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专业导论总结

HEFEI UNIVERSITY

自动化专业导论报告

系     别: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       

      专     业:           自动化                

      班     级:      12级自动化(1)班         

      学     号:          1205031018            

      姓     名:           孙志翔                

      完成 时间:        20##年1月12日        


目   录

一、自动化专业简介... 1

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 2

1、培养目标... 2

2、培养要求... 2

三、面向社会的自动化专业... 2

1、专业方向... 2

2、就业趋势... 3

3、企业对自动化专业人才能力的需要... 3

四、电子系第二课堂简介... 4

1、第二课堂构建的理念... 4

2、第二课堂的主要内容... 4

3、第二课堂组织形式... 4

4、第二课堂管理模式... 4

5、取得的成绩与未来发展... 5

五、自我学习总结... 5




一、自动化专业简介

自动化学科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高技术学科。研究内容宽、广,几乎无所不包。并且,伴随其它学科、技术发展,研究内容越来越广。但:控制、信息、系统是其核心。自动化学科知识体系中的核心知识是: 控制与智能、对象与建模、系统与工程等三个知识领域,也是自动化学科与其它学科的最大区别。

可能,对于自动化专业来说,计算机能力比不上计算机专业,控制理论功底比不上应用数学专业,机械电力知识比不上机械专业,电力专业,等等的。那么,自动化专业的优势在哪里呢?自动化学科的能力在于系统从实际问题抽象出系统问题的分析能力,自动化学科的能力还在于集成对解决系统问题的综合能力,而这两点,就是自动化专业人才最需要培养的能力。

自动化专业是一个有前景的专业,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属于信息产业。信息产业被人们誉为“朝阳产业”,发展快、需要人才多、待遇较高,是当今科技发展的趋势所在。因此,作为信息产业中的重要一员,自动化专业同样有着光辉的前途。二是自动化应用范围广。目前,几乎所有的工业部门都可以同自动控制挂上钩,现代化的农业、国防也都与自动化息息相关。三是本专业对于个人发展非常有利。本专业课程设置的覆盖面广,所学的东西与其他学科交叉甚多。这也与本专业的来历有关,自动化专业大部分源于计算机或者电子工程系的自动控制专业。

自动化专业需要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自动控制理论、运筹学、信号与系统分析、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算法语言及程序设计、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电路原理等等,甚至连流体力学也要修。可以说自动化专业需要工科各方面的知识,其课程与电子工程、计算机、电机工程甚至化学工程都有交叉,因此,自动化人才可以到各种各样的领域工作。

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要具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自动检测与仪表、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和网络技术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在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管理与决策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科技开发及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自动检测与仪表、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和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较好的工程实践基本训练;具有系统分析、设计、开发与研究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①   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

②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路理论、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信息处理、计算机软硬件基础及应用等。

③较好地掌握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及自动化仪表、电力电子技术及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知识,具有本专业领域1—2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④获得较好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及系统开发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

⑤在本专业领域内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

三、面向社会的自动化专业

1、专业方向

①工业过程控制方向:以自动控制、计算机技术为支撑,针对实际工业生产过程实现自动控制,由信号检测与变换、过程控制、计算机控制系统、智能控制和现场总路线控制技术等组成方向主干课。

②电气工程方向:使学生能够从事电力系统自动化、工厂企业、楼宇系统的供电和电气控制、监控等领域的设计开发、维护和管理工作。由电气控制技术、运动控制、PLC应用技术、供电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等组成方向主干课。

③嵌入系统方向:注重对嵌入式系统设计与软件设计能力的培养,理论结合实践,通过课堂教学、实验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培养嵌入式系统方向的专业人才;由嵌入式系统设计、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DSP技术、先进显示技术、控制电机等组成方向主干课。

2、就业趋势

自动化专业是一门适应性强、应用面广的工程技术学科。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基础扎实、自动控制技术知识系统深入、计算机应用能力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所以学生在毕业后都能从事自动控制、自动化、信号与数据处理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技术工作。就业领域也非常的宽广,比如高科技公司、科研院所、设计单位、大专院校、金融系统、通信系统、税务、外贸、工商、铁路、民航、海关、工矿企业及政府和科技部门等。历年来,本专业的毕业生的供求比例一直都保持在1∶10左右,近年的就业去向主要是在系统集成、计算机软件硬件开发和通信等领域。

