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航事件的思考

姓名:陈亚辉 学院:外国语英语1201 学号:20124654

电话:187xxxxxxxx

马航事件的思考 20xx年3月8日凌晨2点40分,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称与一架载有239人的波音777-200飞机与管制中心失去联系的,该飞机航班号为MH370,原定由吉隆坡飞往北京。该飞机本应于北京时间20xx年3月8日6:30抵达北京,马来西亚当地时间20xx年3月8日凌晨2点40分与管制中心失去联系。马航已经启动救援和联络机制寻找该飞机。

北京时间20xx年3月24日晚十点,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在吉隆坡宣布,马航失联航班MH370在南印度洋坠毁,机上无一人生还。愿失联者天堂一路走好。

马航事件发生之后,铺天盖地的新闻让大家无比揪心,大家都在盼望着奇迹发生,然而马航官方正式确认飞机坠毁。我不是乘客的家属,但也是无法释怀,因为意外来的太突然了,我们都还来不及准备,那些无处安放的牵挂,都让我们无比心酸。

最新消息,马来西亚代理交通部长希沙姆丁与澳大利亚联合协调中心总协调人安格斯·休斯敦在吉隆坡出席新闻发布会。 当日,马来西亚代理交通部长希沙姆丁在吉隆坡表示,他认为搜寻马航370航班的工作处于正确轨道。希沙姆丁还介绍说,他将于4日前往澳大利亚堪培拉,出席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和中国三方会议,讨论增加搜寻设备、安抚家属以及专家和技术咨询等事宜。据说这些嫌疑人是一个新的暴力恐怖组织的成员,正策划在伊斯兰国家策划炸弹袭击。他们的年纪从22岁到55岁不等,其中包括学生、临时工、一名年轻寡妇以及商务专业人士。在这些人被捕后,包括美国联邦调查局和英国军情六处在内的国际调查人员要求就MH370失联对他们进行深入问讯。

自3月8日马航MH370客机失联后,搜寻人员一直没找到任何有关其行踪的确凿证据。马来西亚官方宣布MH370在南印度洋“终结”。

马来西亚特别行动处反恐部门的一名官员说,一些恐怖分子被捕暗示着MH370客机失联很可能与恐怖主义有关。“MH370被武装分子更改路线的可能性仍然没有排除。国际调查人员要求写一份有关这个新恐怖组织的综合性报告。”

他还说,目前从审讯中得知,部分嫌疑人承认在马来西亚策划“持续的恐怖活动”,不过否认参与MH370失联事件。

距马航事件的发生过去的差不多已经有了两个月,为什么真相一直都是迷雾重重,为什么在拥有了如此先进科技情况的今天,我们仍然不能找到这么大的一个飞机,在世界各国的寻找下,不用说一架飞机,即使我们想要找一辆汽车,也早就能够找到了。但是抛开马航事件带给我们的痛苦,我想我们更应该的是从马航事件学到点什么,我们在羞愧之余更需要的是反思。

首先,便是一些媒体的妄加渲染,他们间接的成为了不实消息第一传播者。但是也有媒体在哭诉道:马方总是在否认相关报道而导致媒体的报道消息失去准确性,针对媒体的狡辩,看似有道理,其实一点道理也没有。我们别一味的否认假新闻,却放过了造假新闻者,后者的毒害更深,正是相关媒体含混了有关概念,放弃了自身的职业规范,才导致了自身有意无意的成为了谣言的代言人。简而言之,最根本的错误,在于媒体没有清楚的核实信息源。正是信息在一手的发布者本身应对不足,公众情绪又极其焦虑的情况下,一个微小的,在平时可能被立刻纠正的错误,却可能成为一张巨大的,纠缠不清的信息之网。

其次,便是马航搜寻的技术工作。当前,马航搜寻工作当前已进入新阶段,重点转入更大范围的海底搜寻,其难度会更大,受到的挑战也会更多,因此更加需要国际合作。专家认为,有关国家应在调查飞机失踪原因方面加强合作,共享有用信息,集中专家智慧,以便早日解开客机失踪之谜。董念青认为,除信息共享外,许多国家的搜救人员培训还应加强。这需要国际民航组织来组织做一些相关的培训工作,虽然现在国际民航组织也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但还需要加强。

再次,航班失联后,包括中美马越等11个国家展开了海空联合搜救。中国派出救援飞机和海事救援船只,美国第七舰队也迅速行动起来??一场国际主义的大救援在南中国海迅疾展开。国际主义合作令人感佩,面对突发灾难和悲剧事件,域内地缘主义的利益冲突和意识形态隔膜与偏见暂时搁浅。生命价值的普世关切,以及对悲剧来临时人类情感的悲悯相惜,在马航事件中彰显得淋漓尽。马

