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组课例报告

课堂观察之语文课例评析案例

                    ——基于学生学力提升视角的课堂观察研究

           方埠中心学校初中语文组

课堂观察之语文课例评析案例

——课堂教学“以学定教”原则探索

一、课前安排

为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和教师课堂行为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尝试了一次课堂观察,即观察者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20##年3月16日上午,我们全体语文教师听了青年教师沈海波老师的一节公开课——《素芭》。

20##年3月14日下午,我们集中在办公室里,大家一起确定课堂观察的视角、做法以及分组。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只选定了五个视角。

视角一:教学目标的设置。即教学目标的设置,是否符合学科指导意见,教学重难点的设置是否符合本校学生的学情。

视角二:教师主干性提问。即基于教学设计的主干性问题的设计和提问呈现的质量如何,是否符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水平。

视角三:教师对学生的回应。即课堂生成性的行为,如情景性提问、追问、梳理、铺垫、点拨、诱导、评价、总结和归纳等行为质量如何。

视角四:学生对教师的回应。即学生接到教师的任务后的回应(如回答)的数量和质量。

视角五:教学整体设计,即整个教学环节设计是否合理、流畅、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应,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将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动态地融合在一起,根据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学习方式确定现场教学方法。

我们每组大约二至四人,选择一个视角,对沈海波老师的课做了全程记录。课后,各组进行了整理,最后分项反馈。

二、课后反思

今天的课堂观察,可以说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我们确立的五个课堂观察点在今天的观察活动中得到了初步试验,十三位老师分成五个组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各小组得出的初步观察结论,有很多新的发现,使我们受益匪浅。

1、从课例研究的视角来看,五个独立观察点获得的数据相互印证,形成了一个较为综合的结论。以往的听课评课,因为没有细部观察与分析,对直接的课堂教学影响力是有限的。我们今天采取的课堂观察方法实际上是语文课例研究的一个部分,我们是把课堂观察作为改进一节课教学的研究方式,是整个课例研究循环圈中的一环,所以我们的课堂观相对时比较综合的,五个观察点虽然是分开来操作的,但最后的观察结果综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比较综合的意见。所以观察结果受益最大的是沈海波老师,十三位教师从五个观察点(视角)合作观察这节课,把目光全部聚焦在任课教师与几十位学生身上,使任课教师看到了许多自身看不到的东西。接下来,如果能够进入下一循环,即进一步修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然后再上一节课,合作小组再一次观察,这样,就会有力地推进这个课例的发展,并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任课教师还是合作观察的教师都是的受益者。

2、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我们这次课堂观察,从质的描述角度出发居多,大部分教师采用课堂“描述”的方法,把自己观察到的师生活动通过自己的分析作出推论。这里的方法论基础是质的研究法。另外,我们也用了一张量化的记录表,今天我们试用了一张《教师对学生的回应记录表》,虽然这里面记录的学生回答情况,有些不好作出非常明晰的判断,但反映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很容易,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挑战性不够,教师在对学生的方法指导上也不够。

3、从这节课的整个观察过程来看,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得到我们的重视,即我们的观察结论的信度与效度检验问题。我们还需要采取访谈、问卷等方式,去问问任课教师和参与课堂学习的学生的看法,以对我们的结论加以验证,完善我们的观察结论。

三、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原则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中尤其重要。众所周知,语文教育是我们的母语教育,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生活经验,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并利用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进一步帮助学生在原先的基础上建构新的更高层次的语文素养。自主学习强调学习者对学习的自我定向、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以学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从横向的角度说,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内容的选择,既要考虑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和经验,使学生有自主确定至少有参与确定具体学习目标和内容的权利。从纵向的角度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课堂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中来,使学生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对学习效果作出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以学定教的原则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意愿,调整、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应,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将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动态地融合在一起,根据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学习方式确定现场教学方法。概括地说,就是在实际教学中,教什么、怎么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并不断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调整,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出效果,其教学效果将会比一般的按部就班的课堂效果要好的多。因此,课前的教案只是一种预案,而每一堂课就构成了一种不可重复的创造性活动。这也体现了以学定教原则下的新课堂是一种有悬念难预见的课堂,

只有这样的课堂也才会充满活力和魅力。

方埠中心学校学生语文课前预习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你好!为了解你的语文课前预习的情况,了解你们的内心感受,我们编制了这份问卷调查,请你按自己的情况认真、如实地填写。你的回答对改进学校语文教学会有很大的帮助。这个问卷是不记名的,对你本人无产生任何影响。感谢你的支持与合作!

填表人基本情况:     年级          填写时间:                     

1、请问你从几年级起养成了课前预习的习惯?    (      )

A五年级     B六年级     C初一年级    D 初二年级    E 仍需要老师和家长监督

2、你觉得课前预习有必要吗?                  (       )

A  没必要   因为                                                                                                                   

B  有必要   因为                                                                                                                   

3、 你课前预习都做了些什么?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4、 你觉得你在预习中有什么收获?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5、请你对自己的预习做出

A、没有收获    B、收获很小     C、收获不少    D、收获很大    E、时好时坏

6、你在预习中遇到的做大的问题是什么?

                                                                                  

                                                                                  

                                                                                   

7、对于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你有何想法和建议?

                                                                                     

                                                                                     

                                                                                 

《素芭》课前预习题

20世纪初期的印度有一位文化“巨匠”。

这位巨匠既是诗人、作家,又是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亚洲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作家。《素芭》是他相当重要的一篇小说。

请同学们先认真阅读小说,然后完成下面的预习题。

1、小说各部分写了素芭的哪些方面?试用简洁的词语概括。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2、你认为作者刻画的素芭这一形象,最吸引你的亮点在哪里?

