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实习报告

实 习 报 告 表

变态心理学实习报告

变态心理学实习报告

变态心理学实习报告

变态心理学实习报告

 

第二篇:变态心理学(一)

变态心理学 

                               第一章  健康与变态 

是人们挂在嘴边的常用词,身体健康健康仅作为思想健康而一词不的工具常听人说:,而且成为诽谤他人的利器,成为能显示某人健康变态为了使这些科学词汇恢复它们原来的面目,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本章将从病理心理的角度,在论述健康的有关涵义之后,重点阐明变态的若干问题化为另一种功能状态

态等;二是异常态,包括疾病气功和特异功能状态等

疾病,也可能常态人体存在不同功能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从一种功能状态转睡眠和警觉特殊态是一个中转站,它对健康的利弊取决于人们如何利用,如练气功可能防治

人类对健

康的探索自古以来就有,随着社会变迁,人类对健康的理解也不断变化

 

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是指人们观察医学问题的思想与行为方式,它是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疾病观和健康观的概括生产关系机

械模式等几个阶段

15世纪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机械唯物主义思想出现,认为人体好似一部机器,疾病是某部分

直到19世纪后,才进入生物医学模式时代杀菌灭虫和抗菌药物来消灭生物性病原体

传染病减少和慢性病增加,人们逐步认识到疾病与健康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1977年美国学者GEngel在杂志上发表了论文

变态心理学一

,提出

的概念,此文被认为是现代医学模式的里程碑心理

1

全面心理 医学模式的演变使得健康的定义不断完善健康是身体生理功能正常;心理健康主要是指人的心理与行为统一

工作能力和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胜任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角色,取得成就,自我实现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要利他世

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虽被广大公众接受,但仍有不少人提出置疑,认为这个定义过于抽象和保守,因为难以确定维持促进幸福地生活健康者要减少对医生的迷信和依赖,学会家庭保健和自我保健,降低自我创造的危险性,消除不良行为习惯和负性情绪状态这种的健康状态受到社会经济社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步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的全球战略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民强才能促国富,有了健康的国民素质,必将极大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使人类生活质量走向良性循环

究竟什么是行为?什么是健康行为?人的行为和健康有什么关系?这些都是理解健康本质的前提

有人提出科学的行为定义有三层意思:一是表示一种活动过程,二是表示一个人当时所处的状态,三是表示一个人所具有的某种行为特征

 人的行为丰富多彩,我们关注的是与健康有关的行为,它们包括健康行为

为健康促进行为健康行为是人在身体反常行常态行为是统计学中的概念,即指95%的人都有的行为表

现,反常行为是指分布在常态行为范围以外的行为,常态和反常的划分只有相对意义,元绝对界限

相反,某种反常行为有时会具有健康意义,如戒烟者在吸烟群体中就具有健康促进的表率作用挑食吸毒健康促进行为是指那些有利于人健康发展的行为,如合理饮食劳逸结合患病后行为是指病后患者所具有的行为特性

2

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部分,前者是某种病的特征表现,后者是指各类疾病所具有的共同表现,如恐惧否认准确理解上述各类行为的涵义,对消除不良行为和建立健康行为有重要意义

心和社会方面均健康的外在表现,躯体健康的人行为反应灵

活,活动精力充沛;心理健康的人情绪活动有较强的自控能力,思维言语符合理性,精神面貌正常;社会健康的人其行为符合社会规范除此以外,健康行为还具有一些基本特性,如规律性正向性 同一性和谐性人的行为既是健康状态的反映,同时又对人的健康产生巨大影响

程,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内分泌等一系列过偏食等还会影响人的生理代谢功能

如自杀行为会引起亲人的悲痛;配偶的不忠行为会使对方社会名誉受损,或遭受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发生报复性攻击行为斗殴

 行为可损害健康,也可促进健康

 

 三    变态与心理学 与常态相对应的是异常态,或称为变态(abnormal)

本书主要是从病理心理学的角度来论述变态问题,因此,行为异常精神障碍

 

研究变态心理的主要学科之一是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又称病理心理学,它是研究和揭示心理异常现象发生

3

格障碍,不仅对异常心理现象加以描述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

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其中许多分支学科如普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主要探讨的是常态中的人,而探4寸本的异常态和特殊态主要是变态心理学的任务,研究正常人的心题是理解异常心理状态的基础,弄清异常心理的病理机制就可吏好地为常态健康人服务

 

由于心理学是一门界于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独立科学,变态心理学作为它的分支学科更具有其交叉变态心理学与许多分支学科关系密切,首先与临床心理学联系紧密

该学科运用

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帮助病人纠正自己的精神和行为障碍,通过咨询来指导和培训健全的人以便有效地适应环境和更富有创造力,可见它的朝向主要是临床服务

态心理学和精神病学联系甚密,两者的研究对象都是心理变态,但精神病学主要是从医学角度研究精神疾病的病因诊治和预防,变态心理学则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病人与正常人的异常心理与行为:与之相关的还有健康心理学心身医学根据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把变态心理学和这些学科群看成是一个延续带,前者处在异常一端,后者依次排列,直到另一端的健康常态所谓功能障碍,在医学上常常是指那些与器质性病变相对的

心理异常与正常之间的划分是相对的,没有

绝对界限,受不同社会文化和理论流派的影响,生活实践中常常采用以下标准: 

(一)个人经验标准 

人的心目中实际上都有一种主观标准,即根据自己的经验或体验来判断自己或他人心理活动是否异常遇到痛苦的事反而高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异常,精神科医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对病人的心理作出判断

如精神分裂症患者是难以判断自己和他人的,的主观体验正是异常的表现

为了避免判断者的偏见,可以采用多位专家评定的办法,取其综合意见行为准则价值观念

心理异常者缺乏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差,与养育自己的社会文化环境格格不入

4

比如称自己是疯子"因为这违背了社会的潜在准则

需要提出的是,某一文化

下的正常不一定是健康的,比如同性恋行为在西方某些国家得到宽容,但却有害于健康;另一方面,某一文化下的不正常行为也可能是有益的,如在宗教黑暗统治时期的科学思想萌芽和实践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三)症状检查标准 这类标准的一个典型实例就是(CCMD一2R),该标准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症状来确定诊断,其中包括时间量化标准临床检查方法包括医学系列检查和心理测验,可以发现异常的心理症状和体征,如幻觉怪异行为等病态人格和情绪行为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心理测验固然可以测出一定的人格缺陷,但在测验中的干扰因素有很多,被试的求治动机测验工具本身的信度和效度等等均影响测试结果,目前尚没有一种万能的测验工具来对所有的心理变态症状予以确诊

心理异常的判断也采用了这一方法,即认为健康人的心理状

态呈一种正态分布曲线,距均值较近的为大多数,称为正常,远离均值的就可能存在异常,常常把均值加减两个标准差作为正常值范围,偏离此范围者为异常

偏离均值是否都是异常?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数理统计标准是一个基础标准,上述各种标准都要应用它

另一方面,统计也不是万能的,因为变态心理的某些特殊感知和信念不可能用纯客观的方法来判断,必须兼用一些定性描述的方法,结合上述各项标准,根据对象的特殊情况,对心理的异常作出更为科学的判断

传统的变态心理学把异常心理分为心理过程障碍和人格障碍两大类:临床医学曾把它分为神经症人格障碍和精神病四大类:医学心理学把它分为轻度和重度心理障碍大脑损害所致心理障碍

较为完善的是精神病学分类,目前国际上常用的分类诊断系统有国际疾病分类系统(ICD-统计手册)第四版(DSM一IV)

变态心理学一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 5

主要分类见表1一1,每种障碍都有具体诊断标准,这些将陆续在以后各章讨论

变态心理学一

1主要分类 

0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与身体疾病 

1   精神活动性物质与其他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2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3   情感性精神障碍 

4   神经症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精神障碍 

5   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生理障碍 6   人格障碍

我国从秦汉时

期一直到18世纪末,变态心理的讨论和实践一直走在世界各国前列内经素问灵枢

病理和疾病的诊治预防作了较为系统全面的阐述,其中有不少内容涉及到心理异常和心身的关系等方面,如喜伤心忧伤肺等成为心身医学和变态心理研究的至理名言内经变态心理的讨论在分类理论探讨

 

西方的变态心理研究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被称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 ̄前360年),他把心理异常归结为体内四种体液(血液黄胆汁忧郁和诲妄三大类心理障碍心理缺陷

理变态已有初步认识,并指出了心理异常和人脑的联系这些均说明古希腊学者对心拷打

6 驱魔"手段,即用残酷的禁闭17世纪以后,在文艺复兴运

动的推动下,医学逐渐摆脱中世纪神学的束缚,心理异常被看作是精神病的表现,它需要治疗

 

