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与制药学院20xx年工作总结

化工与制药学院20xx年工作总结

化工与制药学院党委和行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和武汉工程大学第二次党代会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学院的自身特点,紧密围绕“申博工程”和“质量工程”这两个中心任务,突出“以人为本、教科并重、自加压力、争创一流”的办院目标,坚持“打造一流学科、汇聚领军人才、产出重大成果、培育精英学子”的办学理念,抓住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80万吨乙烯工程及其配套化工新城的建设等契机,大兴“团结严谨、勤奋务实、艰苦奋斗、清正廉洁”之风,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障,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研工作为突破口,以学生工作为基础,以饱满的热情、高度的责任感、认真负责的态度完成了每一项工作。现将20xx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 人才引进与培养

1.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为实现学校“人才兴校”战略目标,加大学院人才引进工作力度,学院制定出台了《化工与制药学院人才引进招聘办法》,并抓紧落实。20xx年申请国家“千人计划”1人,引进湖北省“百人计划”2人,新申报3人通过预审并参加了终审答辩;引进工大学子1名,国外博士后学习回国人员2人。

2.加大教师团队建设力度。依照《武汉工程大学“优秀教师团队”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校人[2011]61号)和《关于“优秀教师团队”建设项目申报有关事项的通知》(组人[2011]26号)的文件要求,我院申报的第三批优秀教师团队中,获批建设3个一级本科教学团队、3个一级科研创新团队和2个二级研究生教学团队。

3.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全年引进教师6名,均为博士学历,其中有海外经历的1人。选派了3名博士参加“湖北省首批博士服务团”,分赴宜化、兴发和湖北宏源大中型企业下基层锻炼。学院现有教师141人,教授46人,副教授39人,博士80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2℅,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7℅。聘请加拿大籍外教Gregory担任2009级英化1班的《化学反应工程》课程。

二、学科建设

1.学科方向的凝练。我院20xx年紧密结合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以及湖北化工产业发展需要,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重点围绕新型反应器与过程强化技术、资源化学工程与技术、精细化学品与绿色化学工艺、石油化工清洁生产技术、催化技术、制药技术等六个方向开展研究。化学一级学科重点发展功能配合物化学、有机合成及手性分离、环境催化新材料、纳米分析化学等四个学科方向。

2.学科平台的建设。完成了资源化工过程强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的申报工作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申报材料的初稿。20xx年10月27日,召开了绿色化工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湖北省新型反应器与绿色化学工艺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年会。编制了绿色化工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暨湖北省新型反应器及绿色化学工艺重点实验室年鉴,根据学科方向的重点批准了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同时汲取了专家、学者对学科发展方向的宝贵意见。

3.学科点的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立项建设项目验收的准备工作.参加了国务院学位办评估中心组织的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的学科评估工作、湖北省教育厅学位办组织的湖北省重点学科的申报。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获批湖北省优势学科,化学一级学科获批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

与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华东理工大学联合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所、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浙江大学联合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所和中国石油大学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了第三届化学反应工程大会(The 3nd Chemical Reaction Engineering Conference),大会以“新型的反应工艺技术,促进化学反应绿色化”为主题,重点以创新技术工艺在化学反应工业领域的应用、新型反应器的设计与优化、催化反应工程、新材料反应工程、过程控制、反应过程强化技术等方面的交流。

三、教学工作

1.专业建设

化工与制药学院现拥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省级品牌专业(化学工程与工

艺、制药工程、应用化学),药物制剂专业为校级品牌专业。经过多年努力,上述专业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在“宜化模式”基础上形成了以构建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结合湖北省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石油化工产业被列为五大支柱产业的新形势,学院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策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被列为20xx年湖北省战略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20xx年学院结合新能源需求和化石能源洁净、环保的要求,启动申报了“能源化学工程”新专业,为湖北省能源行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储备,为推进学院教学改革和建设工作,不断满足区域经济建设对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需求,学院成功申报了生物工程校级重点培育本科专业。

