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国际总结的10条最具哲理的话

商代国际总结的10条最具哲理的话

1.过去是一种羁绊,亦是一种力量。再美好的,再伤痛的,都沉淀在过去中了,只剩下一些隐约的残片,挂在那孤独的心空。不要沉迷过去,不要害怕未来,奋斗的路上,不要拒绝改变。不要说不在乎结果,没有谁不希望自己的爱能得到回应,没有谁不希望自己的爱会开花结果。

2.有时我也会难过,只是骄傲不让我说。生命若歌,起伏跌宕,声起声落,我们来到世间就是要面临各种患难。没有一定的毅力是很难承受人生的磨难的。我坚持,无论有多绝望,无论有多悲哀,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对自己说,这个世界很好,很强大。要坚信,你是一个勇敢的人。因为你还活着,活着,就要继续前进。

3.请你一定要相信自己,一定要接受、喜欢自己的样子,只有这样你才能快乐起来。人生是一场体验。一个人,若思想通透了,行事就会通达,内心就会通泰,有欲而不执着于欲,有求而不拘泥于求,活得洒脱,活得自在。活得平和的人,心底踏实安详,云过天更蓝,船行水更幽。

4.勇敢做自己,永远不会太迟。过去只是经历,现在是尝试,未来才是期待。向前看是梦想和目标;向后看是检验和修正。有多少事,如果当初回头看看,就会做得更好;有多少人,如果能回头一看,可以免去多少错误和遗憾。回头其实身后也写着前方的路。你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完。别把人生想的太难。

5.对所有创业者来说,永远告诉自己一句话:从创业的第一天起,你每天要面对的是困难和失败,而不是成功。我最困难的时候还没有到,但那一天一定会到。困难是不能躲避的,也不能让别人替你去扛,任何困难都必须你自己去面对。

6.生命原是要不断地受伤,不断地复原,不断地创造,不断地被创造的。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东西,烦恼和痛苦也是如此,因为生活不会停顿。

7.不用羨慕別人,因为你不知道你下一秒会获得多少。我们生命中出现的所有课题,都是为了唤醒,我相信这个世界上一定会有一个你爱的人,他会穿越这个世间汹涌的人群,一一地走过他们,捧着满腔的热和沉甸甸的爱。走向你,抓紧你。你要等。

8.人生如戏,演技全靠你自己,无论杯具,洗具或餐具,都是你自己定的。也许,风雨过后没有期待已久的彩虹。也许,努力过后没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可毕竟我们都曾努力过。或许,彩虹已不远,回报也在前方不远处等着你。请认真过好每一天,相信明天会更好。

9.江山明月本无常主,得闲便是主人。一切如风,只能感受与分享,却无法握在手心。人生,沧海一粟;时光,看不到尽头。生命有限,当及时行乐。乐,无需家财万贯,不必香车美酒,也不用高官厚禄。多少帝王的宝藏,在人世间流转,而人早已为尘埃。花为悦己者开,月为心闲者明,看淡者自得其乐。

10.人生的堕落,不是批发的,而是零售的。人心的窳败,不是突发的,而是渐进的。芊绵之树上掉下的一片枯叶,可能意味着这棵大树生命的结束。心灵之泉中减少的一点善念,可能意味着这个人性毁灭的开始。

 

第二篇:哲理总结

哲学前言及第一课世界观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前言

一、相关概念: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2、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3、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几对关系:

1、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

1、含义和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是研究世界某一特定领域事物运动规律的科学,哲学是研究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学说。

2、任务不同。具体科学是揭示世界某一特定领域的特殊规律,哲学是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3、作用不同。具体科学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方法指导,哲学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方法论指导。

联系:

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2、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

3、从实质上看,二者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区别:

世界观是人自发形成的,几乎人人都有世界观,但往往是零散的,朴素的,缺乏理论论证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联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是哲学的基础,没有世界观就没有哲学。二者不可分割。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区别:

1、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2、回答的问题不同。世界观回答的是世界是什么,世界怎么样,人与世界的关系等问题。方法论是回答人们怎样认识世界和怎样改造世界的问题。

联系:

1、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

第一课 唯物论

1、自然界客观性

世界观原理: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天体按自然界固有的规律形成与变化;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人的产生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从人们利用自然物来看,其根本前提是自然物的客观存在,是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和规律;从改造自然物来看,人类改造自然物只是改变了自然物的具体形态,是自然物人工化,但自然物人工化的基础和前提是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人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体现了人的本质能力,但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简言之,就是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与之和谐相处。)

2、社会的客观性

世界观原理: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是客观的。(首先,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次,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再次,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方法论要求:承认社会的客观性,按照社会规律办事。

3、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世界观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做物质,指明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客观的)。 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4、物质决定意识

世界观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来看,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和本质来看,意识根源于客观存在),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5、意识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世界观原理:意识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具有有限性(在一定时期内,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世界上仍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和无限性(就整个人类社会而言,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被认识的事物)。

方法论要求:从客观条件和自身认识能力出发来认识事物,同时,相信人类的认识能力,把认识不断向前推进。

6、意识的选择性(仁智之见)

世界观原理:意识对客观事物进行反映,角度不同,结论不同,但都正确,即仁智之见。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发散思维。

7、意识的差异性(正误之别)

世界观原理:由于客观方面(从根本上说是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

2

与深度的制约)和主观方面的原因(第一,立场不同;第二,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第三,知识构成不同),人们对同一事物会做出不同性质的反映,即正误之别。

方法论要求:客观方面,我们应当从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出发,主观方面,我们要着重从主观方面努力,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8、意识具有反作用

世界观原理:物质决定意识,同时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要求: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前提下,一定要重视意识的反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9、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

世界观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不仅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而且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主观主义;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哲理名言俗语

爱因斯坦:“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哲学以各门科学为基础,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

费尔巴哈:“自然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只要我们读它,就可以认识它。”(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

激情是吹动船帆的风,没有风船就不能行驶;激情是工作的动力,没有动力,工作就难有起色。(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培根:“灰心生失望,失望生动摇,动摇生失败。”(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按图索骥(教条主义)

孔子:“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客观唯心主义)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客观唯心主义)

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主观唯心主义)

万物皆被于我(主观唯心主义)

题西林壁 潍县署中画竹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立场不同,就会得人们观察事物立场不同,就会得出不同性质的到不同的正确结论。 结论,我们要正确认识事物首先站在人民的根 本利益的立场上。

3

第二课原理方法论总结

1、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观原理: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从横向看,它与“四面八方”的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从纵向看,它处于“前后相继”的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 方法论要求:承认联系的普遍性,坚持用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

世界观原理:事物的联系的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要求:要承认联系的客观性,既不否定联系,又不臆造联系。

3、联系的可变性

世界观原理: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方法论要求:正确认识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的前提下,可以改变某些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从而达到目的。

4、因果联系

世界观原理: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联系,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方法论要求: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善于总结、善于反思找原因。

方法论意义: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对某一事物应当作为结果看待,探究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善于从某一行动的后果中分析其原因,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利于发扬成绩,避免重犯同类性质的错误)。

5、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世界观原理:A事物的各内在部分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是整体;构成事物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及发展全过程的各个阶段是部分。

B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a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部分处于从属地位。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有时整体具有的功能部分也有,只是由于结构的不同会有大小之分。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b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第一,二者不可分割(整体有部分构成,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离开整体就不再具有部分的功能)。第二,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会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会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第三,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优化结构,是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世界观原理: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 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4

方法论要求:要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不能静止的看问题,坚持物质和运动的统一。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或离开物质谈运动的错误做法。

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世界观原理: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8、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世界观原理: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变化发展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明确事物出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9、规律的客观性

世界观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规律具有不可抗拒性。

方法论要求: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10、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世界观原理: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也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

方法论要求: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哲理名言俗语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唇亡齿寒(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无风不起浪,有水才行船(因果联系)

民谣:“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因果联系,互为因果)

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坚持了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

克拉底鲁:“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承认了绝对运动,否定了相对静止) 琴诗(宋 苏轼) 戏为六绝句(唐 杜甫)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5

第三课原理方法论总结

1、对立统一

世界观原理: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 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始终不可分割的。

方法论要求:要一分为二、全面看问题;要学会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反对:片面看问题;割裂对立统一关系,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

