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期末总结

八年级期末总结

转眼间一学期又结束了,现就一学期工作进行总结。

一、 尽力做好本职工作

本期我同时担任七年级和八年级、本校和分校的课程,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好的锻炼机会。在我们全体地理组教师互帮互助下,特别是我师父的谆谆教导下,为了能够讲好每一节课,我课前认真备课,积极查阅资料,争取把课堂设计的充实有趣,在给学生巩固知识的同时能有所提升。认真给学生做好反馈练习和讲解,解决学生的疑惑。

二、 参加培训,提升自我。

学校给年轻老师提供了许多培训和提升的机会,比如翻转课堂,比如慕课,比如地理数字课堂,比如雷夫教育等等。这些培训不但对我们的教学水平有很大的帮助,也让我们能接触到不一样的教学理念,教育信仰等等。另外,市里的各种教研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提升和展示自我的机会。这些活动充实了我的教学生活,让我意识到自己教学的不足,从而能够加以改进。

三、 理论学习,提升自我。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教师也是一样。本期我通过阅读不同的理论知识来提升自我,种类很多,有地理,有文学,有历史,有教育理论等等。它们能帮助我打开思维,更好的为教育事业服务。

四、 积极认真参加学校活动。

学校为青年教师提供了许多锻炼自己的机会,比如“六个一”,比如四十年校庆系列活动。这些活动我都认真准备,积极参与,不仅仅是能提高自己,也能更好的融入这个大家庭。

但是,在回顾这一学期工作时,发现存在的问题非常多,如下:

一、专业知识有待提高,不能从一个更高的角度看待教材,无法对教材进行深刻的把握,自然不能娴熟的运用。老教师提醒我说要经常学习,多看书,不然你的知识水平就迅速的下降到初中生的水平,我深感如此。

二、课外知识太匮乏。

地理本身是学科联系性比较强,没有丰富的课外知识就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但是就目前自身的情况而言,急需提升。

三、 优质课的提升

本期“六个一”的粉笔字比赛和公开课都已完成,尤其是公开课让我感触颇多,活泼有序的课堂需要教师的引导,公开课暴露了我在平时讲课时的诸多问题,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课程资源没有整理好,这也使我下定决心要认真研究每一节课,把每一节课都当做公开课。

四、 地理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兴趣课堂,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进行的扩展和提升,但是本期第二课堂并未达成预定目标,原因:

1.课堂纪律无法保障。有近一半的学生是非自愿进入地理第二课堂的,导致学生水平不等,当然更大的问题是教师没有设计一个良好的规章制度来保证课堂纪律。

2.课程资源过于单一

虽然也采取了比赛、小调查、制作表格、学生主讲、视频等多种方式,但是缺乏有效的评价和鼓励机制,效果不明显。

总之,今年的工作有喜悦,但更多的是遗憾,不过我依然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在下一学期一定会做的更好!

 

第二篇: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总复习总结

八年级期末总复习总结

第十六章    分式

1.       分式的定义:如果A、B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中含有字母,那么式子叫做分式。

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是分母不为零,分式值为零的条件分子为零且分母不为零

2.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或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
3.分式的通分和约分:关键先是分解因式

4.分式的运算:

分式乘法法则: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分母。

分式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分式乘方法则:  分式乘方要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                       

分式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分式,然后再加减

混合运算:运算顺序和以前一样。能用运算率简算的可用运算率简算。

5. 任何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次幂等于1, 即;当n为正整数时,  (

6.正整数指数幂运算性质也可以推广到整数指数幂.(m,n是整数)

(1)同底数的幂的乘法:

(2)幂的乘方:;

(3)积的乘方:

(4)同底数的幂的除法:( a≠0);

(5)商的乘方:();(b≠0)

7. 分式方程:含分式,并且分母中含未知数的方程——分式方程。

解分式方程的过程,实质上是将方程两边同乘以一个整式(最简公分母),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

解分式方程时,方程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时,最简公分母有可能为0,这样就产生了增根,因此分式方程一定要验根。

解分式方程的步骤 :

(1)能化简的先化简(2)方程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化为整式方程;(3)解整式方程;(4)验根.

 增根应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其值应使最简公分母为0,二是其值应是去分母后所的整式方程的根。

分式方程检验方法:将整式方程的解带入最简公分母,如果最简公分母的值不为0,则整式方程的解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否则,这个解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列方程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1)审;(2)设;(3)列;(4)解;(5)答.

应用题有几种类型;基本公式是什么?基本上有五种: (1)行程问题: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时间而行程问题中又分相遇问题、追及问题. (2)数字问题 在数字问题中要掌握十进制数的表示法. (3)工程问题 基本公式:工作量=工时×工效. (4)顺水逆水问题   v顺水=v静水+v.      v逆水=v静水-v

8.科学记数法:把一个数表示成的形式(其中,n是整数)的记数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大于10的n位整数时,其中10的指数是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小于1的正小数时,其中10的指数是第一个非0数字前面0的个数(包括小数点前面的一个0)

       第十七章    反比例函数
1.定义:形如y=(k为常数,k≠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其他形式xy=k    

2.图像: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属于双曲线。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直线y=x和 y=-x。对称中心是:原点

3.性质: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一、第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
    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二、第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
4.|k|的几何意义:表示反比例函数图像上的点向两坐标轴所作的垂线段与两坐标轴围成的矩形的面积。
                          第十八章    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

2.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经过证明被确认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
我们把题设、结论正好相反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叫做它的逆命题。(例:勾股定理与勾股定理逆定理)
                          第十九章    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定义:  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
矩形的性质: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平分且相等。AC=BD
矩形判定定理: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3.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菱形的定义 :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菱形的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菱形的判定定理: 1.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3.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S菱形=1/2×ab(a、b为两条对角线)

正方形定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或邻边相等的矩形。

正方形的性质: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
正方形判定定理: 1.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梯形的定义: 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直角梯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

等腰梯形的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

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同一底上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解梯形问题常用的辅助线:如图

线段的重心就是线段的中点。 平行四边形的重心是它的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疑点,这一点就是三角形的重心。 宽和长的比是(约为0.618)的矩形叫做黄金矩形。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1.加权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权的理解:反映了某个数据在整个数据中的重要程度。

学会权没有直接给出数量,而是以比的或百分比的形式出现及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的方法。

2.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median);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3.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mode)。
4.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做这组数据的极差(range)。
5. 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越小,就越稳定。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步骤:1.收集数据    2.整理数据    3.描述数据   4.分析数据    5.撰写调查报告   6.交流 

6. 平均数受极端值的影响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很少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