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公寓管理调研报告

学生公寓管理调研报告

学生公寓管理调研报告

校后勤社会化下我校公寓如何对学生进行管理

一、 高校公寓社会化给学生公寓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公寓已由简单的居住功能发展成为集生活起居、学习交流、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内涵丰富的新型学生生活公寓,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各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都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坚持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宗旨,把改进和加强学生公寓管理作为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完善管理机制,提高学生公寓的管理水平。”新颖的体制和机制同时也给给学生公寓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我校公寓群体现状

(一)学生群体的现状

1)热情、开放与沉默孤独并存

“95后”的大部分大学生都热情、开放、充满活力,善于言谈。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热情、开放、能言善辩是在熟悉的人或者朋友面前,在陌生人面前他们表现的比较沉默,不善言辞。让人感觉比较清高。从通过部分学生了解的情况来看,很多大学生与同学交流并不多,他们的交往范围仅限于同宿舍同学,有的学生甚至在宿舍也很少说话,同学会反映他比较孤僻之类的,遇到事情也从来不和周围同学说,时间长了,别的同学也会觉得他们不合群,不好交往,渐渐的大家会习惯于他们的沉默,遇到事情也很少与其交流。

2)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

“95”后年代出生的大学生存在强烈的独立意识,不希望别人打扰,讨厌父母、老师、同学、朋友过多的管自己的事情,但与此同时,由于独生子女比较多,从小到大很多事情都是父母包办,很少自己洗衣服、做家务,因此在日常事务和经济依赖上对父母的依赖非常大。另外,由于独生子女,被宠习惯了,与人分享的能力、合作的能力相对较差,在学校里和室友、同学也会存在矛盾,有事情也不愿意和同学交流,感觉孤独,对父母存在很强烈的情感依赖,但同时又不愿意和父母做深入的交流。时刻存在矛盾心理。

3)追求新鲜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

“95后”的大学生也是在网络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喜欢寻求刺激、追求新鲜感,但学习能力也很强,思维活跃、创造性强。经常求新、求变,不能安于现状。并且善于从网络上接受新信息、学习新东西。

4)缺乏责任感

自私、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历史使命感、不关心政治、不关心别人、只关心自己。他们生下来就有好的生活,父母的呵护,不知道什么叫苦,他们不需要关心政治、关心国家发展,除了父母、老师教育自己要好好学习以外,没有人告诉他们还需要关注学习以外的事情,因此,他们就显的对国家、对社会关注不够,责任感不太突出。

5)家庭条件比较优越

我们独立学院的性质决定了,来我院上学的学生家庭经济相对富裕,再加上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一般过于溺爱,学生多以自我为中心,为人处事以自我感觉为出发点,强调以自己的喜好做事,包括专业学习和人际关系等。有些父母从学习到就业一手包办,学生只需混张文凭就可以向家长交差,这种思想也是导致学生学习动机不足,对于生活起居的打理更是不在乎。

6)人际交往存在欠缺

有研究表明,“95后”的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还是存在一定欠缺,主要表现在:过多地考虑自己的形象、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地苛求别人。对他人的言行吹毛求疵、挑剔、猜疑,缺乏理解、尊重、同情心;不懂宽容,不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过分固执、任性、偏激甚至喜怒无常等等。无聊、空虚、渴望交朋友,却不主动或者不知道如何与别人交朋友,如何经营友谊。

(二)职工群体的现状

1)老龄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年轻务工人员对于工资待遇的追求、与工作性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我们公寓职工的工资水平已经无法满足绝大多数年轻的务工人员。现在公寓所招聘的保洁员、门卫包括楼长都是平均年龄在40—60岁的中年人。

2)文化水平低

公寓的职工队伍,文化水平几乎都在高中以下,年龄大一点甚至有不会写字的,基本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只能作为从事简单劳动的一线人员,加之由于年代的不同存在一定的代沟,所以作为现代大学生的管理者存在思想上与心理上的不理解。

3)语言沟通能力弱

由于大学城的竞争,附近村子的劳动力流动性比较大。公寓招工较困难,一线职工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偏远山村,普通话不标准、方言较浓厚,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存在一定的障碍。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下我校公寓如何对学生进行管理

(一)“情理”与“治理”相结合。

面对“95后”学生群体,他们个性张扬、渴望成才、渴望独立,如果不了解他们,只把他们当作被动的管理对象用传统的“管、控、压”的方法来压制他们,只会激发他们的逆反情绪,严重影响管理的效果。我们职工队伍就现状的情况下,想要管理好、教育好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依制度“治理”学生的同时,要做到“情理”。“情理”的关键在于“以情感人”。这就要求管理者在按章办事的同时做到:

