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某某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调研报告

***

(20xx年4月30日)

***乡位于***区最东端,东与***县***镇接壤,西与***镇为邻,南靠***镇,北与***县***镇隔江相望,全乡辖5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有51个村(居)民小组, 4476户, 14152人,幅员面积28平方公里。***乡属人稀、地少的边远贫困移民乡,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率先突破、加快发展,是我们***乡必须迫切思考和破解的难题。为此,我就目前***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做了专题调研。

一、***乡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坚持“项目带基础、产业促发展、劳务强经济、移民保稳定”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建设、支柱产业发展、劳务输出、移民等重点工作,实现了经济社会较快发展,在20xx年乡镇工作评比中荣获一般类乡镇一等奖第一名。过去的一年,全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02万元,增速达到20%;完成地方财政收入58万元,超额完成34万元;人均纯收入3716元,增速达到31.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93.75万元。粮食总产量5706吨,同比增长132吨,生猪出栏6600头,同比增长28%,社

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700万元,农村牧林渔业总产值达到5726万元。

(一)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我们多方面争取资金、项目,加强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塘库整治、危房搬迁、耕地改造、造林建园、小城镇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组组通机耕道,里程达115.87公里。完成了**、**、**3个村安全饮水工程和**村一池三改工程;完成库周绿化带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1500亩移土培肥工程;建成江边休闲广场;实现了农网改造和通讯网络全覆盖。

(二)支柱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乡立足实际,在低山发展柑桔,高山发展柠檬,实行高低山均衡发展。通过柑桔的技改,提高柑桔的产量、质量,进一步做大做强了柑桔产业;以扶贫开发为契机,在**村栽植柠檬2.4万株,发展优质尤力克柠檬400亩,以点带面,带动了周边和邻村农户发展柠檬。

(三)劳务输出作用凸显。我乡有外出务工人员0.6万人。乡党委、政府将发展劳务输出作为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服务,加强了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在去年经济大环境不佳的情况下劳务收入仍达到了3865万元。劳务输出成为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

(四)社会事业持续发展。20xx年计划生育率达85.9%,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2.5‰和-0.92%;全乡中小学入学率达100%,毕业率达100%,初中毕业升学率达86%,优良率达20%。**村公共服务中心正式投入使用。乡党委政

府始终把关注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想尽办法扶弱济困。将农村211户465人,城市121户253人纳入低保对象,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20xx年参合农民3991户12094人,参合率达91%,完成区政府下达目标任务的101.3%;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321户660人,参合率达80%,完成区政府下达目标任务的110%。

(五)经济发展环境得到优化。通过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创新服务,促进发展”、“强作风、保增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干部作风明显转变,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活动载体不断涌现,干部参与的积极性、责任心不断增强,出现了村村有战场,处处有亮点。

二、***乡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

***乡的经济社会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与其它乡镇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存在的问题仍然较多。 一是经济实力薄弱,财力严重不足。 20xx年全乡GDP为7136万元,地方财政收入58万元,人均GDP仅5042元,人均财政收入仅41元,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规模在全区都处于中下水平,不但与建设“500亿***”的要求不符,而且由于经济总量小,可用财力弱,导致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正常运转都十分困难。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我乡工业的规模和比重太小,商贸不发达,农业比重明显偏高。三是产业发展整体水平不高。柑桔、柠檬虽然形成了规模,但还局限于千家万户的发展模式,大户的带动作用不强,信息流通不畅,产品的产量、质量参差不齐、知名度、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

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去年因金融危机等因素导致柑桔滞销,一段时间无人收购。四是基础设施还不完善。乡级公路未硬化,村组级公路质量不高,场镇供水设施亟需技改,场镇防洪能力较弱。水利设施不配套,年久失修。场镇规模偏小,人气不旺。一方面乡党委、政府虽然挤出有限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但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不够,影响了全乡经济质和量的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区位劣势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投资竞争力,使得开放发展和招商引资的难度增大。五是遗留问题较多,维稳压力大。***乡有文化之乡的美誉,名人和有文化的人较多,***又是贫困的边远乡,大多数人的素质不高,***更是移民大乡,遗留问题较多,欠帐较大,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错综复杂,尽管我们经过四、五年的努力,解决了不少问题,还了不少债务,但离群众的要求还有差距,矛盾依然较突出,信访、上访、闹访仍然时有发生,各项工作开展举步维艰。六是社会事业有待进一步发展。农村传宗接代的生育观念还未从根本上转变,乡卫生院、村卫生室医疗条件较差,不能满足群众的要求;农村文化比较匮乏;群众综合素质较低,职业技能较差,求生的技能不高等现实问题较为突出,迫切需要解决。

