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工学结合实习基本常识

《工学结合实习指导书》

第一章  工学结合实习基本常识

工学结合教育,就是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环境,给学生在校期间交替安排学校理论专业学习和校内外实习与顶岗工作的一种教育方式。在工学结合实践中,国内许多职业学校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多的研究与应用成果。然而,在中国国情条件下,由于各地职业学校的办学体制不同、经济发展基础不一,在工学结合的实施上,还存在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如何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效机制,需要我们不断的思考与实践。

工学结合也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形式多种多样,有一年分为三学期,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的;也有一个星期几天学习几天工作的;也有每天半天学习半天工作的,等等。无论是什么形式,他们的共同点是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也就是半工半读。这里的工作不是模拟的工作,而是与普通职业人一样的有报酬的工作,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融人到社会中得到锻炼。学生的工作作为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除了接受企业的常规管理外,学校有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考核,并给予相应学分。

第一节  工学结合实习概述

一、工学结合实习的意义

工学结合实习是工学结合专业教学实施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实习,一方面,使学生走向社会,接触本专业工作,培养、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提职业教育业技能和技巧,初步实现社会心理角色的转变,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社会竞争,实现实习和就业的有机结合,为毕业论文环节的实施收集资料,增加经验;另一方面,通过实习指导工作,也要使我们教师真正深入了解就业岗位群体,对行业岗位进行细致认真的研究,并根据行业需求,及时地反馈信息,调整和强化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

二、工学结合实习的目标

1.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科学的创新精神和熟练的专业技能;

2.学生在企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各岗位工作任务,训练岗位工作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较快、较好地达到岗位要求;

3.熟悉各岗位的技术规范和施工标准,了解各工序的工作内容及要求;

4.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工艺方案,参与解决生产实际中的技术和管理问题;

5.体验与工友之间、与上下级领导之间的协作、服从关系,积累社会经验;

6.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树立安全操作意识;

7.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及管理模式,理解各种管理制度的意义;

8.培养撰写技术总结、技术论文的能力。

三、工学结合教育改革

 1.工学结合教育在我国职业学校中目前还处在起步探索阶段,在试点阶段前期要做好对活动的宣传工作,教师要转变观念,将工学结合教育提高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高度来予以认识,积极做好工学结合教育的组织与指导工作。学生及家长的积极支持与配合,这是改革取的成效的重要保证,是工学结合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

 2.工学结合教育改革通过创新的组织方式,建立一种能具有推广性的长效模式,强调从学校联系单位向学生自主寻找实习单位转变是我们工学结合试点工作的核心,这可打破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量化概念,将整个社会作为中职学校潜在的实习基地,深化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广度和内涵,形成学生、家庭、社会、学校共同参与实习教育的新机制,使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拓展到整个社会,解决了学校大量学生实习资源不足的困难,利于工学结合教育长效机制的实现。

 3.要加强对工学结合工作的全程管理,做到领导重视,管理规范。不同实习单位,不同实习岗位会给教师指导、学校的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但要转变观念,制定相应管理办法,采取学生、家长、企业与学校共同介入管理的新模式,调动学生及其家长、企业、中职学校各方的积极性,打破以往过度依赖学校教育的传统做法,树立学生与家长对个人及子女教育的负责态度。当然在实习中,学校也要加强指导,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人身安全、法律等方面的支援和服务,切实维护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正当权益。

四、工学结合教育对策

 1.从学校联系单位向学生自主寻找实习单位转变。

汲取国外产学合作教育的成熟经验,突破传统的学生实习全部由学校负责联系企业的做法,由学校推荐与学生自找实习单位相结合。学生自主寻找实习单位后,打破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量化概念,利用学生与家长丰富的社会资源,扩大了学校的实践教学基地资源,将整个社会作为学生的潜在实习基地,扩大了学生实习地理空间,以解决学校实践教学基地资源不足的困难,同时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效机制建立创造有利的条件。

 2.从传统集中实习向分散实习转变。

通过学生自找实习单位,社会与家庭关系的介入,企业接受学生的积极性将提高,实习学生人数也在企业可接受的程度,学生实习期间的住宿、生活也易于解决(这通常是一个困难问题),适合于浙江省中小企业的现状。同时,由于变传统集中实习为分散实习,可使企业能保证学生真正实现顶岗实习及相应岗位的轮换,可以较好地提高实习质量,并利于学生潜在就业的安排。