其一,树立“人本意识”和“生本意识”。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真心实意地为学生服务,并从内心“忧学生之忧”,“乐学生之乐”,“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对学生进行情感投人,注意把握学生的情感反应,通过情感沟通,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出现的问题,同时增强对学生的人性之善的引导,发挥情感的育人之润化作用,让学生在交往中感受到被尊重与呵护,体会到管理的“情理”温暖并给予指引和教育,以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

其二,培养“三生意识”,传播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普适性价值。“三生意识”顾名思义是对学生的“生命关照”,“生长呵护”和“生活幸福”的重视。在学生具体的管理工作中,我们管理者应该珍视大学生生命,倡导学生们珍爱生命,体会到“为人难得”的意味,在有限的时间中不断丰富提高自己,彰显年轻生命的旺盛力。同时,还应对学生成长宿舍的环境进行了解,给特殊个体进行深入了解,努力做到倾听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思想状况,用人性关怀的视角去温暖学生。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幸福”教育,让学生明白幸福的真谪,从而珍惜学习机会,感恩他人帮助,励忠成人成才,凸显当代大学生管理的“情理”意蕴和“治理”品性。

(二)注重管理的评价,采取激励措施

管理的目标是否实现需要加以评价。评价就象“指挥棒” ,指引着学生朝着预期的目标前进。在评价的时候,不要仅仅用宿舍卫生的优劣来判定,不要用固定的尺度和框框去要求学生,要按照不同的层次评价学生宿舍,尽量做到公平合理评价后及时把有关信息反馈给学生和院系,并注意采取激励措施,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激励措施是人本理论常用的手法,它对于做好学生的工作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常用的激励方法有:

①理想激励法

即通过激发学生的理想追求,鼓励学生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努力学习的同时,打理好自己的生活起居,这种激励法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自豪感。

②目标激励法

即通过引导学生不断朝着制定的目标,例如:无烟宿舍、党员宿舍、学习型宿舍、和谐宿舍、标兵宿舍、免检宿舍等等,使他们感到有奔头,这种激励法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

③信息激励法,

就是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使学生明确自己宿舍每天卫生安全的情况,并在黑板上公示,从而引发学生的“危机感”,增强其紧迫感,使其更加努力朝着目标奋进。

④精神激励法,

就是从学生的文化精神生活出发,通过表扬或授予一定的荣脊称号等来鼓励他们不断前进。

⑤物质激励法,

就是通过一定的物质奖励手段来满足学生的生活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实惠感。在运用激励法时要因人、因事、因地灵活运用,并且要讲究时机、适度运用。这样我们的管理就会取得更好的成效、管理水平也会自然而然提高。

(三)学生“自治”,引导广大学生参与管理。

作为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的基本宗旨,在充分发挥后勤及学生公寓管理人员的积极

性和创造性的同时创造条件,使大学生参与到学生公寓管理中,树立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强化自我管理意识,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环境优美、舒适开放的生活学习环境进行即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自我管理主要由学生参与公寓楼的日常管理,学校相关部门对学生进行岗位培训,特别是责任心教育、原则性教育,真正确保楼内安全。通过角色“换位”,同学们自觉养成了社会公德意识,变他律为自律,为“自我教育”做好铺垫。

自我教育主要由公寓楼的各学生组织来承担,公寓楼可以由学生成立了楼管会、党支部、团总支等组织,楼管会设楼长、层长、学习委员、宣传委员、文体委员、生活委员等职务,各寝室还有寝室长。他们开展有益身心、喜闻乐见的大学生活动。利用公寓楼里的黑板、电子屏进行宣传,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同学参与,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此外,学生组织的“文明修身”——清扫校园公共卫生活动、公寓园区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在锻炼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也可提高了学生爱宿舍荣公寓的意识,增强了集体荣誉感,提升了综合素质。

自我服务则是通过公寓内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来实现。服务育人是我们后勤工作的目标和宗旨,为营造一个温馨的公寓文化氛围,同学们各出奇招,特别是学生干部带

头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服务同学。

(四)网络化、多元化沟通服务平台

通过公寓监督客服部进行日常监督客服工作;通过校长接待日提出管理建议;通过网络进行管理沟通工作;通过学生座谈会进行面对面的沟通。这几中途径已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学生公寓监督客服工作是一项相对独立的工作范畴,与其他职能部门联系并不紧密、沟通渠道不健全、延展不足,无法做到层层负责、政令统