与本专业就业领域相关联的行业在近年来借助市场经济的搞活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也获得了飞速发展。民航、铁路、金融、通信系统、税务、海关等部门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科研院所、高科技公司也借助强大的人才优势,发展迅猛。未来随着自动化技术应用领域的日益拓展,对这一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也将借助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找到发挥自己专长的理想位置。

自动化专业一直以来是社会急需的人才。包括电气自动化、铁路、化工等诸多领域,如:

①自动化工程师——从事自动化系统的维护、优化等工作。

②自动化设计师——从事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和开发。

③软件工程师——处理自动化系统中相关的软件的设计和开发。

④还可以从事教学和相关的研究工作。

3、企业对自动化专业人才能力的需要

①分析和确保自动化系统正常运动的基础技术能力;

②在变化环境下长期维持系统正常运动的基础技术能力;

③面临控制对象领域扩大,技术变化的自学习适应能力;

④应急制变的系统处理能力;

⑤分析或改进系统的能力;

⑥项目管理能力;

⑦观察、发现、提炼问题的能力;

⑧课题设定的能力;

⑨一定的问题解决能力;

⑩创新能力。

四、电子系第二课堂简介

1、第二课堂构建的理念

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培养创新能力

2、第二课堂的主要内容

通过项目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

①承办由教务处主办的专业竞赛,像合肥学院电子设计竞赛、合肥学院智能车竞赛等(目前负责人段惠敏,李秀娟)。

②参与企业、行业组织的专业竞赛,像“毕昇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赛、IMAGE CUP大赛、“中国电子学会”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等(目前负责人李翠花,张盈盈,袁海娣)。

3、第二课堂组织形式

学生自主,按章行事,循序渐进

①以学生为主体。

②建立较完善的各项活动章程。

③循序渐进,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分基础培训、预选赛、复赛(实训)、竞赛四个部分进行。

4、第二课堂管理模式

依托协会、教师指导、严格考核

①   依托电子爱好者协会。

②   突出教师引导,学生传承。

③通过学校网站。

5、取得的成绩与未来发展

我们完成第一课堂各课程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学习的同时,积极参与到以我们为主体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中,很好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应用,在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同时,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在教育部等有关部门组织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智能车赛”、“挑战杯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毕昇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IMAGE CUP等专业赛事中我系学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获奖面不断扩大,成绩逐年提升。

在20##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我系派出的参赛队获安徽省唯一一个国家一等奖,在20##年第六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中,我系同学又获得了全国特等奖的优异成绩。近些年,我系同学获国际级奖项共3人次(入围全球前200名)、国家级奖项共55人次(其中特等奖1人次、一等奖13人次、二等奖27人次)和省级奖项共306人次(其中一等奖66人次、二等奖67人次)。

我系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得到了院内外专家和同行们的肯定,由谭敏、段惠敏、高先和、李秀娟和魏朱宝共同申报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电气信息类’专业第二课堂建设”于20##年获合肥学院教学成果特等奖和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随着第二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参与面将要求达到100%,我们一直没有停止关于第二课堂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的探索与改革,旨在使得我系的第二课堂活动和教学更具个性化,更加适合本院学生的特点,在改革中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提升。

五、自我学习总结

从最初怀着懵懂的心来到合院电子系自动化专业,到现在初步学习了专业知识的基础。通过专业导论课的开设,我开始逐步了解了自动化是什么的,以后会去干什么,也明白自动化需要很多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虽然说自动化专业,在目前是很热门的专业,因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自动化。但是,面临如此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不能停滞自己的脚步,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从大一最基础的知识开始,努力的学习,为以后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要积极参与实践,参与第二课堂的开展,把理论更好的运用与实际生活中来,这样才能让我们刚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为日后的运用于实际生产生活做准备,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第二篇:07-电子信息类专业导论大总结

电子信息类专业导论大总结

《移动通信》《计算之芯与信息存储》《集成电路:历史与未来》《摄影、显示与人机交互》《移动互联 应用软件》讲的是科技、产业,《培养要求》《大学怎么读》《东西方大学教育》讲的是人文、教育,但实际技术中少不了人文,人文中岂能少得了技术。

