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同课异构听课心得

听课心得

20xx年4月26日,我们来到市十小组织的教坛优秀展示课,聆听了几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受益匪浅,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将相和》与《两只小狮子》体会如下:

《将相和》教师采用的是文白对照的方法。文本解读精到,创造性使用教材。文本解读的功夫作为课堂有效教学实施的根本保证,教师在文本解读上理解是十分正确的,这篇课文出自《史记》,想要让学生对课文感兴趣,就要从原始的文本出发,教师才能准确的给学生讲解文本,学生才能正确的理解学习。作为一篇《史记》的节选文章,理解人物特点,学会评价人物方法,掌握表现人物特点的表达方法至关重要,这是其他教材所不能赋予的,因此,我认为备课时,这一思想上的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让人感到扎实、有效;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有开发文本教学资源的意识,必须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材无非是例子,每个人因为目标的不同解读的味肯定不同,角度也不一样。非常欣赏因果句式的独特理解及三次出现“赵国”的挖掘,教材在心中,唯我所用,达到很好的训练效果,是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语文教学要激活思,习得法,悟出效,读出情,教师在这节课贯彻得很明确、很到位。但美中不足的是,在一些古文与白话文对照学习时,部分文言文古今异义词老师没有做到及时讲解,这虽然对五年级学生有点难度,但是点到即止可以让学生在今后学习古文的时候学会正确辨析古文词汇意思,正确的翻译理解古文,这一点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重视的。

《两只小狮子》这篇课文是一篇教育性的童话故事,教师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情绪的影响,而且他们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在开课时,童老师利用多媒体,先以鲜活的画面,让学生感知狮子的特征,激发学生对狮子的兴趣。当学生看到精彩的图片,一个个都眼睛发亮,跃跃欲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她在上课开始就用十分活泼的方式与学生成为朋友,再一步步的将学生的思维带入教学,她能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引导学生走入课文中童话故事的情节,让学生自己感悟,自己体会,并且通过不断的带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语言的情感及艺术,借此让学生领悟童话故事中的寓意。

识字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教给方法,也就是从“学”出发,发展智力,以“法”入

手,培养能力。童老师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方法:

1、部件识字法。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通过“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利用拆分和组合汉字部件的办法,教给学生识字的本领。通过组字,使学生发现:原来汉字竟有如此奥妙,识字也可以有如此乐趣,一下子就把学生识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2、儿歌识字法。读儿歌是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的。教师可以根据汉字的特点,编一些朗朗上口的歌诀,让他们反复诵读,使学生对字形产生直观形象,从而提高记忆字形的准确性。如:“将”字,学生在程老师的指点下编成“点提竖,夕加寸”,使学生认得准,记得牢。

字词教学一直是低年段的重点。童老师所在检查生字词环节,由字到词,采用自读、指生读、开火车读、当小老师领读等多种形式,把生字识记得扎实有效。

一年级的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很难持续做一件事,他们往往在完成老师分配的任务后就松懈下来。童老师很善于发现这一现象,加以兴趣上的引导,给学生们后面的学习埋下无限的生机。在学生分段读课文后,童老师有一句话至今印象很深:哦,你们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但课文中的狮子妈妈却没有给她的孩子起名字,大家来帮她起一个,怎么样?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小手如林,“懒狮子”“慢吞吞”“懒洋洋”,孩童声不绝于耳。最后,以“勤勤”和“懒懒”作为两只狮子的新名字。一“勤”一“懒”,对学习本篇课文可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通过文本语言马上对两只狮子的表现了如指掌。

指导朗读,感悟精彩。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朗读教学不仅做得足,而且生动有效。对“滚、扑、撕、咬这些重点字词,童老师通过让学生做动作来理解自然而到位。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她采用变换角色的形式,使学生能用不同的语气表达出不同人物的内心情感。

升华主题,内化情感。学完课文后,童老师送给大家一个与文本寓意吻合的小故事——《靠自己》。通过听故事,学生们真正地认识到了要想立足,要想成功,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相信孩子会把读书所得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去,做一个“不靠天,不靠地,一切靠自己”的人!

这次活动也让我们看到了当前识字教学中的一些不足,如识字教学中读得多而写得少;字词认读多而句段读得少,还有待我们再以后的教学中去探索,去实践。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同课异构听课收获

七年级语文同课异构听课浅见

优点:

1、三位教师的基本素养很好,语言准确优美,教态亲切自然,极具亲和力,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三节课的设计突出了诗歌教学的特点,重视朗读的指导,重视了联想与想象的训练,教学环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商榷之处:

1、三节课在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诗句,来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情感,做的不够充分。

第一节课中“这是一个怎样的街市,我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这个设计很巧妙,既能让学生了解诗歌内容,又能引导学生去关注文本,品味语言,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可谓一举多得。可惜的是老师没有在此做足文章,学生品读时间少了点,不够充分,没能结合诗句说出体会,只是概括而已。其实我们教师再追问一句“为什么”就更好了。

第二节课,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你从中读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为品读环节,问题设计很好,学生也进行了讨论交流,但展示时,只让一位同学说出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后就集体朗读了。其实这个地方正是引导学生去品读诗歌语言、体会情感的好时机。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展示,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来体会,说说自己从诗中的哪句话、哪个字词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真正进入诗歌的语言之中去涵泳品味,而不是泛泛说“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让学生说说是怎么体会到的。

第三节课,在于《迢迢牵牛星》比较过后,老师设计的问题很好“我们诗中

的牛郎织女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谁告诉你的?”但可惜的是老师把学生引导到“从《天上的街市》看出来的,是郭沫若”教师接着问“郭沫若为什么要这样改编?”又引导学生去理解主题了。 其实,这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来品读诗句,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说说诗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是怎样的。比如通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等,来让学生体会他们的幸福自由美好的生活,同时抓住“我想”“定然”“定能够”“是”等词语来体会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然后再有感情地朗读,就更好了。

2、在学习诗歌的创作手法——联想和想象上,有点为训练想象而想象,与

本首诗歌的联系不够紧密,而且在此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如果把这些时间用来指导背诵和有感情地朗读可能更好一点,训练联想和想象的活动可以放在课下进

行。第一节课让学生发挥想象写一写“我想那 的空中,定然有 ”,设计较好,既是仿写又是训练想象,与课文结合较为紧密一些。

第二节课让学生想象“假如我是一片小雪花和假如我是科学家”的训练和第三节课听音乐说说自己联想或想到了什么,显得有点偏离了文本。

以上只是个人浅见,不到之处敬请指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