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陶妨)

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平山乡第二小学:陶妨

法制纪律教育向来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遵纪守法是我国21世纪创新型人才必须培养的基本素质。而小学语文教学在法制教育这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作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应该结合学科特点,通过多种途径去渗透法制教育。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怎样凭借学科特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我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用审视批判的眼光解读传统观念。

《哪吒闹海》是一篇神话故事,学生都很熟悉,讲了哪吒为民着想,不畏强暴,大闹东海,打死夜叉,使龙王三太子现出原形,最后人民又过上了安定生活的故事。这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以暴制暴在封建时代恶人横行,好人受欺的黑暗背景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哪吒是小学生崇拜和模仿的对象,对于世界观还没有形成的小学生来说,难免会误导学生产生漠视社会秩序和法律的错误观念,所以就有必要用现代人理性的法眼来引导他们辩证思维,学会用批判审视的眼光重新解读经典故事,做到去糟粕、取精华。哪吒的行为究竟对不对?今天如果遇到这种类似的事情,应如何对待?强调指出,东海龙王是神,老百姓没有地方告状,没人为老百姓伸张正义,哪吒为民除害,是一个正义的化身。我们应学习的是哪吒不畏强暴、敢斗邪恶的精神。在故事的后续中,大家都知道,玉皇大帝也要惩罚哪吒的父亲,哪吒为此保护父亲,割肉还母,剔

骨还父。在如今,如果在大街上你看到有人偷东西,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正确对待,不可也不应该卤莽行事。同时,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讲,我们应该机智,充满智慧地去解决。可以悄悄的告诉身边的人,请求大人的帮忙,也可以直接拨打110……总之,应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条件下进行,以避免不必要的牺牲或损失。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法制观。

二、在阅读教学中,树立法制观念。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当地把握分寸,适时渗透,潜移默化。

《掌声》一课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它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掌声,尤其是当身处困境的时候,要珍惜掌声,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我班有一个小男孩小时候由于发烧没有及时治疗,大脑受损,现在四肢行动不便,写字时手一直发抖,笔画写得弯弯曲曲,走路跟不上其他同学,每次放学路队他总是自觉地站在最后,做完课间操之后同学们排队回教室,他后面的同学有时候踢他的屁股,嫌他走的慢。平时和他一起玩的同学也很少,他跟不上同学们的运动步伐。课堂上提问他,其他同学总是不愿意听,因为他回答

问题的语速慢,而且不是很清楚。但是他一直都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成绩中等。在学习这片课文时,我提问了这个小男孩,他回答问题完整,准确。这一次全班没有一个人在他回答问题时发出声音,在他回答完问题时同学们自觉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在学习课文中,不知不觉渗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护法》,我们不应该侮辱欺负残疾人,更应该关心,帮助他们。

三、在课文资料拓展中,延伸法制教育。

通过对语文教学中的一些素材进行全新的解读、拓展延伸,适时地渗透法制教育,将学生的生活世界、书本世界、精神世界联系起来,实现语文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时代的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渗透法制意识,使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完美统一,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又强化了学生的法制意识,提升了青少年的法律水平,提高了学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更好地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整体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依法治国方略实施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建设。

四、作文教学中引进法制事件,规范法制行为

四年级下册习作六中提供了4个话题,其中有三个话题都渗透了法律知识。第一个话题:农民种的玉米被野猪吃了,怎么对待受《野生动物保护法》保护的野猪;第二个话题:魏学明同学不认为乱扔电池有多大危害;第三个话题:王仁同学认为武松打死老虎不能成为英雄,因为他没有保护野生动物。这次习作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家长一起讨论,还看报纸、杂志、电视、其他书

籍来谈自己的看法,写成文章,习作与法律知识相结合。比如我们在讨论武松打虎时,大家认为武松打虎有一定的历史性,但将问题深入一步,问学生:老虎是国家珍贵的保护动物,我们是不能伤害它的。现在有些人铤而走险,捕杀老虎、羚羊等国家保护动物来谋取暴利。你们怎样看待这件事情呢?学生经过讨论、交流,明白了保护动物的重要性,懂得了捕杀野生动物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是犯罪行为,学生的法制意识得到增强。

