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必修一《鸿门宴》(教师版)

20##年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必修一《鸿门宴》教师版

一、文学常识

《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记》。该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1]“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

二、字音

酒(       )  力(       )   玉(       )   樊(       )   目(      )  

目(       )  参(       )   刀(       )  按剑而(      )   切而之(     

三、文言实词系列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交戟之士欲止不内(内,通“纳”,使……进入) 高考链结: 20##年四川卷

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3.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早地)

4.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5.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6.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重要实词归纳:“要”

要,读音一:yào:

(1)形容词:

①主要,重要: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狱中杂记》) ——增减重要的语句,奉命执行的官员无法辨认出来。  引:要领,关键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要言不烦

②险要: 筑石寨土堡于要隘,树帜曰“谢庄团练冯”。(《冯婉贞》)

——在险要的地方用土石修筑寨墙,树立一个大旗上写着“谢庄团练冯”。

③简要,切要:可谓要言不烦也。(《世说新语?言语》)——可以说是语言简要不繁琐。

(2)动词: ①符合,适合: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察今》)

——一切先王的法令制度,都是适合当时的情况的。

②总括,概括: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治平篇》)

——总之,社会长期安定,天下就不能不增加人口。

③想要,希望: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

——粉身碎骨全不怕,只想要在人间留下清白的名声。

读音二:yāo:

(1)名词,通“腰”: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墨子?兼爱中》)

——过去,楚灵王喜欢细腰的人。

(2)动词:

①通“邀”,邀请: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张良出来,邀请项伯。

②要挟: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狱中杂记》)

——只有砍头没有什么可要挟的,可是还要拿死者的人头作抵押。

③相约: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二)、古今异义

1.约为婚姻      古:儿女亲家;   今:指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将军战河北      古:黄河以北;  今:河北省 

3.臣战河南        古:黄河以南;   今:河南省

4.沛公居山东时     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山东省。

5.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地讲述。

6.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7.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意外的变故;今:很,十分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8.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的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在文言文中,“所以”属于固定结构,有其固定的翻译方法:

其一,译成“……的原因”;

其二,译成“用来……的方法(人、东西等)。

请看下面两个例子: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这是先汉兴隆的原因。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的方法并且是忠于陛下的职分呢。

像这样的例子,中学教材中还不少:

3.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说》)

5.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荆轲刺秦王》)

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以上四例中,“所以”均译成“……的原因”。

7.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墨子《公输》)我知道用来对抗你的方法,我不说。

8.先王之所以为法者,民也。(《察今》)先王用来制定法律的依据是老百姓。

9.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即使世道变了事情不同了,用来生发感慨的东西,情致是一样的。

10.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是说》)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20##年(江西)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4分)

译文:                                                                              

译文:学田用来供给祭祀典礼、培养人才,怎么可以卖呢?(关键词:所以、安、鬻)

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土木洊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放僻近中也,

此金者,圣王所以惠养老臣也。

(三)、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道芷阳间行(道,取道)    沛公军霸上(军,驻军)      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

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名册)     范增数目项王(目,使眼色)   若入前为寿(前,上前)

2、形容词用作名词   此其志不在小(小,小的方面)

3、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善,对……友善)

4、名词用作状语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在夜晚)

   吾得兄事之(兄,像对待兄长一样,表对人的态度)

日夜望将军至(日夜,每日每夜,日日夜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道芷阳间行(间,从小道,抄小路,表方式)

头发上指(上,向上)

5、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下来)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跟随)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他为王)。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止步)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亡去不义

2、倒装句

     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           长于臣(介词结构后置)    

     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     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

     客何为者(宾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宾语前置)

3、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

     吾属今为之虏矣(“为”表示)

4、省略句

     为击破沛公军(省介词宾语“吾”)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省略状语“于其”)

(五)、固定结构

1、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2、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与……比,哪一个……”)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例: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3、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还要……干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何以伐为?

(六)、主要重要的实词

军     飨     说     居          善               游                   按     啖     故     窃     辞         道         过         

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 10个 )

1素,
(1)名词  

①白色的生绢
例: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孔雀东南飞》)
②白色的衣服,丧服
例:流血五步,天下缟素。(《唐雎不辱使命》)——流血到五步之远,使天下人都穿白色的丧服。
③平常 例: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2)形容词   

①白色的
例: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三峡》)
——到了春冬季节,那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②朴素的,不加修饰
例: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训俭示康》)
——大家都把奢侈浪费当作光荣,我心里却单单把节俭朴素看作美德。
③没有文采的
例: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殽之战》)
——秦穆公穿着没有文采的衣服在郊外驻扎,面对着被放回来的将士痛哭。
(3)副词  

①表情态,空,白白地
例: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伐檀》)
——那些正人君子啊,可不是白白吃饭的啊。
②表时间,从来、一向、平素、素来
例:且相如素贱人。(《廉颇蔺相如列传》)——况且蔺相如素来(本来)就是地位低下的人

2、私

①私人的,自已的,与“公”相对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私人的,自已的,与“公”相对)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先顾国家的安危,而后考虑个人的恩怨啊。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赤壁之战》
译文:子布、元表等人只顾妻子儿女,夹杂着个人的打算
②不公开的,私下,私自,偷偷的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私下,私密地) 《鸿门宴》
译文:项伯就连夜骑马赶到刘邦军中,私下会见了张良
③私交,秘密的活动
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私交、秘密的活动) 《史记》
译文:项王就怀疑范增私通汉军,渐渐剥夺他的权力
④私利、私事
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利、私事) 《荆轲刺秦王》
译文: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事(仇),却伤害长者的心
⑤偏爱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

3  

2012.年江西卷   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     籍:登记,没收

悉籍记之”中的“籍”字,可联想到...

