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精神病患者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社区精神病患者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摘要】精神病是人脑功能产生障碍,精神活动紊乱,常常较难适应周围的环境,严重时不能维持正常生活的疾病。常见的有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偏执性精神病、周期性精神病、神经官能症等等。为调研和分析社区精神病患者一般情况、康复情况、家庭影响以及监护情况,暑假期间,作者采用入户普查、访谈等形式对安徽省某社区精神病患者进行调查,以期对社区精神病护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社区,精神病,心理健康

1研究对象

安徽省某社区精神病患者。其中:社区共有人口3万8千人左右,其中患精神病者约17人,其中女性9人,男性8人,年龄18—30岁4例,31—50岁11例,51岁以上2例,平均年龄约27.8岁,平均文化程度达初中水平。

2研究方法

入户调查,访谈等

3结果与讨论

3.1结果

3.1.1由父母、配偶、子女三代同堂,兄弟姐妹、亲戚监护的有17人,占总数100%。

3.1.2从未治疗者2人,占总数约12%。

3.1.3未服、偶尔和间断服药占总数36%;按时服药占总数64%,其中病人自行服药3人,占18%,家属暗中投药3人,占18%,强制給药、他人给药和注射給药等占64%。

3.1.411.8%的患者病情稳定,88.2%的患者波动、复发加重。

3.2讨论

3.2.1患者监护率达100%,监护人包括父母、子女、配偶、兄弟姐妹、亲戚、三代同堂,其中约15%的监护人未能与患者居住生活在一起,只是短时间看望与照顾,不能全面的掌握患者的生活情况、服药情况以及病情变化,更不能培养训练患者各方面的能力,导致患者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的丧失,病情波动与复发,严重的肇事肇祸,危害他人与社会。

3.2.2从未治疗者2人,占总数12%,家属由于贫困、对疾病认识不足、医疗条件受限等原因,未能给与提供必要的正规医治,延误治疗,导致不同程度的社会问题。

3.2.3未服、偶尔和间断服药占总数36%;按时服药占总数64%,其中病人自行服药3人,占18%,家属暗中投药3人,占18%,强制給药、他人给药和注射給药等占64%。原因之一患者及家属认为病情稳定已痊愈,不再继续服药。原因之二不能正视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不再继续

服药。原因之三认为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会变傻、成瘾不再继续服药。原因之四对于“长期服药”或“终身服药”在心理上很难接受不再继续服药。原因之五病人缺乏自知力未按医嘱用药等等,导致患者疾病复发。所以合理有药,增加患者依从性尤为重要。

3.2.411.8%的患者病情稳定,88.2%的患者波动、复发加重。提示大部分患者及家属缺乏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和精神卫生康复护理知识,不能以良好的心态客观细致地观察病情变化,不能及时与医生沟通,合理调整药物剂量,擅自减药、改药和停药,导致病情不稳定。

3.2.5康复情况提示精神疾病致残率高,患者社会参与率低;家属及社区人员不能针对病情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给与相应的护理措施,特别是社区康复护理;有肇事倾向的患者占总数的35.1%,肇事肇祸率较高,严重地危害了他人,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从而反映出社区康复期患者持续治疗护理和监管的重要性。

3.2.6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精神疾病的特点之一,给家庭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家属对患者康复信心随疾病的反复发作在逐渐降低,由患者第一次住院100%的信心落至0的信心,家属对自己对患者的态度、情绪与行为也在恶性发展,不能把握自我,通过自杀摆脱现实,不能体会患者内心的感受,患者得不到家属的接纳、尊重与助长,甚至个别患者被打骂、禁食、关锁等,心理再度受挫、畸形,并丧失了生活的能力和社会功能,成为真正不可挽救的残疾人。

5结论

调查结果表明,社区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护理不容忽视。对监护人和社区工作人员等不同人群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精神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贫困精神病患者康复和回归社会的比率,减少病人、家庭的痛苦,减轻社会的压力。

精神病患者多数时间生活在社区,生活单调以及本身疾病导致生活兴趣缺乏,社会能力减退,甚至生活懒散,精神退缩等综合症。因此,目前国内外精神卫生组织和有关专家都提倡让病人走出医院,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康复过程是病人适应与再适应的过程,培养和训练其生活、工作技能,这是社区医疗康复的目的而社区康复工作成功的关键取决于社区康复护理。

