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会计课程设计小结

武汉理工大学《成本会计》课程设计说明书

成本会计课程设计小结

成本核算方法并不仅仅只有传统的一种,还有源自美国的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以及源自德国的弹性边际成本法(德文Grenzplankostenrechnung英文Flexible Standard Costing),更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把成本会计推向更高更完善层次的资源消耗会计(Resource Consumption Accounting)。由此可见成本会计是一门与时俱进, 生气盎然的实用型学科。经过一学期对传统成本法的细致学习,加上为期两周的课程设计实践操作,本人比较熟练地掌握了传统成本法的应用,但同时也体会到了它的局限性,并对作业成本法等新兴核算方法产生了兴趣。因而本文将结合实践经验,针对传统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等进行比较和浅析,同时对本次实习做一简单总结。

1. 传统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

1.1 传统成本法

1.1.1 传统成本法的原理

传统成本法指企业支持成本分摊的方法,所谓支持成本指支持产品或服务完成的除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之外的成本费用。

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根据不同的成本计算对象归集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一般分为三部分,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再根据直接费用直接计入,间接费用分配计入的原则,对所发生的制造费用按一定的标准分配计入到相应的成本对象中去。

1.1.2 传统成本法的局限性

传统成本核算系统的主要局限性在于它运用了以数量为基础的成本动因,而企业以不同数量、规格和不同复杂程度生产多样化的产品组合时,这样的分配比率将导致不准确的产品成本。而如今,许多企业采用了高度自动化的生产技术,以满足客户多样化、小批量,并能快速、高质量地生产出个性化强、品种多、批量小的产品。随着自动化技术的产生与发展,生产状态由“多人操作一台机器”转变为“一人操作多台机器”。因而,固定制造费用占有的产品制造成本比例大幅度上升。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企业管理者对制造费用的核算作革命性变革,要求把成本核算的重点从直接人工转移到制造费用的合理分配上,以便提高产品成本计

1 1

武汉理工大学《成本会计》课程设计说明书

算的正确性和提高成本控制的有效性。

1.2 作业成本法

1.2.1 作业成本法的原理

作业成本法(ABC)指以作业为核算对象,通过成本动因来确认和计量作业量,进而以作业量为基础分配间接费用的成本计算方法。在ABC下,作业成本可分为四个层次的产品单位成本。即①与生产单位产品有关的直接耗费,包括原材料、直接人工等。该层次的作业成本与产量成正比例关系。②生产批次成本。即与生产批别和包装批别有关的资源耗费,包括生产某批次所需要的生产准备成本、清洁成本、质量成本等。该层次的作业成本取决于生产批次的多少。③产品维持成木。即与产品种类有关的资源耗费,包括获得某种产品的生产许可、包装设计等方面的成本。该层次的作业成本取决于产品的范围及复杂程度。④工厂级成本。即与维持作业生产能力有关的资源耗费,包括折旧、安全检查成本、保险等。该层次的作业成本取决于组织规模和结构。

1.2.2 作业成本法的成本计算程序

(1)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成本。将能够直观地确定为某特定产品或服务的资源成本划为直接成本,直接计入该特定产品或服务成本,其余部分则列为作业成本。

(2)确认和计量耗用资源的作业。作业是指为提供服务或产品而耗用企业资源的相关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如订单处理、产品设计、员工培训、材料处理、机器调试、质量检查、包装、销售、一般管理等。

(3)计量作业成本。根据资源耗用方式的不同将间接资源成本分配给相关作业,计算出各项作业的成本,即作业成本。

(4)选择成本动因,即选择驱动成本发生的因素。一项作业的成本动因往往不只一个,应选择与实耗资源相关程度罗高且易于量化的成本动因作为分配作业成本,计算产品成本的依据,有如:人工小时、机器小时、机器准备次数、产品批数、收料次数、物料搬运量、订单份数、检验次数、流程改变次数等。

(5)汇集成本库。即将相同成本动因的有关作业成本合并汇入“同质成本库”,如动力与维护费用可归入一个成本库。

(6)作业成本分配。其计算公式为:

