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预算与部门决算对比分析

部门预算与部门决算对比分析

崇阳县国库股

部门预算是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及其行使职能的需要,由基层预算单位编制,逐级上报、审核、汇总,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提交立法机关依法批准的涵盖部门各项收支的综合财政计划。主要包括:收入、基本支出和项目预算等内容。通俗地讲,部门预算就是一个部门一本预算。在我国部门预算改革中所谓的“部门”具有特定含义,它是指那些与财政直接发生经费领拔关系的一级预算会计单位。具体而言,根据中央政府部门预算改革中有关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试行单位范围的说明,部门预算改革中所指“部门”应包括三类:一是开支行政管理费的部门,包括了人大、政协、政府机关、共 产 党机关、民主党派机关、社团机关;二是公检法司部门;三是依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如气象局、地震局等;部门决算是指全面反映各部门(单位)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的综合财务报告。近年来,我国部门决算编审工作不断改进和完善,已将预算单位的全部收支及资产负债情况全部纳入部门决算编报范围,并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部门决算报表体系和编审工作流程。部门决算数据是分析预测社会事业发展和编制部门预算的重要依据。通过对决算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能够揭示单位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及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方面的问题,从而加强和改进财政财务管理,形成“预算→决算→预算规范”的预算管理链,建立部门决算与部门预算相互反映、互为依据、相互促进的有效机制。

一、部门预算和部门决算的区别与联系

两者的区别:

1、两者的含义不同。国家预算是指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国家决算是指上一年度国家预算实际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

2.地位和作用不同。国家预算包括财政收入与支出,是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财政分配的起始阶段,是国家财政的主要环节。预算是政府对财政收支的计划安排,对预算的执行就是财政收入的筹集过程和财政支出的使用过程。国家预算需要经过国家权力机关的审批后方能生效,而经过审批的国家预算方案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我国每年的财政收支计划都是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批后开始实施的。因此,国家预算体现着国家权力机关和全体人民对政府活动的制约和监督;预算可以对财政收入与支出加以控制,以实现国家职能。而决算是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财政分配过程的终结阶段,它可以检验预算的科学性,检查预算的完成情况,总结一年经济工作的得失成败。

二者的联系:

国家预算和决算共同构成了国家财政分配的全过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都可以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预算是决算的前提,决算又是对预算的检验和评价,二者相辅相成。

二、部门决算与部门预算对比性的意义

编制部门预算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预算编制方法。编制部门预算是贯彻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方针的客观需要,有利于人大对财政预算的审查和监督,有利于预算的公平、公正、公开,有利于强化预算观念,提高预算管理水平。部门决算是国家预算体系运行结果的年终反馈,是财政部门、上级主管部门和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制定政策、管理与监督预算执行过程、编制下年度

政府预算及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信息依据。部门决算与部门预算的对比一方面反映了部门预算编制是否合理;另一方面反映了部门预算的执行情况。在各单位的具体实践中,部门决算与部门预算存在较大的差异,可比性较差,表现在两个方面,有的是总体收支差异较大,有的总体收支差异不大,但明细项目差异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三、部门预算与部门决算对比缺失性的原因分析

1、财政部门的原因。一是财政与部门间的关系难以理顺。主要表现在:部门预算是以部门为主的“被动”预算。我国目前的部门预算主要是依靠部门来编制的,财政部门只是在部门上报预算的基础上,根据财力状况酌情砍压,最终汇总编制财政总预算;二是部门预算的财权冲突问题。主要表现在:预算外资金未全部纳入部门预算的现象大量存在;财政部门内部资金分配权分割。目前部门预算资金分配权仍然落实在内部各职能部门手中,实行对口分配,分管业务处(科)室站在各自不同的角度,为分管部门争资金、争项目;三是事业单位退出机制不畅。主要表现在:最典型的就是目前各地普遍存在的“差额改全额”的现象。在以前收费、罚款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时期,各地增设了很多依赖收费生存的事业单位,这些单位可以说是“因费而生”。随着国家对收费项目的清理、取消,很多赖此生存的事业单位失去了经费来源,这些“因费而生”的单位本应“清费而灭”,却借取消收费之机改成了财政全额拨款单位;四是部门预算的透明度不高,公众参与度较低。表现在:公众对预算的了解,只有报纸登载的财政预算报告,其他所有政府或部门预算数据、决策过程对普通公众而言,几乎都属于机密范畴,公众无法参与;五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与部门预算改革不相适应。表现在:现行预算会计制度无法为部门预算编制提供准确的会

