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认识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通过学习,对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整个施工过程和监理的基本知识体系有较清晰的了解。巩固课本上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深入理解已学的理论知识,并为以后课程的学习积累感性知识。积累经验。通过亲身参加施工实践,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用理论联系实际,为将来参加工作作好准备。通过实习和劳动,了解施工的基本生产工艺过程中的生产技术规范的监理细则。了解目前我国过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管理与监理的实际水平,联系专业培养目标,树立献身社会注意现代化建设,提高我国建筑施工水平的远大志向。与工人和基层生产干部密切接触,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和先进事迹。虚心学习,了解具体施工细节,学习工人师傅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的宝贵经验。

二、实习内容

(一)深基坑施工

(二)单层工业厂房设计

(三)高层建筑桩基础

(四)钢结构

(五)砖混结构

三.实习时间

20##年9月6日----20##年9月21日

(一)深基坑施工

一、深基坑施工基坑排水、降水方法

在土方开挖过程中,当开挖底面标高低于地下水位的基坑(或沟槽)时,由于土的含水层被切断,地下水会不断渗入坑内。地下水的存在,非但土方开挖困难,费工费时,边坡易于塌方,而且会导致地基被水浸泡,扰动地基土,造成工程竣工后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使建筑物开裂或破坏。因此,基坑槽开挖施工中,应根据工程地质和地下水文情况,采取有效地降低地下水位措施,使基坑开挖和施工达到无水状态,以保证工程质量和工程的顺利进行。

1、排水方法:

基坑、沟槽开挖时降低地下水位的方法很多,本工程主要采用设明沟、集水井排水法。

为确保土方开挖时基坑边坡稳定,使坑内无积水,采取如下措施。

(1)基坑外排水,采取在基坑周围设1.2m宽散水护坡,将地表水截入场内明沟内,经三次沉淀后,进入城市地下水道。

(2)基坑内排水,采取在基坑底砖胎模侧形成集水沟,在集水沟两端挖掘集水井,具体尺寸如下:集水沟呈倒梯形,上口宽500mm,下口宽300mm,低于坑底0.5m。集水井孔径0.8m,低于坑底标高1m,放置潜水泵于集水井内,集水后用潜水泵接软管扬程流至场内明沟内。

2、排水机具的选用

基坑排水广泛采用动力水泵,一般有机动、电动、真空及虹吸泵等。

选用水泵类型时,一般取水泵的排水量为基坑涌水量的1.5—2倍。当基坑涌水量Q<20m3/h,可用隔膜式泵或潜水电泵;当Q在20-60m3/h,可用隔膜式或离心式水泵,或潜水电泵;当Q>60 m3/h,多用离心式水泵。隔膜式水泵排水量小,但可排除泥浆水,选择时应按水泵的技术性能选用。根据实际水量的大小,决定采用降水机械的台数及型号。当基坑涌水量很小,亦可采用人力提水桶、手摇泵或水龙车等将水排出。

二、土方开挖程序

(一)土方开挖的总体顺序和方法

本工程基坑的土方分层机械开挖,分层厚度20㎜左右,且基坑机械开挖和基坑护壁交叉同步进行,挖至基坑底部设计标高上300mm停止开挖,进入人工修边捡底。

(二)机械开挖的方法

1、主要机具:

(1)挖土机械有:挖土机、推土机、自卸汽车等。

(2)一般机具有:铁锹(尖、平头两种)、手推车、小白线或20号铅丝和钢卷尺以及坡度尺等。

2、作业条件:

(1)土方开挖前,应根据施工方案的要求,将施工区域内的地下、地上障碍物清除和处理完毕。

(2)建筑物或构筑物的位置或场地的定位控制线(桩)、标准水平桩及开槽的灰线尺寸,必须经过检验合格;并办完预检手续。

(3)夜间施工时,应有足够的照明设施;在危险地段应设置明显标志,并要合理安排开挖顺序,防止错挖或超挖。

(4)开挖有地下水位的基坑槽、管沟时,应根据当地工程地质资料,采取措施降低地下水位。一般要降至开挖面以下0.5m,然后才能开挖。

(5)施工机械进入现场所经过的道路、桥梁和卸车设施等,应事先经过检查,必要时要进行加固或加宽等准备工作。

(6)选择土方机械,应根据施工区域的地形与作业条件、土的类别与厚度、总工程量和工期综合考虑,以能发挥施工机械的效率来确定,编好施工方案。

(7)施工区域运行路线的布置,应根据作业区域工程的大小、机械性能、运距和地形起伏等情况加以确定。

(8)在机械施工无法作业的部位和修整边坡坡度、清理槽底等,均应配备人工进行。

(9)熟悉图纸,做好技术交底。

3、工艺流程:

确定开挖的顺序和坡度 → 分段分层平均下挖 → 修边和清底 (1)开挖基坑(槽)或管沟时,应合理确定开挖顺序、路线及开挖深度。

(2)土方开挖宜从上到下分层分段依次进行。随时作成一定坡势,以利泄水。

(3)在开挖过程中,应随时检查槽壁和边坡的状态。深度大于1.5m时,根据土质变化情况,应做好基坑(槽)或管沟的支撑准备,以防坍陷。(4)开挖基坑(槽)和管沟,不得挖至设计标高以下,如不能准确地挖至设计基底标高时,可在设计标高以上暂留一层土不挖,以便在抄平后,由人工挖出。暂留土层:一般铲运机、推土机挖土时,为20cm左右;挖土机用反铲、正铲和拉铲挖土时,为30cm左右为宜。

(5)在机械施工挖不到的土方,应配合人工随时进行挖掘,并用手推车把土运到机械挖到的地方,以便及时用机械挖走。

(6)修帮和清底。在距槽底设计标高50cm槽帮处,抄出水平线,钉上小木撅,然后用人工将暂留土层挖走。同时由两端轴线(中心线)引桩拉通线(用小线或铅丝),检查距槽边尺寸,确定槽宽标准,以此修整槽边。最后清除槽底土方。

(7)槽底修理铲平后,进行质量检查验收。

(三)人工捡底的方法

基坑形成后根据已建立的建筑物轴线控制网和高程控制桩,将轴线标高引测于坑内,并在坑内建立临时轴线控制网,测放出基础垫层外框线,作为人工捡底的依据,人工捡底应采用锹镐进行开挖,开挖过程中应注意基底标高,防止超挖,人工开挖前应邀业主、监理、质监等部门进行验槽。

(四)、土方的运输和堆放

开挖基坑(槽)的土方,在场地有条件堆放时,一定留足回填需用的好土;多余的土方,应一次运走,避免二次搬运。

土方运至业主指定地点堆放。堆放场地内,将土方按土的类型分类堆放,即杂填土、素填土堆放在一起,粉质粘土、粉土堆放在一起,中砂堆放在一起,圆砾、卵石堆放一起,膨胀土单独堆放。

三、土方回填程序

(一)主要机具:

1、装运土方机械有:装载机、挖掘机、自卸汽车等。

2、碾压机械有:平碾、羊足碾和振动碾等。

3、一般机具有:蛙式或柴油打夯机、手推车、铁锹、钢尺等。

(二)作业条件:

1、施工前应根据工程特点、填方土料种类、密实度要求、施工条件等,合理地确定填方土料含水量控制范围、虚铺厚度和压实遍数等参数;重要回填土方工程,其参数应通过压实试验来确定。

2、填土前应对填方基底和已完工程进行检查和中间验收,合格后要作好隐蔽检查和验收手续。

3、施工前,应做好水平高程标志布置。如大型基坑或沟边上每隔1m钉上水平桩橛或在邻近的固定建筑物上抄上标准高程点。大面积场地上或地坪每隔一定距离钉上水平桩。

4、确定好土方机械、车辆的行走路线,应事先经过检查,必要时要进行加固加宽等准备工作。同时要编好施工方案。

(三)工艺流程:

基坑底地坪上清理→检验土质→分层铺土→分层碾压密实→检验密实度→修整找平验收

1、填土时应先清除基底的树根、积水、淤泥和有机杂物。。

2、检验土质。检验回填土料的种类、粒径,有无杂物,是否符合规定,以及土料的含水量是否在控制范围内;如含水量偏高,可采用翻松、晾晒或均匀掺入干土等措施;如遇填料含水量偏低,可采用预先洒水润湿等措施。