分摊成本=某作业成本(库)分配率/被某产品耗用成本动因数量。

(7)计算产品成本。将分配某产品的各作业成本(库) 分摊成本和直接成本(直接人工及

2 1

武汉理工大学《成本会计》课程设计说明书

直接材料)合并汇总,计算该产品的总成本,再将总成本与产品数量相比,计算该产品的单位成本。

1.3 传统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的比较

1.3.1 间接费用界限的差异

在传统成本法下,间接费用指制造成本,就经济内容来看,只包括与生产产品直接、间接有关的费用,而用于管理和组织全厂生产、销售产品和筹集生产资金的支出作为期间费用。在作业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则是完全成本,所有费用只要合理有效,都是对最终企业价值有益的支出,都应计入生产成本。它强调的是费用支出的合理有效,而不论其是否与生产直接、间接有关。在这种情况下,期间费用归集的是所有不合理的、无效的支出。

1.3.2 信息准确性的差异

传统成本法计算成本的主要目的是把辅助部门归集的制造费用以一种平均线性方式的分配到各产品,没有考虑实际生产中产品消耗与费用的配比问题,只能是一种“绝对不准确”(absolute inaccuracy)的信息。作业成本法计算出的产品成本信息可视为一种相对准确(relative accuracy)的信息。作业成本法分配间接费用时着眼于费用、成本的来源,将间接费用的分配与产生这些费用的原因联系起来。在分配间接费用时,选择多样化的分配标准(成本动因),使成本的可归属性大大提高,并将按人为标准分配间接费用的比重降到最低限度,提高了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如果把产品的成本视为靶心,作业成本法虽然不能每次都击中这靶心,但是却能始终如一地击中靶的外环和中环。

1.3.3 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方式的差异

传统成本法下的管理生产系统是一种由前向后推的生产系统。即生产从原材料开始进入第一生产工序,第一工序完工后的半成品转入到第二生产工序,依次类推按部就班,直至最终形成完工产品,从而传统的成本质量管理一般都将工作重点放在半成品和完工产品的质量检测上,出现问题,及时修补或剔除。

而作业成本法下的生产管理系统一般为适时生产系统,它与传统生产不同,是由后向前拉的一种逆推似的生产系统,企业的生产程序环环相扣,衔接非常紧密,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收益,也使得企业减少了存货带来的费用。作业成本法下的质量管理是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面质量管理( Total Quality Control,简称TQC),要求各个生产环节的工人把好自我生产关口,实现自我质量监督,发现废次品,立刻在本生产工序中纠正。

1.3.4 分配基准特性的差异

3 1

武汉理工大学《成本会计》课程设计说明书

传统成本法主要采用单一的人工工时等财务变量为分配基准,而忽略了一套良好的非财务变量,因而丧失了一些改善公司管理的有利机会。作业成本法的分配基础是多元的,不但强调如人工工时、机械工时、生产批量、产品的零部件数量等财务变量,也强调如工艺变更指令、调整准备次数、运输距离等非财务变量。采用多元分配基准,提高了产品与其实际消耗费用的相关性,使管理深入到作业层次,以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增加“顾客价值”。

1.3.5 适用条件的差异

传统成本法适用于产品结构单一、制造费用的数额相对较小,且其发生与直接人工成本有事实上相关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作业成本法一般适用于间接费用所占比重较大、产品品种繁多、产品生产工艺复杂多变、生产经营活动十分复杂、较好地实施了适时生产系统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管理当局对传统成本计算系统提供信息的准确度不满意的技术、资金密集型企业。

1.4 结论

作业成本法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成本法的缺陷。作业成本计算与传统成本计算相比较,分配基础(成本动因)不仅发生了量变,而且发生了质变,它不再仅限于传统成本计算所采用的单一数量分配基准,而是采用多元分配基准;它不仅局限于多元分配基准,而且融财务变量与非财务变量于一体,并且特别强调非财务变量(产品的零部件数量、调整准备次数、运输距离、质量检测时间等)。这种量变和质变、财务变量与非财务变量相结合的分配基础,由于提高了其与产品实际消耗费用的相关性,能使作业成本能提供“相对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