3、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世界的映像,是命运的缩影,请在原文中找出描写素芭眼睛的词语、句子或语段,体会这些描写与人物心灵和命运的关系。

4、素芭的世界主要有哪些东西构成?苏芭与他们的联系又没有差别?请寻找一些词语表达这种差别。

5、结合文本,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话题“贴着人物写”含义的。

《素芭》教学设计

                             方埠中心学校    王贤军

教学目标:

通过外貌描写(画眼睛)欣赏小说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导入:

20世纪初期的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为了唤醒这个沉睡的巨人,上帝降生了两位伟人,一位是政治“圣雄”甘地,一位是文化“巨匠”泰戈尔。

   这位巨匠既是诗人、作家,又是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亚洲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作家。《素芭》是他相当重要的一篇小说。

一、检查预习

同学们预习过课文了,下面叫大家做个填空题,小说写了素芭的哪些方面?试用两个字概括。

学生举例,教师板书,并提起注意生疏词语。

(素芭的一、父母、外貌、眼睛,二、村庄、河流、语言、自然,三、朋友,四、初恋,五、婚姻,六、命运。)

浑身解数 沮丧不堪 诅咒   疵点   蜷缩 静谧   毗邻 犄角 休憩   海市蜃楼 情愫 窥望 牝鹿 撵 踌躇满志

二、熟悉情节

能否用一两句话,分别说一下这些内容?学生讲述,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语言。提起注意生疏词语。

三、重点研读

如果要在这些词语中找一个最能够概括素芭形象的关键词,你会找那个?学生举例,教师板书:

眼睛、语言、婚姻、命运

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一)要求学生找出眼神描写的词语、句子或语段。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描写与人物心灵的关系。

1、 美丽、聪颖(点评)

2、 心灵的映照流露、情感丰富细腻、性情庄严、静谧孤寂、心灵丰富深沉(品读)

3、 与万籁相通(点评)

4、 与动物为友(点评)

5、 丰富的心灵、微妙的心理、想象的世界(点评)

6、 情愫的觉醒(点评)

7、 恐惧和无奈(点评)

8、 受伤和绝望的心灵(点评)

9、 离别的痛苦(点评)

10、不能主宰的痛苦(体验)

11、无法言说的孤单和凄凉

(二)总结:我们从素芭的眼睛里看到了怎样的心灵世界?清澈的眼睛、善良的人性、清纯的人格、丰富的情感、敏感的心灵、痛苦的人生、孤独的心灵、静美的气质(教师择要板书: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五、眼睛是世界的映像

(一)我们通过眼睛进入素芭的心灵,素芭通过什么沟通世界?是眼睛还是语言?(眼睛语汇)

(二)素芭的世界主要有哪些东西构成?苏芭与他们的联系又没有差别?请寻找一些词语表达这种差别。

1、与自然 契合(朗读)

2、与动物 沟通(关键词筛选)

3、与伙伴 熟悉(举例)

4、与家人 交往(关键词举例)

5、与丈夫 隔膜(关键词举例)

(三)总结:眼睛也是素芭的语言—观察世界、倾听世界、感受世界、表达世界。素芭眼睛的阴晴也是世界的映像(板书)

六、眼睛是命运的缩影

(一)这些亲疏远近的差别,在素芭的眼睛里是怎样显示的?

契合:自然的响声、语言和运动,就是姑娘的语言

沟通:爱抚的目光注视,不定时的探看

熟悉:凝视和设想,令人怜悯的目光望着猎人

交往:盯着父亲哭泣,在母亲前大把眼泪

隔膜:观察四周,没有获得语言

(二)这些亲疏远近的差别,说明素芭的命运如何?你能总结素芭悲苦命运的几个特点吗?仿下面句子概括。

1、上帝赋予她美目,却剥夺她的善言

2、上帝给与她整个自然,却断送了仅有的友情

3、上帝给了她略有悲悯的父亲,却给了她不通人情的母亲

4、上帝给了她心灵相契的自然,又把她抛弃在遥远的异乡

5、上帝给了她临时的丈夫,又给了她永远的孤独

6、上帝给了她美丽的心灵,却给了她苦难的命运

(三)总结:最美丽的心灵最凄苦的命运,全部映现在素芭的眼睛中。所以说素芭的眼睛也是命运的投影。(板书眼睛是命运的缩影)

七、眼睛是人物的亮点

1、 我们通过眼睛,感动于素芭的心灵,感受到素芭的世界,感喟于素芭的命运。作者为什么多次写到素芭的眼睛?(素芭是美丽的哑女,只好写她的眼睛)

2、速读“贴着人物写” ,理解其含义:根据人物的生活逻辑。素芭是哑女,所以侧重眼睛。眼睛是沟通世界的通道,所以侧重心理描写。鲁迅的名言:要用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征,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达·芬奇也说:“眼睛叫做心灵的窗子。”

3、引申:通过这篇课文的欣赏,我们也可以提出一个概念“贴着人物读”:根据人物的特点,根据作家的写法,欣赏人物的形象,——通过外貌描写理解小说人物。

4、再读:素芭的眼睛描写;

5、仿写:结合悲剧性的结局,用“画眼睛”的手法描写素芭在一个“月圆之夜”对故乡的遥望。

板书: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眼睛是世界的映像

眼睛是命运的投影

眼睛是人物的亮点

  

视角一:教学目标的设置

(观察员:王建英  王丽琴)

