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总结11四体

微生物学总结11四体

微生物学总结11四体

微生物学总结11四体

 

第二篇:微生物学课程总结

微生物学课程总结

名词

1.  微生物: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  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3.  原核生物:广义的细菌,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核区的裸露的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和古细菌两大类。

4.  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5.  革兰氏染色:微生物学中最重要的染色方法,主要根据细菌细胞壁化学成分的差异而引起物理特性(脱色能力)的不同,决定最终染色反应的不同的染色法。

6.  肽聚糖:是真细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由肽和聚糖两部分组成。

7. 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质。

8. 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

9.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

10.              裂殖:指一个细胞通过分裂而形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

11.              芽殖:指在母细胞表面(尤其在其一端)先形成一个小突起,待其长大到与母细胞相彷后再相互分离并独立生活的一种繁殖方式。

12.              菌落:就是在固体培养基上(内)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内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13.              基内菌丝:放线菌孢子在培养基表面发芽后,向基质表面和内层生长、分枝、扩展,形成大量色浅、较细的具有吸收营养和排泄代谢废物功能的菌丝。

14.              气生菌丝:放线菌孢子在培养基表面发芽后,向基质表面上方的空间生长、分化出的颜色较深、直径较粗的分枝菌丝。

15.              真核生物:是一大类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多种细胞器的生物。

16.              酵母菌: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

17.              丝状真菌:指菌丝体较发达又不产生大型肉质子实体结构的真菌。

18.              菌丝:霉菌营养体的基本单位。

19.              病毒: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其本质是一种只含DNA或RNA的遗传因子,它们能以感染态和非感染太两种状态存在。

20.              包涵体:病毒大量聚集,使宿主细胞内发生病变时,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构造并能用光镜加以观察和识别的病毒群体形态。

21.              噬菌斑:噬菌体在菌苔上形成的“负菌落”。

22.              核衣壳:

23.              衣壳:病毒粒子中包围在核心周围的蛋白质,是病毒粒的主要支架结构和抗原成分,有保护核酸等作用。

24.              衣壳粒:衣壳的形态学亚单位。

25.              噬菌体:感染原核生物的病毒。

26.              异养微生物:必须利用有机碳源的微生物。

27.              自养微生物:以无机碳源作主要碳源的微生物。

28.              生长因子: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有机物。

29.              营养类型:指根据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主要营养要素的不同而划分的微生物类型。

30.              单纯扩散:指疏水性双分子层细胞膜在无载体蛋白参与下,单纯依靠物理扩散让许多小分子、非电离分子尤其是亲水性分子被动通过的一种物质运送方式。

31.              促进扩散:指溶质在运送过程中须借助于细胞膜上的底物特异载体蛋白的协助,但不消耗能量的一类扩散性运送方式。

32.              主动运送:指一类须提供能量并通过细胞膜上特异载体蛋白构象的变化,而使膜外环境中低浓度的溶质运入膜内的运送方式。

33.              基因移位:指一类既需特异载体蛋白的参与,又需耗能的物质运送方式,其特点是溶质在运送前后会发生分子结构的变化。

34.              培养基:指由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营养料。

35.              半固体培养基:指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少量的凝固剂而配制成的半固体状态培养基。

36.              选择性培养基:一类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

37.              鉴别性培养基:一类在成分中加有能与目的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指示剂,从而达到只须肉眼辨别颜色就能从近似菌落中找出目的菌菌落的培养基。

38.              生物固氮:指大气中的分子氮通过微生物固氮酶的催化而还原成氨的过程。生物界中只有原核生物才具有固氮能力。

39.              次生代谢物:指某些微生物生长到稳定期后,以结构简单、代谢途径明确、产量较大的初生代谢物用前体,通过复杂的次生代谢途径所合成的各种结构复杂的化学物。

40.              生长限制因子:处于较低浓度范围内可影响生长速率和菌体产量的某营养物。

41.              代时:细胞每分裂一次所需要的时间。

42.              抗生素:一类由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合成的次生代谢产物或其人工衍生物,它们在很低浓度时就能抑制或干扰它种生物(多种病原生物)的生命活动,可用作优良的化学治疗剂。

43.              灭菌: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

44.              消毒: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或动、植物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对象基本无害的措施。

45.              防腐:利用某种理化因素完全抑制霉腐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即通过制菌作用防止食品、生物制品等对象发生霉腐的措施。

46.              贫营养细菌:只在低浓度的有机质的培养基上就可以正常生长的细菌。

47.              嗜极菌:在极端环境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繁殖的微生物。

48.              共生: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互分工合作,相依为命,缺一不可的生存关系。