三、***乡实现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

***乡虽然条件差、基础弱,但通过近年来的努力,已经奠定了坚实发展基础。同时,结合当前政策机遇,***经济社会发展迎来了战略黄金期和历史机遇期,机遇优:一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发展,***又高度重视***的发展,多

次专题研究***的工作,并出台了《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倾注政策、项目、资金集中支持***的发展,***区第三届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共**市***区委关于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决定》。这一系列文件含金量很高,针对性很强,表明农村改革发展迎来重大机遇期;二是国家积极扩大内需的政策,为农村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三是一批重大在建项目为***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四是在今后的10余年,将有200亿左右的移民后扶资金用于***,***乡作为移民乡,肯定占有一定的份额。基础好:一是通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乡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发展思路进一步明晰,经济社会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内在动力全面激发,为实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乡村两级组织和广大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观念得到了进一步更新,思发展、谋发展、抓发展的热情空前涨,一心一意抓发展、聚精会神求突破的强大合力已经形成,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四、***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与对策

结合***自然条件、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机遇,***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区委三届六次全委会议精神,以加快发展、维护稳定为目标,积极实施“农业稳乡、产业富乡、科教兴乡”三大战略,大力发展“柑桔、柠檬、劳务”三大产业,着力农业集约化经营和农民集中居住两个突破,推进土地、林权、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三项改革,重点抓好基础设

施和重点项目建设、支柱产业发展、劳务输出三个方面工作,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围绕这一基本思路,结合发展现状,***实现快速发展的措施和对策是:

(一)依托场镇和农民新村建设,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完善***乡场镇规划建设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供电通讯、给水防洪、道路交通、各类社会事业发展和市政设施等要依托移民项目争取配套。通过加强场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场镇的品位与内涵,提升其辐射与带动力。当前要着重抓好五大工程建设:一是沿江公路硬化工程,沿江公路贯穿***乡沿江的三村一社区,一旦硬化,通畅率将达到66.7%;二是***移民广场工程,解决群众休闲娱乐无场所;三是场镇防洪工程,保障场镇居民安全;四是场镇自来水技改工程,解决场镇居民饮水困难;五是乡卫生院修建工程,解决群众就医难问题。

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安排部署,我们在高山的**、**村规划建设两个农民新村。区政府明确交通、水利、农业等部门优先解决农民新村的道路、饮水、沼气建设,为***乡高山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重大机遇。我们要抓好两项工作:一是尽全力建好农民新村。农民新村是我们争取后续项目的载体,必须做到规划好、建设好、质量优、农民满意;二是依托农民新村建设,加大争取项目力度,解决两个村的道路、水、电、沼气问题。***到20xx年要硬(油)化村级公路640公里,我们要抓住机遇,全力争取高山两村村级公

路硬(油)化项目,结合沿江公路硬化,使***乡建制村通畅率达到100%。

(二)抓住土地流转、林权改革契机,推进规模化经营,促进支柱产业发展

中央、***市、***区都明确了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提出了要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加快林地、林木流转制度建设。为农村土地、林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抓住这个契机,推进农村分散经营模式向规模化经营模式转变。一是用优势产业引导规模化经营。区政府明确提出要做强**、**、***、***、**、**、**等镇乡为重点的沿江柑桔产业带。我们要争取技改项目,提高柑桔的产量和质量;将柑桔产业引入规模化经营,促进柑桔的标准化生产。二是围绕区政府的主导产业引导规模化经营。我们要做好土地流转等基础工作,因地制宜,将中药材、笋竹等***区主导产业引入***乡,争取培育出新的支柱产业。三是培育专业大户推进规模化经营。通过培育专业大户,扶持专业大户,支持他们搞规模化经营。四是在推进规模化经营中要“到位”不 “越位”。要加大对规模化经营的宣传,要搭建土地流转平台,提供信息、技术等全方位的服务,不得干预大户的经营。

