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语文其实很简单1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

今天,很高兴和大家共同研究、探讨语文教学方面的一些问题,着重从三个方面来谈,一是语文教学现状分析;二是语文教学上采取的方法及措施;三是对语文教师说说心里话。

一.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多年来,小学语文教学费时长,收效低,学生掌握字、词、句、段、篇的基本知识和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明显降低,语文整体水平徘徊不前(尤其表现在口头表达能力及习作水平)。许多专家、学者、包括家长、教师痛心地说,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我们的学生从离开娘胎那一刻起,就生活在母语的环境中,但是他们的母语水平及学习母语的兴趣并不让人十分满意,相反,学生对语文的学习觉得枯燥无味,甚至感到有些厌恶,失去兴趣。咱不远比,解放前,旧中国社会动荡、混乱,人民生活难以维持,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社会背景,却在语文方面诞生了一大批大师级的人物,正是因为这些人的存在,中国现代文化的星空才显得格外的璀璨绚丽,格外的光彩夺目;因为这些人物的存在,才使得我们的现代文化在世界文化的长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信手拈来,就可以举出一大串名字:鲁迅、胡适、郭沫若、茅盾、巴金、冰心、老舍、陶行知、钱钟书、沈丛文、赵树理······一大批文学作品:《子夜》、《四世同堂》、《家》、《春》、《秋》、《围城》等。 解放后,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日新月异,轰轰烈烈,但不知为什么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及习作水平难以大幅度提高,古典诗词及精美散文积累甚少。有人说,现代中国作家协会有几千名会员,每年出版几万部长篇小说;还有人说,现代中国大学的数量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多的,大学教授、研究生、博士生的数量也是有史以来最多的,难道就不能培养出几个大师级的人物吗?咱不寻根问梢,单就语文教学的现状做以下简单分析。

▲部分领导、教师对语文学科的属性、特点缺乏了解,在语文的学习上,一味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过分注重人文熏陶,忽略语文的工具性。

▲教师在语文课上进行一些繁琐的内容分析,完全不考虑学生喜欢不喜欢听,教师总是喋喋不休地讲解,不给学生一点儿思考的余地,学生完全成了储存知识的“容器”,丧失了自主学习的本身,原本完整、条理、精彩、优美的文章被分得支离破碎。一些教师为了渲染课堂气氛,突出以学生为主体,采取“满头问”,把学生一看、一读就明白、清楚的问题,教师却要变个法儿去问学生,逼着问、追着问,问得学生喘不过气来。老师设计的许多问题,不是偏难便是偏怪,学生难以回答,教师又缺乏正确引导,于是将答案全盘托出,导致学生思维受到限制,创新的火花难以迸射。阅读教学“讲深讲透”,课堂成了学生向老师“汇报”学习课文体会的场所,老师把从教参上以及自己悟出来的东西“汇报”给学生,学生则用笔记下来,用脑子背下来去应付考试,学生的语言、思维、创新意识难以培养和发展。

▲课外阅读积累甚少。

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得可怜,更谈不上去阅读中外名著、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等,究其原因,一是学生能课外阅读的时间很少;二是教师、家长不很重视学生的课外积累,而是将有限的时间让学生抄写一些句意、段意,或大量作一些习题。每次考试下来,乍一看,学生得分很高,领导满意,家长高兴,但对学生本人来说,语文能力、阅读水平并没有大的提高。 ▲评价方法粗糙单一。

学生经过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的语文学习,许多学校只是靠一张书面考试,过份强调终结性评价,忽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考察。

鉴于以上制约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问题,本着继承和发扬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愿望,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在我们的手中让我们的孩子学好、用好祖国文化,彻底改变语文学习的不良现象。近几年来,我们依据课程标准,在语文教学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积极探索,初步取得了点滴成绩。

二.语文教学改革初步尝试。

我们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原则,在语文学习上,力直气壮地提出抓好“1311”工程,即:一副好口才,一笔好字,一篇文章,一肚子古诗文。