4、谢

①道歉,谢罪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认错)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②推辞,谢绝  

阿母谢媒人(推辞,谢绝) 《孔雀东南飞》
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孙膑》
③辞去,辞别   

乃令张良留谢(辞别) 《鸿门宴》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辞别) 《孔雀东南飞》
④感谢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鸿门宴》
⑤告诉,劝告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诉) 《孔雀东南飞》

⑥请问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否”(请问) 《陌上桑》  译文:太守问罗敷,“愿意一起坐车吗?”
⑦凋谢,衰亡
5、意

然不自意:                      动词,料想、意料、估计。

其意常在沛公也:              名词,心意、意图。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  名词,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名词,神态,神情。

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名词,神态,神情。

6度:

读音一:dù

(1)名词:

 ①计量长短的标准. 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

——宁可相信所量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②限度: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论积贮疏》)

——生产是有季节的,而使用却没有限度,那么物资一定会很快耗尽。

③制度,法度: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

——对内设立法令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④气度,常态: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

——事情发生得突然,没有料到,(群臣)全都失去了原有的气度。

(2)量词,次,回,个. 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

——在崔九的堂前也有几次听到你的乐曲。

(3)动词: 

①谱写,创制(歌曲)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姜夔《扬州慢》)

——我内心感到悲怆,感慨扬州的今昔变化,于是自己创制了这首曲子。

②过: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 ——春风吹不过玉门关。

读音二:dúo:(1)动词. 

①丈量,计算.   即量腹而食,度足而居,吾以知其必不敷矣。(《治平篇》)    

——就算是计算着肚子分配吃的,计算着身量分配住处,我也能知道那是一定不够用的了。

②推测,估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估计我到了军中,你再进去。

7、如、rú

(1)动词:

①往,到……去。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屈原列传》)

——就和齐国绝交了,派使者到秦国去接受土地。

②顺: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赤壁之战》)——万一遇到不顺心的情况,就回来找我。

③如同,好像: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

——(桃花源中的)男女穿着都和外面人一样。

④及,赶上: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鸿门宴》)

——沛公默然了,说:“本来就赶不上他啊。”

⑤按照:先生如其指,内狼于囊。(《中山狼传》)

——东郭先生依照老丈的意思,把狼装进袋子里。

(2)连词:

①表假设,假如,如果: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您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您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②表选择,或者: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遇到祭祀,或者诸侯会盟,我愿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3)助词,形容词词尾: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

——君子拉开弓不放箭,作出跃跃欲试的样子。

8、举,jǔ

(1)动词:

①举起,抬起。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齐桓晋文之事》)

——我的力量足以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却举不起一根羽毛。

②拿。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我不能拿着全吴的土地,十万军队,去被别人控制。

③举出,提出。聊举数人以训汝。(《训俭示康》) ——姑且列举几人来教训你。

④举行,施行。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现在逃跑是死罪,举行起义也是死罪。

⑤攻克,占领。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陈胜吴广的一声喊叫,函谷关就被攻下来了。

⑥推荐,选拔。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被推举为孝廉没有去,连续被官府征召也没有到任。

⑦升起。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在江中升起船帆,其余的船按照次序一同前进。

(2)形容词:

①全,合。大喜,笼归,举家庆贺。(《促织》)——非常高兴,用笼子装回来,全家庆贺。

②尽。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对人用刑惟恐不能用尽酷刑。

(3)名词,举动:荣禄密谋,全在天津阅兵之举。(《谭嗣同》)——荣禄的密谋,全在于天津阅兵的举动。

9 

读音一:shèng:

(1)名词,胜利: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谋攻》)——这五条,就是预知胜利的方法。

(2)动词,战胜,取胜: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六国论》)——六国和秦都是诸侯国,他们的实力比秦国弱,还有不用贿赂就可以战胜秦国的趋势。

(3)形容词: ①优美的: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我看那岳州的优美景色,全在一个洞庭湖上。

③盛大的: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滕王阁序》)

——我年少无知,却荣幸地亲逢这盛大的宴会。

读音二:shēng:

(1)动词,禁得住,忍得住: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鸿门宴》)

——沛公经不起多喝酒,不能亲自来告辞。

(2)副词,尽,完: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于国也》)

——如果按照一定的季节进入山林砍伐树木,木材也就用不尽了。

10、坐,zuò

(l)名词,座位,通“座”: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鸿门宴》)——项王就接过宝玉,放在座位上。

(2)动词:

①古人席地取跪姿坐:项王、项伯东向坐。(《鸿门宴》)——项王项伯面朝东坐着。

②坐守: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与其坐守等死,哪如奋起拯救我们的村子。

③犯法,犯罪: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使楚》)——您就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回答,犯了盗窃罪。

(3)介词,因为、由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停下车来是因为我喜爱这枫林的晚景,这里的霜叶比二月的红花还鲜艳。

20##年(江西):民不胜其苦            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wéiwèi

【本义】古代的人们驱赶大象帮助劳作——劳作、制作、做。

【成语举例】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不得已而为之——见义勇为——胡作非为

【成语例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是聪明能干的妇女,没米也做不出饭来。比喻做事缺少必要条件,很难做成。

【经典文言】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彭端淑《为学》)

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荀子·劝学》)

【引申义】

1.运用智力管理国家也是一种劳作——治理(国家)

【成语例释】各自为政:为政:管理政事,泛指行事。各自按自己的主张办事,不互相配合。比喻不考虑全局,各搞一套。

【经典文言】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苏洵《六国论》)

2.运用大象等畜力可以做人力无法做到的重任——动词,可译为充当、担任、作为、成为

【成语举例】并为一谈——转危为安——反客为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成语例释】不足为训:足,够得上;训,法则,典范。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化险为夷:险,险阻;夷,平坦。化危险为平安。比喻转危为安。

【经典文言】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注意:为有”“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经典文言】①斩木为(充当)兵,揭竿为旗。(《过秦论》)②然后以六合为(作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③卒相与欢,为(成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冰,水为(形成)之,而寒于水。(《劝学》)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3.只有勤奋劳作的人才有—作为、作用

