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教育课题结题报告

“基于人生引领的中学德育实践建构研究”报告

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总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本课题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思考——

1、教育改革呼唤关注学生健康成长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教育中关注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品质,使学生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需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提高国民素质,学校德育肩负着更为特殊的使命。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基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德育要求,肩负着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良好基石的重任。

2、德育现状要求推进德育工作实效

朱小蔓教授在《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一文中说:道德教育人为、表浅化、孤立、封闭化,道德课程知识化,单向灌输多,个体选择少;道德教育僵化而少活力,实效性不够,缺少魅力;德育未能成为有助于人生命发展、生活质量和精神心灵成长的工作。反思现行的学校德育,事实上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究其原因,诸如德育目标的失衡、德育层次的倒置、德育模式的陈旧、家庭德育的缺位、社会道德的失范、注重道德判断而采取的单纯的说教、道德教育与健全人格的培养相脱节、未将个体的品德纳入到社会性体验中等等,都难辞其咎。综观学校德育的工作状况,德育最核心的问题还在于做人德育的缺失,我们的学校教育愈来愈忽视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漠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重启做人德育,校正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航向,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当前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

3、和谐社会需要全面提升国民素质

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观念更新的时代,市场经济的快速推进,诱发了功利主义倾向,人心浮燥,贪腐造假之风屡禁不止。现实生活中人们少有了理想与信仰,精神缺失、道德失范、文化虚无,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信任出现危机;同时,学生中有许多思想困惑和心理障碍,对生命的轻视,对生活的漠然,也需要我们面对和反思。21世纪,人类最大的使命就是要把失落的“人”找回来,我们必须还教育一片净土,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人才。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基于人生引领的中学德育实践建构研究”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

1、有助于克服当前学校德育中普遍存在的“高、大、空”,脱离学生的人生成长、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状况;

2、有助于使学校德育更好的贴近学生人生的实际。更好的为中学生的人生规划和人生发展服务;

3、有助于在学校原有的实践基础上,系统构建基于人生引领的中学德育体系,打造学校德育品牌,整体丰富和提升学校德育的内涵与品质。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1、“人生引领” :是指在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过程中,通过正确的途径和方法,向“人”的身心施加积极的影响,引导和带领“人”向好的方向发展,促进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健康人格的养成,从而更好的学会生活、学会生存,享受人生。

2、“中学德育”:“中学德育”即在中学阶段实施的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包括中学生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中学德育对中学生形成一定的社会规范,进而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社会制度具有重要作用,它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有着密切联系,对中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具有导向和促进作用。

3、“基于人生引领的中学德育实践建构”:这是近年来我校所力求实践与探索的一种中学德育的基本建构或模式。它是以做人德育为基础和核心,遵循德育规律,着力构建基于人生引领的中学德育的目标、内容及策略体系,进而优化德育过程,使中学德育更好的为学生的人生奠基,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基,努力培养适合时代需要的基本的道德规范和道德理性的人,具有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的人,具有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三、研究的基本概况

(一)研究思路

从现状研究入手,在全面调查和分析了解当前中学德育的现状,尤其是中学生人生目标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检索和资料研究,深刻把握和认识基于人生引领的中学德育的时代背景及价值内涵,认真总结学校原有的德育实践经验,注重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整体构建体现本校特色的、有助于引领中学生人生成长的学校德育目标、内容、策略体系及相关的保障机制,注重行动研究与个案的积累,使本课题研究真正成为打造学校德育品牌、全面丰富和提升学校德育内涵和品质的过程。

(二)研究步骤

1、前期研究(20xx年12月—20xx年12月)

达成目标:A、成立总课题组和各子课题组,形成课题研究网络,制订各自具体的研究计划;B、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进行开题论证;C、完成理论研究及现状调查与分析;D、初步完

2

成操作策略研究。

阶段成果: 建立课题研究的网络组织。进行可行性论证、操作性分析。完成全部理论研究,汇集理论成果。完成现状调查分析报告。汇集操作策略系列论文。

2、中期论证(20xx年1月—20xx年2月)

达成目标:进行阶段检查和总结,调整和改进下阶段研究工作,撰写中期研究报告。接受省市专家中期评估验收。

阶段成果: 形成中期研究报告。形成部分子课题研究报告。

4、后期研究(20xx年2月-20xx年10月)

达成目标:①完成操作部分的其余研究,汇集后期阶段操作成果;②完成全部子课题的研究,分期出版论文集、个案集。

阶段成果:操作研究的论文。个案研究报告。

3、研究方法

(1)调查法:即运用问卷、观察、访谈等手段,调查了解当前中学德育的现状及中学生人生目标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事实依据。

(2)文献法:即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尤其是通过对相关理论文本及经验资料的研究与学习,为本课题研究寻找足够的理论支撑及经验指导,进而有效的把握本课题研究的时代背景、价值内涵及相关的目标、内容与策略体系建构。

(3)行动研究法:即坚持“在行动中研究”和“在研究中行动”,即时的将本课题研究的相关的文本成果(主要指目标、内容等方面的建构)运用于具体的学校德育实践,并在实践操作中不断予以修正和完善。

