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工会促进就业创业工作的实践与研究(20xx-10-06)

成都工会促进就业创业工作的实践与研究

郭强 杨元凯

就业乃民生之本。实施积极的就业促进政策是党和政府安邦治国的重要举措。实现城乡社会充分就业是我国就业促进工作的长期目标。工会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协助党委政府做好就业创业工作,是摆在广大工会干部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现就成都工会促进就业创业工作的实践,从研究问题的角度,浅析和探讨工会促进就业创业工作的基本路径。

一、劳动就业权利是劳动者最基本的合法权利

劳动权利,又称劳动权,在狭义上通常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所享有的获得劳动就业机会并按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取得报酬的权利;在广义上通常与宪法层面的劳动权利是一致的,一般包括上述狭义的劳动权利和与劳动直接相关的其它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2条规定,中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劳动者权利,又称劳工权利,还被简称为“劳权”,是指近现代产业关系中的劳动者(被雇佣者)所享有的、以就业和劳动报酬权利为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和社会权利的总称。它与劳动权利在内涵和外延上有所区别。公民的劳动权利是获得生存权的必要条件。没有劳动权,生存权利也就没有保障。依据中国宪法和法律,公民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 1

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四条还规定了劳动者应享有的知情权。无论是劳动权利还是劳动者权利,都是劳动者最基本的合法权利。

二、工会促进就业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履行法律责任的重要途径。

(一)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工会法》第二条和第六条规定了工会代表职工的利益,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工会必须密切联系职工,听取和反映职工的意见和要求,关心职工的生活,帮助职工解决困难,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代表着部分劳动者(本文所指部分劳动者主要是指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职工群众,包括农民工及农业工人)的合法权益。职工最基本的合法权益之一是劳动就业权,劳动就业是生存之本,是劳动者享有尊严生活的必要保障。因此,维护劳动者的劳动就业权,也就维护了劳动者最基本的生存权。这是从工会法这个专项法律中明确了工会维护职工包括就业权在内的合法权利的基本职责。

(二)促进就业是法律赋予工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九条规定工会及其他社会组织,协助政府开展促进就业工作,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这是从国家促进就业的专项法律中明确了工会促进就业、维护劳动者劳动权利的法律地位问题。

三、影响劳动者劳动权利实现的因素。

就业是劳动者劳动权的直接体现,是劳动权利的实现方式,但它的实现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是劳动力过剩。劳动力供大于求,必然有一部分劳动者失 2

业。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过剩问题将长期存在。我国劳动力过剩问题主要集中在农村,而国家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又使劳动力过剩问题得到进一步加剧。20xx年初出现暂时性的用工慌,并不能改变这一现状。一些媒体惊呼“劳动力短缺时代已经来临”,我们认为这一判断为时尚早。

二是劳动力需求增长缓慢。我国工业化过程还将维持较长时期,第三产业的发展很不充分,从而使得劳动力需求的增长速度较为缓慢,一定时期内无法消化过剩的劳动力。

三是受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大。每一次金融危机的到来,都会引起大量劳动者失业,这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规律性现象。20xx年世界金融危机波及到我国,其沿海地区大量出口加工型企业纷纷停产停工,出现了农民工返乡潮,内陆也出现了经营性裁员现象。

四是劳动者个人因素的影响。包括劳动者的主观意识和个人技能状况等等。如家政服务员,在一些城市非常稀缺,主要是受到个人主观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影响,就业规模扩展缓慢。

五是信息需求不对称的影响。供需信息交流不充分,造成局部区域供需矛盾。

六是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工资报酬、福利待遇、住房、工作时间、卫生安全环境等等,都直接影响着劳动者就业的实现。

四、成都工会促进就业创业的基本思路、工作措施及其效果。 近年来,成都工会围绕市委市政府“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战略和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要求,把就业工作放在工会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在推动就业、稳定就业和促进创业等方面不断开拓创新,探索新的工作方法措 3

施,完善促进机制,效果显著,赢得了广大职工和社会各界的赞誉,成为政府促进就业创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市委、市政府充分肯定,为工会就业创业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一)以机制建设为基础,大力打造工会促进就业创业工作平台。