2.课程与教材建设

学院高度重视课程建设工作,20xx年度申报成功《从石油到iphone4》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组织队伍精心完成《化学反应工程》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的申报工作。化学工程与工艺国家级重点专业教学创新团队在《化学反应工程》课程建设上取得新进展,聘请加拿大莫哈克学院的Gregory教授全英文授课,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扩展了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制药工程教学团队今年出版了张珩教授主编的教材《药物制剂过程装备与工程设计》,环境与化工清洁生产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创新团队建立了实验主讲教师制度,出版了《环境与化工清洁生产创新实验教程》、《物理化学双语实验》等实验教材,有力地推动了教学团队的建设。课程考试改革取得进展,本年度学院先后有5门课程申请考试改革(科技英语、有机化学实验、化工过程CAD、植物生物学、手性药物合成与拆分),考试改革的范围从理论课扩展到实验课,体现了“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为了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挖掘教师的潜力,制定了双语教学的规划和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开出高质量的“双语”教学课程,效果良好。20xx年双语教学课程达18门。

3.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20xx年6月,由我院与湖北宜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武汉人福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分别联合申报的第一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得教育部批准(教高[2012]8号)。经省教育厅批准,我院和上述两家单位联合申报的湖北省高校省级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和湖北省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也于年内获得教育

厅批准,将拨付总计120万元奖励和建设经费,用于改善实习实训基地条件建设。按照省教育厅的文件通知,我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与湖北宜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申报的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被湖北省列为推荐名单,目前申报材料已上交省教育厅。学院在20xx年度申报了武汉葛化集团有限公司、湖北龙翔药业有限公司、湖北双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武汉科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个校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为学院各专业的实习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学院积极参与“大化工工程教育创新创业中心”等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先后数次提交大化工工程中心的建设和设计规划。

4.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

20xx年,学院申报国家级教研项目1项(“卓越制药工程师”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与改革实践)、省级教研项目3项(“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深化及实践;“卓越工程师计划”核心课程——《化工原理》教学改革与实践;基于“卓越计划”的制药工程专业实验三维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校级教研项目2项。其中吴元欣教授主持的《面向需求,校企协同,构建并实施以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王存文教授主持的《“E+”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和张珩教授主持的《制药工程师素质培养的创新研究与改革实践》三个教研项目分别获得“20xx年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0xx年我院有60余人次外出参加全国和区域性教研会议,交流教研教改心得,扩大学院影响力,教师撰写教研论文100余篇。我院青年教师张富青和张秀兰在校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分别获得三等奖和优秀奖。

5.实验教学条件与利用

20xx年,学院经过精心准备,环境与化工清洁生产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验收工作目前就绪,准备迎接省教育厅验收。学院实验中心的教学实验设备完好率为98%,完好设备全部用于实验教学,实验设备利用率为100%。今年,学院对全校19个专业,417个行政班次,12747人次,共开设计划实验课32门,实验课开出率100%,完成率100%。学院实验中心开出总实验项目个数为272(含20个研究创新实验项目),其中有综合、设计型实验的课程门数为28门,占总课程门数的87.5%。

6.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效果

学院建立了健全的教学督导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了学生信息员制度和教学信息反馈制度,通过学院教学工作简讯等形式传达各类教学信息,提高教学信息透明度。在20xx年度教学督导评教优秀率为100%,试卷质量评估居学校前3名。全体教授、副教授均承担本科生的教学任务,20xx年度学生评教学校前100名教师中,我院有12人。今年,我院毕业生的全国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为93.23%,毕业率为97%,学位授予率为96%,省级优秀学士论文获奖率为86%。

20xx年8月,学院出台了《开展三段式实习教学的决定》和《关于对青年教师进行工程设计能力培训的决定》。对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的实习教学环节,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控,对学生和教师从严要求,确保实习教学质量不缩水。在学生实习的第一周要求学生对即将开始的实习内容查找资料,撰写预实习报告。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现场实习,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在现场实习阶段,严格考勤并要求学生认真撰写实习笔记,提出有见地的专业性问题。在回校完成实习报告后,学院组织教学督导对实习教学的质量进行抽查,对抽查成绩与实习报告成绩出入较大的教师的实习教学工作量予以部分扣减,确保实习教学过程不走过场,收到实效。针对近年来学院引进的青年教师普遍工程实践能力不够的新问题,学院适时对青年教师开展了工程设计能力的培训,邀请设计院的有关专家对学院承担专业课教学的青年教师进行工程设计方面的讲座,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设计能力。

四、科学研究

1.科研项目:20xx年度(截止11月28日)我院科研总经费达1400余万元,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7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项。