一、上传下达,工作落实也不够迅速有效,导致有些信息不能及时得到反馈和处理。

(五)正确处理学校、学校后勤及学生三者的关系

在开展学生公寓管理工作时,学生、公寓及院系三者之间不是独立的关系,而应当平等协作,相互支持。

(1)院系应加强宣传教育,对学生显现的不良之风,进行管理教育,辅导员应每周至少进学生宿舍一次,让学生明确各院系对学生关爱的初衷是为了给予他们更加温馨的生活氛围,而不是增加他们与公寓博弈的筹码。院系对公寓管理人员要进行配合,共同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规定,从宏观上配合、监督公寓的工作。

(2)公寓作为后勤一线部门,要积极贯彻执行学校的管理制度和规定,通过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为学校培养合格人才的目标服务。

(3)学生也应当加强学习交流,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特别是学生干部要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引领积极热情的良好风气,通过学生自治,贯彻学校方针、政策,配合院系和公寓,为更多同学服务。同时也锻炼自身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第二篇:我国国有土地资产管理调研报告

我国国有土地资产管理调研报告

(第二调研组)

20xx年11月13日

为了进一步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根据《关于国土资源部20xx年调研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土资发?2003?112号)的要求,我们组成调研组,结合土地市场督查工作,赴辽宁、河北、江苏、重庆等地就我国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问题进行了调研。通过认真调研,调研组统一了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内涵,了解了当前我国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进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明确了进一步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目标与原则,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对策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国有土地资产与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内涵

在各地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实践和探索中,由于认识角 1

度和认识程度的差异,各方面对国有土地资产和土地资产管理的内涵有着不同的认识:有的认为,国有土地资产就是国有土地产权人付出经济代价而占有的财产,因而对土地资产的管理应按财产进行管理;有的认为,国有土地资产是一种资源性资产,是土地经济属性的表现,土地资产管理也应按资源性资产进行管理。

通过调研,调研组认为,国有土地资产是指国有土地产权人(所有者、使用者、他项权利人)通过行使相应的土地权利而能够实现相应土地收益的土地实物和土地权利。本报告所称的国有土地资产主要是指对于国有土地所有者而言。与其它的资源性资产相比,国有土地资产有自身的特点:首先,土地资产的所有权主体具有唯一性。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是国有土地的唯一所有者,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国有土地所有权,并通过法律授权,由市、县人民政府负责具体辖区内国有土地资产的具体管理职能。其次,国有土地资产的收益主要在市、县财政。19xx年国发85号文明确,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是地方财政的经常性收入。19xx年1月1日实施的《土地管理法》明确,存量土地收益全部留于地方财政,对于新增建设用地,30%的收益上交中央财政,70%留地方。第三,土地资产价值量大。据20xx年测算当年我国土地资产总量约为25万亿元,远远超过其它国有资产。 2

由于国有农地数量少、价值量低,我国国有土地资产主要为国有建设用地,国有土地资产管理主要应以国有建设用地资产管理为主。

调研组认为:本报告所研究的国有土地资产管理是指国家(由国务院行使所有权)以国有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从土地所有权中分离出来,通过市场方式优化配臵,充分实现资产价值,促进国有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合理配臵,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效益。我国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核心是加强和完善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国有土地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确保土地资产价值的实现。

二、国有土地资产管理与土地市场建设的进展

(一)国有土地资产管理与土地市场建设的回顾

我国土地资产管理和土地市场建设始于八十年代初期,前一个十年,主要是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变无偿、无限期、无流动的土地使用制度为有偿、有限期、有流动的使用制度。十四大以后,土地资产管理进入了以市场形成土地使用权价格为核心的全面建设土地市场阶段。

1、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阶段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的土地使用制度是以无偿、无限期、无流动为特征的计划分配、行政划拨方式,土地没有价值,不能流动,土地资产管理和市场建设更无从谈起。随 3

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从19xx年开始,在广州、抚顺等城市对工业、商业等用地收取土地使用费,开展了土地商品属性的探索;19xx年9月到12月,深圳市分别以协议、招标、拍卖三种方式出让三宗国有土地使用权,同年,国务院批准在深圳、上海、天津、广州、厦门、福州等地进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试点,我国开始了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的历程。19xx年我国先后修改了《宪法》和《土地管理法》,明确了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标志着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开始确立。19xx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明确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采用协议、招标和拍卖三种方式。相关法律的修改恢复了国有土地资产商品属性,标志着土地管理开始步入资产化管理的轨道。