【成语例释】大有作为:作为:做出成绩。能够极大地发挥作用,作一番贡献。

【经典文言】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4.大家都认为勤奋的人才能有作为——认为、是、算作

【成语举例】互为表里——互为因果——何足为奇——不以为奇——不以为然

【成语例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杀的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经典文言】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

(1)判断词,是

【经典文言】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2)以为,认为。

【经典文言】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③窃为大王不取也!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④孰为汝多知乎? (《列子·汤问》)

假借义

1.用作介词,表示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

【经典文言】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2.句末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或反诘,用于句子末尾译为

【经典文言】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④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班固《汉书-霍去病传》)⑤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3.用作介词,介引对象、原因、目的等语义成分(以下义项读音为wei)。

引进对象,可以翻译为”“

【成语例释】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把鱼赶到深水里去,把鸟儿感到丛林里去。比喻统治者施行暴政,使自己的人们投到别的国家去。

父为子隐:父亲为儿子隐藏劣迹。

【经典文言】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⑤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论语·学而》)⑥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 ⑦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⑧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为:这个人给桃花源的人详细地说出所听说的事情)⑨秦王为赵王击缶⑩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引进目的,可以翻译为为了

【成语例释】舍己为人:舍弃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

【经典文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引进原因,可以翻译为因为

【成语例释】不为五斗米折腰: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经典文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引进方位或方向,可以翻译为”“

【经典文言】不足为外人道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为之奈何?(《鸿门宴》)——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

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当等。

【经典文言】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②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

四、文言虚词

因 yīn

【作名词】名词,可以译为“原因、机会”。

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 (原因)    

自谓得其势,无因有动摇。(力量)

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机会”。      

前因后果  因果报应 

【作动词】沿袭,承袭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 )

孝公既没,惠王武王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因秦宫室,据其府库。 

【作介词】

1:由于,因为

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因为先前出使极其遥远的邦国的功绩,册封张骞为博望侯

因祸得福        因噎废食

2、——依靠,凭借

毛遂曰:“众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你们碌碌无能,是人们所说的靠别人力量办成事情的人啊。

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应当建筑城墙,建立仓库,根据地形选择合适的做法,

吾侪小人也,若不因利乘便,以求富贵,毕世以来,未可得志也。——趁着;乘便

(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趁着;乘便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依靠,凭借     不如因善遇之/因击沛公于坐   ——趁着;

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趁着;

3、顺着

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顺着(它)本来的样子。

以径寸之木…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善于用兵作战的人要顺着时势的发展趋势从有利的方面去引导它。

因材施教

因风吹火

4、通过

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 ——墨家学派的夷之通过徐辟求见孟子。

张仪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张仪)到达楚国后,又通过丰厚的金银财宝收买(怀王的)近身侍臣靳尚,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作连词】  于是,就

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老虎于是就高兴起来,盘算此事,心想道:“(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

(村中少年好事者)因出己虫,纳比笼中。 ——接着取出自己的蟋蟀,放进比试蟋蟀的笼子里。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张衡)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到“三辅”一带游学,接着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当天就留下刘邦跟自己一起饮酒。

 
  ①具告以事(介词,把)                 ——《鸿门宴》
  ②籍何以至此(介词,凭)                  ——《鸿门宴》
  ③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介词,拿)            ——《鸿门宴》
  ④还军霸上,以待项王(表目的连词,来)          ——《鸿门宴》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副词,尚且)          ——《鸿门宴》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               ——《鸿门宴》
  ③且为之奈何(副词,况且)               ——《鸿门宴》

  ①长于臣(介词,比)                  ——《鸿门宴》
  ②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介词,对,向)    ——《鸿门宴》
  ③樊哙覆其盾于地(介词,在)              ——《鸿门宴》

补充:成语

1.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3.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补充:古代文化常识

(一)坐席:古代君王、诸侯临朝听政,或各级官员治理民事,皆面南而会,即以此称君。而以北面为卑,或以之称臣。东西坐席一般以东为主,以西为客。但汉代刚好相反,本文即如此。

(二)古代“座次”问题:

1、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

2、车骑:由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3、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

4、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    左为贵,右为轻。

5、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

西——北——南——东

项羽(伯)——亚父——沛公( 张良)

补充:古代的礼节

1、 坐:古人席地而坐,席小筵大,筵上铺席,人坐于席上,坐姿是膝跪在席上,臀坐于脚跟。 2、跪:仍象坐姿态,但臀离脚跟,伸直腰板。

3、 跽:长跪,把身体挺得很直。

4、 顿首:跪而头碰地后再抬起。

5、 稽首:较“顿首”礼节更重,头碰地时停留的时间较“顿首”长。

6、 拜:跪而用手碰地,头不碰地。

7、 再拜:拜了又拜为“再拜”,是最隆重的礼节。

五、 诗歌鉴赏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乌 江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答案: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 。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三首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

(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答案: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前两首诗都是针对同一历史事件所写的咏史之作,其议论不落窠臼又各具特色,但都能言之成理。你认为哪一首更好,为什么?答案:①杜诗好。杜诗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好男儿应包羞忍辱,永不言败。凭着胸怀壮志的江东子弟,是完全可以东山再起的。全诗格调昂扬乐观,积极向上。②王诗好。王诗冷静客观理智的思考了当时的形势,指出项羽的失败已无法挽回,是历史的必然,指出江东子弟是不会跟随他卷土重来的。③第一首好。作者 批评项羽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在批评、惋惜、讽刺之余又表明“败不馁”的道理,颇有积极意义。④第二首好。第一首只写了项羽应包羞忍辱卷土重来,只写项羽个人的悲剧。而第二首则写出了连年战乱百姓疲弊,渴望安定的生活,在思想性上高于第一首。