1、创新帮扶工作站点建设模式,推动工会就业服务平台全域覆盖。成都工会按照市委“统筹城乡、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战略要求,提出了全域帮扶新概念,响亮地提出了“工会组织组建到哪里,帮扶工作就要延伸到哪里”的口号,目前,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帮扶中心、工作站覆盖率已达91.7%,初具工会就业援助工作网络体系,为城乡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就近便捷的就业服务和援助。20xx年,通过帮扶中心和帮扶工作站的就业援助,实现就业达到2342人。

2、实行全面责任制管理,提高帮扶机构就业服务水平。为加强责任管理与监督,成都工会按照帮扶救助工作要做到“第一知情人、第一报告人、第一帮扶人和第一责任人”的要求,建立了责任追究制度。对求职者进行细微管理,实行谁登记、谁跟踪、谁救助的原则,详尽掌握求职者的技能和就业意向,积极进行岗位对接,供需对接,意愿对接。

3、建立激励促进机制,调动区(市)县工会就业帮扶工作积极性。为加强帮扶中心就业服务及工会职介机构的管理,提高就业服务的工作实效,成都市总工会制定了就业服务绩效激励机制。对凡是通过市总帮扶中心申报政府职介补贴成功的,按照政府补贴标准的10%给予经费补助。这一机制的建立,极大地调动了区(市)县工会帮扶中心就业服务工作的积极性,几年来已成 4

功实现就业2000多人,获得政府补贴40多万元,逐步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4、建立工会创业小额贷款促进机制,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成都工会与金融机构合作,建立多级联席会议制度,为有创业意愿、有创业能力的失业人员、农民工和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搭建工会创业小额贷款绿色通道,工会通过贷款贴息补助、担保费补助和创业补助对创业者实施创业援助。三年来,全市工会共发放贷款贴息补助、担保费补助和自主创业补助等创业援助金840万元,推动小额贷款20174万元,建立156个“工会创业就业培训示范基地”、农民工创业园4个,选树培养创业带头人401名,帮助6757人走上创业之路,带动就业42580人。

5、进一步完善困难职工就业帮扶制度,建立健全因人施助、因困施助机制。一是对有劳动能力的就业困难人员提供不少于3次就业援助;二是对有劳动能力无劳动技能的困难人员提供不低于两次免费技能培训;三是对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实施“不挑不选100%就业”的帮扶。

6、建立资金保障机制。一是在创业援助方面规定各区县按照市总拨款金额按比例配套;二是规定各区县工会经费投入维权帮扶资金不低于30%纳入目标进行考核。从制度上建立了资金保障长效机制。

(二)以培训为先导,不断提高劳动者就业竞业的能力。

1、素质培训。近年来成都工会素质培训工作不断延伸,将传统的职工思想文化道德教育延伸到主要以农民工为培训对象的“新市民”素质提升方面,帮助农民工提高适应企业工作所具有的职业道德操守、文化礼仪以及融入城市生活的能力。四年来 5

“新市民”培训已达15万余人。

2、就业培训。采取以树立正确就业观、求职应聘技巧、劳动合同签订、提高求职成功率、就业稳定性为主要培训内容和以企业委托培训、订单式培训、岗前培训等为主的培训方式。成都工会已连续多年开展的“就业转失业人员培训就业特别行动计划”,将培训对象定位于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被征地农民等就业困难人员,与众多劳动用工单位建立“订单式”培训就业合作关系,培训就业率达到87.2%。三年来,共培训21686人,实现就业18913人,深受用工单位和就业困难人员的欢迎。

3、技能培训。主要对象是农民工、被征地农民和下岗失业人员。成都工会制定的“每年1000名技能证书培训三年援助计划”共帮助9297人获得技能等级证书。培训级别以初级为主,兼及中、高级。培训项目主要有计算机、汽车修理美容、家政服务、缝纫、烹饪、物业管理等等。近年来,培训项目围绕农民工家乡创业就业需要,开展了农村新型实用技术培训,如食用菌栽培技术、大棚植物蔬菜种植技术、家畜禽养殖技术、水果、苗木栽植技术和彩叶地被植物扦插技术等等,有的结合地方产业规划发展的需要开展培训,如稻虾混养技术、“郫县豆瓣”制作技术等等。帮助培训对象掌握一技之能,进一步增强竞业就业能力。

