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上册单元总结

八年级生物上册基本知识点总汇

第五单元

第一章:

1.腔肠动物: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水螅、水母、海葵、海蜇、珊瑚虫)

2.扁形动物: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涡虫、华枝睾吸虫、血吸虫、绦虫)

3.线形动物:身体细长,呈圆柱形 ;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蛔虫、蛲虫、钩虫、丝虫、线虫)

4.环节动物:身体呈圆筒形,有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蚯蚓、沙蚕、蛭)

5.软体动物: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河蚌、蜗牛、扇贝、文蛤、缢蛏、鲍鱼、乌贼)

6.节肢动物: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昆虫类、多足类、甲壳类、蛛形类)(蝗虫、蜈蚣、虾、蜘蛛)

7.鱼类: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腮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青鱼、草鱼、鳙鱼、鲢鱼,中华鲟、海马、鲫鱼、鲳鱼、鲨鱼)

8.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腮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青蛙、大鲵、蝾螈)

9.爬行动物: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蜥蜴、龟、甲鱼、蛇、鳄)

10.鸟类: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有气囊辅助肺呼吸。(鸽子、鸡、鸭、鹅、燕子、鹰)

11.哺乳动物: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人、鲸、海豚、海牛、蝙蝠、鸭嘴兽等。植食性动物盲肠发达。)

第二章:

1.运动系统组成:骨(杠杆)、关节(支点)和肌肉(动力)。

2.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

3.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还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运动所需要的能量,有赖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4.先天性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

5.学习行为: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

6.在动物的学习过程中,“尝试与错误”的次数是不同的,与神经系统的发达程度有关,等级越高,尝试与错误的次数就越少。

7.蚯蚓走迷宫的实验(学习行为),小袋鼠靠本能爬到妈妈育儿袋中(先天性行为),哺乳期或失去雏鸟的小鸟喂鱼(先天

性行为),大山雀喝牛奶(学习行为),菜粉蝶幼虫幼虫食十字花科植物(先天性行为)

8.社会行为:动物营群居生活,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的行为。(狒狒,蚂蚁,猴,象,鹿狼,蜜蜂,企鹅)

9.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级次序。

10.首领权利: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栖息场所,其他成员对它做出表示顺从的姿态,对它的攻击不敢反击。义务:首领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为,并且与其他成员共同保卫这个群体。

11.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12.动物的动作、声音、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通讯方式)

13.用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做引诱剂,可以诱杀农业害虫。(靠触角上的嗅觉感受器感受气味)

14.通讯:一个动物群体中的某个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做通讯。

15.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16.动物的学习行为有利于他们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动物等级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越复杂。

17.蚂蚁的通讯方式之一是依靠气味,即利用了嗅觉,嗅觉感受器分布在触角上,此外,蚂蚁也会利用触角的触觉功能相互沟通。

第三章:

1.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2)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2.物质循环:植物【生产者】,动物【消费者】,细菌真菌

【分解者】,水和二氧化碳【无机物】。

3.生态系统:在一定地域内,各种生物与环境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个整体就叫生态系统。

4.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5.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作生态平衡。

6.生物防治,仿生学等动物的贡献。

第四章

1.菌落: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

2.菌落特征(大小、形态、颜色)

1)细菌:小,表面或光滑粘稠或粗糙干燥,颜色较浅(白黄红)。

2)真菌:小,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颜色呈红褐绿黑黄。

3.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

1)配置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

2)高温灭菌

3)接种

4)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培养

4.为什么要准备两套有培养基的培养皿?对照作用

5.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广泛的生物(无处不在,在寒冷的极地的热泉中也有他的踪迹)。

6.细菌和真菌生存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等。有些还要特定条件,如需氧环境、缺氧或无氧环境。

7.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制作了能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

8.19世纪中叶,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

9.巴斯德的贡献:发现了乳酸菌(细菌)、酵母菌(真菌的一种),还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被人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10.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11.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大约10亿个细菌才可组成一粒小米那么大。只有用高倍显微镜或电镜才能观察得到。