六、课外拓展

侯可字无可,华州华阴人。少倜傥不羁,以气节自许。既壮,尽易前好,笃志为学。随计①入京,里中醵金赆行②。比还,悉散其余与同举者,日:“此金,乡里所以资应诏者也,不可以为他利。”且行,闻乡人病,念日:“吾归,则彼死矣!”遂留不去。病者愈,辍己马载之,徒步而归。

孙沔征侬徭,请参军事,奏功得官,知巴州化城县。巴俗尚鬼而废医,唯巫言是用,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可为约束,立制度,违者有罪,几变其习。再调华原主簿。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岁责其租。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郡吏赵至诚贪狡区凶横,持守以下短长,前后莫能去。可暴其罪,荷枷置狱,言于大府诛之,闻者快服。

签书仪州判官。西夏寇边,使者使可按视,即以数十骑涉夏境,猝与之遇,亟分其骑为三四,令之日:“建尔旗帜,旋山徐行。”夏人循环间见,疑以为诱骑不敢击。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说渭源羌酋输地八千顷,因城熟羊③以抚之。琦上其功。

可轻财乐义,急人之急,忧人之忧。与田颜为友。颜病重,千里求医,未归而颜死,目不瞑。人曰:“其待侯君乎?”且殓而可至,拊之乃瞑。颜无子,不克葬,可辛勤百营,鬻衣相役,卒葬之。方天寒,单衣以居,有馈白金者,顾颜之妹处室,举以佐其奁具。一日自远归,家以窭告,适友人郭行扣门曰:“吾父病,医邀钱百千,卖吾庐而不售。”可恻然,计橐中装④略当其数,尽与之。关中称其贤。 (选自《宋史?列传》)

【注】①计:计吏,考察官吏的官员。②醵:聚集钱财;赆:临行时赠送礼物。③熟羊:地名。 ④橐中装:指珠玉之类的财物。

1. 对下列句子中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   责:索求

B.夏人循环问见,疑以为诱敌不敢击 问:间或

C.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 质:质问

D.颜无子,不克葬                 克:能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少倜傥不羁,以气节自许                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B. 其待侯君乎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 即以数十骑涉夏境,猝与之遇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D. 卖吾庐而不售                          位尊而无功

3.下列各句中,与“唯巫言是用”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一日自远归,家以窭告

C.言于大府诛之                           D.夫晋,何厌之有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可少年时倜傥不羁,长大后笃志为学。家贫,乡亲们凑钱资助他人京应诏,回来后将钱全分给其他同举者,将要走时又留下来照顾生病的乡人,显示出他自律不贪的良好品格。

B.侯可任地方官政绩卓著。在巴州化城时,订立规约制度,基本上改变了当地“尚鬼废医”.“娶妇责财”等陋习。在华原时,打击富人的巧取豪夺;把贪暴的郡吏绳之以法,此举大快人心,得到百姓的佩服和拥护。 ’

C.侯可能妥善处理边境事务。西夏寇边时,使者派侯可巡视,侯可立即带领数十骑到了边境,突然与夏人相遇。他派人迷惑敌人,使夏人“不敢击”;又说服羌人首领献纳土地,并筑熟羊城来安抚他们,韩琦上报他的功绩。

D.侯可轻财乐义,有朋友去世,他“鬻衣相役”以葬,并用所“馈白金”为朋友未出嫁的妹妹置办嫁妆;友人父病无钱医治,侯可把自己的财物全给了他。其义举获得人们交口称赞。

5.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

译文:

(2)令之日:“建尔旗帜,旋山徐行。,’

译文:

(3)可恻然,计橐中装略当其数,尽与之。

译文:

参考答案:

1.C 2.B 3.D 4.A

5、(1)侯可一早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还给它的主人。

(2)命令他们说:“竖起你们的旗帜,围绕着山慢慢地走。”

(3)侯可显出怜悯同情的样子,计算自己的财物大致和那数目相当,全给了他w.

侯可字无可,是华州华阴人。年轻时风流倜傥放荡不羁,拿讲义气自许。成年之后,全都改变以前的爱好,专心致志的学习。他随计吏来到京城,怀里揣着筹来的用于赠别的银子就出发了。等到科举回来,都散给了别的一同考科举的人,说:“这些钱,是乡里用来资助应诏的人的,不能用来谋取别的利益。”将要动身了,听说一个同乡的人病了,心里想:“我要是回去的话,那么他就死定了!”于是留下来没有离开。得病的人痊愈了,候可舍弃自己的马给他骑,他徒步回家了。

  孙沔征讨侬徭(北宋是壮族首领),请侯可参与军事,建立功绩后得到官,作了巴州化城县知县。巴地的风俗迷信鬼神而不信医道,只听信巫师的话,娶媳妇必要女人家的财物,以至于穷人家的女孩子到老不能出嫁。侯可制定规章,订立法度,违反的人有罪,这样差不多改变了当地的风气。后来又调任华原主簿。有个富人不但占有田地的簿册却抵押人家的田券到一万亩,每年索取地租。侯可一早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归还给它的主人。当地的衙役赵至诚贪婪狡诈凶蛮专横,掌握太守以下很多人的把柄,前前后后没有谁能除去他。侯可揭露他的罪行,让他戴上重枷,投入大狱。报告给上一级官府杀了他,听到这个消息的人都很高兴。

  他又签任书仪州判官。西夏人入犯边境,使者派侯可巡视,他就带领数十骑兵来到西夏边境,突然与西夏人遭遇,立刻把它的人马分为三四伙,命令他们说:"竖起你们的旗帜,围绕着山慢慢地走。"西夏人来回走动隔一段时间就看到他们,很怀疑地把他们当作诱敌的骑兵不敢攻击他们。韩琦镇守长安,推荐侯可作了泾阳知县。说服渭源羌地酋长献纳土地八千顷,用熟羊城来抚慰他。韩琦上报他的功劳。