4、创业培训。主要开展SYB(创办你的企业)培训,兼及IYB(改善你的企业)培训。工会借力社会培训资源,对有强烈创业意愿、具备创业能力和创业条件的回乡农民工、被征地农民和城镇失业人员开展SYB培训;对创业时间不长,缺乏管理经验的,开展IYB培训,邀请专家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指导,深受创业人员的欢迎。

6

5、家政服务员培训就业工程。为促进城乡充分就业,成都市总工会坚持将家政服务员的培训和就业作为扩大就业渠道的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常年技能培训、技能大赛和星级评定,不断提高家政服务人员的就业能力,不断扩大家政服务从业人员队伍。

(三)以各类活动为载体促进就业。

1、“春送岗位”树品牌。成都工会充分发挥“春送岗位”就业品牌优势,采取独立、横向和纵向联合相结合的方式主办大中型招聘会,既提高了市县两级工会举办大中小型招聘会的能力和社会关注度,又收到了促进就业的明显成效。近年来,成都工会将长期坚持开展的“双送(送岗位、送政策)”下乡活动,与新农村建设、“新市民”教育、农民集中居住区“三新(新家园、新风尚、新生活)教育”活动,以及与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紧密结合起来,使各项活动相得益彰,丰富多彩,参与人众,效果显著,把“春送岗位”活动演绎得更加广泛和深入人心。

2、发挥工、青、妇、残群团组织资源优势。工青妇残每年分别牵头组织一次针对各自服务群体兼及其他群体、体现各自特色的“送温暖就业援助活动”、“大学生圆梦行动”、“巾帼就业援助行动”和 “心系残疾兄弟姐妹就业援助行动”等促进就业招聘活动,取得了资源共享、声势浩大、成绩显著的效果。

3、结合时势需要,组织各类就业援助招聘会。如为减轻地震灾区就业压力,先后开展了“情系灾区促进就业大型招聘会”、“暖冬行动就业援助招聘会”、“共庆祖国华诞共享发展成果就业援助招聘会”等。为应对金融危机造成的农民工返乡潮,成都工会以全总“千万农民工援助行动”为载体,在外出务工较多的县 7

和乡镇举办农民工专场就业援助招聘会,深受返乡农民工欢迎。

(四)稳定就业,促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稳定就业是促进就业的重要环节,是减少失业、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措施。

1.“春暖行动”促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各级工会劳动合同指导员队伍配合劳动部门积极开展以促进和提高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为主要内容的“春暖行动”,深入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建筑业、加工制造业、住宿餐饮业宣传指导。如20xx年共出动人员2119人次,发放资料42.38万份,印发劳动合同示范文本12万份,先后在9726家企业开展劳动合同签订指导工作,涉及农民工22.79万人,共协助推动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22.16万份,其中补签劳动合同2.6万份。

2.工会在特殊时期(20xx年汶川特大地震和金融危机)发起的以不裁员、不降薪为主要内容的“共同要约行动”,唤起社会各界广泛支持和响应,大大减轻了特殊时期社会就业压力,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成都市总工会在促进就业创业工作中虽然做了一些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创新了一些做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反映出规范性有待提高、信息交流性较弱、经费保障及目标管理难以均衡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力度,开拓创新,切实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成都工会促进就业创业工作再上新台阶。

作者简介:郭 强 成都市总工会副主席

杨元凯 成都市总工会保障部部长

8

 

第二篇:关于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现状和对策

关于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现状和对策

朱 云 峰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富民之源。推进“全民创业”是在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下贯彻落实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体现,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致富人民群众的重要途径,更是扩大就业、充分发挥创业促就业倍增效应的重要举措。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和课题组深入到丹阳市云阳镇、界牌镇,京口区健康路街道和社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市技师学院等院校,召开各类座谈会8场次,并结合全局系统开展的“深入千家走访,结对百人创业”主题实践活动,开展问卷调查,全面了解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创业促就业工作开展情况,广泛听取大专院校学生、城乡各类劳动者的创业意愿和创业需求,多方收集社会各界的意见,在分析现状、查找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创业促就业的对策和建议。

一、我市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创业工作,各级劳动 1

关于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现状和对策

保障部门也不断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努力优化创业环境,改进创业服务,积极引导城乡劳动者自主创业,着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

