依靠感官检验。②检验所提供的感官质量市向用户反应的第一信息,用户对于产品内在质量特性往往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知识和检验手段而无法感知,但是对于感官质量,用户能首先通过直觉感知,因此对它的质量很有发言权。

●优点:方法简单易行,不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和化学试剂,判断迅速、成本低廉,因此,在产品检验中广泛采用。

   缺点:属于主观评价方法,检验结果易受检验者感觉器官的敏锐程度、审美观念、实践经验、判断能力、生理、心理(情绪)等因素影响,因而要求检验人员有较高的素质。较丰富的经验、较强的判断能力,否则容易出现不确切的判断或错判、误判。

3熟悉感官检验结果地表示方法

数值表表示法:以感觉器官作为工具进行计数、计量给出检验结果。

语言表示法:是最一般的感官质量定性表示方法,用感官质量特性的用语和表示程度的质量评价用语组合使用表示质量。

图片比较法:将实物质量特性图片与标准图片比较,做出质量评价。

检验样品比较法:将实物产品质量特性和标准样品、极限样品及程度样品进行比较判定。

4熟悉生物检验的特点83

       

5了解物理、化学、生物检验的分类

    物理检验①量具测量产品的几何量  ②超声波探伤仪检查内部缺陷

化学检验①化学分析法  ②仪器分析法

生物检验①微生物检验  ②动物毒性试验

第四章 计量基础

一、 基本概念

(一) 计量基本概念

1掌握计量的定义

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保障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计量的对象主要是物理量。

计量是对“量”的定性分析和定量确认的过程。

2了解计量的内容

(1)、计量单位与单位制;

(2)、计量器具(或测量仪器),包括实现或复现计量单位的计量基准、计量标准与工作计量器具;

(3)、量值传递与溯源,包括检定、校准、测试、检验与检测;

(4)、物理常量、材料与物质特性的测定;

(5)、测量不确定度、数据处理与测量理论及其方法;

(6)、计量管理,包括计量保证与计量监督等。

3熟悉计量的分类

可分为科学计量、工程计量和法制计量三类,分别代表计量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公益性三个方面。

(1)、科学计量是指基础性、探索性、先行性的计量科学研究,它通常采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来准确定义和实现计量单位,并为最新的科技发展提供可靠的测量基础。

(2)、工程计量,又称工业计量,是指各种工程、工业、企业中的实用计量。

(3)、法制计量是指由政府或授权机构根据法制、技术和行政的需要进行强制管理的一种社会公用事业,其目的主要是保证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资源控制、社会管理等有关的测量工作的公正性和可靠性。

(二) 熟悉计量的特点

1、准确性,是指测量结果与被测量量真值的一致程度。由于实际上不存在完全准确无误的测量,由此在给出量值的同时,必须给出适宜的不确定度或可能误差范围。

所谓量值的准确性是在一定的测量不确定度或误差极限或允许误差范围内,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2、一致性,是指在统一计量单位的基础上,无论在何时何地采用何种方法,使用何种计量器具,以及由何人测量,只要符合有关的要求,测量结果应在给定的区间内一致。即:测量结果应是可重复、可再现(复现)、可比较的。

3、溯源性,是指任何一个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都能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不间断的比较链,与测量基准联系起来的特性。这种特性使所有的同种量值,都可以按此条比较链通过校准向测量的源头追溯,也就是溯源到同一测量基准(国家基准或国际基准),从而使其准确性和一致性得到技术保证。

4、法制性,是指计量必需的法制保障方面的特性。

狭义上讲:计量是与测量结果置信度不关的、与测量不确定度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规范化的测量。

(三) 计量法律和法规

1了解计量法律、法规体系的构成

我国现已基本形成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及其配套的计量行政法规、规章(包括规范性文件)构成的计量法规体系。

2熟悉《计量法》的基本内容

(1)计量立法宗旨;(2)调整范围;(3)计量单位制;(4)计量器具管理;(5)计量监督;(6)计量授权;(7)计量认证;(8)计量纠纷的处理;(9)计量法律责任等。