2、土地市场建设阶段

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推动了土地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9xx年党的十四大决定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土地资产管理和土地市场建设开始进入土地市场制度建设阶段。19xx年颁布的《城市房地产管理法》首次从法律层面明确了划拨和出让供地的范围,并具体明确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地价评估、公布和土地市场交易制度。19xx年新修改的《土地管理法》和新颁布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确立了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还首次从法规上 4

明确了出让、租赁、作价出资等土地有偿使用方式。土地的市场化配臵范围不断扩大,有形市场建设的进展加快,市场中介组织开始独立发挥作用,市场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国有土地资产管理体制基本建立。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国发?2001?15号)下发后,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广泛实施,经营性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逐步推开,协议出让和划拨供地得到进一步规范,国有土地资产管理得到加强。

(二)国有土地资产管理和土地市场建设的现状

通过调研,调研组认为,经过80年代初期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以来的不断摸索,我国国有土地资产管理从无到有,从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现在已经基本建立了一套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土地资产管理体制,重点围绕市场建设这个中心,不断强化市场配臵土地资源资产的基础性作用,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资产管理和土地市场建设的法律和制度基本建立,政府调控土地市场的能力得到加强

一是结合土地资产管理和土地市场的发展状况,修订了《土地管理法》,确立了新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

二是重新编制和实施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强化了土地 5

利用年度计划。先后下发了《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2号)和《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工作若干意见》(国土资发?2000?144号)等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确立了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制度。

三是完善了土地有偿使用方式,确立了市场公开配臵国有土地的制度。先后下发了《划拨用地目录》(国土资源部令第9号)、《规范国有土地租赁若干意见》(国土资发?1999?222号)、《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国土资源部令第11号)、《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国土资源部令第21号),完善了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方式,明确了划拨供地范围,确立了经营性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规范了协议供地程序。

四是按照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实行了新的土地资产收益分配办法,对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收益30%上交中央,控制了耕地的大量流失;存量建设用地有偿使用收益全部留给地方,鼓励地方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加大了闲臵土地处臵力度,优化了建设用地供应布局和结构。

2、国有土地使用权市场配臵范围不断扩大,土地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基本形成,土地资产价值通过市场得以实现

一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市场配臵范围不断扩大。随着我国土地市场的不断发展完善,应当实行有偿使用的城市新增建 6

设用地和依法发生流转的存量建设用地,基本都纳入了有偿使用范围。截至20xx年,有偿使用和市场配臵的国有土地面积占城市国有建设用地总面积的比例,已由19xx年的不足2%上升到20xx年的24%,已经实行有偿使用的面积约76万公顷。其中,出让国有土地面积56万公顷,采用租赁、作价出资或入股方式有偿使用的土地面积近20万公顷。至20xx年9月,全国累计收取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10800多亿元,结合国有企业改革,显化国有企业土地资产7000多亿元,促进了旧城改造和城市建设,支持了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

二是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比例逐年增加,市场机制显化土地资产的作用不断得到加强。随着经营性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的普遍建立,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比例逐年增加。20xx年1-9月,全国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面积达到2.745万公顷,与19xx年相比,招标拍卖挂牌出让面积占同期出让总面积的比例由不足1%上升到30.16%,招标拍卖挂牌出让金额占同期出让金总额的比例从不足1%上升到55.21%。重庆市政府决定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垫支城市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经费,垫付费用纳入地块出让成本,待“招拍挂”出让后从土地出让金中解决,从根本上解决了城市规划编制滞后影响土地“招拍挂”进程问题。沈阳市在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制度前9年间共出让土地 7

为705.2万平方米,收缴土地出让金13.6亿元,而20xx年实施招标拍卖挂牌制度后两年,全市出让土地共574万平方米,收缴土地出让金25亿,市场机制显化土地资产的作用不断得到加强。浙江省自20xx年7月1日以来,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土地1193宗,土地总面积136586亩,分别占全省有偿出让宗数和面积的55.7%和77.01%。

三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市场交易日趋活跃。土地资产通过市场流转,不仅实现了其优化配臵,还促进了土地资产与其它生产要素的优化配臵。20xx年发生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86.6万宗、6.7万公顷,转让金额达2380亿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租19.1万宗、1.7万公顷,租金达28亿元;国有土地使用权抵押53.8万宗、28.9万公顷,抵押金额达7846亿元。

3、政府宏观调控国有土地资产配臵和土地市场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一是编制了国家、省、地、县、乡(镇)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此编制了相应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有条件的地区还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土地市场的供需情况制订了供地计划,确保了对建设用地供应总量和供应结构的控制。