前五节课使我对涵盖甚广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各个领域有了初步的认识,我不想把课程内容弄个概括作所谓总结,一来只是蜻蜓点水的浅陋知识何必班门弄斧,二来泛泛而谈就只能浅尝辄止。所以,我觉得需要找到前五节课的Archetype(母题),而创新想必是极为合适的。

创新是科技发展的动力,科技不断创新发展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可以说,创新自工业革命早已成为科技的固有属性,当今没有哪一家公司,尤其科技公司会忽视创新,但科技产业依旧是风起云涌,血雨腥风不断,每时每刻都有新星崛起,巨头衰落。Nokia、Motorola不乏创新为何只能龟缩于他人屋檐之下,Wintel的创新能力与科研成本甚于苹果,为何难掩式微?不禁问:同是创新为何可以相差如此巨大?

我自己将创新为两种,第一种是惯性创新,比如工艺的改进,技术的升级更新迭代。具体举例比如集成电路产业遵循摩尔定律、钟摆定律升级工艺与架构,相机像素、屏幕分辨率的不断提高,互联网带宽、移动数据吞吐量的几何式增长。更加具体来说比如手机性能不断提升,功能不断增加。第二种则是革命性创新,经常体现在基础理论

领域,在商业公司也不乏此类创新,比如移动通信技术从1G到4G标准的跳跃式升级,柯达从胶卷相机到智能相机,因特网与万维网的诞生,Arm对于移动芯片的变革,苹果公司对于手机的重新定义等等,每一次技术的大变革都是行业的大洗牌。惯性创新的核心是改良,简单说市场所期望的下一款产品是怎么样,我就做到怎么样那便算是及格,倘若优于预期便是胜利。而革命性创新是从无到有,是一种颠覆,足以让消费者惊呼“居然可以这样!”。这两种创新的关系如同量变与质变,量的积累并不一定能实现质变,质变往往需要一个契机,甚至说,一个奇迹,一位先知般的Team Leader。比如,乔布斯就是苹果的契机。

我不相信神话或者奇迹,更不相信乔布斯是什么天才或者伟人,但我相信乔布斯绝不仅是一个企业家,更是一个科技狂热者、一个艺术家、一个哲人。乔布斯的不平凡或许就在于乔布斯的对于产品哲学、产品美学的思考,而不是死板的工程师思想,看似“不务正业”的他忽略了技术的壁垒,从人的内心出发,做出的了充满人文情怀的产品。所以苹果产品追求科技美学,简约操作,软硬件一体的生态系统,即使产品设计有碍产品性能,简约操作但上手不易,生态系统完善但过于封闭,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乔布斯对极致的追求。

所以想要实现颠覆性的伟大创新,就决不能把自己的思维局限于自己专业的那一小点。伟大的科学家总是哲学家,哲学引导他们思维的方向;优秀的物理学家往往同时也是化学家、数学家;杰出的工程师更需要各个领域的专业能力。跨学科思维如此重要,然而高中时,

高考考查方式与考查内容的单一使得我们不得不追求极端功利主义,“一切遵循考纲,一切为了高考”两个“一切”让我们无自由可言。然而到了大学,就不应该把目光局限于眼前的有用之用、考试之用,不能忽视学分,但更不能深陷学分泥淖。记得学长向我们“传授”所谓“大学经验”时将课程分为“重要”、“可听”、“可水”、“可逃”等等级别,中国人钻空子的小聪明尽显于此。“水课”何水之有?逃课怎能成大学必备之技能?惭愧得是,对此类所谓“分级”,尽管在理性上鄙夷、批评,但在享乐主义的感性上却是接受。既然大学给了我们安排了多样的公选课程,教授人文的通识课程,为何要错过学习这些无用之用的机会,当《百家讲坛》听听又何妨?视野也不必局限于课堂,课堂之外有着无限精彩,网络上、实践中有丰富的资源。既然习得了多元的知识,便要能融会贯通。我很喜欢我所选修的《影视文化思与辩》,一位物理系毕业的英语老师在一门影视赏析课上教授哲学,怎能不引人注意。

但对于这两种创新也不必细分所谓高下,质与量的变化相辅相成,创新也是如此。iPhone的产生离不开苹果在技术、企业文化、互联网思维上的积累,在各个领域不断创新艰难构建的完整产业链。苹果自iPhone 4以来能够保持长久的辉煌也靠的是不断的迭代升级,抛弃革命性产品抱残守缺,柯达已成为教科书式的反例。