然而,作业成本法并不满足管理对成本信息需要的万灵妙药,与现行方法相似,它的价值也取决于所处的环境条件,需要牢记的是:作业成本法提供仍然是历史成本信息,仅间接地与管理决策相关,所以要想发挥决策方面的作用必须要有附加条件。此外,作业成本法虽然大大减少了现行方法在产品成本计算上的主观分配,但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它们,也就是说,由于作业成本法的基础资料未分配任意性的影响,另外,就作业成本法的最核心内容成本归集库和成本动因的选择而言,作业成本法也无法做到完美无缺。综上所述,将作业成本法的理论运用到实务操作中不一定可以完全避免一些成本共性问题,以致不可避免地带有人为分配的色彩,这是作业成本法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之处。

2. 弹性边际成本法

4 1

武汉理工大学《成本会计》课程设计说明书

2.1 弹性边际成本法的主要内容

德国的“弹性边际成本法”(Grenzplankostenrechnung,英文简称GPK)是一种以广设成本中心为责任中心,以贯彻责任制为特色的融成本预算、核算、控制和责任考评于一体的成本会计系统。该成本系统由满足外部需要的实际成本核算系统和满足内部成本控制需要的成本核算系统组成。其主要内容如下:

2.1.1 成本中心的设置。

GPK设置的成本中心称之为广设成本中心,它由同质的作业构成,与我们传统的责任中心设置不同,传统责任中心是按职能部门设置的,如:分厂、车间、班组为传统的责任中心。广设成本中心是按同质的作业设置的,不同质的作业不能设为一个成本中心,必须将不同质的作业分开单独设置成本中心。

2.1.2 成本性态的分析

在该方法下,也要将成本按其性态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是指随该成本中心产出量的变动而变动的成本才是变动成本;辅助成本中心的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按照因果关系的原则分别向基本生产成本中心分配。基本生产成本中心的产品成本由本身发生的材料费用、直接人工等直接费用加上从辅助成本中心分配过来的“变动成本”构成。这样计算出来的成本,便于向经理人员提供做战略决策所需要的信息。

2.1.3. 成本的控制与分析

各成本中心负责核算和控制该中心发生的全部费用。各成本中心可以以成本预算和成本标准,如工时消耗标准、实物消耗标准、费用标准等作为成本控制标准,借助于现代信息管理系统、采用全面预算管理控制方法对成本进行实时的控制。在控制过程中,成本中心要对出现的不利差异进行分析,在分析时应将其分为自然差异和人为差异,而只有人为差异才是管理不善造成的,这应由造成该差异的成本中心负责。

2.1.4. 成本管理组织机构的建立

在GPK下,企业一般都建立成本管理的组织机构,明确各组织层次的成本管理责任。如:德国铁路公司负责成本管理的组织机构分为4级,自上而下分别是:控股公司——股份公司(5个)——铁路地区(7个)——成本中心,成本心按地区加功能的不同来划分,整个德国铁路公司共有7 000个功能,划分为50 000个成本中心。在德国的企业中,每一个成本中心就是一个基层的组织单位,也是一个成本控制的责任单位。

3. 实习内容回顾及总结

5 1

武汉理工大学《成本会计》课程设计说明书

3.1 各种成本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根据实训内容,编制“工资费用分配表”和“职工福利费用分配表”,分别根据“工资费用分配表”和“职工福利费用分配表”编制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在原设置的基本生产成本明细账、辅助生产成本明细账及制造费用明细账中进行登记。

生产成本的归集与分配是基础部分,它对以后几章内容有很大作用。成本归集与分配过程实际上就是成本计算过程。在本次实习中,我们按照成本核算的基本程序,先后对材料费用、职工薪酬、其他费用、辅助生产费用、制造费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几方面进行了练习,经过实习我基本上能够对这些费用进行分配。这些章节中难度不大,只要掌握了一些方法,在加耐心做题训练,就能熟练掌握了。可以说这些章的内容不难,学好这些,以后的部分学习起来就容易了。

在材料费用方面,分配费用比较简单,比如一批材料为几种产品共同使用,应根据一定的分配方法如按实际产量分配,从而计入各产品成本;人工费用方面,应按成本项目进行归集,生产工人的计入生产成本;车间管理人员的计入制造费用,厂部管理部门的计入管理费用等,若生产多种产品,应按一定的方法如实际工时进行分配后分别计入各成本项目;辅助生产费用方面,在本次实习中,主要运用直接分配法分配,比较简单;制造费用的分配方面,将在生产环节发生的制造费用按一定的方法如工时比例,分配计入个有关产品的基本生产成本项目中;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的计算是成本核算的最后一项内容,也是很重要的部分,在实习中我们主要用约当产量法。