计信息。由于我国的预算会计主要侧重于财政资金的收支核算,对各单位占用的大量长期资产关注不够,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核算中存在的账目不实、价值虚增等问题,不能真实、完整反映各部门占用的经济资源及使用情况,无法为编制部门预算提供清楚的“家底”;传统的收付实现制会计无法核算和反映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情况,提供公共部门的绩效考核指标,迫切要求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2、预算编制单位的自身原因。 一是某些基层编制单位领导对预算重视不够。表现在:有些单位领导对预算的严肃性认识不够,认为填报预算就是凑数字,随意编制预算;有些单位则为了从财政部门要到钱,虚列支出,把国家预算资金从国库里套出来。年终编制决算报告时,有的出现较大差异的单位为了数字好看,随意调节数字。通过这种方式编制出来的预、决算的可比性无从谈起;二是具体预算编制人员不依法办事,随意拼凑数字。表现在:有的财务人员没有严格依照《预算法》、《会计法》等法律的规定办事,编制预算时马马虎虎或者完全按照单位领导的意图捏造数据;编制决算时为了通过财政部门的审核,违背真实情况拼凑数字,单位领导提起笔来就签字上报;三是预算单位报告不够及时,与财政部门沟通不够主动。表现在:由于国家政策的变化,有些预算编制单位在年度内事权变动较大,有些单位出现突发状况,专项资金无法及时到位只能由其他经费中暂时先支出而又未及时向财政部门报告。

四、部门决算与部门预算衔接分析

目前,部门决算和部门预算可比性较差,在报表的形式上,决算与预算不统一,决算不能准确地反映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起不到检验预算编制水平和执行情况的作用,不能有效地成为编制以后年度预算的依据。

1、衔接现状

一是部门决算随着科学化精细化改革的推进不断改进,报表内容涵盖量越来越大、越来越精细化,但与部门预算的对比衔接一直未得到有效关注。近年来,部门决算报表的编制内容和编制格式都在不断发生变化。

二是部门决算编报前的数据核实过程,预算数据未纳入核实。目前,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省级以上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管理均已实行零余额管理。各单位年终决算之前,应首先与上级主管部门核对国库拨款数,主要有:财政拨款收、支、余核实,国库集中支付核实,国库授权支付核实,国库结余资金核实。其次,从财经法规和会计制度入手,核实财务管理是否符合国家财经法规,会计科目的使用是否准确;核实工资支出是否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规定;人员、机构和编制数核实;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与上缴财政专户数核实;当年决算的年初数与上年财政批复决算的年末数一致性核实。在以上信息和数据的核对当中,均忽略了部门决算数据与部门预算数据的核对,没有将部门决算的收入、支出项目与当年的预算数一一核对。

三是重视决算报表数据,而财务报告分析说明及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不到位。完整的部门决算应该包括部门决算报表、决算说明书及财务分析报告三部分。决算说明书是对部门决算报表的详细说明和补充解释,包括单位总体概况、收入完成情况、支出执行情况、专项经费使用情况,针对收支结构及所占比例进行说明,对其他收入、其他支出所涵盖的内容要详细解释。财务分析报告是根据部门决算报表和部门预算报表的数字,分析全年预算的完成情况,对于超预算的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进行细致分析,查找原因;对于没有完成预算的项目支出,要认真追究根源,是立项有误、预算不准,还是计划变更、执行不够。