我们常为乔布斯式、马云式的成功疯狂,不免有一举成名,一夜暴发的幻想。但被其成功哲学所鼓舞时,更要明白成功无法复制。我曾经立志要像乔布斯那样再一次重新定义手机,但残酷的现实告诉我,

那个理想主义者罗永浩的创业故事告诉我,倘若执迷不误下去,我只会重新定义“好高骛远”这个成语。成为巨头大佬固然是无限风光,但做一名默默耕耘的工程师也并不渺小,甚至可以比大佬更伟大。

生在中国,不得不谈Made In China;身在北航,更不得不谈Made In China。毋庸置疑中国集成电路等电子类产业上亟待突破,但“龙芯”让我失望,“红旗”让我失望,我自初三开始对涉猎科技新闻,进入玩机圈,国产手机的孱弱与核心科技的缺失更令我失望,直至今年才略有好转。至于国产今后何去何从,《发展纲要》能否振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未来变数巨大,又怎好能妄加揣测。何况谈产品我不如彭林,谈产业我不如王自如,谈情怀我不如罗永浩,谈科技我不如奥卡姆剃刀,尽管这几年受这些科普人士耳濡目染也算了解了许多先进的理念,但我又何必拾人牙慧以充水准?作为大学生,勇敢做自己,先从说自己的观点开始,那些科普人士往往从局外人的角度貌似看穿一切,又怎知技术发展的艰辛?我观点也谈不上观点,但我知国产任重道远,我知我辈当自强,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曾几何时,也是愤青一枚,大骂苹果低配高价,三星万年塑料;更大骂消费者脑残,留学生无耻,现在逐渐理性才知自己是真的无知无聊。选择民族企业自是极好的,但选择出国、外企也无可厚非,相比之下,我更讨厌民族主义者,所谓“崇洋媚外”“外企”“出国”者便是“卖国贼”是赤裸裸的道德绑架,所谓抵制外货支持国货对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弊大于利,国人不能失去民族自尊,但更不能让民族主义情绪冲昏头脑。

《东西方大学教育》中东西方之差别何止千万,只想谈“敢”。余秋雨曾讲,英国有绅士,法国有骑士,美国有牛仔,日本有武士,中国的侠客却消逝多年,只剩下谦谦君子。何为君子?《墨子》犀利地指出“君子如钟,击之则鸣,不击则不鸣”。《道德经》亦有“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追求“勇于不敢”。若非赶鸭子上架,我基本对于Show是不太感冒的。尽管我时常按捺不住心中的表现欲,但多数情况是经历一系列思想斗争,选择龟缩在壳中。原因大概一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中庸态度,二是怕出错怕出丑,也许是先天性格问题,也许是后天太过顺风顺水的原因,也许是淮海之子骨子里毕竟有三分江南书生的多愁善感,我极其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因而更加怕错,更加不敢。暑假在百度知道回答手机问题,答对百题的愉悦时常被一次答错的“责怪”冲得烟消云散,虚拟网络之中便是如此,遑论现实生活学习。记得提问时,我总是会也罢,不会也罢,只以沉默应对,倘若被提问到便是扭扭捏捏百般不愿,若“幸免于难”则便会用一种置身事外的态度冷眼旁观。大学是展示风采、展示思维、展示能力的广阔舞台,但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舞者,但至少每个人都要有一颗绽放光彩的心。

当西方新式大学中学生老师唇枪舌剑之时,尽管也有书院之风,但儒家的好学生标准基本还是宋濂的“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茅盾在《谈独立思考》这种师生关系并没有因为“诗礼之家”的消失而消失,甚至愈演愈烈。记得

也许是小学时被灌输的思想在作祟,小学初中极怵老师,对待父母也不似对待老师恭敬。而高中时这种怵转化成了一种难以遏制的疏离、难以弥合的偏见,以致竟与老师老死不相往来,我的几位清华同学倒是顶喜欢和老师交流,这也许不是他们上清华的原因,但一定是他们比我优秀的地方,我在大学同老师的关系倘若依旧这般怕是无药可救了。在大学能否正常地与老师交流尚不可知,但毕竟大学老师少了几分管教,多了几分传道,我的心态也已是成人,想来不会再如此封闭。

