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实践报告

翻译实践报告

一.翻译项目的整体概述及文本界定

此次翻译任务是张煜老师布置的两篇罗伯茨的短篇小说,二者选其一。我们小组在两篇原文中选择了Eyes of the Wildness。在接触这篇小说之前,我已经对小说作者罗伯茨的文学背景有所了解。他是加拿大诗歌及文学之父,也是首个在世界文坛有深远影响的加拿大作家,首创“动物文学”这一术语。他善于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广采民间关于动物的寓言和传说。而在写Eyes of the Wildness之前,欧内斯特·汤普森·西顿的《我所熟悉的野生动物》的问世激发了罗伯茨描写自己熟悉的动物的真实故事的念头。

Eyes of the Wildness面向的是18岁以上的成年读者,并不是专为儿童所写,因此翻译时不需要将语言浅显明白,形象化,富有趣味性作为标准。

二.译前分析与准备

经过第一遍泛读,我了解到本文大致讲述的是城里人彼得斯出于对森林的好奇与向往,离家去森林探险的经历。小说内容大体上理解起来不是很难,也没有太多生僻词汇影响理解,只有个别词,如“brown hackle and a Montreal”、“Parmachene Belle”“tote-road”以及一些动物的名字不是特别熟悉明白。不过这只是第一遍泛读之后的印象,我想经过细读一定会遇到更多细节方面的问题。

因此,在第二遍阅读前,我已经做好准备,通过这一遍的细读要整理文章的脉络,整体理解小说内容。所以我没有一口气直接读完,而是一段一段地细读,边读边捋清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当我遇到生词或者细节问题的时候,都先用铅笔做好记号,但是不会立即查词典或者上网搜索其他资料,因为如果太拘泥于个别问题会影响对整体意思的把握,反而耽误了整个翻译进程。在这一次细读后,我已经可以把文章的主题宏观上概括为人类与动物的相遇;微观上,人类认为他们并不需要畏惧动物,他们觉得自己才是大局的掌控者,而在动物眼里,人类是外来破坏者,是极具危险性的,会对他们的生存造成巨大威胁。

通过第三遍细读,我按照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文章主要分成四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彼得斯向往森林,出发前往,找到住所,得到房东指路。第二部分是彼得斯进入森林,对这种出奇得静感到不适,而动物对这位不速之客充满敌意,因而对他发出攻击。第三部分是在熊的埋伏下,彼得斯捕鱼收获颇丰。后来熊和鹰争鱼被发现,都落荒而逃。彼得斯午睡时,熊意犹未尽归来,又空手而回。野猫偷鱼失败后,彼得斯醒来继续捕鱼,傍晚才回家。第四部分是彼得斯在回家途中遇到箭猪,后来又带着恐惧感赶跑了熊。段落划分完毕之后,我已经比较全面地掌握小说的整体意思,于是便开始查生词。在查阅过程中,我发现英语中关于动物的词非常奇妙多彩,尤其是形容动物身体部位的词。比如“talon”是形容猛兽的利爪,但是如果是猫、鸟类、一些昆虫的爪子还有龙虾的螯就是“claw”,而我们常见的“paw”就是形容有指甲的爪子,像狮子的爪子。类似的例子还有“whisker”,“quill”等等。在克服生词之后,我还有一处不明白的地方。就是“Parmachene Belle”。

我又重新仔细地阅读了两遍。由于我翻译的是第四部分,这一部分属于故事情节发展的高潮部分,它与第三部分关系最紧密,所以我反复细读了这两部分,把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整理清楚后,就开始下笔翻译。

三.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及处理过程

我翻译的部分是从第33段“You’d better take the rest of this fish with you.”到第42段“ And the porcupine hardly designed to glance at him as it ambled lazily past.”