制定目的:是为了保障单位制的统一和量值的准确可靠,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计量保证,并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的生命、财产的安全,维护消费者利益,以及保护国家的利益不受侵犯。

二、 计量单位

(一)概述

1了解计量单位的定义

计量单位:是指为定量表示同种量大小而约定的定义和采用的特定量。

计量单位制:为给定量值按给定规则确定的一组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

2掌握法定计量单位的定义

法定计量单位:是指由国家法律承认、具有法定地位的计量单位。

国际单位制是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主体,所有国际单位制单位都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国家选定的作为法定计量单位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是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与国际单位制单位相同的法定地位。

一般不得使用国际标准或有关国际组织的出版物中列出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选入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除外)。

(二)法定计量单位的构成

1、    了解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构成

①   SI基本单位共7个;

②   包括SI辅助单位在内的具有专门名称的SI导出单位共21个;

③   由SI基本单位和具有专门名称的SI导出单位构成的组合形式的SI导出单位;

④   SI单位的倍数单位包括SI单位的十进倍数单位和十进分数单位,构成倍数单位的SI词头共20个;

⑤   国家选定的作为法定计量单位的非SI单位共16个。

2熟悉SI 基本单位

3熟悉SI 导出单位和SI 单位的倍数单位

SI导出单位:是用SI基本单位以代数形式表示的单位。这种单位符号中的乘和除采用数学符号。

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包括SI辅助单位在内的具有专门名称的SI导出单位;另一部分是组合形式的SI导出单位,即用SI基本单位和具有专门名称的SI导出单位(含辅助单位)以代数形式表示的单位。

SI的倍数单位:在SI中,用以表示倍数单位的词头,称为SI词头,它们是构词成分,用于附加在SI单位之前构成倍数单位(十进倍数单位和分数单位),而不能单独使用。

书中共列出20个词头,所代表的因数的覆盖范围为10-24~1024

4了解可与SI 单位并用的非SI 单位

    我国共为11个物理量选定了16个与SI单位并用的非SI单位。时间单位:分、时、日(天);角单位:度、分、秒;体积单位:升;质量单位:吨和原子质量单位;能量单位:电子伏。等

(三)掌握法定计量单位的基本使用方法

●法定计量单位的名称

1、除特别说明外,一般指法定计量单位的中文名称,简称或全称。

2、组合单位的中文名称,原则上与其符号表示的顺序一致,乘号连接的可连读,除号(/)读作“每”。不论分母中有几个单位,“每”只在分母的前面出现一次。

3、单位中有幂,则除面积或体积对应的指数名称读平方和立方,其余称为“二次方”、“三次方”,以此类推。负数幂的含义为除,既可用幂的名称,也可用“每”。

●法定计量单位的词头

1、法定计量单位和词头的符号,不论拉丁文字或希腊字母,一律用正体。单位字母一般用小写字母,只有单位名称来源于人名时,其符号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只有“升”的符号除外,可以用“L”

2、词头符号的字母,其所表示的因数小于106时,一律用小写,而当大于或等于106时,则用大写体。

3、单位符号没有复数形式,不得附加任何标记或符号来表示量的特性或测量过程的信息。除正常的语名结尾的标点符号外,词头或单位符号后都不加标点。

4、由两个以上单位相乘构成的组合单位,相乘单位间可用乘点也可不用。但中文符号相乘时必须用乘点。相除的单位符号间用斜线表示或采用负指数。单位中分子为1时,只用负数幂。表示除的斜线在一个单位中最多只有一条,除非采用括号能澄清其含义。

