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建筑学上海参观实习认识实习报告

建筑学参观实习认识实习报告

               ——####

实习时间:      20##年7月10日至7月14日

实习地点:      中国  上海

参观过程安排:  7月10日   同济大学

               7月11日   新天地、田子坊、琉璃工坊

               7月12日   莫干山路50号、上海市城市规划展示馆、外滩

               7月13日   八号桥、上海壹号美术馆、复旦大学、陆家嘴

               7月14日   返程

实习目的这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更好的了解建筑,理解建筑,了解建筑设计的表现手法,学习新的建筑设计技术。

实习感受

一.对上海的最初认识

在去上海之前就了解过上海。上海,中国大陆第一大城市,四个中央直辖市之一。是中国大陆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上海创造和打破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上海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中部的长江口,拥有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最大的外贸港口。有超过2000万人居住和生活在上海地区,其中大部分属汉族江浙民系,通行吴语上海话。上海也是一座新兴的旅游目的地,具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蕴和众多的历史古迹,今日的上海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并致力于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上海是20##年世界博览会举办城市。怀着崇敬的心情,我去了上海。

这是一个让我们了解建筑的好机会,让我更深一步的了解理论与实际的差别,更好的领略建筑艺术的魅力。我们正在经历一个艺术不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实用事物之附属品的时代,我们日益懂得欣赏音乐、绘画、雕塑及文学,他们都给我们带来了真正的欢悦。我们把艺术的享受掺和于日常生活之中,并在所有的用品、衣着乃至食品中引入了美工设计,然而,仍然有一种艺术欢悦的渊源很少为人所察觉,一种凡是有人居住的场所均能遇到,一种我们芸芸众生每天路过却茫然无知的作品,这就是我们周围的建筑,建筑的艺术。所以了解建筑并发扬是我们必须做的。
  

二.参观上海

1.学校类建筑

同济大学

我们参观了同济大学四平校区,里面有很多有意思的建筑,游泳馆、中法中心、旭日楼、建筑系馆,工业设计楼等等,作为一名建筑学学生,向往一个优秀建筑人才辈出的名校,就如同半枯渴的草苗希望见识湖边芦苇的优秀与幸福。同济大学整体是一个环境非常优美,校园里充满安静研究学生的大学。

同济大学建筑馆详细介绍:

建筑系馆很真实,都是以材料最本质的面貌展现的,裸露的清水混凝土,树脂地面,顶上通过金属包裹的管道,都给人冷冰冰的感觉,但这也许也是设计师的一种理念,让建筑系的学生感受最本质的材料特性。

 

同济大学建筑系馆由三部分组成:文远楼、明成楼和C楼

1.  文远楼

文远楼是现代建筑的经典之作,从平面布局到立面处理,从从空间组织到结构形式,都大胆成功的运用了现代建筑的设计观念和方法。

A. 不对称的体量设计

文远楼的整体方案从平面布局到整体形态塑造,完全是现代主义设计原则的经典体现,非对称功能的平面原则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平面按功能灵活布置,立面则为不对称设计,大空间则位于建筑的两端,中间为教室和办公等小空间。靠着入口处为阶梯教室,有利于疏散,在主立面上开窗,直接反应教室起坡状况。外部体量灵活组合,体量纵横虚实处理得当。以大面积的玻璃窗来显示无承重墙的框架结构,用简洁平整的立面来突出玻璃、混凝土、钢筋的材料特点,几何长方体的组合叠加,暗示建筑的功能分区。

2)内部空间简洁———内廊式布局

文远楼建筑内部流线简洁流畅,走廊、楼梯宽阔,并在细节处施以装饰。建筑内部由中间的走廊串连起各功能空间,是典型的现代主义建筑做法。

 

2 明成楼

明成楼体量雄浑,外面饰有废铁屑与陶土烧制成的深红色面砖,也被大家称之为红楼。

(1)不对称的体量设计

平面看上去基本对称,但由于主入口并不是对称放置的,造成了空间中心的偏移。依据不同的内容及活动进行组织布局。以进厅为主核心,东面是三层教师行政用房,围绕着一个次核心———多功能厅布置办公用房;西面是两体段四层教室及教学辅助用房,两体段中间底层为图书馆,二层为中庭,中庭西部为阶梯教室兼会场。形体上高低错落,变化有致。