3、填土应分层铺摊。每层铺土的厚度应根据土质、密实度要求和机具性能确定。

填土每层的铺土厚度和压实遍数

压实机具   每层铺土厚度 (mm) 每层压实遍数 (遍)

4、碾压时,轮(夯)迹应相互搭接,防止漏压或漏夯。长宽比较大时,填土应分段进行。每层接缝处应作成斜坡形,碾迹重叠。重叠0.5~l.0m左右,上下层错缝距离不应小于1m。

5、填方超出基底表面时,应保证边缘部位的压实质量。填土后,如设计不要求边坡修整,宜将填方边缘宽填0.5m;如设计要求边坡修平拍实,宽填可为0.2m。

6、在机械施工碾压不到的填土部位,应配合人工推土填充,用蛙式或柴油打夯机分层夯打密实。

7、 回填土方每层压实后,应按规范规定进行环刀取样,测出干土的质量密度,达到要求后,再进行上一层的铺土。

8、填方全部完成后,表面应进行拉线找平,凡超过标准高程的地方,及时依线铲平;凡低于标准高程的地方,应补土找平夯实。

(二) 单层工业厂房设计

第一节 单层厂房平面设计

一、总平面对平面设计的影响:

1、厂区人流、货流组织对平面设计的影响:

厂区人流、货流组织具体表现为原材料,成品和半成品的运输及人流进出厂路线的组织。合理的设计布局不仅方便使用,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工人的劳动强度,降低工伤事故的发生率。厂区人流、货流组织会直接影响厂房平面设计中门的位置、数量、尺寸等。

2、地形的影响:

厂区地形对厂房平面形式有着直接的影响,特别是在山区建厂,为了减少土石方工程量,节约投资,加快施工进度,只要工艺条件允许,厂房平面形式应根

据地形条件做适当调整。

3、气象条件的影响:

厂区所在地区的气象条件对厂房的平面形式和朝向有很大的影响。

在炎热地区,为使厂房有良好的自然通风,并且避免室内受阳光照射,厂房宽度不宜过大,最好采用长条形平面,朝向接近南北向,厂房长轴与夏季主导风向垂直或大于45°。П形、Щ形平面的开口应朝向迎风面。并在侧墙上开设窗子和大门,大门在组织穿堂风中有良好作用。若朝向与主导风向有矛盾时,应根据主要要求进行选择。

寒冷地区,为避免风对室内气温的影响,厂房的长边应平行冬季主导风向,并在迎风面的墙面上尽量少开门窗。

二、平面设计与生产工艺的关系:

1、生产工艺流程的影响:

(1)、直线布置:

这种布置方式适用于规模不大,吊车负荷较轻的车间。采用这种布置的厂房平面可全部为平行跨,具有建筑结构简单,扩建方便的优点。但当跨数较少时,会形成窄条状平面,厂房外墙面大,土建投资不够经济。

(2)、平行布置:

这种布置方式常用于汽车、拖拉机等装配车间,平面也全为平行跨,同样具有建筑结构简单,便于扩建等优点。

(3)、垂直布置:

这种厂房平面虽因跨间互相垂直,建筑结构较为复杂,但在大、中型车间中由于工艺布置和生产运输有其优越性,故应用也颇广泛。

2、生产特征的影响:

不同性质的厂房,在生产操作时会出现不同的生产特征,而生产特征也会影响厂房的平面设计。有些车间(如机械工业的铸钢、铸铁、锻工等车间)在生产过程中会散发出大量的热量、烟、粉尘等,此时平面设计应使厂房具有良好的自然通风。有些车间(如机械加工装配车间),生产是在正常的温湿度条件下进行的,室内无大量余热及有害气体散发,但是该车间对采光有一定的要求(根据《工业企业采光标准》,要求Ⅲ级采光),在平面布置时,应综合考虑它所在地区的气象条件、地形特征等,满足采光和通风的要求。还有些车间(如纺织车间),生产环境对温湿度、清洁度有严格的要求,厂房常采用空气调节装置,所以厂房平面宜采用联跨整片式,以减少空调负荷。

3、生产设备布置的影响:

生产设备的大小和布置方式及设备的进出和安装要求直接影响到厂房的平面布局、跨度大小和跨间数,同时也影响到大门尺寸和柱距尺寸等。

4、运输设备的影响:

吊车也称行车,是单层厂房中被广泛采用的起重设备,主要有三种类型。

三、单层厂房常用的平面形式:

厂房平面形式与工艺流程、生产特征、生产规模等有直接的关系。常用的平面形式有矩形、方形、L形、П形、Ш形等。下面介绍最常用的平面形式。

1、矩形平面:

(1)、平行多跨组合平面

(2)、跨度相互垂直布置组合平面

2、L形、П形、Ш形平面:

L、П、Ш形平面的特点是厂房各部分宽度不大,外围护结构周长较长,在外墙上可以多设门窗,使厂房室内有良好的采光通风,从而改善了室内劳动条件。

四、生活间设计:

1、生活间的组成及设备布置:

(1)、生产卫生用房:

包括浴室、厕所、存衣室、盥洗室等。我国卫生部主编的《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将一般工业企业按卫生特征分为四级,每一级都有它最基本的生产卫生用房。

(2)、生活福利用房:

包括休息室、女工卫生室、吸烟室、厕所、饮水间、小吃部、保健室等。厕所内的大小便器按规范和有关规定计算。浴室、盥洗室、厕所的设计计算人数按最大班工人总数的93%计算。

(3)、行政办公用房:

包括党、政、工、团办公室及会议室、值班室、计划调度室等。

(4)、生产辅助用房:

包括工具室、材料库、计量室等。

2、生活间设计原则:

(1)、生活间应尽量布置在车间主要人流出入口处,且与生产操作地点有方便的联系,并避免工人上、下班时的人流与厂区内主要运输线(火车、汽车等)的交叉,人数较多集中设置的生活间以布置在厂区主要干道两侧且靠近车间为宜。

(2)、生活间应有适宜的朝向,使之获得较好的采光、通风和日照。同时,生活间的位置也应尽量减少对厂房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的影响。

(3)、生活间不宜布置在有散发粉尘、毒气及其他有害气体车间的下风侧或顶部,并尽量避免噪声振动的影响,以免被污染和干扰。

(4)、在生产条件许可及使用方便的情况下,应尽量利用车间内部的空闲位置设置生活间,或将几个车间的生活间合并建造,以节省用地和投资。

(5)、生活间的平面布置应面积紧凑,人流通畅,男女分设,管道尽量集中。

(6)、建筑形式与风格应与车间和厂区环境相协调。

3、生活间的布置形式:

生活间的布置形式有三种:

(1)、毗连式生活间

(2)、独立式生活间

(3)、厂房内部式生活间

第二节 单层厂房剖面设计

一、厂房高度的确定:

1、厂房高度:指室内地面至柱顶(或倾斜屋盖最低点、或下沉式屋架

下弦底面)的距离。

(1)、无吊车厂房:

柱顶标高通常是根据最大生产设备的高度和其使用、安装、检修时所需的净空高度确定的。同时,必须考虑采光和通风的要求,以及避免由于单层厂房跨度大,高度低时给空间带来的压抑感。一般不低于3.9m,柱顶标高应符合300mm的整数倍,若为砖石结构承重,柱顶标高应为100mm的倍数。

(2)、有吊车厂房:

有吊车厂房的柱顶标高可按下式计算求得:

柱顶标高 H=H1+H2

轨顶标高 H1=h1+h2+h3+h4+h5

轨顶至柱顶高度 H2=h6+h7

式中: h1为需跨越最大设备,室内分隔墙或检修所需的高度;

h2为起吊物与跨越物间的安全距离,一般为400mm—500mm;

h3为被吊物体的最大高度;

h4为吊索最小高度,根据起吊物件大小和起吊方式而定,一般大于1000mm;

h5为吊钩至轨顶面的最小尺寸,由吊车规格表中查得;

h6为吊车梁轨顶至小车顶面的净空尺寸,由吊车规格表中查得;

h7为屋架下弦至小车顶面之间的安全距离,主要应考虑到屋架下弦及支撑可能产生的下垂挠度,以及厂房地基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时对吊车正常运行的影响。最小尺寸为220mm,湿陷性黄土地区一般不小于300mm。如屋架下弦悬挂有管线等其他设施时,还需另加必要的尺寸。