1、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着力提高创业促就业的贡献率。据统计,20xx年——20xx年,全市三年累计扶持城乡劳动者实现创业1.23万人,累计带动就业5.24万人,创业促进就业的倍率达1:4.3。截止20xx年末,全市从业人员总数165.39万人,比上年净增8万人,其中私个经济从业人员净增近7万人,占到净增人数的87.5%。特别是在20xx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6.2万人中,由创业带动新增就业近1.6万人,创业对新增城镇就业的贡献率为25.8%。今年1—3月份,全市扶持成功创业1272人,实现新增城镇就业1.69万人,其中创业带动新增就业4600人,创业贡献率达27.2%,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2、着力培育创业主体,不断提高创业型就业比重。据工商部门统计,近年来全市私个经济就业人数年均增长13.1%,截止20xx年末达56.32万人。今年3月末,全市私营企业2.6万户,从业人员43.33万人,同比分别增长7.86%和4.59%;个体工商户8.7万户,从业人员14.13

关于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现状和对策

万人,分别同比增长 2

3.61%和5.68%。两类经济组织分别以1.62和16.67的乘数创造新增就业岗位,创业型就业比重逐年提高。

关于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现状和对策

关于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现状和对策

3、建立创业激励机制,着力完善创业扶持政策。20xx年,我市率先在全国、全省建立了创业贷款、创业奖励和创业实物补贴等创业扶持创业政策,对自主创业人员给予2-5万元的创业贴息贷款,对大龄失业职工自主创业给予1000至2000元奖励,对就业困难群体从事个体经营的,给予1000元创业实物补贴。此后,又不断充实、调整和完善创业扶持政策,明确了创业培训、创业贷款、创业基地、创业补贴等15条优惠政策。今年,又新增了200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基金,将贷款对象扩大到城乡所有劳动者,并设立1000万元创业扶持资金。据统计,2003—20xx年,通过政策激励,实现创业的人数达2万多人,带动就业达4万多人。

4、扩大创业培训范围,着力提升创业成功率。坚持把创 3

业培训作为扶持创业的关键环节,不断扩大培训范围,创新培训机制、推广创业培训模式,有效提高了创业培训的质量和实效。将免费培训范围从最初的下岗失业人员扩大到被征地农民、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等人员,创业培训领域由城市向农村延伸,培训对象由城镇失业人员向城乡所有劳动者拓展,培训内容由知识型培养向能力塑造型培养转变。据统计,20xx年—20xx年参加创业培训的人数分别为1769人、2400人和5995人,年均增长62% 左右;培训后创业率分别为60%、65%、70%,三年累计有6857人通过培训实现成功创业。

5、拓展创业载体,着力完善创业服务体系。近年来,全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通过规范创业服务标准,加强创业指导、强化创业培训、落实创业政策,全方位提供创业服务。成立创业者协会和创业者联谊会,组织开展创业服务进社区、进乡镇、进校园“三进”活动,将创业服务重心下移,提高了创业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充分利用区域和产业优势,大力推进创业示范园、示范街、示范村建设和创业孵化基地、

关于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现状和对策

创业帮扶安臵点建设,积极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创业载体, 4

努力为城乡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京口区分别建立了“第一楼街”创业园、“滨江创业示范街”和35个创业帮扶安臵点,吸纳创业200多人;润州区七里甸街道投资1050万元,建立创业一条街,吸纳创业100多人;新区丁卯街道建立了

5.5万平方米的工业园区,作为创业孵化基地。

二、我市创业促进就业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领导下,我市创业就业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与周边地区相比,仍然存在创业观念落后、创业意识不强、创业氛围不浓、创业促就业倍增效应没有充分发挥等问题,突出表现为:

1、缺乏统一的组织引导体系。许多先进地区的创业工作实践表明:只有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加强组织引导,才能有效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推进创业工作,浓厚创业氛围,激发创业热情。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在推进全民创业上动了不少脑筋,想了不少办法,也取得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全市上下齐抓共管、合力推进创业的工作格局还未真正形成,部分基层组织对推动全民创业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普遍存在“一般要求多,分类引导少;大会讲得多,实地引导少”的问题。具体来讲:一是组织领导有待加强。目前我市各级已经建立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但创业工作组织领导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区域间创业工作开展不够平衡。二是资源要素有待整合。在推进全民创业上,全市劳动保障、人事、工商、税务、财政、经贸、农林、教育等部门的资源要素整合还不够到位,部门间合力 5