49.              寄生:指一种小型生物生活在另一种大型生物体内或体表,从中夺取营养并进行生长繁殖,同时使后者受损或被除数杀死的一种相互生存关系。

50.              互生:两种可单独生活的生物,当生活地一起时,通过各自的代谢活动而有利于对方,或偏利于一方的生活方式。

51.              富营养化:指水体中因氮、磷等元素含量过高而引起水体表层的蓝细菌和藻类过度生长繁殖的现象。

52.              菌株:任何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或单个病毒粒)繁殖而成的纯遗传型群体及其一切后代。

认识和掌握

1. 三体的特点:

2. 裂殖的方式:

3. 鞭毛着生方式:

4. G+和G-细菌细胞壁的差异(结构和成分):

5. 原核生物的三菌三体:

6. 真菌的特点:

7. 酵母菌的特点:

8. 真菌的繁殖(孢子):

9. 四大类微生物的菌落特征:

单细胞微生物   细菌:    湿、小突或平坦、透明有异味;

                  酵母菌:  较湿、大突、稍透明有醇香味;

菌丝状微生物   放线菌:  干躁、小而密、不透明有腥味;

                  霉菌:    干躁、大而疏、不透明有霉味。

10.              病毒的特征:

1、个体极小,须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大小用纳米(nm)表示。

2、没有独立的代谢活动

3、繁殖必须在特定活宿主细胞内进行。脱离宿主活细胞呈分子状态,不具任何生命特征,但可长期保持侵染力。

4、没有细胞结构,化学组成简单

5、大多数病毒由蛋白质与核酸组成大分子,只含单一类型核酸(DNA或RNA),不同时具有RNA和DNA。

11.              病毒的形态及代表:

病毒的基本形态为三种:杆状(烟草病毒)、球状(腺病毒)和这两种形态结合的复合型(噬菌体)。病毒粒子通常形成螺旋对称、二十面体对称和复合对称(前二种接合)。

12.              噬菌体的繁殖:

1.吸附:噬菌体与敏感的寄主细胞接触,在寄主细胞的特异性受点上结合。

2.侵入:噬菌体吸附在细菌细胞壁的受点上以后,核酸注入细菌细胞中,蛋白质壳体留在外面。

3.核酸复制:噬菌体核酸进入寄主细胞后,操纵寄主细胞的代谢机能,大量复制噬菌体核酸。

4.粒子成熟:寄主细胞合成噬菌体壳体,形成完整的噬菌体粒子。

5.寄主细胞裂解:噬菌体粒子成熟,引起寄主细胞的裂解释放出病毒粒子。

13.              能源谱:

1.化能营养型

化能异养微生物——有机物(有机碳)作为能源

化能自养微生物——无机物(无机碳)作为能源

2.光能营养型(利用光能作为能源)

光能自养微生物

光能异养微生物

14.              微生物对生长因子需求的分类:生长因子自养型微生物、生长因子异养型微生物、生长因子过量合成微生物。

15.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及举例:光能无机营养型(蓝细菌);光能有机营养型(紫色无硫细菌);化能无机营养型(硝化细菌);化能有机营养型(绝大多数细菌和全部真核微生物)。

16.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1.单纯扩散:一种 被动扩散, 靠细胞内外的浓度梯度为动力,溶质分子从浓度高的区域向浓度低的区域扩散,至两边平衡为止。

2.促进扩散::利用渗透酶在细胞膜外与基质结合,然后运输至细胞膜内释放基质的过程。

3.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和渗透酶进行逆浓度梯度积累营养物质的过程。

4.基团转运:指一类既需特异载体蛋白的参与,又需耗能的物质运送方式,其特点是溶质在运送前后会发生分子结构的变化。

5.膜泡运输:生物体通过趋向性运动靠近营养物,将营养物吸附到膜表面,细胞膜内陷包围营养物,形成一个含有营养物的膜泡,最后膜泡离开细胞膜而游离于细胞质中。营养物为固体物,称为胞吞作用;营养物为液体,称为胞饮作用。

17.              培养基种类:按成分(天然、组合、半组合);按物理状态(液体、固体、半固体、脱水);按功能(选择性、鉴别性)。

18.              微生物可利用的能源:

19.              分解和合成代谢的联系:

  

20.              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

(1)迟缓期:细菌接种至培养基后,对新环境有一个短暂适应过程(不适应者可因转种而死亡)。此期曲线平坦稳定,因为细菌繁殖极少。

(2)对数期:又称指数期。此期生长曲线上活菌数直线上升。

(3)稳定期:该期的生长菌群总数处于平坦阶段,但细菌群体活力变化较大。

(4)衰亡期:随着稳定期发展,细菌繁殖越来越慢,

21.              指数期的特点: 代时最短,细菌总数等于活菌数

22.              影响指数期微生物代时长短的因素:

23.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温度、氧气、PH、水活度。

24.              微生物在不同氧环境中的生长状态:图6 - 8

25.              控制有害菌的措施:杀灭法——灭菌(彻底杀灭:杀菌和溶菌)和消毒(部分杀灭:仅杀灭病原菌);抑制法——防腐(抑制霉腐微生物)和化疗(抑制宿主体内的病原菌)。

26.              制菌、杀菌、溶菌的比较:图6-15

27.              物理灭菌的方法:

28.              化学灭菌的方法:

29.              不同水域中微生物的分布:

(1)内陆水体的微生物分布:水体多为淡水,其中的微生物主要来源于土壤、空气、污水、人和动植物的排泄物以及动植物尸体等;影响微生物在淡水中的分布最重要的环境因子是营养物质,水体中有机质含量高,则微生物的数量大;内陆水体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随水体类型的不同而异。

(2)海洋中微生物的分布:就整体而言,有机质含量低,盐度高,温度较低,深海静水压很高,微生物生长受到限制;海水中主要有假单胞菌属、弧菌属、芽孢杆菌属和蓝细菌;霉菌少于细菌,藻类繁多,原生动物数量极大;不同海水水体细菌含量不同,同一水体,细菌的含量也存在明显的水平颁布和垂直分布。

30.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互生:两种可单独生活的生物,当生活地一起时,通过各自的代谢活动而有利于对方,或偏利于一方的生活方式。如人体肠道内正常菌群与人的互生。

  共生: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互分工合作,相依为命,缺一不可的生存关系。如根瘤菌与植物间的共生。

  寄生:指一种小型生物生活在另一种大型生物体内或体表,从中夺取营养并进行生长繁殖,同时使后者受损或被除数杀死的一种相互生存关系。如噬菌体感染宿主菌。

  拮抗:指由某种生物所产生的特定代谢产物可抑制他种生物的生长发育甚至杀死它们的一种相互生存关系。如抗生素现象。

  捕食:指一种大型生物直接捕捉、吞食另一种小型生物以满足自身营养需要的相互关系。如捕食性真菌捕食土壤线虫。

31.              微生物与物质循环:图8-6,图8-7

32.              自净容量:水体单位时间内通过正常生物循环中能够同化有机污染物的最大数量

33.              BIP指数:BIP =(无叶绿素的微生物数量)/(全部微生物数量)≈H/(P+H)×100%

34.              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厌氧生物处理法的基本流程:

35.              衡量河段水体污染与自净所处阶段的表现指标:水体外观、化学指标、生物种类、数量及比例关系、溶解氧等的变化

36.              划平板的程序:

37.              革兰氏染色流程:

38.              悬滴法的实验流程:

39.              水域环境细菌种类测定的实验方案

    (1)准备工作:配制、灭菌培养基;准备、消毒培养皿;在超净工作台中倒培养基平板(待用);准备水样稀释试管(内装9ml蒸馏水)灭菌备用;准备1ml移液管数支包扎灭菌备用);准备250ml容量瓶数个灭菌备用。

(2)用消毒灭菌好的采样瓶从特定水域获取水样;

(3)用稀释平板涂布法对不同梯度稀释水样进行涂布法接种平板;

(4)选取合适的平板(30~300个菌落),对其上生长的典型的不同细菌菌落进行平板划线分离;

(5)对分离出的纯种细菌进行菌落特征描述、革兰氏染色、细菌形态观察、细菌芽孢和荚膜观察、细菌运动性观察(悬滴法)、生化试剂管反应试验。

(6)综合以上试验结果,对照细菌分类手册,对该水域环境细菌种类作出鉴定。

40.    水域环境细菌总数测定的实验方案

(1)准备工作:配制、灭菌培养基;准备、消毒培养皿;在超净工作台中倒培养基平板(待用);准备水样稀释试管(内装9ml蒸馏水)灭菌备用;准备1ml移液管数支包扎灭菌备用);准备250ml容量瓶数个灭菌备用。

(2)用消毒灭菌好的采样瓶从特定水域获取水样;

(3)用水样稀释试管对水样进行样度稀释(3-5个梯度);

(4)对所有稀释梯度和原水样进行涂布法(0.2~0.5ml水样)或倾注法(1ml水样)平板接种,每个梯度至少接种三个平等样本;

(5)选取合适的平板(30~300个菌落),对其上生长的菌落进行计数;

(6)平均同一梯度平等组的菌落数,计算出该梯度每ml 水样中的细菌数,再以稀释倍数换算出原水样每ml 水样中的细菌数。

A. B.

题型

一、             名词解释(20分)

二、             判断题(10分)

三、             选择题(10分)

四、             填充题(20分)

五、             综述题(40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