3.2 各种成本基本计算方法(品种法、分批法、简化分批法、分步法)的综合训练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只是讲了品种法,分批法,简化分批法和分步法。其中品种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好多企业都用这种方法,基础而实用;而分批法是按批别作为计算对象,是一种订单生产,成本计算期与核算报告期不一致,一般不考虑在产品和完工产品的分配问题;分步法是以生产步骤作为计算对象,适用于大量大批生产,分步法是最难计算最复杂的的,尤其是成本还原。

4. 实习感想及建议

虽然对新兴的核算方法感兴趣,但是实践操作还需要一步一步稳扎稳打。成本核算最需要耐心和细心,这也是对我这个急性子和爱嫌麻烦的家伙的一个巨大挑战。刚开始几天毛毛躁躁纰漏百出,但是渐渐的就静下心来,能够一丝不苟的登记,计算,而且速度也大

6 1

武汉理工大学《成本会计》课程设计说明书

大提高。

我认为课程设计对加固我们对成本会计的掌握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几点小建议:

可否考虑更改实习时间,以免和考试冲突影响实习效果;

可否考虑加入对新兴核算方法的实践,我认为诸如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方法很重要也很实用;

可否考虑实现成本会计电算化,因为在实习过程中大量时间都花在按计算器上,而且错的几率比较大,若实现电算化,很多问题迎刃而解并节省了时间,可以操作更多的方法。

7 1

 

第二篇:成本会计各章小结

                     《成本会计》各章小结

第一章总论

  主要介绍了什么是成本,什么是成本会计。另外还介绍了成本会计的对象、职能和任务。成本会计的职能最基本的就是进行成本核算。成本会计除了进行成本核算以外还可以进行成本的分析、预测、决策、控制、考评等等。成本会计的对象实际上研究的就是成本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是什么,成本会计的对象综合的来说就是各行业、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的成本和有关期间费用。也就是说期间费用也应该是成本会计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也就是成本会计既要核算和监督各行业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同时还要核算和监督所发生的期间费用。另外教材还介绍了一下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

第二章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要求和一般的程序。

1、成本核算的要求有五个,其中第二个要求希望大家能理解,就是正确划分各种费用的界限。为了正确计算产品成本,一定要正确划分各种费用界限。

2、正确划分各种费用界限一共有五个界限:

第一就是要正确划分是否计入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的界限。第二就是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的界限一定要划分清楚。就是哪些费用应该计入生产费用,哪些费用做期间费用处理。比如说生产工人的工资应该做生产费用处理,厂部行政管理人员的工资应该做管理费用处理,也就是说做期间费用处理。所以不同的费用支出应该计入到不同的费用里面去。第三划分清楚的就是正确划分各月份的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的界限。这应该是遵循权责发生制的原则。也就是说有些费用虽然没有支付,但是应该由本期负担,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应该计入到当期,由当期的成本来负担。实际上就是该摊销的一定要予以摊销,该做预提的一定要预提出来计入到本期去。这完全是遵循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对有关的费用进行相应的核算。第四就是正确划分各种产品的生产费用的界限。比如一个车间生产甲乙丙三种产品,那么你在进行生产费用或进行费用核算的时候,一定要划分清楚哪些费用应该由甲产品负担,哪些费用由乙产品负担,哪些费用由丙产品负担。也就是说费用要在各种产品之间要进行分配。要划分清楚各种产品的费用界限。第五就是要正确划分完工产品与在产品的生产费用界限。比如甲产品的生产费用确定出来了应该由甲产品负担多少。