关于外国小说阅读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1、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提高文学修养。2、理解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3、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4、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把握人物性格特征,5、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6、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参考书中确定的第四单元教学目标:

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认识小说中人物的地位和作用;

   3、了解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4、了解“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的区别。

沈海波老师的教学目标分为:

1、了解作者泰戈尔;

2、了解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3、概括素芭人物形象,理解素芭的悲惨命运。

《语文课程标准》把学生在每个学段中要完成的基本学习任务规定为“课程目标,并有具体的目标要求描述。这些目标要求的描述,都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而设计出来的。那么,我们在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制订具体的教学目标时,就要注意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文能力的训练是语文教学目标设计必须首先突出的一个方面。

与“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比较,语文的“知识和能力”是最能凸显学科特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没有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训练,也就不成其为语文教学了。

“了解作者泰戈尔”属于知识目标,在沈老师的课上得到很好解决。“了解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在具体课堂实践中,沈老师也能从人物的眼睛描写及周围的环境描写对学生进行引导,既有知识的学习,又有语文能力的培养,

二、重视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关注点。

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是我们制订教学目标的必要依据,我们的教学方法要体现出适合学生的特点。根据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适合学生的教学,才是最好的教学。所谓适合学生的教学,就是在学生原有基础上提出新的可以达到的学习目标的教学。如果不针对学生的基础,教学目标不是太高,就是太低,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关于“了解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这一目标,沈老师既让学生对已掌握的刻画人物的具体手法进行回顾和梳理,又能从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一角度,引导学生去分析了解人物,比较注重对学生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三、语文课程具有得天独厚的育人功能,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要有人文要素。

  教学要“以人为中心”是新课程区别于传统课程的显著特点。语文课程的资源几乎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关。实施新课程后,绝大多数老师都能够自觉地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但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出现了需要纠正的现象:泛化。

所谓泛化,就是设计教学目标过分强调人文性。如有人这样设计《西地平线上》一文的教学目标:“⑴充分利用自然中的审美元素,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悟;⑵体验和认同悲剧式美丽和英雄情感;⑶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手法,学会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能做到恰当地安排线索与结构;⑷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⑸体验文本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诉诸文字。”该教学目标的设计,除语言表述要好好推敲外,项目也要作调整。五项之中,直指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竟有三项。我们认为,语文教学要落实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但更要落实涉及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落实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是基础教育各学科的共同任务,当然语文学科有独特的优势,可以更多更好地完成这方面的目标任务,而落实涉及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更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本分。

沈老师能在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分析刻画人物的手法基础上,再让学生概括素芭这一人物形象,并且让学生能在具体解读中,同情女主人公的悲惨命运,进而了解印度女性低下的地位和遭遇,达到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应该说是循序渐进、合情合理的。

最后,附上我们个人关于《素芭》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泰戈尔其人其作;2、了解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1、概括素芭人物形象,体会这个妇女形象的悲剧意义。

2、体会小说中细腻的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艺术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印度妇女地位的低下及命运的悲惨。

2、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外国小说的学习兴趣。

视角二:课堂主干性提问

(观察员:李军 李枝剑  杨玲燕)

一、课堂主干性提问的设置

根据课堂教学看,主要呈现了下面几个主干性问题:

问题1、第一部分作者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细致生动地刻画出素芭的美丽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素芭?

问题2、对于这样一位哑巴,周围的人又是怎样对待她的?

问题3、作者为什么要将素芭与动物之间的友谊描写地如此细致、这么温馨呢?  

问题4、 这个村落非常宁静美丽,这与素芭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什么关系?

问题5、人物描写手法分析。

从上述主干性问题可以看出,沈老师预设的问题都扣住了单元教学话题——人物描写的手法,从直接描写(素芭的眼睛、素芭与朋友和动物的关系)、间接描写(周围人对素芭的言行)、环境烘托等方面刻画了一个美丽的、感情丰富的、善良的、命运悲惨的哑巴姑娘形象。

应该说,这样的课堂主干性问题的预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指向性明确,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重、难点的把握也十分到位。(重点是问题1、2、3,难点是问题4)而且问题的预设很有梯度,前四个问题从易到难、从直接到间接作铺垫,最后水到渠成,形成对小说中人物描写手法的理解和把握。

二、课堂主干性提问的呈现

1、课堂主干性提问的课堂对应

在实际教学中,这些主干性提问的怎样呈现?教师有无根据学生的实际以及课堂的生成有所变化?变化原因何在?下面通过课堂观察表进行分析:

从这份对照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沈老师的课堂教学基本是按照预设中的课堂主干性提问进行的,但在具体实施课堂教学时,都有增设的分解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大都体现了教学的梯度,对解决主干性问题起了桥梁的作用,也使提问设计指向更明确:一是缩小提问的范围、对象,二是提问指向具体的语段,紧紧与文本的解读相结合,使问题有具体的依托,避免了为问而问、架空文本的提问和讨论。

但也有随意增设问题的现象。比如在主干性问题四的后两个增设的问题,显得顺序不清,或毫无必要。

2、课堂主干性提问的呈现状况

课堂主干性提问在课堂中的呈现,肯定会通过时间分配、停顿、态势语言、语调、多媒体等的辅助加以强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对课堂主干性提问引起重视,启发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体发现沈老师的课堂主干性提问的呈现状况在时间的安排上比较合理,教学的重点问题2、3用时达20分钟。其次教师在课堂主干性提问的呈现状况不很强势,比较有亲和力,所以课堂上师生关系比较平等,课堂气氛很融洽。在问题④的抛出时用了2分钟的等待,给学生有比较充分的思维空间,所以课堂的气场很流畅。