 3.从专业实践向社会实践转变。

中职学校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工学结合也应以此方针为指导,在工学结合的企业岗位选择中,要考虑学生的就业倾向,尊重学生的企业岗位选择,使他们能找到理想的实习单位。大量的企业调查表明,目前企业用人更关心的是学生的工作敬业精神、工作态度。现在,中职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与前辈相比,他们社会经验缺乏,独立工作与生活能力偏弱。通过工学结合实践,可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企业文化,体会生产劳动的艰辛。因此,在工学结合的实践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但更重要的是要强调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道德的培养。即工学结合的实践要从注重专业技能向重视学生的职业素养转变,从重视专业实践向社会实践转变。只要学生能找到合适的实习岗位,并不要十分苛求专业的对口,可有多样化的实习内容,这在中国国情下,尤其显得重要。

五、工学结合实践

 依据对策,中职学校可以开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实践,原则是:学校指导,自找岗位,顶岗工作,社会实践。具体实施方法为:

 1.工学结合时间的确定。

工学结合时间的确定要综合考虑学生在下企业之前已经过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与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具有企业第一岗上岗基本能力,减少学生在企业实习时的适应期;同时考虑到学生经过在校的学习与训练,对专业已有了解,对今后个人的发展也有了一定的方向,因此工学结合的时间不宜太早。工学结合的时间一般放在第四学期,实习时间不能太短也不易太长,一般二到三个月为宜,要利于企业接受学生,利于学生深入到企业中去,综合考虑确定实习时间为3月至5月比较适宜。

 2.实习单位的确定。

实习单位的落实是工学结合试点工作能否成功的关键。在工学结合实践方案的制定中,强调要求学生自主寻找实习单位或由学校推荐单位。中职学校提早半年开始对试点班学生进行宣传,并编制了工学结合的宣传手册,将工学结合的组织方式,工学结合的意义告知给学生与家长,取得了学生与家长的广泛支持,学生与家长联系实习单位的积极性较高。对确有困难的学生,由学校教师推荐 1 ~ 2 个单位,但也要求学生自己去单位联系,这样可加强学生参与工学结合的主动性与责任性,保证了工学结合试点工作的正常进行。

 3.工学结合的教学内容。

由于是从传统的集中实习转变为分散实习,学生的实习单位不一,工作岗位多样,有的学生以专业实习为主,也有部分学生是以非专业的社会实践为主。因此,中职学校制定了专业实习与社会实践实习的2个基本要求,如要求学生在企业中能了解3~4个工件的工艺维修操作流程,了解实习企业的车间管理流程。同时要求学生学习、了解企业文化,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以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来体现实习效果。

 4.工学结合的管理。中职学校组织了工学结合教学改革项目组,由安置部门牵头,专业和学生管理部门配合实施具体实施,为每个学生配备了指导教师,加强了对学生在落实单位期间、实习期间的联系与指导。并制定了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管理办法、工学结合实习手册、工学结合考核办法,要求学生在实习期间写周记,实习后有总结等。对实习所在企业,中职学校也制定了企业对学生实习的指导要求,要求企业为实习学生配备指导人员,加强对实习学生的管理,尽可能为学生在实习期间发放一定的生活补助及提供一定的生活条件。由于学生实习的地理空间范围较广,中职学校要求学生指导教师在实习前期每周要和学生联系一次,主要通过电话或QQ,每2周要派教师去若干个实习单位了解实习进展情况,以加强对实习学生的管理。并在中职学校网页上,设置工学结合的专栏,刊载学生的实习体会,学生也能通过网页互相交流,使学生虽然在校外,但能感到中职学校对他们的关怀。

第二节  工学结合实习的相关内容

一、教学要求

工学结合实习最主要的要求就是要达到在课堂上达不到的教学目标。其主要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科学的创新精神和熟练的专业技能;

(2)学生在企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各岗位工作任务,训练岗位工作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较快、较好地达到岗位要求;

(3)熟悉各岗位的技术规范和施工标准,了解各工序的工作内容及要求; 

(4)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工艺方案,参与解决生产实际中的技术和管理问题;

(5)体验与工友之间、与上下级领导之间的协作、服从关系,积累社会经验;

(6)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树立安全操作意识;

(7)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及管理模式,理解各种管理制度的意义;