例题分析:由甲产品负担的费用是50万,如果甲产品到期末的时候全部完工了,那这50万的费用全部由完工产品负担,就表现为完工产品成本。如果甲产品到月末全部没有完工,表现为是在产品,那这50万的生产费用就表现为在产品成本。但是企业到期末的时候产品的形态一般来说就是有一部分完工了,有一部分尚未完工,在这种情况下,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就要把这50万的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计算完工产品成本是多少,月末在产品成本是多少。所以就是将某一个产品的生产费用归结完以后,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要将这部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另外教材介绍了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的分类。生产费用的分类主要有三个标准,一个就是生产费用按经济内容来划分,生产费用按经济内容来划分把生产费用划分为若干个要素费用,比如说有材料费、燃料费、工资费用、折旧费等等。第二生产费用按照经济用途来划分,把工业企业的生产费用设置成若干个项目,我们把它也叫做成本项目。希望大家要掌握。在计算产品成本的时候都是按照成本项目来设置进行计算的。

3、成本项目主要包括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原材料或叫直接材料。二是燃料及动力,或叫直接燃料及动力。三是工资及福利费,也叫直接人工。四是制造费用。第三是按照计入产品成本的方法来进行分类,把生产费用分为直接计入费用和间接计入费用。直接计入费用指的是费用发生时负担对象很清楚,这样的费用我们叫直接计入费用。比如说生产工人的工资,生产产品所消耗的材料。还有一类费用是间接计入费用,它的主要特点就是费用发生时负担对象不清楚。比如像车间的办公费,车间的水电费,如果车间生产三种产品,车间的办公费在发生时你就不能分清甲产品应负担多少,乙产品应负担多少。那么车间的办公费、水电费还有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这些间接计入费用,应该是到期末的时候采用一定的方法分配计算甲、乙、丙产品各负担多少。

  期间费用按照经济用途来划分,分为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营业费用。

4、关于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和主要的会计账户

就是成本核算经过哪些程序和步骤要求同学们掌握。另外,我们还介绍了一下进行成本核算时应设置哪些主要账户来进行相应的核算。应该设置的账户有: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废品损失、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营业费用、财务费用、待摊费用等等都是进行成本核算时需要运用的账户。

第三章要素费用的核算

  我们主要要求掌握采用定额消耗量比例分配法、定额费用比例法分配材料费用。

1、在材料费用核算当中我们主要要求同学们掌握有关材料费用分配的核算。原材料费用的分配重点要求同学们掌握按照定额消耗量比例分配法、定额费用比例法分配材料费用。在企业消耗定额比较准确的情况下,原料及主要材料费用的分配才允许使用定额消耗量比例分配法和定额费用比例分配法。

按各种材料的定额费用的比例分配材料实际费用的计算公式如下:

  某种产品某种材料定额费用=该种产品实际产量×单位产品该种材料费用定额

  =该种产品实际产量×单位产品该种材料消耗定额×该种材料计划单价

            各种材料实际费用总额
  材料费用分配率=————————————————————
            各种产品各种材料定额费用之和

  某种产品分配负担的材料费用=该种产品各种材料定额费用之和×材料费用分配率

  原材料费用的分配通过原材料费用分配表进行,原材料费用分配表应根据领退料凭证和有关资料编制。

  编制原材料费用分配表后,可进行如下会计处理:

  借:基本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辅助生产成本

    营业费用

    管理费用

    贷:原材料

 2、 还要求同学们掌握计算本月固定资产折旧额并编制提取固定资产折旧及发生固定资产修理费的会计处理。

也就是给你相应的资料,把固定资产的折旧额计算出来,然后要求你根据计算的结果来编制提取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分录以及发生固定资产修理费的会计分录。这点大家注意固定资产的修理费要和第四章的内容联系起来,要根据资料,修理费如果采用预提的方法,应该做预提费用处理。所以关于固定资产的修理费,同学们要注意根据资料进行判断,是应该做待摊费用处理还是做预提费用处理。

第四章 关于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

  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的核算比较简单。我就不多说了。

第五章 辅助生产费用的核算。

工业企业如果设有辅助生产车间,辅助生产车间在进行辅助生产的时候就涉及到辅助生产费用问题。什么是辅助生产,什么是辅助生产成本、辅助生产费用这些概念大家一定要搞清楚。

1、需要大家注意关于辅助生产费用归集,辅助生产费用归集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辅助生产车间的制造费用先通过制造费用这个科目来进行归集,然后等到期末的时候再将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制造费用额由制造费用的贷方转到辅助生产成本的借方。这种情况在辅助生产车间制造费用数额比较大的情况下通过设置制造费用账户进行专门的核算。也就是说辅助生产车间发生制造费用的时候先在制造费用的借方进行归集,等到期末时在将它转入辅助生产成本的借方。