总而言之,沈老师的这堂课是成功的,课堂呈现的主干性问题是相对集中的。抓住单元话题,仅仅结合文本,既充分感知、欣赏了小说的人物形象,又能归结到知识点的教学,从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视角三:教师对学生的回应

(观察员:田秀娟  陈红琴)

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回应有很多方面,如对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在学生回答时的必要引导,对学生回答时出现知识遗漏或错误时的必要纠正,对学生回答的梳理和总结等。我们小组根据沈老师的上课制定了以下观察表,根据观察表,我们所记录的课堂如下:

我们根据上表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在这节课上,总共有29位学生回答了教师的问题。对这29次回答中,授课教师的回应主要运用的是评价性回应,而且是评价性回应中的肯定回应,运用第二多的是引导性回应。教师在提问的时候采用的是随意的方式(学生的编号为组号加座位号)。在这一节课中,学生的回答基本上没什么大的错误,教师也都给予了肯定性的回应。结合课题中的情景观察,教师在课题上的点头、微笑的频率极高,基本上整节课都保持着温和的微笑,这种肢体语言的肯定,超过了观察记录中的言语回应。通过这一情况的分析,我们判定,教师对29个学生的提问内容难度适中,有层次感,教师的回应也多样化。

2、教师的引导性回应在本节课中也起到了很大的比重,在学生的29次回答中,教师共有9次追问,8次提示性的引导回应。如教师提出素巴的同伴是不是对素巴真的好时。学生有回答好。这是教师就引导学生读相关的语段然后提示得出,那是因为帕勒达帕内心的寂寞、孤独,不是对素巴真正的友谊和关爱。在分析村庄的环境描写时教师对学生回答的“美”进一步追问“美到什么程度?”以此深入课文。又如教师提问父母对素巴好不好时,教师对学生的不完整回答进行了追问“是她自己嫁出去的吗?”这种引导性的回应解决了很多学生不完整的回答,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知道了父母对素巴也是不好的,这样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课文的内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当然有些时候教师的学生的回答也缺少反应。如教师问素巴的朋友对素巴是真的爱吗,有学生答爱时教师没有回应,而是根据自己原有设想的问题接着提问,我们发现这个学生有点失望,这样的回应至少有三次,当然教师在整节课中不可能对每个学生的回答都兼顾到,但我们希望教师减少对学生回答的忽视。

3、最后教师还有5次概括性回应,两次给予学生的回答进行感想和评价。教师在学生的回答后基本上以板书的形式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概括性评价,条理清晰,对学生来讲也有很强的直观性。如文中的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等的概括,在概括性回应中教师内容概括最多,对内容梳理、方法概括和方法梳理几乎是0。

4、教师的纠正性回应共一次,就是教师分析小说中村庄的自然环境时,把学生回答的“直接描写”纠正为“反衬”。

由以上分析,我们对教师的答问做以下总结:

1、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很重要,好的问题能活跃课堂气氛。本节课应该给了学生很多的活动空间和自主表现的能力。

2、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积极的给予回应,并能引导学生向解决问题的方向靠近,多种追问的方式,能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完整性。

3、教师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感,这样能给学生的思维有从浅层到深层的引导,这样的课堂教学能给学生更多的启发,教师也能从中体现自己的教学价值。

4、不管是提问也好回应也好,教师都应该以文本为主,在对文本有深入把握与理解的基础上,再辅以相应的技巧,教师的回应才能成为课堂的亮点。

视角四:学生之间的学习活动

                    (观察员:王玲鹃  王群)

一、观察记录:

观察时间:课时进行到10:30分(5分钟后)

师问:请同学快速浏览小说,然后来说一说,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梗概是怎么样的?

给予学生5分钟的浏览和思考时间。

学生自主阅读情况:学生静静地开始翻阅书本,思考。其中有10多位学生拿起笔在书本上勾圈,做了阅读记录。

学生阅读思考结果呈现:

学生1:素芭是个哑巴,她母亲把她视为累赘,她的朋友只有几个小动物,后来父母想尽办法把她嫁出去,新郎知道了她是个哑巴之后,娶了另外一位会说话的新娘,把她抛弃了。

观察时间:课时进行到了10:50分,(20分钟后)

师问:对这样一个有悲惨命运的女性,泰戈尔是怎样去刻画其形象的?

学生齐答:通过描写眼睛刻画形象。学生齐读描写眼睛的5、6两段。

师问:作者是怎样描写眼睛的?

学生齐答:运用修辞,比如用比喻、排比、来描写眼睛的。

师问:通过素芭的眼睛,我们看出素芭是个怎么样的人?

学生1:感情丰富,又孤独寂寞。

师问:周围的人如何对待她?

学生2:父母对她。母亲把她视为自己的一个残疾,是自己的奇耻大辱。

师问:父母为何有这样的想法?来自于谁?

学生3:来自村人人们在她面前毫无顾忌地对素芭的前途发表了各色各样令人担忧的议论。

学生4:来自丈夫,丈夫发现她是哑巴之后把她抛弃了。

师问:怎么样理解素芭的同伴帕勒达帕同素芭的关系?

学生5:帕勒达帕不理解不关心她。

师问:为什么要细致刻画素芭和动物温馨的场面?

学生6:对比 突出人情的冷漠。

师问:为什么要写村庄的环境?