(4)个案法:即通过个案的积累和分析,更好的丰富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成果,特别是对个别学生、某一班级、某一年级、某一学科、某一类群体等典型个案的跟踪研究,从中揭示德育基于人生成长的某些本质和规律。

四、研究成果概述

(一)科学探明了基于人生引领的中学德育实践建构的内涵与特质

1、关于基于人生引领的中学德育实践建构的基本内涵

关于基于人生引领的中学德育实践的基本内涵,我们将其简单地定义为就是做人德育。即以爱国主义、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学科教学的灌输与实践活动的感悟为主渠道,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做遵纪守法、具有人性的人,做具有集体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的人,做具有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感的人。

国家的法律法规也好,学校的规章制度也好,都是一个社会系统保持良性运作的基石,是对人性的约束和引导。从这个意义上讲,遵纪守法是全体社会成员做人的底线,而做遵纪守法

3

的人则是学校德育的底线,也是学生个体立足于社会的基本条件。

集体主义精神从来都是社会主体精神的重要内容,团队合作精神的兴起则为集体与个人关系的调整带来了契机。要求学生做一个具有集体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的人的前提是集体对个人的关爱,并使集体与个人在互动中实现双向发展;。

国家意识是国民对国家的认知认同,是个人对祖国怀有高度忠诚的一种心理状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对青少年一代国家意识的培养。以“国家至上,社会为先”的价值观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是现代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具体说来,做人德育还表现为以下内涵——

首先,做人德育应该是善待生命的教育。之所以做人德育是珍惜生命的教育,是因为生命对于每个个体来说都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尊重生命,爱惜生命,守护生命,是至高无上的人生原则。因此,生命教育应该是实施做人德育的逻辑起点。一个人只有当他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时又尊重他人生命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跟他讨论道德的问题、人生价值的问题;而当他视自己的生命为儿戏,视他人生命为草芥的时候,做人德育便失去了根基。

同时,做人德育还是完善生命的教育。完善生命、提升生命是做人德育的旨归。做人德育要通过道德知识的灌输,道德情境的体验,道德行为的践行,不断丰富那些残缺生命的精神内涵,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使每一个生命活出应有的价值来。当一个人有理想,有追求,有使命感,有责任心,以负责任的态度度过一生,道德上的诸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次,做人德育应该是有层次的教育。从现实性、发展性和可操作性出发,我们大致可以将做人德育分为文明礼仪教育、道德法制教育、生命态度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这四个层次 以个人为圆心,逐渐扩展到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层次分明,环环相扣,从基本的生活细节开始,明礼知法,再到崇德养性,以此不断地推动学生的道德水平迈向高一级阶段。

再次,做人德育应该是触动心灵的教育。我国古代比较看重“教化”,教是教育,化是潜移默化,这样的教化是以受教育者的内心领受体悟为前提的。事实上,外在的标准、要求、规范只有内化为个体的素质,个体才能真正学会做人。所以,我们今天需要的是一种能引人注意、能为人接受、能感人至深的做人德育。这种真正触及心灵的德育需要每一位教育者要有感情的投人,首先感动自己。扪心自问一下,我们平时的德育究竟有没有真正感动过学生?没有感动的德育是浅表的教育,没有内化的德育必然是失败的教育。

2、关于基于人生引领的中学德育实践的主要特征

我们以为,“基于人生引领的中学德育实践”主要有以下特征——

(1)主体性:以生为本,学生主体。学校德育能否对学生产生影响,关键在于学生主体是否真正认可相关理论与要求。因此,无论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道德情感的确立、还是道德行为的展开,都要最终靠学生自主完成。学生个体是自己道德世界的建构者,外在的道德规范体系和道德需要只有通过学生自愿(进而是自觉)地实践,取得认同,内化为他自身的道德需要,才能真正起到外化指导道德行为的作用。忽视学生内心的需要,忽视学生自愿参与道德实

4

践活动的伦理也罢,无论奖惩,都是无法达到理想教育效果的。教育者所要做的,是为学习主体创设一个有助于其生命充分生成的情境,将其生命潜能激发出来,使道德学习过程成为学习主体创造自身的过程。

(2)层次性:尊重差异,全员发展。德育要区分学生道德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层次,即层次性。要研究每一层次内怎样做到德育内容的循序渐进和系统规范,即序列性。两者互为依托,形成学校德育的合理梯度。以往在学校德育所出现的弊端,例如把高层次的目标当作低层次的起点,德育活动的随意性,层次性与序列性的错位等,值得我们反思和引为鉴戒。

(3)实践性:活动德育,检验内化。首先,实践是做人德育的基本途径。离开了实践活动为载体的德育,只能是灌输式的德育。其次,做人道德品质形成的动力来源于实践。做人德育的德育实践,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德育的意义,引发道德的需求,产生道德的主动追求。再次,做人德育的过程是有目的的道德实践过程。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做人德育的过程就是有目的、有意识的道德实践过程。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感受道德的冲突,检验自我道德认知,进而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道德价值判断,不断内化最终提升自己做人的道德能力与素质。