现代变态,心理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变更历程: 

(一)从黑暗到复兴 

法国医生Pinel(1745 ̄1826)是这一变更历程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精神病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主张给予精神病人以人的待遇

这种对心理异常者的同情和人道主义精神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人性主义思想逐步取代神权思想,解放精神病人的运动提到了议事日程

学的创始人

究了药物对人的心理作用特点等,提出了变态心理的许多研究课题他跟随近代心理W  1832 ̄1920),在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里研工作曲线思维人格和书写S  1856 ̄1939)是这一变更的杰出代表人物,他改变了以往只注

重精神病人外在因素和生理病因的看法,而重视病人的内部冲突和动机,使心理异常的研究变成探究内心动力的精神分析

 

(四)从医院到社区 

本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精神异常的研究更加重视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对精神病人的防治工作也从医院扩大到社区,一大批学者主张变态心理的研究要放弃对病人内部作用的探讨,而重视家庭

对人缺乏支持是人精神崩

溃的重要原因,心理健康的研究要重在社区预防和促进,这一变更使得社区心理卫生运动在世界范围深入发展,变态心理的研究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实验法选择运用何种方法,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特点来制定

实用的心理异常分类诊断体系,对心理异常的病理表现病程变化进行描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边缘基于伦理上的原因,进行实验研究将面临诸多困难,因此,研究难以得出因果的结论只能在调查的基础上对各类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或作些描述性研究以下有选择性地介绍有关研究方法

7

观察法是指通过观察或谈话对被试的心理和行为表现进行有计划在观察之前要作好充分准备,了解被试的基本情况,订出观察目的和计划客观记录,再对观察资料进行客观分析,切忌主观臆测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摄像等方法进行间接观察

观察可分为一次性或连续长期观察言谈举止情绪状态对人和事的态度对挫折的应对方式等等靶行为要客观完整

 

行为的观察与度量技术有很多,常用的有频数测量,即在给定的时间内记录靶行为的出现次数;反应分类技术是将靶行为分为若干类别进行记录,如正确 ̄错误

 

(二)个案法 个案调查是临床工作者习惯采用的方法,即把被试看作一个单一的案例进行全面系统和详细的调查问卷和活动产品分析等方法来获取资料产品日记个案内容除了被试的个人史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状况心理发展和教育经历在集体生活中的表现重要的生活事件和精神剌激以及最近病情变化等追踪描述病程的未来变化

 

(三)会谈法 

上述观察法和个案法都要使用会谈会谈不仅是一种基本的研究方法,也是一门常用的心理治疗技术会谈是两个人以上面对面的交谈,相互之间懂得语言和非语言的信息,双方预先知道交谈的目的,会谈者慎重地选择交谈的主题和控制交谈的进程,并试图从应答者那里得到他对事物的态度和看法

会谈在结构上可以是标准化的,即有固定程序,所要问的问题是事先决定的,会谈者以同样措辞和同样顺序向每个应答者发间,这种会谈主观影响少,结果便于比较和评估

 

8

会谈作为一种治疗技术,尚有许多具体要求,如治疗者要注意倾听,持非评判性或中性的态度,创设良好的身心环境,使患者感到轻松,自主性得到尊重,科学运用释义提问

谈话的内容要适合患者的接受能力和兴趣,对个性发展或问题改善有关键作用,有利于探索深层病因和鉴别诊断,促进患者认知和态度的改变以及心理问题的解决

录像或会谈后回忆方式进行资料记录,如必须在会谈中进行记录,要尽可能简洁,不影响会谈顺利进行病史描述

如同医学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一样,它分为横断面调查和追踪调查两类,前者是在

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对群体的多数项目进行一次大规模调查,!后者是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对群体少数项目进行连续变态,心理研究中的多数变量难以直接控制而进行实验研究,但对感兴趣的变量进行群体调查测量,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学上的相关分析和因素分析等,可以确定变量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助于心理变态因果关系的探讨

 

(五)实验法 

实验是变态心理研究的经典方法,即建立一定的实验假设,选择一个可以控制的自变量,科学地进行实验和对照分组,随机取样,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主动引起被试的需要,对其身心反应进行考察,并对结果作数量化分析和反复验证

治疗性实验常常被临床医师采用,

即对病人的治疗赋予实验的性质,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治疗的情境与条件应严格控制,为避免医生过高地估计疗效,宜采用儿童教青干预实验是一种准实验方法,因为变量多,不易控制,它可以是学习生活实地的自然观察,也可以适当控制有关的环境条件,实施特定的教育训练干预措施,对干预前后的儿童行为表现进行系统观察记录,以确定干预的效果将动物实验结果来解释人的心理变态要十分慎重

测验法的特点是用统一标准的刺激,在标准的情景中对要研究的心理品质作出标准化的计量心理测验常用于智力人格和神经生理方面的测评,评定量表的临床运用越来越广泛,常常用来评定人的情绪和行为问题 第二章  变态的生物社会因素                                      什么因素导致心理变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医生多认为是大脑的病理改变,心理学家认 9

为是精神的内部冲突或是错误的学习,社会工作者认为是不良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对变态心理进行科学的解释,必然涉及心理学中诸多理论流派的讨论,本章将从生物社会文化维度来依次论述变态心理的理论解释体质生理

这种观点是在希波克拉

底(Hippocrates)及其后的加尔(Gall)的工作上发展起来的,他们都倾向认为,精神疾患都来源于躯体因素和大脑损伤

德国著名精神病学家克雷圣林(Kraepelin.E  1856 ̄1926)运用医学病因学的研究方法来探讨精神疾病,把精神病人的异常心理和行为进行分类,提出精神疾病的第一个分类方法和疾病单位的概念,他被认为是变态心理学的生物学观点的创始人服药或采用治疗躯体疾病一样的有效治疗技术,如外科手术化学药物等,某些方法确实能减轻精神障碍症状

当然,生物学的观点有其局限性,它忽视了人

的主观内心世界和社会属性,只治病而不治人,因此,仅用药物和手术方法治疗变态心理是远远不够的

 

巴甫洛夫(Pavlov  1849 ̄1936)的条件反射学说为心理异常提供了中枢神经系统失调的科学解释,它包括催眠时相催眠时相是指大脑皮层从觉醒到睡眠(或是相反)状态过渡的一种机能状态,它依次有正常相反常相麻醉相

妄想等变态,心理与行为的病理生理基础,因此,催眠时相是反映高级神经活动失调的重要指标

实验性神经症是指通过变换剌激的各种实!验引起动物出

10

现神经破裂现象,因此推测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兴奋和抑制的基本过程不能协调,会造成大脑机能的混乱,从而影响行为的混乱,人的大脑皮层和皮层下关系失调以及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关系失调被认为是心理和行为异常的病理生理基础注意和记忆障碍等

中枢神经递质的代谢异常,可能是诱发精神障碍的重要原因

儿茶盼胶机能过盛造成的,

血液中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升高,会出现情绪高涨状态;人脑中的5-羟色胶含量过高或过低,都可能造成精神障碍,脑内5-羟色胶大量增加时,会出现兴奋现象

 

(三)心理异常的遗传 通过家系调查双生子和寄养子研究以及分子生物学

 

(四)其他生物因素 疾病感染尤其是脑部感染会引起许多心理异常表现,如肺性脑病中毒性菌病

酒精和烟草;素质因素对心理变态的发生

有重要作用,有人认为,生物性躯体损害不能解释所有精神疾病的直接原因,应激和内部冲突只能对脆弱素质的人才诱发疾病,因此,需要考虑人的不同素质因素;另外,躯体在睡眠剥夺和极度疲劳状态下会降低对应激的抵抗力,出现心理行为问题H)

目前多数学者倾向认为,应激是个体觉察环境剌激对生理这个定义强调判断应激源是正性还是负性的认知过程的重要性应激反应和心理应对机制

11

应激源是指环境对个体提出的各种需求经个体评价后可以:引起心身反应的剌激与情绪,包括以下几类: 1.躯体性应激源:它们是直接作用于躯体的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刺激物,如噪音工业废气废水废渣排放通风采暖不好

 2.心理性应激源:生活中这类应激源常见,如人际关系冲突能力不足消极情绪面临挫折情景等等憎恨悲伤

焦虑和痛苦等消极情绪若异常强烈或持续过久会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使人失去心理平衡和生理机能失调各种动机的冲突造成挫折情境,会使人心情烦恼倒退 3.社会性应激源:这种应激源分两类,从社会机构方面看,是指家庭家庭不和学习竞争