学生7:运用优美的自然环境来反衬这个严酷的社会环境,也侧面写出素芭的美丽。

二、观察随感:

1、这节课学生之间的活动几乎没有。但观察者认为有没有小组活动并不是评判一节课成功与否的一项依据。重要的是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效设置小组活动,达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的预期目标;反之,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得热热闹闹,但收获甚少的课,只能是个花架子。

2、《素芭》写的是一个哑女的悲惨命运,由于自身的缺陷、人情的冷漠和世俗的偏见造成了一个美丽、善良的女孩的人生悲剧。在总结了哑女的形象之后,此时教师设置一个讨论题,“是谁造成了如此美丽善良的女孩悲惨的命运?”从课堂反应来看,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是有能力回答出这个原因的。如此,还可起到调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加强学生间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的功能。但教师在处理教材的时候,采用的是剥笋似的处理法,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形象,探讨悲剧原因。错失这样子一次活动机会。因此,整节课虽过程流畅,但总欠缺点火候,欠缺点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

3、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总归占着主导地位,是否设置学生之间的活动,为何目的展开活动,过程中怎样取得有效,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位教师在备课时深思熟虑。

视角五:教学整体设计

(观察员:孙华强  袁林波)

素芭的悲剧,是泰戈尔所讲的故事的全部内容。泰戈尔通过讲述素芭的故事,表达了对女性,尤其是残疾女性的怜悯,批判了不平等,即种姓、贫富之差别。但《素芭》是诗人写的小说,有一种诗化倾向,那么,如何根据文本的特点,上出一堂既具小说特色和诗化散文特色,又适合我校学生实际水平的课来?

沈海波老师的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学目标,把握准确。虽是诗化小说,但沈老师仍注重小说阅读的本色,如以主人公形象及其刻画为重心,这是抓到了要害处了。

2、思路清晰,对比鲜明。沈老师上课,既有大处把握,又顾到细节处的赏析。整堂课的内容非常充实,既抓住素芭的眼睛作重点分析,又把与大自然、小动物和谐相处的素芭和被冷漠的村民、父母、朋友、丈夫厌弃的素芭作了精彩的分析对比;课堂语言也非常优美,起到很好的带动效果,

3、沈海波老师上的《素芭》,是泰戈尔写的,诗人写的小说,有一种诗化倾向,与我们脑子里更重视“故事”的小说不同,沈老师让学生读一些精彩的语段,让学生在诵读中细细感悟素芭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以及周围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这样做既关注了教材特点,也关注了学生感受,如此处理文本,实在不错。

4、沈老师能够设计并利用主干问题,体现了新课标理念。问题具有开放性,且环环相扣,把学生深深地引入对文本的品析之中,又很好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问题设计巧妙,妙在严密地串起了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活动。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基本上是老师在对文章作支离破碎的分析,而忽视了如何教会学生对文章作整体性的把握,即“整体性阅读的原则”。沈老师很好地带动了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性地把握,有效地避免课堂上浅层次的“碎问碎答”的教学过程,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紧扣文本深层次地进行思考。

另外,问题导引、作业布置都能够从文本或从主干问题引出,体现一定的层进性,务求学以致用。

5、板书简洁,重点突出。

另外,也有几点建议:

1、加强师生间对话。《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也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本节课,学生解读伽西莫多的最后一滴眼泪时,思维不够活跃,对话交流不多。

2、解读文本,研究细节。“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一个单元在知识能力上的话题是“人物”,又以对细腻的人物心理刻画方面的赏析为重,而且,泰戈尔对主人公素芭的塑造手段,也正在此,直接的心理描写也好,通过言行肖像神情也好,最终还不是为了展现人物的内心需求、内心动态。本堂课,学生解读文本的时间不多,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没有深入到文本中的具体语言,对刻画人物的细节描写没有作具体的分析。

3、语文课的情感性、感染力方面,我们要探索。.

《素芭》学情(课后)调查

1、  这节课老师的讲解,你听清楚了多少?(     )

A、全部       B、大部分      C、少部分       D、基本上没听清

2、  这节课其他同学的回答,你听清楚了多少?(     )

A、全部       B、大部分      C、少部分       D、基本上没听清

3、  这堂课你掌握了什么?你认为自己学到的是这篇小说的学习重点吗?

                                                                                      

                                                                                

4、  你对这篇小说还有怎样的学习期待?

                                                                                   

5、  这篇小说给你怎样的人生启示?

                                                                                        

6、  本节课老师提的问题难度大吗?有没有超出你们的实际水平?

                                                                                  

7、本节课你和同学有没有进行有效的交流?解决问题了吗?

                                                                                    

8、你认为本节课老师有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9、你认为本节课老师是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10、你感觉本节课老师关注你了吗?

                                                                                    

江口中学语文学科“以学定教”学生问卷调查表

班级____

1.看完本篇课文后,你能把握文本的学习重点吗?(  )

A.完全能把握   B.基本能把握    C.部分能把握    D.不能把握

2.你预习课文时,采取的方式是 (  )

A.只看书  B.边看边试着做课后练习题  C.只做一些基本练习  D.基本不预习

3.你认为课前预习,对课堂上的新课学习(  )

A.有较大帮助  B.有一些帮助   C.基本上没有帮助 D.预不预习一个样

4.你在预习时,碰到不懂的问题 (  )

A.当时问家长    B.第二天问同学   C.自己钻研   D.集中精力课堂上听懂

5.在预习过程中,你遇到查阅资料的问题时,你如何做的(  )