(二)着力构建了基于人生引领的中学德育实践机制

1、构建做人德育的实践活动体系

(1)做遵纪守法、有人性的人

具体实践活动如下——

①法制教育实践活动。

一是开展“法制教育校园行”活动。我校每年与法制副校长一起,组织“法制宣传周”活动。即请法制副校长选调经验丰富的法律专家、司法干警组成报告团,筛选、确定宣讲课题,制作宣传画报,将法制教育与学生日常活动相结合,融法律意识于学生日常行为中。

二是开展“警示教育”活动。以通州区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基地――通州区看守所和环本农场为依托,每学年组织学生参观看守所,组织部分未成年犯人现身说法,以及在法制教育基地观看未成年犯罪的录像等,在中学生中开展警示教育活动。

三是开展“法制教育进社区巡展”活动。利用学校“法制宣传周”活动的宣传材料,结合中学生实际,组织学生制作集法律知识、典型案例、图片资料等内容为一体的展板,利用周末、节假日,到社区、广场、校外活动场所进行流动宣传展览。

四是开展交通一日协管活动。我校与区交警大队一起利用双休日,组织部分学生骨干参与交通协管,并将相关感受用书面文字表达出来,让全体同学共同体会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等等。

②基础品德养成活动

一是生命教育活动。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用知识守护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青少年,面对日趋激烈的学

5

习、就业、情感压力,往往缺乏正确的判断和解决方式而陷入困惑、迷惘之中,有的甚至走向极端。学校对此十分重视,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教育。每学期,学校都把生命教育作为开学第一课,并结合进行一次紧急疏散演习。每学期的第二周,是我校的“安全教育周”,也是“生命教育周”;高一新生进校学校就为他们建立健康档案、成长记录档案,并定期为学生体检。让他们从中感受生命的关怀,体验生命的可贵。

二是班级文化建设活动。开展 “班徽、班旗、班呼”评比、“班报与班级黑板报”评比等活动,以共同的奋斗目标带动共同行动,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制约着集体成员的行动。我们充分注意到道德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出台了“分块评分、单项竞赛、综合考核细则”、“先进班级评选办法”、“优秀班主任评选办法”等制度,鼓励和褒扬先进,使班级真正能够在学生基础道德培养中起到基地的作用。

三是感恩教育活动。针对不懂感谢,不会感动,只知道获取的“冷漠一代”,我们开展了多种课外活动,如教师节向老师送一张自制的贺卡,母亲节写一篇“妈妈,我最想对您说”的征文,重阳节慰问福利院老人等,于细微处见精神,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四是爱心积极行动。我校积极倡导树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信念,创设培养“慎独”、“慎微”的道德情感,以“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为座右铭,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以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稳定倾向性。如对拾金不昧品德的培养,我们表扬当众拣到的,更表扬无人时拣到的,表扬拾到几百元几千元的钱物交还失主的,也表扬拾到几元几角钱物上交的,重在强化这种精神。针对下岗职工、军烈属特困户、孤寡残幼和失学儿童,通过上门慰问、捐款捐物、义务劳动等形式,切实替他人排忧解难。对帮助孤寡老人社会弱势群体,我们不仅在“三月新风月”组织各班开展行动,而且还让一些班级坚持把“送温暖活动”从高一做到高三毕业,还在毕业前夕挑选好接班人,使学生的扶弱济贫的道德信念变成稳定的道德倾向。

五是亲近自然活动。我校积极利用暑假、寒假、五一与国庆长假,组织学生开展亲近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政教处联合政治组、生物组和地理组的老师们借助学科优势,借助世界性的环保节日举办一系列环保活动。目前世界性的与环境有关的节日有14个,按时间顺序排分别是:植树节、水日、气象日、地球日、爱鸟周、无烟日、环境日、防治荒漠化日、禁毒日、人口日、保护臭氧层日、旅游日、粮食日、生物多样性日等。亲近自然活动期间,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题、自由结合,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通过搜集资料、参观、调查等多种途径了解世界的环境现状及其原因,环保现状及其改进举措,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与素质,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最终学会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③他律促进自律活动

品德的调节是一种自觉的调节,自律总是从他律开始的,规章制度是纪律的一种手段,是自律的起点。学校十分重视制度文化的建设,新生入学第一天,参观校园、学习校史以后,就是贯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争创文明班级公约》、《学生寝室纪律》、《升降国旗制

6

度》、《膳厅用膳规定》、《自修规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把抓好“第一次起床、第一次出操、第一次上课、第一次集会、第一次就餐、第一次劳动”等“六个一”作为落实制度建设的起点,同时又注意不断创造重复良好行为的情境,坚持有意练习和指导,在“反复抓,抓反复”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加强学校纪律教育的同时,我校更重视班级规则的制定与执行。班级规则具有规范、约束和指导班级成员行为的效力,使班级成员明了行为所依据的价值标准,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如果班级成员的行为符合班级规则,就会受到大家的认可、肯定与赞扬;如果偏离或破坏了班级规则,就会受到大家的指责、否定与批评,并依据班级规则而加以纠正。我们要求班级规则必须由学生制定,在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下通过。建立在学生主体参与基础上的班级规章制度,既有利于提高学生民主意识和主体意识,也有利于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2)做团结合作、有集体意识的人