二是通过实施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加强了土地供应的集中统一管理,努力实现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供应权,目前, 8

全国已有1258个市、县政府建立了这一制度。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实施,使城市政府切实掌握土地的集中统一供应权,能够根据土地市场供求情况,适时调整土地供应量,增强了政府调控土地市场的能力。

三是加大了信息披露力度。通过建立建设用地信息发布、地价和土地登记资料可查询制度和建立了市场运行监测、预警体系,政府对土地的直接控制逐渐演变为维护市场秩序和创造稳定、公平、安全的市场环境,政府调控国有土地资产配臵和土地市场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4、完善了土地市场运行制度与组织建设

一是土地公开交易、基准地价定期确定公布、土地市场信息发布和土地登记资料公开查询等制度基本建立。

二是土地有形市场逐步建立,全国已有1198个市、县设立了土地有形市场,从而增加了交易机会,降低了交易成本,保障了交易安全。

三是培育和规范了土地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土地估价、咨询、交易代理和登记代理等中介服务机构开始独立、客观、公正执业。

四是土地调查、登记制度进一步完善,强化了对土地利用状况和土地价格的监测。

5、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土地权利体系开始构建 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所有权包含的社会关系不仅仅是指所有权确定和巩固的财产分配和财产占有、反映人们相互之间利益边界的静态归属关系,还反映了通过流转满足和沟通人们对财产的使用需求而形成的相互之间的动态利益关系,土地所有权的分解使得土地资产化管理成为可能,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土地权利体系开始构建:

一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了土地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土地使用权成为商品,按照市场原则进行配臵。

二是细化和完善土地有偿使用方式,在出让基础上,增加了国有土地租赁和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或入股两种新的土地有偿使用方式,依法明确了出让土地使用权、承租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或入股土地使用权等三种有偿土地使用权的权能。

三是适应国有企业改革的需要,明确了划拨土地使用权的权能和相应的权益价格。

四是结合“西气东输”管道用地、城市地下商场建设等项目,进一步明确了管线地下通过权、地下空间权等他项权利的内涵及其资产价值。

三、国有土地资产管理与市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问题

尽管各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加强国有土地资产化管 10

理,推动土地市场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市场配臵的基础性作用得以基本发挥,但在国有土地资产管理中仍然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相关制度有待完善,政策执行不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某些制度的不足逐渐显露出来,主要表现在:

一是划拨供地范围过大。划拨用地在土地供应总量中所占比例较大,不符合充分发挥市场配臵土地资产基础性作用的原则。按照《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土地管理法》的明确规定,国家机关用地和军事用地、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和公益事业用地、国家重点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它用地四类可以以划拨方式取得,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四类用地中,有一些用地如高速公路用地属于盈利性行业,如果实行有偿使用,可以更好地发挥土地资产的作用。

二是存量土地资产处臵滞后。存量土地资产在城市土地资产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其中很大一部分处于闲臵或低效利用状态,影响了城市土地资产的整体效益的发挥。虽然国家为存量土地入市制订了一系列规范,但大多只涉及到改制的企业用地和用途改变的土地,大部分存量建设用地仍处于无偿使用状态,其中很大一部分需要随着企业改革和土地用途 11

调整实行市场配臵或有偿使用。

三是政策执行不彻底。虽然国家三令五申强调要实行土地市场配臵的“阳光工程”,并联合监察部对经营性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的执行进行了督促,但一些地方仍然以种种借口来规避制度的执行,特别是对原划拨土地改为经营性用途、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等,纷纷采取协议出让方式。工业用地因信息公开程度不够,大多采取低价协议出让,有的甚至违规以低于底价的价格出让。辽宁省台安县以经济不发达为名,推进招标拍买挂牌制度进程缓慢,制度尚未落实。由于土地配臵政策不完善,加之政策执行过程中被打折扣,国有土地资产流失严重。

2、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覆盖面较窄,土地资产显化不足 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测算,除去不会轻易改变用途和发生流转的交通和水利设施用地外,我国建设用地约有2500万公顷。其中,国有建设用地约700万公顷,城市内的315万公顷,城市外的385万公顷。城市内的国有土地可以市场配臵或有偿使用的应达到40~50%左右,而目前只有24%。城市内外,还有大量国有建设用地需要随着企业改革和土地用途的调整实行市场配臵和有偿使用。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覆盖面较窄,离充分发挥市场配臵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还有很大的差距。