1、上好一课。

教师人人学好新课标,掌握新理念,钻研新教材,备好每节课,上好语文课。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战场。我们希望语文设计出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去探究,去活动,通过研究、活动,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习作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在贯彻《语文课程标准》,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益的前提下,怎样的课堂才称为一堂好课呢?我觉得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⑴.“三维”目标有机地整合于课堂教学之中。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中,教师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在让儿童掌握语文工具的同时,受到人文熏陶;在感受人文熏陶中,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工具。倘若你侧重了人文熏陶,课上得很生动、很美,却忽略了工具性,学生学得不那么扎实,那再生动也不能算是一堂好课;如果你只是强调了工具性,教得很扎实,但是淡化了人文熏陶,同样不是标准的语文课。如果你能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两者兼容,让学生在掌握语文工具的同时受到人文熏陶,就表明这样的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的理念相契合。

⑵以读为本,着力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特级教师贾志敏说:“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读书,变着花样让学生读书,兴趣盎然地读,卓有成效地读,让学生读准、读通、读懂、读好。”

叶圣陶说:“要考察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否,听他宣读是最方便的方法。”

1)备课先备读。哪一块应怎样读,心中有数。

2)读书的形式要多样。(默读、范读、快速浏览、集体读、自由读、分角色读、熟读、精读)

诵读是眼、口、耳、脑并用的学习方法。力求做到口齿清楚、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掉字、不重复、不颠倒、不念破句子、语句连贯、语调升降、停顿恰当。

3)读书要有层次,每次解决一个什么问题,要有目的,要心中有数。

4)重点部分、优美片段要鼓励学生熟读、精读,直到背诵。

5)学生读后给以评价。

6)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边读边划,不动笔墨不读书。

7)每节课读书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

⑶关注每位学生的愿望,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武器,更不是任人摆布的木头人,教师应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关注每一位学生的需求与愿望、个性与发展。教师不仅要注意到课堂上积极发言的学生,观察他们是在认真倾听、思考,还是身在曹营身在汉,帮助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并时时提醒自己,如何让这些学生卷入到活跃的学习活动中,从而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教师上课要多准备一些高帽子——于永正)

⑷ 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知识,而不是教师“给”知识。

懂得教育的人都明白,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我们一些学校只知道教学做题,其它则是不务正业,应努力使学生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给”永远只能给一些死知识,而“导”却能激活生活的源泉。教学中,教师引导到位,学生便能在教师的引导之中,主动地学习知识,而不是教师硬塞给他们。

教学《跳水》一文,教师采取自读自悟的方法:

①读——读课文 。

②画-——画不懂的词句。

③解——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句意。

④问——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与同学不同的见解,不仅能提出与同学不同的看法,还可以提出与老师不同的想法,

甚至可以提出与课本不同的意见。对于大胆提意见的同学。应大加赞赏,鼓励他们的创新精神。

⑤查——查资料解决疑难问题。

⑥赏——赏析好词佳句,赏析优美片段,欣赏总结写作方法。

⑦拓——拓展思维,拓宽阅读面。

学生在教师得法的引导下,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知识,而且学得有兴趣,思维活跃,知识就掌握得牢固、扎实,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

著名教授刘兼说过:当一个教师还没打上课铃就匆匆忙忙地走进教室,下课了还依依不舍地不愿意离开教室;当一个教师恨不得把课堂的40分钟用足,从第一分钟就滔滔不绝地讲到第四十分钟的时候;当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忙得满头大汗,感到非常辛苦的时候;当一个教师自我感觉良好,在课堂上讲个不停找不到下岗的感觉的时候,我认为这样的老师在21世纪最好下岗。 反过来,当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时,你提出自己的看法,可你的思路不断地被学生打断的时候;当一个教师不断地被学生提出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难住的时候;当一个教师感觉到课堂上总是学生津津乐道得讲,而自己说话的时间在减少,感到自己的作用在下降的时候。这样的教师在21世纪永远不会下岗。