12根据外部形态细菌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

13.细菌:都是单细胞的

14.细菌虽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这样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细菌没有叶绿体,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有机物生活,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15.细菌生殖方式:分裂生殖(两个特征: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营养方式:异养型(大多数,腐生和寄生)(也有自养的)。

16.细菌数目计算=2n(n表示细菌分裂的次数)

17.各种各样的真菌:酵母菌(单细胞),大型真菌(香菇、木耳、金针菇、冬虫夏草、灵芝等,多细胞),霉菌(青霉、曲霉、毛霉等,多细胞)。

18.酵母菌:出芽生殖和孢子生殖。酵母菌细胞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

19.真菌的生殖方式:孢子生殖。营养方式:异养型(细胞内没有叶绿体,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腐生和寄生)

20.真菌:真核细胞,即为真核生物。

21.青霉和曲霉的异同点

(1; 曲霉呈黄、黑、褐色或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

(2)共同点:1). 多细胞 真菌,菌体是由 菌丝 构成的,都能产生;

2). 多细胞 生物,每个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

22.青霉的结构:直立菌丝、营养菌丝、孢子。

23.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

1)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2)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3)与动植物共生

24.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细菌和真菌能够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

25.共生:有些细菌或真菌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它们相互依赖,彼此有利,这种现象叫作共生。

26.地衣是真菌和藻类共生在一起形成的。

27.大豆、花生等属于豆科植物。在豆科植物的根瘤中,又能够固氮的根瘤菌与植物共生。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而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

28.人类对细菌真菌的利用:

1)细菌、真菌与食品制作

2)细菌、真菌与食品的保存

3)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

4)细菌与清洁能源和环境保护

29.酵母菌(真菌,面包、馒头、酒等),霉菌(真菌,酱油、豆腐乳等),乳酸菌(细菌,泡菜、酸奶等),醋酸菌(细菌,醋)。

30.食品腐败的原因:主要是由细菌和真菌引起的,他们可以从食品中获得有机物并在食品中生长和繁殖,导致食品腐败。

31.食品保存中一个重要问题是防腐。

32.防止食品腐败所依据的主要原理是把食品内的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33.11种保存食品的方法:

杀菌:巴氏消毒法,防腐剂法,灌装法,射线法。

抑菌:脱水法,晒制与烟熏法,腌制法,渗透法,真空包装法,冷藏法,冷冻法.

34.常见细菌列举:乳酸菌,大肠杆菌,醋酸菌,痢疾杆菌,链球菌等。

35.1)酒曲的作用是 在制酒过程中分解有机物,产生精,酒曲中引起发酵的主要是物起作用? 作用。

2)置于旺火上蒸熟的作用是中的。

3)将蒸熟的米饭用凉开水冲淋的作用是 冷却 ,相当于细菌、真菌培养中的 防止酵母菌被烫死。用凉的没有沸腾的水冲淋行不行?。

4)将酒曲碾细成粉末,撒在糯米上相当于细菌、真菌培养中的

5)将糯米饭压实,中间挖一个凹坑的作用是什么?

利于透气,保证酵母菌在开始生长时有足够的氧气。在短时间里能够迅速繁殖,增加酵母菌的数量.

6)加盖的目的是 主要是防杂菌;提供无氧环境

第五章:

1.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通常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的生物。

2.微生物的分类:细菌,真菌,病毒,放线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

3.病毒:是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遗传物质)与蛋白质外壳构成的非细胞形态的靠寄生生活的生命体。

4.发现者:19世纪末,俄国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发现了烟草花叶病的病原体比细菌还小,叫“滤过性病毒”。

5.20世纪初,科学家首次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烟草花叶病毒是一种杆状颗粒。

6.大约三万个病毒才可以组成一个细菌。单位为纳米。

7.病毒常见的形态:球状体,杆状体,丝状体,砖状体,弹状体,蝌蚪状体等。

8.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生活方式)。病毒的寄主高度专一。

9.根据病毒寄生的细胞不同,病毒分为三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又叫噬菌体)