《厂房建筑模数协调标准》规定,钢筋混凝土结构柱顶标高H应为300mm的整倍数,轨顶标高H1为600mm的整倍数,牛腿标高也应为300mm的整倍数。

2、室内外地坪标高的确定:

厂房室内外地坪的标高是在厂区总平面设计时确定的,室内外高差的大小应考虑方便运输,防止雨水侵入等因素,常取100~150mm,并在室外入口处设置坡道。

在地形较平坦的情况下,整个厂房地坪一般取一个标高,相对标高定为±0.000。当厂房内地坪有两个以上不同高度的地坪面时,主要地坪面的标高为±0.000。

3、厂房高度的调整:

(1)、在厂房高低不齐的多跨厂房中,提高低跨高度,变高低跨为等高跨。

1)、在采暖和不采暖的多跨厂房中,当高差值等于或小于1.2m时,不宜设高度差;

2)、在不采暖的厂房中,当一侧仅有一低跨且高差不大于1.8m时,也不宜设置高度差。

(2)、在工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把高大设备布置在两榀屋架之间,利用屋顶空间起到缩短柱子长度的作用,从而降低了厂房高度。

(3)、在厂房内部有个别高大设备或需高空间操作的工艺环节时,可采取降低局部地面标高的方法,从而减小厂房空间高度。

二、天然采光:

1、天然采光的基本要求:

(1)、满足采光系数最低值的要求

(2)、满足采光均匀度的要求

(3)、避免在工作区产生眩光

2、采光方式及布置:

(1)、采光方式

1)、侧窗采光。即采光口布置在厂房的侧墙上。

2)、顶部采光。即在屋顶处设置天窗。

3)、混合采光。当厂房很宽,侧窗采光不能满足整个厂房的采光要求时,则须在屋顶上开设天窗,即采用混合采光的方式。

(2)、采光天窗的形式和布置:

1)、矩形天窗:是沿跨间纵向升起局部屋面,在高低屋面的垂直面上开设采光窗而形成的,是我国单层工业厂房应用最广的一种天窗形式,其采光特点与侧窗采光类似,具有中等照度。

2)、锯齿形天窗:是将厂房屋盖做成锯齿形,在两齿之间的垂直面上设采光窗而形成的。

3)、横向下沉式天窗:是将相邻柱距的屋面板上下交错布置在屋架的上下弦上,通过屋面板位置的高差作采光口形成的。

4)、平天窗:是在屋面板上直接设置采光口而形成的。

3、采光面积的确定:

采光面积一般是根据厂房的采光、通风、立面设计等综合因素来确定的。首先大致确定窗户面积,然后根据厂房对采光的要求进行计算校核,验证其是否符合采光标准。

三、自然通风:

1、自然通风的基本原理:

(1)、热压作用

(2)、风压作用

2、厂房的自然通风:

(1)、冷加工车间的自然通风:

冷加工车间无大的热源,室内余热量较小,利用门窗就可以满足室内通风换气的要求。由于室内外温差小,组织自然通风时可结合工艺与总平面设计进行,尽量使厂房纵向垂直于夏季主导风向或不小于45°倾角,厂房宽度限制在60m以内。在外墙上设窗,在纵横贯通的通道端部设门,以便组织穿堂风。为避免气流分散,影响穿堂风的流速,冷加工车间不宜设置通风天窗,但为了排除积聚在屋盖下部的热空气,可以设置通风屋脊。

(2)、热加工车间的自然通风:

1)、进、排风口的布置:

根据热压通风原理,进风口的位置应尽可能低。南方炎热地区低侧窗窗台可低至0.4~0.6m,或不设窗扇而采用下部敞口进气;寒冷地区低侧窗可分为上下两排,夏季将下排窗开启,上排窗关闭;冬季将上排窗开启,下排窗关闭,避免冷风直接吹向人体。侧窗开启方式有:上悬、中悬、平开和立转四种,其中立转窗通风效果最好。排风口的位置尽可能高,一般设在柱顶处或靠近檐口一带。当设有天窗时,天窗一般设在屋脊处,另外,为了尽快排除热空气,需要缩短通风距离,天窗宜设在散发热量较大的设备上方。外墙中间部分的侧窗,应按采光窗设计,常采用固定窗或中悬窗,一般不采用上悬窗,以免影响下部进风口的进气量和气流速度。

2)、通风天窗的类型:

① 、矩形通风天窗。

②、下沉式通风天窗。

③、开敞式厂房。

3)、合理布置热源:

热源布置的恰当,对于热加工厂房的通风降温起重要作用。在布置热源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 利用穿堂风的风向,热源应布置在复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

② 有天窗时,利用热压为主的自然通风,热源应布置在天窗口的下方;下

沉式天窗,热源应与下沉底板错开布置。

③ 多跨厂房中,利用冷热跨间隔布置,且用轻质吊墙(距地3m左右)分隔

二者,以便组织通风。

(三)高层建筑桩基础

一、高层建筑桩基础的作用特点

1.桩支承于坚硬的持力层上(基岩、硬塑粘性土等) ,具有很高的竖向单桩承载力或群桩承载力,足以承担高层建筑的全部竖向荷载(包括偏心荷载)。

2.桩基具有很大的竖向单桩刚度(端承桩)或群桩刚度(摩擦桩),在建筑物自重或相邻荷载影响下,不会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并能确保建筑物的倾斜不超过允许范围。

3.具有巨大的单桩侧向刚度(大直径桩)或群桩基础的侧向刚度及其整体抗倾覆能力,能抵御风和地震引起的水平荷载与力矩,保证高层建筑的抗倾覆稳定性。

4.箱、筏承台底土可以分担部分上部结构荷载。

5.桩身穿过可液化土层而支承于坚实土层或嵌固于基岩,在地震引起浅层土液化时,桩基凭靠深部稳固土层仍具有足够的抗压与抗拔承载力,从而确保高层建筑的稳定

二.高层建筑桩基础的基本形式

(一)预制桩的特点和适用条件

1.预制桩的特点

桩的单位面积承载力较高,由于其属挤土桩,桩打人后其周围的涂层被挤密,从而提高地基承载力。桩身质量易于保证和检查;适用于水下施工;桩身混凝土的密度大,抗腐蚀性能强;施工功效高。因其打入桩的施工工序较灌注桩简单,工效也高。

预制桩单价较灌注桩高。预制桩的配筋是根据搬运、吊装和压入桩时的应力设计的,远超过正常工作荷载的要求,用钢量大。接桩时,还需增加相关费用。捶击和振动法下沉的预制桩施工时,震动噪音大,影响周围环境,不宜在城市建筑物密集地区使用,一般需改为静压桩机进行施工。

预制桩是挤土桩,施工时易引起周围地面隆起,有时还会引起已就位邻桩上浮。

受起吊设备能力的限制,单节桩的长度不宜过长,一般为lOre余。长桩需接桩时,接头处形成薄弱环节,如不能确保全桩长的垂直度,则将降低桩的承载能力,甚至还会在打桩时出现断桩。

不宜穿透较厚的坚硬地层,当坚硬地层下仍存在需穿过的较软弱层时,则需辅以其他施工措施,如采用预钻孔(常用的引孔方法)等。

2.预制桩适用条件

持力层上覆盖为松软土层,没有坚硬的夹层。

持力层顶面的土质变化不大,桩长易于控制,减少截桩或多次接桩。

水下桩基工程。

大面积打桩工程。由于此桩工序简单,工效高,在桩数较多的前提下,可抵消预制价格较高的缺点,节省基建投资。

工期比较紧的工程,因已在工厂预制,缩短工期。

桩在现场预制时,应对原材料,钢筋骨架,混凝土的强度进行检验;采用工厂生产的成品桩时,桩进场后应进行外观及尺寸检查,也可以在现场支模预制。施工中应对桩体垂直度,沉桩情况,桩顶完整状况,接桩质量进行检查。对电焊接桩,重大工程应做10%的焊缝探伤检查,施工结束后,应对桩体质量作检验。