首先,这一部分有几处表示彼得斯说话的词,如“said, muttered”我认为不能直接翻译成说,而应该结合他说话的内容和上下文语境具体翻译出他是怎样说的。例如第一句“You’d better take the rest of this fish with you.”彼得斯是在发现熊偷吃他的鱼之后说这句话的,并且从后文的“hurling”可以看出他当时心情很愤懑,很恼火。所以我把这个said译成了“嗔怪”。 另外,这部分有几个细节问题刚开始我没有留意,后来在反复阅读过程中才发现自己之前理解错了。第一处是“the first and finest”。乍一看以为是两条鱼,后来仔细一想first 和finest前面只有一个定冠词,并且结合了前文内容,就知道这是他钓的第一条最肥的鳟鱼。第二处是“He added his small string from```”中的small string必须联系前文内容才能理解正确。前文第24段中“A half-hour of this yield```”一句写明了他将三条小鳟鱼系在绳子上,所以这是他往鱼篓里扔的并不是绳子,而是连着绳子上的鱼一块儿扔进鱼篓里。还有一处是后文中描写野猫偷鱼失败后,写道“fled back into the coverts all fluffed up with outraged indignation”。原本“fluff up”意思是“抖松毛”。刚开始我以为是野猫逃进灌木丛之后,抖动自己身上的毛,但是在仔细分析句子结构后,才明白这个“fluff up”是对“coverts”的描写。所以当时应该是野猫逃进灌木丛,让灌木杂草抖动。

最后,我在翻译自己这部分的时候还是有两处地方没明白,所以译不出来。一处是“bears to the contrary notwithstanding”,还有一处就是“Parmachene Belle”。我把这两处放在最后和其他成员一起讨论。

四.翻译过程中运用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技巧

我的整个翻译思路是受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指导的。彼得·纽马克认为短篇小说属于表达型文本。因此对它的翻译要遵循“作者第一”的原则,以原作者为核心,尽可能以词、短语和分句作为基本翻译单位。

在翻译策略方面,整体来看,我是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尤其是对主人公说的话语的翻译,我并没有拘泥于字面,而是结合语境译成中国人熟悉的口语,我认为这样比较容易让中国读者接受。

在翻译方法方面,我比较侧重于意译,因为我觉得有些地方直译的话会很拗口,语言会很生涩死板。比如“It so dwarfed his prize capture of the morning…”中的“dwarf”一词用得很形象,它原本是“使相形见绌,显得矮小”的意思。但是,如果把这句译成“这条鱼使得他早上的战利品变得矮小”就说不通了,所以我就把它意译成“和它比起来,早上的战利品根本就不算什么。”我认为这样处理能使语言更加通顺通俗,便于理解。

在翻译技巧方面,我运用了增译,减译,分译等方法。比如“He added his small string from the upper waters”我就运用了增译法,添加了原文省略的“鳟鱼”。还有在后文“Aberdeen terrier”中我就运用了加注法,简单地解释了这是苏格兰猎犬以便于读者理解。对于“It was about noon. The air was hot and still.”这句话,我运用了合译法,把两个句子合并为一个短句,而且省略了“the air”:此时已经临近晌午,又闷又热,没有一丝风。因为中文中习惯于在时间后面直接添加描写天气的词,并且不会说“天气怎么样”。比如我们经常说的“快傍晚了,起风了”,“早上,阳光明媚”,而不是把两个成分分成独立的两个句子,这样就会显得句子冗余。还有在翻译句子“The basket, whose cover he had fastened securely, had been pulled over on its side.”时,我采用了分译法。这句中含有一个非限制性定语成分,而且“the

basket”在定语从句中做宾语的修饰语,所以把这句拆开了分成两句话,分别以“cover”和“basket”做主语,会比较符合逻辑。

以上就是我在翻译过程中具体是使用的翻译技巧和方法,但是我不知道是否运用恰当。如果有错误或者不得当的地方,希望老师能够帮忙指出。至于翻译理论,可能是因为我 水平太低,对于一些名家的翻译理论理解不够透彻,所以不知道具体如何使用,或者是我在翻译中已经用到了,但是我自己也没有注意。实在是因为水平有限,所以怕说出来反而错了,请老师谅解!