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活动形式—— ①开展校园节日活动,努力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我校校园节日活动,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建设优良的校风、班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不但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也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丰富做人德育形式的同时,提升了学校德育水平。

学校多年来坚持的节日活动的总体设计内容为:一是“三大节活动”,即三年一届轮流举行的校园艺术节、体育节和科技节,使每一位学生在三年的高中生活里均可以全面参与一次; 二是学期节日活动,具体为——十月,班主任节;十一月,读书节;十二月,社团节;二月,平安节;三月,礼仪节;五月,成人节等。

③开展自主管理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为使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落到实处,我们要求以年级组为单位,确立班级学生管理的五点基本要求,并进行同行测评和学生测评。具体要求是:目标让学生“明”。学校每学期工作的目标都告诉学生,使学生胸中有数,并依此来订立班级的学期目标、阶段目标及各项具体工作的目标。计划让学生“订”。制订班级工作计划一定要让学生成为主人翁,充分讨论,使他们在制订计划中接受教育、发展才能。形式让学生“选”。班主任在工作中应让学生自己挑选他们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教育效果较为理想。问题让学生“析”。实践证明,无论是于犯错同学本身,还是参与剖析错误的其他同学,都会受到深刻的教育。效果让学生“查”。检查的工作让学生自己查,使学生体会到在教育活动中实施计划的严肃性、责任感,了解和发现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及时提出矫正偏差的意见,以求计划得到更好的落实,从而逐步学会自己管理自己。

以此为基础,年级学生分会设立检查组,每天检查相关措施的落实情况并进行评比,既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

7

③大力开展体育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体育其实不仅是一种运动,也是一种社交。体育活动有助于渗透和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集体意识。为此,我校大力开展体育活动,努力切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们全方位,全身心的投入。首先,通过学校电视台、广播台、校园网、校报等媒体的信息宣传,让学生充分认知体育活动对个人与集体发展的重要性,广泛收集学生对开展体育活动形式的意见;其次,根据学生的要求,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学校实际,为他们创设形式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再次,利用学校体育组和学生会体育部,科学制定各种体育活动的规章制度,合理引导学生的体育活动。

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分三类:在学校层面,我们组织了体育节活动、秋季田径运动会活动、春季体育达标活动、冬季校园中长健康跑活动、校园广播操评比活动、每日阳光体育活动等;在年级层面,我们组织了班级篮球赛、班级羽毛球赛、班级乒乓球赛、班级拔河比赛、班级足球赛等活动;在班级层面,我们组织了两人三足赛、顶气球赛、小组奥林匹克知识竞赛、花样乒乓球、远足活动、体育舞蹈、毽球等活动。由此,促进了对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3)做责任奉献、有国家意识的人

我们组织的实践活动有——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

首先,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学校利用电视台、广播台、校园网、校报等媒体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和弘扬民族精神,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浓厚校园氛围。其次,组织学习民族英雄。让学生搜集民族英雄事迹,从中认识和了解更多的民族英雄的优秀事迹和精神。再次,坚持升降国旗制度。每周一必须举行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围绕弘扬民族精神作进行国旗下讲话,让爱国主义教育时时浸入学生心田;第四,开展红歌比赛。学校组织学生学唱歌唱祖国的歌曲,并结合每年的元旦文艺汇演,开展红歌比赛,不断增进学生的民族感情;第五,观看革命历史影片。利用班会课,组织收看革命历史影片,不断增加学生对国家、民族的感性认识;第六,召开主题班会。让学生在自我学习、自我汇报、自我讨论中增加自己对国家、民族知识;第七,利用国庆节举办一次“伟大祖国”的手抄报展评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国家意识教育。

实践中我们还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时代精神等课程资源,进行专题学习。有些班级还开展了诵读《论语》、《弟子规》,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的活动。通过这些教育活动,不仅消除了部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知或误解,而且陶冶了情操,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②培养和加强学生责任感教育活动。

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形式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第一,环境熏陶。环境熏陶是教育者有目的的创设教育情境,对学生进行积极感化和熏陶,潜移默化培养受教育者责任感,其最大优势是没有明显的教育痕迹,体现一种渗透性、具体性、深刻性,是真正的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我们利用学校的各种软硬件资源,做到让每一块墙壁都说话,每一片草木都发言;第二,目标管

8

理。在班级管理中,运用“心愿墙”对学生进行目标管理,围绕确立目标、实施目标及考核目标,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第三,榜样感染。我们利用学校宣传栏、校报、广播台、电视台等媒体,大力宣传学习标兵、文明标兵、感动校园人物等榜样,不断激发学生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第四,习惯训练。我们从“四大块评比细则”入手,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了科学仔细的量化,让学生在不断的自我参照、自我修正中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第五,班团活动。发挥班集体优势,培养学生良好性格,加强班团工作的管理,发挥班干部、团员的核心作用,教给学生自我管理的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解决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完成任务与执行任务的矛盾,在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个人行动服从团体行动的前提下,逐步培养其责任心。