2.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世界观原理:矛盾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即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有条件的。

方法论要求: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有利的方向转化。

反对:把矛盾双方的转化看作是虚幻的、任意的,否认了转化的条件性,是错误的。

3、矛盾客观性

世界观原理:矛盾是客观的,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既不会因为人们否认它、回避它而消失,也不会因为人们任意夸大或缩小它而改变。

方法论要求:敢于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反对:害怕矛盾,回避和掩盖矛盾。

4、矛盾普遍性

世界观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揭露矛盾,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反对:反对片面地看问题的观点,一点论,绝对化。

5、矛盾的特殊性

世界观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同一事物矛盾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各不相同;矛盾的每一个侧面也各不相同。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反对:反对不对事物作具体分析,搞形而上学的“一风吹”、“一刀切”。

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世界观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二者又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起来,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认识事物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还要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

6

反对:反对割裂二者关系的形而上学观点,只看到事物的普遍性,看不到特殊性,则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别;只看事物的特殊性而否认普遍性,则看不到事物之间的联系。

7、主、次矛盾辩证关系

世界观原理:主次矛盾互相依赖、互相联系。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和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反对:反对主、次不分,平均用力,“眉毛胡子一把抓”;或者只抓一点不及其余“单打一”的错误观点。

8、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观原理: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规定着事物的性质;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影响。在一定条件下,二者相互转化,主次方面转化了,事物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反对:把矛盾双方同等看待,不分主次,抓不住事物的主流、分不清事物的性质;颠倒主次,混淆事物的性质。

9、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原理

世界观原理: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反对:反对离开两点谈重点的 “一点论”和离开重点谈两点、主次不分的均衡论。

第四课原理方法论总结

1、内外因关系 (事物发展的原因)

世界观原理: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坚持内外因相结合,充分重视内因,不能忽视外因,对外因作一分为二的分析。

反对:颠倒内外因作用;片面看待内外因的作用,把二者割裂开来的形而上学观点。

2、量、质互变 (事物发展的状态)

世界观原理: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在新质的基础上,又会开始新的量变,再一次引起新的质变,如此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促成飞跃;重视量的积累,还要优化结构。 反对:反对不顾分寸、盲目乱干;反对瞻前顾后,贻误时机;反对忽视量的积累和结构优化。

7

3、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 (事物发展的趋势)

世界观原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同时准备走曲折的路。

反对:反对盲目乐观,对困难估计不足或悲观失望,对前途失去信心。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根本观点)

世界观原理: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不论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反对形而上学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概念原理

8

第五课哲理总结

1、人的主观能动性

世界观原理: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包括三个方面:想、做、精神状态。 方法论要求:充分而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要求尊重规律正视条件,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反对:割裂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唯心主义观、形而上学观。

2、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观原理:第一:客观规律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第二: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也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要求:人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3、条件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观原理:第一:客观条件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一定的客观条件也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第二:客观条件虽然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却又给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广阔余地。尊重和利用客观条件,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方法论要求:正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条件的前提和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有利条件。

4、认识的根本任务

世界观原理:经过感性认识上升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现象和本质的区别看,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认识的程度和水平看,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认识的作用看,正确的理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方法论要求:要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自觉性。

反对:只看现象不看本质或以现象代替本质,导致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要么一无所获,要么事与愿违。

5、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原理

世界观原理: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事物个别多变的东西,可以由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联系在于:二者紧密相联,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认识现象有助于认识本质和规律。

方法论要求:既要承认现象与本质的区别,也要看到二者的联系,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反对:只看现象不看本质;以现象代表本质;看不到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否认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6、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原理

世界观原理: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可以凭借感觉器官直接获得的,是较为肤浅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只能通过理性思维才能获得,相对于感性认识来说更深刻更正确更可靠。联系:二者都是认识,形式都是主观的,内容都是客观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方法论要求: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要自觉地把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

9

反对:浅尝辄止,满足于感性认识,不能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7、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原理

世界观原理:由于真理和科学理论的性质是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规律的正确反映,决定了它能够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方法论要求:自觉追求真理,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

