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换位思考与人为善说课稿_宗建娜20xx年7月

《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说课稿

蓟县第四中学 宗建娜

2012、7、5

各位评委 、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通化师范学院的郭美娟,今天我要进行的说课题目是《我知我家》 。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 说教学重难点、说学情、说教学方法和手段、说教学过程、布置作业、说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是人教版思想品德课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交往艺术新思维》第九课《心有他人天地宽》的第二节内容。本节课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继续和延伸,也为下一节课《平等尊重你我他》的开展奠定理论基础;从方法论上讲,有利于提升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懂得理解与尊重别人。可见,本节内容处于第九课的中心环节,地位十分重要。

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

2、能力目标:在生活中、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对他人多一分欣赏,多一分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学会换位思考。 2、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如何做到换位思考,这是

第九课的核心知识。将从两个方面把握重点:一是指导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就自己曾经和同学发生相互理解与不理解的事例,加以分析和肯定;二是分析教材中的例子,让同学们认识到换位思考的重要性。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懂得理解

与善待他人,在课程标准中要求对这一知识理解和运用。着重从两个方面突破难点:一是用别人不喜欢的外号自己也不会喜欢来说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是对“管鲍之交”蕴含的道理来说明理解的重要性和力量。

1

二、学情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还要根据初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他们

的学习认知规律进行构思。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初步建立了交往艺术的新思维,但由于受社会、学校、家庭等一些不良思想及习惯的影响,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做到“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知、情、意的统一则会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我采用 1:情景导入法:通过一个故事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活跃课堂气氛;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设计的活动的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 使学生的独立探索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 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培 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学法 上根据新课程的标准以及我所设计的教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选择了分析 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这三种学法。希望能让学生真正做到从被动的 学习转变主动探索,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由学生自己来把握整个学习过程的 节奏。在把握知识的基础之上,培养应试能力、以及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手段上,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易于理解。

下面我着重对我的教学过程进行阐述。四、说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情景导入

首先我向同学们诉说一件小事。昨天,下班后我发现自家门口堆了一大堆垃圾,一眼就

能看出是对门邻居扫过来的,当时我很气愤,同学们你们说我该怎么办呢?在与学生交流后,我顺势引出课题《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

此环节我利用生活中发生的小事,引发学生思考,极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学生学好本课奠定良好地基础。并进入第一目的学习和探究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板书)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部分,在这里我设计了四个活动,在活动体验、感悟中对本课的重点、难点进行突破。

活动一:生活剧场

1、提出问题:在生活中你遇到过像老师这样令自己烦恼的事情吗?你是怎么处理的?结果如何?

目的是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生活经验,感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重要性及其内涵。

1、涵义(板书)

随后我提示学生:我们自己喜欢的事情是不是就能强加在别人身上呢?

目的是提示学生:自己出于好意想与他人共享美好,但未必达到好结果。交往中最重要的是尊重他人、理解他人。

2、情景分析

我用大屏幕呈现案例 :

小飞与小文学习成绩都非常优秀,在班里是学习上的竞争对手。小飞为了让同学们与自

2

己共同进步,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热心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他,而小文却只顾自己,还经常讽刺小飞,拒绝同学的请教,渐渐地同学们都疏远了他。小飞和小文的做法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我们在与人交往中应该怎样做?

此步我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进行分析,容易让学生体会到在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同时还要帮助他人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更不能为了自己的发展而损害别人,从而悟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理,这也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表现。

活动二:故事品读

我用大屏幕呈现“梁楚瓜秧情”的故事,学生细细品读的同时思考,梁人为什么这样做? 通过故事,从正面教育学生形成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良好品质,这种品质对个人的交往,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加深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质的理解,此处是对前两方面的总结提升。2、实质(板书)

活动三:角色互换

这个活动的设计是本课的亮点,这里我采取小组内探讨,小组间交流的方式进行。

首先我从学生的角度引出话题:在生活中有的同学总抱怨同学对自己不好,父母太苛苛,老师对我们管教太严格,今天让我们与同学、父母、老师互换角色,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

进入第二目的学习二、理解之上 善待他人(板书)

在此我呈现三个情景:

情景一:小丽把地刚拖干净,小红收作业,来来回回把地走得很脏,两人之间发生了矛盾。如果你是小丽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情景二:期末考试结束了,妈妈看到明明的成绩大发雷霆,一直在唠叨:“你只知道吃喝玩乐,学习不用功,你看蕾蕾每次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其实我很努力了”蕾蕾觉的很委屈。如果你是妈妈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情景三:陶宁一直是个听话的孩子,一次正在认真听课,邻座的同学传来一张纸条,陶宁回头看了同学一眼,这时恰巧被老师发现,老师马上就批评了陶宁。陶宁真是有口难言??如果你是老师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要求每个小组各选一个情景换位思考体察他人的内心世界。

此活动的目的是:通过角色互换让学生感受对方内心世界的变化,细细揣摩当时同学、父母、老师的心境,从而真正达到将心比心,理解、谅解他人。在很自然的交流中,让学生真正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1、实质(板书)

活动四:互相欣赏

请走到你欣赏的同学面前,说出他的优点, 相互表达彼此的感受,同学之间相互握手或真情拥抱,最终达到增进友谊,相互信任,与人为善的目的。

这个活动让学生领悟到少用挑剔的眼光看人,多用欣赏的眼光看人。态度的转变会让你收获友善和理解,会使你交到更多更好的朋友。这也是理解之上,善待他人的2、要求(板书)

3

第三个环节:感悟升华

同学们:人不仅要爱自己,还要爱他人,更要学会博爱。

播放社会各界人士向5.12地震灾区群众捐款的画面,同时播放歌曲《爱的奉献》。提出

问题,看到这样的场景谈谈你的感受?