③广义上的社会实践活动

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有:一是劳动体验活动。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工农业劳动体验,感受劳动的艰辛与伟大,增强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同时磨砺了吃苦耐劳的精神,锤炼了坚韧的品性和坚强的意志,同时体验劳动的价值与社会的意义,逐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将自己融入社会、奉献社会的良好品德;二是社会调查活动。利用每学期的寒暑假和五一、国庆长假,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通过了解社会的现实,激发忧患意识,增强时代的使命感,坚定做国家栋梁的信念;三是课题研究活动。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社会问题形成研究课题,鼓励学生在实际研究中不断加深对社会问题的理性认识,有助于学生更加理性的对待社会现象,增强社会的责任感。

④青年志愿者活动。

我们在学生会专门设立了青年志愿者服务部,每学期开展迎新生活动、环保回收活动(塑料瓶、废旧电池回收、班级废品回收活动)、课桌清洗在行动、敬老助残帮扶送温暖活动、爱我校园保洁活动、厕所文明号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我校青年志愿者们切身感受到作为普通公民的责任,懂得了去关注弱势群体,关注社会问题;他们所到之处,不断用自己的力量、自己的爱心去承担、去奉献。

(1)学科渗透路径

通过研究和实践,我们明确了四种做人德育学科渗透的路径——

①课堂讲授中渗透

课堂讲授是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主要方法,我们要求各科教学课前,必须深入备课,既要弄清教材的知识内容,又要对教材内在的做人德育因索深入体味;授课时应力求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思想教育于一体。

②学科练习中渗透

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要接触大量的作业、练习、试题,这是向学生渗透做人德育的重要渠道。各科教师尤其是文科性学科在编选作业、练习和命题时,要注意增强思想性,发挥其教育功能。

9

如语文课在选取阅读练习的文章,给作文的材料、试题素材时,必须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或片断,使学生在训练中受到思想教育。

③课外活动中渗透

如有计划的开展“读后感评奖活动”,“热爱家乡”演讲比赛,“时事政治小论文评比”,自办小报选展,书画展,学科知识竞赛等多样的学科活动,并组织学生调查家乡在改革的变化。通过这些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扩展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思想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提高他们做人基本素质。

④日常活动中渗透

科任教师在课堂管理和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以自己的仪表态度、言谈举止和处事待人,发挥表率作用,要求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风,意志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2)学科渗透策略

我们掌握了以下学科渗透渗透的策略—— ①语言感染策略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一个成功的教师要学会利用语言来吸引学生。如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有声及无声语言的作用,透过教材内容的外壳,进行情的迁移,情的默化,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熏陶。还有,高中学生有一定的理解欣赏能力,教学中适时、巧妙地运用一些与课堂教学有关的佳句、格言,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起到良好的渗透教育。

②讲授辨析策略

讲授,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也是做人德育渗透的重要手法。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德育目标的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人情人理的分析,来渗透思想品行教育。课堂中特别是文科类教师可以出些是非题让学生判断,既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认识,正确判断行为的正误,又可以为指导行为打下基础。教学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允许他们有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还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讨论、评议,通过学生合作、师生合作,从而把明白的行为规范的道理,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③榜样启迪策略

学科教学可以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选择革命领袖英雄模范的事迹以及现实生活中好人好事为榜样,分析他们高尚的具体表现,引导学生向英雄模范学习。如数理化教学中,每讲到一个公式定理的概念时,可以简单介绍这些公式,定理的发明人的事迹,启迪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而献身。文科教学除号召学生向书本上介绍的英模学习外,更多是让学生学习他们身边熟悉的先进人物。

10

为了更好激发教师学科渗透做人德育的愿望和能力,促进全员育人。我们采用了以下策略来促进教师学科渗透做人德育——

一是协作研究策略。我校在实施这一策略,促进教师学科渗透做人德育时,建设了教师协作小组。除了传统的教研组与备课组,我们还组建了课题研究学科兴趣组,选择在教师中有一定教育教学经验,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的教师,提出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集思广益,形成可研究的重点问题,并就此问题进行研讨。

二是需求驱动策略。首先培养教师的责任心,其次是完善优秀教育工作者、德育先进个人和优秀班主任评选的条例,引导教师自觉参照优秀教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再次培育良好的文化氛围,以激发起教师积极投入课题研究的愿望。

三是激励评价策略。我校出台了一些新的激励评价政策,其指导性的理念是首先倡导有效团队协作,构建适度内部竞争。其次倡导物质、精神相结合的综合性激励机制。第三倡导科学、公平的激励原则。我校新出台的绩效工资考核等制度,对教师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激励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新的内容,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我们在做人德育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考试、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乐观、勤奋、宽容、合作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根据我校师生实际需要,我校开设了心理咨询校本课程。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到及时干预,实现了实施课程与做好服务的有机结合。我校在配备专业心理辅导教师的基础上构建了学校、年级、班级心理辅导网络。在学科组聘请部分资深政治、语文老师,在年级组聘请部分资深班主任、在班级培训心理委员,做到师生心灵及时沟通,共建健康心灵家园。