习作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它既是个体对生活现象的深切感受,也是个体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验。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诱发学生思考、分析、比较、反思、议论、总结,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而且还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现实是活生生的教材,引导学生关注时事,讨论分析,明辨是非,做到遵纪守法。

五、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

语文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更为重要。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色。

1、每学期开学初,我都能根据学校的要求,利用班会课等时间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守则、防末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等,学生在学习这些法律知识的同时,也对照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法律意识,为学生遵纪守法奠定了基础,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以课文内容为依托,组织语文活动。例如在学完《雪儿》一课后,我在班里举行了一次谁伤害了它?的语文活动。要求感情真挚,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学生个个情绪高涨、参与积极,不仅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也大大增强了法制意识。

3、积极开展以演讲、编课本剧等活动,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性。比如在学习了《云雀的心愿》一课时,渗透森林法的意识。大量砍伐森林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大屏幕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三十九条:滥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由林业主管部门责令补种滥伐株数五倍的树木,并处滥伐林木价值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拒不补种树木或者补种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由林业主管部门代为补种,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支付。 盗伐、滥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课后开展保护环境 人人有责演讲比赛,全班同学就这个课题收集了大量材料,较全面地讲述了环境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并决心用自己的行动保护环境。在学完《公仪休拒收礼物》我们班编排了课本剧,同学们积极性高,刻画了人物鲜明的性格,更深刻体会公仪休以身作则、清正廉明、聪明机智的品格。在学校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同时达到小手拉大手,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的目的。

选择渗透法制教育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有一条原则是共同的,即寻找和探求课文中思想火花的迸发点,只要我们从这个基本点出发,实事求是,结合学生思想进行教育,这样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法律

意识。

教育好下一代,不光是使他们学到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还要教育好他们如何做人,懂得做人的道理。教育学生做一个守法的好公民,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将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让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一起努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学生明辨是非能力和法制观念,使他们成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将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xx年10月17日

 

第二篇:如何在语文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

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

如何在语文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

单 位:××县××乡枣庄小学

姓 名: ×× ×× 联系电话: 通讯地址:××县××乡枣庄村 邮 编:

如何在语文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

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因此受到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既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校普法教育实现新高的突破口,也是目前我国中小学生普法教育的薄弱环节。因此,如何在“六五”普法期间使中小学法制教育内容创新、机制创新、手段创新,实现中小学法制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以此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开展,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当务之急。

然而,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法制教育方法上表现为呆板、粗糙,照本宣科地讲解抽象的法律条文,枯燥无味;

2、法制教育内容上针对性差,远离中小学生生活、学习实际;

3、法制教育缺乏实效性,法律条文的讲授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脱钩。

被动地接受法制教育,不但未能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甚至还造成了学生以消极方式抵触,从而背离了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初衷。这种现状直接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影响到他们思想、道德意识的成熟与完善,与我国全民普法教育既定目的和预设目标的初衷是相悖的,也不符合实现“中原崛起”良好法治环境的愿望;而如果期冀简单地通过增设专门的法制教育课程与课时来改变现状,又势必会增加教师和学生们的负担。可见开发新 1

的学校法制教育资源势在必行。

“能不能把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科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双丰收?”一个大胆而富于创意的思考触发了我们的研究意识,“你们的想法很有前瞻性,有突破,有意义!”这是法学界专家们在有关研讨会上的意见,专家们的肯定和认可增加了我们实验研究的勇气和信心。我们觉得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开展法制教育既结合语文知识又可以体现法律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紧密性,能帮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了解法律对我们实际生活的积极作用,角度小、形式新,学生易于接受,而且不另加课时。在语文教研组的研讨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种运用现代眼光来重新审视文本的“法眼”解读,不仅仅是一个大胆的构想和创意,而且可操作,可以付诸行动,同时我们认为这样做还能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学科内容、课文内容的理解,经过仔细地梳理,我们意外的发现,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竟然有上百篇课文中蕴含着可以开发的法制教育资源,因此,我们可以结合语文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法制教育。