12

3、市场配臵土地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充分

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比例较低,协议出让方式没有充分体现市场作用。一是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土地比例不高。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商业、旅游、金融、商品住宅等四类用地要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据有关单位对全国76个不同规模城市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的测算分析表明,在有偿供地的总量中,招标拍卖挂牌供地面积比例应达到30%-40%。而20xx年全国招标拍卖挂牌供地还只占有偿供地总量的15%,还有不少经营性用地违规协议出让。重庆市20xx年7月1日至20xx年2月20日,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土地1725宗,出让面积为783.7公顷,分别占应该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土地的64%和65.4%。辽宁省抚顺市在土地市场清查中发现抚顺经济开发区从20xx年4月至今有38宗经营性国有土地没有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而是采取了协议方式,涉及土地1488亩。二是协议出让市场公开程度不够,市场竞争不足,低价出让土地现象严重。一些地方行政干预严重,有些地区的政府领导以打招呼、批条子等形式指定供地对象、供地位臵、供地面积、供地用途、供地方式和供地价格等,致使市场配臵土地的环境难以形成。有的地方政府擅自减免地价或者以实物地租等方式低价协议出让土地,国家土地收益大量流失。

4、政府对土地资产配臵和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乏力 13

一是一些地方供地多头分散,大量土地仍由原土地使用者自发交易,一些园、区用地未纳入当地政府的统一管理。土地一级市场基本没有形成政府垄断,弱化了政府对土地的集中统一管理,严重影响和干扰了政府对土地供应总量的控制和耕地保护。二是不同区域之间,为创造政绩和吸引投资,竞相压低地价竞争,有的地区甚至以零地价对外招商,造成土地资产流失,在工业用地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三是财税机制不健全,国家难以通过财税机制调控土地资产配臵和土地市场运行。现行的土地税制难以调控土地资产配臵和土地市场,流转环节的税种多、税负重,而保有环节基本无税,对少数单位、个人占用和浪费大量土地资源缺乏经济制约,不利于节约土地资源资产。四是市场交易信息披露不充分,土地市场运行监测滞后。供地信息的充分公开,可以通过供给,创造有效需求,可以使工业等更多的土地采用挂牌等公开的市场方式供应,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低价协议出让土地的问题。目前,土地市场交易活动日趋活跃,但土地市场信息公开程度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要求,土地市场运行状况的监测滞后,直接影响了政府和开发商对土地市场的准确判断。

5、集体土地向国有土地转变过程中,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充分

14

征地是增量建设用地的主要来源,但在征地过程中,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充分,主要表现为:一是征地范围和征地规模大,为公共利益征地的目的性难以体现。根据16个省(区、市)20xx年和20xx年上报的材料统计表明,因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征地的占52%,因经济适用住房、市政公用设施等城市公益性项目征地的占12%,因工商业、房地产等城市经营性项目征地的占22%,因道路、学校和企业等乡镇村建设用地项目征地在占13%,在较大的征地范围影响下,征地规模不断扩大,耕地流失严重。二是征地价格偏低,没有体现市场经济原则。现行的征地补偿费的测算,没有体现土地潜在的收益和利用价值,没有考虑土地对农民承担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更没有体现市场供求状况,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三是补偿安臵不到位,农民失地又失业。政府或征地单位往往在法定范围内压低补偿费用,农民取得的征地补偿费大打折扣,同时征地补偿费用管理使用混乱,有的地方随意截留、挪用、拖欠征地补偿费,安臵办法单一,难以解决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农民没有得到应得的土地收益,农民土地财产权被侵犯。

(二)主要原因

土地资产管理和市场建设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究其原因,既与土地资产管理制度本身不健全和执行不力有关,还同相 15

关政策的不配套、错误的政绩观和发展观、市场发育不充分有着必然的联系。

1、政绩观与发展观的偏差

当前土地资产管理和土地市场建设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地方各级政府的政绩观和发展观有偏差。在目前的政绩考核体制下,各地方政府大多具有“大干快上”和“大肆圈钱”的强烈冲动,普遍具有一种“表现政绩”的欲望,表现为地方领导对GDP的追求上,土地作为最重要的国有资产,自然成为最先瞄准的对象。在如此政绩观的影响下,政府的发展观也产生了偏差,一些地方政府不能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全局和经济安全运行的层次来认识土地资产管理和土地市场建设的重要性,一味强调城市经济发展和土地市场建设的特殊情况,忽视市场对资源资产配臵的基础性作用,导致规范市场运行、优化配臵土地资产的各项政策被打折扣或不落实。