10.病毒结构:病毒的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

11.病毒的繁殖: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这是它的繁殖方式。(自我复制)

12.病毒要是离开了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在外界环境条件适宜时,病毒变侵入活细胞,生命活动就会重新开始。

13.与人类的关系:

1)害:病毒的种类很多,在生物圈中分布广泛,又营寄生生活,给人类、饲养动物、栽培植物带来极大危害。

2)利:为人类造福(研制疫苗等)

14.常见的病毒列举:烟草花叶病毒,腺病毒,狂犬病毒,大肠杆菌噬菌体,禽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第六单元

第一、二、三章 (每一种分类都要有据可依)

1. 植物(以根茎叶花果实的形态结构为分类依据) 种子植物 被子植物(单、双子叶植物,种子有果皮包被)

裸子植物(种子无果皮包被)

孢子植物 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

苔藓植物(有茎和叶的分化,有假根) 藻类植物(无根、茎、叶的分化)

2.动物(以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为依据)

1)体温是否恒定 恒温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

变温动物(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

2)体内有无脊柱 脊椎动物(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

哺乳动物)

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

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

肢动物)

3.五界分类法(19xx年魏泰克提出的)

(依据:细胞结构和营生类型不同。这里不包括病毒)

分类: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

4.从种到界

(依据:生物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的相似程度)

生物分类从大到小的等级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5.生物分类单位等级越高,生物种类越多,生物之间的共同特征越少,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

6.“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

7.在一个门里,可能会有成百上千种生物,但是在每一个种里,只有一种生物(一种生物便是一个物种)。

8.双名法:1768年,瑞典植物学家林奈在《自然系统》一书中,正式提出了生物命名法-----双名法

9.双名法:学名=属名+种加词

10.在一种生物的标牌介绍中,除了属名和种名,还有“科”这个介绍。

11.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不仅指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还包括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2.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我国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的种类仅次于巴西和哥伦比亚,居世界第三位;我国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我国也是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脊椎动物中的鱼、鸟和哺乳动物的种数都位居世界前列。

13.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14.生物的各种特征主要是由DNA分子上的遗传信息控制的。

15.不同种生物的基因有所不同,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的基因也不尽相同。

16.*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

17.我国特有的裸子植物:银杏,银杉,金钱松,水杉等。

18.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湖泊、海洋、农田和城市等生态系统。

19.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0.我国特有的珍希动植物:金丝猴、白鳍豚、朱鹮 、扬子鳄(中生代活化石)、银杉(活化石)、珙桐(活化石,中国鸽子树)、藏羚羊。

21.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物种灭绝加速,基因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多样性破坏。

21.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滥砍乱伐、滥捕乱杀、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掠夺式的开发利用

【乱不滥杀,乱砍滥伐】,环境污染,外来物种的影响【由于外来物种的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

2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迁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物种繁育中心),科学研究保护(建立种质库),法制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加强教育,加强法制管理)

23.

24.珍稀动植物的自然保护区。

25.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天然实验室”、“活的自然博物馆”。

 

第二篇:八年级上册生物总结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5单元:生物圈中的动物和微生物

第15章:动物运动知识点总结

1、动物的运动方式:水中运动的主要方式是游泳;陆地运动方式:爬行、行走、奔跑、跳跃。空中运动基本方式:飞行

动物运动的意义: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方式表现出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现象。动物通过运动可以主动出击去获取食物,可以逃避敌害和迁徙到适宜的栖息场所,还可以完成求偶和交配等,这些都有利于动物的存活,有利于生殖和繁衍种族。