(二).灌注桩的特点及适用条件

1.灌注桩的特点

桩长可因地改变,没有接头。目前钻孔灌注桩的直径可达2.Om,桩长可达88m。

仅承受轴向压力时,只需要装置少量构造钢筋。需配置钢筋笼时按工作荷载进行布置,节约了钢材(相对于预制桩是按吊装,搬运和压桩应力来设计钢筋)。

单桩承载力大(采用大直径钻孔和控孑L灌注桩时)。

桩身质量不易控制,容易出现断桩,缩颈,露筋和夹泥的现象。

一般不用于水下桩基。

2.灌注桩的使用条件

沉管灌注桩:此类桩的适用条件基本同于预制桩。现已广泛用于多层住宅中,有时采用单打,有时采用复打工艺,主要依据土层的松软程度和单桩承载力来决定。

水钻孔灌注桩:此类桩除了在碎石土、自重湿陷性土、砾石层中不宜使用外,其余土层基本都使用,目前对单桩承载力较大的高层建筑,大跨度工业厂房,大型桥梁等工程,基本使用水钻孔灌注桩。

螺旋钻孔灌注桩:适用于基本无地下水,且桩长有一定限制的工程,一般不能穿过砾石层,这种桩型属于非挤土型干钻孔桩,不需要泥浆护壁,因此施工周期比水钻孔桩要短,现场无泥浆污染。还有机动洛阳铲成孑L灌注桩,其适用条件基本同螺旋钻孔灌注桩,此桩在中小建筑中使用较广。

挖孔灌注人工桩:此桩适用于地下水较少,对安全的要求较高,如有害气体,易燃气体,孔内气体稀薄等,尤其在有地下水时需边抽边控,因此对漏电保护等也有特殊要求。人工钻孔灌注桩不适用于砂土、碎石土和较厚的淤泥质土层等。

(三).预制桩、灌注桩技术性分析

从实验表明,无论采用预制桩还是灌注桩都能满足建筑物承载力要求,但是究竟采用预制桩还是采用灌注桩的情况又各有不同。

采用预制桩,可以在桩顶做承台,承台顶面再做地下室板,这样地下室板仅考虑承担地下水的压力,所以板厚变薄,配筋减少;同时,还可以把上部结构重量通过框架柱直接传到桩上,这样建筑受力很好;此外,预制桩长度比灌注桩大,桩端承载力更优越,可保证建筑的安全稳固性。采用灌注桩,从直观上看,有造价低、施工相对容易(一般在30m内如此)的特性。但是在相同断面及相同桩长的情况下其桩端承载力往往低于预制桩。这是因为在灌了混凝土后拔管过程中挤压力有了一定的释放,相应桩摩擦力减弱,同时,桩端阻力也因挤压力的释放而有所递减,这已经在大量的工程实践中得到了证明。

(四).预制桩、灌注桩经济性分析

技术上的可靠性只有与经济上的合理性有机结合起来才可谈项目的可行性。从一般的桩基础处理来看(地基较差,但上部建筑重量不是很大的情况下),灌注桩的价格要比预制桩的低,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对于建筑物上部荷载很大,地 基承载力要求很高的桩基础,是选择预制桩还是选择灌注桩要结合各种情况来决定,还要考虑建筑物的传力方式,基体结构类型等因素。同时,预制桩和灌注桩的比较,不仅仅是桩身本身的比较,还要比较因选择不同的桩基形式导致上部基础形状不同所产生的费用差异,因此要综合考虑其经济性。

三.深基基础处理的作用

1.地基与基础两者从结构工程角度来说是可以截然划分的,但从岩土工程角度来说,经常是不可分的。当天然地基不足以满足工程要求而考虑采取地基加固处理措施时,往往会同时设计多种基础工程方案,并再对各个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对比,选择最优的一种。所以,基础方案的论证常是地基评价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在地基基础处理方案中,用振冲法形成的碎石桩(墩),以及采用桩墩支撑基础以取代天然地基的方案是极为常见。桩基础是把“桩”作为基础分离的独立构件,并且必须设置桩承台,以便处理基础与桩身的连接问题,所以,从结构设计角度来看,不论什么形式的桩基(包括石灰桩等)均应属承托基础的物质。但是,从土力学角度来看,桩基又把上部建筑物的荷载全部传递给岩土地基,使地基强度与变形经受着考验。

2 桩基础主要技术要求

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可供选择的方案很多,如桩基础(钢板桩、混凝土预置桩、沉管混凝土灌注桩等)、条形及十字交叉基础、片筏基础、整体式箱型基础、桩墩支撑基础等。究竞选择哪种方式,要根据工程地质特征、业主经济能力、设计部门的能力经验、工程所在地区的经验习惯、施工单位能力(施工单位往往对某一专业实力较强)等进行选择(如表1,表2就分别列出两种桩基础的施工要求)。而在诸多方案中预制桩和混凝土灌注桩方案被较多采用。但不论采用何种方案,必须考虑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组合,也就是既要讲究技术方案的可靠性,又要力求技术方案的经济合理性。

(四)钢结构

以钢材为主制作的结构,是主要的建筑结构类型之一。钢材的特点是强度高、自重轻、刚度大,故用于建造大跨度和超高、超重型的建筑物特别适宜;材料匀质性和各向同性好,属理想弹性体,最符合一般工程力学的基本假定;材料塑性、韧性好,可有较大变形,能很好地承受动力荷载;其工业化程度高,可进行机械化程度高的专业化生产;加工精度高、效率高、密闭性好,故可用于建造气罐、油罐和变压器等。其缺点是耐火性和耐腐性较差。主要用于重型车间的承重骨架、受动力荷载作用的厂房结构、板壳结构、高耸电视塔和桅杆结构、桥梁和飞机库等大跨结构、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等。钢结构今后应研究高强度钢材,大大提高其屈服点强度;此外要轧制新品种的型钢,例如H型钢(又称宽翼缘型钢)和T形钢以及压型钢板等以适应大跨度结构和超高层建筑的需要。

钢结构是现代建筑工程中较普通的结构形式之一。我国是最早用铁制造承重结构的国家,远在秦始皇时代(公元前246-219年),就已经用铁做简单的承重结构, 而西方国家在17世纪才开始使用金属承重结构。公元3-6世纪, 聪明勤劳的我国人民就用铁链修建铁索悬桥,著名的四川泸定大渡河铁索桥,云南的元江桥和贵州的盘江桥等都是我国早期铁体承重结构的例子。

我国虽然早期在铁结构方面有卓越的成就,但由于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的束缚,科学不发达,因此,长期停留于铁制建筑物的水平。直到19世纪末,我国才开始采用现代化钢结构。新中国成立后,钢结构的应用有了很大的发展,不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远远超过了过去。在设计、制造和安装等技术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掌握了各种复杂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技术,在全国各地已经建造了许多规模巨大而且结构复杂的钢结构厂房、大跨度钢结构民用建筑及铁路桥梁等,我国的人民大会堂钢屋架,北京和上海等地的体育馆的钢网架,陕西秦始皇兵马佣陈列馆的三铰钢拱架等

钢结构厂房主要是指主要的承重构件是由钢材组成的建筑物。钢结构厂房具有总体轻、节省基础、用料少、造价低、施工周期短、跨度大、安全可靠、造型美观、结构稳定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大跨度工业厂房、仓库、冷库、高层建筑、办公大楼,多层停车车场及民宅等建筑行业。

一.钢结构厂房建设中主要构件的施工工艺

1.1 制作放样

放样是钢结构制作工艺中的第~道工序.只有放样尺寸精确,方可避免以后各加工工序的累积误差,才能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因此对放样工作,必须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放样前必须熟悉图纸,并核对图纸各部尺寸有无不符之处,与土建和其他安装工程有无矛盾。核对无误后方可按施工图纸上的几何尺寸、技术要求.按照1:1的比例画出构件相互之间的尺寸及真实图形。

(2)样板制出后,必须在上面注上图号、零件名称、件数、位置、材料牌号、规格及加工符号等内容。使下料工作不致发生混乱,同时必须妥善保管样板防止折叠和锈蚀,以便进行校核。

(3)为了保证产品质量,防止由于下料不当造成废品。样板应注意适当增加余量。

1.2 拼板

拼板时应注意的问题:① 拼板时应考虑下料切割焊缝的收缩量,适当放出余量,自动切割缝为2mm,手工切割缝为3ram,焊缝收缩量视构件长度一般应放20~30mm。② 拼板焊应按图纸对焊缝等级的质量要求进行。焊接前应清除焊缝口锈蚀、油迹、毛刺等,按要求开好坡口,单面坡口55+5。,纯边高度15~20ram采用焊缝清根,焊剂烘潮,焊丝清洁等措施,以保焊缝质量。