2、衔接不到位原因

一是会计帐套管理不到位。现有的会计帐套管理,大多没有和预算控制体系建立起即时对照关系,造成部门决算与部门预算脱节。目前单位会计账目的具体核算中,多数的财务软

件没有通过会计科目进行预算控制的功能,导致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二者间不能建立起即时的关联对照关系,目级科目的超支和结余很难从日常的账务处理过程中直接反映出来。这种情况下,预算执行情况就需要预算控制人员或财务人员及时根据会计帐表结合全年预算数分析掌握,对领导做出反馈。而做到这些,要求相关人员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同时具有一定的业务能力。在目前情况下,有些单位做到这些有一定难度。预算要按科目编报、核算不能按科目控制、决算又要按科目上报,使得预算、核算、决算不能很好地衔接。

二是预算编制与预算执不到位。预算编制部门将下达预算时,与预算执行部门衔接沟通不够,使批复预算与单位内部预算分配不完全衔接,造成预算执行过程出现偏差目前,我们上报的部门决算和部门预算都是按照财政部规定的目级科目进行编报,单位内部预算分配是根据事业发展和工作需要,将财政批复的预算,切块分解到各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根据各自的工作计划,执行预算。在进行单位内部预算分配时,有些单位未完全按照批复的预算完全分割或在分割过程与预算执行部门的衔接沟通不够,造成预算执行困难,使预算执行出现偏差。

五、如何增强部门决算与部门预算衔接对比的对策

1、改革报表体系、建立考评体系。为更准确地加强财政拨款支出明细数据的反映,提高决算数据的分析利用,建议主管部门改革部门预算和部门决算报表体系,在报表中适当增设有关部门决算和预算可比性的表页;建立预算执行考评体系,确定重点目级项目进行对比分析。对重点项目,如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等通过横向和纵向的预算执行率进行考核。随着当前“三公”经费控制列入财政监管范围,因此将“三公”经费支出数据结合国家政策及预算数据加以对比分析更应是一个考核的重点。

2、规范编制程序、增强简化编报。一是适当提前预算编制时间;二是简化编报程序。目前从中央到地方普遍实行“二上二下”的编制方法,各地可以结合当地实际,适当简化编报程序,比如可以变通实行“两上一下”或“一上一下”的程序。

3、把握部门关系、增强主动透明。一是财政部门在全面掌握部门资源和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增加预算编制的主动性;二是预算编制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提高项目安排的透明度。

4、加强建章立制、增强公平透明。部门预算要体现公平、透明的原则。对于单位的经常性支出,要通过建立科学的定员定额体系,以实现预算分配的标准化;对单位的项目支出,要通过填报项目文本、建立项目库和科学论证,采用择优排序的方法确定必保项目和备选项目。预算报告要对公众公开,让公众及时了解政府的预算政策和资金去向,建立健全公众对预算程序的参与制度。

7.加强领导重视、树立预算意识。编制预算时实事求是,谨慎负责,科学合理地预测,预算一经批复,单位财政运行就以预算为准,不得随意突破。

 

第二篇:部门决算与部门预算比较分析

部门决算与部门预算对比性缺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时间:2010-11-20 14:18:02 来源: 作者:

一、部门决算与部门预算对比性的意义

编制部门预算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预算编制方法。编制部门预算是贯彻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方针的客观需要,有利于人大对财政预算的审查和监督,有利于预算的公平、公正、公开,有利于强化预算观念,提高预算管理水平。部门决算是国家预算体系运行结果的年终反馈,是财政部门、上级主管部门和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制定政策、管理与监督预算执行过程、编制下年度政府预算及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信息依据。部门决算与部门预算的对比一方面反映了部门预算编制是否合理;另一方面反映了部门预算的执行情况。

在各单位的具体实践中,部门决算与部门预算存在较大的差异,可比性较差,表现在两个方面,有的是总体收支差异较大,有的总体收支差异不大,但明细项目差异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二、部门决算与部门预算对比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造成决算与预算不配比主要是由于财政部门与基层编制单位两方面因素引起的。