  第二种情况是不设置制造费用账户的情况。这种情况下辅助生产成本应该核算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各种辅助生产费用。也就是说辅助生产成本借方归集的是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各种辅助生产费用。

  关于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教材介绍了四种方法,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代数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我们主要要求同学们掌握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和计划成本分配法。这三种方法希望同学们能够结合形成性考核作业和学习指导书以及我们教材上的例题进行相应的复习和练习。

第六章 关于制造费用的核算

同学们应该理解什么是制造费用,制造费用的内容,另外还有就是制造费用应该通过制造费用账户对企业发生的制造费用进行核算。在制造费用核算里面主要介绍了制造费用归集的核算和分配的核算。我们主要要求同学们掌握制造费用分配的核算。制造费用的分配一共有四种方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生产工时比例、机器工时比例、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我们主要要求大家掌握三种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按生产工人工资、按生产工时比例、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分配制造费用。

例题1:下列应通过制造费用核算的项目包括( )。
  A、生产车间发生的机物料消耗
  B、生产工人的工资
  C、生产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
  D、季节性的停工损失
答案:ACD

解析:制造费用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包括生产车间发生的机物料消耗、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费等职工薪酬、折旧费、办公费、水电费、季节性的停工损失等。生产工人的工资直接计入生产成本。


例题2:企业归集的制造费用经分配后,“制造费用”科目及其所属明细账都没有月末余额。( )
答案:×

解析: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除了采用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的企业以外,“制造费用”科目及所属明细账都应没有余额。


例题3:某生产车间生产A和B两种产品,该车间共发生制造费用60000元,生产A产品生产工人工时为3000小时,生产B产品生产工人工时为2000小时。若按生产工人工时比例分配制造费用,A和B两种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分别为( )元。
  A、36000和24000
  B、24000和36000
  C、30000和30000
  D、40000和20000
答案:A

解析:制造费用分配率=60000/(3000+2000)=12(元/工时)
A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3000×12=36000元
B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2000×12=24000元。

第七章 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的核算。

这是教材第七章的内容。废品损失的核算是通过单独设置废品损失账户进行相应的核算。

、不可修复废品生产成本的计算主要有两种方法来确定:

1、是按照废品所耗的实际费用来计算

生产中的废品,是指不符合规定的技术标准,不能按照原定用途使用,或者需要加工修理后才能使用的在产品、半成品和产成品,包括生产过程中发现的废品和入库后发现的废品。按其报损程度和修复价值,分为可修复废品和不可修复废品。废品损失,包括在生产过程中发现的、入库后发现的各种废品的报废损失和修理费用。对于降价出售不合格品的降价损失、产品人库后因管理不善而损坏变质的损失以及实行“三包”的企业产品出售以后发现的废品所发生的一切损失等,都不包括在废品损失内。废品损失核算的根据,是经过质量检验部门填制并审核后的废品通知单。 

    废品损失的归集和分配,应根据废品损失计算表和分配表等有关凭证,通过“废品损失”账户和“废品损失计算表”来进行,

    (1)不可修复废品损失的归集与分配。为了归集与分配不可修复的废品损失,必须首先计算废品的成本。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按废品所耗实际费用计算;另一种是按废品所耗定额费用计算。计算出的废品成本,从“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账户的贷方转入“废品损失”账户的借方。根据“废品损失计算表”编制的会计分录如下:

    结转废品成本(实际成本或定额成本)时:

    借:废品损失1 516

        贷: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1 516

    回收废品残料价值时:

    借:原材料100

        贷:废品损失100

    索取有关赔偿时:

    借:其他应收款.400

        贷:废品损失400

    将废品净损失转入合格品成本时: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废品损失)1 016

        贷:废品损失.1 016

    (2)可修复废品损失的归集与分配。可修复废品损失,指废品在修复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修复费用。可修复废品返修以前发生的费用在“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账户及有关的成本计算单中,不必转出,它不是废品损失。返修时发生的修复费用,应根据原材料、工资、辅助生产费用和制造费用等分配表记入“废品损失”账户的借方,以及有关账户的贷方。如有残料和应收赔款,根据废料交库凭证及其他有关结算凭证,从“废品损失”账户的贷方转入“原材料”、“其他应收款”等账户的借方。将废品净损失(修复费用减残值和赔款)从“废品损失”账户的贷方转人“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账户的借方及其有关成本明细账的废品损失成本项目。根据“废品损失计算表”编制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废品损失467

        贷:原材料147

            应付工资320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废品损失)  467
        贷:废品损失   467

2、是按照废品所耗的定额费用计算。不可修复废品的生产成本如何计算,如何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要求同学们一定要掌握。

  (1)停工损失的概念
  停工损失是指生产车间或车间内某个班组在停工期间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停工期间发生的原材料费用、工资及福利费和制造费用等。应由过失单位或保险公司负担的赔款,应从停工损失中扣除。为了简化核算工作,停工不满一个工作日的,一般不计算停工损失。
  (2)停工损失的核算方法
  为了单独核算停工损失,在会计科目中应增设“停工损失”科目;在成本项目中应增设“停工损失”项目。
  “停工损失”科目是为了归集和分配停工损失而设立的。该科目应按车间设立明细帐,帐内按成本项目分设专栏或专行,进行明细核算。
  停工期间发生、应该计入停工损失的各种费用,都应在该科目的借方归集:借记“停工损失”科目,贷记“原材料”、“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和“制造费用”等科目。
  归集在“停工损失”科目借方的停工损失,其中应取得赔偿的损失和应计入营业外支出的损失,应从该科目的贷方分别转入“其他应收款”和“营业外支出”科目的借方;应计入产品成本的损失,则应从该科目的贷方分别转入“基本生产成本”科目的借方。应计入产品成本的停工损失,如果停工的车间只生产一种产品,应直接记入该种产品成本明细帐的“停工损失”成本项目;如果停工的车间生产多种产品,则应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如采用类似于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分配记入该车间各种产品成本明细帐的“停工损失”成本项目。

第八章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的核算。

  这实际上是教材第八章的内容,关于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如何进行分配,分配的方法有七种。通常采用的分配方法主要有七种:不计在产品成本法、按年初数固定计算在产品成本法、在产品按所耗原材料费用计价法、约当产量比例法、在产品按完工产品成本计算法、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和定额比例法。企业应根据其在产品数量的多少、各月在产品数量变化的大小、各种费用比重的大小,以及定额管理基础好坏等具体条件和实际情况,选择既合理又简便的分配方法。

  1、我们重点要求同学们掌握约当产量比例法,也就是按约当产量比例法如何进行计算和分配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

  采用约当产量比例法这种分配方法应将月末在产品数量按其完工程度折算为相当于完工产品的数量(即约当产量),然后按完工产品产量与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的比例分配计算完工产品费用与月末在产品费用。

   约当产量比例法计算公式如下:

  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月末在产品结存产量×在产品完工百分比

  费用分配率=(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生产费用)/(完工产品产量+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

  完工产品总成本=完工产品产量×费用分配率

  月末在产品成本=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费用分配率

采用约当产量比例法,必须正确计算月末在产品的约当产量,而在产品约当产量正确与否,主要取决于在产品完工程度的测定,这对于费用分配的正确性影响很大。

2、测定在产品完工程度的方法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平均计算完工率,即一律按50%作为各工序在产品的完工程度。这是在各工序在产品数量和单位产品在各工序的加工量都相差不多的情况下,后面各工序在产品多加工的程度可以抵补前面各工序少加工的程度。这样,全部在产品完工程度可按50%平均计算。

  另一种是各工序分别测算完工率。为提高成本计算的正确性,加速成本的计算工作,可以按照各工序的累计工时定额占完工产品工时定额的比率计算,事前确定各工序在产品的完工率。计算公式如下:

  某工序在产品完工率=(前面各工序工时定额之和+本工序工时定额×50%)/产品工时定额

第九章 产品成本计算方法

1、产品成本计算的主要方法。一共有五个,就是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定额法、分类法。