1.3 CNC切割

CNC切割时应注意的问题:按下料图要求制作角度样板,经检查无误后方可使用。切割时应考虑割切、焊接的收缩余量及组装误差, 长度一般应放20~30mm,切割宽度误差±lmm。编程后切割机应空机运行,记录运行轨迹是否与下料尺寸相符,无误后即可切割。割切时,根据板厚随时调节火焰大小、氧气压力、切割速度,确保切El光顺平滑。

1.4 组立

组立时应注意的问题:翼腹板有对接焊缝时.组立应注意翼腹板焊缝错开200ram 以上。组立时确保腹板对翼板的中心线垂直度偏差为b/100,且~<2mm,中心线偏移≤1mm。翼腹板问隙应≤O.8mm 以满足埋弧焊的需要。定位焊间距一般

为300~400ram,焊缝高度不超过设计缝厚度的2,3。焊条型号应与构件材质相匹配。

1.5 埋弧焊

埋弧焊应注意的问题:焊接所采用的焊丝、焊剂应与构件的材质相匹配。焊前应对焊丝、焊缝进行清洁,除去油渍、锈迹焊剂等。焊接时应加引弧板和收弧棍引弧和引出的焊缝长度应大于50mm,焊后应切割。选择合适的焊接电流、电压、

焊接速度及合理的焊接程序,确保焊接质量,减少焊接变形。

1.6 制孔

钢结构安装时所留A、B级螺栓孑L应具有H12的精度,孔壁表面的粗糙度Ra不应大于125um。螺栓孔的允许偏差超过上述标准,不得用钢块填塞,可采用与母材料性质匹配的焊条补焊,再重新制孔。制孑L方法采用钢摸钻孑L,各种钻孑L

全部采用钻床钻孑L以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构件的质量。

1-7 矫正

钢材切割或焊接成型后.均应按实际情况进行平直矫正:好的零件在加热矫正时,加热温度应根据Q345性能选定,不得超过9oo~c。钢结构在加热矫正后应缓熳冷却不能用

水冷却。矫正的钢材表面不应有明显的裂缝或损

2.钢结构厂房建设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2.1 钢结构基础工程的质量控制

钢结构工程的基础一般都采用混凝土独立基础。基础的混凝土及钢筋、模板的施工与其他非钢结构工程的施工工序及方法相同。钢结构厂房常见的问题有锚栓不垂直.基础施工后预埋锚栓水平误差偏大.钢柱安装时柱脚底板大量扩孔,因而给钢柱安装带来误差。结构受力受到影响,不符合施工验收规范要求。所以锚栓施工时,可采用粗钢筋或角钢等固定锚栓,焊成笼状,完善支撑,或采取其他一些有效措施,避免浇灌基础混凝土时锚栓移位。钢结构安装前对建筑物的定位轴线、基础轴线和标高、地脚螺栓位置等进行检查。并进行基础检测和办理交接验

收。当基础工程分批进行交接时。每次交接验收不应少于一个安装单元的柱基基础,并符合规定:① 基础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②基础周围回填土、道渣夯实完毕;③ 基础轴线标志和标高基点准确、齐全。基础顶面直接作为柱的支承面和基础顶面预埋钢板或支座作为柱的支承面时.其支承面、地脚螺栓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规范要求。

2.2 钢结构主体工程的质量控制

钢构件的质量验收。钢构件的进场质量验收非常重要.构件进场除应按明细表核查数量。进行外部感观、几何尺寸、合格证检查外,还应检查以下资料:(D钢材材质的复试单原件;② 钢材的材质证明(复印件须盖生产单位公章,还需说明

原件的存放地);③无损检测报告原件。钢构件安装质量控制。柱子安装时,常出现的问题是柱子安装后垂直度超过施工验收规范要求.厂房结构受力受到影响。所以,柱子安装时应先将底板下的垫铁垫实、垫平,测量柱子垂直度、梁的平直度等,拧紧螺栓。安装成空间固定单元,对各项安装误差进行量测,符合验收规范要求后,将柱底板和基础顶面的空间用无收缩高标号细石混凝土填灌密实。

有时缝隙较小.混凝土无法浇筑时可采用高强微膨胀灌浆料.可使缝隙充分灌满。

焊接质量的控制。钢结构施焊前。对焊条的合格证进行检查.按设计要求选用焊条。按说明书和操作规程要求使用焊条,焊缝表面不得有裂纹,一级、二级焊缝不得有气孔、夹渣、弧坑裂纹.一级焊缝不得有咬边、未满焊等缺陷,一级,二

级焊缝按要求进行无损检测,在规定的焊缝及部位要检查焊工的钢印。不合格的焊缝不得擅自处理。应定出修改工艺后再处理.同一部位的焊缝返修次数不宜超过两次。

涂刷工程质量的控制。钢结构涂刷前,涂刷的构件表面不得有焊渣、油污、水和毛刺等异物,涂刷遍数和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二.钢结构厂房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l.结构设计

1.1厂房结构体系的选型问题

厂房结构方案的选择主要是从满足工艺流程、建筑节能设计、结构设计分析和技术经济分析等方面综合考虑确定的。 .格构式钢框架也是可选择方案之一,它

选择钢缀条柱和桁架构成平面框架,以双层保温压型钢板作为屋盖和墙体的护。柱一网架结构方案是另一个可选择方案。采用轻钢或钢筋混凝土柱作为承重结构,屋盖采用钢网架承重,上设双层保温压型钢板屋盖,墙体可选用保温压型钢板,也可选用砌体作保温围护。现行方案的主要优点是结构轻盈、经济性好。制造和安装周期短,造价较低,外形和内部都较为美观,符合建设单位要求,因而得以实施。但是已建结构也存在着它固有的弱点,主要是结构刚度较差,特别是对于存在长期积雪可能的高寒地区例如哈尔滨,刚度问题会表现出来。此外在高寒地区围护结构的耐久性也有待于考察。但作为一个高速发展领域的产品生产厂房,它的产品本身有高换代性,因而这些问题将不会影响到生产的正常进行。

1.2门式刚架柱网尺寸的选择及结构休

系的布置问题

门式刚架柱网布置首先应满足厂房工艺使用的要求,门式刚架间距通常为6m一9m.不论是否具有吊车、门式刚架的合理柱距,建议采用8m一9m,因为工程中构件数量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加工、安装的工程量、施工进度及造价,一个工程采用9m柱距时的刚架、檩条、吊车梁等构件的数量要比采用6m柱距时约减少30%,虽然其截面有所增大,但其对缩短施工周期、降低工程造价的有利影响十分明显。门式刚架的较经济跨度建议在21m~24m范围内采用,其合理的最大跨度不宜大于36m。其次,结构体系的选择。檩条和墙梁既是承受竖向和水平荷载的构件,也是刚架和刚架之间的连系构件。厂房纵向水平力由支撑体系承受,在每个温度区段端部柱问或第二柱间应设置屋盖横向支撑,其余位置每隔

40m左右设置一道横向支撑。以使整个房屋形成空间稳定结构。门式刚架轻型结构房屋的纵向温度区段不大于300m;横向温度区段不大于150m。

一170一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1.3门式刚架受力分析的原则

考虑到计算时假设屋面活载是满布的,如荷载取值过大,则安全度较大,用钢量也增大,规程I规定:当采用压型钢板轻型屋面时,屋面竖向均布活荷载的标准(按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应取0.5kN/m2,包括计算屋面板、檩条,但对受荷载水平投影面积大于60m:的钢屋架构件,屋面竖向均布活荷载的标准值可不小O.3kN/m 。荷载效应组合应符合下列原则:

(1)屋面均布活荷载不与雪荷载同时考虑,应取两者中较大值;

(2)积灰荷载与雪荷载或屋面均布活荷载中的较大值同时考虑;

(3)施工或检修集中荷载不与屋面材料或檩条自重以外的其他荷载同时考虑;

(4)多台吊车的组合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12J的规定;