2、骨的结构:骨膜、骨质(骨密质和骨松质)、骨髓。课本13页图

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后的修复有关;骺骨软骨层的细胞与骨的长长有关。骨髓充填在骨髓腔和骨松质的间隙内,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两类。幼年为红骨髓,有造血功能;成人的一些骨髓腔中的骨髓含有很多脂肪细胞,呈黄色,且不能产生血细胞,称为黄骨髓,没有造血功能。当机体严重缺血时,部分黄骨髓可转变为红骨髓,重新恢复造血的能力。 骨的成分:在成人骨中,有机物约占1/3,无机物约占2/3,所以骨既有硬度又有弹性;在儿童少年的骨中,有机物多于1/3,则这种骨的弹性大,硬度小;老年人的骨中无机物多于2/3,则这种骨的硬度大,易骨折。

骨连接:关节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

骨骼:种类分中轴骨(如颅骨、椎骨、肋骨、胸骨)、附肢骨【肢骨(肱骨和股骨)和带骨(锁骨、髋骨)

骨骼肌:肌腱和肌腹(人体有206块骨,600多块骨骼肌)

3、运动的形成:

运动系统:骨--杠杆;关节--支点;骨骼肌--动力

屈肘和伸肘运动肌肉的变化

当神经传来兴奋,骨骼肌收缩,牵引骨绕关节活动,从而产生躯体运动。运动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的收缩为动力形成的。骨骼肌要受神经系统的协调和控制。运动所需的能量来源于肌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第16章:动物的行为知识要点

1、动物的行为: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受遗传物质的控制,这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先天性行为:一出生就会(如本能)(课本24页)

后天学习行为:后天学习形成

学习是指动物借助个体生活经验和经历,使自身行为发生的适应性变化的过程。 动物行为的意义:动物个各种行为可以使动物对环境的改变做出有利于生存的反应。 2、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根据动物行为的功能分为:取食行为、领域行为、防御行为、攻击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社群行为。(懂得举例和分辨,特别记住社群行为的有关知识。) 3、动物行为的研究:实验法以观察法为基础。

第17章:生物圈中的动物知识要点

1、 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同时促进了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

生产者:绿色植物 ;分解者:微生物

2、各种生物之间的捕食与被捕食的营养关系形成了食物链。

食物链写法:草→蝗虫→青蛙→蛇→鹰

3、动物对环境的影响:依赖→适应→影响→改变。动物能促进植物的繁殖和分布。 4、我国特产的珍惜动物:大熊猫、扭角羚、褐马鸡、扬子鳄(爬行动物)

5、保护动物的多样性要在遗传物质、物种和生态环境三个层次上制定保护战略和采取保护

措施。动物多样性保护:就地保护、易地保护、法制教育和管理就地保护的主要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卧龙-大熊猫、王朗-金丝猴、洋县-朱鹮、斑头雁、棕头鸥-青海湖)

6、生物圈中生物物种的灭绝是个漫长的自然过程。就地保护是保护动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

第18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知识要点

1、凡是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统称为微生物。单细胞:如细菌、蓝藻(体内无成形细胞核),酵母菌;无细胞结构:如病毒。多细胞:如霉菌和大型真菌

2、微生物主要活动场所是土壤。腐生性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寄生性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的消费者;自养型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课本54~55页)

3、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用于发酵馒头的是酵母菌,用于发酵泡菜的是乳酸菌,用于发酵醋的是醋酸菌。抗生素是某些真菌和某些放线菌产生的。微生物的代谢活动特点(异养、自养)以及极快的繁殖速度,使它们成为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腐生性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其他生物不可替代的。

第6单元:生命的延续

第19章:人的生殖系统知识要点

1、生殖是指生物产生后代和繁衍种族的过程,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生命现象。生物体的体积增大、体重增加的变化,就是生长。生物体的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功能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变化就是发育。

2、 男性生殖系统 女性生殖系统

睾丸: 分泌雄性激素,产生精子 卵巢: 分泌雌性激素,产生卵细胞

输精管: 输送精子到阴茎 输卵管: 输送卵细胞到子宫,受精作用的场所

阴茎: 排出精液和尿液 阴道: 精子进入和婴儿出生的通道

附睾: 促使精子成熟并暂储 子宫: 胚胎发育的场所

3、胚胎在子宫内的发育时间为280d左右,这个过程称为妊娠(怀孕)。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各种养料和氧气。人的发育是从受精卵分裂开始的,,胚胎发育初期所需的营养物质来自卵黄。胚胎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内获得养料和氧气,并排出废物。