(三)强化劳务培训,提高劳务输出输入质量

劳务收入在我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占有的比重较大,20xx年全乡劳务收入3865万元,人均达2576元。但从总体上看,劳动力素质不高,大多数人没有一技之长,缺乏劳动

技能,待遇不高,且容易失业。为此,我们要抓好三项工作。一是抓好“三围绕”工作:一围绕技术需求抓培训。与移民局、农广校、妇联等部门密切配合,根据需求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二围绕乡域特色搞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开展建筑、爆破等特种行业培训;三围绕用工“订单”办培训。根据沿海发达城市用工需求,积极向沿海发达城市输出劳动力。二是提高组织化程度。引导并鼓励建立劳务开发协会,培育劳务经纪人,畅通劳务就业信息,逐步形成品牌,使外出务工更加稳定、牢固。三是引导外出务工者返乡创业。对积累了一定财富的外出务工者,积极鼓励、引导其返乡创业,支持他们的发展。

 

第二篇:昌吉市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调研报告

昌吉市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昌吉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区、州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会议和畜牧业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的理念紧抓国家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国家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加快新疆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以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以牧民定居工作为抓手,不断改造提升传统畜牧业,促进牧区经济发展和牧民持续增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新牧区建设。

一、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1、牧区人口及从业构成

昌吉市现有两个纯牧业乡镇三个半农半牧乡镇。牧民总户数3456户、总人口13756人,其中庙尔沟乡922户,3268人;阿什里乡2100户,8692人;榆树沟镇213户,870人;大西渠镇221户,926人。牧区现有劳动力5878人,其中单纯从事畜牧业生产的户数为1130户,占总户数的30%,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从事旅游业、外出经商、外出务工的总户数为1020户占牧区总户数的28%。

2、牧区畜牧业发展情况

随着单纯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人数大幅度下降,从事半农半牧、旅游业、外出经商、外出务工的人数逐年上升,牧区经济稳步增长,牧民收入稳步提高。20xx年实现牧区经济总收入4.1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畜牧业收入2.1亿元,同比增长14.5%;种植业收入3141万元,同比增长12%;二 1

三产业收入1.86亿元,同比增长11%。牲畜存栏25.2万头(只),出栏33.6万头(只),肉类总产量1.48万吨,鲜奶总产量2.3万吨,绵羊毛产量712吨,绒毛产量14吨。牧区人均纯收入4950元,其中,定居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840元。

3、牧区种植业发展情况

昌吉市牧区现有耕地近10万亩,已开发改良6.5万亩,其中建设高效节水滴灌地1万亩。牧区农作物种植主要以饲料玉米、青贮玉米和小麦为主。玉米、小麦和其它经济作物种植比例为5:4:1。20xx年种植玉米3.25万亩,种植小麦2.6万亩,种植各类经济作物0.65万亩。

4、草地资源状况

昌吉市草场总面积819.2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726 万亩。按照季节轮牧、自由放牧等习惯形成季节性草场,分为夏草场、冬草场、春季牧场和秋冬场。其中夏牧场位于海拔2400-3400米的山区,草场面积87.4万亩,可利用面积65.85万亩,核定载畜量23.56万只标准畜;冬草场位于海拔1400-2400米的山区及北部沙漠区,草场面积403.8万亩,可利用面积334.47万亩;春季草场位于海拔800-1400米的低山区和山缘冲积平原,草场面积99.14万亩,可利用面积97.02万亩;秋冬草场面积228.9万亩,可利用面积228.8万亩。

5、牧民定居工作情况

近几年来,昌吉市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引进 2

项目、争取资金、财政配套、自筹资金等方式,已建成阿蘶滩、阿克旗、和谐新村三大牧民定居点和两个牧业定居村。全市已定居牧民2345户、9184人,占牧业生产总户数的67.9%,其中阿蘶滩定居点定居牧民1490户,5879人;阿克旗定居点定居492户,1783人;和谐新村定居点定居270户,1120人;榆树沟牧业村定居188户,764人;大西渠牧业村定居175户,758人。各定居点基本实现人均饲草耕地5亩以上。截止目前,全市仍有1111户,4572人牧民未实现定居。