(8)培养撰写技术总结、技术论文的能力。

二、工学结合道路的必然性

1.在人类的知识体系中,有两类知识,一类是可以用言语交流的知识,另一类是不能用语言来交流的知识。

前者称为“明确知识”,后者称为“默会知识”。“明确知识”(显性知识),也即可以用书面文字、图表或数学公式表述的知识。这类知识是可以编码的,可以存储在书本典籍中代代相传。它的学习和掌握,主要在采取听讲、阅读、理解、记忆、复述过程之中。“默会知识”(缄默知识)是一种不能准确编码、不能系统表述的“实践性知识”。这种知识存在于个人的体验和经验之中。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默会知识”——技能技巧,特别是操作性技能技巧的掌握,一定要由两个关键因子促成:一是“师傅”及其示范和样本式的手把手传递;二是“徒弟”步步的模仿,用心的体悟及其身历其境的“历练”。两者缺一不可。

这就使我们在新理论下建立起这样一个重要认知:即如果我们把职业教育视为一种“百工”教育、技能技术教育,那我们就必须认识到职业技术教育的知识形态或类型主要是以“默会知识”为特征、为构成、为本位的。这种知识仅仅靠课堂是不能传授的,其只能在实践中“习得”。

  2.近年来一些学者对“工作技能获取的主要途径”的量化研究。

在当代行为科学研究的成果中,关于“工作技能获取的主要途径”的量化统计分析,对我们研究职业技术教育走“工学结合”道路必然性的认识也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抽样调查研究,人们工作技能,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规划和沟通的能力、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乃至动手能力等等,都要在工作和生活实践中通过不断学习与训练才能获得,即在“做”中才能“学”得。

第一,技能性知识(默会知识)仅由教师单方面通过教科书和课堂向受教育者传递,是没有理论依据的,也不会产生好的效果。因为课堂只适合事实知识、原理知识的传递。

第二,作为高新技术时代的职业教育,要实现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重点,以深化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动力,改善职业教育发展环境,提职业教育业教育教育质量的要求,就必须改变我们现有的、大家习惯的、以学校和专业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和靠课堂讲授“技能”、靠教室传递技能的反规律的做法,积极研究和遵循职业教育教学的规律与特征办事,重视实践,重视技能,全面推行技能型人才培养行之有效的“工学结合”模式。因为只有“工学结合”,才能创造出技术教育工厂化、车间化的真实环境与职业氛围,才能构建师傅与学徒的技术教育的传递链条,才能得到实际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的经历与体验,以及企业文化、敬业精神、职业道德的感受体验,实现学生的“预就业”或就业订单。总之,职业教育教育是一种新时期、新技术、新形势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一种以“默会知识”为主体的教育,一种“严”技能型的教育,一种以熟至巧的实践型的教育,一种“预就业”的教育,它只能通过“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实现。

三、工学结合的共同经验

1.工学结合形成的历史动因。

机器化大生产在推动了世界性工业革命的同时,也加速产业化分工和生产技能结构化、专门化、深维修操作化的发展。因而工业化和现代化社会经济增长方式对劳动力已不再是单纯体能与数量上的追求,而转移到更加注重对劳动力综合素质水平和现代岗位技能水平的提高等方面。这种产业化、现代化过程,必然孕育了劳动力教育由简单化转向高素质化、高技能化的“量与质”统一的新要求。它意味着传统的由学校单方实施的公共民生教育,必须走向“企业加学校”、“工与学并举”、“工与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和高级形式。这是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共同经验,也是高技能人才教育培养重要的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我国“工学结合”概念的提出。

“工学结合”这一概念在我国近代教育史上也曾出现过,它的名称叫“工学并举”。在中国,其最早的提倡者是天津工业第一次现代化时期的著名民族实业家和职业教育家周学熙。他,倡导“工学并举”的办学思想,强调“实习工厂与工业学堂联为一气”,“以工厂为学生之试验厂,即以学堂为工徒之研究室“的培养模式。周学熙“工学并举”这一职业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不仅培养了大批高级实业技术人才,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近现代化和大城市化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新中国建立以后所形成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半工半读”工学结合模式的创立、推广和完善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3.“异曲同工”——世界几个发达工业化国家的“工学结合”模式概述。

(1)德国的“双元制”。这种合作教育制度,通常要求受教育者每周3.5天要在企业实践,1.5天坐进课堂接受理论教学。“双元制”主要有两个鲜明特点:

一是职业学校的招生和教育计划制订要能够满足企业的需要,企业和经济界需要多少人,就培训多少人;二是以技能培训为主,考试也以技能为主。

(2)英国的“三明治”教育。其通常的做法是:学生一入学,就先到工厂、企业进行一年的工业训练,然后回校学习2~3年的理论知识,最后一年再去工厂、企业实习。“三明治”教育,对学生在企业的工作时间有严格的规定,即四年制学生的工作时间不少于18个月,三年制不少于12个月。这种模式根据学生在交替过程中在企业连续性工作的时间长度差异,又有“厚三明治”(一年或近一年),和“薄三明治”(三四个月)之别。

(3)北美国家的“合作教育”。加拿大合作教育协会将其定义为“合作教育计划是一种形式上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在合作教育雇主机构中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的计划。通常的计划是提供学生在商业、工业、政府与社会服务等领域的工作实践与专业学习之间定期轮换。”合作教育做法上的特点主要是根据学校所设专业的需要与有关企业取得联系,而后依据合同企业要向学生提供劳动岗位和一定的劳动报酬。同时,企业还要派管理人员辅导学生适应劳动岗位、安全操作,确定学生所应掌握的技能,并评定学生在“顶岗工作,有偿劳动”期间的职业技术能力、劳动质量等方面的考核成绩。

此外,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澳大利亚以行业为主导的 “TAFE”模式、新加坡的工艺职业教育的“教学工厂模式’”等,也都显出各自的优势和特点。

第三节  做实工学结合实习的基本内涵及途径

 一、做实工学结合的基本内涵。

做实“工学结合”,也就是把“工学结合”这件事干得很真,很实诚。“工学结合”作为新时期职业教育的根本方向和根本出路,作为科学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体系,需要按其自身规律和系统要求逐一落在实处。

  二、做实工学结合的基本途径

1.要彻底建立起一种全新观念。

所谓全新观念,即我们对于职业教育在新形势下如何改革与运行的一整套的新知识和新觉悟、新价值观。其中每个从事职业教育的人都应该迅速建立起全面推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既是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由初级阶段走向高级阶段的重要标志和唯一路径的基本认识,,把工学结合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生存底线和发展变革求新的根本方向,作为我们思考职业教育全部问题的第一等重要概念,并据此来彻底转变我们的办学思想,转变我们的办学模式,转变我们的办学机制。构建崇尚“根本”(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教育的根本方向和根本出路)、循名核实(按其名而求其实)的新校园文化。

2.推行工学结合的办学资源必须到位。

这里所说的资源,主要指用于工学结合模式构建和运行的有形资本资金,设备设施,教学工厂,“双师型”和师傅级教师,可长期使用的校外实训基地,真实存在的社会生产型与服务型机构的技术岗位等。显而易见,办学资源是走工学结合之路最实在的要素。职业技能教育无论如何都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实训体系加以保证。因此,做实工学结合,一定要想尽办法优先做实工学结合模式的资源。国内外的教育专家都承认职业教育是一种高投入的教育,但我们也要明确,只有高投入,才能有高产出、高回报。

3.全面适应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专业体系必须到位。

职业教育是一种就业导向的新技术岗位及能力教育,突出的是技能本位和实践性原则。工学结合模式强调的是依托企业行业岗位需求技术发展需求以及市场需求来开发、设计和组织专业。因此,国内外职业技术教育的佼佼者在专业设计上走的都是以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为保障,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主体,以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专业范式。但到目前为止,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开发都尚处在以学校为主导,以学科知识为体系的阶段。“压缩饼干式”的专业体系状态、“述而不作(做)”的教学过程样态、因人设课的专业计划状态都普遍存在。这显然背离职业技术教育的规律、职业技术教育的知识类型特征(默会性)和科学性。专业体系建设和改革是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和难点,而围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全过程来规划设计专业体系就更难。因此,我们就更要站在历史责任、科学发展观和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高度,依据“工学结合”的特点和要求,依托企业或者校企合作委员会、专业委员会重新规划设计专业。以变革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积极探索利于职业能力培养,利于工学结合运行、利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取、利于教学内容更新、利于学分制实施的现代专业体系。坚决避免学科本位的专业思想和行动,坚决克服“理论充斥课堂,实践仅在纸中”。借鉴国内外成熟的职业教育专业体系开发理论与方法,按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律和能力科学整合知识,创新专业体系与专业形式、考核形式,为做实“工学结合”作应有的努力。