  侯可轻视财物,讲义气,急人之所急,忧人之所忧。他与田颜结为好友。田颜病重,侯可千里去求医,他还没回来而田颜就死了,田颜死后眼睛都不闭上。人都说:“难道不是在等侯可吗?”将要入殓的时候可到了,用手抚他的眼睛才闭上。田颜没有儿子,不能送葬,侯可不辞辛苦想尽各种办法,卖掉自己的衣物为他雇人入葬,终于把他埋葬了。天正冷,穿单衣生活,有赠送他白金的,可是他看到田颜的妹妹房里什么都没有,就全都拿出来帮她置办了嫁妆。有一天从远处回来,家里人把相当穷困的情况告诉了他,正赶上友人郭行来扣他家的门说:“我的父亲病了,医生要了很多钱,卖我家的房子却卖不出去。” 侯可显出怜悯同情的样子,计算自己的财物大致和那数目相当,全给了他。关中的人都称赞他是好人。

七、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19分)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父克勤,洪武中循吏,自有传。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乡人目为“小韩子”。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先辈胡翰、苏伯衡亦自谓弗如。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空印”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后为仇家所连,逮至京。太祖见其名,释之。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除汉中教授,日与诸生讲学不倦。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每见,陈说道德。王尊以殊礼,名其读书之庐曰“正学”。

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孝孺曰:“事急矣。遣人许以割地,稽延数日,东南募兵渐集。北军不长舟楫,决战江上,胜负未可知也。”帝遣庆成郡主往燕军,陈其说。燕王不听。帝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时六月乙卯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乙丑,金川门启,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作绝命词曰:“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时年四十有六。其门人德庆侯廖永忠之孙镛与其弟铭,检遗骸瘗聚宝门外山上。

孝孺工文章,醇深雄迈。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永乐中,藏孝孺文者罪至死。门人王稌潜录为《侯城集》,故后得行于世。 (选自《明史》,有删改)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人目为“小韩子” 目:示意

B.父克勤坐“空印”事诛坐:由……而获罪

C.此庄士,当老其才 老:用……到老

D.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 尤:怪罪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礼遣还”中的“礼”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 B.读书日盈寸

C.当死社稷 D.成祖颔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方孝孺自幼聪颖,读书特别多,被称作“小韩愈”。

B.宋濂门下有名的人后来都向方孝孺学习,以他为师。

C.因为姚广孝的求情,成祖也认为方孝孺是著名的才子,所以没打算杀他。

D.方孝孺的文章很好,但在明朝永乐年间,他的文章被官方禁止。

4.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下划线的部分断句。(3分)

士君子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国之用材大较不过六事……人性质长短,岂责具美于六途哉?但当皆晓指趣,能守一职,便无愧耳。(取材于颜之推《颜氏家训》)

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7分)

(1)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3分)

(2)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4分)

课后拓展答案

1. A、目,看作

2. B都是名作状。其他都作动词。

3. B.“皆出其下”,即都不如方孝孺。

4.士君子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国之用材/大较不过六事(每错一处扣0.5分,扣完3分为止。)

译文:士人君子立身处世,贵在能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不仅仅蚊帐谈阔论,左边摆着琴,右边放着书,虚耗君主赐给他的俸禄职位,国家要用的人才,大约不过六个方面……只是人的秉性各有短长,怎可以强求这六个方面都做好呢?只要对这些都通晓大意,而做好其中的一个方面,也就没有惭愧的事了。

5.(1)方孝孺却轻视文辞写作的技巧,常常把阐明王道、获得天下太平作为自己的使命。(重点词:顾,却;末视,轻视;恒,常常)

   (2)方孝孺竭力请求守住京城来等待救兵,假如事情不成功,就决心为国家而死。(重点词:即,假如;济,成功;死,为……而死;社稷,国家)

参考译文:

方孝孺,字希直,又字希古,宁海人。父亲方克勤,是洪武年间的一名奉公守法的官吏,在《明史·循吏》中自有传记。方孝孺年幼时很机警敏捷,两眼炯炯有神,每天读书超过一寸厚。乡亲们称他为“小韩愈”。成年后跟着宋濂学习,宋濂的门生中的知名文人都不及他。行辈在先的胡翰,苏伯衡也自认不如方孝孺。方孝孺反而轻视文辞写作的学问,常以宣明仁义治天下之道、达到时世太平为己任。他曾因病卧床,家中粮食断绝。仆人将情况向他报告,他笑着说:“古人三十天仅进食九次,贫穷困扰何止我家啊!”父亲方克勤因“空印”事(空印事:明初,地方官吏依例每年须前往户部核对钱粮军需等事。由于道远而预带空印文书,部驳即改,变为不成文的制度。后朱元璋疑有欺瞒虚弊,追究穷治,杀主印官数百。)获罪而被处死,他扶持灵柩归乡安葬,哀情感动了行路的人们。丧期完毕,他再次随宋濂学习,修完了全部学业。

洪武十五年,因吴沉、揭框的推荐,被大祖召见。大祖欣赏他举止就庄严肃,对主大子说:“这是一个品行端庄的人才,你应当一直用他到老。”随后按照礼节送他回家。后来,被仇家连带举发,逮捕到京,大祖在案卷上看到他的名字,便释放了他。二十五年,又因为别人的推荐被召到宫廷。大祖说:“现在不是任用方孝孺的时候。”授予汉中教授之职,每天给众儒学生员讲学,毫不倦怠。蜀献王朱椿听说方孝孺的贤名,聘请他当世子的教师。他每次见面,就向世子陈说道德。蜀献王以特殊的礼遇表示对他的敬重,把他读书的庐舍命名为“正学”。