A.认真查阅资料,探索结论         B.不查阅资料,听老师讲

C.看别人怎么做,照抄别人的

6.你认为课堂上怎样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好本学科

A.自主学习,老师辅导            B.完全听老师讲解

C.老师少讲,自己自学            D.分组讨论

7.你认为你在课堂上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吗?(  )

A.很多机会       B.有机会      C.很少有机会    D.根本没机会

8.你课堂上最喜欢老师上课(    )

A.讲得好,讲得多,讲得透          B.最好老师不讲,不懂的地方同学讨论解决

C.先让学生思考,不懂地方再由老师讲解  D.少讲一些,多留一些时间让自己思考

9.你希望老师在课堂上当学生遇到较难问题时(    )

A.马上讲解                       B.留一点时间让大家思考后,再由同学讲

C.组织学生讨论后,再讲           D.较难问题可以不讲,随它去

10.课堂上听不懂的地方,你采取方式是(     )

A.课堂上问老师     B.课后问同学     C.课后问老师     D.只能随它去

“以学定教”学生问卷调查反思

江口中学语文组

为了了解我校自习课改革以后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更好地情况,更好的指导学生会运用自习提高学习效率,为了找准研究的方向,我校2月底同时在高一、二年级进行了自主性学习情况调查。本文就问卷调查情况,作如下的分析与思考:

一、调查内容、方法

调查从学生课前预习、课堂教学两个方面,设计了10个问题进行问卷调查(详见附表:问卷调查表)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无记名进行回答,力争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客观地体现课题研究的现状。高一、二年级随机抽取了120名学生参与调查。观察组老师进行了数据整理和结论分析。

二、数据整理及分析

1、学课前预习情况

调查中,预习时能看懂或基本看懂教材内容的同学占83%。反映新教材适合学生自主性学习,大部分同学已有预习意识。预习时,只看书的,占31%;边看书边做练习,46%。你认为课前预习,对课堂上的新课学习有较大帮助的占41%,有一些帮助的占30%。预习中遇到困难的处理方式:问同学的28%,自己钻研21%,上课专心听讲59%,反映预习中,钻研精神不太好,被动性较强,依赖老师的还居多数。你遇到查阅资料的问题时:不查资料听老师讲的占67%,认真查阅资料的占13%,可见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还有待加强,应该积极地引导他们会自主的解决一些问题,提高自己的自我学习能力。

从调查的数据反映,教师在教学中还要适当指导科学的预习方法,检查预习效果,需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和独立钻研。对部分后进生应提出预习要求和目标,并对难以处理问题作必要的提示以降低预习中的困难,让他们更好的预习,从而走出学习的低谷。

2、课堂教学情况

关于课堂上怎样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好本学科这一问题,认为分组讨论好的占51%,完全听老师讲解的占38%,说明同学们对课堂的认识需要提高,一部分由于懒惰思想还想走老路,但更过的同学对课堂有错误的认识,认为只要讨论就行,是一种极端的认识。课堂上发表见解的机会以及潜力发挥程度:学生认为课堂上有机会发言的,占35%,有很多机会的占32%。据调查反映,教师应尽可能多提供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通过恰当的评价鼓励少数不善发言的同学,要培养她们大胆果敢的学习精神。课堂上教师对疑难问题的处理方式及学生表达解决问题的方式:你喜欢老师上课选讲得好,讲得多的占35%,少,讲一些,多留一些思考时间的占45%,证明学生还是更倾向于自己解决一些问题,老师应该满足学生的要求,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有问题教师马上讲解的占22%,让学生思考后再讲的33%,让学生讨论后再讲解的占38%。数据反映目前数学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能运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解决学生疑难问题,但教师还是有不放心同学现象。课堂教学应更开放,更民主。课堂听不懂的地方,课后问同学的占60%,问老师的占25%,证明学生能很好的解决问题只是更倾向于问同学,课后问同学,为什么更愿意问同学,学生说:方便。

三、调查结论简析

1、自主性学习中,学生必须课前作必要的预习铺路,课堂上才能较好的适应快节奏的教学形式。调查表明,大多数同学已基本养成预习习惯,并且较好地体现预习效能,预习时的方法有了改进。但学法指导方面,还需加强。少数同学预习具有盲目性。预习时,把做题当作主要目的。新课预习时,教师课前进行必要的预习指导,提出具体的要求,以及预习检查都是不可忽视的。

2、自主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精神。调查反映,大部分同学都喜欢新的课堂学习,适应了自主探索,手脑并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并且有了较强的自主意识。其表现在:一是学习观念的转变。大多数同学认识到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知识的结果需要自己去探索,只有自己勤奋,才能较好地获得知识,减少了对教师的依赖性。二是逐渐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三是能向老师提出自己的学习见解,遇到疑难问题一般先是自己钻研,再请教同学和老师,逐渐“会学”、“能学”。

3、自主性学习研究,减少了学生课业负担,体现了减负精神。大多数同学感觉到作业量减轻,课堂上能解决大部分的问题,课后就有较多的时间进行学习上的深化研究。

四、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

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养成被动学习习惯,从而厌学怕学。在他们眼里。知识是枯燥乏味的,是灰色的。自主性学习中,教师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的问题贴近生活,适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心灵共鸣和思维共振,使他们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乐趣,是一种愉快的身心的体验。新教材较好的体现了这一精神,开辟了较好的学习平台。

调查中看到,我们还需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教师要不断听取学生意见,尊重多数学生的选择。要相信学生的内在学习潜能,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异想天开”。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真正落实到实处。学生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对知识的消化,吸收需要一个过程,自主,合作,探究是需要一个和谐开放的空间。教师应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思维过程还给学生,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安排学生的参与时间,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关于“以学定教”的一些思考