4.全面服务于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制度和体制必须到位。

做实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一定要有相适应的、真正有益于工学结合模式运行的制度保障。这种制度保障应该是建立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为本位这一新价值观基础上的。它应该包括:全面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特色化工学结合模式专业建设制度、全面实行学分制的方案与运行细则,以及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制度、企业顶岗或实习实训评价与考核制度、专业聘任向“双师型”教师倾斜的制度、教师企业顶岗轮训制度、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学生管理(教学秩序)制度、工学结合模式下的素质教育制度的研究、双证书制度、双证课制度等等。

应该说,目前所有的学校都不缺少制度文本,然而真正能实施的不多,能与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运行处处衔接的也不多。我们说一切制度都是组织任务、组织宗旨以及确保如何做正确的事、如何正确地做事而展开的规章体系,但前提是规章制度本身首先要科学、要正确。知道制定的这个制度是为了什么,引导什么,抵制什么,褒奖什么;制定出来的规章制度是否有利于以实践教学及环节为主体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工与学的结合,是否有利于专业改革,是否有利于学生技能的发展、就业素质发展、个性发展,是否有利于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取得双师资格的积极性、继续教育继续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是否有利于调动整个学校在工学结合模式条件下人的积极性和和谐发展。凡此种种都极为重要。

三、工学结合实践过程

1.校企合作制定培训计划

校企联合制定一年或一年以上的培训计划,内容包括:工学结合的目的、培训地点;工学结合的内容、导师入选;工学结合时间、进度安排;工学结合学生掌握相关技能的程度;工学结合成绩的考核和坚定。

2.签订工学结合合同

校企双方可以通过“定向培养”、“2+1”模式、签订师徒关系合同等多种形式达成合作关系,以签订师徒合同为例,为了保证工学结合教学计划顺利落实,公司选拔技术好、素质高的业务骨干与学生签订师徒合同,在合同上明确师傅的责任和义务、徒弟的责任和义务,一切技能都是在顶岗实习中掌握,并由公司主管培训领导和学校实习带队教师、车间等负责人员组成监督小组,定期检查实习计划的落实情况、实习效果与进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达到培训计划的要求。

3.结合顶岗实习内容安排相应的理论专业

由于目前企业的技术要普遍超前学校的教学内容,而且更具有针对性,所以学习相关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来补充理论教学的不足。通过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为以后快速适应企业需要提供了保证。应该安排学校的教师与企业相关骨干培训人员多交流,举行座谈会,类似教学部门的教研会,共同制定学生的专业及教学计划。当然,考虑到学生就业的企业从事的工作会有差异,可以与企业相关培训人员研究怎么样做好衔接,由校内教师打好基础,在顶岗实习期间由企业相关人员再进行专门培训。另外,在实习期间多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学习及工作心得,总结实习心得,写出实习报告。通过学习、交流、讨论发现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计划。

 四、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实施

当前各职业教育正在进行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教学改革,职业教育课堂作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岗位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的主要渠道之一,是教学改革的发起地和主要阵地。实施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对引导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确保教学质量意义重大。因此,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构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已成为各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一项课题。

1.传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传统的以“知识本位”为基础的评价观,已不能满足工学结合模式下职业教育课堂教学评价的要求。

具体表现为:在评价功能方面,主要为教学管理服务,忽视评价的反馈、诊断和指导功能;在评价主体方面,存在评价主体缺失现象,教师没有参与到指标体系的制定和评价过程中;在评价内容方面,评价指标主要针对教师的理论课教学,注重对教师知识传授水平和知识基础的评价,而忽视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评价。与此同时,也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关键地位,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提高的程度及在实践中的参与程度等方面内容几乎没有涉及。

2.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对职业教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提出了新要求。

较传统课堂教学,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教学目标能力化,由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职业化,由单纯的强调理论知识转向实践与理论并重,依据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行动化,由讲授法转向“教、学、做”一体化的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学场地实践化,由固定教室转向教学、实训一体化的实训教室。因此,在工学结合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突出能力目标、用适当的任务进行能力训练”的教学模式。这对职业教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突出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由教与学双方决定,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师教学质量的直接体现和证明。因此。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必须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实施评价,包括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人数和参与时间。各层次学生是否都参与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技能是否得到充分训练,职业能力是否有一定的提高等方面。