此环节通过社会各界人士设身处地为灾区群众着想,做到 “换位思考”奉献爱心的场景,

教育学生在生活中要多替他人着想。这时结合板书对本课进行总结。在交往中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关爱,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健康、和谐。然后伴随《爱的奉献》歌声将课堂氛围烘托到高潮,让同学们的心灵得到洗礼,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到此结束本课。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我采用系统性直观性的特点,便于学生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 ,理解记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换位思考的方法将心比心,宽以待人与人为善

设身处地,善解人意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力求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例展开讨论,使学生产生真切的

体会和感悟,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率很高,分析问题的同时也提高学生能力,将学到的知

识内化为品德,最终达成本课的预期效果。

本课设计中,按照“组织教学→复习提问→导入新课→读书指导

→主题讲析→主题探究→应用发展→布置作业”的基本环节展开教学,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实

现了有机的统一;但受客观条件的制约,信息技术手段没有得到有效

的应用,同时学生要达到教学内容知情意目标的统一,可能会有一定

的难度。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学生们,本节课我根据初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教

4

 

第二篇:思考总结20xx-1-04

(1)学会清除自己的内心垃圾

近来看过一本书,书的名字是《拆掉思维里的墙》,作者是愿新东方的词汇老师古典。在这本书中,古典老师对人的大脑提出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将人的大脑比喻成电脑(这有简化处理的意思),那么自己的思想就是其中运行的软件,而自己的心理模式就是软件依托的系统。从这个比喻我们不难看出,桌面上显示出的软件数量是很少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多数软件都是在后台运行的,推及到人脑,能表现出来的是情绪的很少一部分,多数都在心底压着,而真正的根源却是自己的“系统”,也就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昨天晚上心情很不好,就戴着耳机听着音乐出去闲逛,在餐馆里吃饭时我就拿着纸和笔在分析我为什么不快乐,这也是我今天要将思考过程记录下来的原因。

当时,我认真分析了几条原因,分别如下:

①自己负担过重,并且长期积压在心里;

②自己明明对当前的环境很厌恶,但是自己缺乏跳出环境的勇气;

③做事过于谨慎,有了想法不敢去尝试、实践,害怕失败;

④自己想干的事太多,经常纠结于干还是不干

就以上这几个原因,我突然反问自己,为什么自己不去改变自己的心理模式呢,即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2)人际关系的维护要注意频度,经常要以某种方式进行打招呼,比如打电话、发短信或者是通讯留言,不然时间久了别人就会忘记你,起码之前有的想法或者为之付出的努力就会付诸东流;

(3)自己要去做某件事,必须抱着坚持到底的决心,而一旦开始做,自己就要像上紧的发条一样不能停下来,决定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意志力,而成功或许就在下一个阶段,停下来就是前功尽弃;

(4)拜读一下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托勒的《权力的转移》;

(5)曾国藩的智慧使其得以善终

在中国历史上,曾国藩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要将其细致分析恐怕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课题,况且当事人已逝,这在原来的基础更是增加了一些困难。但是从后来人们的记载以及当时的人们对其的记录,这个人的意志力以及其自身的努力程度还是令后人敬仰的,起码鄙人是十分敬仰曾公。这里我要讲述的话题就是曾国藩得以善终的缘由以及其中折射出他复杂的内心世界,当然其中多数情节都是笔者自己猜测和主观臆断。

当年曾国藩顶住各方面的压力组建湘军,帮助病入膏肓的清政府,打败了太平军,收复了清朝的大片国土。此时的曾国藩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更何况他的手里还有兵权在握,足够与清廷叫板,此时的他就是造反也完全有这个条件,因为这支军队是他亲自组建的,众多将领也都唯他马首是瞻。但就在众多将领明里暗里劝他登基做皇帝时,他却拒绝了,而且还解散了湘军,这是什么原因?皇帝的权力真是至高无上的,不仅可以掌握人的生死,还会标榜史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在古时候那种光宗耀祖的氛围中是千载难得的机会。

猜测一下,当时曾国藩心里有没有想过可以做皇帝呢?我认为肯定想过,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曾公的修养再高,七情六欲还是存在的,虚荣心不可能完全泯灭,但是相比自身的性命以及家族的性命孰轻孰重呢?先不说当时清廷的实力如何,如果当时曾国藩黄袍加身,以他在军中的地位,造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他能保证他的部下不能造反吗?历史上我们曾经看到过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历史故事,但是在曾国藩的现实情况中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吗?即使发生了,之后的局面他能控制得了吗?当然这只是笔者的猜测,真实情况是否是这样,我不得而知。忘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造反这种行为向来是舆论宣传的重要根据地,如果他宣传不好很容易失去民心,搞不好被清廷反戈一击,人民群众是最希望安定的,曾国藩有意挑起战争,民心何在呢?况且当时曾国藩在普天之下人民心中的地位也不会太高

尚,不然怎会被冠之曾剃头甚至曾屠户的恶名呢?

综合此上所有因素,曾国藩当初不造反再后来看是明智的,在这里却无法辨认是对是错,这或许也是历史真正扑朔迷离之处。每次想起曾公,总会想起中唐名将郭子仪。史官对郭子仪的评价:“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上不疑,侈穷人欲而议者不之贬。”从这句尖端的评价中,郭子仪的政治智慧可见一斑,他的作为对后来的曾公或许是个提醒,因为两人在政治的分口浪尖上都得以善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