 4.文化性应激源:语言迁居者会面临更多的应激习惯H)将应激反应称为一般适应综合征(GAS),认为它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警戒期,

指个体的内部动员以作好应对外界紧张剌激的准备;二是抵抗期,指个体内部防御力量已经抗衡紧张刺激,使生理心理恢复平衡;三是衰竭期,指紧张刺激多而持久,个体抗衡力量衰竭,失去应变能力,产生心身疾病抉择有效的应对策略

自我概念不清等等,这些反应有碍个体正确评价现实情境

 情绪激动或低落环境中的应激源如何导致人的心理行为变化?其病理机制的确切解释是困难的,一般认为应激源经人的认知系统作为中介,通过神经免疫三个主要系统导致人的身心变化,好的变化是机体作出适当调整以适应环境,不好的变化是出现疲劳失眠冲动

 

(三)心理应对 

心理应对是个体对抗应激的一种手段,它是指个体对环境或内在需求及其冲击所作出的恒定的认知性和行为性努力

 S)精神分析学说的基本概念,都是指摆脱精神紧张状态的心理适应机制,通过调整自身的价值系统,从而改变自己对撞折的认知和情绪反应,以减少精神痛苦,维护自尊心,求得内心平衡

12

心理应对或防御机制在现实生活中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心理现象,它本身不是病态的,但若运用不当或过分,会影响个人对周围社会环境的适应,成为变态的表现因此,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防止身心变态的重要原则

在升华作用的机制下,原来的动机冲突得到宣泄,可使个人获得成功的满足

 

2.合理化作用:又称文饰作用,是以个人需要的理由,来解释对自己不能实现的事实,它是一种自圆其说的编造,其目的是要掩饰自己的行为动机,以合理的言词去辩护偏离正轨的行为

 3.投射作用:将个人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自身所具有的性格特点欲望和态度转移到别人身上,如一位极端小气的人认为人人都自私,这样可以减轻自己的内疚,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安全在人格测验中,可以通过投射作用来观察人的内在动机 4.压抑作用:即把意识不能接受的

到无意识之中,以便保持心境的安宁笔误或记忆错误等欲望或经验不知不觉压抑成语中掩耳盗铃的故事就是否定作用的表现,不承认挫折和灾难的发生,使人心安理得,是最省事的办法如 就是形容某些成人倒退的表现

7.补偿作用:用种种方法来弥补身心的某种缺陷,以减轻心理的不适感过度补偿也会导致心理活动的畸形

如一位过分炫耀自己优点的人很可能内心存在着严重的自卑感

 9.抵消作用:用某种象征性活动来抵消已经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好像那些事情根本没发生出家 

三  心理动力与内部冲突                               心理动力学的观点来自于弗洛伊德(Freud

13

强调无意识领域中的心理冲突:在造成心理异常方面起关键作用,认为人的内在矛盾冲突或情绪紊乱是精神疾病的根源

S)是奥地利的一位神经病学家,他曾学习;催眠术的理论和临床应用技术,

并与他人合作从事癌症的治疗研究,从实践中他发现病人把恋情(或憎恨)转移到医生身上的|所谓移情现象,同时认识到,单纯用催眠术难以处理移情,也不?能提高疗效,而运用自由联想和梦的分析等方法,鼓励病人议话,让其重新体验发病时的痛苦情感,使被压抑的情感引发出:来,就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一)无意识矛盾冲突 弗洛伊德(Freud

无意识是人的心理结构的深层,它包括原始的本能欲望和冲动,由于道德

意识是心理结构的表层,主要功能是从心理结构中把那些来源于无意识的本能欲望和冲动排除出去

 

(二)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Freud人要保持心理正常,就必须依赖人格结构中这三种力量维持平衡,否则会导致心理失常

 (三)本能与心理性发展弗洛伊德(Freud性本能背后有一种潜在力量称(libido),它对人的行为具有推动作用脏欲期潜伏期和生殖期等,在性心理

的发展过程中如果不能顺利进行,如停留在某一阶段上或遇到挫折而从高级阶段倒退到低级阶段,都可能造成行为的异常,这是各种神经症或精神病的根源

弗氏的1理论体系也存在很多缺陷,如过分

夸大无意识作用,泛性论,有些原理原则是虚构的,但他的心理动力学观点可以有效地解释某些心理现象,在临床实践中也取得一定疗效释梦和移情分析等

14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只有对可以观察的行为以及控制这些行为的剌激和强化条件进行研究,才能获得人类行为原则的科学解释 

本世纪初,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Pavlov)提出了条件反射的概念,通过实验使狗产生神经症J

桑代克

(Thorndike)和斯金纳(Skin.ner)注意到行为发生后会产生某种效果,而这种效果会影响到这一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这种类型的学习称为工具性或操作性条件反射异常行为是习得的,就可以通过学习原则进行矫正

 

(一)经典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是巴甫洛夫(Pavlov)提出的学说,他认为条件刺激(铃声)和元条件剌激(食物)多次结合呈现给狗以后,再单独呈现条件刺激,也会引起狗的唾液分泌,说明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行为

其治疗的原则是建立正确的条件反射,学习放松技术,用放松来取代紧张,这就是后来被广泛采用的系统脱敏技术

这是一种学会操作的学习过程,被认为是行为改变的通则

根据操作条件反射的观点,认为人的心理异常是由于不恰当的行为受到强化的结果

因此,对个体的异常行为不予强化,让其自然消退,或只是强化正确行为,可以使异常行为减少

泛化是

指某一反应和某种剌激形成条件联系后,这一反应也会与其他类似剌激形成某种程度的条件联系的过程正确的泛化和辨别对维持正常心理极为重要

为此,可以帮助患者对行为进行情境分析,增进辨别能力,作出正确反应

A)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榜样来学习建立异常行为患者还可通过观察他人的正常行为来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如恐水的儿童可以通过观看其他同伴的游泳或水中游戏,逐步消除对水的恐惧

15

(五)认知学习 

本世纪50年代起,随着心理学信息加工系统理论的讨论和对极端环境决定论的批评,行为主义观点有了新的发展变化,开始把关注点从外部行为本身转向引起这一行为的潜在认知过程,治疗行为障碍要重在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

异常行为是由于不恰当的内部言语或自我强化所产生的,因此,矫正患者的不良自我暗步和内部言语,用正确的认知取代不良的认知,是认知治疗的基本原理

C)在本世纪40年代开始提出的,罗杰斯与马斯洛(Maslow.A.H)一样,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类最基本的动机,人是自我实现和自我指导的罗杰斯的人本主义观点包括以下内容: 

(一)自我是组织心理活动的中心 罗杰斯(Rogers

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个体对外界的

反应是根据他们对外界的知觉方式作出的,并且与自我概念和世界观一致;自我感知到危险后会出现自我防御行为;个体内部趋势是朝向健康和完整的,正常情况下行为是健康和建设性的,并寻求得到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行为方式

根据人

本主义的观点,心理异常从根本上说是个人成长和朝向健康的自然倾向的中断或歪曲,其原因在于防御机制的过分运用使得个体脱离现实,或不利的社会条件以及学习中的失误,或是过分的紧张应激合作以及建设性的行为,而自私挫折或歪曲

病人称为C)拒绝使用医学诊断术语,认为诊断命名会给当事人带来消极影响,由此把或

精神病行为也属于与自我不一致的行为只是冲破了防御过程的控制而已

父母对儿童不一

16

致惩罚诱惑角色混乱对于心理治疗,罗氏创立了来访者中心治疗方法,认为治疗者和来访者之间的良好关系是最有效的手段,治疗者要设身处地理解和接受来访者,相信他有能力认清并解决自己的问题,对来访者要持一种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热情态度,言行一致,坦率开放,则来访者就会向积极的方向转变社会文化因素是指社会制度伦理道德观念和教育方式等

一致的关系调整和改造能作出相应的适应性变化生产水平民族传统本质上协调 

(一)社会文化中的异常观念 

自本世纪初开始,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使人们逐步认识到社会文化环境与心理异常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人们观察到,人类的躯体障碍和心理障碍都会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不同的社会文化关系制约着异常心理的表现内容和方式不同的社会文化还会造成一些独特的心理异常表现,如中国南部沿海地区有一种的心理变态,恐惧阳具缩入腹内而致死

随着社会文化的背景变化,心理异常的表现也会改

变,如文化革命中的精神病人常常表现出政治迫害妄想,而改革开放后病人的妄想多与经济和现代科技有关,心理变态常常以下岗的应激以及人际交往等问题居多

日常生活

中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生活事件,这些事件对人们的影响是不同的,在一部分人身上会造成社会文化关系;的失调,产生情绪紧身心疾病社会重新适应量表离婚

 