(2)丰富的室内空间营造三个围合的内院

明成楼的图案是围合式主题的平面布置基础上的变异。中心消遣的建筑体量是明成楼的突破。建筑的平面由于地形的限制,布置成了三个围合的空间,中间是进入门厅后围合的露天内院;西边是教室、图书馆和报告厅围合成通高的钟庭;东边是周边布局设计的办公区,在一层围合成一个展览空间,屋顶开启天窗。三个围合的空间处理手法截然不同,体量上的对比以及空间标高的不同,使得室内空间非常丰富。明成楼在空间格局上形成在建筑长向的序列空间,但建筑师却把交通流线垂直于序列空间设置,有意打破建筑的空间序列。在功能上建筑分为两个区域,一是教学区,另一个是办公区,由两个围合庭院组成。与文远楼有异曲同工之处是入口空间的中心偏离,由于有体量高矮的对比,形成了非对称的透视效果,使入口给人以侧面进入的感觉。

(3)设计别致的楼梯

垂直交通联系的元件———楼梯从主体中分离出来,使其可通达屋面,做成整体体块的装饰件,这一点在C 楼的设计中有所延续,只是明成楼的楼梯在端部采用1/4 圆处理,显得与众不同。

3.       C楼

C楼主要为教研展览用,内部有咖啡厅、书店和设计院,他偏在校园的一角,在二楼与明成楼相连,前面有一个下沉式广场,主入口通过一个拱桥进入。它的核心是居中贯穿东西的连廊系统,它是一个多孔的系统,其中包含了一部贯穿整栋楼的直剖楼梯,以及一系列的上下贯通的光井,充足的有些肆意的天光和连续弥漫的空间,使他成为了师生交往的场所——一个充满不连续情节的随机空间,他容纳了所有的可能性。

同济大学工业设计楼是同济校园里相对来说最新的一栋楼房,一共21层,在同济校园里显得高大耸立,十分抢眼。他的内部空间也很有意思,大楼中间一通到顶,解决了大楼内

部的采光问题,相当于一个室内庭院,但为了解决大楼楼上向下观看的眩晕感 ,大楼在室内庭院中间的某一部分用帆布做隔。

相对于新馆来说,老馆更多是往届作品或模型的展示,第一层就非常抢眼的色彩构给成,一个优秀的作品往往更能激发人的创作欲望,大胆夸张的色块与体块交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新馆外围的一条小沟上仍摆着桥梁作业,我试着想走上桥,可始终就有些害怕没有走过桥。新馆的各种立面都各有特色,金属与玻璃的配合恰到好处,新馆中还有下沉空间一层,一对母子在其中的钢琴上玩耍,叮叮咚咚中旁边便是建筑书店和供学生小憩的咖啡厅,再往上便是一个类似与玻璃盒子的休息室,室内栽种着稀疏的竹子,一个静字自然而然浮现在人的心中,在休息区的抬高平台上摆满了学生的立体构成和空间设计作品,让人赞叹不已。

我还偷偷跑进了他们的专教,见识了不同的材料连接方式,还看到了他们直接用马克笔和钢笔在硫酸纸上设计的草图。

 

同济大学给人的是一种新时代建筑的气息,很不同于天津大学的整体氛围。在新馆的一排排一间间模型架中就能很明显地感受到,我还看到了Revit的获奖作品,其实看着那些被同济大学学生不怎么再看几眼却被远方的我们艳羡着的模型,我明白了建筑不可能模仿也不可传承,能模仿传承的是一种内在的核心的理念,而模型,甚至建筑实体都只是一种单纯的表现、表象,单纯

就模型或建筑体并不能改变什么,所以才会有“建筑永远是残缺的美”的说法,而那些珍贵的理念精神加以实际与创新,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学到的。