⑸把握好各学段教学的重点。

低段:字词教学,也就是识字写字是重点。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文,多识少写,重在写字方法的指导。学一个字,组一个词,说一句完整的话,把课文读熟背会。

中年级:识字写字教学环节不能少,重在通过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知识迁移。(应用)

高年级:一些难字该认还必须要安排一定的时间,重在熟悉课文,学会习作方法,拓宽思维。

一些好的学习习惯,如:坐的姿势、握笔的方法(三个一);提问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正确诵读的习惯;记笔记的习惯。

⑹拓宽知识视野,树立大语文观。

语文课堂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重视各方面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课堂上除了挖掘课本自身的学习资源外,还可利用挂图、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来配合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达到学科间融合、校内外联系、课内外沟通。使学生获得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⑺教师教学基本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教师的教学素养包括:普通话、板书字、备课(有针对性、实效性)、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等。

⑻用好农村中小学现代化远程教育所配备的有关资料。

使农村偏远地区的小学生也能享受城里孩子享受的优质教育,均衡教育发展。

附: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评课标准

⑴课程理念要先进。

⑵教学目标要明确。

⑶语言训练要扎实。

⑷教学过程要朴实。

专家点评要点:

⑴童话、寓言故事,淡化文体,人文目标的定位要求不要太高,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去感受。

⑵不要滥用多媒体,制作须精致。

⑶形式主义的小组学习告别了课堂,出现了一些合作学习的现象。

⑷教师的表演要减少,学生的展示活动要增加。

⑸不可任意拔高教学要求。

⑹课外资料的补充要适可,应以本为本。

⑺语言文字的训练要扎实、到位。

⑻课堂的板书要多动脑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抓住重点,深入领悟;

品读赏读,揣摩写法;

积累语言,尝试运用。

2.建立三本

日记本、习作本、课外阅读笔记本。

数量、质量、批改、测查方法依据20xx年教育局16号文件。

语文能力的提高功在平时,贵在坚持。

3.加强一写。

抓好写字教学。

教育部:重视键盘莫忽视纸笔,强调提高学生书写能力。(20xx年10月)

北京小学语文将加强写字考查。

采取的措施:

1)坚持每天20分钟的写字时间,并上好每周一节写字课。

2)每次书面测试,坚持加卷面分。全县定性定量测试,卷面分定为20—30分。

3)每学期要举行不同形式的写字竞赛,评选小小书法家,将获奖作品巡回展示。

4)将选拔优秀选手参赛逐步改为教研室深入一所学校调研了解整体学生的写字现状。

5)集中培训一批写字骨干教师。

6)展示班内书写规范,字迹端正的语文作业、日记、习作等,组织学生参观,纠正不正确的坐姿及握笔姿势,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4.狠抓一背。

一背,即背诵优美古诗文、现代优美散文、诗歌、优秀作文,提高学生的语言基本功。

最后借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一段话:教学30多年,认识了学习语文的规律:

a 我一定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记。

b我一定重视古诗文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文。

c我一定从低年级起,就让学生练习写作文,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写他们的所见、所做、所思、所感。

d我一定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写好钢笔字,让他们认真描红、仿影、临帖。

三.和语文老师说说心里话。

老师们,说心里话,我们的工作很辛苦,也很枯燥,但也很伟大、很光荣。我们既然从事这项教书育人的工作,就什么也别想,静下心来,扑下身子,想方设法,把工作搞好,把学生教好。这就是家长的希望

 

