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少年儿童声乐教学

浅谈少年儿童声乐教学

【摘要】声乐教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所差异。特别是少年儿童时期的声乐训练更要注意建立一套科学的发声方法,重视作品演唱,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注意儿童变嗓音期的保护。

【关键词】少儿 ; 声乐 ; 教学

目前,学习声乐的少年儿童越来越多,儿童的声乐教学已成为声乐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儿童的生理发育特点、文化知识水平、理解能力与感悟能力与成人不同,因此针对儿童的声乐教学方法也应该与成人有所不同。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知识水平。结合我个人这几年在教学上的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在儿童声乐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建立一套科学的发声方法

声乐教学过程就是在人的身体内建造歌唱的乐器过程。在教学中我最大的体会是讲授声乐理论,越简单越好。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反复强调的歌唱发生原则有以下三点:

1、加强呼吸与发声的训练

正确的歌唱方法一定包含着正确的呼吸方法。呼吸;儿童的歌唱发声呼吸方法基本与成人相同,呼吸时肺、胸、两肋、横膈膜、腹部都要起作用,胸部要自然张开,但两肋和横膈膜的作用是最主要的,小腹起一个气息支持点的作用。在教学中,让儿童感到就是闻花时的感觉。

人们常说“歌唱的艺术就是呼吸的艺术”,虽有夸张之处,但却说明了呼吸控制的重要意义。在讲如何支持之前,首先来说明吸气的部位,我们自如地坐在椅子上,双腿分开,两肘放在膝盖上,这时吸气,会感到吸的深度与力量是在腰围、后背、后腰,并且有膨胀的感觉,这就是吸气的部位。我们站起来也要找到同样的感觉,吸到同样的深度,同样的部位。找到了吸气的部位,我们来说明为什么要用小腹支持? 小腹支持是这样的,保持吸气的状态,小腹微微内收,感觉声音是站在小腹上,小腹源源不断地供气把声音输送出去。小腹的支持可以简化为支点的支持,想象肚脐下的一点是一个弹性支点,声音是靠这个支点的支持发出来的。

在选择练习曲时,用音阶、琶音、简易的乐句等。配上各种母音、单字或词句作练习。如有的儿童声音偏白而喊叫,可多用:“a”、“u”母音;声音过尖,可用:“o”、“a”母音,声音闷不明亮,可练“i”“e”等。不同年龄的儿童用不同类型的练习曲,尤其要注意趣味性。在发声练习时应注意音域要适中,要求儿童在唱高音时不能喊叫,要学会用气唱。练习曲的选择要与演唱歌曲配合。按歌词押韵作相应的韵母练习,如歌曲是a的韵,练声可用带a的练声曲;歌曲中难唱部分,可用相应的练声曲来练习,如大跳音程,连续的跳音等等;也可以根据歌曲的基本情绪来选择练声曲,

如优美抒情的歌曲,就用柔和连贯的练声曲。演唱歌曲的选择,应该符合幼儿各年龄段的特点:3――4岁应选择唱六度范围内(c-------a)五声音调的歌曲;4――5岁应选择歌唱八度范围内(c-------c)的五声音调的歌曲;5――6岁的幼儿可选择歌唱八度范围内跳度不大的七声音调的歌曲。

2、加强歌唱中的共鸣训练

儿童的歌唱共鸣实际上是以口、咽、鼻、头腔为主。u---a(呜――啊),lu――la(吕――啦),这些母音练习容易使音高的位置集中向上,从小字一组的a开始,向上唱到小字二组的f。日本一位儿童乐专家认为,从c调的2开始练习下行音阶,如有的儿童在练习 时,声音位置老不能集中向上,可让他们感觉好象头上落着一只小鸟在歌唱,通过多次体会感觉,可收到预期效果。歌唱的共鸣是非常重要的,而头腔共鸣尤其重要。要想得到充分的头腔共鸣,最便捷的方法是借助于呜母音。呜母音是使声音通向头腔的最容易的母音。呜母音上部的空间感,就是头腔的位置。唱呜母音时,小舌头和软腭都是拉起来的,把声音唱到它们后边即可通向头腔。呜母音是意大利的声柱,学好了它,其它的母音也就好找了。我在教学中最常用的母音是呜、啊、噫,呜有向上发挥的本能,啊有向下发挥的本能,咦有向前发挥的本能。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一定要坚持自己的观念能,用呜带啊,用呜形成腔体状态,用啊拓展声音的宽厚。用噫形成声音的色彩。