二、牧区经济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抢抓机遇做培训。依托国家“阳光培训”工程、农牧民转移就业培训工程等项目,利用各个培训学校和人才培训基地,相继开办哈萨克刺绣、畜牧业生产技术、电工电焊、机电、导游、厨师等专业,对牧民实施免费超前分类培训。目前,举办各类培训班35期、培训农牧民1万人(其中2500余名农牧民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牧区劳动力转移培训4000人。

(二)借助洽谈助就业。实施“春风行动”,根据牧民工文化水平、专业技术不高的特点,设臵驾驶、保安、保洁、服务等行业岗位,促进牧民就业和增收。同时免费发放《就业信息报》、《就业连心卡》,为企业和求职人员搭建平台。目前,有30多家市内外企业参加招聘,提供就业岗位1200多个,共有200多名牧区求职者及重返牧区大学生登记应聘。

(三)强化措施维权益。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协同总工 3

会为牧区进城务工者发放会员证和维权卡,当牧区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可通过举报电话获得帮助解决,保障了牧区进城务工人员的劳动权益。近年来,市、乡维权中心共开展维权活动10多次。

(四)优惠政策带创业。对牧区创业者坚持“你创业,我服务”的宗旨,调整、完善和落实牧区创业者的优惠政策,为创业青年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并在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一定优惠。目前,共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50万元,帮助牧区创业青年50人。

(五)转变观念促增收。市委、市人民政府把牧区劳务输出作为牧民增收的重点措施之一,采取专栏、板报、广播等宣传方式,积极“改变牧民观念、丰富培训形式、创新服务方式”,帮助牧民群众转变观念,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鼓励和支持农牧民劳务输出,促农增收。目前,全市新增转移牧区富余劳动力500人,新增收入15万元以上

(六)依托政策搞定居。按照《昌吉市牧民定居规划》要求,继续坚持以“集中定居”为主的方针,以牧民为主体,采取国家扶持、财政补贴和牧民自筹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实施牧民定居工程。一是按照人畜分离的原则,以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要求建设和谐新村牧民定居点。20xx年,投入850万元资金完成了人畜饮水、供电、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牧民住宅房260栋,牲畜棚圈建设全面启动,一座高标准、高起点的牧区新村已初具规模。二是积极申报牧民定居示范工程项目、牧区节水灌溉项目,结合我市牧民定居现状,积极申报国家发改委关于新疆游牧民定居建设项目, 4

并获得自治区发改委的批准。20xx年,我市有300户牧民被确定为项目受益人,国家项目资金及各级配套资金已经到位,300套牧民住宅及配套棚圈已经落成,225户牧民实现了搬迁定居。三是开发建设新定居点。为使更多的牧民能够搬迁定居,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经过实地考察,在甘漠公路北侧新选择开发牧民定居点两处,规划面积4.8万亩,前期勘测工作已完成,正在制定规划,计划利用3—5年时间定居牧民700户、4030人,全市力争90%牧民实现集中定居。

截止20xx年底,昌吉市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引进项目、争取资金、财政配套、自筹资金等方式,已建成阿蘶滩、阿克旗、和谐新村三大牧民定居点和两个牧业定居村。全市已定居牧民2345户、9184人,占牧业生产总户数的67.9%,其中阿蘶滩定居点定居牧民1490户,5879人;阿克旗定居点定居492户,1783人;和谐新村定居点定居270户,1120人;榆树沟牧业村定居188户,764人;大西渠牧业村定居175户,758人。各定居点基本实现人均饲草耕地5亩以上。

(七)发挥优势兴旅游。南部天山形成夏季以霍斯布拉克天山风光游为主,拥有雪山、高山草甸、中山森林、低山草原、神秘白山羊大峡谷、庭州大峡谷、一线天以及古老的哈萨克游牧、搬迁、婚俗、服饰展示和哈萨克独特的民族风情为一体的旅游区;中部形成了以闽昌阿什里哈萨克民俗园为中心,开发加大峡谷探险游和做强“冷季节”里的“热经济”为主的龙山滑雪场、民俗园综合开发旅游区。阿什里 5