江口中学语文组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是“以教定学”,而不是“以学定教”。这种削足适履的方式,集中体现为“三中心”:即“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教学的主体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的内容以教材为中心(这里的教材指课本),教学的场所以课堂为中心(这里的课堂指教室)。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记;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教多少,要求学生学多少;教师怎样教,要求学生就怎样学。“教”完全支配控制了“学”,“学”无条件地服从“教”。在教学进度上,不看学的进度,教师只管教的进度,不管学生学的进度。这些教学行为的表现仿佛天经地义,理所当然。

 教学本应是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基本要素构成的“教学共同体”,然而现实却将其变成了教学单一体,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缺失,主体性被压抑。这是导致学生厌学的症结所在。在现代教学理念的冲击下,“三中心”至少在理论层面上轰然坍塌,但在教师实际的教学行为上,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其诟病却很难根除。所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确立“以学定教”的基本原则方为课堂教学之正途,研究“以学定教”的教学结构、教学策略和方式方法成为课堂教学之必然途径。

高效课堂上,“以学定教”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尺码。教只是手段,学才是目的。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应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学,一切促进学生的学”为依据,恰当地确立教学的目标要求,合理选择教学策略、方法,灵活地调节教学的内容和进程,使课堂教学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和主动发展的过程。教最终是为了不教,这样的学习才是最成功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才是最成功的教学。

继续探讨下去的话,我们就要明白,课堂教与学的问题,究竟涉及到哪些问题?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六学”问题和教师的“四教”问题:

所谓“六学”指:在哪里学(空间)、学多久(时间)、为什么学(学情调查)、学什么(目标与内容)、如何学(学习策略)、学得怎样(评价);

所谓“四教”即: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教得怎样。这“六学”和“四教”所表达的内涵很丰富,这里无法一一展开来讲,但是总的说来,“四教”要依“六学”而定。“以学定教”就是要以学的方式定教的方式,以学的内容定教的内容,以学的进度定教的进度。以学定教,顺学而教,不教而学,方为教学之道。

以学定教,关键是抓落实。如何抓落实?

(一)学情调查是落实以学定教的前提。教师做好学情调查,合理确定教学起点是落实以学定教的前提条件,这是最关键的问题。然而这恰恰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容易忽视的问题。教师的教学由于缺乏对学情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导致在许多情况下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一堂课下来,该解决的问题没有解决,学生依然停留在课前的认知基础和认知水平上。要做好学情调查,教师务必弄明白三个问题:“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自己能够解决什么?”。

需要强调的是,学情调查的问题,不单指课前的一次性结果性调查,它应该是贯穿高效课堂每个教学环节的过程性调查,前一个环节是后一个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设计的基础和依据。比如,课前,教师可以通过抽查学习小组自学完成导学案的情况,来确定这堂课的教学起点;课中,教师要在学生对学、群学时,通过巡视指导或小组汇报等形式来把握学习进程和问题解决情况,并以此调整教师课前预设的教学方案,剔除无效教学内容,减少不必要的教学环节,适当调整教学进程,选取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课后进行的学情调查是学习小组内通过对子帮扶自查或互查后,教师进行“二次复查”的过程。是对课中的延续和总结反思的过程,同时也是对课前调查的衔接过程。

(二)导学案是落实以学定教的抓手。凡是进行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学校,都深知导学案在高效课堂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被称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导航仪。一份好的导学案可以同时实现导、学、练、测、评、思(反思)、纠(纠错)等功能。正是有了导学案,才使得教师的指导前置,学生的学习前置,学习的问题前置,问题的解决方案前置。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学习才有可能是有效的,乃至是高效的。

导学案在整个高效课堂的教学中变成了学生借以形成学习能力的有效载体,变成了教师落实以学定教的有力抓手。无论是确定以学定教的内容,还是教学进程、教学方式方法,乃至具体的教学对象,都可以通过导学案来确定。包括上面谈到的学情调查,导学案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只不过,导学案的设计切忌变成习题集、问题集、教辅资料等。那样便丧失了导学案的真正功能,也失去了导学案存在的真正价值和意义。这也是在有些人眼里感觉导学案无用的原因,其实不是导学案无用,而是导学案在设计上出了问题。

(三)独学、对学、群学是落实以学定教的手段。说白了,以学定教必须最终落实到学生的“学”上来。就学习方式而言,新课程理念特别强调了自主、合作、探究。我们在高效课堂上为了便于操作以独学、对学、群学的组合方式将这一学习方式具体化、细化。“独学”强调的还是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对学”通常指小组内同层次的两名或三名学生间的合作性学习,俗话讲“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群学则是体现对子帮扶的学习,是在对学无法解决某些问题的情况下所采取的学习形式。由独学到对学、群学的过程通常体现了由个性问题到共性问题解决的过程,也体现了问题难易程度的逐级提升过程。

浅析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原则

江口中学语文组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在师生关系上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把这种先进的理念落到实处,让它成为正确处理教与学关系的基本要求,我们认为,要从四个方面的原则去进行:先学后教原则;以学定教原则;多学少教原则;以学促教原则。