推进创业的工作空间还比较大。三是创业组织层次不高。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和引导,我市民众创业还停在自发式、家族式的创业阶段,创业相对比较零星和分散,没有形成一个区域性的特色创业产业集群和创业链。

2、缺乏积极的自主创业观念。从全市创业氛围上来看,镇江总体上全民自主创业的观念落后,创业动力不足,创业意识不强,创业热情不高。普遍存在打工者多、创业者少。有些人虽有创业的欲望,但缺乏创业的勇气,创业激情不高,不想、不愿去艰苦创业,存在 “怕”的心态、“难”的情绪、“守”的观念。据我们对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和高校毕业生三类重点人群的创业意愿调查:目前我市有创业愿望的下岗失业人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51%、29%和4%。另据调查统计,目前我市与其他周边城市相比,总体创业指数(万人拥有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数)还不高,全市平均创业指数大致在350左右,而民众创业氛围较浓的地区,如丹阳市界牌镇、新桥镇等,平均创业指数也仅为450左右。相对于全民创业较好的温州、台州等浙江城市,全市平均创业指数相差200个点以上,即使创业最好的界牌等地创业指数也相差100个点以上。

3、缺乏活跃的创业要素。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推进创业促进就业上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发挥了一定的激励作用,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执行不到位等原因,部分城乡劳动者对创业的政策还不够了解,扶持政策落实效果不太明显。调查表明,目前我市只有五成以上的城乡劳动 6

者了解和掌握相关创业政策。在成功创业人员中,只有50%的人享受到税收减免,70%的人享受到各项收费减免,27%的人员享受到创业场地扶持。因此造成我市各项创业要素还不够活跃,创业者普遍存在“三缺”现象。一是缺资金。目前大多数下岗失业人员仅靠下岗补贴、失业保险金或打临工来维持生活,保障生活都有一定的困难,筹措创业资金就更难,而一些高校毕业生更是白手起家、空手创业,资金更为缺乏。由于资金的原因,许多有创业愿望的人被挡在创业大门之外。二是缺技术。相当一部分城乡劳动者对市场经济和专业知识掌握得不多、不深,对市场把握不准。而作为我们推进全民创业的重要主体之一的高校毕业生,虽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但普遍缺乏相应的创业知识、创业实践和创业能力,迫切需要各高校开设创业课程,加强创业教育。三是缺项目。部分城乡劳动者虽有创业的冲动和愿望,但找不到合适的创办项目,对一些创业项目也把握不准,以至有钱不敢投,投了收不回,迫切需要创业指导。

4、缺乏配套的创业服务体系。近年来,我市在优化发展环境上有了较大改善,但还缺乏更为健全完善的创业配套服务体系。一是缺乏推进全民创业的部门联动服务机制,对创业促进就业工作认识还不够统一,甚至有的还认为推进创业促进就业是劳动保障部门的事,对开展人性化创业服务往往是喊在嘴上、流于形式,没有形成一个多部门联动,推动创业的服务体系。二是社会中介服务还不发达。在对一些个私经济组织调查中发现,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普遍反映,在 7

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存在融资难、项目选择难、场地落实难等问题,而自身又难以化解和解决,非常希望有相应的社会中介组织和服务机构帮助解决,而目前我市几乎没有这方面的社会化服务机构。三是创业公共服务机制还不够完善。目前我市各级还没有建立相应的创业指导服务机构,尚未形成一个相互贯通的“四级”创业平台服务体系,为城乡创业人员提供开业指导、创业咨询、创业扶持等“一条龙”服务。

三、推进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推动全民创业是实现镇江跨越发展的突破口。坚持把以创业带动就业摆上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突出重要位臵,努力在思想观念上,解决民众想创业、敢创业的问题;在服务环境上,解决促创业、助创业的问题;在组织引导上,解决民众能创业、创成业的问题,引导和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一)加强组织领导,努力把创业促就业的力量“统”起来。浙江等地全民创业的成功经验表明,要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和高涨的创业热情,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是核心,全社会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是关键。要切实加强对创业促就业 工作的组织领导,形成全市上下合力推进全民创业的工作台新格局。一是建立统一的创业促就业组织领导体系。建议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创业促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劳动保障、人事、经贸、财政、税务、工商、银行等部门积极参与。各辖市区和各乡镇(街道)党政组织,成立相应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机构,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创业工作组织领导体系。二是强化创业促就业 8