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的实际应用大家一定不要理解为企业在产品成本计算过程当中只运用一个方法来进行成本的计算,这个观点就错了。在企业成本计算过程当中有可能是两个方法结合应用,也可能是三个方法同时使用。希望同学们有这么一个概念。

1.品种法。品种法是以产品品种作为成本计算对象来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种方法。由于品种法不需要按批计算成本,也不需要按步骤来计算半成品成本,因而这种成本计算方法比较简单。品种法主要适用于大批量单步骤生产的企业。如发电、采掘等。或者虽属于多步骤生产,但不要求计算半成品成本的小型企业,如小水泥、制砖等。品种法一般按月定期计算产品成本,也不需要把生产费用在产成品和半成品之间进行分配。

  2.分批法。分批法也称定单法。是以产品的批次或定单作为成本计算对象来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分批法主要适用于单件和小批的多步骤生产。如重型机床、船舶、精密仪器和专用设备等。分批法的成本计算期是不固定的,-般把一个生产周期(即从投产到完工的整个时期)作为成本计算期定期计算产品成本。由于在未完工时没有产成品,完工后又没有在产品,产成品和在产品不会同时并存,因而也不需要把生产费用在产成品和牛成品之间进行分配。

  3.分步法。分步法是按产品的生产步骤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分步法适用于大量或大批的多步骤生产。如机械、纺织、造纸等。分步法由于生产的数量大,在某一时间上往往即有已完工:的产成品,又有未完工的在产品和半成品,不可能等全部产品完工后再计算成本。因而分步法一般是按月定期计算成本,并且要把生产费用在产成品和半成品之间进行分配。

第十章品种法

品种法是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关于品种法的基本理论比如它的特点、适用范围,它的计算程序希望大家能够掌握。成本会计教材完全是按照成本计算的程序来安排各章节内容的。所以成本会计教材应该说章和章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关于品种法建议同学们把教材当中应用的实例从头到尾自己做一下。一方面是对前面各章的一个总结,另外呢通过做这个实例,你可以对成本计算一个完整的计算程序有一个大致的理解。

第十一章分批法

  分批法要求同学们掌握就是采用分批法计算成本。还有就是简化分批法的应用。

  设立基本生产成本二级账是简化分批法显著的特点。采用其它的成本计算方法可以不设立基本生产成本二级账。

第二十章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步法

  要求同学们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论,实务中不会涉及。

第十三章分类法

  要求同学们掌握它的一些基本的理论,比如什么是分类法、它的特点、适用范围,计算产品成本的一些程序要求同学们要掌握。

第十四章产品成本计算的定额法

  第十四章是关于产品成本计算的定额法。定额法和分类法是产品成本计算的辅助方法。定额法一般是对企业定额管理制度比较健全,定额管理工作基础比较好,产品生产已定型,各项消耗定额比较稳定才适合定额法的计算。我们要求计算产品新旧定额之间的折算系数这部分内容在教材165页,关于定额变动差异的计算。在165页有两个公式:一个是定额变动系数的计算。另外是把定额变动系数计算出来以后如何计算定额系数变动差异。大家结合这部分内容进行复习。

  定额变动差异,是指由于修订定额或生产耗费的计划价格而产生的新旧定额之间的差额。在消耗定额计划价格修订之后,定额成本也应随之及时修订。定额成本一般在月初、季初或年初定期进行修订,但在定额变动的月份,月初在产品的定额成本并未修订,它仍然是按照旧的定额计算的。为了将按旧定额计算的月初在产品定额成本和按新定额计算本月投入产品定额成本置于统一基础上,需要按新定额计算月初在产品的定额变动差异,用以调整月初在产品的定额成本。

  月初在产品定额变动的差异,可以根据定额发生变动的在产品盘存数量或在产品账面结存数量和修订前后的定额消耗量,确定定额消耗量的差异和差异金额。这种计算要按照零、部件和工序进行,工作量较大。为了简化计算工作,也可以按照单位产品采用下述系数计算的方法计算:

  

第十五章 成本报表

  掌握基本的概念和基本的一些理论。

第十六章 成本分析

  我们要求大家掌握计算直接人工费用、制造费用变动的总差异,并采用差额计算法分析各因素变动对总差异的影响程度。希望同学们能够运用差额分析法分析各因素变动对总差额影响的变动程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