(5)风荷载不与地震作用同时考虑。

1.4檩条,墙梁及拉条应注意的问题

门式刚架轻型钢结构厂房中的檩条和墙梁一般采用高效经济的实腹式带卷边C形和z形冷弯薄壁型钢,其优点是截面回转半径和惯性矩相对较大,整体刚度较好,能够充分发挥材料的性能,但同时也存在截面抗扭刚度较小,对荷载的偏心非常敏感,在计算时要考虑可能产生的扭转变形和约束翘曲应力。在设计檩条、墙梁、拉条一类的围护构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风荷载标准值按规程的规定计算堕能符合实际;为避免造成施工中的不便,应尽量不采用双层拉条。(2)当檩条在风吸力组合作用下下翼缘受压时,可通过稳定纠 算解决;(3)在风吸力作用下檩条的稳定性可采用《钢结构设计规范》和《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没计规范》中的公式验算。

2.保温隔热设计

钢材具有非常好的导热性能,其导热系数达到50W/m?℃,对于钢结构建筑,如果不进行保温隔热处理,势必会造成大量能源浪费和消耗,同时还要满足工艺性要求和舒适性要求。针对不同气候区域的工程项目,经过计算采用不同的保温层厚度。对短肢剪力墙结构设计的探讨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住房条件的改善,上世纪9O年代起逐渐兴起许多小高层住宅的建设,其中有大量11层、12层的小高层住宅。短肢剪力墙正广泛应用于小高层住宅建筑中。“短肢剪力墙结构”是在原有剪力墙的基础上,吸收了框架结构的优点,逐步发展形成的能适应人们新的住宅观念的高层住宅的结构型式。这种新的结构体系由于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普通框架与普通剪力墙结构的缺点,受到了建筑师的肯定。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便于利用中部竖向交通区形成较为完整的简体,外围布置短肢剪力墙保持墙面平整,墙肢布置灵活,同时降低了建筑结构的混凝土用量,所以很受开发商的欢迎。新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针对这种趋势和要求,适时对短肢剪力墙作出了规定。即:短肢剪力墙是墙肢长度和厚度比大于等于5而小于等于8的剪力墙,通常短肢剪力墙采用“T”形、“L”形、“]”形、“z”、“+”形等形式,偶尔也采用“一”字形。短肢剪力墙结构既保留了异形柱不凸出墙面的优点,又克服了异形柱框架抗震性能不理想等缺点。《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具体规定了短肢剪力墙的构造加强措施。

(五)砖混结构

砖混结构设计详解

1. 结构设计说明

主要是设计依据,抗震等级,人防等级,地基情况及承载力,防潮做法,活荷载值,材料等级,施工中的注意事项,选用详图,通用详图或节点,以及在施工图中未画出而通过说明来表达的信息。如:正负零以下应采用水泥砂浆,以上采用混合砂浆。

2. 各层的结构布置图,包括:

(1).预制板的布置(板的选用、板缝尺寸及配筋)。标注预制板的块数和类型时, 不要采用对角线的形式。因为此种方法易造成线的交叉, 宜采用水平线或垂直线的方法, 相同类型的房间直接标房间类型号。应全楼统一编号,可减少设计工作量,也方便施工人员看图。板缝尽量为40, 此种板缝可不配筋或加一根筋。布板时从房间里面往外布板, 尽量采用宽板, 现浇板带留在靠窗处, 现浇板带宽最好≥200(考虑水暖的立管穿板)。如果构造上要求有整浇层时, 板缝应大于60。整浇层厚50, 配双向φ6@250, 混凝土C20。应采用横墙或横纵墙(横墙为主)混合承重方案,抗坍塌性能好。构造柱处不得布预制板。建议使用PMCAD的人工布板功能布预制板,自动布板可能不能满足用户的施工图要求,仅能满足定义荷载传递路线的要求。对楼层净高很敏感、跨度超过6.9米或不符合模数时可采用SP板,SP板120厚可做到7.2米跨。

(2).现浇板的配筋(板上、下钢筋,板厚尺寸)。尽量用二级钢包括直径φ10的二级钢。钢筋宜大直径大间距,但间距不大于 200, 间距尽量用200。(一般跨度小于6.6米的板的裂缝均可满足要求)。跨度小于2米的板上部钢筋不必断开,钢筋也可不画,仅说明钢筋为双向双排φ8@200。板上下钢筋间距宜相等,直径可不同,但钢筋直径类型也不宜过多。顶层及考虑抗裂时板上筋可不断,或50%连通,较大处附加钢筋。一般砖混结构的过街楼处板应现浇,并且钢筋双向双排布置。板配筋相同时,仅标出板号即可。一般可将板的下部筋相同和部分上部筋相同的板编为一个板号,将不相同的上部筋画在图上。当板的形状不同但配筋相同时也可编为一个板号。宜全楼统一编号。当考虑穿电线管时,板厚≥120,不采用薄板加垫层的做法。电的管井电线引出处的板因电线管过多有可能要加大板厚。宜尽量用大跨度板,不在房间内(尤其是住宅)加次梁。说明分布筋为φ6@250,温度影响较大处可为φ8@200。板顶标高不同时,板的上筋应断开或倾斜通过。现浇挑板阳角加辐射状附加筋(包括内墙上的阳角)。现浇挑板阴角的板下应加斜筋。顶层应建议甲方采用现浇楼板,以利防水,并加强结构的整体性及方便装饰性挑沿的稳定。外露的挑沿、雨罩、挑廊应每隔10~15米设一10mm的缝,钢筋不断。尽量采用现浇板,不采用予制板加整浇层方案。卫生间做法可为70厚+10高差(取消垫层)。8米以下的板均可以采用非预应力板。L、T或十字形建筑平面的阴角处附近的板应现浇并加厚,并双向双排配筋,附加45度的4根16的抗拉筋。现浇板的配筋建议采用PMCAD软件自动生成,一可加快速度,二来尽量减小笔误。自动生成楼板配筋时建议不对钢筋编号,因工程较大时可能编出上百个钢筋号,查找困难,如果要编号,编号不应出房间。配筋计算时,可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将板上筋乘以0.8~0.9的折减系数,将板下筋乘以1.1~1.2的放大系数。值得注意的是,按弹性计算的双向板钢筋是板某几处的最大值,按此配筋是偏于保守的,不必再人为放大。支承在外墙上的板的负筋不宜过大,否则将对砖墙产生过大的附加弯距。一般:板厚>150时采用φ10@200;否则用φ8@200。PMCAD生成的板配筋图应注意以下几点:1.单向板是按塑性计算的,而双向板按弹性计算,宜改成一种计算方法。2.当厚板与薄板相接时,薄板支座按固定端考虑是适当的,但厚板就不合适,宜减小厚板支座配筋,增大跨中配筋。3.非矩形板宜减小支座配筋,增大跨中配筋。4.房间边数过多或凹形板应采用有限元程序验算其配筋。PMCAD生成的板配筋图为PM?.T。板一般可按塑性计算,尤其是基础底板和人防结构。但结构自防水、不允许出现裂缝和对防水要求严格的建筑, 如坡、平屋顶、橱厕、配电间等应采用弹性计算。室内轻隔墙下一般不应加粗钢筋,一是轻隔墙有可能移位,二是板整体受力,应整体提高板的配筋。只有垂直单向板长边的不可能移位的隔墙,如厕所与其他房间的隔墙下才可以加粗钢筋。坡屋顶板为偏拉构件,应双向双排配筋。

(3).圈梁、构造柱布置及其剖面详图。圈梁要浇圈闭合拉通,穿过中间走廊,并隔一定距离将截面加强。注意圈粱(包括地基圈梁)在外墙楼梯、入口等处可能被截断,应在相应位置附加一道并满足搭接长度。坡屋顶为双层圈梁。单层空旷房屋层高超过 4米宜在窗顶处增加一道圈梁。说明圈梁、构造柱纵筋的搭接及锚固长度。构造柱箍筋在上下端应加密。说明构造柱生根何处,当地面为刚性地面时,应将构造柱伸至基底。较大洞口两侧宜加构造柱(2.4米以上)。构造柱与下层相同的,可不标构造柱编号,但应在图中说明。圈梁、构造柱纵筋宜采用一级钢筋。为减少圈梁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和清水砖墙的立面效果,360外墙圈梁的外侧宜有120砖墙。设置构造柱后必须设置圈梁或暗圈梁。设置圈梁不一定设构造柱。斜交砖墙的交接处应增设构造柱,且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层高。建筑四角包括阴角,考虑到应力复杂和应力集中,应增大截面和配筋。请参照《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多层砖房抗震技术规程JGJ/T13-94》