2、改造类建筑

新天地

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首先参观了新天地。新天地是一个具有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中西融合的都市旅游景点,它以上海近代建筑的标志石库门建筑旧区为基础,首次改变了石库门原有的居住功能,创新地赋予其商业经营功能,把这片反映了上海历史和文化的老房子改造成集国际水平的餐饮、购物、演艺等功能的时尚、休闲文化娱乐中心。漫步新天地,仿佛时光倒流,有如置身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但一步跨进每个建筑内部,则非常现代和时尚,亲身体会新天地独特的理念,这有机的组合与错落有致地巧妙安排形成了一首上海昨天、明天、今天的交响乐,让海内外游客品味独特的海派文化。

上海新天地坐落在市中心,淮海中路南侧、黄陂南路和马当路之间,毗邻黄陂南路地铁站和南北、东西高架路的交汇点。上海新天地是一个具有上海历史文化风貌的都市旅游景点,它以上海独特的石库门建筑旧区为基础改造成的集餐饮、商业、娱乐、文化的休闲步行街。中西融合、新旧结合,将上海传统的石库门里弄与充满现代感的新建筑融为一体。

   上海新天地是一个展现上海历史文化风貌的都市旅游景点,它是以上海独特的石库门建筑旧区为基础改造成的集餐饮、商业、娱乐、文化的休闲步行街。以中西融合、新旧结合为基调,将上海传统的石库门里弄与充满现代感的新建筑融为一体。它是领略上海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形态的最佳场所。上海新天地就是由石库门建筑与现代建筑组成的时尚休闲步行街。是一个具上海历史文化风貌的都市旅游景点。其中中共一大会址就在这里,在南里和北里的分水岭-兴业路-是中共“一大”会址的所在地,沿街的石库门建筑也将成为凝结历史文化与艺术的城市风景线。

在老师的讲解中我们了解到新天地虽然从外表看并不是很新的建筑,但是其实那些古旧的建筑外墙都是一块砖一块砖经过处理的,其实建筑内部的结构都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处理历史建筑的时候,开发商甚至为了保护一片墙上的爬山虎特地请了专家做出保护工作的方案,就从这点上就可能看到上海人对历史以及古迹的重视,至少在上海,老房子是被认为有保护价值的,而不像北京的一些老胡同。这点非常值得反思和学习。

8号桥

8号桥,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卢湾区建国中路8-10号,占地7000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园区由20世纪70年代所建造的上海汽车制动器厂的老厂房改造而成。

为了将8号桥真正建成一个国内外创意行业交流、推广、传播的平台,成为一个多功能的时尚创作中心,改建工程在功能上做了极大的调整,同时内部公共空间的预留以及对于租户的严格筛选,使得这里建筑风格内外一致又各具特色,在力求创造出艺术化空间的同时,也落实了实用性。改造中,原先那些厚重的砖墙、林立的管道、斑驳的地面被保留下来,使整个空间充满了工业文明时代的沧桑韵味。   整个园区由7栋建筑构成,在房屋构成方面没有做大动作,基本上保持了原来的布局。在设计中,没有一味追求建筑面积,而是更多地在其中设置了大量室内、半室内和外部公共空间。因为进入到园区的业主都是室内设计、雕塑等艺术设计类客户,因此尽可能地提供交流的平台和丰富的公共空间,让人有足够的空间和机会交流变得非常重要。

8号桥的改建工程只花了约半年时间,时尚生活中心独特的、富于创新的理念把老旧的厂房改头换面。所有改造工程包括在旧建筑中注入新元素,新旧结合的创造,增加室外、半室外空间,提供更多自由及交流空间等等。其中8号桥最独特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连接房子和房子之间的桥是8号桥在建筑上最动人的设计之一。

整个8号桥由7栋房子构成,在房子的二层,设计师以桥作为连接,连通了每一栋房子,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有了一个最好的平台。整个园区一共有四座桥,每座桥的造型均不同,极富工业感的铁桥是在厂房原来的设施上扩展的。有着绿色“门”字造型的天桥,是一个放大版的8号桥的logo,非常现代。

  

外墙

  