第二篇:摘录教语文其实很简单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读后感

十一假期,读了《教语文,其实很简单》。真的是“大道至简”! 在孙双金老师的视野里,教语文很简单:抓住12岁以前的黄金记忆时期,背诵!在韩兴娥老师的课堂上,教语文变得更加简单,就一个字:读!于永正老师说:“教学生写字,老师要是喜欢写字,对书法略知一二;教学生 ,老师要是喜欢读书,,会读书,能读出课文奥秘之所在;教学生作文,老师要是能写点文章,指导一点写作知识,那么,教语文就更不难。”总之一句话,只要老师喜欢语文而且自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教语文就不难。

精彩做法摘录

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能让人感受——感受文章中的人、事、物,感受语言文字,让语言文字在学生心中活起来。

李振村说: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让孩子充满梦想和激情,这比学到多少知识更重要。有了憧憬和向往,人的心里才会变得格外纯净,人的情感才会变得格外丰富,人才能热爱阅读,热爱学习。

心中有了梦想,有了憧憬,读书便由兴趣变为一种志趣,成了一种追求,一种自觉。

学生不断地感动着我,我也要求自己不断地感动着学生。我深知,教材中的人文性远不如老师身上的人文性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大。

语文课不应该将课文,而是应该教学生学习的方法。

什么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就是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什么是“教材内容”?教材内容就是指传递课程内容的凭借。简单地说,课程内容是指“教什么”,教材内容是指“用什么来教”

小学语文课程内容指的是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可以终身受用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这些知识、方法和技能应该是相对稳定的、不可替代的。比如汉语拼音,标点符号,3000个常用汉字;查字典的方法,查找资料的方法,阅读文章时圈点批注的方法;记叙描写的方法,简单的文章结构方法;以及为掌握这些知识和方法展开的听说读写技能训练等等。

。有人认为,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有多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就有多深,这完全是成人的一厢情愿。学生何时能够达到教师的感悟,理论上讲大概需要到成人的年龄。语文课堂里大量时间用于讨论教师对文本的感悟,缺少目标明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实践活动,其结果必然会降低语文教学的效率。学语文的流程是怎么样呢?就是按照语文知识或方法的学习规律,按照“领会知识(方法)—指导运用”的步骤设计教学。

如何运用课文来教语文?

首先要依据课文合理开发课程内容。

第二,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地选择课程内容其实语文课不应该追求教过,而是应该追求教会。所以备课讨论后大家形成一个共识,就是要学会舍弃,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第三,依据认知规律有效设计教学流程。要教会学生,其教学流程应该是“认识领会——实践运用——反思总结”的过程。语文知识的教学、语文学习方法的教学都应该这样设计教学流程。比如学习“结尾揭开悬念”,首先是理解的知识的表征,这时学生理解的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是一种陈述性知识;然后需要通过实践,在新的语境中运用,才能上升为程序性的知识,学会一种写作方法;最后还需要反思总结,引导学生在各种不同的语境中去迁移、去运用。这是学习方法的教学流程。如果是课文语言的学习,那么首先是要理解、积累,然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让学生尝试运用。我们的语文课花在词语理解上的时间不少,所以学生学到的是消极词汇,能理解但不会运用。如果教师以运用语言为目标去设计教学流程,那么每篇课文教学都应该设计有尝试运用课文语言的教学环节。这样就能够促进消极语汇向积极语汇的转化,学生的积极词汇量增加了,语言的质量就能够大大提高。

孙双金说,小学毕业年龄为12岁,12岁以前的语文就是指童年期的语文。“我认为,小学语文教育除了国家指定的教科书之外,还有三块大石块。”孙双金说,“第一块大石块是国家经典;第二块大石块是诗歌经典;第三大块石块是儿童文学经典。”

12岁之前是孩子练就语文童子功的最佳时期,语文童子功要靠日积月累,靠聚沙成塔,靠量变发展成质变。孙双金认为,如果在12岁之前,有几百篇经典诗文背在肚子里了,积累了,慢慢消化了,语感就有了,词汇就丰富了,就懂得文章的气韵结构了,慢慢地就“腹有诗书气自华”了。“中国的国学大师、文学大师是怎么产生的呢?是靠做题吗?绝不是。他们无一例外在童年时期背诵了大量的经典诗文。”孙双金认为从小背诵经典是学习语言的必然之路。 个体学习语言的规律。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先生认为:“儿童个体智力发展史是人类种系智力