(三)社区精神卫生服务 精神卫生的概念最先由美国学者比尔斯(Beers

根据精神病社会学观点,人们认识到,精神疾病虽对;社会带来不利影响,但社会本身对心理变态也负有责任,社会缺乏支持和同情,环境不顺利不稳定,重大的社会变动以及都市化

病人的问题不是个人问题,而

17

是社会病态的反映,因此,对精神病人的治疗应当从病人自身转移到整个社会方面去美国学者卡普兰,(Caplan社区精神卫生门诊等危机干预中心,普及和宣传心理卫生知识等区县

 

 七  生物一心理一社会观点的整合 

 前面提到的有关心理变态病理机制的数种理论解释是历史的发展产物,它们对人类的健康发展曾有过巨大贡献,但对某一种理论来说,都不可避免地带有片面性和局限性

随着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

影响,人类对健康和疾病的本质有了深刻理解,逐步认识到精神疾病绝不会是单一因素造成的,任何心理异常现象的产生都是生物

  生物社会文化因素各自有独特的内容,三者又具有相互联系生物学因素是指遗传体型生理生化和免疫系统的特征等,它是因素群中最基本的因素,是心理学因素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也是心理和社会文化因素所作用的物质承受者思维方式动机系统智慧特征社会文化因素包括经济状况地理环境职业差别意识形态风俗习惯道德伦理观念信仰方式学校和社会的影响,以及由于社会文化因素所导致的严重应激,社会文化因素是在生物学和心理学因素的共同基础上产生的,它反过来又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心理学因素,是心理学因素赖以形成和出现的根源所在,它对生物学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间接的,一般是通过心理学因素的中介作用才能实现发展和变化过程中,所有这些因素群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而起作用的

因此,讨论心理变态的病因,必须用生物社会文化整合的观点来解释,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这些活动在一段时间内可以构成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变态是指认识思维障碍异常的心理过程形成一定的变态心理状态,如诲妄状态讨论心理过程变态,明确常见的变态心理表现和症状,对于早期防治变态心理或精神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所谓并不是指大脑一定存在可检测的器质性损害,有时是指功能性变化

不健全的大脑产生的歪曲反映是

18

多种多样的,各种症状丰富多彩且相互关联,对这些症状进行严格区分和描述有时很困难

 

 

一   感知障碍           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反映借助于以往经验所形成的一种整体印象感知障碍常见于各种神经拒食 

(一)感觉障碍     感觉障碍有感觉过敏消失感觉过敏是指对外界剌激的感受性增高,如神经衰弱患者可感到阳光特别耀眼,风声特别震耳等

对外界剌激元感觉称

为感觉消失,对外界刺激产生与正常人不同性质或相反的异常感觉称为感觉倒错,这两种情况多见于痛症患者挤压精神分裂症和脑外伤后的精神障碍

正常人在光线暗淡和暗示等就是错觉条件以及紧张恐惧或期待等心理状态下产生错觉, 

(三)幻觉     幻觉是一种虚幻的知觉,是在没有现实刺激时而出现的知觉体验根据性质,幻觉分为真幻觉按感觉器官分,有幻昕和责骂自己,为此苦恼可作颜色命令',拒食他伤幻视者幻嗅常常是闻到不愉快的气味,因此表现出掩鼻动幻触是感到刀刺麻木和虫爬感断裂或穿孔幻嗅幻触等斥责大小鼻子变大

分别称视物变大症和视物变小症;空间知觉障碍,患者感到周围事物的距离发生改变,如车来了,仍觉得很远,从而错过上车的机会;感知综合障碍患者还会出现非真实感,觉得周围事物变得模糊不清

 

 

二 注意与记忆障碍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它不是单一的心理过程,和记忆情感注意障碍表现在注意的强度持久 19

性和稳定性几方面神经衰弱记忆是以往事物经验的重现,它包括识记

回忆四个基本过程

 

 

(一)遗忘      遗忘是指记忆的完全丧失,患者对某一事件或某一时期内的经历遗忘再认及遗忘的原因有心因性的和

器质性的两种,心因性遗忘是指心理因素导致的遗忘,如对以往发生的羞辱情境遗忘,一般认为它是暂时性的和可以治疗的

情节和时间上发生错误回忆,张冠李戴,坚信不移没有真实根据的内容来填补记忆缺陷称虚构

由于虚构情节不能保存,所以在重新询问患者时虚构内容常有改变

 

(四)似曾相识症和旧事如新症     两者是回忆和再认障碍,多见于癫痛病人

 

(五)遗忘-虚构综合征 

   由Korsakoff根据临床经验命名,又称Koysakoff综合征,包括近事遗忘脑外伤和脑肿瘤等脑器质性病变思维障碍主要通过言语来发现

根据临床分类,思维障碍一般分成思维联想障碍 

(一)思维联想障碍     联想是指人脑中由一个概念引起其他概念的心理活动,联想的速度

等方面 思维迟缓是联想速度的缓慢语量减少 

 结向和表现形式反应迟钝

20

思维奔逸又称意念飘忽,是联想加快,思维活动量增多并快速转变,多见于躁狂症

患者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自觉脑子特别灵,好像上了润滑油,出口成章,但信口开河,思维逻辑联系表浅

无任何外界原因时思维突然中断,言语停顿,片刻后继之新的内容,此时患者不受支配,不能自主常常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常常描述,脑子乱,不能控制,想的事毫无意义,一件事没想完又想另一件事

     强迫思维是指某一概念在患者脑内反复出现,如一种想法一件事

 

(二)思维逻辑障碍 

    正常人的思维都遵循着一定的逻辑结构,而有些心理变态者则否,思维逻辑障碍是一类严重的思维障碍,反映出更深刻的变态心理特征 思维松弛是指思维活动缺乏一定的逻辑关系,联想松弛,内容散漫不很切题,使人感到与之交谈困难,对患者言语的主题和用意不易理解

如患者在言谈或书写中,虽然单独语句和文法上正

确,但主题之间和句子之间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联系,使人无法理解,严重时言语支离破碎,个别词句也缺乏联系,称为语词杂拌,这是最严重的思维逻辑障碍表现

正常人可有象征性思维,如用鸽子代表和平,这些人们能够理解而不会视为病态表里如一心地坦白硬骨头     语词新作也是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患者将不同涵义的概念或语词融合图形和符号,并赋予特殊的概念兰男

     逻辑倒错性思维是指推理缺乏逻辑性,既无前提也无根据,;因果倒置,推理离奇古怪

 

(三)思维内容障碍――妄想     妄想是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信念妄想是思维障碍中最常见

妄想的特征是:思维内容没有事实根据,不符合患者的教育水平,患者坚信不移,不能用亲身体验和教育去纠正夸大妄想:和自责妄想几大类

害妄想还可根据内容和性质进一步划分,如怀疑别人跟踪自己称跟踪妄想;将环境中的无关事物和他人的一举一动都看作与自己有关称关系妄想,如认为别人的咳嗽是故意针对自己,某篇文章是影射自己,他人唱爱国歌曲是指责自己不爱国;如果认为自己的精神活动受到电波和仪器的外力支配

盯梢,暗中检查配偶的衣物和信件以寻觅证据;内心被揭露又称被洞悉感,患者

21

认为内心所想的事虽未表达,却被人知悉,大街小巷的人都知道自己的隐私,都在纷纷议论自己;被害妄想还有财富损失妄想附体和着魔妄想,夸大妄想常常见于躁狂患者,多在情绪高涨的背景下发生,认为自己有非凡的才智妄想内容随患者的生活环境如夸大自己的经济地位称财富妄想:认为自己具有非凡的科研才能,醉心改革家主席 

    自责妄想常见于抑郁患者,过分贬低自己死有余辜,以至拒食自杀或要求劳动改造;疑病妄想心跳停止或脑子空了,称为虚无妄想:低估自己经济条件者称为贫困妄想

定向力和自知力障碍       

(一)智能障碍     智能是智慧和能力的合称,是复杂的综合精神活动功能,与个体的认知过程紧密相关

智能障碍可分为精神发育迟滞和后天性的继发性痴呆两大类

精神发育迟滞可根据症状轻重表现分为轻重和极重度几类

患者意识清晰,但思维活动不完善,智能下降,后天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丧失,不能从事学习和工作,甚至生活也不能自理     痴呆有多种分类方法,根据起病缓急,可分为急性痴呆和慢性痴呆感染缺血和缺氧等病之后,尽管疾病经治疗症状消失,但遗留了智能损害;慢性痴呆由动脉硬化等慢性进行性大脑疾病引起,智能损害逐步发展和加重中