丰富细腻的外墙最能体现建筑上新旧结合的设计思路。设计师表示,与泰康路或苏州河本身就富有特色的建筑不同,原来的上海汽车制动器厂非常普通,因此对于旧的元素不能仅仅采用保留的方式,还应该进行更深入的发掘。

设计师摒弃了原厂房的白粉涂墙,拿来从旧房子上拆下来的青砖重新组合,并进行一番艺术处理,以凹凸相间的砌造方式突现了墙面的纹理,例如沿街1号楼的墙面增加了不锈钢及反光玻璃贴面,夜晚的时候,整个墙面熠熠生辉,很有现代感。2号桥的立面原来是联排的窗口,现在把它做成窗的错落排列,并配以大块面的玻璃。7号楼是网状打孔的装饰立面,整个形象显得时尚大气。

木质走廊

在连接3号楼、2号楼与1号楼的室外、半室外走廊上,设计师选用了未经处理的木条铺设成地板及装饰外墙。暖色的原木为室外环境增加了无限温暖的感觉,同时亦在视觉上赋予了这个区域强烈的个性特征。

公共区域

  

喷泉广场                    五号厅中的空间展示墙

 在8号桥,除1号楼大厅外的所有室外、半室外空间都可供租户免费使用。在这些环境中,可以添设咖啡茶座、进行作品展示、时装走秀、举办大型综合活动,是人们最好的交流平台。其中由三个错落的空间中的平台组成的1号楼大厅,则可以依照需要分别用作演讲区、表演区或者贵宾区,功能上的设计非常周到。

 目前,8号桥的所有楼层已经出租,众多创意类、艺术类以及时尚类的企业成为了这里的首批租户,其中包括海内外知名的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影视制作、画廊等等,良好的创意氛围和国际化的交流平台成为吸引这些业主的最重要原因。

 8号桥的租户们认为聚集方式是8号桥最独特的地方。相比苏州河仓库区鲜明的中国艺术家聚集的氛围,这里更国际化,聚集了不同国家的艺术家和设计师,更像是一个世界的窗口。8号桥之“桥”,寓意为不同创意产业提供一个丰富交流平台。这个改建后的旧工业厂房由此成为一个桥梁,连接着过去和现代,连接着国内外的时尚、创意、文化和设计,也连接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莫干山路50

苏州河穿越了上海的繁华和喧嚣,也见证了上海的发展和变化。M50创意园就在这条S状的苏州河的最曲处,远离城市的嘈杂。它坐落在苏州河南岸半岛地带的莫干山路50号,占地面积36亩,拥有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工业建筑41606平方米。是目前苏州河畔保留最为完整的民族纺织工业建筑遗存。园区目前已有来自英国、法国、美国等17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十多个省市的130多位专家、学者入驻,是目前上海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创意产业基地,是市府确定的11个特色文化街区之一。

M50紧靠苏州河畔,完整保留了上世纪 30 年代 90 年代各具特色的民族纺织工业建筑 50 余幢。传统的砖木、砖混、钢混构架,典型的工业建筑结构,高畅建筑结构,高畅明亮的厂房,错落有致。在政府和各界企业的支持下,M50以初具规模。园区以视觉艺术时尚创意为主题,以优良的服务和优美的环境吸引创意产业的领军人物入驻。

 

  M50在成为上海艺术地标之前,只是一片被遗忘了的旧厂房和破损不堪的上海老式民房。这里的破旧与古老似乎已与发展中的城市格格不入。但是,就在几年前,一群充满艺术细胞的创造者发现了这里,原本将慢慢腐朽的地方注定要遇到一次重生。这里有被遗忘的安静、有廉价的房租、还有足够大的空间,这些在当时都成了艺术先锋者在此地尽情发挥创意的先决条件。