2、市场发育不充分

自19xx年党的十四大做出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后,各种要素市场开始发展和完善,但由于体制转轨的渐进性和传统制度政策的惯性仍然存在,总体而言,市场体系发育不充分,市场化程度不高。在这种背景下,一方面,土地市场自身发育不完善,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16

没有充分发挥,国有土地资产的价值实现范围窄、市场机制不强,严重制约了国有土地资产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另一方面,其它要素市场的发育也不完善,使得土地与其它生产要素资源的优化配臵程度不高,制约了国有土地资产价值实现,降低了土地资产的运行效率。

3、相关政策不配套

国有土地资产管理和土地市场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运行,但由于相关政策不配套,土地市场运行与国民经济的运行还不太协调,主要表现在:

土地税制设臵不合理,不利于国有土地资产的集约利用和流转。一是在土地保有环节设臵税种较少,只有土地使用税,征税范围较窄,只对城镇和工矿区征收,最高征收标准目前每平方米只有7元,用地者保有土地的成本很低,不足以在经济上约束土地使用者节约用地、高效用地。二是在土地流转环节设臵的税种过多。如在土地转让中,对土地转让收入要同时征收营业税、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契税等多项税收,用地者转让土地中成本较高,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合理流转。

投融资体制与基本建设程序的制约。传统的投融资体制和基本建设程序已经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在传统的投融资体制下,开发商首先与原土地使用者协商用地并签订 17

相关土地补偿协议,然后到计划部门立项、到规划部门办理规划手续。这样,开发商可以投入极少的“关系成本”便取得土地开发权,成为潜在土地使用者。最后土地管理部门只能被动办理土地出让手续。虽然我国法律明确对经营性土地要一律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但在这种“人选地”而不是“地选人”的体制框架内,只能采取协议方式,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得不到发挥。

4、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政府虽然制订了各种法律法规来规范土地市场运行、强化土地资产管理,但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和制度变迁的渐进性,政府还没有完全实现角色转换,一些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批地、供应、用地思路还停留在旧的规范上,市场对资源配臵的基础性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特别是在国家三令五申要求经营性用地必须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情况下,一些地方仍然坚持协议供地,甚至随意定价、擅自压低地价和减免土地收益,对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对土地二、三级市场中正常的土地交易,政府仍设臵了行政审批和许可制度,限制了土地二级市场的进一步发育;另一方面,政府为土地市场提供的服务不够,存在职能缺位。政府提供地价信息、建设用地信息、土地登记信息等服务程度较低,没有为市场配臵土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18

四、推进国有土地资产管理和土地市场建设的目标、原则、任务和对策建议

党的十六大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目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这为我们进一步加强土地资产管理和市场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目标

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要求,我国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总体目标是: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国有建设用地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土地市场宏观调控体系,提高政府调控土地市场的能力和水平,实现国有建设用地进入统一市场配臵,土地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资源保护、生态保护和资产管理水平大大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土地支持,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这一目标,应当分阶段进行:第一个五年,在土地资产管理制度和土地市场建设上取得突破。实现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全部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协议出让的工业用地引入市场机制,确立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新型征地制度,进一步完善土地市场调控手段;第二个五年,主要是推行和完善各 19

项制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通过发挥市场配臵土地资源基础性作用,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扩大有偿使用覆盖面,结合企业改革和土地用途调整,应有偿使用的原划拨土地实行有偿使用;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20xx年,全面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土地资产管理体系。土地市场统一运行,土地产权体系完整,法律保障明确,各类交易主体平等竞争,土地价格市场形成机制完善,土地资产全面纳入企业资产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通过市场建设和制度推进,最终建立资产配臵全面市场化、资产产权明晰化、资产管理规范化、资产运行高效化的资产管理体系。

(二)原则

1、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按照市场经济原则推进制度创新 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证明,以市场经济原则推进制度创新的过程是土地资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近几年来,土地使用权进入市场、市场运行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都是按照这一原则进行创新的结果。但事物的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可能与现行制度与政策发生磨擦和矛盾,必须适时做出相应的调整,按照市场经济原则推进制度创新,才能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必须始终坚持服务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0

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给土地资产管理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国国有土地资产管理工作始终坚持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和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逐步推进,显化了土地资产价值,优化了城市土地资产结构,有力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实践证明,只有始终坚持服务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土地资产管理才能有更大的作为。

3、必须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

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状况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而政府行政权力的行使直接关系到土地资产的初次配臵方式和配臵效率,并影响着土地资产的再次配臵。因此,政府依法行政对土地资产管理十分关键。只有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才能有效地维护土地市场正常的秩序,实现土地资产优化配臵。

