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分层教学实验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高三语文分层教学实验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邳州新城中学 吴绍嵩

一、研究背景

本人多年从事高三语文教学,深切地体会到经过多年的语文学习,高三学生在语文素养上存在很大的差异。高三阶段又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阶段,每个学生都想通过一年的学习考入理想的学校。怎样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缩小差距,整体提高,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而在平时的教学中常用同一目标要求全体学生,必然与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可能性不相适应,使一部分学生达标过易,另一部分学生难以达标,难以使所有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尤其是一些学生因基础不扎实而丧失了学习的动力,怎样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也获得发展,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分层现象促使我努力探索一种能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着眼于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发展的教学方式。分层教学着眼于改造传统的教育教学理论,遵循素质教育“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是一种有助于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课堂教学策略,为此,本人提出了“寻求适合学生的教学,开发学生自身潜能”的教学思想,开始了“高三语文分层教学”的有益尝试。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本着对学生负责的精神,本课题拟结合新课标的精神,将分层教学的理论付诸实践,探索分层教学的具体做法, 形成有效的策略,力争使学生经过分层学习,知识水平基本上发展到同一个高的层次,满足上大学的需要。同时又能为学生的一生的发展奠基。也想通过研究,指导以后的高三语文教学,以满足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三、课题的界定:

“高三语文”指高三阶段的语文,备考是其主要特点,当然也要和高中生语文素养的要求相结合,使学生既能应对高考,又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分层教学”是指个人以现有的两个教学班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到班内学生的语文素养存在的差异程度,综合考虑每个学生的智力、非智力等因素,运用模糊学的方法,把全班学生分为短期性的A、B、C三个层次,并依据群体学生的差异,区别对待地制定分层教学目标、设计分层教案、采取分层施教、进行分层评价,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指导,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1.差异性原则: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来进行教育教学的原则叫差异性原则。学生由于生理条件、环境条件和受教育条件的不同以及心理发展速度和接受水平的不同造成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性。差异性原则就是要求教师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并把差异作为进行教育教学的依据和资源。要求教师在面向所有学生的基础上,根据个体学生的学习基础,心理素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的差异,为学生的自主分层学习提供各种条件,使每个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地学习,并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

2.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就是根据受教育者的基础、能力、生理、心理等不同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施行教育教学。它要求教育者在施行教育教学时,提出不同的教育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布置不同的练习,设置不同的检测评价等,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以便受教育者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3.个性发展原则:促使学生个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健康发展的教育教学原则叫个性发展原则。个性不是天赋的,而是在先天生理结构基础上,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学生的个性发展,都是以承认、接纳、尊重和珍视多样化的存在为前提的。个性意味着差别和多样化,个性有其独特性,因为每个人生来就是独一无二的,正如我们每个人的指纹是独一无二的一样。如果我们要求用一种模式去限制原来就是丰富多彩,各具特征的个人发展,那是对某些个体的不公正。所以个性教育就是培养人的自主性和独特性。个性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健康发展。教师要发现和利用学生的优点、特点、爱好和强项,促使学生的进步,使学生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4.协作性原则:就是把学生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通过组内、组际之间人际互动和协作学习,促使每一个学生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等方而都尽可能得到发展。我们提出这个原则,是考虑到在注重发展学生丰富个性的同时,不应该忽视培养学生群体合作意识,更不应该低估了马卡连柯等教育家探索并加以理论总结的集体教育途径的价值,它兼顾了学生个别发展和共同发展。

5.主体性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育教学的原则叫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主体,学校的教育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品德、智力、能力、积极性、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归根到底是为了激发引导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和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6.发展性原则: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促使受教育者在原来基础上不断取得发展的原则叫发

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首先承认学生的基础与能力的差异,其次承认每个学生都具有发展潜能,再次相信每个学生有能力在自己原来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①要大胆相信和坚持不懈地鼓励学生人人都可以发展,都有能力把发展的可能性变为发展的现实性,做到有个性的发展;

②把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学习内部动力机制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③要千方百计创设各种条件和氛围,采用各种办法和手段促使学生在多方面取得成功,并享受成功的喜悦;

④要帮助学生不断从成功中取得经验,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失败固然是成功之母,而成功也是成功之母,积小成功为大成功。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学生分层的原则和方法的研究

2、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设置和调整

3、备课分层研究

4、授课分层研究

5、练习分层研究

6 教学辅导分层研究

7、评价分层研究

各个具体内容之间有其自身的内在联系。实施分层教学首先对学生个别差异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内在动力的差异性作深入调查分析,联系学科特点,将学生对象划分成不同类型,即学生分层;然后运用分层教学的理论原则设计出不同层次应达到的目标层次和分层教学的方案,并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加以实施、调控;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发展,学生在层间的流动变化也需要教师作相应的方案调整。通过一年的研究与实践,既促进学生能力和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也促进教师自身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研究方法:

1、抽样问卷法。通过对学生的抽样问卷调查,把握第一手材料,了解当前学生学习的真实状况,对学生个别差异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内在动力的差异性的调查,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研究。

2、文献研究法。通过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更好地为分层教学提

供理论支撑,更好地实现教师的观念、行为方式的转变和提升。

3、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研究的探究性和操作性,坚持边实践、边探索、边研究、边总结,师生共写随笔。立足于每一堂课,每一位学生,在写随笔的过程中,反思自己,超越自我,并做到总结成果和推广运用相结合。

4、个案分析法。不断地收集典型课例、教学中的典型细节以及学生个体研究案例,从中发现和提炼科学有效的措施,及时地进行推广。

5、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反思,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记录。及时撰写教学后记、反思、经验总结、论文等。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2008、11---2008、12)准备阶段

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确立课题,并查阅资料,谋划整个研究过程,并写出课题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时间,把握研究方向。

第二阶段(2009、1---2009、8)操作实施阶段

通过各种方式,研究分层教学的具体方法,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个人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并阅读相关的论著,形成阶段性成果(案例分析、读书笔记、教育故事、随笔等)

第三阶段(2009、9---2009、12) 结题阶段:归纳总结研究情况,汇总研究材料,撰写结题报告。

七、研究的主要成果:

经过近一年的调查、探索、反思、研究,我取得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了“练习反馈,摸清学情——点评预习,出示目标——精讲点拨,师生互动——拓展练习,加深印象”高效课堂模式,真正让教师有针对性的教学,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课堂上呈现少有的热闹与生机,让原先在课堂教学中少有话语权的学生也有了自我发展的空间,调动了他们发言的积极性,让他们重新找到了自信。课堂上关注到了中等生的需求,为他们减小与优等生的差距创造了条件。调动各层学生特别是C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特长得以长足发展。

2、强化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与表达能力明显提高。过去学生在课堂只是习惯于被动地听教师讲,自己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少,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现在由于教师实施了分层教学,课堂上为各类学生均提供动脑、动手、动口机会,学生的主体精神、合作、竞争意识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与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强、思路广、方法多。

3、采取了科学的学生分层方法。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但如果将分层结果公布,会打消许多学生的积极性,损伤他们的自尊心,有违分层教学的初衷。因此学生分层采取隐形的方法,即学生的分层情况由老师自己指导,只有在教师分层辅导时告诉学生本人。老师使用统一的教学材料进行教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分层提问、分层辅导特定的教学手段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同时受益。学习小组的建立根据学生自愿结合教师分层情况个别调整,使各组语文平均水平相当。

4、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分层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课堂教学上要以精彩的内容来吸引不同层次的学生,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这就要求教师不仅精心备课,而且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了解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强自身的再学习。一年来由于自己的努力,所写论文《谈高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性》《语文课堂应有精彩呈现》见诸报刊,自己获得了邳州市优质课二等奖。

七、研究后的反思

实施分层教学刚起步不久,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探讨和实践,需要更多的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来指导,虽然在理论方面还不完全周到和科学,但分层教学已经体现出了它的魅力,即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树立了成功的信心;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在不同程度的进步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产生了学习的动力,树立了远大的目标,为今后达到无层的教学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个人最满意的八篇文章:

读书笔记:

1、要把握语文课堂教学的“三度”

2、用收获意识规范高三学生的语文学习

3、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创新思维

4、谈高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案例:

1、让每个学生都如花儿般尽情绽放

2、《构建分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效率》案例

3、语文课堂应有精彩呈现

4、让学生写出真实的自我

 

第二篇:互动教学课题结题报告

《构建中职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

结题报告    (执笔:隽成栋)   

