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报告指出

十八大报告与民营企业的明天

11月8日,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党的十六大首次把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职责任务写入了党章,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开展活动、发挥作用提供了依据。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加强,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极大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十八大报告关于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内容,给非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党中央伟大部署的进一步落实,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必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春天。

只有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中国经济的基本特征。民营企业只有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指引,进一步坚持科技创新,改变发展方式,提升自身竞争力,把企业做强做大,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多作贡献。

民营企业的机会在哪里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

一、经济转型收入倍增,内需将成新引擎

中国现代化步入转型攻坚阶段,改革这一引发经济社会巨变的密码再次凸显强大影响力。十八大报告86次提到“改革”,更强调“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经济领域改革和社会民生议题一以贯之。

首先,凸显科学发展主题,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成经济体制改革核心。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值得关注的是,其一,“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其二,强调“两个毫不动摇”既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又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表明经济体制改革走向深水区。

其次,改革发展成果惠及社会,首次提出收入倍增计划。十八大报告在社会管理和民生方面用了比以往更大的篇幅,尤其我国首次提出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xx年翻一番目标引发社会各界热议和外媒关注,这一方面显示,我国执政理念从对宏观总量的关注,转向为对微观个体的关怀,使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全体国民。另一方面表明,经济增长正逐渐向以内需拉动为主的内源式发展方式转 1

变,消费将成为支撑中国经济的新引擎。

二、“四化”同步发展蕴藏的巨大商机

中国在经历了过去十年的高速增长后,也面临人口红利缩减、外向型经济受阻等困境,规模发展让位于效益提升,扩内需、促销费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新方向。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十八大报告提出“四化”同步发展,尤其“信息化”自十七大报告后依然紧随“工业化”,相关议题在十八大报告中被多次提及,凸显其对经济社会各层面转型升级的重要性。

十八大报告中有19处表述提及信息、信息化、信息网络、信息技术与信息安全。更重要的是,报告明确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并提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这“四化”同步发展。

在“四化”建设中,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拉动中国经济内需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信息化发展有赖于“三化”,反过来,信息化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和经济升级的助推器,更贯穿“三化”发展始终。

工业是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战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成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鲜明特征和突破口,进一步推动行业转型升级,支撑工业节能减排,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农村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交汇点。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架设起资源共享与沟通的桥梁;3G、物联网、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成为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升级的途径和模式。

城镇化是中国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信息化助推和提升城镇化水平,“智慧城市”是信息化与城镇化结合的最佳模式。据预测,到20xx年底全国开建智慧城市的城市数有望突破400个。智慧城市的真正落地对应到医食住行和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潜力不容小觑。有业内人士估算,随着日后更多城市上马智慧城市建设,以及相关服务的推出,“十二五”期间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将启动2万亿个产业机会。

报告提出的,“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四化并举”互动发展战略,将极大带动劳动生产率和城市集聚效应的提高,带动基础设施投资、居民消费和公共服务的增加,带动“三农”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从而释放巨大的内需潜能,为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三、国家重点支持、扩大开放领域良机多多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除战略性新兴产业外,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还提出了要推动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发展服务业,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我国服务产业和新型业态经过多年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生活改善的重要力量。今后,要通过深化改革,强化需求导向,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公共服 2

务质量与效率,不断增强吸纳就业能力,使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在不断发展壮大中,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从近年来出台的政策和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实践看,主要是围绕着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信用担保公司、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及参与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改组改制来展开的。今后一个时期,在加快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中,如何在完善金融监管、促进规范经营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前提下,推进金融创新,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多元化金融体系,使小微企业融资环境明显优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持续提升、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能力显著增强,还有赖于进一步的探索。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也就是被媒体解读为“美丽中国”的发展愿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并据此明确开发方向,完善开发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为此,各地区要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使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如何跟上时代步伐

我国巨大的经济总量和市场规模为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都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合作领域。从当前我国的经济分布看,已经形成了以国有企业为骨干、以民营企业为血脉的格局。虽然时下民营企业面临诸多问题与困难,但是相信通过党中央与各级政府乃至全社会的努力,必会使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真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一、改变发展方式,走绿色发展道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论述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必须从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入手,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大幅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显著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要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3

民营企业要善于把机遇当作资源,苦难当作历练,环境当作跳板,信心当作黄金,激发企业活力,推进企业创新,在转型升级跨越赶超实践中实现民营企业创新与发展。

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部署的突出位置,把创新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位置提得更高,适应了时代的迫切要求,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经过30多年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制造业规模已经是世界第一。但是,很多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特别是钢铁、水泥等行业的产能几乎达到了极限,不可能再简单扩大下去了。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重大转型期,企业原先熟悉的投资驱动、规模扩张、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正在发生变化,劳动力、资源、环境成本都在提高,旧有的发展模式空间越来越小。单纯靠规模扩张推动发展会产生严重的产能过剩,这条路不能再走下去了。

在这种情况下,要思考今后的发展方向。只能是提升价值链,提升产品附加值,通过提高质量和效益来赢得更长时间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发展要从规模扩张为主转向提升质量和效益为主,必须依靠创新。创新包括科技创新,但并不局限于科技创新,还包括体制创新,要通过体制创新把新技术商业化、产业化、市场化。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由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严重缺乏,我国大中型企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上还有较大差距,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大幅提高核心竞争力,缩小与发达国家企业的差距,关键是要及时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全力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力争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同时,还要高度重视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