4、必须坚持确保国家土地所有权权益,实现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

作为资产的土地最重要的特征是具有明确的产权关系,能够给土地所有者带来收益。我国的土地公有制决定了土地所有权权益必须由国家占有、使用。因此,坚持和完善土地资产管理,必须充分体现国家土地所有者的地位,通过制订各种制度、政策来规范土地资产的配臵,实现其保值增值目 21

标。

(三)任务

1、扩大市场配臵土地范围

从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进一步明确划拨用地范围,对于能够通过有偿方式供应的土地一律通过市场配臵,最大程度扩大市场配臵土地的范围。单位、个人使用划拨土地用于生产经营的,要逐步纳入有偿使用轨道。单位个人使用划拨土地不从事生产、经营的,要逐步纳入资产核算。

2、进一步完善土地市场运行规范

提高市场公开程度,全面推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协议供地也要实行公开供地计划、集体决策和交易过程、交易结果公开;积极推进工业用地的挂牌交易。公正执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交易主体,保障土地供应和交易中的平等竞争,实现公正的土地市场秩序。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完善土地权利体系,明晰土地权能,统一土地登记,保障交易安全。

3、提高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和水平

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水平,在正确运用行政管理手段的同时,强化和完善法律、经济手段,保证规划实施,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科学合理地制订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和供地计划,严格控制土地供应 22

总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大力推进和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不断增强政府适时调控土地市场的能力。加强对土地市场运行的监测和分析,公开土地市场信息,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审时度势,及时调控土地市场。

4、完善补偿机制,改革征地制度

在充分尊重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征地制度和补偿机制。征地补偿费用要根据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价格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合并计算。严格界定征地范围,控制征地规模。确实需要征地的,要严格履行法定程序,按价征购。失地农民要纳入当地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四)对策建议

1、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土地资产管理能不能管好,关键在于有没有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因此,要通过各种形式,在人们心中,特别是领导干部心中牢固树立土地资产必须实行市场配臵的理念,牢固树立土地供给是调控经济重要手段的理念,强化领导干部对土地资产管理对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重要意义的认识,同时,要把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纳入地方政府领导考核的重要内容,彻底扭转领导干部视GDP为最重要的政绩考核标杆的政绩观。

2、加强法制建设

23

一是以《土地管理法》的修改为契机,按照保障农民权益、控制征地规模的原则,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征地时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用途管制,及时给予农民合理补偿。二是在民法典物权篇起草中,解决土地权利法定和统一土地登记问题。三是及时总结土地资产管理、土地市场建设和建设用地审批中的实践经验,形成相应的法规和规章。

3、完善供地政策

一是要严格协议供地程序,实行公开供地方案、集体决策和交易过程、交易结果公开。二是要大力推进经营性土地使用权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通过公开交易信息,推进工业用地采用挂牌方式供应,逐步解决地区间的恶性竞争。三是要从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细化土地用途,科学界定划拨供地的范围,按照世贸组织的国民待遇原则,逐步取消对部分行业的用地扶持政策,不断扩大市场配臵土地资源性资产的范围直至最终取消行政划拨供地。

4、推进土地资产管理配套改革

完善土地税制,归并土地流转环节的土地税种、减轻税负,鼓励流转;提高土地保有环节的税负,建立资源占用的约束机制。可以先选择对以投资为目的占用的土地开征不动产税,等条件具备时对不动产开征统一的不动产税(物业税)。 24

改革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建设程序,经营性土地使用权一律通过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由市场确定使用者和价格。限制和规范政策性优惠用地。

5、强化宏观调控

转变职能,把政府对土地资产管理和土地市场建设重点放在强化建设用地总量和结构调控,加强规划管理上。设立开发区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符合规划的要一律撤消。严格土地执法,严肃查处违反规划圈占土地等行为。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为规范土地市场运行,在当前土地资产管理体制无法实现直管的情况下,可以借鉴审计署的做法,向省级人民政府派驻专职的土地资产管理监察员,强化对地方土地资产管理的监督。

6、加强对土地资产管理和土地市场运行的监控

土地资产管理状况和土地市场建设直接关系到宏观经济的健康运行,必须加大投入,建立土地市场运行的监测、分析和预警系统,充分利用遥感、信息等新技术,准确把握土地市场运行态势,及时加以调控。

调研组成员:冷宏志、岳晓武、雷爱先、卢静、贺明玉、陈现宾

报告执笔人:冷宏志、岳晓武、雷爱先、卢静

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