痴呆根据i大脑器质性病变范围,还有全面性和局限性之分

暂时性和可逆性的痴呆状态,它是大脑普遍处于抑制状态的表现,由于大脑器质上无损,预后较好2+1=4

和幻觉一只手有4指意识朦胧地点

22

之一,但有定向障碍的患者不一定都有意识障碍

空间和人物误认和错误定位,如将医院既当医院又当法院,这多与妄想

有关

一般精神病人均有程

度不等的自知力缺失,不承认自己有病,不主动就医,甚至拒绝看病和住院,拒绝服药

自知力恢复

是指病人症状消失,对所患精神病症状能认识到是病态

  

五 情绪

情绪行为

人的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又称情感

基础上形成,又反过来影响情绪情结达障碍以下讨论临床常见的几种情绪(一)情绪高涨 

    这是一种病理性的偷快心境,多见于躁狂病人,患者正性情绪活动明显增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病态喜悦,从轻度愉快到极乐患者讲话语调高昂,眉飞色舞,喜笑颜开,表情丰富,盛气凌人,傲慢自负,逗人发笑,有明显的夸大色彩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患者

常常表现出一种欣快症状,虽有幸福喜悦的内心体验,但脸上的笑容却给人以呆傻和愚蠢的感觉,患者说不清高兴的原因,表现单调刻板

情感在情绪

 

表 

抑郁症病人常

有这类表现

顾虑重重,好似大祸临头,坐卧不安,认为问题元法解决,病情严重无法医治,伴有疑

病观念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表现 (四)恐惧 

    恐惧是个体面临危险时的情感体验

对特定事物或情境发生以恐惧为特征的神经症称为恐怖症

甚至无明显外界因素影响下患者情绪容易波动,感动得伤心

疲乏

 

(六)情感淡漠 

    情感淡漠是指情感活动减退,患者对外界任何剌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如对周围的事漠不关心,对常人极大悲痛或高兴的事无动于衷,言语声调平淡,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贫乏或缺失,严重者对自己的个人生活也漠不关心,多见于慢性精神分裂症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者

23

流泪或兴奋激动

(七)情感倒错 

    情感倒错常见于精神分裂症病人,患者的情感体验和外界剌激的性质不协调,如得知令人高兴的事却表现出伤感,谈及令人悲痛的事反而表现出偷快情绪

非常强烈和短暂的情感障碍,患者出现冲动行为,伤害他人,难以控制,伴有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和遗忘,多见于癫痛 

 

六 意志行为障碍                       意志是指人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情感以及个性联系紧密,意志通过行为表达出来

 (一)意志增强

妄想的人会反复上诉或控告,

有夸大妄想的人会日以继夜地从事无效的发明创造,躁狂病人会终日忙忙碌碌,精力充沛,不感疲劳意志减退是指意志活动减少,情绪低落,对周围一切事物无兴趣,意志消沉,不愿活动

意志缺乏是指意志活动缺乏,患者对任何活动缺乏动机要求,个人生活极端懒散,有时食欲和性欲等本能要求也缺失,行为孤僻退缩

术僵和蜡样屈曲等木僵患者虽意识清楚,但言语和动作行为抑制,不吃不喝,保持一个固定姿势,僵住不动,对体内外任何:剌激不起反应,口溢涎水,面元表情,大小便不能自理空枕" 

(三)精神运动性兴奋 

    精神运动性兴奋是指整个精神活动增强,患者终日忙碌不停,多辩饶舌,胡编乱画,事事干涉,有时出现色情行为和愚弄他人或恶作剧的戏谑行为

 

(四)违拗症     患者对他人提出的要求没有相应的行为反应,甚至加以抗拒

 

(五)刻板动作     患者持久地重复某一单调动作,常常伴有刻板言语

 

(七)作态     病人作出古怪幼稚 

 

七 意识障碍          姿势

24

意识的含义在哲学

意识是各种心理过程赖以进行的背景,是人们智慧活动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是维持意识的重要结构,脑干受伤有人认为,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而不是单一的心理过程,不能用单一的心理过程障碍来判断是否存在意识障碍感觉迟钝记忆减退思维不连贯情感淡漠嗜睡或昏睡,有时间意识障碍的分类尚无定论,根据觉醒程度,可分为清醒意:识深度抑制状态等;根据障碍发生的快慢分为急性意识内容改变和意识范围缩小几类

态简单,嗜睡时可以唤醒,但不能持久,易回到嗜睡状对光反射和角膜反射均存在,常见于功能性和脑器质性病变

 

(三)昏迷状态 

    意识完全丧失,以痛觉反应消失为特征,肌张力普遍降低或增高,吞咽反射和对光反射可消失,出现病理反射,多见于严重脑病和生命垂危期

诲妄状态昼轻夜重,持续时间数小时至数日,意识恢复后可有部分遗忘或全部遗忘资妄状态和意识错乱状态三个等级 

(五)朦胧状态     朦胧状态是意识范围的缩小片段幻觉妄想和相应行为

有神游症和睡行症两种特殊表现形式,多见于癫痛和癌症患者

睡行症发生在非快眼动时相患者从睡眠状态中

进入另一种意识障碍状态,夜间起床从事一系列连续活动,一般只是刻板地执行某些简单的无目的动作,到室外徘徊,或从事简单的扫地活动完后又上床入睡,次日醒后对夜间的活动完全遗忘,每次发作都是重复同一活动

 

(七)自我意识障碍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和他人关系的意识

25

碍将在下章讨论,这里仅阐述与意识有关部分他交替人格 

    人格解体患者意识不到自己的精神活动,意识不到自己躯体的存在,丧失了对自身行为的现实体验,感到自己正在改变,已非原来的自己,或自己已经不复存在了,不是真正的自己在行动,而是在自己,这种情况见于各种忧郁症和精神分裂症

如成年癌症患者发病后会突然认为自己是幼儿,言语伯伯,整日摆弄儿童玩具另一个自己有的体验到自己已分成了,或身体分成了许多部分,左半身是自己,右半身是鬼,头是龙,脚是鱼尾,此称多重人格,常见于瘫症和精神分裂症

人格有时又称为个性,指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括性格能力爱好等内容

人格是在先天生物学差异的基础上,在某种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不断的社会性内化过程而逐渐形成起来的本章将阐述前一类人格异常,首先描述人格障碍的涵义

和诊断标准,再对常见的几种人格障碍,结合一些实际病例进行详细讨论病因 

    人格障碍在教育上有时称为不良人格,因为人格主要在社会活动的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来,适应社会生活者称为正常人格,适应不良者称为不良人格,与社会发生严重冲突时称为病态人格

     病态人格是在没有认知过程障碍或没有智力障碍的情况下出现的异常情绪反应

情绪反应和意志行为三个方面的活动发展不协调,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之间发展不协调,理智活动和本能情绪反应活动发展不协调

 

    人格障碍和神经症在早期很难鉴别,有些患者从社会角度看是病态人格,而从临床角度看是神经症

     人格障碍与精神病也难区分,有人认为,病态人格不是真正的精神病,因为它缺乏病因病程和转归这些典型的疾病单元特征

26

确分界线,因此难以归为精神病类

 

    人格障碍患者多有道德伦理观念沦丧或违法犯罪倾向,尽管两者表现相似,但区别是显而易见的:违法犯罪有预谋,有明确动机,手法隐蔽,而人格障碍导致的犯罪无预谋和动机,手法不隐蔽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

方案(CCMD一2R)提出了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简述如下: 

    (一)症状标准至少符合下述三项     1.患者有特殊的行为模式,表现在情感感知和思维方式上,有明显与众不同的态度和行为持续性的,不限于精神疾病发作期

 

   (二)严重程度标准需符合下述两项之一     1.患者社交或职业功能明显受损

    (三)病程标准开始于童年 

   (四)排除标准     人格障碍不是躯体疾病 

 

二      人格障碍的成因与分类         

  (一)人格障碍的成因      人格障碍的成因包括生物在生物因素方面,研究证据表明,正常人格部分是遗传的,但对人格障碍能否遗传还未取得满意的证据

对双生子犯罪问题研究表明,单卵双生同时犯罪率显著高于双卵双生,罪犯中一

部分为人格障碍患者,具有情绪爆发性和行为冲动性的生理素质,若后天环境不良,会促发反社会等违法行为部分人格障碍患者有脑电图方面的改变,出现慢波,与儿童脑电图近似,所以有人认为某些人格障碍是大脑发育成熟延迟的表现边缘系统的功能失调和发育不健全也影响到人的情绪和行为

养不良会损害脑的发育,从而引起人格异常感染和营如早期母爱被剥夺,可形成缺乏感情的性格,对社会冷淡,成年后爱挑衅,易冲动,反社会行为多胆怯的性格,过于溺爱,会养成儿童被动有人认为人格障碍是错误学习的结果,如父母影视人物的不良人格会成为儿童的示范榜样