5、词头的符号与单位符号之间不得有间隙,也不中相乘的符号。

●法定单位和词头的使用规则

1、法定计量单位和词头的名称,一般适宜在口述和叙述性文字中使用。而符号可用于一切需要简单明了表示单位的地方,也可用于叙述性文字之中。

2、单位的名称与符号必须作为一个整体使用,不得拆开。

3、用词头构成倍数单位时,不得使用重叠词头。非十进制的单位,不得使用词头构成倍数单位。只通过相乘构成的组合单位,词头通常加在组合单位中的第一个单位之前。

4、只通过相除构成或通过乘和除构成的组合单位,词头通常加在分子中的第一个单位之前,分母中一般不用词头。但质量的SI单位kg不作为有词头的单位对待。当组合单位分母是长度、面积单位时,按习惯和方便,分母中可以选用词头构成倍数单位。

三、 量值溯源

(一)量值溯源性

1掌握量值溯源性的概念

●量值溯源性: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明确度的不间断的比较链,使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能够与规定的参考标志(通常是国家计量基准或国际计量基准)联系起来的特性。

 实现量值溯源的最主要的技术手段是校准和检定。

2了解量值溯源体系的构成

3熟悉量值溯源等级图的作用

按照检定系统表进行检定,既可确保测量仪器的准确度,又可避免用过高准确度的测量标准来检定低准确度的测量仪器,同时,还可指导企业、事业单位准确、合理而经济的实现测量仪器的计量溯源。

(二)测量标准及其管理

1掌握测量标准的概念

●测量标准,在我国也称计量标准,是指为了定义、实现、保存或复现量的单位或一个或多个量值,用作参考的实物量具、测量仪器、参考物质或测量系统。

2熟悉国际测量基准和国家测量基准的概念

●国际测量标准:经国际协议承认的,在国际上作为对有关量的其他测量标志定值的依据的测量标准。

●国家测量标准:经国际决定承认的,在一个国家内作为对有关量的其他测量标志定值的依据的测量标准。

3了解参考标准、工作标准和传递标准的概念

●参考标准是在给定地区或给定组织内,通常具有最高计量学特性的一种测量标准,在该处所做的测量均从它导出。

●工作标准是指用于日常校准或核查实物量具、测量仪器或参考物质的一种测量标准。

●传递标准是指在测量标准相互比较中用作媒介的一种测量标准。

(三)校准和检定

1掌握校准和检定的概念

●校准:在规定条件下的一组操作,其第一步是确定由测量标准提供的量值与相应示值之间的关系,第二步则是用此信息确定由示值获得测量结果的关系,这里测量标准提供的量值与相应示值都具有测量不确定度。通常,只把上述定义中是第一步认为是校准。

 该定义的含义是:

⒈   在规定的条件下,用参考测量标准给包括实物量具(或参考物质)在内的测量仪器赋值,并确定其示值误差和测量不确定度;

⒉将测量器具所指示(或代表)的量值或测量结果,按照溯源链或校准链,将其溯源到标准所复现的量值上。

●检定:是指查明和确认测量仪器符合法定要求的活动,包括检查、加标记和出具检定证书。

检定具有法制性,其对象是法制管理范围内的测量仪器。分为强制检定和非强制检定。

●区别:①性质不同:校准不具有强制性,属于企业自愿的溯源行为。检定则具有法制性,属计量管理范畴的法制行为。

②内容不同:校准主要确定测量仪器的是指误差及其测量的不确定度;检定则是对其计量特性及技术要求的全面评定。

③依据不同:校准的依据是校准规范、校准方法,通常应作统一规定,有时也可自行制定;检定的依据则是检定规程。

④结论不同:校准通常不判断测量仪器的合格与否,必要时也可确定其某一性能是否符合预期要求;检定则必须做出合格与否的结论。

⑤校准结果通常是出具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检定结果则是检定证书或不合格通知书。

2熟悉校准和检定的依据

校准的依据是校准规范或校准方法,对其通常应作统一规定,特殊情况下也可自行制定。

检定的依据是按法定程序审批公布的计量检定规程。

3了解校准和检定的作用

校准的作用是:1.确定示值误差,也可确定其是否处于预期的允差范围之内;