(4).过梁布置。核算圈梁下的高度是否足够放预制过梁,如果不够,则应圈梁兼过梁或圈梁局部加高。尽量采用过梁与圈梁整浇方式。此法方便施工并对抗震有利。当过梁与柱或构造柱相接时,柱应甩筋,过梁现浇。过梁配筋不得过小,以考虑地震时过梁上墙体出现裂缝不能形成拱的作用。当有大梁压在过梁上时,过梁一般用较大截面,兼梁垫用。过梁支承长度改360,并应验算过梁下砌体的局部承压。360墙可用一120矩形过粱加一120带挑沿过粱。现浇过梁荷载取值参见《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J3-88》

(5).雨蓬、阳台、挑檐布置和其剖面详图。注意:雨棚和阳台的竖板现浇时,最小厚度应为80,否则难以施工。竖筋应放在板中部。当做双排筋时,高度<900,最小板厚100;高度>900时,最小板厚120。阳台的竖板应尽量预制,与挑板的预埋件焊接。雨棚和阳台上有斜的装饰板时,板的钢筋放斜板的上面,并通过水平挑板的下部锚入墙体圈梁(即挑板双层布筋)。两侧的封板可采用泰柏板封堵,钢筋与泰柏板的钢丝焊接,不必采用混凝土结构。阳台的门联窗处窗台应使用轻体材料砌筑,方便以后装修时凿掉。挑板挑出长度大于2米时宜配置板下构造筋。挑板内跨板上筋长度应大于等于挑板出挑长度,尤其是挑板端部有集中荷载时。内挑板端部宜加小竖沿,防止清扫时灰尘落下。当顶层阳台的雨搭为无组织排水时,雨搭出挑长度应大于其下阳台出挑长度100。挑板配筋应有余地,并应采用大直径钢筋,防止踩弯。挑板内跨板跨度较小,跨中可能出现负弯距,应将挑板支座的负筋伸过全跨。

(6).楼梯布置。采用X型斜线表示楼梯间,并注明楼梯间另详。尽量用板式楼梯,方便设计及施工,也较美观。

(7).板顶标高。可在图名下说明大多数的板厚及板顶标高,厨厕及其它特殊处在其房间上另外标明。

(8).梁布置及其下的梁垫布置。也可在梁支座处将梁加宽至500来代替梁垫。

(9).板上开洞(厨、厕、电气及设备)洞口尺寸及其附加筋,附加筋不必一定锚入板支座,从洞边锚入La即可。板上开洞的附加筋,如果洞口处板仅有正弯距,可只在板下加筋;否则应在板上下均加附加筋。留筋后浇的板宜用虚线表示其范围,并注明用提高一级的膨胀混凝土浇筑。未浇筑前应采取有效支承措施。住宅跃层楼梯在楼板上所开大洞,周边不宜加梁,应采用有限元程序计算板的内力和配筋。板适当加厚, 洞边加暗梁。

(10).屋面上人孔、通气孔位置及详图。

(11).在平面图上不能表达清楚的细节要加剖面,可在建筑墙体剖面做法的基础上,对应画结构详图。

3. 基础平面图及详图:

(1).在墙下条基宽度较宽(大于2米,部分地区可能更窄)或地基不均匀及地基较软时宜采用柔性基础。应考虑节点处基础底面积双向重复使用的不利因素,适当加宽基础。

(2).当基础上留洞、首层开大洞的洞口宽度大于洞底至基底高度时,如要考虑洞口范围内地基的承载力,洞口下基础应做暗梁。或将基础局部降低。

(3).素混凝土基础下不必做垫层,但其内有暗梁时应注明底部钢筋保护层厚为70,或做垫层。地下水位较高时或冬季施工时,不得做灰土基础。刚性基础一般300厚。

(4).建筑地段较好,基础埋深大于3米时,应建议甲方做地下室。地下室底板,当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时,可不再外伸。地下室内墙可采用砖墙,外墙宜用混凝土墙。每隔30~40米设一后浇带,并注明两个月后用微膨胀混凝土浇注。不应设局部地下室,且地下室应有相同的埋深。地下室顶板应考虑施工时材料堆积荷载。

(5).地面以下墙体如被管沟消弱较多,应考虑抗震的不利影响,地下墙体宜加厚。

(6).抗震缝、伸缩缝在地面以下可不设缝。但沉降缝两侧墙体基础一定要分开。

(7).新建建筑物基础不宜深于周围已有基础。如深于原有基础,其基础间的净距应不少于基础之间的高差的1.5至2倍。

(8).条形基础偏心不能过大,柔性基础必要时可作成三面支承一面自由板(类似筏基中间开洞)。一般情况下,基础底部不应因荷载的偏心而与地基脱开。

(9).当有独立柱基时,独立基础受弯配筋不必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除非此基础非常重要,但配筋也不得过小。独立基础是介于钢筋混凝土和素混凝土之间的结构。

(10).基础圈梁在建筑入口处或底层房间地面下降处应调低标高。当基础圈梁顶标高为-0.060时可取消防潮层。当地基不均匀时基底应增设一道基础圈梁。

(11).基础平面图上应加指北针。

(12).基础底板混凝土不宜大于C30。

(13).在软土地基上的建筑应控制建筑的总沉降量,在地基较不均匀地区应控制建筑的沉降差,砖混结构对差异沉降很敏感。因建筑的实际沉降和计算值是有差异的,很难算准,所以应从构造上入手,采用整体性强的基础形式。

(14).可用JCCAD软件自动生成基础布置和基础详图。应注意,在使用砖混抗震验算菜单产生的砖混荷载生成基础图时,其墙下荷载为整片墙的平均压力,墙体各段的荷载差异较大时,荷载较大处的墙下基础是不安全的,应人工调整。生成的基础平面图名为JCPM.T,生成的基础详图名为JCXT?.T

请参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和各地方的地基基础规程。

4. 暖沟图及基础留洞图:

(1).沟盖板在遇到楼梯间和电线管时下降(500),室外暖沟上一般有400厚的覆土。

(2).注明暖沟两侧墙体的厚度及材料作法。暖沟较深时应验算强度。

(3).基础留洞大于400的应加过梁,暖沟应加通气孔

(4).基础埋深较浅时暖沟入口底及基础留洞有可能比基础还低,此时基础应局部降低。

(5).首层有门洞处不能用挑砖支承沟盖板

(6).湿陷性黄土地区或膨胀土地区暖沟做法不同于一般地区。应按湿陷性黄土地区或膨胀土地区的特殊要求设计。

(7).暖沟一般做成1200宽,1000的在维修时偏小。

5. 楼梯详图:

(1).应注意:梯梁至下面的梯板高度是否够,以免碰头,尤其是建筑入口处。

(2).梯段高度高差不宜大于20,以免易摔跤

(3).两倍的梯段高度加梯段长度约等于600。幼儿园楼梯踏步宜120高。

(4).楼梯折板、折梁阴角在下时纵筋应断开,并锚入受压区内La,折梁还应加附加箍筋

(5).楼梯的建筑做法一般与楼面做法不同,注意楼梯板标高与楼面板的衔接。

(6).楼梯梯段板计算方法:当休息平台板厚为80~100,梯段板厚100~130,梯段板跨度小于4米时,应采用1/10的计算系数,并上下配筋;当休息平台板厚为80~100,梯段板厚160~200,梯段板跨度约6米左右时,应采用1/8的计算系数,板上配筋可取跨中的1/3~1/4,并不得过大。此两种计算方法是偏于保守的。任何时候休息平台与梯段板平行方向的上筋均应拉通,并应与梯段板的配筋相应。

(7).注意当板式楼梯跨度大于5米时,挠度不容易满足。应注明加大反拱。

6. 梁、柱详图:

(1).梁上集中力处应附加箍筋和吊筋,宜优先采用附加箍筋。梁上小柱和水箱下, 架在板上的梁, 不必加附加筋。

(2).折梁阴角在下时纵筋应断开,并锚入受压区内La,还应加附加箍筋

(3).梁上有次梁时,应避免次梁搭接在主梁的支座附近,否则应考虑由次梁引起的主梁抗扭,或增加构造抗扭纵筋和箍筋。

(4).有圆柱时,地下部分应改为方柱,方便施工。圆柱纵筋根数最少为8根,箍筋用螺旋箍,并注明端部应有一圈半的水平段。方柱箍筋宜使用井字箍,并按规范加密。角柱应增大纵筋并全柱高加密箍筋。幼儿园不宜用方柱。