一、对学生的法律意识、素养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了解。

为了增强本学科法制教育资源开发的目的性、针对性、有效性,实践新基础教育理论中关于“学生及学生的错误也是资源”有关理念,力求使我们的研究紧密贴合学生实际,我们约请律师事务所借助专业力量的介入,从对身边常用的保护青少年权益的法律法规的熟知程度、学生的自我保护、自救意识、学生的日常行为、应急能力等方面对学校学生展开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身边常用的保护青少年权益的法律法规回答的正确率为35.60%,正确率不高;学生的自救、应急措施的准确度不到10%; 2

学生中常有进出营业性舞厅、卡拉OK厅、非国家法定节假日时进出游戏机房等不良行为,调查内容显示: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律宣传、提高学生的行为自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自救能力。

同时我们对担负着人文教育功能的语文教学情况进行自查,发现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几乎呈空白状态,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更多的体现为思想教育,其务虚性决定了效果的不如人意,甚至往往是流于形式、走走过场。

二、对现行语文教材中法制教育素材进行搜集、整理。

学生法律知识、素养的薄弱、行为自律意识的欠缺、自我保护、自救能力的匮乏以及学科教育中相关教育的滞后引起了我们的重视和思考,如何改变现状?学科教学怎么担当育人重任?充分、合理、科学的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是一种现实、可操作而有实效的途径,这是我们语文组全体成员的共识。在达成共识之后,鉴于全体语文教师非法律科班出身的现实,我们整合研究力量,实行集体研训、集体备课的形式,确定规范的模式、统一的要求,挖掘、梳理、整编、收集从七至九年级所有语文教材中潜在的、蕴藏的法制教育资源。通过系统的、细化的、深入的研究,我们意外的发现整个初中阶段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竟然有上百篇课文蕴藏着可待开发的法制教育资源,但这些资源的分布非常分散,内容各异,而且有的远离了学生生活,如《夜莺之歌》中的《战争法》,有的资源在不同篇目的课文中反复存在,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在多篇课文中可以挖掘,是否全部开发?运用什么样的手段进行开发?又如何把握开发的度(即和学科知识有机穿插,相互促进)?对照总课题制定的《××乡枣庄学校学科教学普法渗透法律纲要》,我们最终把开发的内容定位在 3

与学生生活紧密关联的有关法律法规上,在开发手段上强调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注重小而精,不求大而全,开发方式上追求自然,在开发时间度的把握上合理分配与学科教学的关系,整个开发过程紧紧围绕学校课题组制定的《课堂教学实验评价表》,确保语文学科法制教育资源的开发有序、高质、有效。

三、对语文教学中法制教育方式的探索。

(一)主题重新解读式:从独特、崭新的视角来重新解读主题。

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智深的“三拳”从文学的角度看酣畅淋漓、痛快至极,体现出主人公嫉恶如仇、惩恶扬善的侠义精神,可谓经典,这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以暴制暴的行为在封建时代“有理无法讲、有冤无处伸”的黑暗背景下,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对于世界观处于形成期的初中学生来说,难免会误导学生产生漠视社会秩序和法律的错误观念,所以就有必要用现代人理性的法眼来引导他们辩证思维,学会用批判审视的眼光重新解读经典名著,做到“去糟粕、取精华”,否则,学生如果一味的津津乐道于孙二娘的“人肉包子”、李逵劫法场武松血溅鸳鸯楼的杀人如麻,然后在现实生活中“该出手时就出手”,那么其中的“暴力倾向”对学生的负面诱导又何异于网络上的暴力游戏。反过来,我们可以将“有理无法讲、有冤无处伸”的封建黑暗社会背景与今天法制健全、充满民主的现代法理社会进行比对,参照《刑法》,寻求合理的解决途径,既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又加深学生对宋朝末年封建黑暗统治下“官逼民反”梁山好汉的悲惨遭遇的批判理解。