第二年五月,燕军到达江北,惠帝下诏征集各地军队。方孝孺说:“事情太紧迫了。派人前去以割地向燕王作许诺,拖延几天,东南一带征募的军队会渐渐汇集,北方军队不善于驾舟操揖,决战于江上,胜负还是难见分晓的。”惠帝派遣燕王的堂姐庆成郡主前往燕王军中,陈述割地议和的条件,燕王不听。惠帝命众将调集水军于江上,而陈瑄率战舰投降了燕王,燕军便渡过了长江,时间是六月乙卯日。惠帝忧虑畏惧,有人劝他前往别的地方,图谋复兴。方孝孺坚决请求守卫南京城池以待援军,即使事不成功,也应为社稷而死。乙丑日,金川门大开,燕军入城,惠帝自焚。这一天,方孝孺被捉拿入狱。

当初,明成祖朱棣率军从北平出发时,姚广孝把方孝孺托付给明成祖,说;“南京城攻下之日,他一定不投降,希望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的读书种子就灭绝了。”成祖点头应承。至此,成祖想要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被召到朝廷,悲切哀恸的声息响遍大殿的台上台下。成祖走下卧榻慰问他说:“先生不要自取忧苦,我的打算只是想要仿效周公辅佐成王的方式。”方孝孺问:“周成王在哪里?”成祖答:“他自焚而死。”方孝孺又问:“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儿子?”成祖说:“国家有赖于成年的君王。”方孝孺说:“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弟弟?”成祖答道:“这是我们朱家的事。”回头示意左右侍者授予方孝孺纸笔,说道:“诏示天下,非得由先生您来起草不可。”方孝孺把笔掷到地上,边哭边骂道:“死就死了罢,诏书我绝不能起草。”成祖发怒,命令将方孝孺车裂于街市。方孝孺慷慨赴死,作绝命之词说道:“上天降下战乱忧患啊,谁知道其中的缘由,奸邪的臣子如了愿啊,求取国柄耍弄计谋。忠正的臣子愤怒悲怨啊,血泪淌流;以此血泪为君殉葬啊,或者另有什么企求。呜呼哀哉的悲鸣啊,大概不是我的怨尤。”时年四十六岁。他的门生、德庆侯廖永忠的孙子廖镛与其弟廖铭收拾他的遗骨,掩埋在聚宝门外的山上。

方孝孺擅长写作文章,文风醇厚深沉、雄劲超脱。他的每一篇作品写出后,全国便争相传诵。永乐年间,收藏方孝孺的文章判罪至死。方孝孺的门生王徐暗地里把他的文章编录成为《侯城集》,因此他的作品后来得以流传于世。

我读项羽

   当他将沉重的利刃举到颈边,当他消失在滚滚东去的浪花声中,当鲜血染红了半边的云彩,英雄哀喊,乌骓悲鸣。他要完成的千秋伟业,他要把“项羽”二字刻在帝王册上,然而,四面楚歌涌过脑海,曾经拔剑举鼎的豪迈瞬间化为无奈。

  可我一直固执的认为项羽应成为真正的霸王。

  提起楚汉之争,大家都会欣赏刘邦,欣赏他的用人之道。我却欣赏项羽,他的锐气,他的突兀,他的彰显,让历史也惧怕三分,不仅如此,他的心直口快,有情有义也应为人们所称赞。

  鸿门宴上,项羽没有杀刘邦,这是优柔寡断吗?不。是因为他答应过项伯要好好对待刘邦,以至范增再三提醒,项羽都默然不应。如此守信,难道不应为他喝彩?!当樊哙闯入帐中,项羽不仅不治樊哙的罪,反而好好对待他。如此真性情,难道不应为他鼓掌?!

  而刘邦,在一次逃避项羽追击时,竟狠心抛下了他的妻儿老小。项羽呢,他决不会做出这种事。在他失败后,在军帐中问他的爱妃虞姬,该怎样安置她。虞姬泪流满面,拿起项羽的刀自尽了。项羽不及阻止,只好看着曾杀敌无数的宝刀竟杀死了自己心爱的女人。在乌江畔,他不忍杀了追随多年的坐骑,一人下马与敌人斗争,身受重伤。最后,他的坐骑见主人已死,也跳入江中。如果项羽无情无义,他的爱妃、坐骑会无怨无悔的追随他吗?

  只是,项羽啊,项羽,你为何不肯过那江东呢?如今,陪伴你的只有呜咽的滔滔江水,而你的业绩呢?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被你一刀抹杀,你的死,又换回了什么呢?只有江东子弟背负的辛酸与泪水罢了。

  但我忘记的是你四面楚歌的窘迫,铭记下来的是你的霸气,你的大度与你的痴情。

项羽,一个英雄,一个无愧于“鬼雄”之称的英雄。

题乌江亭

    当虞姬横刀,将一朵生命之情绽放成矛尖锋刃的湛蓝。我看到鲜红鲜红的血流过雪白雪白的颈。壮士掩面,乌骓悲鸣。

鲁迅说成功是把好的东西包装给人看,而失败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于是,你便成了最伟大的毁灭的艺术。“曾是气吞残虏!”你的英勇是无人企及的神话。釜破舟沉,是你无畏的誓言。“何弊之乘”的果敢,“挡我者死”的豪迈。几千年后似乎还可以听到你圆睁环眼倒竖钢髯的一声断喝。乌骓马来往奔突,每一个轮回的拼杀都像是一条法力无边的咒语,使尸堆成山,使血流成河。那杆长予挑起了几多秦国虎狼之将的尸首,几千年后壁上清吟之时还自滴着秦兵的黑血!