青春期发育:青春期特点有一、身高和体重突增;二、脑和内脏的功能趋于完善;三、性发育和性成熟(第一性征: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第二性征:男性表现为长胡须、喉结突出、声音洪亮而低沉。女性表现骨盆宽大、乳腺发达、声调较高)

月经与遗精的出现标志着具有了生殖能力。课本72页

4、幼体到成体的形态、生理、习性等发生一系列的显著变化称为变态。变态发育的过程经历了受精卵、若虫和成虫三个时期,叫做不完全变态(蝗虫、蟋蟀、豆娘、蜻蜓等)。如果经历了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发育时期,则叫做完全变态(蚕、蜜蜂、蚂蚁、蝴蝶等)。

5、两栖动物:幼体在水中生活,用腮呼吸,成体水陆两栖,用肺呼吸。有变态发育。(如蛙)雌雄蛙抱对行为意义:刺激雌蛙释放卵细胞,雄蛙释放精子。青蛙和其他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特点是:体外受精、体外发育。

6、鸟类的发育无变态发育。鸟卵中发育成幼雏的是胚盘。鸟卵的结构中,胚盘发育成雏鸡, 卵黄 、卵白 为胚胎的发育提供营养。鸟类的生殖发育特点:体内受精,体外发育、卵生.

7、胚是新一代植物的幼体。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无性生殖。无性生殖的优点:子代个体数量多,繁殖速度快,且能稳定地保持母体的遗传性状。

8、绿色开花植物能利用其营养器官繁殖新个体,这种无性生殖方式叫营养繁殖。[嫁接(如桃、梨、苹果等果树)、扦插(如马铃薯、葡萄、月季、秋海棠等)、压条(如夹竹桃、桂花等)] 举例课本86页

9、嫁接时砧木和接穗的形成层尽可能靠近,是植株成活的前提。

10、组织培养技术的原理:植物体的每一个活细胞在适当的离体条件下都具有重新形成一个完整植株的潜在能力。

优点:课文90页

11、其他无性生殖的类型:分裂生殖(大部分单细胞生物,如变形虫、细菌、蓝藻)、出芽生殖(水螅、酵母菌)、孢子生殖(根霉、青霉、曲霉等)。

第20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知识要点

一、遗传和变异现象

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举例 :种瓜得瓜

变异:是指子代和亲代个体间的差异。举例 :一猪生九子,一窝十个相

1 生物的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征、行为方式.

2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如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

二、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

基因是控制生物的性状基本单位。例:转基因超级鼠和小鼠。 生物遗传下来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状。

1.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 片段。

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

3.染色体 :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4.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精子和卵细胞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 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

三、 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

1. 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

2. 隐性性状基因组成为:dd ;显性性状基因组称为:DD或 Dd

3、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

表现型:双眼皮 双眼皮

基因型: Aa A a

配子: A/ a A /a

后代: AA Aa Aa aa

四、 人的性别遗传,遗传病

1. 每个正常人的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男:44+XY 女:44+XX)

2. 其中22对男女都一样,叫常染色体,有一对男女不一样,叫性染色体.男性为XY,女性为XX. 男性精子分两种:22条+X 22条+Y; 女性卵细胞:22条+X

3. 生男生女机会均等,为1:1

4. 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

5. 如果一个家族中曾经有过某种遗传病,或是携带有致病基因,其后代携带该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就大.如果有血缘关系的后代之间再婚配生育,这种病的机会就会增加.

6、常见遗传病:白化病、红绿色盲、血友病

7、预防遗传病有效措施:禁止近亲结婚 区分:直系和旁系血亲

五、生物的变异

1.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也有关系。因此有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基因型、表现性与环境的关系

基因型和环境共同决定表现型,其中基因型占主要地位。

2.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例子:人工选择、杂交育种、太空育种(基因突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