五.译后校对工作

对于这次议后的校对工作,首先是一位组员把大家的译文整合成完整的一篇后,再把完整的译文返还给各个组员。然后,每位组员先反复通读译文,对于和自己原本理解有偏差的地方做好记号。接着就是大家一起先把个人对文章的理解讲述一遍,在讲述过程中其他组员如果发现和自己理解不一致的地方都要提出来,然后一起重新看原文,再商讨,确定后再统一修改。

对于我的这部分译文,我在校对之前把不确定或者觉得有问题的地方都用红色字体标出,以便其他组员校对时引起注意。主要的一处是“bears to the contrary notwithstanding”,还有一处就是“Parmachene Belle”后来查到是一种钓鱼用具的品牌,但是没有确定的翻译。大家经过讨论,还是没有得出的结果,我们也试着和其他小组讨论,但是大家的意见还是不一致,所以我们不敢贸然乱翻译,决定等待老师的解答。

经过所有组员的细心校对和讨论修改之后,整篇小说的翻译工作已经基本完成。

六.本次翻译的心得与体会

对于这次翻译任务的实践,我的感触很深,尤其是对译后的校对过程。之前的翻译练习都是一个人独立完成的并且时间紧迫,所以在译后校对过程中很难发现问题,每次都是匆匆忙忙交上去,但心里总是忐忑不安。可是这次的幸好老师体谅我们,宽限了时间,我们才得以反复仔细阅读原文,有充足的时间透彻理解原文,查阅资料。在译后校对过程中我真正感受到团队的力量。我发现可能是因为水平不同,或者其他原因,每个人对文章的理解都会有偏差,尤其是在细节方面,在一些每个人自己看来都是理所当然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如果没有经过仔细的校对,详细的讨论根本发现不了,更不用提修改了。所以我是真真切切地感觉到翻译既考验个人能力,也少不了与他人的协作能力。因为我性格一直很内向,很少与别人交流,平时也是能少说话就少说话,能独立完成的事绝不求别人,所以我的交际能力不好,但是这次翻译实践让我感受到生存在这个社会中,与人交流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都说“本性难移”,但是我会尝试着去改变,希望能有更大的收获!

 

第二篇:翻译实践报告字幕翻译策略研究

鲍婉瑜 笔译班 学号:31305069

翻译实践报告——字幕翻译策略研究读书报告

作为翻译专业硕士,读完这篇翻译实践报告,似乎对自己的毕业论文写作有了一定方向和启发。这篇翻译实践报告以作者翻译的“东方文化园脚本”为基础,是对此次翻译任务的过程和完成情况所做的一个介绍、研究和总结,属于实证研究。报告主要由任务描述、任务过程、案例分析、实践总结四个部分组成。任务描述和任务过程部分是对本次任务一个整体的介绍,包括任务委托方的性质,委托方对该项翻译任务的具体要求,翻译文本的介绍,翻译任务具体的完成过程等方面内容。案例分析部分为本次翻译实践报告的核心部分,主要以“东方文化园脚本”的英文译本作为材料,首先对其文体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对字幕翻译的翻译策略以及一些技巧、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最后针对翻译过程出现的问题和错误予以分析和总结。在实践总结部分里,作者对字幕翻译这个比较特殊的翻译类型在翻译策略和技巧等问题上做一个简要的总结,并简单谈了一下作者在完成此次任务后的一些感想和收获。

该报告以作者翻译的“东方文化园脚本”为研究对象,对字幕翻译的策略做了初步的研究,在总结归纳了前辈的关于字幕翻译策略研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译本实例进一步阐述了在进行字幕翻译时所运用的几个基本的策略。在第一章任务描述中,作者所采用的是其为浙江杭州东方文化园及杭州东方文化园旅业集团宣传片的中文脚本翻译的英文脚本。委托方要求译文尽可能忠于中文介绍,在介绍中把关于该企业的文化,历史,发展等情况翻译得尽量能让国外客户理解和接受,同时又要体现出中文介绍中所体现出的中国文化的特色。翻译任务的内容具有一定特殊性,首先它既具有一般企业介绍所具有的文体特征,但同时它又具有一般影视字幕翻译的特点。其次,内容既有对于该企业的一般性介绍,如它的历史、发展现状和企业文化等,同时内容中又有很大篇幅是对其所开发的杭州东方文化园的介绍,包括对园区内各个景点的介绍,所以其还具有一般旅游文本的性质。此次翻译任务为汉译英形式,翻译汉字数量为 4680 字,系独立完成。整个翻译工作持续期为 6 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译前准备阶段,时间约为半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相关信息的收集,译前的信息收集对于翻译内容的准确把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是相关词汇的整理主要包括翻译中出现的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词汇以及文中出现的一些专有名词,如polysaccharide(多糖)、flavonoid(黄酮)、Angelica Keiskei Koidzm(明日叶),Orient Culture Park Tourism Group(东方文化园旅业集团)等。第二阶段为正式译稿阶段,持续实间约为 4 天。作者在对翻译任务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准备之后,对翻译任务做了定性的总结,即此次翻译任务当属于字幕翻译范畴,字幕翻译不同于一般文本的翻译,它除了要忠实反映原片中的语言,使持不同语言的受众能够从所译字幕中获得有效的信息,同时由于影视媒体本身的诸多特点使得译者在进行字幕翻译时会受到种种的制约,因此必须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才能使译文在准确完整表达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又能符合影视字幕翻译的特点。字幕翻译包含语际信息的传递、语篇的简化或浓缩,口语转换为书面语言三个层次,是原声浓缩后的书面译文。从语言学角度,字幕可分为两类:语内字幕和语际字幕。语内字幕是指同一