的部门联动机制。要进一步明确各级各部门抓创业、促就业的工作责任。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牵头抓总;经贸和劳动保障部门具体做好牵头、协调、推进工作;人事、农林等部门做好大学生、农民等人群创业推动和服务工作;财政部门加大创业引导资金投入力度;工商、税务等部门切实落实各项税费减免和场地扶持政策;银行加大创业贷款发放力度,做好各项创业融资服务;高校和各技职校加强创业教育,开设创业课程,建立创业实训基地,积极为在校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环境;其他各部门和社会团体结合各自职能,积极做好创业推动和服务工作。三是完善创业促就业的目标考核体系。各级党委政府每年召开创业就业工作会议,明确各级各部门推进创业促就业的工作目标任务,把提高创业初始成功率、创业稳定率、创业带动就业率等列入重要的考核内容,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同时,加大考核督查力度,及时跟踪各级各部门创业工作开展情况;建立创业促就业工作协调例会制度,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协调解决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四是全面开展结对帮扶创业实践活动。当前,市劳动保障局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组织开展了“深入千家走访,结对百人创业”主题实践活动,重点对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和大中专毕业生等三类重点人群,开展创业培训、创业项目、创业场地、创业贷款、创业政策、创业开办等帮扶措施。实践活动中,我们深感,要在全市真正兴起浓厚的创业氛围,必须要协调动员各级各部门的力量,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建议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像抓结对帮扶脱贫工作一样, 9

抓好结对帮扶创业工作,把结对帮扶创业任务落实到全市各级、各部门,推动全民创业、实现创业促就业。

(二)完善政策体系,努力让创业促进就业的机制“活”起来。进一步完善各项创业扶持政策,不断加大政府对创业工作的投入力度,将创业扶持资金纳入各级财政的年度预算,并逐年增加创业扶持资金。一是建立城乡互通的创业贴息贷款政策。进一步扩大贴息贷款范围,提高贷款额度,将贴息贷款范围扩大到全市所有符合条件的城乡劳动者,农民进城创业的,可以申请创业担保贷款;大中专毕业生和城镇各类劳动者从事涉农项目创业的,也可以申请农民创业担保贷款,实现政府创业贴息贷款“全民化”。同时进一步扩大贷款银行机构数量,增加创业担保贷款资金,适度提高银行担保贷款利率,对所有创业贷款给予全额贴息。二是进一步完善创业奖励政策。提高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奖励标准,对大龄失业人员,统一给予2000元的创业奖励,对其中就业困难群体再给予1000元的创业实物补贴;对初始创业的大中专技职毕业生,给予1000元创业奖励;对进入见习基地实习的高校毕业生,给予每人每月500元的生活费补贴。进一步扩大创业奖励范围,对每招用5名以上就业困难人员的各类企业,给予企业2000元奖励。对高新技术等企业引进高校毕业生,一次性给予企业和大学生个人3000元和1000元补贴。对进入政府设立的孵化基地创业的,给予适当租金补贴。三是完善和落实创业税费减免优惠政策。推进城镇创业扶持政策向大学生延伸,向农村劳动者拓展。对参加创业培训合格的高校 10

毕业生发放《再就业优惠证》,凭证享受税费减免政策。对进城务工农民返乡创办企业的,在土地使用、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扶持,并享受与招商引资企业同等待遇;开办个体工商户的,享受城镇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四是对初始创业者给予劳动保障政策扶持。对初始创业的城乡劳动者,给予社保补贴,允许一次性领取失业保险金;对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各类开办企业,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