二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全面评价。工学结合模式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形式已对职业教育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在以任务为载体的课堂教学中,从项目的选取、到教学情境的设计、再到教学方法的选用等都需要教师有较高的设计能力;在学生分组学习过程中,既要使学生有较高的积极性,又要保证良好的秩序,还要兼顾教学安全,这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组织能力;“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中。从问题情境的创设,到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适当指导,使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操作习惯,都需要教师有较强的引导能力;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了解企业的经营过程和生产流程,才能在项目、典型的工作任务选取方面有的放矢;在技能训练中。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才能示范准确、指导到位,这些都需要教师具备较丰富的企业实践经历和实践能力。工学结合模式下职业教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既要做到对教师进行全面的“评”,又要突出对学生的“评”,而传统的评价体系,无论在评价理念、指标体系的结构与内容,还是评价方式等已经不能满足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因此,必须构建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相适应的职业教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

3.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结合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明确专业的定位,就职业教育专业性质而言可以大致分为基础专业、专业专业、实习专业。而每类专业根据其性质在整个专业体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基础专业突出的是基础性、服务性。专业专业突出的是专业性、衔接性。实习专业突出的是技术性、实用性。因此各个类型专业所建立的评价体系形式不尽相同,在考虑整个评价评价体系在所有专业中通用性的同时,又需要考虑各个类型专业的定位,甚至其中每一门专业的规划思路。

如图1-1所示,整个专业评价体系可以分为专业实施、专业考核、专业反馈总结三个阶段。

图1-1 专业评价体系结构

专业实施阶段包括专业计划、专业大纲、教案的准备,教学目的的确立,以及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教学内容的讲授,教学方法与手段。

专业考核阶段包括考试的形式,考试的重点及试卷内容的研讨及创新,成绩评定体系的综合性。专业反馈阶段包括学生测评及对阶段考核成绩的总体性分析,对新一阶段的整个评价体系结构进行改进与完善。因此,通过此专业评价体系对各门专业进行循环性的评价,以一学期为一个完整的评价阶段,经过几个阶段的评价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大纲,达到理想的专业教学目的和效果。

4.评价体系的实施

以我校《汽车运用于维修专业实训(取中级证)》专业为例,简要阐述整个评价体系的实施。其中在整个实训专业结束后的技能鉴定考核中,严格的按照国家制定的技能人才考核相关办法及结合本专业的教学大纲及计划制定了具有职业教育自己特色的技能人才考核体系。

(1)建立本专业的教学大纲及计划

1)地位、目的和任务。汽车运用与维修实习专业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主要实习专业之一。通过学习本专业使学生获得对汽车运用与维修感性认识,了解汽车运用与维修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方法,基本掌握汽车运用与维修的操作技能和汽车运用与维修典型零件的方法。使学生能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2)基本要求和内容。要求通过学习本专业使学生了解汽车运用与维修的种类、结构、各种概念的定义以及工具、辅具的种类等。掌握汽车运用与维修操作的功能及使用方法,正

确操作汽车运用与维修。通过本专业的典型实例维修操作,使学生能基本掌握汽车运用与维修典型零件的维修操作工艺分析,维修操作参数的选择,拆装方法,维修的装夹等。结合生产实践,使学生根据典型零件的维修操作,具体地对实际生产中的零件进行维修操作,进一步地使学生熟悉过程、技巧和零件的维修操作工艺分析,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节  汽车专业工学结合实习主要内容

一、工学结合专业主要内容

在企业指导教师的介绍和操作示范下,了解该企业所使用的举升机、换油机、诊断仪、拆胎机、轮胎平衡机、四轮定位仪等保养维修专用设备。并结合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完成以下主要课题的实习。

1.汽车保养维护

在企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搜集、学习相关资料,了解该企业各品牌汽车的各级保养维护技术规范和标准流程,并接受派工单,完成相关保养维护作业。

2.汽车机械维修

在企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搜集、学习相关资料,了解该企业各品牌汽车的发动机、底盘、车身等机械部分的拆装和检测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流程,并接受派工单,完成相关机械维修作业。

3.汽车电器维修

在企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搜集、学习相关资料,了解该企业各品牌汽车的各电器系统的拆装和检测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流程,并接受派工单,完成相关电器维修作业。

4.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

在企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汽车常见发动机、底盘、电气系统、车身的故障的分析,根据汽车故障现象参与制定维修方案,完成相应的汽车检测、诊断和排除工作。

5.汽车空调

在企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汽车空调常见故障的分析,根据汽车空调故障现象参与制定维修方案,完成相应的汽车空调故障的检测、诊断和排除工作。