企业要真正认识到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而不是再把未来寄托在大规模政策刺激上,一定要在技术、营销、管理等创新上做文章,尽快付诸行动,面向长远打下新的发展基础;政府要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和支持力度,充分调动企业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的积极性。

要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发平台,形成以研发为基础的现代制造体系,而不再是传统的加工组装。特别是要加大对中小企业、微型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扩大国内市场规模。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 4

这一重要决策部署,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必须科学判断未来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大力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基础上的先进制造业,加快形成支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柱性和先导性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要采取有力措施,强化政策支持,完善体制机制,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使之发挥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引领带动作用。

三、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此作出明确表述。不可否认,在我国实体经济领域,传统产业占有较大比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促进传统产业尽快向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要在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激励下,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使传统产业在转型升级中形成可持续的技术改造、创新和应用体系,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十八大报告特别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第三次工业革命步伐。当前,信息化正全面改变着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信息技术已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重要标志和主要驱动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对民生建设意义重大。尤其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将有效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基础产业合理布局。

目前,我国在两化融合上有所推进,但并没有深度融合,正如业界人士所言,“实际上更多还是在管理信息化上做文章。而欧美、日本的企业,他们在产品的制造和研发上,对信息化的使用率非常高。”因此,信息产业在“四化”同步发展中大有可为,尤其是在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的背景下,促进网络经济大发展、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都备受关注,“四化”同步发展也被认为是鼓励打破传统行业与IT之间的鸿沟,鼓励更多的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结合,从而打造新的商业模式。

此外,宽带、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为热点,例如车联网、食品溯源、智慧大棚等应用对改善民生、提升社会管理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信息化的融入,让传统产业发展旧貌换新颜,十八大再次强调“四化”同步发展,将为信息产业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提供新的发展维度。

民营企业的发展对于中国经济的未来,责任重于泰山;不断扩大开放、改革不断深入的中国对于当下的民营企业,机会多多,考验多多;民营企业要想获得更快更好地发展,任重道远!

5

 

第二篇: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我们党顺应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期待、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是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核心价值观内涵丰富,要求明确具体。爱国,即热爱自己的祖国,就是对生养自己的故土家园的挚爱之心和服务之行,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敬业,即敬仰和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和岗位,就是立足本职、干好工作,共同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实现新的发展;诚信,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就是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友善,即对人亲近和睦,就是与人为善,团结友爱,和谐相处。每个国家都要求其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公民,不仅要依据国家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而且要有更高的品性和要求,以与这一先进制度相适应。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各个方面,明确了每一个公民对国家、对工作、对社会、对他人应尽到的责任和履行的义务,是人们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和日常生活中必备的优良品格。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追求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爱国是前提和基础,敬业是爱国的具体体现,诚信是敬业的道德基石,而友善是形成诚信的土壤。在实践过程中它们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内化为全体公民的基本行为准则和普遍价值遵循,外化为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行为和良好习惯,从而使每一个公民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要求,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中国共 产 党人的革命道德,与人类文明进步相衔接,是社会主义新时期公民道德的精华提炼,必将在全社会凝聚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经济社会急剧转型的条件下,在利益多元和诉求多样的现实中,一些人的价值追求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一致的公民核心价值观,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十分艰巨而紧迫的基础工程,必须自觉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基本行为准则和普遍价值遵循,努力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 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接班人,是社会的希望、国家的栋梁、祖国建设的主力军,理应深入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加强理论修养并以此指导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着巨大的反作用,人们的社会意识不是对社会存在的机械反映,青年大学生认识社会的目的,是为了改造社会。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爱国是对一个我们

最基本、最低层次的要求,是一种最朴素的情感。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要求我们大学生要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提高明辨是非、甄别真假、判断对错的能力,将爱国主义情怀转化为实际行动,从点滴做起,诠释爱国主义的真正内涵,把个人理想同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相统一,紧跟时代步伐。 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大学生的敬业,最根本体现就是勤奋学习。在淮师这座美好的象牙塔里,我们应当珍惜这段时光,努力学习。要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体验来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解,把自己的人生追求与学校的事业发展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诚实守信,健康成长。诚信自古以来便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对现代公民而言,诚信已不再局限于个体的道德修养层面,它已拓展为建立在现代公民意识之上自觉的公德。诚信是人生立身之本、国家立业之本、人类发展之本。大学生要“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要时时刻刻用诚实守信来规范言行,做到诚信于己,诚信于人。 友善待人,和谐相处。友善是人际交往中必须具备的道德规范,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润滑剂,心与心沟通的桥梁,它无形胜似有形。友善可以为我们创造一个安定、和谐的学习及生活环境。如果我们都能以“与人为善”的心态去处理日常生活中各种事情,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加舒畅。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不是一句喊得响亮的口号,应该是我们前行的方向。让我们以满腔的热情积极投身到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的活动中去,将其内化于思想、外化于行动,立足现在,放眼未来,自觉践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一名优秀的新时代大学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