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doc

《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

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

我认为,陈老师在这节课中采用的教学模式有:探究性教学模式、发现式学习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探究性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以下五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2)启发思考

(3)自主(或小组)探究(4)协作交流。(5)总结提高 。陈老师在课中通过讲解、多媒体、练习等形式让学生探究新的学习任务,逻辑清晰,让学生能容易地把握各个概念、原理之间的关联性。另外,教师能注意集中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明确了解学习目的,对整个学习过程有明确的方向感。并帮助学生把新信息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有理数的乘方这一知识点。这都符合探究性教学模式的要求。

发现学习是指让学生通过自己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探究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它所强调的是学生的探究过程,而不是现成知识。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的发现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支持。这种教学模式同时强调学生发现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科知识结构的掌握。陈老师为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在学习之前先给学生一种引导性材料,通过讲解、引导等形式让学生接触新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能容易地把握概念、原理之间的关联性,并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的问题。陈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把握概念、原理之间的关联性,并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的问题。这是一种发现式学习。

在教学中,陈老师为学生提供经常、及时的反馈以及个别化的帮助,给予他们所需要的学习时间,让他们都达到课程的目标要求。这是掌握学习模式的表现。

2 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

我认为这节课所运用的教学策略主要有: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陈老师在让学生学习“有理数的乘方”之前先让学生回答“折纸问题”,那么“折纸问题”概念就是学生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概念的陈述性先行组织者。

启发式教学策略

在这节课中教师能适时指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开启思路;通过练习总结归纳知识点。

自主学习教学策略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创设了问题情境并提出假设,其次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检验,再通过练习整合应用。

探究式教学策略

教师在上课一开始首先让学生动手折纸,通过实际操作和教师的板书,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令学生理解了乘方运算的概念。

情境教学策略

在课一开始,陈老师设计了“请大家动手折一折,一张纸折一次后沿折痕折叠,变成几层?如果折两次,折三次呢?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教师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白纸材料创设了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达到发展学生 , 实现教学的目的。

3 陈老师设计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

陈老师设计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我认同陈老师的做法。

我的理由是:乘方运算比较复杂,计算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通过Math3.0进行演示,直观易懂,且节省时间,高效快捷地让学生掌握了一种计算方法,深入了解乘方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有条件的学校是应该让学生学会使用一些信息化软件,因为通过课件的制作及讲解,不仅加深了学生们对题目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等方面的独特优越性。而且体会到数学的乐趣。这正符合“听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做一遍、做一遍不如想一遍、想一遍不如讲一遍”的顺序。这样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的视音频功能创设逼真、吸引人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4 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

我认为《有理数的乘方》这节课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创设情境的优点:陈老师的教学自始至终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如让学生折纸的游戏,简单直观的引出乘方,创设有利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境。这种设计理论联系实际,体现了“生活处处有数学”,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能够很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②问题设计的优点:注重学生的差异性,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从中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③知识拓展的优点:所设计的问题适用于当时的教学情境,这些问题贴近生活实际并且具有启发性,学生能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回归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 有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5 .对于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你有什么改进建议?

我认为他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也体现了教师对教材非常熟悉,能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体现了课堂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需要改进的地方是:除了课堂上一开始的“创设情景,引入新知”外,大部分都是以老师传授为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形式少,由于个人的思考范围有限,若在学习过程中,能和伙伴相互交流、相互鼓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业虽然是选做,但是缺少具体做多少的要求,建议按照不同

学生层次进行具体说明或者适量删减。在学生完成探究性操作以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并归纳总结,由学生自己说出结果,说得不完整的,教师再加以补充说明,而不是由教师总结出来。

 

第二篇:模块二必选案例分析.doc[1].doc20xx

《精心分析,适应变化》案例分析

1、请指出王老师列出的目标分别对应布卢姆目标层次的哪一层? 答:在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整理为三大情感理论: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

在认知领域里教学目标又分“知道、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6个层次。

(1)知道层:王老师通过一个解放前抓壮丁的故事,联系到课文的学习中,来启发学生的对《石壕吏》这片文章的学习感知。

(2)分析层:将抓壮丁的故事内容与《石壕吏》中的内容做比较,分析内容的不同之处,诱导学生进一步提问与思考。

(3)理解层:再通过层层推入提问,理解文中作者在文中描述当时的处境以及淳朴的老妇人坦然面对官兵,执意跟差吏走的情景,来展开学生们思想的翅膀。

(4)运用层:王老师为了再现文章中的情景,让学生来扮演文章中的人物,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石壕吏》的理解。

(5)综合层:能体会到差役的凶恶,老妇一家的不幸,体会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体会到作者忧国忧民又无可奈何的厚重情感,感同身受地理解作者字里行间的那种凄苦、无奈,领会作者含蓄、悲惋的艺术风格,逐步培养起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2、王老师在分析教学目标时,采用什么方法分析教学目标的?

答:王老师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教学目标分成“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大部分。教学目标的分析用了归类分析法;

3.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时,除了使用思维导图工具,还可以使用哪些软件?请对比这些软件支持教学目标分析的特点。

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时,除了使用思维导图工具,还可以使用Word的组织结构图。思维导图能绘出主题分枝出去的树型思维结构来归类分析教学目标;而用Word的组织结构图侧方便绘出层次结构图,方便层次分析法分析教学目标;还可以根据教学单位的实际情况,可以使用PPT软件也可也使用Flash软件截图来展示新闻图片。

4、案例中,第一堂课效果不理想时,王老师对教学做出了调整,这种调整体现了来自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哪些信息?你怎么评价王老师在第一次课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所做出的思考和调整?

王老师对第一课教学做出的调整体现了对学习者特征分析的起点能力分析、认知结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分析等方面信息的分析。起点能力分析分为预备能力分析和目标能力分析。进行预备能力分析是为了明确学习者对于面临的学习是否有必备的行为能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通常根据经验先在学习内容分析图上设定一个教学起点,将该起点以下的知识技能作为预备能力,并以此为依据编写预测题,从而实现对预备能力的预估,而教师明确这些信息后应该提供给学习者哪些“补救”活动。案例中的王老师,一开始接到任务后,尚未了解当地的学生的“起点能力”在哪,所以在进行预备能力分析时,

只能以城镇学生的起点能力水平做参考,从而采用了伊拉克局势作为导入,借以引入文章主题,但效果却不理想。王老师苦思问题出在哪里,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经过校长的介绍后,获知学习者接触外界信息较少,但是抽象思维能力强。了解了这班学生的起点能力水平,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王老师及时地调整了教学,通过目标能力分析、认知结构分析、学习态度分析、学习动机分析后,改变教学策略,因势利导,以解放前老家村里一个农民被国民党抓壮丁后投水逃脱,九死一生的故事引入,燃起学生的学习激情,拨动了学生的心弦,通过巧设疑问,启发学生思考,再通过角色扮演等,这堂课终于取得了成功。

5.王老师对教学目标的阐述是否规范?如果不规范,应该怎样修改? 答:王老师对教学目标的阐述尚未规范,根据卢布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教学目标分为知道、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6个层次。而王老师的教学目标仅包括知道、理解、应用、分析、综合5个层次,对第6个评价层次没有涉及,所以我认为他的教学目标阐述尚未规范。

对于“评价”目标,王老师可以增加这些内容:学习完这篇古文,你有什么看法?对于作者,差役,老妇人等有什么话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