(1)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进行系统心理教育

创设良好的群体心理,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如主题班会“欣赏我自己”,使学生不仅学会了发现、肯定、欣赏自己的方法,还学会了接纳和欣赏同学的方法,并使学生体验到被同学欣赏的快乐。如主题班会“心灵的沟通”,针对高中阶段学生的逆反心理问题,采用孩子与家长相互书信交流的形式,促进双方的了解沟通,促使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理解父母之心,学会感恩。

(2)开放心理咨询室。学校开设的心理咨询室,每天中午12:00~1:30对学生开放,同时设置“心语信箱”、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对学生的理想前途、人际关系、心理卫生及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指导。心理咨询较侧重于防治性目标,即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矫正做人偏差。

(3)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学校利用校园网站、橱窗和国旗下讲话、心理健康小报等形式,针对不同时期学生中出现的不同的心理问题、困惑,在心理咨询教师的指导下,对全校同学进行具体的指导。例如,针对学生焦虑、恐慌的心理进行了“如何克服焦虑”、“如何与人

11

交往”等内容的宣传,帮助广大同学解决生活上、学习中的心理问题,不仅达到了较好的教育、指导的效果,更帮助同学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

(4)开设家长学校。学校的教育不是孤立的,家庭的环境,父母长辈的言行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所以对家长进行心理知识普及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利用家长会的时间举办了多期的家长心理教育专题讲座,内容包括 “根据子女心理特点帮助子女适应学习和生活”、“了解子女心理特点,缩小代沟”、“如何与子女做朋友” 、“帮助子女战胜人生挫折”等专题。通过学习,帮助家长了解子女的心理特点和规律,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形成学生做人成长的教育合力。

在做人德育的心灵家园建设的过程中,我校由黄健主编、蔡志红编写了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濯亮心泉》、蔡志红主编了《心理健康教育小报》,并成功申报成功了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课题《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性研究》。由于在学生心灵家园的建设中成绩突出,我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被评为南通市四星级辅导中心,我校心灵家园建设情况受到《成才导报》《江海晚报》等多家媒体的关注,在全省范围内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三)合理建构了基于人生引领的中学德育实践保障体系

1、构建做人德育的全员育人模式

做人德育就是对青少年学生“育德”,为人生奠基。学校历来非常重视德育,但存在着误区,往往形不成合力,削弱了德育功能。误区之一来自于社会及家长。他们往往以为育人的事是学校的“专利”,与己关系不大,常常忽略了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不主动配合学校。部分家长或是对学校教育工作袖手旁观,或是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以己身不正影响子女健康成长。误区之二来自于学校内部。只要一提起德育,就认为是政教处、班主任的事,或是认为德育工作就是处理一些学生中违纪事件等,校内各部门之间互相隔离,教师也认为与己无关,形不成合力,达不成共识。这是造成德育工作被动局面、实效性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要矫正学校德育的误区,必须努力探索新的做人德育育人模式与评价方法。据此,我们课题组研究构建了学校做人德育的全员育人模式:

(1)改革德育机构

学校成立做人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班主任工作评价小组、学科教师学生日常规教育管理工作评价小组、学科做人德育研究及评价小组、德育工作评价监督小组。学校做人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成员由分管德育的副校长、政教处、教务处、总务处、团委会、班主任代表、学生会等组成。做人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是以校长为首的有职有权的学校德育工作指挥中心,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学校做人德育工作。学校做人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及各评价小组的成立,加大了做人教德育工作的力度,协调了各方面的关系,明确了各方职责,为形成全员参与做人德育、全面育人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2)更新育人观念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学生观、管理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增强对学

12

生的情感投入,构筑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从平常观察中可发现,我们的一些老师仍乐此不疲地把自己扮演为学生思想的“训导者”、行为的“裁判者”。教育观念的落后必然产生教育行为的偏差。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忽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脱离学生道德实际,教而不育、重管轻理、堵多疏少的德育行为。对此,本课题组联合政教处利用暑假师德培训,认真组织广大教职员工学习教育部编写的《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贯彻《教职工基本道德规范》、《教职工行为规范》、《教师须知》,并通过考核督促教师自学。这些工作,始终致力于提高全体教师对德育重要性和育德艺术性的认识,极大地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也规范了广大教职员工的教育和管理行为,为学校实施全员做人德育管理提供了有力的观念支持。

(3)整合德育力量

一是整合学校内部德育力量。本课题组联合政教处结合岗位责任制,制定了各部门和各类人员的做人德育职责,明确各部门和各类人员的做人德育工作内容、目标、措施。围绕职责,制定出了相应的考核细则,如:《班主任工作考评细则》、《班集体建设量化考核细则》、《全员育人一线教师月考核细则》、《全员育人一线教师学期综合考核细则》、《全员育人中层以上干部考核细则》、《全员育人教辅人员考核细则》、《全员育人后勤人员考核细则》等。学科做人德育渗透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对此,我们健全了“教师备课、上课的基本要求”和“一堂好课的的标准”,强调教师在改作时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制定了“教案、学生作业检查制度”、“学科做人德育与教师教学工作反馈制度”,以实现教学大纲和教书育人在课堂教学中的统一性。上述这些制度和措施的实行,使校园内,不管是领导或教师,无论是一线人员或是后勤工作者,逐步达成了共识:学校无小事,处处皆育人;形成了全员参与做人德育、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格局。