村、闽昌阿什里哈萨克民俗园、龙山滑雪场已被州旅游局命名为州级旅游示范村、三星级农家乐和1s级滑雪场。

三、牧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牧民经济基础较差,资金短缺。牧民定居工程耗资巨大,十余年的牧民定居过程中,牧民的搬迁费、建房费全部由牧民、乡镇和市财政承担,长期的投入和牧区经济自身造血能力不足,削弱了牧区经济发展后劲。

2、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科技含量不高,增值不快,加之农牧民群众市场经济意识淡薄,增收步伐依然缓慢,一部分农牧民生活还很困难,依靠信贷和扶助脱贫的现象还很严重。

3、基础设施薄弱,现使用的基础设施大多在90年代初期修建,大部分因年久失修,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制约了牧区经济的发展,严重影响了牧民定居的成果。

4、定居区缺少科学技术带头人,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加之牧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能力弱,造成牧民掌握种植业生产技术要领较慢,加之土地贫瘠,盐碱化程度高,土地坡度大,导致种植业水平较低,投入与产出比严重失调。

5、饲草料地开发建设,受制于资金短缺。新建的高标准定居点大多处于荒漠半荒漠地区,饲草料地开发建设,需要资金的支持。

6、畜产品深加工是一个薄弱环节,畜产品大多以初级产品上市,没有形成品牌优势,急需引进“农”字型企业和 6

优质种畜,通过龙头企业来带动牧民增收,通过品牌优势来助推牧民增收、通过良种良法来帮助牧民增收。

四、加快牧区经济发展的思路、目标任务和具体对策

(一)发展思路

以“改善牧民生产条件,增加牧民收入,提高牧民生活水平”为中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大力挖掘牧区自然资源,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以牧区定居工作为着力点,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关键点,以龙头企业带基地发展为重点,以开发生态旅游搞活二三产业为亮点,大力实施品种改良工程、草畜平衡工程及水利建设工程,积极推行科学生产管理模式,转变传统草原畜牧业的生产方式,转移剩余牧业劳动力,实现资源配臵科学化,产品绿色有机化,技术规范标准化,经济效益最大化。通过机制创新、体制创新、思路创新、举措创新,探索出符合我市牧区发展的新路子,实现牧区经济与全市经济的同步腾飞。

(二)目标任务

20xx年,市财政计划投入牧区发展资金2000万元以上,力争实现牧区经济总收入5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畜牧业收入2.7亿元,同比增长22%,牧区人均纯收入达到6300元。到“十二五”末,全市牧区经济总收入达到10亿元,牧区人均纯收入达到9500元以上。力争使牧区生产生活条件有显著改善,饲养方式有较大转变,牲畜品质有较大提高,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三)主要对策

7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游牧民定居项目、福建援建项目、突出牧民的投入主体,提高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坚持按照“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牧民主体、整体推进”的原则,坚持全社会参与、多元化投入,进一步加快对牧民定居点建设、牧区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的投入力度,实现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的新突破。要以和谐新村、阿什里新村和阿克旗村建设为模式,加快整治和建设一批具有浓郁牧区特色和人文气息的新型村组。把全力推行牧民定居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加快牧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坚持“定人先定畜、定畜先定草、定草先定地、定地先定水”的原则,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强力推进。20xx年,计划安排600万元资金,全力抓好“和谐新村”高标准牧民定居点的建设和完善工作,同时启动“和谐二村”(阿克塔木)和“和谐三村”(六号井)定居点的规划与建设工作。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定居区实行人畜分离,水、电、路配套,居民公共基础设施完备,充分体现哈萨克民族特色,方便牧民生产生活,确保牧民定的下、稳得住、能致富。20xx年新定居牧民160户,计划利用3至5年时间,通过新牧民定居点规划建设,定居牧民909户、3180人,预计到“十二五”末,昌吉市80%以上的牧民实现集中定居,其余牧民留在山区充分利用草场资源和旅游资源勤劳致富。计划安排200万元资金,重点用于牧区道路及维修工程,完善牧区道路交通网。要进一步加大对牧区在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 8

设方面的补助。要抓好“三清五改”和“六乱”治理,大力推进牧区沼气池建设,对牧民新建沼气池每个补助1000元。坚持不懈地进行村庄整治,着力改善牧区居住环境和村容村貌。要进一步完善牧区民主管理,加快推进州级示范乡镇、示范村建设。