(二)背景切入式:有效切入是沟通“三个世界”、实现“三 4

个贴近”的桥梁。

学科教学中的法制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有效地将学生的“生活世界、书本世界、精神世界”联系起来,实现学科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时代的目标。

鲁迅的《一件小事》,事情虽小,意义不小,要理解车夫“勇于负责,正直无私”的品质及其对文中主人公一个小知识分子灵魂的震动的主题,突破口就是“车夫该不该去扶老女人”,以今天的眼光去看这个问题必然涉及到交通法规,那么我们就可以结合新《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其中第四章第四节对行人穿××路就有明确的规定,而我们学校门口紧靠交通繁忙的宝高公路,学生中乱穿××路的现象与事实一定存在,如果这样切入,文章久远的时代背景一下子就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更重要的能在学生活跃、开放、多元的思维中培养他们进行交通法规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内容拓展式:通过内容延伸夯实学生的人文底蕴。

再比如托尔斯泰的《穷人》,课堂教学中就可以适当拓展,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布置拓展性作业的方式,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调查、感受身边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境况,这样做并非是教唆学生仇富、对现行社会体制不满,而是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然后回到课堂讨论分析贫困产生原因、社会影响以及相关的解决办法,并从中初步了解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04、0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在锁定“三农问题”,而我们学校中有大部分学生为农民工子女,相关法制教育的实际意义不言而喻,在开发法制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同时还可以强化语文 5

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找回新一代青少年身上缺失的人文精神(仁爱之心、向善之心、感恩之心)等。

(四)探究学习式:激发学生内在的自主需求,师生在积极、有效、高质量的多向互动中发展。

如莫泊桑的名篇《我的叔叔于勒》中于勒的兄嫂对于勒态度的反复无常,起因是于勒占用其兄嫂的遗产,课堂上教师就设计了一个开放式的问题:“已经出嫁的女儿能否继承父母的遗产”?结果竟然有相当多的学生认为不能。然后我们大胆借用叶澜老师“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教育资源”的理念,让学生课后查资料、向父母请教,事实证明,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去学习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这种学生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非常自然,占用的课堂时间不多,效果不错。日常教学中我们的很多家常课已架构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平台上,单位时间内的信息含量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手段多元化,教师的教学思路与视野开阔,师生间的互动沟通增加,学生课内外的学习方式自主化, 课堂教学中法制资源的开发利用可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演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三、语文学科法制教育的成效。

1、引导教师、学生关注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内在联系:开发语文学科教学中的法制教育资源,一方面加深学生对语文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具体应用性的感知,一方面在不增加额外课时的前提下,帮助学生领会法律与实际生活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2、语文学科法制教育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培养开发了教师的创造力:以学科教学的方式进行法制教育,以法制教育的眼光处理教学过程,这样一种双向的教学研究行为无疑能提高教师的课 6

堂教学水平,触动了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改变,激发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创造力,也提高了教师综合运用教学资源的能力;

3、学科教学的教育价值实现了最大化:原先单一的传递式的课堂教学,现在内涵不仅丰富了,而且更加贴近了学生的生活,被赋予了时代的气息,主课堂发挥了其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应有的作用。

4、转变理念,深化了思想认识:首先课程资源不仅包括教材、大纲、教参,学生是资源,教师也是资源,而且教材中蕴含着相当之多的语文学科知识之外的资源,其中法制教育资源就是构建语文学科资源的重要板块,法制教育是积淀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法制教育资源的开发运用是语文学科辐射人文功能的综合体现,也是加强语文教研组建设的一个抓手。

通过对语文学科教学中多种法制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现了从内容、机制、手段、途径、方式等方面对陈旧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模式进行法制教育具有突破性的变革尝试,是学校、教师在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的一种全新探索,它强化了师生的法制意识,提升了师生的法律水平,进而提高学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推动了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整体工作的顺利开展。

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