二是整合学校外部德育力量。统整学校、社会、家庭力量,使学校教育在社会、家庭得以延伸和补充,形成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网络化、一体化。我们在学校层面上建立了家长教育委员会,在各年级组成立了家长委员分会,定期召开家长教育座谈会(一年两次),协调家庭教育工作。通过家长教育座谈会,我们与家长共商教育大事,共同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共同探讨家庭教育指导的长效机制。这一项工作,有效地利用了家庭教育中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填补了校外德育的空白,同时也带动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开展。

2、构建做人德育的德育评价机制

做人德育作为一项德育活动,其整个活动是围绕“做人”的互动过程;它回答着“做何人”、“怎样做人”等问题,这一系列问题必定涉及到一个做人的评价体系。而评价体系、评价标准对学生的道德发展起着定向、调节、激励、内省、肯定等诸种促进作用。传统道德教育评价存在着过于重视道德认知评价,而忽视道德实践评价的倾向。这种评价观违背了道德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性教育的特性,不能有效地推动学生的道德实践,造成了中小学生道德发展上的“知行分离”,甚至双重人格现象大量存在。新道德教育呼唤新的道德教育评价,构筑做

13

人德育的评价体系,是教育现代化和德育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1)做人德育评价机制的基本原则

①方向性原则。确立做人德育评价体系的正确价值取向是德育评价体系科学评价德育对象的基本前提。中学做人德育评价体系必须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符合,必须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具有切实有效的导向作用。同时评价体系还必须符合当代中学生的价值取向,符合中学生个体的成长。

②科学性原则。中学做人德育评价必须采取科学谨慎的态度,按照客观规律和当前德育的实际要求来操作,坚决反对主观臆断。做人德育评价体系指标必须是实际可操作的,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条条框框,必须可以较为简便而明确。

③全面性原则。中学做人德育评价体系必须将德育过程视为动态发展的过程,从动态与静态的结合中对德育评价对象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根据实际情况对定性内容和定量内容进行重新分析和明确。要实现德育评价的效果,还必须拓宽德育评价的途径,将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有机结合,使得德育评价对象在德育及其评价过程中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④教育性原则。中学做人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而不是要得出单纯的定量结果。德育评价体系也要本着育人的目标,教育的原则,在评价过程中切实提高学生对德育的认识水平和实践水平。

(2)做人德育评价机制的基本主张

做人德育的实践研究让我们产生了这样的做人德育评价基本主张:做人德育要从脱离学生道德生活的智育倾向,走向关注学生全部道德生活领域的道德实践评价。

①做人德育评价方式强调质性评价

就做人德育评价而言,单纯的量化评价难以科学地评价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水平。做人德育评价应该从过去的以定量评价为主走向以质的评价为主。以质性评价为主的做人德育评价,主张改变道德教育评价结果的传统表达方式,主要通过对学生道德行为实现程度的客观水平的确认来进行,将传统的“分数”或“等级”表达方式改革为“道德行为水平”表达方式。比如,学生的文明礼仪水平。可以一个学期为单位,以日常文明表现记录为基础,将学生的文明礼仪评定为“做到”、“基本做到”、“待做到”三种水平。同样,对学生道德知识的评价,可根据某个道德知识范畴的通过率,分别评定为“掌握”、“基本掌握”、“未掌握”三种水平。

②做人德育评价范畴强调道德行为

学校道德教育必须把思想品德课教学与学生课外道德实践教育相结合,在知行统一中考核评价学生的德行。任何缺少实践环节的道德教育评价,都不是完整、科学的道德教育评价。

道德教育评价在具体操作上必须更加重视学生的操行评价,即道德操守和行为的评价。说到底,一个人的道德知识与道德水平的高低并不成正相关,学生的道德水准不能依据学生对道德知识掌握的多少来衡量。道德教育评价不能游离于中小学生现实道德生活之外,必须更多地

14

关注学生的日常道德行为表现,把日常道德行为表现作为中小学道德教育评价的主要内容。只有全面关注学生日常道德实践活动的道德教育评价,才是真正具有引领和激励作用的道德教育评价。因此,道德教育评价必须高度重视学生日常的道德实践活动,全面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表现,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养成习惯,陶冶品德,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统一。

③做人德育评价功能强调内部唤醒

我们的做人德育要求教育评价要从过去过多地关注教师的外部评价走向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评价,以唤醒学生道德发展的内在积极性。

自主评价就是学生在道德教育活动中或活动结束后,客观分析自己的状况,及时进行自我调整、自我控制,促进自身不断完善的过程。做人德育评价要求高度关注评价过程中的人文因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注重自己与自己心灵的对话。学生参与自主评价的过程,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辨别是非、美丑、善恶,明确什么行为是合乎社会行为规范的,什么行为是违背社会行为规范的,而且可以使学生养成“三省吾身”的好习惯。不仅可以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提高自我教育能力,而且可以客观地评价他人,对待他人。