《培养要求》《大学怎么读》对于大学生的素质要求提出了很多很多,而实际看起来这并不仅仅是对大学生的要求,而且是对于任何一个想在现代社会立足的人的要求。

苏格拉底曾说“认识你自己”,知天下事的前提是自知。时间的安排,方向的判断,就业的选择都建立在自知的基础上。善交际管理便偏重于社会活动,善深思冥想便偏重理论学习,善动手实践便偏重实验与科技竞赛,善奇思妙想便偏重创新创造。自知作为一种能力往往被忽略,曾在《知乎》上看到过批驳 “为什么别人能学好你却学不好”的文章,我们客观能力上的限制是常被忽视的,而勤奋刻苦的主观性则成为优秀的最主要因素,如此主观大于客观,在原理上便说不通,却成为主流声音。加之高考制度的通识性,我们从来就是不自知的。就我而言,在开学初期对于所有事情都放不下以致现在时常在安排上捉襟见肘,真是“五好学生心态”作祟。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的精力有限,唯有把时间放在最适合的事情上。

大学的独立,绝不仅仅生活独立,更重要的是学习的独立,思维的独立。学习独立,才能将填鸭式学习转变为真正的自主学习。对于知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公式从何而来,结论从何而来,一切都需要从独立计算,独立推导,独立实验得来,这样的知识才是自己的知识。而独立思考的最大敌人是教条主义与权威崇拜。把书本、理论当教条,思想僵化是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迷信于权威则是所谓尽信师则不如无师,唯有质疑教条,质疑权威,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独立的观点,哪怕是错误的。我们也许并非迷信,也有存疑,但是我们不敢,不敢质疑,害怕出错,而正确的思想不正是在无数次试错中获得的吗?

课本上对于学习有着科学的规划,诸如预习听课复习的安排等等,足够系统明确,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准则,但每个人都能做口的巨人,却鲜有人是行的高标。我们也许制定了明确的目标,甚至单片机已经摆在了书桌上,但却积满了灰尘,即使多次下定决心“要努力!要奋斗!”,但依旧睡到日上三竿,玩到半夜三更。我自不至于如此痴迷于游戏,但重度的拖延症却有过之而无不及。执行力,对于计划的完成能力,比制定计划本身更加重要。

科技本身是中性的,决定其善恶的是发明者与使用者,武器可以防身,也可以侵略,大数据本无错,但利用大数据解构人,蔑视人性就是错的。正所谓人无德无以立,科技无德更无以立。故我觉得应把康德曾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提出过人类的伦理道德的实质——绝对命令(你的行动﹐要把你人格中的人性和其他人人格中的人性﹐在任

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始终作为人生的准则。

所谓创新,不仅仅是想到别人想不到。当新颖的想法出炉,如何评估想法的价值;当想法值得付诸实践,如何制定出详细可执行的计划;是单干还是合作,合作如何分工;最后,如何真正的完成产品。故而真正实现创新的绝不是空想者,而是行动者。Facebook并非扎克伯格的原创,但扎克伯格投入计划时,提出最初想法的朋友还在悠哉游哉地泡吧。我曾有很多粗糙的点子,有些甚至勾勒细致轮廓,但却基本止步于空想。不仅仅是我,甚至有人制订了详细的创业计划,但实践能力是创造能力的前提,那张计划表也许被永远尘封。

正如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得知此事要躬行”,好的习惯、硬的能力、高的素质绝不是读几本成功学便能获得,所谓人生导师李阳之流两节课便能传授的。任何一个好的习惯的养成都必然经历无数次痛苦、动摇、失败、挣扎,我曾多少次想要摆脱拖延症,但总是败给了懒惰,但我不会因此而放弃,明天的闹钟依旧准时。能力、素质的获取必须通过不断练习尝试,不断犯错改错,才能从胆怯到勇敢,从生疏到熟练。尽管和西方教育相比,我们真正对于能力、素质的培养来的太晚太仓促,但此时来不及抱怨,大学四年是最后的机会,唯有趁着大学提供了足够的机会,趁着我们还有很大的可塑空间,趁着青春未老还有无限活力,去拼搏,去展示,去尝试,去试错,在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习惯,在实验、训练、竞赛中获得未来工程师应有的素质,在活动、实践中获得社会人的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