反对:克服错误思想意识的影响,与错误理论、谬误进行坚决的斗争。

8、创造两个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

世界观原理:要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两个必要条件:第一,前提是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关键是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方法论要求: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付出艰辛劳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积累感性材料;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反对:不肯付出艰辛劳动进行积累;不肯开动脑筋浅尝辄止。

9、认识随实践不断发展的原理

世界观原理: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而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深度上认识要不断深化,广度上认识要不断扩展,进程上认识要不断向前推移,总之,认识要不断向前发展。

方法论要求:要求深化、扩展、推移认识(发展认识),实现理论创新。

反对:把认识凝固化、僵化的观点。

10、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原理

世界观原理: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过程;综合就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过程;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是密不可分的,其核心是矛盾分析法。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进行综合。

反对:只分不联,或简单机械相加、忽视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孤立片面看问题的形而上学错误。

10、为什么要培养创新意识原理(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

世界观原理:

(1)含义:创新即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2)背景:21世界是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

(3)目的作用: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4)当今形势:世界出现多极化发展趋势,国际上各种力量正在重新分化组合,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较量;我国也正在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创新则不能发展,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5)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6)所以,青少年学生要及早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便将来为我国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0

方法论要求:自觉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反对:反对思想僵化、固步自封、不敢超越、停滞不前的思想和行为;也要反对胡乱怀疑、凭空想象、违背规律、背离科学的思想和行为。

11

第八课哲理总结

1.实践的特征

世界观原理: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它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又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这种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历史地变化发展的。

方法论要求: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我们不能随心所欲的实践,要尊重规律,从实际出发,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与时俱进。

[反对] 既要反对否认实践客观性的唯心主义,又要反对否认实践能动性、社会性、历史性的机械化、庸俗化的形而上学错误。

2.生产实践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世界观原理:生产实践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决定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人们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总之,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反对]: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思想和偏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任何思想和行为。 3.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世界观原理: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具体表现在:第一,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能够反作用于生产活动,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能够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第三,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广泛的、深刻的革命,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重视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树立改革意识,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积,支持和投身改革大业。

[反对]只重生产实践,忽视对社会关系调整和变革,甚至对改革持敌视态度的思想和行为。 4.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

世界观原理: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其作用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这种作用大体表现为两种方式:一是通过科学实验建立科学理论,进而指导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另一种是由科学实验中获得应用型成果,直接用于物质生产活动中。

方法论要求:树立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不断推进科技创新。

[反对]轻视科学实验作用的错误思想。

5.实践决定认识

世界观原理: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总之,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反对] 忽视甚至否认实践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6.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世界观原理: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总之,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的

12

观点是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阻碍实践的发展。

方法论要求:一方面要积极投身实践;另一方面又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尤其是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反对]反对只承认实践决定作用忽视认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认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7.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世界观原理:人民群众在改造自然和变革社会的实践中,以及在认识世界的活动中,都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只有人民群众的活动才创造了社会财富,决定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利益而奋斗。

[反对]忽视甚至否认群众对实践的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英雄史观。

8.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觉改造自己主观世界

世界观原理: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重视自觉改造自己主观世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方法,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反对] 忽视主观世界的改造,把个人放在国家集体利益之上的错误价值取向和人生观。

第六课哲理总结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世界观原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认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是辩证统一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着重大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从社会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

[反对]颠倒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历史唯心主义错误,认为社会变化是由少数人的思想动机决定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神和“绝对精神”决定的,是客观唯心主义。把精神看成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而看不到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世界观原理: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第一、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第二、价值观不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指向就不同。第三、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同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我们一定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科学的价值观,充分发挥正确的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反对]忽视价值观修养的错误思想。

3.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标准

13

世界观原理:凡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观都是正确的。在我国,坚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人类的根本利益最高标准,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三个代表”、“三个有利于”的具体标准,是完全一致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评价标准,树立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正确价值观。

[反对]认为只要对自己有利的就是正确的这种从个人需要出发的个人实用主义价值评价标准。

4.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

世界观原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它的主要内容是: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

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首先,是因为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次,是因为它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再次,它是我国人民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力量源泉。

方法论要求: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

[反对]反对片面强调个人利益抹杀集体利益的任何思想和行为;同时也要反对不结合个人具体实际情况,强求一致的价值要求;反对借口国家集体利益而忽视以至否认对个人正当利益的尊重和维护。