(5).原则上柱的纵筋宜大直径大间距,但间距不宜大于200。梁纵筋宜小直径小间距,有利于抗裂,但应注意钢筋间距要满足要求,并与梁的断面相应。布筋时应将纵筋等距,箍筋肢距可不等。

(6).梁高大于300,并与构造柱相连接的进深梁,在梁端1.5倍梁高范围内箍筋宜加密。端部与框架梁相交或弹性支承在墙体上的次梁,梁端支座可按简支考虑,但梁端箍筋应加密。

(7).考虑抗扭的梁,纵筋间距不应大于300和梁宽,即要求加腰筋,并且纵筋和腰筋锚入支座内La。箍筋要求同抗震设防时的要求。

(8).反梁的板吊在梁底下,板荷载宜由箍筋承受,或适当增大箍筋。梁支承偏心布置的墙时宜做下挑沿。

(9).挑梁宜作成等截面(大挑梁外露者除外)。与挑板不同,挑梁的自重占总荷载的比例很小,作成变截面不能有效减轻自重。变截面挑梁的箍筋,每个都不一样,难以施工。变截面梁的挠度也大于等截面梁。挑梁端部有次梁时,注意要附加箍筋或吊筋。

(10).梁上开洞时,不但要计算洞口加筋,更应验算梁洞口下偏拉部分的裂缝宽度。一般挑梁根部不必附加斜筋,除非受剪承载力不足。梁从构造上能保证不发生冲切破坏和斜截面受弯破坏。

(11).梁净高大于500时,宜加腰筋,间距200,否则易出现垂直裂缝。挑梁出挑长度小于梁高时,应按牛腿计算。

(12).梁应按层编号,如L-1-XX,1指1层,XX为梁的编号。

7. 关于墙体问题: 楼梯间的墙体水平支撑较弱,顶层墙体较高,在8度和9度时, 顶层楼梯间横墙和外墙宜沿墙高每隔500设2φ6的通长筋,9度时,在休息平台处宜增设一钢筋带。顶层, 为防止墙体裂缝, 可采取如下措施: 保温层聚苯板由45加厚。为防止聚苯板在施工时被踩薄,可用水泥聚苯板代替普通聚苯板。圈梁加高, 纵筋直径加大。架设隔热层, 不采用现浇板带加预制板(为了解决挑檐抗倾覆)的方式。顶部山墙全部、纵墙端部( 宽度为建筑宽度B/4范围)在过梁以上范围加钢筋网片。构造柱至洞口的墙长度小于300时,应全部做成混凝土的,否则难以砌筑。小截面的墙(<600)如窗间墙应做成混凝土的。否则无法砌墙或受压强度不够。注意:在砖混结构中(尤其是3层及以下),可以取消部分横墙,改为轻隔墙,以减轻自重和地震力,减小基础开挖,也方便以后的房间自由分隔,不必每道墙均为砖墙。多层砌体房屋的局部尺寸限值过严,一般工程难以满足,在增设构造柱后可放宽。

8. 重点注意:

(1).抗震验算时不同的楼盖及布置(整体性)决定了采用刚性、刚柔、柔性理论计算。抗震验算时应特别注意场地土类别。大开间房屋,应注意验算房屋的横墙间距。小进深房屋,应注意验算房屋的高宽比。外廊式或单面走廊建筑的走廊宽度不计入房间宽度。应加强垂直地震作用的设计,从震害分析,规范要求的垂直地震作用明显不足。

(2).雨蓬、阳台、挑沿及挑梁的抗倾覆验算,挑梁入墙长度为1.2L(楼层)、2L(屋面)。大跨度雨蓬、阳台等处梁应考虑抗扭。考虑抗扭时,扭矩为梁中心线处板的负弯距乘以跨度的一半。

(3).梁支座处局部承压验算(尤其是挑梁下)及梁下梁垫是否需要(6米以上的屋面梁和4.8米以上的楼面梁一般要加)。支承在独立砖柱上的梁,不论跨度大小均加梁垫。与构造柱相连接的梁进行局部抗压计算时,宜按砌体抗压强度考虑。梁垫与现浇梁应分开浇注。局部承压验算应留有余地。

(4).由于某些原因造成梁或过梁等截面较大时,应验算构件的最小配筋率。

(5).较高层高(5米以上)的墙体的高厚比验算,不能满足时增加一道圈梁。

(6).楼梯间和门厅阳角的梁支撑长度为500,并与圈梁连接。

(7).验算长向板或受荷面积较大的板下预制过梁承载力。

(8).跨度超过6米的梁下240墙应加壁柱或构造柱,跨度不宜大于6.6米,超过时应采取措施。如梁垫宽小于墙宽,并与外墙皮平, 以调整集中力的偏心。

(9).当采用井字梁时,梁的自重大于板自重,梁自重不可忽略不计。周边一般加大截面的边梁或构造柱。

(10).问清配电箱的位置,防止配电箱与洞口相临,如相临,洞口间墙应大于360,并验算其强度。否则应加一大跨度过梁或采用混凝土小墙垛,小墙垛的顶、底部宜加大断面。严禁电线管沿水平方向埋设在承重墙内。

(11).电线管集中穿板处,板应验算抗剪强度或开洞。竖向穿梁处应验算梁的抗剪强度。

(12).构件不得向电梯井内伸出, 否则应验算是否能装下。

(13).验算水箱下、电梯机房及设备下结构强度。水箱不得与主体结构做在一起。

(14).当地下水位很高时,砖混结构的暖沟应做防水。一般可做U型混凝土暖沟,暖气管通过防水套管进入室内暖沟。有地下室时,混凝土应抗渗,等级S6或S8,混凝土等级应大于等于C25,混凝土内应掺入膨胀剂。混凝土外墙应注明水平施工缝做法(阶梯式、企口式或加金属止水片),一般加金属止水片,较薄的混凝土墙做企口较难。

(15).上下层(含暖沟)洞口错开时,过粱上墙体有可能不能形成拱,所以过粱所受荷载不应按一般过粱所受荷载计算,并应考虑由于洞口错开产生的小墙肢的截面强度。

(16).突出屋面的楼电梯间的构造柱应向下延伸一层,不得直接锚入顶层圈梁。错层部位应采取加强措施。出屋面的烟筒四角应加构造柱或按97G329(七)P3地震区做法。女儿墙内加构造柱,顶部加压顶。出入口处的女儿墙不管多高,均加构造柱,并应加密。错层处可加一大截面圈梁,上下层板均锚入此圈梁。

(17).砖混结构的长度较长时应设伸缩缝。高差大于6米和两层时应设沉降缝。

(18).在地震区不宜采用墙梁,因地震时可能造成墙体开裂,墙和混凝土梁不能整体工作。如果采用,建议墙梁按普通混凝土梁设计。也不宜采用内框架。

(19).当建筑布局很不规则时,结构设计应根据建筑布局做出合理的结构布置,并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如建筑方案为两端较大体量的建筑中间用很小的结构相连时(哑铃状),此时中间很小的结构的板应按偏拉和偏压考虑。板厚应加厚,并双层配筋。

(20).较大跨度的挑廊下墙体内跨板传来的荷载将大于板荷载的一半。挑梁道理相同。

(21).挑梁、板的上部筋,伸入顶层支座后水平段即可满足锚固要求时,因钢筋上部均为保护层,应适当增大锚固长度或增加一10d的垂直段。

(22).应避免将大梁穿过较大房间,在住宅中严禁梁穿房间。

(23).构造柱不得作为挑梁的根。

9. 常用砖墙自重(含双面抹灰):120墙:2.86,240墙:5.24,360墙:7.62,490墙:9.99 KN/M2。

10.关于降水问题:当有地下水时,应在图纸上注明采取降水措施,并采取措施防止周围建筑及构筑物因降水不能正常使用(开裂及下沉),及何时才能停止降水(通过抗浮计算决定)。

11. 进行普通砖混结构设计时,设计人员还应掌握如下设计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抗震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等。并应考虑当地地方性的建筑法规。设计人员应熟悉当地的建筑材料的构成、货源情况、大致造价及当地的习惯做法,设计出经济合理的结构体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