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帮扶总结

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帮扶总结

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护、家庭的亲情温暖和良好的家庭教育,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成长存在诸多问题,为完善“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的网络教育模式,弥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的空白,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长放心在外打工,本学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 摸清情况,确立工作目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大量外出务工、经商,有许多成功人士已在经济发达地区购置房产安家落户,使大量生源外流,但仍有一部分的农民在外过着低收入的打工生活,无力支付高额的异地借读费用,只好将子女留在本乡由长辈或其他亲戚帮助看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成长存在诸多问题。

二、采取的措施

1、积极开展各种活动。

为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也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我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课外阅读、学习指导、体育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等。并利用重大节日开展“感恩”“理想”等主题教育,带领学生外出实践考查。

2、形成关爱合力。

在原来的家访制度基础上,依据现有情况,实行不定期的家访,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临时监护人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远在外地的家长定期电话沟通,增进了解,寻求互助,并对农村的老年监护人(如学生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给予一定的家教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地管教留守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3、加强对这些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自尊、自信、自强,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我始终关注这些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咨询服务、专题讲座等,从学业指导、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自信心的培养、青春期的心理保健等方面进行教育引导。

三、成绩和困难

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作为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响到学生的成长,需加强对家长的帮助和培训。总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关注。教师更应该站在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扎实解决好留守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问题,为社会培养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教师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努力探索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对他们要严慈相济,

使留守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到同其他学生一样的教育和关爱。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坚韧、独立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20xx年1月13日

 

第二篇:关于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

摘要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问题是当今社会追求公平必须解决的命题之一,我主要从探讨教育问题的必要性、以我的家乡潮阳作为例子的现状调查、在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及原因、最后从社会、家庭多角度提出应对措施。农民工子女教育主要分家庭及学校、社会教育。我选择这个具有公共事业管理特色的命题,也是希望能在社会实践中真正提出对实践有促进作用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务工农民;子女;教育;政府作用

关于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

一、调查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的必要性

(1)对务工农民子女的必要性:受教育权是未成年人的权利之一,其并不因家庭经济、户籍、生活环境等外在条件而丧失。调查其教育现象有利于发现外来工子女教育存在问题并进行制定对策,从而改善其教育条件。

(2)对务工农民的必要性:作为背井离乡的务工农民,新的城市是陌生的,多数务工农民进城的目的是为了改善自身生活水平,为下一代营造更好的生活环境。换言之,进城务工最根本还是为了孩子。而现今潮阳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资源匮乏落后,不能满足父母的要求,务工农民对潮阳的归属感较淡薄,其子女教育环境的改善能直接激发其对潮阳的认同感。

(3)对潮阳当地政府的必要性: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必将带来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经济发展处于中等水平的潮阳,如何管理好外来务工人员并引导其发展自身经济成为急需解答的命题。如果能制定有效对策解决其子女教育问题,必定能从长远留住外来务工人员的心,使其更踏实用心得为潮阳经济出力。另一方面,改善外来子女教育现状有利于提高政府服务的职能,加强其公共管理的功能。

二、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基本情况分析

(1)潮阳务工外来子女大多在政府开设的民工子女学校中就读,但政府投入少,师资力量弱,缺乏资金设备,学校管理秩序混乱,学生流失率大。

(2)没有完备的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系统,在我的调查中发现,潮阳地区几乎没有为外来民工子女设置的高中。民工子女在潮阳读完小学或者最多初中之后,由于初中教育水平低导致高中升学率低,民工子女辍学率高。

(3)外来民工具有流动性,这就决定了其子女上学的方式也是流动性的。农民工由于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工作更替频繁,工作地点决定了子女的上学地点,就学的情况极不稳定。这也是外来工子女学校的生源不稳定,流失率高的原因。

(4)外来民工家庭经济状况较差,他们从事的行业大多是建筑工人,小商贩,家庭的收入相对较少,且不稳定性过大,其收入不足以支付较高的学费,甚至不能满足子女接受基础教育的一些合理需求。这种情况影响了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质量。

(5)关于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学习情况分析。由于农民工子女原先在较为偏僻的农村学校就读,受师资、教学条件、教育环境等因素影响,形成一定的较为落后的教与学的方法。实施新课改后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转到就读的学校后,大部分孩子一时难以适应其较为先进的教育方式,尤其地区间的差异、所学教材的不同,造成学生在思想表现、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与本地的学生形成了一定的差距。

2

三、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潮阳外来人口增加,人口布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教育资源未能及时跟进调整。无论是师资力量、教学条件,还是教育设施,区中心名校都比农村、偏远地区及农民工学校优越。但由于学校办学规模有限,不能容纳更多的学生,进城农民工子女大多只能到城乡结合部学校上学,而那些学校本身就比较薄弱,承受更多的农民工子女使它们的负担更重,严重影响了学校安全和教育教学质量。

(二)学籍管理困难

进城农民工的工作不稳定,许多进城农民工随着就业和居所的变化,为就近入学,其子女上学的学校也跟着改变,这部分学生数量大,频繁转学,手续不规范,随意性大。如何区分学生的正常流动与择校,给学籍管理部门和学校管理增加了工作量和工作难度。