2.成果和专利:周玉新教授主持的“撞击流技术及其工业化应用”、沈喜洲教授参与的“干气制氢中变气脱碳提氢成套技术及产业化”、非副教授参与的“薯蓣皂素生产甾体激素新工艺”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袁华教授参与的“催化氧化法生产葡醛内酯新工艺与产业化”获省技术成果推广二等奖;邹菁教授参与的“含氟硅渣的处理利用技术”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此外,池汝安教授

主持的《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化工冶金》和周玉新教授主持的《无旋立式循环撞击流反应器的研发及其工业化应用》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我院吴元欣教授荣获中国化工学会主办的“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创新奖。

20xx年度发表科技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90余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9项。池汝安教授团队的论文《Column bioleaching of metals from electronic scrap》被评为“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20xx年)”。

3.平台建设:成功申报了“中低品位磷矿资源开发利用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积极申请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4.企业合作:抓住国家目前重视企业技术创新的机遇,加强与有关化工企业联合申报有关国家级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等类别的研发项目,鼓励教职工通过为企业提供项目申报的资料查询、信息收集、材料整理、可行性论证等技术服务,以各种形式参与到这些项目中,并争取后期获得企业的科研经费资助。

五、学术交流

20xx年化工与制药学院进行学术交流活动统计

化工与制药学院20xx年工作总结

化工与制药学院20xx年工作总结

六、研究生教育

20xx年在化工与制药学院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以40周年校庆和40周年院庆为契机,围绕学院“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博士点工程”和“质量工程”等工作,凝心聚力谋发展,研究生培养工作方面进行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

绩。现总结如下:

1.加大招生宣传,提高优质生源比例

20xx年6月5日在流芳校区大礼堂对2009级学生进行考研宣传动员,学院各学科部主任教授及本院2009级学生近500人参加动员大会。通过广泛动员宣传,争取本校更多生源报考。20xx年共有308位考生报考化工与制药学院,比去年报名人数216人增加了92人,其中本校二本有120人。报考学生的人数以及本校生源创历史新高。

2.加强安全教育, 提高安全意识

在今年入学的2012级新生中加强安全教育,暑期期间学院整理了数百道实验室安全方面的试题,和我院安全教育手册一起上传在学院网站上,供学生学习。同时对2012级新生进行安全知识考试,考试成绩作为研究生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依据。

学院对研究生安全工作和消防隐患大检查进行了详细部署,并在全院范围内开展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大排查工作。

3.修改培养计划, 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根据研究生处的统一安排,20xx年5-6月我们着手进行了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化学一级学科培养方案的编制工作,经过反复几轮讨论,在有关学科研究生导师的协助下,经院学术委员会审定,完成了两个一级学科培养方案的修订和编制工作。新的培养方案注重学术研究型以及工程实践能力学生的培养。

20xx年我院研究生在国际权威杂志如Chemistry - An Asian Journal、CrystEngComm、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RSC Advance等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提高我院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力。

4.鼓励学术交流,扩大学院影响力

学院积极鼓励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学习交流化学化工相关领域的前沿思想和创新方法,提高学院在化工领域的知名度,并且为今后建立与国内外高等学校和企业间的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本年度学院研究生参加多次国内外学术会议,如第三届化学反应工程大会、首届武汉高校研究生化学学术报告、华中农业大学20xx年研究生学术年会之“食品科技与创新”分论坛等,参加人数近50

人次。

七、学生工作

1.重点实施好“党旗领航工程”,继续弘扬“许志伟”精神,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以学生党建为龙头,重点实施好“党旗领航工程”。全面实施“大学生党员成长计划”,推行以创建“党员示范寝室”为主导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发挥党员群体的示范作用,认真组织学生党员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活动,确保“争先创优”和“两访两创”工作落到实处。20xx年9月完成学生党支部设置和支部支委调整等工作,学院学生党支部按照年级横向设置支部的模式,本科生低年级由年级辅导员与学生党员共同组建学生党支部,高年级和研究生实行“支部建在班上”的组织设置模式,全院共计设置40个学生党支部。流芳校区党支部根据学生正式党员的数量变化每个学期做适当调整。为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和培养工作,改实行低年级由行政班班主任或同年级品学兼优的学生党员担任培养人,高年级和研究生由同班品学兼优学生党员担任培养人。20xx年新确定了460名入党积极分子并建表培养,举办了第49期和第50期党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共培训458名学员。认真做好学生党员发展工作,20xx年全年新接收学生预备党员将达到292名,其中本科生266名,研究生26名。20xx年年底学院学生党员将达776人,其中本科生党员538人,占本科生总人数的16.5%,研究生党员238名,占研究生总人数的57.8%,顺利实现了上级组织要求的党员所占比例的目标。