(二)优化提升农业产业结构。要严格按照牧区经济的特点,合理规划牧区农业产业布局。种植业方面:加快种植业的结构调整,紧紧围绕发展畜牧业调整种植业。要扩大饲草料种植面积,为引导和鼓励牧民种植饲草料,牧区新植优质牧草每亩补助50元,青贮饲料按照实际入贮量酌情予以补助。力争牧区饲草料种植达到2.5万亩。要有计划的发展设施农业,牧民个人或村集体集中连片建设30座以上标准温室的设施农业基地,每个基地补助15万元,标准温室每个补助10000元;企业新建集中连片30座以上的设施农业基地,每个基地补助10万元,每座标准温室补助6000元。畜牧业方面:坚持畜牧业主导地位不动摇,紧紧抓住国家、区、州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坚持“调畜、增奶、推良种、强防疫、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工作理念,20xx年牧区畜牧业力争实现收入3.4亿元。要加快调整牲畜结构,重点扶持发展牛羊生产,加大奶牛饲养比例。同时加快推进畜禽良种工程,用3年时间,使牛的良种率达到80%,羊的良种率达到85%,对牧民外购纯种西门塔尔种公牛每头补助2000元,外购高代杂交肉用种公羊每只补助500元。按照规模化养殖、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加快养殖小 9

区(托牛所)建设。村集体、合作社或牧民新建的标准养殖小区,新发生拉电、饮水和小区道路的每个补助25万元,其他情况酌情予以补助,新建的标准养殖小区圈舍每个补助3万元;新建的标准挤奶厅,每座补助15万元;牧民新购挤奶设备在国家补贴30%的基础上,市财政再补助20%,力争到20xx年底,牧区新建养殖小区2个,新建挤奶厅2个。加快发展奶产业,力争到20xx年底牧区奶牛饲养总量达到5000头,日上市鲜奶达到30吨。加快发展牛羊育肥业,力争到20xx年底使牧区牛羊出栏达到25万头(只)。依托新疆天川华丰科技有限公司超细毛羊种羊群,加快超细毛羊的发展,力争到20xx年底建成2000只超细毛羊、10万只细毛羊的规模养殖基地。林果业方面:按照牧区的气候特点,鼓励发展杏、苹果和沙棘种植。对牧区新植的经济林,每亩补助300元(连续补助3年);农田防护林每亩补助200元(连续补助2年)。

(三)搞活二三产业带动富余劳动力转移。进一步加大南部山区及北部荒漠区旅游资源开发力度,挖掘哈萨克民族文化底蕴,鼓励和引导牧区集体及个人开发荒漠探险徒步游、民族风情游、草原观光游及滑雪、农家乐等旅游项目,鼓励牧民开展特色餐饮、民族歌舞表演等。要加大牧民培训工作力度,适度提高牧区劳动力培训补助额度,要把握社会的用工需要,明确培训重点内容,同时考虑牧民的接受能力,完善创新培训机制,特别是要组织能工巧匠、土艺人,教授牧民开发生产具有民族特色的冬不拉、马具、刺绣、花毯等 10

传统手工艺品,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加快民族产业的发展,对牧区新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良好带动牧民增收效果明显的,每个补助0.5—5万元。同时要实施有组织的劳动力转移,扶持牧区劳务合作社和中介组织的建设,不断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确保劳动力转移有序进行。力争到20xx年底牧区60%左右的富余牧业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上来,确保二三产业所得收入占牧区总收入的30%以上。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牧区发展基础。要积极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投入机遇,深刻理解国家、区州关于加快牧区经济发展的一系列精神,认真谋划一批牧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夯实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向国家争取的项目,配套资金全部由市财政承担。要抓好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项目,有计划、分批次实现生态移民,逐步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减轻牧区草场压力,为退牧还草项目的顺利实施打下基础。抓好现代草原畜牧业试验与示范项目二期的实施工作,转变牧区现有的生产方式,力争在牧草种植、品种改良、以草定畜等实现新突破,不断提高牧区生产水平。做好牧区水利工程开发项目,加强牧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灌溉能力和水平,对牧民实施自筹节水滴灌项目,每亩补助200元;对争取到国家项目的牧区节水滴灌工程,在享受国家补助政策的基础上,市财政每亩再补助100元;对牧区实施河水节水滴灌需配套修建沉沙池,每座标准沉沙池补助15万元;新修流量0.2m3/S以上U型渠每公里补助7000元,浆砌石渠每公里补助8000元,现浇混凝土渠每公里补助9000 11