.研究背景

课堂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策略体系。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课堂教学实践的“中介”,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统一。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经济、社会科技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复合型、多样化、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应秉承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思想。课题《构建中职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就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建立的,“互动”是新生词,目前在辞海里还找不到这个词的确切定义,我的理解是指彼此协调地交流活动。模式(model)是从一般科学方法或科学哲学中引用来的,原义是“模型”、“典型”、“范型”。互动教学模式我的理解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为了协调、沟通、达成共识,联合力量去达成某一个目的而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过程。即是一种实质性的师生双边活动,是一种双向式的“学习——质疑——讨论——归纳”的教学方法。其本质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互动式教学"的核心思想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各要素的整合,尤其是抓住了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师"与"生"这两个主体,着重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其相互作用,达到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最佳教学效果,使得教学过程从原来强调"教"而忽视"学",转向后来的强调"学"而又忽视"教"的偏离,最终开始走向"教"与"学"两个主体的互动整合。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但是很多研究总是把认知作为师生互动的载体,把师生互动理解为:师生之间通过信息交换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过程。进而认为,课堂上提问就是师生互动的加强,导致很多教师为问而问,课堂上显得热闹非凡:一会儿集体提问;一会儿个别提问,实际上很多提问没有价值,既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也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观的影响下,没有理解师生互动的实质。传统的教学论观点把教学活动定性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完成认知目标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任务。这种只见知识不见人的教学观,忽略了课堂中师生的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存在,没有认识到课堂是师生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这种互动观也就忽略了人的存在,只剩下了教学内容和学习内容之间的互动。我们在教学中开展“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的课题,旨在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整合,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探索一套比较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等。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目标

理论基础

1、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是外来的信息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思维结构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的能力是通过活动作为中介形成的,在活动中进行思考,在思考中进行活动是青少年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表明:多向交往是一种师生沟通与同伴交往相结合的类型,是效率最高,成员易形成交往技能、团体气氛最好的一种沟通模式。

2、建构主义理论  “学习不应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活动。”(皮亚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就是说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不是依靠教师的灌输,而是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觉地去建构新知,使自身的认知结构不断趋向稳定和完善的过程。因此,当前建构新型教学模式的核心,即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

3、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上学生的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等方面的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

合作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教学活动是包括多种互动过程的复合活动,从现代教育信息论的角度来看,教学中的互动方式大致呈现为四种类型:一是单向型,视教学为教师把信息传递给学生的过程,教师是信息发出者,学生是信息接受者;二是双向型,视教学为师生之间相互作用获得信息的过程,强调双边活动,及时反馈;三是多向型,视教学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强调多边互动,共同掌握知识;四是成员型,视教学为师生平等参与和互动的过程,强调教师作为小组中的普通一员与其它成员共同活动,不再充当唯一的信息源。

研究目标

"互动式教学"的核心思想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各要素的整合,尤其是抓住了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师"与"生"这两个主体,着重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其相互作用,达到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最佳教学效果,使得教学过程从原来强调"教"而忽视"学",转向后来的强调"学"而又忽视"教"的偏离,最终开始走向"教"与"学"两个主体的互动整合。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学校的整体课堂教学模式,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研究,推进课程改革,帮助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研究过程与措施

(一)研究过程

1.理论学习  为了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本课题组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参考借鉴同类课题的成功经验,并进行讨论研究从而为课题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热身练习  教学模式的改变必须以教学观念、学习观念的转变为前提,热身就是转变学生学习观念的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的训练下,已习惯了“你讲我听”、“你打我通”,进入职中以后如不及时加以转变,就很难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尤其是实行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传统观念是一个极大的冲击,对学生的个性也是一个挑战。中国学生受传统文化影响,性格偏于内向,尤其在课堂上不习惯于展示自己,不习惯表达自己的观点。为此就必须调整学生的心态,通过理念的灌输、轻松的环境等,使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开放自己的心态,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

3.调查反馈  为及时检测教学效果,课题组成员对所教班级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共发放问卷280份,回收276份,回收率达98.6%,学生对教学改革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学生匿名回答,基本上能够反映出与教学有关的核心问题。

互动教学调查统计表(表1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得出了以下几个判断:(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受到忽视,学生从小学到中学,都是“教师讲、学生听”,甚至有些学生已经形成了定式,在初接触这种新的模式时还有些不适应。比如不敢到前面讲话,觉得教师应该更多地给出一些“现成的”、“正确的”答案、更多地教一些“知识”等等。这些想法随着教学的推进,逐渐淡化并发生了转变。在对两种教学模式的对比中,93%的学生认为新教学模式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以,尽快全面推广新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迫切性,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都具有重要意义。(2)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普遍反映较好。有90%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表示满意,10%较满意。课堂开展的活动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同。有89.6%的同学认为课堂开展的活动很有必要。这说明,作为该模式的重要内容之一的课堂活动已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同。通过活动学生对一些原理、规律性的东西有了直观、形象的认识,理解起来要深刻得多。(3)教学效果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肯定。有90.4%的学生认为本节课收获很大,有87.6%的学生认为本门课完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有12.4%的学生认为基本达到。表明学生对教学效果是满意的。(4)教学模式得到了多数学生的肯定。93.1%的同学希望有更多的课采用此教学模式,表明此教学模式深受学生的欢迎,而且有推广的必要。