5.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

世界观原理: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包括社会、国家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另一,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相促进而共同发展。但二者之间也经常发生不一致的情形,集体利益是全局、长远利益,而个人利益一般表现为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

方法论要求:集体主义原则要求个人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为了集体利益放弃个人利益,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及至生命来保卫集体利益。同时,要求集体更好地完善自己,以便更好地满足个人的正当利益。

[反对]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割裂开来,片面强调其中任何一方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的关系

世界观原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方法论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扬集体主义的重要调节作用,做到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要顾全大局。

第七课哲理总结

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世界观原理:人的属性可分为两大类,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表现在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社会性是人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它

14

是决定人之所以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这是由于: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特殊本质,是人类特有的属性;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

方法论要求: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关系,正确认识人生价值以及澄清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反对]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错误观点。

2.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关系 (动态角度)

[原理内容]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个人活动又受到社会发展的环境、发展规律的制约。

[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根据社会条件和规律从事个人活动,使个人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进步的个人活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反对]割裂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片面夸大个人活动的作用;反对忽视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3、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原理(静态角度)

[原理内容]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区别,不能等同,社会起着根本的、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一切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社会的运动及其发展。

[方法论]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条件,同时又要为社会的进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反对]把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把个人凌驾于社会之上,并且过分地夸大个人的需要、个人的意志,把某个个人看作推动历史前进的具有决定性的力量。

4、人生价值两方面内容及其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人生价值包括两方面:一是社会价值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通常称之为贡献。二是自我价值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通常称之为索取。二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索取是人生价值的基础前提和条件,又会激发起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方法论]人生价值两个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不能否认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也不能否认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贡献是第一位的,要努力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作贡献。 [反对]割裂人生价值两个方面的辩证统一关系,片面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

5、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原理

[原理内容]在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是第一位的,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也充分体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时,主要地应以他对社会作出的贡献的多少来衡量。

[反对]反对颠倒人生价值两个方面内容的地位和关系的观点,反对一味强调社会对自己的尊重与满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错误。

6.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是个人对社会贡献的两种基本形式。我们衡量人生价值既要看物质贡献,又要重视精神方面、思想道德方面的贡献,在一定条件下,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

15

[方法论]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时,既要看到他的物质方面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又要注重他在精神方面、思想道德方面对社会的贡献。而且尤其要重视精神贡献的特殊意义。

7、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原理

[原理内容]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条件。客观条件有:要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一定的社会条件如生存条件、工作条件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等;还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包括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实干,发挥聪明才智,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

[方法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关于利用已有的有利的客观条件,并努力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以实现人生价值。

[反对]不能面对现实,客观地分析和利用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以实现人生价值;忽视个人素质的提高,不能踏踏实实地立足于本职工作,好高骛远,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悲观失望,无所作为。

8.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原理

[原理内容]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理想属于社会意识,理想对人们的社会存在产生重大的影响,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方法论]人生离不开理想,我们要自觉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并以此指导自己的人生航向。 [反对]胸无大志,缺乏人生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9.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都是社会理想,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基础和必经阶段;其次,实现共同理想,必须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方法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坚持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在脚踏实地、锲而不舍的努力中实现最高理想。

10、理想与现实辩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理想与现实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是对立的,理想不能等同于现实,理想总是高于现实,另一方面,二者又是统一的,理想来源于现实。理想又可以转化为现实。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把理想植根于现实之中,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对理想的追求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从自己的实际条件出发。

[反对] 一方面,我们要反对在确定自己的理想时,好高骛远或自暴自弃,不从实际出发的态度。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反对把理想与现实混淆起来,一旦看到现实中还存在着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的现象,便对美好理想能不能实现产生怀疑甚至动摇的错误态度。

11.实现理想需要艰苦奋斗的原理

[原理内容]要把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多方面条件,从主观方面来说,特别需要艰苦奋斗。这是因为,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的光荣传统;是有志者应有的精神境界,也是由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青年人也必须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顽强的毅力,付出艰辛的劳动,脚踏实地,点滴积累,在奋斗中实现理想。

[反对]认为艰苦奋斗的精神已经“过时”,从而不愿意艰苦奋斗的错误思想和行为。

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