6.汽车美容

在企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汽车车载影音设备装饰、防盗装置的装饰、倒车雷达的装饰、汽车内部装饰、车窗玻璃装饰、车身装饰、车身大包围、汽车封釉、汽车上蜡抛光、汽车划痕修复、汽车清洗等作业。

7.汽车量具和测量

在企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万用表使用及电子元件测量、游标卡尺的认读、千分尺的认读、百分表的认读、万能角度尺的认读、水平仪、量具的维护与使用等作业。

二、工学结合毕业设计

在校内外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学生经过选题、开展研究和实验、撰写论文,完成相关设计作业。

1.工程机械维修岗位

(1)入职教育  通过“三级安全教育”,保证工学结合实习学生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实习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本单元教学应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包括参观、座谈、演讲等与课堂讲授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中组织重视安全、技术熟练、富有经验的老工人进行安全操作示范,边示范、边讲解,重点讲安全操作要领,说明怎样操作是危险的,怎样操作是安全的,不遵守操作规程将会造成的严重后果等内容。

(2)专用维修设备认识  在企业指导教师的介绍和操作示范下,了解该企业所使用的举升机、调试台、检测仪等维修专用设备。

(3)发动机的维修  在企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搜集、学习相关资料,了解各类工程机械用发动机的性能特点、维修技术规范和施工标准流程,并接受派工单,完成相关发动机维修作业。

 (4)传动系统的维修  在企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搜集、学习相关资料,了解各类工程机械传动系统的性能特点、维修技术规范和施工标准流程,并接受派工单,完成相关发动机维修作业。

(5)液压系统的维修  在企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搜集、学习相关资料,了解各类工程机械各液压系统的性能特点、维修技术规范和施工标准流程,并接受派工单,完成相关发动机维修作业。

(6)故障诊断与排除在企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工程机械常见发动机、传动系统、液压系统的故障的分析,根据故障现象参与制定维修方案,完成相应的检测、诊断和排除工作。

2.汽车电子产品改装岗位

 (1)入职教育  通过“三级安全教育”,保证工学结合实习学生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实习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本单元教学应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包括参观、座谈、演讲等与课堂讲授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中组织重视安全、技术熟练、富有经验的老工人进行安全操作示范,边示范、边讲解,重点讲安全操作要领,说明怎样操作是危险的,怎样操作是安全的,不遵守操作规程将会造成的严重后果等内容。

  (2)汽车电子产品认识  在企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搜集、学习相关资料,熟悉市面上各类汽车电子产品的品牌、性能特点、价格、营销渠道等。

  (3)改装专业工具认识   在企业指导教师的介绍和操作示范下,了解汽车电器改装常用或专用的工具、仪器及设备。

 (4)汽车音响改装  在企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搜集、学习相关资料,了解汽车音响、导航的选择、安装、调试等技术规范和施工标准流程,并接受派工单,完成相关汽车音响改装作业。

 (5)汽车中控防盗改装  在企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搜集、学习相关资料,了解汽车中控防盗、倒车雷达的选择、安装、调试等技术规范和施工标准流程,并接受派工单,完成相关汽车中控防盗改装作业。

(6)汽车灯类改装  在企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搜集、学习相关资料,了解汽车大灯、LED装饰灯的选择、安装、调试等技术规范和施工标准流程,并接受派工单,完成相关汽车灯类改装作业。

三、工学结合学习评价

1.考核原则

学生在工学结合实习期间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指导,校企双方要加强对学生的工作过程控制和考核,实行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校企双方考核制度。

2.成绩考核评定

(1)考核分两部分  一是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占总成绩的60%;二是学校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综合实践(毕业总结)报告进行评价,占总成绩的40%。

(2)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考核  学生的顶岗工作可以在不同单位或同一单位不同部门或岗位进行,企业要对学生在每一部门或岗位的表现情况进行考核,填写“上岗实习鉴定表”,并签字确认,加盖单位公章。

(3)学校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考核  学校指导教师要对学生在各企业每一部门或岗位的表现情况进行考核,在每一个岗位,学生要写出工学结合实习周记、工学结合实习总结报告、毕业论文,学校指导老师要对相应内容及时进行批改、检查,给出评价等级。

(4)考核方式为等级制,分优秀、良好、中等、合格和不合格五个等级,学生考核合格者获得学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