4.  完善提高  根据调查反馈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课题组成员认真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吸取成功经验,完善不足之处,然后再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经过不断的反思与实践,最后形成适合课程特点的“互动”教学模式及其变式。

(二)主要措施

1、巧妙把握,有机渗透。“互动”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改精神,但在实验中不能生搬硬套,对于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不同的具体的操作模式,在操作过程中要巧妙有机的把握,做到区分层次,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有机渗透。

.. 2、坚持“五多”,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互动”教学模式把课堂这快主阵地充分地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学活动的时空舞台上,通过积极主动地学习,建构和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因此,我们提出要坚持“五多”。即:多给学生自己动脑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多给学生阅读创造条件,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问。

“互动”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没有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相反,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①要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我们认为,教学目标至少应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教学内容本身所蕴含的静态目标,主要是指陈述性知识;另一个是教学活动中由师生互动中激发出来的生成性目标,它是动态的,也是无法预定的。因此,我们要求教师按照课标要求确定静态目标,更要注意教学活动的生成性目标,这样才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②要有综合的知识结构。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自学教材,会产生一系列的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来讨论,有的会与本学科无关。这时,教师光靠本专业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③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教学中要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 3、注重探索,优化课堂。
..
.“互动”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上课时,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既用教材又不克守教材,提倡学生研究,善于提出问题,勇于讨论,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每节课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老师不能用自己备课时教学思路,也不能用这种思路牵引学生思路;否则就不是个“帮助者”。我们认为,老师课前备课需要备“教材”,找教材与生活的联结点;让学生有挑选难度的机会,提供有争议的话题;提供基本观点,要提供解决类似问题的经验等。而更多的“备课”就是在课堂中,去发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困惑点,在讨论、争议中的症结点;去发现他们学习中的差异情况;去发现学生乐于参与的方式等等。

四.研究成效与成果  

1、经过对本课题的研究,首先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探究问题的意识增强了;促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构建了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通过研究提高了老师课题研究的水平,促进了教学能力的提高,撰写了一定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编写了项目教学学习包。

互动教学模式课题组成员论文发表或获奖统计表

2.形成几种“互动”教学模式的变式。通过课题的研究,课题组老师根据自己所教科目的特点,各自探索出一些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如德育课采用的情景、案例教学模式;宾馆服务的“情境——目标”教学模式;专业课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等等。情境——目标教学模式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学与做、学生与教师互动的实践情境,把教与学的过程视为一种真实的社会交往情境。具体就是在教师精心设计下引导组织学生心、手、脑并用,教、学、做结合,身体力行获取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实现学习效果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综合学习能力的同步提高。“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从而在实践中构建自己的知识。

利用项目教学法所开设的市级公开课《螺旋传动》和《螺纹》得到领导及同行的充分肯定,还有采用情境教学法开设的校级公开课《礼仪》、《职业应聘》等也在校内产生一定的影响。

五.存在问题及今后打算

实践表明:“互动”教学模式的研究为我校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经验,它和谐、宽松并富有创新和挑战性的教学环境深受学生的喜爱,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当然,任何教学模式都不是完美的,既有其使用范围的局限,又有使用方法的问题,还有模式本身的缺陷。在本教学模式的研究与使用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部分学生对该模式的不适应性。在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笔者发现来自学生方面的阻力主要是学生对该模式的适应性问题。首先,由于长期以来接受的都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育,学生习惯于你讲我听,缺乏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其次,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认为只有接受到知识才是重要的,对能力的培养缺乏正确的认识。10.4%的学生认为课堂的活动“没有必要”和“无所谓”,就反映了这一点。其实这一比例在开始时会更高些,由此引发的困惑是:(1)该模式是否超越了学生的接受程度?(2)如何做好学生的思想转变工作?

2、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彻底的展现该模式的意图,深入研究和积极实践不够,常常留于表面形式,研究效果不明显。另外本课题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有的教师个人经验不足,对偶发事件和课堂驾驭表现出不够老练。

3、教学质量评估问题。目前对学生的评价还是以量化为主,学生的发展情况并不都能用分数来衡量,缺少合理的评价方法。  

今后打算
1、调整充实研究方案部分内容,使之更适于当前的课程改革要求。

2、坚持从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提高和培训教师,努力建设一支热心教学改革和能驾驭教学改革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3、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和学生评价方法,鼓励教师大胆实验。 

4、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和交流活动。

主要参考文献:《课堂教学论》《学习心理学》《职业技术教育》《行动研究法》

                 《走进新课程》《现代教学方法概论》《职教通讯》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