种语言保留原声,在屏幕下方打出对应的文字。语际字幕也就是在保留影视原声的情况下将源语译为目的语叠印在屏幕下方的文字,即通常所说的字幕翻译。字幕翻译与普通文本的翻译不同是由影视媒体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字幕翻译不同于其他翻译类型的特点在于:1.瞬间性,不可回看性。2.时间和空间限制性。字幕翻译要尽量地做到简洁易懂、雅俗共赏,老少皆宜。其译文不能太过典雅、晦涩。基于上述对于影视媒体的特点以及字幕翻译特点分析,作者认为在进行字幕翻译时应该采取不同于一般文本翻译的策略,作者将其所译的“东方文化园脚本”为例对字幕翻译的策略进行一个初步的探讨和分析。首先由于字幕翻译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性的特点,在进行字幕翻译时很重要的一个策略便是对译文进行缩减。缩减法在实际翻译操作中可分为三种:浓缩、压缩性意译、删除。译出原文信息的精髓要旨的是浓缩;压缩性意译指用较为简短的语句译出原话的意义;删除当然就是完全略去不译了。我们在采取缩减策略时,应当针对不同内容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合适的缩减,而不是笼统地把所有的内容都进行缩减。这里作者引入了一个重要的相关性原则理论来进一步说明翻译策略。其次,由于字幕具有瞬时性和不可回看性的特点,字幕不像一般的文字材料可以给读者充分的时间去前后翻看。这种实现信息功能的特定方式,对字幕翻译形成了另一个制约。译者必须保证这种递进式的信息的衔接和连贯,保证观众能以最少的努力获取最清晰的信息。而这种保证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文的文体。字幕翻译宜选用常用词、小词和简短的词语;句式应简明,避免繁复冗长,少用过长的插入成分、分词结构和从句。所以字幕翻译的另外一个策略是去繁化简。按照字幕翻译“去繁化简”的原则,除了一些专业词汇,应尽量使用简单的词汇,句式上尽量采取简单句,少用从句。这样既能准确翻译出原文的意思,同时又符合字幕翻译简洁、明了的要求。综上所述,此次翻译任务中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可以简单的归纳为三个字“缩,简,直”。“缩”指的就是缩减的策略。“简”即指的是译文尽量的简单化。“直”的含义是指在遇到文化性较强内容时,如果有影视画面和声音帮助理解或说明其含义,就尽量采取直译。另外,作者还提到了他在翻译“东方文化园脚本”过程中所使用的一些翻译技巧和方法,即直译、意译、增减和类比,并且专门对其在翻译过程中犯的错误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总结。这篇翻译实践报告就字幕翻译策略为研究对象,对字幕翻译策略做了较为完整的定性研究,作者除了对字幕翻译的一般策略的总结,还根据译文的文体特征,对于译文的要求等各个方面如何灵活采取各种翻译技巧和方法做了详细的归纳阐释。这篇翻译实践报告使我对专业翻译的认识又更进了一步。一个优秀的译者,不仅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翻译技能和深厚的语言和文化功底,更重要的是对翻译工作的热爱,以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