(2)以弘扬“许志伟精神”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大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共青团组织做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团校新生团员培训班共培训新生团员800多名结合团课开展党团知识竞赛。用身边的英雄事迹教育和激励广大学生,积极开展“英雄伴我行,精神永相随”系列主题活动。在新生中开展“四个一”活动:一是组织全体新生观看《许志伟的故事》专题片;二是动员全体新生读一遍许志伟心声言行录;三是要求各新生班级开展一次“学习许志伟见行动”、“学英雄,树新风”、“接过榜样的旗帜”、“学习英雄,从我做起”等主题班会或团日活动;四是要求每位新生写一篇心得体会。开展清

明祭奠英雄和党员宣誓主题教育活动。积极开展创先进班集体“许志伟”班和争当“许志伟式”优秀大学生的创先争优活动,培育和塑造先进典型,在全院范围内开展向“许志伟精神”传承者孙顺平同学的学习活动。

2.以学风建设为重点,创建优良学风和班风。

学院不断完善学风建设机制,认真落实好“十抓”促学风的举措,抓实抓好学风“三查”,扎实做好学业成绩分析和学业预警、班主任“三深入”等学院学风强化管理工作。充分发挥“许志伟班”、“优良学风班”等先进集体和三好学生标兵等先进个人的典型示范作用,积极开展了“学风建设活动月”、“学术论坛”、“名家讲坛”、学习经验交流会、英语“四六级”应考经验交流会、考研经验交流会暨考研动员大会、研究生学术论文大赛和创新论坛等学风建设活动。这些举措有效地激励同学们发奋学习,打造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在2011-2012学年度学校“双评”工作中,我院2009级工业分析1、2班和2010级侯德榜1、2班等11个班级被学校评为“优良学风班”,我院共有9人获得国家奖学金。

3.做好学生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服务。

(1)建立健全学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加强学生住宿方面的管理,做好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减少学生意外事件发生,有效维护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

(2)认真抓好班主任及其工作管理。加强班主任工作指导,坚持班主任工作例会制度,年级辅导员对班主任的工作做好督促和检查。

(3)大力开展学生文明宿舍创建活动,加强对学生宿舍安全的管理,保障学生人身安全,改善同学们学习生活环境,促进同学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本年度我院分两校区集中对学生宿舍安全进行了6次大检查和不定期抽查。今年我院共评选表彰“文明寝室”32间,文明宿舍创建活动取得良好效果。

(4)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指导和服务。关注心理异常学生,加强心理跟踪服务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有关情况和问题。重点做好了2009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5班刘灿等9位同学的相关工作。

(5)全面贯彻落实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积极做好“奖、贷、助、补、减”等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工作,关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认真完成了学年度“双评”工作,

认真完成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以及各项社会奖助学金的评选工作。

4.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强对毕业班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工作,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广泛收集就业信息,拓展就业渠道,努力提高就业指导能力和服务水平。20xx年我院毕业生就业签约率为95.32%,考研录取率为27.83%,就业签约率和考研录取率居全校前列。

5.认真抓好共青团、学生会工作,积极开展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和文体活动。

6.加强学院学生工作的三支队伍建设。

学院现有在校生3656人,其中本科生3244人,研究生412人。加强学生骨干的培养,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和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其在学生自我教育管理服务中的作用;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7.克服困难,认真抓好学生学费催交工作。

2011—2012学年度学院学生交费率达 96.53%,在学院交费率排名中名列前茅,受到学校奖励。

八、学科竞赛

一年来,学院承办了20xx年“中国石化-三井化学杯”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和湖北省“宜化杯”第一届大学生化工设计创业大赛等国家和省级两项重大赛事。学院学生在20xx年“中国石化-三井化学杯”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获得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在20xx年湖北省“宜化杯”第一届大学生化工设计创业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在20xx年全国大学英语竞赛中8人获三等奖,在湖北省第五届化学(化工)学术创新成果报告会中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在湖北省第四届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第二届全国学生制药工程研究征文竞赛三等奖1项、优胜奖1项,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2项。大学生校长基金项目共立项13项。我院团委一年来举办了庆祝建院40周年文艺晚会,“化曜流芳”2011级新生趣味运动会,“我们在一起”女生节等文体活动15次,在学校运动会中荣获学生团体总分第二名、男子、女子总分第三名;组织了江夏区敬老院慰问、义