(三)着力培育创业主体,努力让创业带动就业的人群“多”起来。一是鼓励干部带头创业。积极鼓励和引导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辞职开展创业活动,并给予一定的创业资助补贴。允许工作满一定年限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可以采取保留工龄或提前退休的办法,开展自主创业。二是积极扶持重点人群创业。重点加大对城镇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和大中专、技职校毕业生三类人群的创业扶持力度。将扶持自主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扩大到高校和技职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群体,实行与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同等的创业扶持政策,加大创业政策、创业融资、创业培训、创业场地、创业指导、创业服务等方面的扶持。三是积极培育创业经济人队伍。采取“公司+农户”或“公司+家庭”的形式,大力发展我市“创业经济人队伍”,积极发动千家万户开展自主创业。大力发展适合千家万户的创业项目,把小生产、小加工引入居民家庭,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创业型城市建设,不断拓展创业空间,大力发展创业专业户、专业村、专业社区, 11

促进全民创业向产业化发展。四是积极引导二次创业。大力推进中小企业发展工程,着力推动个体工商户升级创办私营企业,激励私营企业进入规模以上行列,优先安排财政资金扶持、优先安排公益服务、优先列入融资服务重点;引导本地成长性强的企业进入规模以上行列;加快创新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名牌带动战略,鼓励技术创新,规模扩张,外向开拓,做大做强。

(四)强化创业培训,努力让创业带动就业的能力“强”起来。坚持量质并重,不断扩大培训范围,健全培训体系,提高创业培训合格率、成功创业率和稳定经营率,形成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促就业的良性机制。一是强化基地建设,健全培训体系。在进一步加强现有创业培训基地建设基础上,重点认定一批县级、乡镇(街道)级创业培训基地,形成覆盖城乡的创业培训体系。加快建立创业培训服务专门组织,定期组织创业培训教师开展研讨交流、观摩教学等活动,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和能力水平。二是拓展培训内涵,提高培训质量。大力推广使用SYB(创办你的企业)培训模式,加快本土化进程,采用案例剖析、企业家现身说法、创业实训等方式,切实提高创业培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增强创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积极拓展创业培训内涵,对已开业的创业者,继续提供IYB(改善你的企业)、EYB(扩大你的企业)培训。三是创新培训形式,提升培训效果。在做好城乡劳动者创业培训的同时,积极开展送培训进院校活动,为在校大学生开展创业培训,提升在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积极 12

实施技职校毕业生特别创业教育计划,充分发挥技职校学生技术专长,开展创业教育,增设创业培训课程,加强创业引导,建立学校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场所,提高创业能力,力争通过努力,使我市技师学院毕业生创业率达10%以上。

(五)强化创业服务,努力让创业促进就业的环境“优”起来。进一步完善创业公共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全市创业环境充分发掘广大民众的创业潜能。一是积极推进创业型城市建设。建立推进创业型城市组织体系和目标考核体系,把全员创业活动指数、创业活动对就业的贡献率、创业活动对企业成长的贡献率、创业环境满意度等,作为创建创业型城市的主要标准,努力在全市营造各级党委政府抓创业、社会组织支持创业、广大民众积极投身创业的良好环境。二是建立四级创业服务平台。依托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成立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在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增设街道(乡镇)创业服务所和社区(村)创业服务站,免费为城乡创业人员提供开业指导、创业咨询、创业扶持等“一条龙”服务。三是加强创业示范点建设。在全市各辖市区大力推进创业示范点建设,在全市着力打造一批创业示范园、创业示范街、创业示范村,形成市区有创业园、街道有创业街、社区有创业基地的创业孵化新格局。

(六)浓厚创业氛围,努力让创业带动就业的热情“高”起来。加大创业宣传,营造舆论氛围,树立创业典型,努力激发广大民众的创业热情。一是积极塑造创业典型。每年总 13

结和推出一批各类成功创业典型,着力培育百名创业典型,扶持千名劳动者成功创业,带动万人以上就业。开展创业明星评选活动,并给予政府表彰和奖励,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二是加大舆论宣传。通过各种媒体,运用各种形式,采取各种手段,大张旗鼓地开展创业宣传。开设镇江创业网站,作为宣传创业、引导创业的重要信息载体。组织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创业主题宣传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创业者最光荣、纳税人最光荣”的社会舆论氛围。三是积极打造镇江创业文化。塑造全新的创业文化,形成具有镇江特色的创业文化,激发全民的创业热情,增强全社会的创业动力,使创业真正成为全市人民的自觉行为。

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