发展史的缩影。”人类种系是怎么样发展过来的呢?就是靠口耳相传,就是靠不断地背诵民族的史诗、民族的经典、民族的语言、民族的自然常识和社会常识。人类就是靠不断地背诵,人类的童年就是这么过来的,靠不断地背诵发展他的记忆力来促进他的智慧,促进他的脑结构的发展。所以靠背诵,人类传承了我们的文明;靠背诵,人类发展了自己的脑神经、大脑,发展了我们人类的智慧。心理学家研究得出结论:13岁以前是人类记忆力的高峰,15岁以后人的理解力慢慢上升,记忆力慢慢退化。根据这一规律,语文学习在小学阶段应以记忆为主,而不是以理解为主!这一规律应作为语言学习的重要规律。叔本华在《论教育》一文中论述:“相比之下,记忆力在青少年时期是至为旺盛和坚韧的,所以,我们要特别发挥它的作用,但是这需要我们经过谨慎、周密的考虑以后作出一定的挑选。在年轻时学到的东西永远都会粘附在记里,所以,人的这一宝贵功能应该得到充分利用,以便得到最大收获。……既然每人只有不多的年轻岁月,并且,记忆的能力总的来说相当有限,那么,把每一学科知识最基本和最关键的东西灌输给孩子,而其它的一概免去,就成为至为重要的事情。”重诵读,重记忆,重积累应是13岁之前学习语文的重要法

则!

小学语文教育的第一块“大石块”是国学经典。中国文化是儒释道三家文化,其中尤以儒家文化为主流、主脉。什么是经典?《现化汉语词典》上说:“经典,就是历史留传下来的具有权威性、典范性的著作。”那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声律启蒙》、《增广贤文》就是国学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诗歌怎么筛选,我个人认为应以中国古代诗词为主,以现代诗歌为辅。一二年级可以历代著名绝句为主,约80首左右。三四年级可以唐诗为主,约80首左右,五六年级可以《诗经》、《古诗19首》、《楚辞》、《宋词》节选为主大约80首左右。现代中外诗歌可以名家短篇为主,精选冰心、泰戈文、普希金等名家适合小学生诵背的名篇约60篇,这样小学阶段古诗加现代诗约300首左右。真正达到古人所讲:“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诗使人灵秀”,“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

小学语文教育的第三块“大石块”是儿童文学经典。如果说国学经典、诗歌经典更多地的是面向过去,面向历史的话,那儿童文学经典就是面向现代,面向儿童。因为儿童文学是专门写给儿童阅读的文学,它充满幻想、充满想象力、充满情趣和童心。张志公先生在《汉语教学的过去、现在

和未来》一文中说:“文学教育是一种精神教育,思想教育,美学教育。同时又是一种非常有利于智力开发的教育。学文学有助于发展联想能力,想像能力,创造思维能力。文学和科学绝非没有关系。作者很同意这句名言:“很难说牛顿和莎士比亚谁需要的想象力更多一点。”儿童是天生的得幻想家,天生的作家,天生的诗人,天生的哲学家。因此儿童文学是小学文学教育重要的基石。

我认为小学阶段儿童文学可大致分为:低年级以阅读绘本为主,中高年级以童话和儿童小说为主。当然教师要给学生精选名家名篇,在激发阅读兴趣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自由阅读,共享阅读,亲子

阅读。

重构后怎么教

我提出在小学阶段增加语文教育的“三块大石块”的观点,一线教师最大的疑问就是这么多内容怎

么教?