调查表明,人格障碍的发生率与家庭破裂抢劫流氓活动吸毒等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家庭经济贫穷受歧视教育机会不足等等因素对人格发展均有不良影响;社会上的激烈竞争黄赌,,等不正之风均与人格障碍相关

世界卫生组织(WHO,1986)在国际疾病分类(ICD

一10)中曾提出10类人格障碍,我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CCMD一2R)中的人格障碍类别除了未列入焦虑型和依赖型人格障碍外,其余类型与WHO基本一致,主要分为下述几类: 

27

1.偏执型人格障碍; 

2.分裂样人格障碍; 

3.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4.冲动型人格障碍; 

5.表演型人格障碍; 

6.强迫型人格障碍; 

7.其他人格障碍; 8.未特定的人格障碍

Prichard在1935年首先提出悖德狂(moral insanity)的诊断名称,描述这样一类患者:他们出现本能欲望性情脾气和道德修养方面有异常改变,没有智能后来,悖德狂的名称逐渐被反社会型人格所取代

 

CCMD一2R对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提出了下述诊断标准: 

(一)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二)患者在18岁前有品行障碍的证据,至少有下述表现中的三项 

1.经常逃学; 

2.被学校开除过,或因行为不轨而至少停学一次: 

3.被拘留或公安机关管教过; 

4.至少有二次未经说明而外出过夜; 

5.反复说谎(不是为了躲避惩罚); 6.习惯性吸烟

 

(三)患者18岁后有不负责任的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至少有下述项目中的三项 

1.不能维持长久的工作或学习,如经常旷工旷课,或期望工作而得到工作时又长久待业(6个月以上),或多次元计划地变换工作; 

2.有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这些行为已构成拘捕的理由(不管拘捕与否),如破坏公共财物; 3.易激惹,并有攻击行为,如反复斗殴或攻击别人,包括殴打配偶或子女(不是为保护他人或自卫); 

4.经常不承担经济义务,如拖欠债务,不抚养小孩或不赌养父母; 

5.行动无计划或有冲动性,如进行无计划的旅行,或旅行无目的; 

6.不尊重事实,如经常撒谎,使用化名,欺骗他人以获得个人的利益或快乐; 

7.对自己或对他人的安全漠不关心; 

8.缺乏对家庭应尽的责任,如其小孩因缺乏照顾而营养不良,因缺乏起码的卫生条件而经常生病,有病也不带其求医,元足够的衣食,浪费金钱而不购置家庭必需品; 

28

9.不能维持长久的(一年以上)夫妻关系; 10.危害别人时无内疚感有关心理治疗的方法将在后章讨论人格障碍是长期形成的产物,改变起来相当困难

心理治疗上主要是通过认知治疗和行为矫正技术让患者进行适应

环境的训练,提供行为指导和适当职业选择的建议,调整环境和改善人际关系,治疗需要较长时间和耐心,也要防止患者的依赖或纠缠

皮,喜欢恶作剧;上学后,不断打架闹事,欺负小同学,辱骂老师,在课堂上解剖老鼠和麻雀;小学3年级时,在放学的男女同学队伍中公然把生殖器露在外面;小学毕业经补考升入初中,初一因三门功课不及格而留级,表现太差,被勒令退学;在家不服家长管教,顶撞,吵闹,以至和父母对打;14岁时被儿童医院诊断为多动症,药物治疗不佳;被送进工读学校就读,经常借故离校,一两个月不返校,直至被捆绑押送回校;多次盗窃公共财物,曾被收审,释放后,一度剪去长发,表示洗心革面,重新做人;17岁进工厂,常常旷工,招引一些朋友在家中吃喝玩乐,多次聚赌,结交不三不四的女青年,经常打骂祖母;18岁时与人寻衅闹事,纠集同伙用棍棒和皮带毒打他人;骑车撞了人,反诬陷对方,拳打脚踢;因毒打他人致伤被公安机关收容审查

自述从小任性,受家人溺爱;上学后贪玩,爱和同座讲话,坐不

住,成绩下降,学校不要他上学了;因和父母吵架,左邻右舍都讨厌他,名声坏了;不承认干了坏事,对打人情节避重就轻;否认与父母对打,说一生气就控制不住自己,事情过去就后悔了;想到家庭很温暖,过去胡闹是不懂事,自己年龄还小,没干过坏事,边哭边叹息:没有人了解我,连父母也不了解我! 现在后悔得很...... 

 

根据实例的主要表现,参照前述的诊断标准,可见这是一例较为典型的反社会型人格,要注意它与违法犯罪和精神病之间的鉴别中性的

伤害不能宽恕,耿耿于怀;对挫折和遭人

拒绝过于敏感,过分自尊,追求权利,自我评价太高,认为自己一贯正确;忌妒心强,常常猜疑周围人在利用他,对他搞阴谋;对自己的多疑和固执很难被人说服,难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CCMD-2R对偏执型人格障碍提出了下述诊断标准: 

(一)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二)症状至少符合下述项目中的三项         1.广泛猜疑,常将他人无意的

阴谋",并可成为超价观念(一种类妄想观念

或常盘旋于脑中的非强迫性意念); 

        3.易产生病态嫉妒; 

        4.过分自负,若有挫折或失败则归咎于别人,总认为自己正确; 

        5.好忌恨别人,对他人过错不能宽容;         6.脱离实际地好争辩与敌对,固执地追求个人不够合理的多疑 29

的想法

躲开',跟踪;遇到穿军服的人便认为是跟

踪者;对亲友来信或寄出的信总要查看一下邮戳,问一下对方是何时收信的,如收信迟,则认为来往信件被拆检过:工作中总认为别人会搞鬼或故意贬低他的成绩,常加以防范,对别人请教他的问题亦认为是有意考察他而不愿讲:在家中显得很固执,要按自己的意见办,曾把意志减退

碍的诊断标准,该病例符合此诊断根据偏执型人格障信任的人际关系,无知心朋友;孤僻,好沉思幻想,总是单独活动;行为古怪,不修边幅,不能随和与顺应世俗;对别人的赞扬和批评无动于衷,很少表现强烈的情绪体验;缺乏进取心,回避竞争性处境;性生活表现冷淡 

CCMD一2R对分裂样人格障碍提出了下述诊断标准: 

(一)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二)症状至少符合下述项目中的三项 1.有奇特的信念或与文化背景不相称的行为,如相信透视力特异功能和第六感官等; 2.奇怪特殊的行为或外貌,如服饰奇特,不修边幅,行为不合时宜与习惯或目的不明确; 3.言语怪异,如离题,用词不妥,繁简失当,表达意见不清,并非文化程度或智能障碍等因素所引起; 4.不寻常的知觉体验,如有过性的错觉

 

 

六 冲动型人格障碍                               

 

    冲动型人格又称爆发型人格或攻击型人格,患者的主要特点是对事物往往作出爆发性反应,稍不如意就火冒三丈;易于爆发激情;行为无计划,不可预测,不考虑后果,行为爆发时不可遏制, 30

心境反复无常;易与他人冲突和争吵;不能维持任何没有即刻奖励的行为:经常变换职业和酣酒

指责时; 

        4.情绪反复无常,不可预测,易爆发愤怒和暴力行为; 

        5.生活无目的,事先元计划,对很可能出现的事也缺乏预见性,或做事缺乏坚持性,如不给予奖励,便很难完成一件较费时的工作

         下述是冲动型人格的一个实例(纪木茂,1989)

 

        冲动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对他人的危害大,应做好防护

 

 

七  表演型人格障碍        

    表演型人格又称癔症型人格,患者的特征是表情和动作有些做作和夸张,富于显示和表演色彩;暗示性强,思维脆弱操纵

 

CCMD一2R对表演型人格障碍提出了下述诊断标准: 

(一)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二)症状至少符合下述项目中的三项 

1.表情夸张像演戏一样,装腔作势,情感体验肤浅; 

2.暗示性高,很容易接受他人的影响; 

3.自我中心,请求别人符合他的需要或意志,不如意就给别人难堪或强烈不满; 

4.经常渴望表扬和同情,感情易波动; 

5.寻求刺激,过多地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6.需要别人经常注意,为了引起注意,不惜哗众取宠

在诊断表演型人格障碍时要注

31

意与燎症的鉴别,后者是一类神经症,将在后面讨论认真

 

CCMD-2R对强迫型人格障碍提出了下述诊断标准: 

(一)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二)症状至少符合下述项目中的三项 1.做任何事都要求完美无缺有条不紊,因而有时反会影响工作的效率; 