3、注意儿童歌唱的吐字训练

吐字咬字一熟练地掌握咬字技术,不仅是为了把字音准确清晰地传达给听众,更重要的是通过正确的咬字吐字与歌唱发声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字正腔圆的目的。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咬字吐字方法后,才能很好地”解释”歌词内容,真诚地表达歌曲的情感,引起听众的共鸣。因此,在训练时要求学生做到:①平时坚持讲普通话,逐步掌握普通话的正确发音,这是克服地区方言的有效办法;②习惯用奶声、扁嘴说话的学生多用”a”、”o”的母音进行训练儿童歌唱以吐字以清晰、自然为主要要求,要有儿童歌唱的特点,不要学成人,平常要求幼儿加强朗读能力的训练。

二、重视作品演唱

大量演唱作品是提高声乐技术的非常重要的手段。虽然练声一直是声乐教学的重要 内容,但是练声并不能解决所有演唱的技术问题,很多的技术、技巧是大量存在声乐作品当中的,比如:歌词的咬字、吐字、归韵。哪个地方换气等等。只有通过演唱作品才能顺利的解决这些问题,变成自己的技术、技巧。演唱作品也是培养训练音乐感觉的最佳武器。作品的风格问题、语言问题、感情表达问题、民族习惯问题、民族审美问题,这些靠发声练习是不可能解决的,只有靠演唱大量作品才能得到解决。

教师在给学生留作品的时候,要确实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严格按照学生的实际程度留相应的作品。中外不同国家、地区、民族有代表性的作品要大量的接触,既有一定数量的精唱作品,又要有一定数量的泛唱作品 。使用的作品要有一定的难度、深度和广度。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原地踏步,要实事求是。

三、建立正确的声音观念

通过听录音、CD、看录象、VCD特别是观看现场的音乐会,多听好的声音,培养自己的听觉,保持正确的声音观念。学生在开始阶段,虽然按照老师的要求努力去做,但是因为机能、观念、思维等方面,没有跟上教师的要求,往往做不好,或者是做的很差,这时候教师要坚持自己的要求,不要因为学生做不到而改变自己的正确观念,否则会打破学生已经形成的一些观念,反而使学生无所适从、不知所措。所以坚持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是很必要的。

四.注意儿童嗓音的保护

要高度重视,细致观察,精心保护,使少年的变声期平安度过。变声期男约12-16岁,女约12-14岁。男的较严重,时间长,女的不明显,时间短,他们各自的感觉、反映、时间、程度又不相同,因此也要因人而异。

对变声期学生嗓音的训练和保护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当他们从“打哈欠”训练进入音节练声阶段时,练声要控制在自然声区,音域不要太高、太低,须根据变声者的程度而定,切勿撑大声音。

2、用声要节制。不要超越生理负荷量,因嗓定时,保持声音的新鲜。

3、定期检查,定时观察。每个二三个月练练声、唱唱歌,掌握每个阶段的变声情况及变声全过程,以利帮助、保护他们度过难关。

4、对变声不严重的学生,可以在自然声区,进行朗诵、念白和选择一些适合变嗓音的练声乐句几曲目的训练,达到恢复和锻炼发声器官的平衡。

5、切忌吃、饮有刺激性的食物,以防引起咽炎、喉炎等发声器官的疾病。

6、切忌乱喊乱叫。孩子们一激动,就不顾一切的破着嗓子喊叫,这对变声者来说是极其有害的。

 

第二篇:少儿声乐教学的创新思考

少儿声乐教学的创新思考

摘 要:音乐教育迅猛发展的今天,少儿声乐教学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过程中逐渐成熟,传统少儿声乐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新的教育教学体系和少儿音乐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发展需要,必须克服传统少儿声乐教学的局限性,探究少儿声乐教学的现代规律,创新少儿声乐教学的新路径。

关键词:少儿声乐  教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6(c)-0237-02

1 少儿声乐教学创新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少年儿童声乐艺术是音乐门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进步,经济的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观念不断更新,学习唱歌的青少年声乐队伍的不断扩大,少儿声乐教学模式已略显陈旧,改革传统少儿声乐教学模式,创新少儿声乐教育教学体系已成为当今声乐教育的一大课题,少儿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不仅必要,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传统的少儿声乐教育认为,声乐老师的任务就是教孩子如何发声、练声,然后教孩子学唱声乐作品。这种单一的教学体例,导致出现学生的知识来源较窄,音乐表现力较差等普遍性的问题。随着新课程的走近,网络时代的到来,那种来源于教材及教师授课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满足不了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因此,思考如何利用唱歌这门艺术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思维,提升课堂教学的启发性、创新性,已成为少儿声乐教育界普遍的共识。