(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

部分农民工家长认为孩子进入学校,孩子教育完全应该由学校负责,是学校的事情,家庭不需要管。另外,贫困、单亲等特殊家庭迫于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根本无暇思考、顾及家庭教育。孩子学不好,他们认为是学校没有教好。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严重脱节,缺乏沟通和理解。从而无法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对农民工子女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的家庭教育氛围。

(四)父母对其子女学习关注度较少导致其学习目标不明确等问题

进城务工的农民大多数文化素质不高,他们很少参加学习、接受家教培训,在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上存在误区。有的家长认为只要学习好不管怎样都行,事事顺从孩子,从而忽视了教育本身价值取向,导致学生的理想非常盲目,不切实际,甚至出现很多不良习惯却麻木不仁。有的家长对孩子精神不够关心,物质上满足孩子。在精神上关爱却不足,很少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生活、劳动等方面的能力,对孩子的教育不闻不问,听之任之。两种常见的不合理家庭教育模式都导致农民工子女精神思想发展不足,不利于锻炼完善的独立人格。

四、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

蜂拥入城的农民工居住在城市,户籍却仍是在农村。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应由户籍所在地负责。农民工子女在流动的同时,教育资金并没有随之流转,从而致使处于流入地的农民工子女享受不了流出地政府的教育财政补贴,也没有资格享受流入地政府的优待。所以在流入地城市就学的农民工子女,必须比城市孩子多支付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的结果。

(2)农民工经济收入低

外来农民工作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为经济社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理应得到公平、公正待遇,但农民工却经常遭遇工资偏低或拖欠的不公 正待遇,收入普遍微薄。他们大部分居住在城市郊区,生活在城市贫困线以下,城市学校尤其是公办学校昂贵的求学成本,使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再加上额外的赞助费和借读,他们只能放弃子女教育机会,这是导致他们子女上学难的直接动因。

(3)农民工家庭的流动性大,社会交往面窄

农民工居住空间狭窄,条件较差,孩子没有安静的学习空间;农民工子女只拥有狭隘的 3

生活空间,这与乡村社会中频繁的互动行为形成鲜明对比;经常随同父母一起流动使适龄儿童的正常学习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甚至造成了阶段性辍学,影响教育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原本进城农民工子女在经济条件、住房条件方面处于弱势,语言、习惯、日常消费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与城区学生有一定的差别。其流动性在客观层面上拉大了与其他儿童的教育差距,进一步加剧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弱势地位。

五、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应对之策

(1)建立民工子女学校

民工子女学校作为政府承办的项目,不论是从师资力量,软硬件设备,教学能力和质量,学费征收,伙食和住宿等学校条件上,还是从对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优秀人格的培养上来讲,对于民工子女都是最适宜的选择。所以,政府更多更好的建立高质量的打工子女学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根本方案。 同时在招收时也要注意降低门槛,使更多农民工子女有书读。

(2)加强外来工子女学校中小学软硬件建设

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上学政策的放宽.使潮阳的外来工子女人数剧增,造成教室不够,教师紧缺.主要是大量的农民工子女涌入.超出了学校原有的容量,建议潮阳政府财政对外来工学校里的中小学拨专项经费,加强这些学校的软硬件建设,引进质量较高的师资力量。

(3)建立完善的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系统

广泛建立针对外来工子女的小学和初中,适量建设寄宿制的高中和职高。高中和职高的可以根据需要建立,解决民工子女进一步求学的要求,并为他们中能力出色的学生继续报考大学提供了机会。必须提出的是:这些高中和职高的门槛必须降低,要让外来人员可以接受。

(4)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吻合的户籍制度,逐步削弱户籍制的身份定位功能,解除教育体制与户籍制度挂钩的传统模式

允许在城市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户口,尽快改变农民工身份转换滞后于职业转换的现状,逐步实行统一居民身份的一元户籍制度,打破户籍制度壁垒,降低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的门槛。从政策及实际意义实现上公平的外来务工农民子女的受教育权。

(5)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体系,帮助全面提高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质量。

虽然现代的学校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如果没有家长的重视和配合,学校教育的效果将难如人意,同样无法使他们适应新的环境。民工子女从落后的农村来到繁华、拥挤和事事讲规则的城市,因为年龄小、环境反差大而倍感不安、惶惑甚至恐慌,而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帮助,他们会担心被排斥、否定,显得比较拘束、内向,变得不善交往和表达。因此,对于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民工子女来说,建立一套完整的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体系的需要更需加强。

展望:外来务工人员作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产物,它所面对的子女教育问题正是中国追求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命题————公平。政府应当发挥自身的公共管理职能,以主动探索的姿态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不断增强服务的职能。希望在政府的主导下,进城农民工子女能享有与城市农民工子女的权利,能真正使进城农民工子女有所学,有未来。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体会:

这次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中使我各方面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从选择调查题目,到图书馆及网上寻找各种资料,到调查的付诸实施,最终总结得出调查报告。这个命题不仅切合公共事业管理的范畴,而且提高了我对农民工一系列问题的关注、思考,是一个很据意义的论文。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