2.不合理地坚持要求别人也要严格地按照他的方式做事,否则心里很不痛快,对别人做事很不放心; 

3.犹豫不决,常推迟或避免作出决定; 

4.常有不安全感,穷思竭虑,反复考虑计划是否得当,反复核对检查,唯恐疏忽和差错; 5.拘泥细节,甚至生活小节也要

 诊断强迫型人格障碍时要注意与强迫症的鉴别,后者是一种神经症,将在后面讨论

 

(一)焦虑型人格障碍     又称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自幼懦弱胆小,容易惊怒;有持续和广泛的紧张

 

(二)依赖型人格障碍     又称屠弱型人格障碍,患者缺乏独立性;感到自己无助

 

(三)不成熟型人格障碍 

     患者自幼受家人宠爱,情绪幼稚,依赖性极强;以自我为中心,要父母顺从自己,稍不如意就激动暴怒;缺乏道德感和义务感,对别人缺乏同情心,不遵守社会公德,甚至胡作非为,不讲道理;不善于与人相处,不珍惜友谊,自我欣赏,自以为是,昕不得批评;适应能力差,习惯别人照顾,遭受挫折后易自暴自弃,轻率自杀,残忍伤害他人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千百年来人们习于是妖魔,性的讨论不宜在大雅之堂进行

32

后,国外性文化的渗透和影视传媒的影响,人们好像又走到另一个极端,性的广告铺天盖地,性的讨论不仅出现在大雅之堂,而且

什么是性?什么是正常和异常的性行为?对性的禁锢和放纵的危害是什么?本章先依次讨论这些问题,再对性变态的若干分类和表现进行阐述

人类的性行为在生物学上与较高等动物的行为相似,但受到社会规范 

     人类发生性行为的主要动因与性激素水平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如果早期切除性腺,人的性欲就不会产生

多数学者认为性冲动开始于迅速发育的青春早期生殖器阶段

这种性的发展

阶段理论虽未被中国文化环境中的群体调查所证实,但一些临床研究表明,性变态患者在生活早期多有不良的性创伤和体验,早期的性问题影响着人的身心发展性行为分类复杂,根据各种研究目的可进行不同的分类道德标准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人类的性行为要从生物

爱抚等言语和动作;三是边缘性行为,指暗送秋波等性爱表示根据性行为的目的,可分为生殖和非生殖性行为

人口的过剩和资源的减少,生殖不再是性行为的唯一目的,性行为还能满足人的身心平衡和健康需要

越轨行为在法律上规定得比较严格,但在社会文化习俗和人们的道德观念上,越轨行为的规定是不严格的,一些不符合道德观念的性行为并不受法律的约束

如古希腊社会曾赞许男性同性恋,而现今的东方社会是反对同性恋的

    从变态心理学角度讲,性行为分为正常与异常性行为  33

统计测量来划分的,人们的性观念中也存在着一些公认标准,违反这些潜在标准,会被认为是异常

手淫本身不引起精神障碍,而对手淫不正确的宣传导致人的罪恶感和恐惧感才是真正的病因

不同的文化地区,不同的时代环境,人们对性的看法极不相同,从性的禁锢到性的放纵,形成一个延续的光谱带,取两极的观点危害最大流血月经

中世纪,基督教的性禁锢观念盛行,认为性是罪恶的起源,用金属器具把生殖器掩盖,或用

女性双腿锁住

中国早在孟子时期就有

现代中国尽管对性的观念有了很大改变,然而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人仍然把性看成是肮脏月经称为性问题,常遭受指责受到父母可耻的事情同房早熟下身将把孩子若向父母提出青年人若参加健美比赛或当模特儿,会同伴和社会巨大的压力,就连学校教师在上生理卫生课时也不敢理直气壮地向性心理学

 学生介绍性的有关知识,而是以自学为由了事    性禁锢的危害显而易见,它摧残人性,否定人的基本需要,影响了人的正常交往,泯灭了人的创造力

对性本能的过分压抑,还会损害人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导致性功能障碍和性心理疾病增加性放纵是有害的另一端

34

由,在行为上表现随意的性活动在中世纪,个别牧师一边宣扬禁欲,一边借用性解放试婚

换等淫乱行为,色情文学泛滥成灾,影视片中有露骨的表演,性服务行业应运而生诱奸信徒夫妻互卖淫在西方社会被称为

我国台湾地区就有不少雏妓,大陆前几年由于放松了精神文明建设,这类丑恶现象又死灰复燃,在待业者司机群交

为不意味着性放纵,因为社会上对这类行为持有相当宽松的态度夫妻离异的直接原因疾病从现代医学无业人员较为多见有人认为,婚前或婚外性行观点看,性放纵与吸毒一样,是一种适应不良的病态行为,是对自身生理需要和社会文化环境适应失败的表现,它对人的身心健康有明显的害处脑病患者

从社会学来看,淫乱是一种偏态行为或越轨行为,它由国家法律或社会舆论来裁决流氓罪性行为不仅仅只是性伴侣之间的私事,它关系到家庭子女教育数年来,受西方性解放

此外,性放纵导致性病增多,艾滋病毒感染者在我国已上升到数千人,这种     由此可见,性禁锢和性放纵都对健康不利

低级和下流的道德观念,对性

欲不过分压抑和放纵;要为性欲满足的社会后果负责,对性行为采取谨慎克制的态度;要学习有关科学的性知识,了解自己的身心需要,保持良好的异性交往与和谐的家庭生活,及时治疗性功能障碍和心理困惑,防止性病的传播;要树立远大理想,转移对性的过分关注,把精力用到为社会 35

造福的事业中去

一般认为性变态有下述三个特点:一是行为不符合社会认可的正

常标准,这种标准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产物,如同性恋在我国被认为是性变态,而在美国则否,在古希腊时期还受到过赞美;二是该行为对他人造成伤害,如恋童癖会殃及幼童,窥阴癖能揭人隐私;三是该行为违反道德准则,会导致患者的心理冲突和痛苦,如易性癖患者具有很深的苦恼

对象或情境有强烈的性兴奋作用,因此努力去追求,或采用异常性行为方式满足性欲,或有强烈改变自身性别的欲望

 3.并非其他精神障碍所引起

绝对性变态者厌恶正常性行为,其变态性冲动呈强迫性,难以克制

性变态者也不是道德败坏的流氓,多数患者社会生活适应良好,工作尽责,个性内向,文雅,害羞,具备正常人的道德伦理观念,触犯社会规范后多有悔咎之心音乐电影有浓厚兴趣,并能取得出色成就干扰社会秩序

    我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将性变态分为三类,一是性指向障碍,如同性恋露阴癖摩擦癖  

    性变态的原因有多种解释,较为流行的说法是认为性变态是一定环境的产物,如儿童早期的性别角色认同不良生物因素也是

 性变态者多不主动求医,很少有强烈和持久的治疗愿望,治疗效果欠佳父母错误的教养方式和强化 36

行为治疗可能有些帮助

 

四  性指向障碍                         性指向障碍是指性活动的对象不是成熟的异性,而是同性 

同性恋     以同性为满足性欲的对象称为同性恋,多见于未婚青少年,尤其是男性 动物或物品等

变态心理学一

偶尔同性恋者各为35%,主导异性恋

和偶尔异性恋各为2%,单一同性恋者为4%数次异性恋有人调查,男性中有1% ̄2%的人是同性恋,照此推算,我国12亿人口中同性恋的绝对人数会相当惊人浴室酒吧歌厅等处,每

天到此处活动的同性恋者有数百人;某研究所-年近千人次的咨询电话中有15%是自称男同性恋者的求询;男妓,这种丑陋的现象又出现在街头巷尾

而男性主动型和女性被动型者身心方面较为健康,他们参与同性恋活动只是出于暂时的感情联系或性欲较强所致

当面临社会压力和同性恋关系不能维持时,可能产生严重的焦虑或抑郁反应,甚至消极自杀

女性患者选择的对象比较固定,男性患者选择的对象易变

部分同性恋者兼有异性关系并结婚生育,但与异性相处不和,缺少家庭乐趣

在人类社会中同性恋的存

在相当广泛,古埃及人曾把喜好男色看得很正常,古希腊人特别推崇同性恋,认为它与武德有关,是和理智

学作品中描写同性恋的也不少,如

变态心理学一

在中国史书中早有同性恋的有关典故,文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中国数千年的主流文化传统

中对同性恋持有贬义,虽在近几年对同性恋出现稍许宽容的现象,但它仍被看成是一种性变态行 37

为,而且社会舆论多对此进行谴责,使同性恋者在升学同性恋者是性病住房若患者为自己同性恋的行为苦恼,希望成为界性脯,此时的匡学制才会有效,否则

    什么原因导致同性恋?生物学青春期异性行为受压抑与同性为伍

有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CCMD-2R)提出的同性恋诊断标准是的解释倾向,他们常常责怪父母不少同性恋者  