然而,你胜不了刘邦。因为你,还有诚信。

“竖子不足与谋!”范增如是说。当楚强汉弱之时,诛刘邦之机会何止千万。然而你没有。“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说你沽名钓誉,我没有看到,我只看到你的诚信。“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你直言不讳,面对的还是刘邦。于是曹无伤被诛,试问天下谁人再敢助楚?你以为楚河汉界便是界限,殊不知刘邦有心明修栈道,暗渡(度)陈仓!韩信谓刘邦不善用兵而善用将,他的心计,他的丢诚弃信便是他的武器。而这居然比你的宝马大刀还要锋利。然而刘邦不足以与你相比;刘邦是君主,而项羽,是英雄!于是你英雄的起事,英雄的南征北战,英雄的失败。当楚歌的韵律从四面八方像魔音一般折磨你的耳鼓,面对嘶鸣的乌骓和似水的虞姬,你的眼泪磨蚀你的伟岸。“虞姬虞姬奈若何”,于是在乌江,你完成了一个没有丢弃诚信的男人的涅盘。

当拔山举鼎的传奇褪色成一页泛黄的史册,与斜阳下汉家的小儿稚嫩的传唱“大风起兮云飞扬”,你终于远去,留下一个顶天立地的背影。也许你做了鬼雄,跨着随你投江而死的乌骓,旌旗十万斩阎罗,你轰轰烈烈的死去,因为有诚信,为你殉葬。于是,你不朽,你最终还是战胜了刘邦,以你的诚信,刺刘邦于后人的口碑之下!

 

我能

    项羽横剑一挥,生命之劲松瞬时枯槁成萧瑟秋风中的悲壮。我看到,那伟岸英姿划掠过滴血残阳,乌江悲鸣,苍穹黯然,楚民哭之如父。

    余秋雨说过,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霸王别姬的千古悲剧,缘于一个男儿对自我认识的太过偏激。当连营挂出了汉家的旗,当垓下响起刘邦的马蹄声。我们的英雄惟有以从凋零生命之花来捍卫人活于世的至重尊严。我好恨,恨我没有早生千年,不能飞临乌江岸,用我孱弱的手,誓死拽下霸王欲将血刃的剑。轻轻地告诉他“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困境中的自我否定,桎枯了英雄的雄霸天下的太阳梦;四面楚歌的凄凉,熄灭了男儿曾燃亮过天地的极光。

    东坡仰天一啸,生命之佩瑶瞬时飘溢出盈天漫地的磬香。我看到那飘飘白衣猎猎于萧萧风中,风度翩翩风情万种风华绝代。

    这位被林语堂先生誉为“不能为一”却“难能有二”的旷世奇才,一生颠沛流离的坎坷命运,便是一篇超越狭隘自我,演绎壮丽人生的辉煌篇章。一场莫须有的“乌台诗案”使我们的文豪几近陷入灭顶之灾,吐纳珠玑的玉口在严刑拷供中凄惨哀号;泼墨风流的秀士在长枷锁铁镣中迎风颤抖,发配荒蛮,风尘满怀,浪迹四野,身如浮萍。苍茫茫的天涯路,是你居无定所的漂泊;涛隐隐的故垒边却依然响起你震撼苍穹的凯歌。你认识的自己是旷达的,所以你在烟瘴四布的密州仍“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里卷平冈”;你认识的自己是洒脱的,所以你在凄风苦雨的黄州仍“何妨吟啸且徐行”不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你认识自己是超然的,所以你在独处荒僻的琼州仍挚情的吟唱“九死南荒吾不恨,慈游奇绝冠平生”。苦难历程中的热忱不减,赢得了东坡浪漫潇洒的一生,超越狭隘自我的男儿本色,造就了一段瑰丽的文明。

项羽被突袭的浮云遮住眺望的慧眼。鸿图霸业灰飞烟灭于自我的孱弱,而傲岸的苏子凭借笃定的自我超越,为漫长的历史,增添了一片经久不衰的绚丽春色。

名师精评

 
永远的项羽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以其伟大的失败而被称之为英雄的异类,从他去世之后,他的名字就定位了人类生存的某种状态,或许可以说,因为有了他才弥补了人性卑鄙自私的先天缺陷。
  后人出了许多书来谈论他,有记实的、有杜撰的、有褒义的、有贬义的,但无论何种版本,都不约而同地在表现一种精神--大气蓬勃。
  他就是项羽,一个作为历史人物,因人性制约理性而失败,作为男人,因不屑理性而突出人性魅力的英雄。
  他深刻。
  史书记:籍(项羽)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已记名性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根据这段记载,项羽该是个不学无术的人,但在他的一生中,却证明他勇力世无披敌,若此为学剑不成,何为有成呢,又在秦末一大段的历史中,率领千军万马,攻城略地,战无不胜。这又怎么是略知其意呢,难道在那个英雄辈出的乱世,身为鼠辈,也能横行?这不得不让人想起另一位伟大人物诸葛亮对自己学习方式的评价:不拘一格。
  他无畏。
  在令秦国彻底丧失元气的一战中,史书记:项羽引兵渡河,皆沈(沉)船,破釜,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九战,大破之。
  这一章,把项羽作为男人的大无畏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从此,破釜沉舟作为兵法诞生于世,被后来的军事家屡屡运用,但那只是不掺杂感情色彩的谋略,而不再是男性阳刚魅力的升华。
  随后而来的一战,把项羽的无畏与霸气挥洒到极点:楚击秦,诸候将皆作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地,诸候军无不人人揣恐,破秦军,项羽见诸候,诸侯将进辕门,莫敢仰视……。
  试想,在荆旗招展的营盘之中,闪闪发光的刀光戈影之下,一个巨大的身型屹立在一群与他一样的男人面前,那些人绻缩在地上,低着头。战战栗栗,这一刻的项羽在想什么呢,是意气纷发吗?恐怕未必,也许他感到的是悲哀和孤独,他以自己为镜,映射出人性的懦弱。他以他人为镜,映射出自己的卓越。
  他痛苦了,因为他知道天地间唯我英雄,于是他屠城,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他烧宫,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面对废墟,他的心波澜不惊,万物在他眼中早为荒芜。
  最后他发现自己没有了激情,他找了个理由: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他举兵归楚,这个多情的举动,令一双始终恶狠狠盯着他的卑鄙眼睛看到了希望。那人是刘邦。
  项羽的高傲,使他背离天时,在刘邦臣服于他的时候,他有无数次机会下手杀掉这个人,但他没有。他不屑。
  项羽的孤独,使他丧失地利,有人告诉他:关中阻山背河,四塞之地,地肥饶,都可以霸,但他没有,没有依托的心迷失在自我崇拜的幻境,他需要在一个熟悉的环境,去用一种从前的心态复苏自己。
  而刘邦呢,在项羽的光环中越来越是自卑的刘邦,已嫉恨的无以附加,他流氓出身的小人心性使他善于伪装,既然不能如项羽般傲岸绝世,做千古英雄第一人,那就打败他吧。他想。
  阴谋诡计永远是摧残诚实勇敢的致命武器,它能令仁者束手,勇者无策。然后再堂而皇之的冠以“胜者王候败者寇”,那就变的理所当然。但任何一个肯在第三者角度看待历史的人,都不会容忍蹂躏真实。
  随之而来的战争是不公平的,在刘邦一次次的战败中,刘邦一次次的求和乃至于求降,项羽一次次的应允。
  是他大度吗?
  可能不是,可能是他不相信世上有为了追求成功而抛弃人格、背离人性的人。也可能是他在做人的颠峰上“高处不胜寒”期翼一个可与之匹敌的对手。总而言之,在那一幕历史剧里,他始终是主角。