其实在上海带给我最大的震撼并不完全是建筑,更多的其实是自己内心的改变,尤其是在参观M50的时候。

我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在我极度迷惘的大一,建筑并不是指引我走出困境的唯一,而更大部分是旅行和艺术,在旅行中可以释放自我,而且可以切身实地体会空间与视觉的直观表现。而艺术恰恰是旅行的另一个方向,一件有内涵的艺术品可以让你原地不动思绪甚至身体也仿佛置身于某个空间或意境中。这让我觉得,建筑并不是单纯的空间、造型、环境,就像安藤在他的书中所说,很多建筑师在更多的意义上是艺术家,而建筑家与艺术家之间的交流甚至比建筑师之间的交流更频繁。我想大概是因为说到底建筑是有繁多条件规则限制的艺术,而真正的艺术没有条框没有法规没有什么审核,是一种灵魂的自由。

而当我在M50中时,看到更多同学置工作室中的作品于无物甚至表现出一种不屑一顾,只对M50单纯的改造建筑感兴趣,所以他们很快就逛完了,离开了,而我却对很多的画作和雕塑久不能释怀,难以从其之前移步,甚至错过了和小组一起吃午饭的时间。

但是老师在之前向我们推荐这里时也没有对其中的艺术品做什么介绍或特意指出需要我们去欣赏。这直接导致了我在一下午对上海美术馆的参观中都有种提心吊胆的感觉。但是艺术馆和艺术品的魅力还是让我一次次驻足,我不明白也不想明白,那些自认为自己的建筑作品是艺术品的人,在上海美术馆中看到林风眠、吴冠中、丰子恺的真迹时内心毫无波澜,甚至把他们的作品当做一种单纯的涂鸦而粗粗略过时,在他们这样毫无艺术欣赏鉴赏素养的心中,自己的建筑的艺术定位会是怎样的一个水平。我只知道,能让我为之惊叹、兴奋、铭记的绝对不会只是建筑,那些叹为观止的艺术品更应该是灵感的源泉,而没有源泉的建筑师充其量也不过是善于模仿罢了。

在老师这样非常不明确的态度中我不愿否定自我,我选择相信梁思成把自己的学生一次次赶到美术馆或者展览馆的做法的目的。但是,这也只是我自己的信念,我想我不需要谁去说服我到底是对是错,所谓成长,就是在一次次自我否定与肯定中经历的苦痛挣扎,我不怕时间的证明,我总有一天会自己知道答案。

三.总结

上海,作为我国最前沿的城市,无处不充满了先进的思想与理念,在建筑方面,更有着许许多多颇具代表性的地方。上海,是一个中国先进文化展示的平台,也是各种尖端思想与理念的实践基地。作为建筑学的学生,上海是最合适的认知实习的场所。这次为期一周的实习虽然时间不长,但是我从中学习到了许多东西,让我大开眼界。领略到上海建筑的别样风格和高楼大厦的工程建造技术,全新的技术、全新的面貌,真的受益匪浅,得到许多新的设计灵感。另外,上海市的规划布局让我也很惊叹,新老建筑结合的天衣无缝。

通过这次实习我对建筑工程方面的有关知识在实际上有了更深一些的了解。应该说在学校学习再多的专业知识也只是理论上的,与实际还是有点差别的。通过实际的接触才能真正身临其境感悟建筑、体会建筑,欣赏城市、享受城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说得没错。以后要更多的关注身边和其它的地方的建筑。实习实质是毕业前的模拟演练,在即将走向社会,踏上工作岗位之即,这样的磨砺很重要。因此把握机会强大自己这样才能真正使所学有用武之地,才能有更好前途。

   上海是一个充满魔力的城市,它有着它独特的冷漠和热情,它的内在的矛盾冲突以及从另一方看到的完美融合和交错,它的繁华与奢靡,它的风土人情,都给我带来了不仅仅是眼睛的盛宴,更多的是内心只有自己才知道的改变。还有太多太多可以描述的震撼与感动,只是笔耕太浅,无所说起更不用说用文字了,感谢这次实习,让我如同一个从蛋中孵化的雏鸟,第一次触碰到了时代与建筑交错的空气,给了我继续坚持的勇气,让我走下去,睁开眼,看世界、创造世界。

                

建筑认识实习——上海建筑

实习报告

实习内容:建筑认知——上海建筑

专业:建筑学

年级班级:建筑学11级1班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实习时间:20##.07.10-20##.07.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