务支教,世界地球日系列活动之爱心书屋等社会实践和青年志愿者活动共计13次。学院结合自身本科专业设置特点和湖北省化工产业布局情况推行了针对性极强的7+X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因成效显著、表现优异获评为湖北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在7+X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2人获湖北省社会实践先进个人。

九、党群工作

学院按照校党委的20xx年工作部署和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院工作,紧紧抓住开展“创先争优”和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为有利契机,进一步清晰工作思路,增强创新意识, 20xx年工作小结如下:

1.加强学院班子作风及执行力建设

(1)加强班子作风和执行力建设

认真执行学校党委关于学院党政联度会议制度的规定,制订实施《化工与制药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发扬民主,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班子的团结、民主、责任和协作意识不断增强。在院领导班子中积极开展“五好”(领导班子好、做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党员队伍好、,增强学院党政班子的战斗力、创造力,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实施班子成员联系学部制度,听取建议并指导相关工作;及时掌握教职工思想动态,重点关心和看望思想上有困惑、工作上有情绪、生活上有困苦、身体上有病痛的教职工。注重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培养。班子勤奋务实,努力工作的作风得到老师们的肯定与好评。

(2)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学院在校党委、校行政以及校纪检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学院召开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学院廉政建设工作,传达上级工作会议精神和工作部署。大力倡导勤俭办院的良好风气,营造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勤政廉政、勤教廉教、勤学廉学的良好氛围。班子成员严格执行学校相关规定,廉洁自律,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坚持院务公开,学院重大事项通过网页、会议等方式向师生公布。在财经管理等方面做到制度化、规范化、透明化。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保密法规和学校有关保密规章制度;将保密工作纳入学院

工作计划,同布置、同落实、同检查;将廉政教育、保密教育和安全教育贯穿师生工作和学习的全过程。配合学校职能部门做好涉密项目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全院安全稳定保密工作良好。获得学校社会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3)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学院班子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xx年)》、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暑期中层干部研讨会议精神等内涵。通过学习,班子成员全面领会新时期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方针和政策,高度统一大家对学院内涵发展紧迫性、协同创新必要性的认识,结合学院实际进一步明晰工作思路,确定工作重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学院班子成员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不断提高。

2.积极探索和实践 加强基层党建工作

(1)探索创新基层党建思路和模式

结合学院工作实际,认真探索实践学院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路、重点、路径和工作抓手。在工作实践中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认识和把握:一是学院党委工作与学院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保障监督作用;二是学院党委工作更加紧密地围绕教育改革、教书育人及教师队伍建设,时刻关注人才培养质量及教师的成长发展;三是坚持以人为本,秉承“教育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学院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有机结合;四是学院党委及各党支部结合工作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探索工作方法与途径,将支部学习和教职工学习结合起来,注重工作实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

(2)加强基层党建 营造良好师风学风

在教工支部选拔增设优秀青年骨干为副书记,增强支部活力。以培育良好师德师风为重点,开展“师德师风”主题学习研讨会,以“两访两创”、“三抓一促”为载体,发挥党员模范作用,为高质量完成学院工作提供保障。指导网站建设,充分利用网络和媒体,加大宣传,在《长江日报》等媒体和学校网站上刊发党建、学生培养等新闻46篇。完善学生支部建制,提高支部建在班上比例和活动质量。以传承徐志伟精神为主线,开展向身边优秀党员学习系列活动,引导和促成学生胸怀理想、勤奋学习、团结友爱、茁壮成长。

学院涌现一批先进典型:袁华老师获校教学名师并作为教师代表在全校做师德报告,杜治平等10位老师分获校年度先进工作者、校庆工作先进个人、就业工作先进个人、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三等和优秀奖;以”捐髓救助白血病患者”李孟为代表、国家奖学金和励志奖学金获得者、校庆优秀志愿者等149名优秀学生。