2.得出仪器偏移,并调整测量器具或对示值加以修正;

3.给标尺标记赋值或确定其他特性值,或给参考物质的特性赋值;

4.实现溯源性(属于自下而上量值溯源的一组操作)。

检定的作用:是对测量装置进行强制性全面评定。这种全面评定属于量值统一的范畴,是自上而下的量值传递过程。检定应评定计量器具是否符合规定要求。这种规定要求就是测量装置检定规程规定的误差范围。通过检定,评定测量装置的误差范围是否在规定的误差范围之内。

(四)检测和检验

1掌握检测和检验的概念

●检测:是指对给定的产品、材料、设备、生物体、物理现象、工艺过程或服务,按照规定的程序确定一个或多个特性或性能的技术操作。

●检验:对实体的一个或多个特性进行诸如测量、检查、试验,并将其结果与规定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每项特性的合格情况所进行的活动。

2了解检测和检验的作用

检测的作用:保证检测对象的性能或特性在规定的检测范围内准确一致。(?书上没找到)

检验的作用:确定检验对象的一个或多个特性是否合格或符合规定的要求。

四、 测量数据的修约

1熟悉数值修约的基本概念

数值修约:将表示带有误差的测量或计算结果的数字通过省略数值的最后若干位数字,调整所保留的末位数字,使最后所得到的近似值尽可能接近原数值的过程。

2、    掌握正数、负数的修值方法及其他数值修约规则

●正数的修约:四舍六入五考虑,五后非零则进一,五后皆零视奇偶,五前为偶则舍去,五前为奇则进一。(修约间隔为0.1,14.2501-14.3;14.1500-14.2;14.2500-14.2)

●负数的修约:先按塔顶绝对值修约,然后加上负号。

不允许连续修约。

0.5单位修约与0.2单位修约:将拟修约数值乘2(或5),按制定修约间隔对结果修约,数值再除2(或5).

五、 测量结果

(一)测量误差

1掌握误差的概念

●测量结果减去被测量的真值所得的差,称为测量误差,简称误差。

测量结果是人们认识的结果,不仅与量的本身有关,而且与测量程序、测量仪器、测量环境以及测量人员有关。

被测量真值是与被测量的定义一致的某个值,它是量的定义的完整体现,是与给定的特定量的定义完全一致的值,只通过完善的或完善无缺的测量才能获得。实际中使用的是“约定真值”

误差=测量结果-真值=(测量结果-总体均值)+(总体均值-真值)

=随机误差+系统误差

2熟悉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的概念

测量误差有时又称为测量的绝对误差。

测量误差与被测量真值之比称为相对误差。

3了解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概念

随机误差:测量结果与在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所得的结果的平均值之差。(导致了重复观测中的分散性)

系统误差:在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平均值与被测量的真值之差,称为系统误差。(估计值,具有不确定度)