我看项羽

——读《鸿门宴》有感

李清照有诗云:"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很多人眼里,项羽是一个忠肝义胆的豪杰。他叱咤风云的伟业,所向披靡的战绩,在秦汉交替之际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几何时,举世共仰,千秋景慕。项羽因之而成为历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着实为后人所景仰。

然而,项羽毕竟是一个悲剧式的历史人物。他的悲剧,不仅是历史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而他的悲剧性格,无疑张扬了他的人格魅力。

项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于他的"义",而这个"义"也恰恰演绎了他的个人悲剧。古人云:"义者,宜也。"又云:"行而宜者谓之义"。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当,言而得体,便可称其"义"。然而,"义"是没有一个绝对标准的。项伯为报救命之恩,向张良通风报信,可称得上"义",可此举客观上却帮助了刘邦,使得沛公在鸿门宴中能化险为夷,此举又谓之不"义"。两军对垒,项羽却不忍弑杀刘邦,纵虎归山,最后成就了刘邦的霸业,实乃对敌人的"义",而对自己不"义"。项羽的"妇人之仁"与"义"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可以说,项羽重义而轻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悲剧。

项羽的性格悲剧还表现在他的刚愎自用。韩信始在项羽麾下,"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陈平效力于项王,"累谏不受,乃封其金与印,仗剑亡,归汉于武"。此二人均有经国之伟,济世之才,然而却不为项羽所用。亚父范增,尽心尽力,鞠躬尽瘁,亦未免被猜忌。最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是韩信;七出奇计,困项王于垓下的是陈平;十面埋伏,逼项羽走江东的是张良;乌江渡口取项羽头颅的竟然是项王"故人"王翳。项王的刚愎自用,终于让自己饮下了"四面楚歌"的恶果。可以说,过分借重于武力而忽视智谋,也是造成项羽性格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驹不逝。驹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的悲怆无疑已成为千古绝唱。假如项羽不固守那狭隘的"义",假如项羽……那么,意气风发,衣锦还乡,击筑高歌《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归故乡,安得猛将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会是刘邦了。

题乌江亭

当虞姬横刀,将一朵生命之情绽放成矛尖锋刃的湛蓝。我看到鲜红鲜红的血流过雪白雪白的颈。壮士掩面,乌骓悲鸣。

鲁迅说成功是把好的东西包装给人看,而失败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于是,你便成了最伟大的毁灭的艺术。“曾是气吞残虏!”你的英勇是无人企及的神话。釜破舟沉,是你无畏的誓言。“何弊之乘”的果敢,“挡我者死”的豪迈。几千年后似乎还可以听到你圆  

睁环眼倒竖钢髯的一声断喝。乌骓马来往奔突,每一个轮回的拼杀都像是一条法力无边的咒语,使尸堆成山,使血流成河。那杆长予挑起了几多秦国虎狼之将的尸首,几千年后壁上清吟之时还自滴着秦兵的黑血!

然而,你胜不了刘邦。因为你,还有诚信。

“竖子不足与谋!”范增如是说。当楚强汉弱之时,诛刘邦之机会何止千万。然而你没有。“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说你沽名钓誉,我没有看到,我只看到你的诚信。“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你直言不讳,面对的还是刘邦。于是曹无伤被诛,试问天下谁人再敢助楚?你以为楚河汉界便是界限,殊不知刘邦有心明修栈道,暗渡(度)陈仓!韩信谓刘邦不善用兵而善用将,他的心计,他的丢诚弃信便是他的武器。而这居然比你的宝马大刀还要锋利。然而刘邦不足以与你相比;刘邦是君主,而项羽,是英雄!于是你英雄的起事,英雄的南征北战,英雄的失败。当楚歌的韵律从四面八方像魔音一般折磨你的耳鼓,面对嘶鸣的乌骓和似水的虞姬,你的眼泪磨蚀你的伟岸。“虞姬虞姬奈若何?”于是在乌江,你完成了一个没有丢弃诚信的男人的涅。

当拔山举鼎的传奇褪色成一页泛黄的史册,与斜阳下汉家的小儿稚嫩的传唱“大风起兮云飞扬”,你终于远去,留下一个顶天立地的背影。也许你做了鬼雄,跨着随你投江而死的乌骓,旌旗十万斩阎罗,你轰轰烈烈的死去,因为有诚信,为你殉葬。

于是,你不朽,你最终还是战胜了刘邦,以你的诚信,刺刘邦于后人的口碑之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