3.深入开展“两访两创”和“创先争优”活动

根据校党委的精神,继续深入开展“两访两创”活动。精心制定活动实施方案。班子成员率先垂范,党员干部模范引领。把访谈工作作为班子成员进一步加强工作作风,学院进一步营造良好教风师德氛围,管理干部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在访谈中,紧紧围绕“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学院的建设”、“提高教学水平与质量”、“教师发展、学生成长与学院发展共促同进”等根本问题进行了形式多样的访谈。对制约和影响学院科学的许多重要问题形成共识,进一步明确了发展定位与目标,明晰了发展思路与路径,把发展内在要求转化为引领学院发展的正确思路和自觉行动。

按照校党委的部署和要求,以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 产 党员为主题,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教工支部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紧紧围绕人才培养工作,确定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帮助促进学生发展成长”为主题,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学院党委对各支部开展活动情况进行点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强调不断完善和长期坚持特色活动模式,形成创先争优的长效机制。

4.以人为本,做好思想政治和服务工作

学院党委以交心谈心、暑期主题活动等形式,组织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将学校发展愿景、幸福工大和人文情怀理念深入到师生心中,使之成为学院跨越发展的新动力。学院党委本着多为教职工办实事、办好事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重视解决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比如科研用房、青年教师的评教与职称、项目和奖励申请与立项、思想困惑、家庭生活困难及子女入学等,学院党委领导都会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协商,争取解决。充分发挥工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协调好各种关系,化解各种矛盾,把思想工作做到实处。努力为教职工营造一个团结和谐,学术民主,有凝聚力,充满人文关怀,能够创造性工作的宽松环境。

调动广大师生参与学科与平台建设、成果申报、大型会议、校庆院庆等的材料撰写和会务联络等工作,为师生提供施展才能、锻炼提高和交流的平台,将个人成长发展与学院事业相结合。

注重青年教师、管理干部和学生的培养。首批省委组织部博士服务团三位老师较好完成了挂职工作;动员两名青年教师参加了第二批博士服务团。选派一名学生管理干部借调到省发改委。将多名青年骨干教师充实到学科部负责人岗位上。对管理干部既压担子,又悉心指导和示范。

5.以校庆院庆为契机 凝心聚力促发展

倡导“相互关心支持,共同成长发展”的理念,加强校友工作。班子成员和老师们利用节假日赴16家校友企业和友好单位看望校友近百人,增进感情,较好地完成了学校布置筹资等各项工作任务;校庆期间接待校友300余人。为改善学院工作环境寻求支持,取得一定成效:实验楼部分翻新;为教职工购置西服。

学院成功举办40周年院庆庆典、校友企业家高端论坛和学术报告等系列活动。院庆活动层次高、规模大、影响广。来自中科院院士,省厅和行业协会领导,兄弟高校及历届校友代表等近500人出席了庆典。大会隆重热烈、催人奋进,院庆各项活动次序井然,效果良好,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40周年院庆充分体现了全体师生昂扬向上、团结同心、乐于奉献的精神风貌,进一步激发了全体师生爱院荣院强院的深厚情感,成为学院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

6.工会以“关心职工疾苦,努力为职工谋福利”为宗旨,积极开展体育文娱活动,极大丰富了教职工的业余生活。

20xx年探望或慰问生病在职职工、直系亲属20人次;探视离世的职工或职工直系亲属6次。为特困职工争取校级困难补助4人次。傅晓斌等10位同志被评为校优秀工会积极分子。组织我院教职工和学生参加32届校运会。组织全学院教工男女混合排球比赛。增设了职工乒乓球活动室,发放了跳绳等活动器具。组织职工开展九宫山的暑期休养及学习校党代会文件活动。积极组织教职工参加校庆、院庆相关工作。

一年来,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在各职能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学院取得了较好成绩: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省高端人才引领计划院士培养工程,省“百人计划”,省政府津贴,省新世纪重大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省

优秀科技工作者,校教学名师等13人。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获省优势学科,化学一级学科获省重点(培育)学科。以牵头负责单位承担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3项;获批国家和省“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获省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教师指导学生项目在全国化工设计大赛、化学实验技能大赛、大学生化学学术创新大赛和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等大赛上屡获佳绩。学院获省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行优秀团队,获校庆工作先进集体、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科技工作先进集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