一、时间如何分配?可向韩老师学习,压缩教材教学时间。韩老师两周教完一本书,如果我们有困难,能否一个月两个月教完一本书,挤出一半时间来教国学、诗歌、儿童文学经典。另外,每天早读时间可让学生诵读国学和诗歌经典。一日之计在于晨啊!每天早上读10—20分钟,一年

下来时间就非常可观了。

二、现有教材怎么教?现有教材基本上是由一篇篇白话文组成,学生阅读理解不是主要问题。因为白话文已写得很白很直很露了,没有多少可以值得反复咀嚼品味的了。一般可先让学生通读全文,然后提一两个关键问题理解课文,接着可背诵文章写的精彩的成语、句子或片段即可。大可不必在理解课文上挖过来挖过去,浪费时间。这样一来,大块时间可以节省下来,为校本教材的学习赢得时间、赢得教学的主动权。《语文课程标准》说得好:“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

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三、国学、诗歌经典怎么教?国学诗歌经典因其语言精炼,富有韵味,充满音律美的特点,教学时应以诵读,背诵为主,辅导以适当讲解,让学生大致了解意思即可。不必在理解上花太多功夫。

“不求甚解”“熟读成诵”应是国学诗歌教学的原则。对于吟诵,背诵,朱自清有一段精辟的见解!朱自清是这样说的:“这儿可以看出吟诵的重要来。这是诗的兴味发端,也是诗学的第一步,但偶然的随意的吟诵是无用的;足以消遣,不足以受用或成学。那得下一番切实的苦工夫,便是记诵。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文科学生,与其囫囵吞枣,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这三百首诗虽少,是你自己的;那十部诗集虽多,看过就还了别人。我不是说他们不应该读十部诗集,我是说他们若不能仔仔细细读这些诗集,读了是和没读一样。”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运用各种方法,像竞赛法、情境法、表演法、展示法、师生共读法、亲子共读法等等都是有效的方法。教师要用灵活多变的方法让学生乐此不疲,出口成诗。

四、儿童文学怎么?儿童文学的教学和国学、诗歌经典应有区别,因为儿童文学语言通俗易懂,没有阅读障碍。再加上儿童文学是以故事为主,有人物,有情节,有故事,特别吸引学生。因此儿童文学教学重在积极引导,推荐书目,激发兴趣,以孩子自主阅读为主。为了提高阅读兴趣和效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全班共读同一本书,共同交流阅读心得。也可以利用中午午休时间老师读书,同学听书。还可发动家长参与,班级阅读,提倡家庭亲子共读。一旦引导孩子走上阅读的金光大道,养成手不释卷的良好习惯,那我们语文教学的任务就已成功一大半了。

五、课内课外怎么处理?课内教的东西要适当难一点,要有智力挑战,要对学生有智力吸引力,课堂要有紧张的智力生活,这叫“跳跳摘到苹果”。建议国学经典、诗歌经典大多放在课内教学。课外阅读的内容可有趣一点,丰富一点,吸引人一点,简单一点,儿童文学读物特别适合学生课外阅读、家庭阅读。这样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学生阅读量就会极大提高。

六、语文作业做什么?鲁迅先生早就说过:学习语文没有什么秘诀,无非是多读多写。语文水平,语文素养不是做作业做出来的,而是在大量的阅读、背诵、积累、运用的语言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因此,语文作业就是三字经:“读、背、写”,而“写”就是写日记、写随笔、写读书笔记,而不是写段落大意,写中心思想。学生在读写熏陶中自然而然语文素养就提高了。这一点务请语文教师转变观念,让学生从大量的题海战术中走出来,真正享受语文学习内在的快乐。

结语

12前的语文是童年的语文,积累的语文,种子的语文,经典的语文,综合的语文;是不求甚解的语文,是逐步反刍的语文,是为一辈子奠基的语文。

朱光潜在《谈文学》中有一段回忆:

从前我看文学作品,摄引注意的是一般人所说的内容。如果它所写的思想或情境本身引人入胜,我便觉得它好,根本不注意它的语言文字如何、反正语文是过河的桥,过了河,桥的好坏就不用管了,近年来我的习惯几已完全改过。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如果它在这方面有毛病,我对它的情感就冷淡了好些:我并非要求美丽的词藻,存心装饰的文章令我嫌恶;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确妥帖,心里所要说的与手里所要写出来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那一句话只有那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是那么一回事??这种精确妥帖的语文颇不是易事,它需要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严,和极艰苦的挣扎。

学生学了你教的语文课程,倘能真正做到“语文的精确妥帖”,至少自觉地往这个方向努力,我以为就是一个优秀的,起码是合格的语文教师,功德无量;否则就只能是一个思品课、科学课或其他什么课的蹩脚“助教”,既对不起语文课程,也对不起跟你学语文的学生

“语文”学什么?就是学习遣词造句的精确妥帖,岂有它哉!西谚有云:“魔鬼藏在细节里。”我们语文教学的奥秘就藏在言语形式里。发现言语形式,关注言语形式,深入言语形式,从而把握它的奥妙,熟悉它的

门径,学习它的艺术,这就是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任务,别的课程难以替代的“独当之任”。

发现言语形式,关注言语形式,深入言语形式,其目的可以分为高低两个层次。较低的层次是把话说通,即语句说得通顺,意思说得明白。 较高层次的目的是把话说好,就是说得精确妥帖。阅读教学就是学习课文言语的精确妥帖,比较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乌申斯基说得好:“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

比较的材料有多种来源,可以把外文作品的不同汉译作比较,可以对经典篇章增减语言、替换词语、变换语序作比较,这里姑且举出如下两种。

一是作品初稿与定稿的比较。二是古代诗文不同今译的比较。 培养人文精神是包括语文在内的所有人文课程的共同任务,不同的具体课程在这方面有不同的特点、途径和优势。人文教育,让学生“有所知”固然重要,让学生“有所感”甚至可能更重要,或许也更困难。儿童是小诗人,比中学生大学生更富感性、感情,更容易被感动,语文课就比别的课程更能针对他们的这一特征,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语文课并不绝对排斥说教,但更重视感受、感动。说教是语文课之所短,感受、感动是语文课之所长,我们要扬长避短。语文课程渗透人文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通过研究课文是“怎么说”的,来感悟人文精神。我们语文教

师在教课文的时候,就要有意识地通过课文的言语形式去挖掘、发现渗透在其中的思想情感,特别是弄明白它是怎样渗透的。

能力不可能是讲会的、听会的,它必须通过反复实践和练习来培养,这就离不开多读多写。

光有智商是靠不住的。什么叫智慧,就是对应当做和必须做的事情专心致志。背诵就是炼心,就是修戒定慧,就是培养聚精会神的能力。当他聚精会神,他便融入对象,吸取对象,成为对象。就这样兴致盎然地一路背下来,或早或迟,或深或浅,所读所诵,都将内化为他们的精神气质。

最初的诵读,一定要是“有我的诵读”。这样的诵读,是对儿童的呵护,也是对生命的尊重。对儿童来说,比起背了多少、背了多深更重要的,是他们这样做的时候是否快乐、是否因此更爱自己、更爱这个世界。否则,我们所做,和前辈好不容易废除的私塾,和害得中国落后挨打的封建教育有什么不同?

四、结束语

儿童是世界的希望。

对于儿童的精神发展而言,提供健康美好的母语营养,用琅琅书声为他们构筑一个温馨、实在的成长环境,既是强健儿童的骨骼,也是丰满他们的血肉。既是给他们打造坚固的船体,也是为他们扬起漂亮的风帆。

本着教育的良知,本着对孩子的热爱,本着对幸福人生、清明世界及美好未来的向往,让我们携起孩子幼小的手,回到童年,回到母语温暖的怀抱,回到生命应有的完整圆润,健康美丽。

琅琅书声,朗朗乾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