1、先学后教原则。所谓先学后教原则的含义是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上,鼓励学生先自主学习;如果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疑问,就鼓励、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个人探究或小组合作后仍存在问题的,教师才去教。这时的教,就是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交流对话。先学后教原则符合教学的一般规律。众所周知,“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教师的教应建立在学生“知不足”而“自反”的时刻,唯有如此,才有针对性,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解决实际问题。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经过自学、“自反”,才能“ 自得”。正如孟子所言:“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自得之学可以终身用之,记闻而有得者,衰则忘之矣。”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而建构的东西,才能深刻理解,牢固掌握,学以致用,得心应手,对他们终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反思一下我们每个人的语文学习经验,现在所能记住的主要是当年的“自得”之处,至于老师当时的分析,恐怕大多数人已经淡忘了。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语文老师习惯于自己先提出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这种方式有时固然能引发学生思考,但教师的问题不一定就是学生的所思所想,并且,这种以教师提问先入为主的教学方式,容易束缚学生的情感指向和思维路径,甚至有时可能产生误导,得不偿失。这倒不如让学生在自由阅读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之后,能自行解决的就自己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可由少数同学讨论解决,几个同学不能解决的,可由全班共同研讨,在老师的指导下解决。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须注意:①要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价值,也要给他百分之百的鼓励,帮助学生完善对问题的阐述,把问题提得更加明确、具体、深刻;②要通过有效的方式解决学生的问题,提出新问题。我们老师固然要“解惑”,但更要“设疑”,让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循环状态,这样才能真正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

2、以学定教原则。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中尤其重要。众所周知,语文教育是我们的母语教育,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生活经验,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并利用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进一步帮助学生在原先的基础上建构新的更高层次的语文素养。自主学习强调学习者对学习的自我定向、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以学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从横向的角度说,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内容的选择,既要考虑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和经验,使学生有自主确定至少有参与确定具体学习目标和内容的权利。从纵向的角度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课堂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中来,使学生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对学习效果作出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以学定教的原则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意愿,调整、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应,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将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动态地融合在一起,根据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学习方式确定现场教学方法。概括地说,就是在实际教学中,教什么、怎么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并不断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调整,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出效果,其教学效果将会比一般的按部就班的课堂效果要好的多。因此,课前的教案只是一种预案,而每一堂课就构成了一种不可重复的创造性活动。这也体现了以学定教原则下的新课堂是一种有悬念难预见的课堂,只有这样的课堂也才会充满活力和魅力。

3、多学少教原则。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教学就是为了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多学,学校因此而少一些喧嚣与劳苦,多一些闲暇、快乐与坚实的进步。传统语文教学课堂教多学少,逐渐形成了学生学习的思维惰性,使本来非常有趣的语文课变成了学生厌学、教师苦教的劳役。这与教育管理制度有关,也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熏染有关。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教育家孟宪承就指出:“向来的国文课,只有教师的活动力,没有学生的活动;只有教师的讲授,没有学生的学习,这实是国文教学失败的总原因。”多学少教的原则要求教师要把课堂时间和课堂空间还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要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能自学掌握的内容和与学生认知水平相距过远的内容,就不必教;对于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的问题,应该并且必须教。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既保持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旺盛精力,又能感到学有余力,享受“自得之美’’,使学生感到课堂心理时间短暂而愉快,课堂心理空间广阔而丰富。需要指出的是,多和少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需要教师去做辨证的认识和处理。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非常生疏,也没有相关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教师教的时间就可以多一些,因为这时的教就是学生学的一种方式;如果一个问题学生感兴趣且知之不多,能全神贯注听讲,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外静而内动,那么即使教师滔滔不绝讲上一堂课,又有何妨?反之,教师就要少教。要是一定把教师的教限制在几分钟之内,不顾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又陷入了机械主义,和以学为主的精神背道而驰了。从教的内容看,少教意味着对于语法修辞等知识不必像以前那样系统完整地去教;对于课文,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从教的时机选择上看,少教意味着要教在点子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通过教师的教,唤醒、激发学生的智慧,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其实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以学促教原则。一堂课结束,如果老师们关注的只是自己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完成得怎样,而很少或根本不去考虑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只是一种任务关注型教学,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这样的老师也不是一种智慧型老师,他的工作可能是一释多少年如一日的单调重复与机械复制。因此,对学习状态的监控和学习效果的评价,应是一堂语文课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必须关注教学的效果,而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就在于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从学生的活动状态、参与状态、思维状态和目标达成状态等方面来反思、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效果。一段时间以来,对高中语文公开课的批评不绝于耳,批评的主要焦点是公开课的作假或作秀。一些经过包装的不真实的但从“教”的角度看表现完美的公开课,还曾屡屡获奖,根据这些课灌制的光盘广为发行,从而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给一些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困惑。许多教师包括一些因此成名的教师对这种经过包装的公开课有不少想法,呼吁取消类似的活动。其实,公开课不存在该不该取消的问题,而是如何去执教、如何去评价的问题。如果公开课的组织者和评委们用的是以学为主的评价标准,如果执教公开课的教师真正做到以学为主,不再以我为主、以教为主,不再一心想着让学生配合自己在评委和听课教师面前上出一堂所谓“表现完美”的课,那么,这样的公开课就具有观摩研讨的价值,就值得举行。这样,也才会提高执教者的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先学后教原则是指教学重心和顺序而言,教学重心要转向学生的学,教学顺序应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学定教原则是指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展开,都要求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多学少教的原则要求教师站在学的角度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学促教原则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以及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开展有效教育。这四条原则都围绕着学生的学,是以学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经验的总结、概括和升华,它们互相联系,贯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为新形势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形成构建了一个坚实而广阔的平台。最后,我们希望普高语文教师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较好地运用这四条原则,这将逐步实现普高语文教学重心的转移,激发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我们也祝愿高中语文教学的花坛再次开出耀眼的花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