(一)财政部门的原因。

1.财政与部门间的关系难以理顺。

(1)部门预算是以部门为主的“被动”预算。我国目前的部门预算主要是依靠部门来编制的,财政部门只是在部门上报预算的基础上,根据财力状况酌情砍压,最终汇总编制财政总预算。

(2)部门预算的财权冲突问题。一是预算外资金未全部纳入部门预算的现象大量存在;二是目前多个部门拥有预算分配权,财政部门很难从整体上对一个部门的预算进行掌握和控制;三是财政部门内部资金分配权分割。目前部门预算资金分配权仍然落实在内部各职能部门手中,实行对口分配,分管业务处(科)室站在各自不同的角度,为分管部门争资金、争项目。

(3)事业单位退出机制不畅。最典型的就是目前各地普遍存在的“差额改全额”的现象。在以前收费、罚款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时期,各地增设了很多依赖收费生存的事业单位,这些单位可以说是“因费而生”。随着国家对收费项目的清理、取消,很多赖此生存的事业单位失去了经费来源,这些“因费而生”的单位本应“清费而灭”,却借取消收费之机改成了财政全额拨款单位。

2.缺乏部门预算编制的监督和绩效考核机制。

(1)人大对部门预算的监督流于形式。目前人大审议部门预算的时间很短,在如此仓促的时间内,要想认真、逐项地审议部门预算很难做到,只能对预算进行总体性、一般性审查,最终流于形式。

(2)部门预算执行出现法律空档。我国一直实行历年制预算年度(每年1月1日至同年12月31日),而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要待3月份以后举行的各级人代会审批,一年中有1/4的时间实际上没有预算,不仅冲击了预算的正常进行,而且使部门预算的严肃性大打折扣。

(3)部门预算的透明度不高,公众参与度较低。目前,公众对预算的了解,只有报纸登载的财政预算报告,其他所有政府或部门预算数据、决策过程对普通公众而言,几乎都属于机密范畴,公众无法参与。

(4)没有建立对部门预算编制质量和项目绩效的考核机制。尽管部门预算改革在全国各级广泛推开,但部门预算的编制质量如何,部门决算同年初部门预算的差异程度有多大,没有人对此进行详细考究。同时,部门预算特别是项目支出预算尚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绩效考评、追踪问效机制,在具体编制过程中,由于项目缺乏可比性,可行性论证也不够充分,难以做到分轻重缓急排列次序。

3.科学的定额标准体系尚未建立。

(1)现行的定额标准仍然具有“基数法”的痕迹。现行的定额是在承认部门和单位以前年度支出事实的基础上,根据历年的决算数据倒推出来的。这样的定额,将传统功能预算下的部门间苦乐不均的状况给予延续,承认了以前不公平的部门间支出水平,无法真实反映部门单位的职能大小和权责轻重。

(2)很难确立科学的定额标准体系。一方面为了使定额标准更加接近单位的实际情况,与定额直接相关的部门单位分类分档应该越细越好,但分类分档越细也就失去了确立定额标准的目的,定额标准涵盖的范围过窄,预算分配的公平性也很难得到体现;另一方面,如果过分强调预算定额的统一,对部门职能的特殊性考虑不够,又不利于部门工作开展和积极性的发挥。

4.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与部门预算改革不相适应。

(1)现行预算会计制度无法为部门预算编制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由于我国的预算会计主要侧重于财政资金的收支核算,对各单位占用的大量长期资产关注不够,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核算中存在的账目不实、价值虚增等问题,不能真实、完整反映各部门占用的经济资源及使用情况,无法为编制部门预算提供清楚的“家底”。

(2)现代预算编制由过去的“投入法”改为“产出法”,强调部门所提供服务的效果和效率。对部门进行绩效管理最终还是要归于对部门预算的绩效评估、衡量和追踪上。传统的收付实现制会计无法核算和反映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情况,提供公共部门的绩效考核指标,迫切要求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二)预算编制单位的自身原因。