航事件,凸显人类认知和实践的局限。马航失联后,十国海空搜索一无所获,其中就包括超级大国美国。悲剧时刻,人们才显得如此无助甚至羞赧,对于自然空间,人类所谓的高科技失去了现实意义。这种现实主义的尴尬,让人不得不有哲学上的自我反思,人并非自然的主人,只是自然生态的一分子。对现实的国际关系,马航的警示更加不容忽视。一是划分势力范围的国家功利主义,和集团性的地缘利益连横合纵没有意义。南中国海,存在着复杂的岛屿主权争议,也是美国重返亚洲及再平衡战略的重点博弈区。中国和周边国家存有岛屿主权争议,美国也宣称在这一区域的航海安全利益。所有国家都声张域内的海洋利益,但马航事件表明,即使美国对这一区域的自然情况也不了解。放弃无谓的主权争议,加大联合开发和人道救援的合作,构建相关合作共赢机制,才符合区域整体利益。二是悲剧面前,国际社会的合作不应该有利益掣肘和价值观上的禁忌。马航事件,当务之急是找到飞机和人(哪怕是飞机残骸和尸体)。因而,参与搜救的各国,还应强化合作意识,加强信息沟通和共享。尤其美国,对中国船舰和飞机提供更为翔实的信息,毕竟美国相关技术最为先进。此外,由于飞机失联海域处于越南和马来西亚交界海域,相关国家应该基于人道主义精神而非国家安全,允许国际救援船舰和飞机有更多自由活动的空间。悲剧面前,应该是人命至上。

最后,所有的人都在惋惜,惋惜那些人们就这样匆匆离去;大家都在感叹,感叹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无常。以后每一次再分开,都要好好道别,因为,也许真需要道别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离开时,要好好告别,像最后一次;相见时,要心存感激,像第一次。爱就好好去爱、彼此珍惜,恨就不要再恨、彼此谅解。

人生世事无常,那些已经发生的事实,我们无力去改变。逝者已矣,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惜取眼前人,珍惜那些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人,珍惜自己。以前一直觉得人的一生很长很长,长的我不知道该如何走下去,恍然间才发现其实我们的时间是那么的有限,有时候你未曾做好准备,便已经悄然走到尽头。有梦想就尽力去实现吧,不要一直等下去,因为你不知道在你等待的时候生命正在流逝,或许你就真的错过了实现梦想的机会,从此与梦想失之交臂。

参考文献:新华网3月9日电

中国社会科学网5月2日电

辜晓进:马航对新闻人的三点启示

张敬伟:马航事件,若以悲剧收尾

 

第二篇:对马航事件评论的总结及自己的看法

所有权威媒体的评论大致分成以下几项内容:

首先是关于马方工作。在这一点上,所有评论无一例外都表达出了不满与谴责的态度。马方在这次事件的处理上可谓问题百出,不仅消息发布太慢,信息内容也是前后不一,甚至给出的持假护照者的照片有明显的PS痕迹;对于乘客家属也丝毫没有认真负责、安抚赔偿的意思。这让人不得不怀疑其作为事故责任方对于整个事件及后续处理所采取的态度。但无论如何,马方的敷衍与不负责任给事故的后续处理和救援工作的开展都带来了麻烦。作为全球仅有的6家五星级航空公司之一,马航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显然没有尽到其应有的担当,缺乏面对灾难的人道主义,这无疑是让人们失望和不满的。