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是指精神病患者在精神因素或精神症状的影响下,突然发生的针对自身和他人的暴力行为。目前,对其产生的机制知之甚少,预测有较大的困难,精神疾病患者暴力攻击行为发生率为一般人的10倍,并且具有隐蔽性强、危害性大的特点。目前,患者出院后的随访主要依赖患者本人和家属的复诊,而很少有由医疗机构组织的系统回访研究和监测。有系统、有针对性的社区家庭干预是减少和预防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十分有效的措施。大多数患者回到社区后未能得到正规治疗,难以坚持长期服药。因此,这些患者常常处于发作-治疗-缓解-停药-再次发作-病情恶化这样一种恶性循环中,再加上全社会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和知晓率都处于相当低的水平,导致精神疾病患者即便康复了也会受到社会的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这些因素都造成了精神疾病患者治疗率低下。若精神病患者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治疗,病情保持稳定,严重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就可大大减少。

6建议

6.1宣传普及精神疾病防治知识 ,编写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印发宣传画册,利用“助残日”、“世界卫生日”、“精神卫生日”,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加强精神卫生和心理卫生知识的宣

传教育,提高社区人员的知晓率,消除对精神病患者和家庭的偏见,为患者回归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6.2定期举办讲座与咨询,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有关疾病的相关知识,了解疾病病因,各种症状描述,影响病情复发因素及疾病控制方法。如何把握情绪的释放与控制,精神药物治疗教育等,使之都能正确认识和对待精神疾病,主动配合治疗,从而保证对患者达到长期良好的康复。

6.3加强患者家属的联谊活动,构建家属的交流平台。使其可以相互交换在病人发病、治疗、恢复等各个阶段的护理经验,彼此支持,重建并巩固对患者康复的信心。针对不同能力的病人,家属采取不同的方法,制定合理的个性化康复计划,为患者创造适宜的环境,从点点滴滴入手,对患者进行训练,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与人相处能力和参与家庭生活能力等,进而向社会融入,进行社会适应能力、职业技能和社会交往培训,达到真正回归社会。

6.4建立社区活动站,以娱乐和工疗为主,充实患者余暇生活,培养自主能力和互助精神。同时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帮助患者逐渐改善认知,恢复社会功能,防止疾病的复发,增加重新回归社会的可能性。

6.5对社区协管员、残联工作人员和公安干警等不同群体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精神卫生知识的培训,共同参与社区精神病患者的康复。

6.6培训一批社区精神科康复护士,为患者提供持续完整的优质护理。一方面提供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处理不良情绪,鼓励其表达内心的意愿,并给家属提供支持帮助。另一方面通过定期家访、电话联系等方式,了解患者的服药情况,观察患者的精神状况,协调患者与家属、邻居的关系,协助患者安排日常生活,改善生活质量。若患者的病情有所波动,马上与医生联系,安排患者就诊或住院,让患者及时接受治疗,防止病情的复发。

 

第二篇:精神病总结

久长路社区严重精神病患者排查管控工作总结

根据钓鱼城街道提出的关于全面开展肇事肇祸等严重精神病患者排查管控工作的紧急通知的目标任务和要求,我社区制定了开展精神病排查管控工作实施方案,现将排查管控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20xx年久长路社区管理重性精神病病人3人,规范管理率100%, 督导管理是精神病防治工作的重点,我们除了通过电话对病人进行服药指导和督促外,还定期组织人员到病人家中和监护人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指导病人进行治疗和服药。联合社区卫生服务站对病人服药情况的督导管理,由社区卫生室人员负责其所属区域内的精神病病人督导及定期进行随访,由于他们和病人居住场所比较近,服务的对象又主要就是本社区居民,因此相对比较熟悉病人的情况,比较容易和病人沟通交流,督导起来也比较便利,有效地提高了病人的服药依从性。

1、成立以社区卫生站医生为成员的排查管控工作技术指导站,负责精神病排查管控日常工作,搞好摸底调查,建档立卡,配合精神病患者的监护人送往医院诊断及治疗,康复训练。

2、建立社会化工作服务体系,切实做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充分利用技术资源,发挥基层组织和社区居委会的作用,为精神病人提供医疗、康复等方面的服务。

3、做好摸底调查,建档立卡,全面准确掌握社区精神病患者基本情况,重症轻症,阵发性,先天性,后天性病人,因疾病或家庭遗传性引起精神病和各种疾病引起的病史调查,并按规定时间填写各种

调查报表。

4、筛查重症患者,对精神病患者,有诊断治疗指南的送往康复医院治疗,普及精神病卫生知识,创造接纳精神病人的良好社会环境,为精神病人就业提供条件,帮助解决他们有生活生产中的实际困难,从而顺利回归社会正常生活。

5、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素质,使用基层精防康复工作人员统一培训教材,对社区卫生站医生和志愿工作者及家属进行培训。

久长路社区

2014-11-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