(二)测量结果修正

1掌握修正值和偏差的概念

●修正值等于负的系统误差。未修正结果:对系统误差尚未进行修正的测量结果。已修正结果:对系统误差进行修正后的测量结果。

真值=测量结果+修正值=测量结果-误差

修正值只能对系统误差进行有限程度的补偿。

●测量值减去其参考值称为偏差。

   偏差与修正值相等,与误差等值而相反。偏差是相对于实际值而言,修正值与误差则相对于标称值而言,对象不同。

2熟悉测量结果修正的方法

下篇 质量专业基础理论与实务

第五章 概率统计基础

一、 概率的基础知识

(一)事件及其概率

1、掌握随机现象与时间的概念

2、熟悉事件运算

3、掌握概率的统计定义及其性质

4、熟悉事件的独立性及其性质

(二)二项分布与正态分布

1、掌握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的概念

2、熟悉二项分布的概念及其均值、方差和标准差

3、熟悉利用二项分布计算有关事件的概率

4、掌握正态分布的概念及其均值、方差和标准差

5、掌握正态分布表及有关正态分布的计算

二、 统计的基本概念

(一) 样本与统计量

1、掌握总体、个体、样本及统计计量的概念

2、熟悉数据的整理方法

3、掌握样本均值、中位数的概念及计算

4、掌握样本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概念与计算

(二) 参数估计

1、了解点估计及其无偏性的概念

2、掌握整台分布均值、方差、标准差的常用点估计

3、熟悉正态概率值的使用

三、 回归分析

(一) 散布图及相关系数

1、掌握散布图的概念和做法

2、熟悉样本相关系数的定义、计算及其检验

3、掌握相应不同相关系数散布图的类型

(二) 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1、掌握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计算

2、熟悉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在预测中的应用

第六章 抽样检验

一、 抽样检验的基本概念

(一)抽样检验

1、掌握抽烟检验的基本概念

2、熟悉抽样检验的特点和分类

(二)基本术语

1、掌握单位产品、(检验)批、批质量、批接收、批不接收的概念与定义

2、掌握不合格及不合格品的概念及其分类

3、掌握生产方风险α、使用方风险β、接收质量限AQL、极限质量LQ 的基本概念

4、了解接收概率的含义和依次抽样方案OC 曲线的变化规律

5、熟悉过程平均的概念及其估计方法

二、 计数调整型抽样检验及GB/T 2828.1的使用

1、掌握计数调整型抽样检验的适用范围

2、掌握一次与二次抽样方案的判断程序

3、掌握计数调整型抽样标准GB/T 2828.1 的使用程序

4、掌握GB/T 2828.1 的转移规则

5、熟悉检验水平及其确定方法

6、熟悉检验批的组成

7、了解几种常用的随机抽样方法

8、熟悉AQL 的确定方法

9、了解交检批的处理方法

三、 孤立批计数抽样检验及GB/T 2828.2的使用

1、掌握孤立批的概念

2、熟悉使用GB/T 2828.2 的检验程序

第七章 统计过程控制

一、 统计过程控制的基本知识

1、掌握统计过程控制的基本概念

2、了解统计过程控制的特点

二、 常规控制图

1、掌握控制图的基本原理

2、掌握统计控制状态的基本概念

3、熟悉常规控制图的作用、类别和用途

4、熟悉3α原则

5、掌握X-R 控制图、X-s 控制图和p 控制图的使用方法

三、 分析用控制图和控制用控制图

1、熟悉分析用控制图和控制用控制图的区别

2、熟悉判异准则

四、 过程能力分析

1、掌握过程能力的分析

2、掌握过程能力指数Cp 与Cpk 的概念

3、掌握过程改进策略

第八章 质量改进

一、 质量改进的基本知识

(一)质量改进的概念及意义

1、掌握质量改进的概念

2、熟悉质量改进的意义

(二)质量改进的基本过程

1、掌握PDCA 循环的概念与内容

2、熟悉PDCA 循环的特点

(三)质量改进的步骤和内容

1、掌握质量改进的步骤

2、熟悉质量改进的内容

(四)了解质量改进的组织

(五)熟悉质量改进的基本途径

二、 质量改进的工具

(一) 因果图

1、熟悉因果图的作用

2、掌握绘制因果图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 排列图

1、熟悉排列图的概念和种类

2、掌握排列图的作图步骤

(三) 直方图

1、熟悉直方图的概念

2、掌握频数和频率直方图的作图步骤

3、熟悉常见(频率)直方图的类型及其特征

(四) 调查表

1、熟悉调查表的作用

2、了解调查表的种类

(五) 分层法

1、掌握分层的原则

2、熟悉分层的方法

(六) 散布图(参见回归部分)

(七) 控制图(参见统计过程控制部分)

三、 质量管理小组(QC小组)

(一) QC 小组的概念与分类

1、掌握QC 小组的概念与分类

2、了解QC 小组的分类

3、了解QC 小组活动的宗旨

(二) QC 小组活动的过程

1、掌握QC 小组活动的程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