有不少评论也表现出了对于机场安保工作的担忧。两个持假护照的人轻而易举就通过的机场的安检,无疑会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各航空公司与海关必须加大安检力度,确保万无一失。我知道这可能会无形中增加相关人员的工作强度,但在和平年代,他们是责任无比重大的国门的第一道捍卫者。 其次,关于后续救援。对于中国的救援行动,态度大致可分为两类。一部分评论认为,中国此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当机立断,令人满意,体现出了一个负责任打过的形象(eg.中国网);但也有人认为,中国在此次事件上反应过慢,顾虑过多,采取的救援行动不够有力。孰对孰错姑且不论,但可以肯定的是,马航问题的救援工作,其复杂程度远超我们想象,绝不仅仅是下道命令派人救援这么简单的事。原本就有《国际搜寻救助公约》的限制,再加上出事海域地缘政治因素复杂,而各国的救援行动又往往掺杂着政治军事因素,致使救援行动中人道主义难以成为唯一的考量,中国的行动效率自然也被大大拖慢。当然,民众认为国家行动过慢也没有错。作为一个普通民众,在这种时候能做的,只有寄希望于我们的国家,焦急的民众对于国家的苛求与稍显过分的责难正是他们对于这个国家的依赖,应当给予理解。中国也确实应该进一步加强自己的救援能力。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南海周边国家的安全合作机制急需建立。 最后是关于媒体的。媒体的问题其实一直都存在,只不过在这次重大事件上暴露无遗。一是谣言和假消息。如今信息传播的主要平台已然成为了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而在此次事件的传播中,微博微信可谓谣言泛滥成灾。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往往对于信息的真假缺乏理性地分析和判断,尤其是在社交平台上,重感情清理性的特质更加明显,而是只顾着把信息传播出去。这已不是简单的“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所能解决的,严重的信息匮乏与言论无责使得人们往往既辨别不了也无心辨别,或者更进一步讲,缺乏对于事件的严谨态度,造成了真假不辨的消息不断转发。尽管有辟谣小组不断努力,但辟谣终归有滞后性,影响已经无法避免。相比之下,专业媒体的报道要好很多,这得益于他们更多更权威的信息来源以及更好的职业素养。但大多媒体本身也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为此就会追求有吸引眼球的新闻,逐利心理与其职业操守相抗衡,致使有时会触碰到新闻道德的底线(eg.北京电视台的纸包子);除此之外,媒体对于事件的报道也会不可避免的带上主观的痕迹(包括判断失误),我们获知的事件有时只是一部分,片面的信息也会使我们产生完全不同的理解与情感(eg.我爸是)。因此,为了获知事实真相,媒体从业者自身职业素养的提高必不可少,于此同时普通民众也应该加强自身对消息的判断,要理性分析而不是全然拿来。媒体只是在我们面前摆出了一条条道路,真正去接近真相,还要靠我们自己不断向前。

第二点是情感代言。事件发生后,无论是专业媒体还是社交媒体上都出现了许多代乘客家属流泪的心灵鸡汤,这也遭到了不少评论的抨击。这些东西无疑出自某些人的好心和同情,似乎是显示了我们的团结与爱心。但这些东西,那些家属或许根本无心去看,而只是感情丰

富的旁观者发起的因当事人而起又与当事人无关的情感裸奔。人们在谣言中挣扎、咒骂,累了的时候就喝点怪怪的鸡汤而感动、流泪,洗洗睡了——而睡不着的,是聚集机场的家属。个人发起这些尚可理解,但官方媒体代言他人的新闻抒情则让人不能接受了。我们需要的是事件的准确报道和真相,而不是这种没有任何成本的抒情。

第三点则是关于对乘客家属的采访。究竟是否应当对其进行采访各家评论各有不同,许多人呼吁不要对家属进行采访甚至对记者进行谩骂,但也有人认为有必要准确全面的记录事件,且家属并没有太多反感。人伦道德与新闻价值,一个是我们不可逾越的底线,而另一个是新闻工作者的毕生追求,究竟何者更重要?在这里我想以曾经的一场辩论赛的辩词作结: 在常态意义下,人伦道德和新闻价值的诉求并不必然冲突,我们今天关注的焦点恰恰在于----新闻人,他作为无冕之王,他有独特的历史使命,但这种历史使命是不是赋予了他们在极端的状态下可以突破底线的权力? 我们来看一下,在阿富汗战争的期间,有一个 88 岁的老太太她失去了儿子,美军的记者长枪短炮的冲到了她的家,现场宣布了这个消息,非常的震撼!但是这种震撼是他们自己制造出来的。我相信这中间,《饥饿的苏丹》的作者也是在做这样的考虑,他觉得牺牲了这个小女孩可能换取全世界对这个国家的援助。 这就是新闻价值,对方辩友所说的,我们面对黑暗的时候可以启蒙、可以呐喊、可以曝光!我们如果作为无冕之王,我们以笔为剑,以刀为枪。我们可以不受这个世俗条条框框所约束,我们挑战一下人伦,挑战一下道德又有何妨?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目标嘛!可是,这个伟大的目标是什么呢?求真吗?求真是为了什么?拯救大众吧!为什么以伤害的方式可以拯救大众?为什么一定要以牺牲这个小女孩的方式去援助一个国家?为什么要以一个牺牲老太太的方式去反对一场战争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我们作这样的理解,是不是有一些过于自信,有一些过于狂妄?有一些不够清醒呢?我们心中还有没有对底线的定位呢?即使是新闻人,他并不能超脱于这个世俗,他最多作为无冕之王,我们承认他的历史使命,他可以不拘于世俗,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走极端,我们要让这个世俗的世界为新闻价值让步。

到底应该谁尊重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