下述是同性恋实例(龚绍麟,1989): 

    某男,22岁,未婚,无精神病史和人格障碍史;性格恬静,温顺少言,轻声细语,腼腆羞涩,步态忸怩,言谈举止状若少女,善面女性肖像,喜欢戏剧,扮演女角,维妙维肖,平时好从事女工活,编织毛衣,浆洗衣服,做饭炒菜等;16岁开始喜欢接近外貌俊美患者认为自己这是

变态心理学一

 

恋物癖 

38

    恋物癖也是一种性指向障碍,即以接触异性穿戴的物品引起性二奋嗅衣丝袜短裤内多数患者性功能低下,对性生活胆怯,为了获得异性物品,不惜采用偷窃手段,以至触犯刑律,遭逮捕或惩罚,但过后又重犯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CCMD一2R)提出的恋物癖诊断标准是: 

1.符合性变态的诊断标准; 

2.至少在半年的时间内,反复出现使用某种非生命性物件,以满足强烈的性欲和性兴奋联想,所恋物件是性剌激的重要来源或获得性满足的基本条件; 3.曾经付诸行动

保密文件";某日妻一时好奇,设法打开皮箱,不禁大吃一惊,内藏各式用过的胸罩外遇",后查明这些物件是患者在性变态心理冲动下设法偷来的;经临床检查,患者无精神病,自知

,称见了女性用品往往会引起强烈的性冲动而想偷取,得手后内心方才安定,否则会焦虑烦躁,心神不宁;觉得夫妻生活不如拥抱

对患者实施厌恶治疗,在恋物时给双手以电麻仪剌激,收效较快,但只治标

而非治本;认知治疗较好,本例患者通过治疗回忆起早期不良经历的影响,12岁时曾偶然看见女保姆与他人偷欢的情景,引起性冲动,偷其三角裤用来手淫,从此恶习形成抑郁情绪和对女性衣物的兴趣消失露阴癖

(一)异装癖 摩擦癖

异装癖是指异性恋者反复出现穿戴异性服饰的强烈欲望,并付诸实施,通过穿戴异性服饰引起性的兴奋

此现象始于童年或青春期,开始偶尔穿一两件异性

服装,以后逐渐增加异性服饰的件数,直至全部使用异性服饰

者已结婚,有正常的异性性爱

单独诊断女性异装癖多数患爱穿男性服装的女性患者,多诊断为同性恋和易性癖,不异装癖和易性癖的主要鉴别可参见表5一1:

39

表5-1 同性恋

弃除 不引起自身情欲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CCMD一2R)提出的异装癖诊断标准是:

1.符合性变态的诊断标准;

2.成年人穿着异性服装,不是由于特色文化背景与社会流行风尚所致,纯属个体特殊行为,主要是为了获得性的兴奋;

3.反复出现此种行为半年以上,行为受强烈欲望所驱使,行为的抑制可引起明显不安情绪

同性恋者异性装扮的目的是吸引同性对象,

其异性装扮本身不引起性兴奋,故不属此诊断

绣花,在家为自己制

作旗袍和连衣裙,有时全身女性装束在镜前自我欣赏和照相,十分得意

耳环,头戴披肩假发,身穿花色旗袍,足穿红色高跟鞋

检查时未发现任何精神异常,自述幼年起一直喜欢女装,认为只有穿女

装才符合自已的性格和情趣,19岁起出现穿女装的强烈欲望,穿上之后才感到心情平静,若能穿上后外出走走,更感满足,同时有性快感,有时伴有手淫;自感十分羞愧,对不起妻子,但当欲望冲动来临时又不顾一切去重演

早期实施科学的性教育是预防这类问题的关键措施

多见25~35岁男性,患者个性内向

露阴之前有逐渐增加的焦虑感和紧张体验,露阴行为周期性和间歇性发生,累犯率高

影院或公园附近,人不太多,这样有机可乘,有路可逃

若当场被执法人员抓获,会诡称裤扣拉链出了毛病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CCMD一2R)提出的露阴癖诊断标准是:

1.符合性变态的诊断标准;

2.在半年以上的时间内,反复出现向陌生异性露出生殖器的强烈欲望和性兴奋的联想;

3.曾经付诸行动

29岁开始,晚上在街上行走,看到女青年迎面走来就露出生殖器,先后作案9次,

屡教不改,否认强奸企图

(三)窥阴癖

窥阴癖是以偷看别人的性活动或异性裸体为唯一方式而取得性兴奋或快感的一种性变态患者性格内向

受窥视的强烈欲望所驱使,患者会冒险潜入女厕所浴池

窥阴行为虽对对方元直接的人身侵犯,但足以揭人隐私,属于不

道德和轻微违法行为,通常受到社会舆论谴责和行政纪律处分,情节较重者给予短期拘役

40 ”检查时未发现任何精神病症状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CCMD一2R)提出的窥阴癖诊断标准是:

1.符合性变态的诊断标准;

2.在半年以上时间内,反复出现暗中窥视陌生异性裸体或与性有关活动的企图,它受强烈性欲望和性兴奋的联想所驱使;

3.曾经付诸行动

15岁起作案不下数十次,但从未发生过性关系,曾被判刑3年

摸女性像酒醉一样舒适,能获得性满足,虽知这种行为社会不容,但控制不住,从未考虑过后果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CCMD-2R)提出的摩擦癖诊断标准是:

1.在半年以上时间内,反复出现摩擦或触摸异性身体某部位的强烈欲望和行为,并以此引起性兴奋

下述是摩擦癖实例(苏寅畏,1989):

某男,59岁,已婚;18岁前后曾因经常偷看女性洗澡和大小便,多次受到责骂或殴打,虽当面认错,过后如故

检查无精神病症状,自知这是一种丑行,控制

不住自己,不能改过自新具体方式有鞭打为情欲所必需的,才称为施虐癖脚踢针刺和刀割等,有时与性的暴力犯罪难以区别,只有施虐

性受虐癖是指乐意接受异性施加的痛楚或屈辱,而获得性欲满足的性变态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CCMD-2R)提出的性施虐与性受虐癖诊断标准是:

1.符合性变态的诊断标准;

2.以虐待行为作为满足性欲的主要途径,可表现为捆绑

性施虐癖;以接受虐待行为来达到性兴奋者为性受虐癖

3.此种性行为障碍至少存在六个月

毒打父亲,上学后品行不良,逃学说谎,凌辱亲

妹妹,多次调戏并奸污亲妹;结婚后对妻子百般虐待,同房时十分粗暴,无缘无故欺凌提供这种行为者为

性施虐癖是一种危险的性犯罪行为,对社会威胁极大,

要加强防范,本例已处极刑

易性癖又称性别变换癖,患者从心理上认定自己的性别与解剖生理特征相反,强

烈希望借助医学手段改变自己的性器官外形和体态,向异性转化,性爱对象为纯粹的同性恋,易性手术后才能称为异

41

性恋女性患者从外部打扮到内部感情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CCMD一2R)提出的易性癖诊断标准是:

1.符合性变态的诊断标准;

2.对自身性别的解剖生理特征表示厌恶,要求变换为异性的解剖生理特征(如使用手术和异性激素);

3.此种欲望至少已存在两年以上;

4.排除其他精神疾病

下述是易性癖实例(邓国柱等,1989):

某男,41岁,已婚;自幼就想变为女性,多接触女同学,能歌善舞,饰演女角,进入初中后爱慕一男性教师,一见钟情,朝思暮想:初中阶段愿与男生接触,有性冲动;16岁进入中专,与另一男性同床共枕,结业分别时痛哭流涕,吃不香,睡不好;工作后任小学教师,与同校另一男教师相好,形影不离,唯恐旁人议论“阴阳人",行为有所收敛;转与女性接近,25岁被同校一女教师钟情,婚后感情不和,时常争吵,仍眷念先前那位男教师,寻找借口接近他,受到学校领导斥责,一度企图自杀;27岁时伪造证明,自称是某剧团旦角,因嗓音粗糙,影响艺术效果,四处求医,手术摘除宰丸并人造阴道,与妻离婚,以终身献身艺术;后与一男性结婚,因怀疑丈夫外遇和焦虑住进精神病院,经检查,阴道为一盲管,自称因生殖器畸形作过手术,与男性结婚两次,离婚一次,在室外常晒月经带,自购雌激素注射,自称曾小产六个月胎儿,企图以假乱真

在我国施行这类治疗要考虑社会

4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