元。

(五)强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一要加强科技指导力度。完善市乡两级农技推广网络和管理体制、机制,强化牧区农技人员队伍建设,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做到先进实用技术宣传培训到户、技术掌握到人、具体指导到点,通过农技成果的有效实施,帮助牧区在农业、畜牧、水利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二要加强牧区信息化建设。尽快完善牧区信息化基础网络建设,逐步提高牧民利用信息渠道致富的能力,对牧区乡镇的信息化服务站基础设施建酌情予以补助。三要大力推进牧区农牧业机械化建设。紧紧围绕现代畜牧业的发展需求,在巩固提升原有装备水平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饲草料加工机械、舍饲饲养机械、畜产品采集加工和疫病防疫等机械,不断提高畜牧业机械化水平。牧区新购的农牧业机械在享受国家、自治区、州相关农机购臵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市财政另外对新购剪毛机、发电机、大中小型割草收获机每台补助10%。

(六)深化牧区综合改革,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一是加强牧区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牧区干部生活补助,新提拔干部首先到牧区乡镇锻炼,加强牧区干部交流,对在牧区工作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优先提拔使用,调动牧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努力打造一支坚强可靠的牧区干部队伍。二是推进牧区草场制度改革,加快牧区草场流转。在坚持以现有草场所有制形式不变的前提下,引导和鼓励南部山区牧民采取转包、互换、出租、转让、股份合作或草场入股 12

等形式的牧区草场经营权流转,促进草场的适度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三是加快牧区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牧区特点的金融组织。在继续完善小额信贷和农户联保贷款办法的基础上,在牧区偿试成立小额贷款公司,解决牧民贷款难等问题,凡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运行状况良好并为牧区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市财政将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四是统筹城乡发展,放开搞活牧区集贸市场。根据国办发《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快牧区农贸专业市场、农机市场和日用品旧货市场建设,构建完善的牧区市场体系。

五、需要出台的优惠政策及向牧区倾斜的项目

(一)优惠政策

设施农业方面:牧民个人或村集体集中连片建设30座以上标准温室的设施农业基地,每个基地补助15万元,标准温室每个补助10000元;企业新建集中连片30座以上的设施农业基地,每个基地补助10万元,每座标准温室补助6000元。

畜牧业方面:对牧民外购纯种西门塔尔种公牛每头补助2000元,外购高代杂交肉用种公羊每只补助500元。按照规模化养殖、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加快养殖小区(托牛所)建设。村集体、合作社或牧民新建的标准养殖小区,新发生拉电、饮水和小区道路的每个补助25万元,其他情况酌情予以补助,新建的标准养殖小区圈舍每个补助3万元;新建的标准挤奶厅,每座补助15万元;牧民新购挤奶设备在国家 13

补贴30%的基础上,市财政再补助20%,

林果业方面:对牧区新植的经济林,每亩补助300元(连续补助3年);农田防护林每亩补助200元(连续补助2年)。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方面:对牧区新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良好带动牧民增收效果明显的,每个补助0.5—5万元。

(二)需要向牧区倾斜的项目

1、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对牧民实施自筹节水滴灌项目,每亩补助200元;对争取到国家项目的牧区节水滴灌工程,在享受国家补助政策的基础上,市财政每亩再补助100元;对牧区实施河水节水滴灌需配套修建沉沙池,每座标准沉沙池补助15万元;新修流量0.2m3/S以上U型渠每公里补助7000元,浆砌石渠每公里补助8000元,现浇混凝土渠每公里补助9000元。

2、村镇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抓好“三清五改”和“六乱”治理,大力推进牧区沼气池建设,对牧民新建沼气池每个补助1000元。在项目的整体推进方面向牧区倾斜。

3、土地综合整理项目:土地综合整理开发项目是一项范围广、规模大、投资多、见效快、收益高的综合项目,在项目申报及利用方面要优先考虑牧区。

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