(2)“嗓子”是父母交给我们的“随身携带最经济、最动听的乐器”,少儿声乐教育模式的创新,有助于提升孩子们的音乐兴趣与爱好,促进个性健康发展,潜能得以挖掘,不仅在可生成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而且对于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创造作为音乐课程标准表述的重要领域,积极地促进声乐教育模式的改进,能有效地引导青少年主动探索音响世界,走进音乐殿堂,快乐地进行即兴创作和创作实践。把创新型学习的认识引用于儿童声乐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方式的养成,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声乐技能的发展。

2 传统少儿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教育形式古板

传统少儿声乐教学模式是发声、练声、歌曲演唱按部就班的线性思维模式进行教学,形式呆板缺乏变化,容易引起少儿的逆反心理,而少儿性情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多样化活泼的教学模式。因此,传统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少儿学习心理。

2.2 不太注重灵活使用教材

有了教材,如何使用,是一门学问,一首歌怎么教是一回事,许多歌配合起来教,则是另一回事。教歌的目的、任务各有不同,教歌的方法、步骤也必然不同。教学的内容又各自有各自的系统,先教什么,后教什么,这都要一一加以考虑、研究。而传统少儿声乐教学就是缺乏对教材选择和使用方面的研究,不太注重灵活性和拓展性。

2.3 大班制教学,难以因材施教

传统声乐教学多采用大班制教学,教师较难做到因材施教,不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因此部分学生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为艺术修养的进一步提高带来了遗憾。

3 对少儿声乐教学的创新思考

3.1 积极探究少儿声乐教学的规律

(1)声乐教学中应遵循少儿个体差异。

声乐教师都会面临着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嗓音条件,不同性格特点,不同心理特点的学生,还有发音存在的问题也各不相同,比如:高音喉头发紧,低音下不来,音区不统一等。而且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学习声乐的程度起点也不一样,因此,少儿声乐教学必须遵循个体差异,有针对性教学,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首先,声乐教师必须要有一副灵敏的耳朵,能迅速而正确的判断学生的发音问题,“对症下药”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建立学生正确的声音概念并训练学生良好的辨别能力。

其次,声乐教师需要有因材施教的能力,根据不同学生特点,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习的进度。如:有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刚到我班上的时候唱歌总跑调,经测试,发现这孩子有分辨音高的能力,但不够准确,后来经过笔者对她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听觉训练,这个孩子的音准基本改正并能较完整的演唱歌曲了。所以笔者觉得只要耳朵没有生理缺陷,音准都是可以训练的。孩子们要唱准一个音,除了要有良好的听觉之外,还要对发声器官有很好的控制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获得是要有一个复杂的过程的,声乐教师的正确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2)声乐教学中应注重教材的选择与使用。

教材的选择与使用是关键,声乐教材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等特点。内容上要体现思想性和艺术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素养。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的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在处理教科书内容时,不要以为教科书是不容置疑的,不必局限于给定的内容和结构,也不必刻板地按照他的规定内容、顺序和进度进行教学。在新教材的实践中,我们还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如在教唱《最美的画》这首歌时,笔者发现此歌曲只有三段歌词,分别写了春天、夏天、秋天,惟独没有冬天,所以教唱过程中就让孩子们即兴创编一段描写妈妈冬天里的歌词,并把它演唱出来献给妈妈,此时,孩子们认真而深情的演唱自己参与创作的歌曲,家长们往往都会被孩子们的真挚情感而感动。

在声乐作品的选用上,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鼓励他们选择最喜欢的歌曲推荐给大家一起学习。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既选择不同风格、不同体裁、不同民族的作品,又考虑到中外作品的恰当比例,特别将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新作纳入其中,达到时代性与经典性的统一。比如笔者发现一些高年级的学生很喜欢唱流行歌曲,喜欢充满时代气息、歌词新鲜、旋律变化丰富。教师只要善于鉴别、分析和正面引导,对于音乐教育可以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如优美清新的《让世界充满爱》不但是歌唱教学的优秀材料,更是学练和声、编唱歌词的优秀教材;一首《说唱脸谱》带有京剧唱腔的歌曲不但让孩子们接触了戏曲的演唱还增加了孩子们对戏曲表演的兴趣;一首清纯的《童年》可以成为五六年级学生的最爱;现在的学生对流行歌曲都非常感兴趣,如果在课堂上偶尔的穿插一些流行音乐或歌曲,一定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增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