1.某些基层编制单位领导对预算重视不够。有些单位领导对预算的严肃性认识不够,认为填报预算就是凑数字,随意编制预算;有些单位则为了从财政部门要到钱,虚列支出,把国家预算资金从国库里套出来。年终编制决算报告时,有的出现较大差异的单位为了数字好看,随意调节数字。通过这种方式编制出来的预、决算的可比性无从谈起。

2.具体预算编制人员不依法办事,随意拼凑数字。有的财务人员没有严格依照《预算法》、《会计法》等法律的规定办事,编制预算时马马虎虎或者完全按照单位领导的意图捏造数据;编制决算时为了通过财政部门的审核,违背真实情况拼凑数字,单位领导提起笔来就签字上报。

3.预算单位报告不够及时,与财政部门沟通不够主动。由于国家政策的变化,有些预算编制单位在年度内事权变动较大,有些单位出现突发状况,专项资金无法及时到位只能由其他经费中暂时先支出而又未及时向财政部门报告。

三、如何增强部门决算与部门预算的对比性

1.规范预算编制程序。一是适当提前预算编制时间;二是简化编报程序。目前从中央到地方普遍实行“二上二下”的编制方法,各地可以结合当地实际,适当简化编报程序,比如可以变通实行“两上一下”或“一上一下”的程序。

2.注意把握财政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一是财政部门在全面掌握部门资源和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增加预算编制的主动性;二是预算编制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提高项目安排的透明度。

3.加强建章立制,增强预算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推进政务公开和依法理财工作。部门预算要体现公平、透明的原则。对于单位的经常性支出,要通过建立科学的定员定额体系,以实现预算分配的标准化;对单位的项目支出,要通过填报项目文本、建立项目库和科学论证,采用择优排序的方法确定必保项目和备选项目。预算报告要对公众公开,让公众及时了解政府的预算政策和资金去向,建立健全公众对预算程序的参与制度。

4.建立健全人大预算审查制度。首先要设立专司预算审查的专门委员会。目前中央及部分地方人大已经在财经委员会下设立了预算委员会,这对于加强预算审查、强化预算约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考虑到预算审查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应将具有相关素质的专业人员吸收进入预算委员会。

5.完善定员定额标准。制定定员定额标准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财力与行政事业发展相结合。定

员定额的制定既要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维持机构正常运转的资金需求,也要建立在较为可靠的财力基础上;二是公平公正原则。结合部门的实际情况,合理划分部门单位的类档,既考虑到各部门单位的个性,适当拉开类档差距,也要考虑其共性,避免引起各部门单位的攀比和抵触情绪;三是同步考虑部门的特殊性,部门的特殊业务支出可以制定较高的定额。

6.建立健全部门预算绩效考评制度。对预算的执行过程和完成结果实行全面的追踪问效,不断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在项目申报阶段,在部门评审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财政委托评审的范围,以保障项目确实必需、可行;在项目执行阶段,要对项目进程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对阶段性成果进行考核评价;在项目完成阶段,项目单位要及时组织验收和总结;财政部门定期或专项考核,并将绩效考评结果记入项目库,作为以后年度安排立项的参考,促使预算资金真正从“重分配”向“重管理”转变。

6.完善各项配套措施。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改革包括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改革预算编制方法,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实行部门预算解决的是预算的统一性、完整性和严肃性问题,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解决的是资金调度的灵活性和效益性问题,政府采购解决的是资金使用的公开性和透明性问题,这三个部分相辅相成,只有配套联动,共同推进,才能取得预期的改革效果。

7.基层编制单位领导重视,树立预算意识。编制预算时实事求是,谨慎负责,科学合理地预测,预算一经批复,单位财政运行就以预算为准,不得随意突破。

部门预算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推动部门预算的发展,一方面需要财政部门加大对部门预算编制工作的宣传,并根据客观情况制定科学的立项标准体系;另一方面也需要各预算部门提高对部门预算编制工作的认识,增强预算编制的严肃性。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各部门多方面的努力,需要其他财政改革措施的不断深入,才能使部门预算制度日趋完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