自主道德评价还要通过评价活动唤醒学生的道德发展智慧。一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内省意识。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熟知自己应该遵循的做人基本要求,明确自己应遵循的做人道德底线,经常比照这些标准,及时梳理自己的行为举止,及时反思,不断坚定自己的做人道德信念,修正自己的言行。二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认同感。在道德教育评价中,我们强调帮助学生了解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学会从同伴的良好行为表现中得到道德向善的启迪,正确对待他人评价,不断完善自我意识,不断进步。

(3)做人德育评价的基本方法

①自主发展评价法

具体实施过程为:首先,确定小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开展达标活动的目的,明确自己的优缺点,从自己最薄弱的方面寻找自我奋斗的行为启动点,填写“达标”记录表。其次,实现小目标。学生在课内外开展达标实践活动,进行自我养成;教师在指导学生实现自我小目标的同时,要争取家长的配合。再次,考评小目标。学生每月通过自评、组评、班级评和家长评、老师评,考察自我小目标的达标情况,填入评价记录。最后,表彰达标。小组每月向班委推荐达标成效显著和进步较大的同学,在班内进行表彰;班委每学期向学校政教处推荐达标突出的典型同学,在全校范围内以“做人德育模范之星”的表彰形式,张贴典型学生的照片,刊登光荣榜,并向家长发“喜报”。

评价步骤分三个层次,一是学生自评(每周一次),二是小组互评(每月一次),三是班级总评(每学期一次);同时教师和家长都要参与这三个层次的评价,进行指导并填写意见。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是“学生素质评价”中日常评价的主要方式和方法;班级总评要为每个学期的“综合评价”提供依据。要设计印发实施过程中的各种操作量表,主要由学生本人、小组长

15

和班委成员填写,由班级统一管理。所有资料每学期都要整理,以学生个人资料为系列,以班级为单位,汇总建立学生“小目标达标过程”档案,同“学生素质综合评价”资料一并存档。

②活动反思评价法

具体做法是:分为以下三部分:一是活动过程中的评价和活动结束后的评价。又分为自我评价、同组(小组)评价和教师(社会)评价三个环节。活动过程中的评价,主要记录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心理感觉、同伴评价和教师的评价。教师要主动参与到学生活动过程中,了解学生活动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激励性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随时记录来自不同方面的评价意见,同时也对不同学生(小组)的活动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在自评、他评、评他过程中不断得到有效刺激,让评价贯穿活动始终,以期产生良好效果。二是学生“自省记录”。以“心理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参与活动及活动后的心理感受、今后的努力方向等。活动后的心理日记由学生在活动后自主完成,可长可短。对自己在活动中的想法、表现进行理性反思,对来自老师、同伴的评价进行重新思考等。教师可以利用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和学生沟通,进一步帮助解决学生在做人实践活动中的困惑,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学生自我综合评价。综合评价由学生自主完成,要求用客观实际的语言对自己在做人德育活动中的表现和活动对自己所产生的作用进行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在评价时注意做人道德品质发展的阶段性、可变性和社会性,注意和家长交流,吸收家长的建议,要关注自己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

③成长纪实评价法

类似于综合评价的成长记录袋,所不同的是侧重将学生的日常道德活动从做人德育的三各层面进行记录,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道德实践活动记录。可对学校组织的校内外各种实践活动,特别是具有做人德育意义的活动中学生的道德表现进行记录。如对活动的态度、能否互相帮助、是否主动积极等。二是家庭道德生活纪录。如尊重父母、热爱父母、对人礼貌、家务劳动、诚实守信等。三是学校道德生活记录。如文明礼仪、团结友爱、热爱学习、热爱学校等。然后制成评价手册,由全班同学和家长分工负责记录,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做出“做到”、“基本做到”、“待做到”三种水平评价。

五、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反思已经完成的研究,还有以下问题值得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探讨:

1、做人德育的校本课程体系开发略显滞后。由于课题组将德育体验作为“做人德育”的实践途径,因此对做人德育的校本课程体系要求较高,目前课题组初步完成了一些校本课程开发,但还欠精致、欠理性,有待进一步完善。

2、做人德育实践活动教师尝试与创新不足。受制于社会环境,做人德育的社区、家庭、学校三位一体没有形成,做人德育单靠学校德育任务艰巨;加之我校由于升学的压力较大,教师普遍缺乏尝试与创新的精神,因而教师的德育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16

3、做人德育与学科教学渗透统整参差不齐。由于学科教学与做人德育的联系客观上有待挖掘和渗透,造成课题研究在教师群体中参与热情差异大,班主任队伍参与情况远较学科教师要好,文科教师好于理科教师,全员实践做人德育有待进一步努力。

4、做人德育的学生相关社团建设有待加强。在课题的实施地过程中,我们觉得对学校班团活动的教育内容进行了开发,同时对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也进行了一并开发,综合实践活动与社团活动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教育支点,在内容具备的前提下,我们对做人德育德育社团建设却止步不前,让我们缺少了课题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值得我们今后继续创新。

(执笔:何忠锋)

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