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重点总结

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节货币的出现与演进

一、货币起源的各种学说

1、中国

(1)先王制币说——为解决民间交换困难

(2)交换需要说(司马迁)——为适应商品交换需要

2、西方

(1)创造发明说(J.鲍鲁斯)——国家创造

(2)便与交换说(亚当·斯密)——为解决直接物物交换的困难

(3)保存财富说(J.西斯蒙第)——为保存财富

3、马克思

(1)货币的定义: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商品

(2)一般等价物:商品交换的媒介

·各种货币起源学说都承认货币的产生与交换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货币是为了解决交换中的难题而产生的。

·货币与商品伴生,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货币形式的演进

(一)币材:充当货币的材料或物品

(二)币材具备的特质:

(1)价值较高,用少量的货币完成大量的交易

(2)易于分割,分割后不影响价值,以便实现价值量不等的商品交易

(3)易于保存,不因时间长久而减少价值,可频繁交易,保存购买力

(4)便于携带,便于扩大交换区域

(三)货币的种类

(1)商品货币:本身是普通商品,具有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

实物货币:自然界存在的或者人们生产的用来充当货币的物品

      两个要素:a、罕见或相对珍贵 b、容易转让

金属货币:以金属作为材料的货币(优势:价值稳定、易于分割、储藏)

  金属充当货币采取过的两种形式:

    a、称量货币:以金属条块的形式按重量流通的金属货币

    b、铸币:铸成一定形状,由国家证明重量和成色的金属货币

(2)信用货币:流通中以其发行机构的信用做基础而发挥货币各项职能,作为普通商品几乎没有价值

   ①纸质货币(纸币、银行券):包括国家发行的纸质货币符号、商人发行的兑换券,银行发行的纸质信用货币等

   ②存款货币(无形):能够发挥货币交易媒介和资产职能的银行存款,包括:可直接转账支付的活期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等(优点:快速、安全、方便)

   ③电子货币:以金融电子化网络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以传输电子信息方式实现支付功能的电子数据。需要借助一定介质,通常是利用卡基支付工具、网上支付和移动支付。

·货币形式的演变: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形到有形,从注重币材价值到注重交换媒介便利度,降低交易成本。

第二节货币的职能与作用

一、货币的职能:货币固有的功能

(一)交换媒介职能(货币独有的、最基本的职能):货币在商品交易中作为交换手段计价标准支付手段,从而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便利商品交换的职能

实现该职能的三种方式:

(1)交换手段:货币在商品交换中作为中介,通过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

     两个特点:①必须使用现实货币 ②不停流通,只关注购买力而非本身价值

(2)计价标准:用货币去计算并衡量商品或劳务的价值,从而为商品或劳务的交换标价(可极大地便利交换,不用现实货币

(3)支付手段:货币作为延期支付的手段来结清债权债务关系(商品交换与货币支付在时间上不一致)

·货币发挥交换媒介职能主要是与商品交换发生联系,发挥交换媒介职能的货币量多少影响货币交换的效率和价格。

·作为交换媒介而产生的货币需求通常称为货币的交易性需求,与预防性需求投机性需求共同构成货币需求。

·货币供求均衡是物价稳定的重要保证:

   *货币供给量<货币需求量,物价下降,通货紧缩;

   *货币供给量>货币需求量,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两种情况均会破坏正常的商品交换)

·有内在价值的商品货币形式下,货币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没有内在价值的信用货币形式下,不具备自我调节能力,需要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进行控制。

(二)资产职能:货币可以作为人们总资产的一种存在形式,成为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一种手段。资产的构成形式从屋里形态上可以分为实物资产金融资产,货币是金融资产的一种。

·货币最大的优势(能发挥资产职能的原因):最高的流动性(资产变成现实购买力而不受损失的能力)

·货币的资产职能决定了货币的投资性投机性货币需求,其大小影响资产的价格。

两职能关系:资产职能是在交换媒介职能上衍生出来的,最重要的还是交换媒介职能。

二、货币的作用

(一)在经济中的作用

A、经济影响

1、积极影响:

(1)克服了物物交换困难,降低交换信息搜寻成本,提高交换效率,扩大商品流通与市场(交换职能

(2)客服价值衡量与交换比率确定等交易困难便利了商品交换(计价标准

(3)通过支付冲抵部分交易金额,节约流通费用,非现金结算加速资金周转(支付手段

(4)支付手段导致活期存款的形成,资产职能导致定期存款的形成,促进社会资金的集中(支付手段、资产职能

2、负面影响:

(1)交换手段职能导致交换过程分为买卖两个环节,商品买卖出现脱节和供求失衡都可能产生

(2)支付手段职能导致经济主体间复杂的债务链条,产生债务危机的可能

(3)货币的跨时支付使得财政超分配和信用膨胀成为可能,货币过多导致通货膨胀,过少影响商品价值实现,导致价格下跌

B、非经济影响

1、积极影响:

(1)扩大了人们的活动领域

(2)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激发人们创造财富的欲望

2、负面影响:

(1)货币神化导致货币拜物教

(二)货币发挥(正面)作用的内在要求

1、币值稳定

(1)只有货币币值稳定,才能发挥计价标准职能,才能稳定地充当交换手段支付手段

(2)币值不稳,人们难以使货币作为财富价值的贮藏手段,影响资产职能,难以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2、调节机制

(1)货币流通量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2)货币供给应有弹性,以实现货币供求均衡和货币的正常流通

(3)信用货币没有自我调节能力,需要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进行调控

最重要的是维持币值稳定,要依靠调节机制(自我调节或中央银行调节)

(三)货币中性与非中性

1、货币中性:货币对经济运行没有实质性影响

(1)萨伊的货币面纱论:货币仅仅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2)理性预期学派:货币只能影响名义变量,公众的理性预期和预防性对策使名义变量的变动不会影响实际变量,只有货币数量发生非预期的剧烈变动才能暂时影响实体经济

2、货币非中性:货币对经济运行能够产生实质性影响(与经济中的其他变量互相影响,紧密联系,成为改变经济运行最重要的内生变量)

(1)凯恩斯学派:人们存在货币幻觉,注重货币的名义价值忽略其实际价值,工资及价格粘性使得货币有实际效应,名义货币量可以影响实际经济变量

(2)货币学派:从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最重要”

·更多的学者认为货币在现代信用经济中是非中性的。货币的中性与非中性影响货币政策的制定:

*货币中性→货币政策无效;货币非中性→货币政策有效

第三节 当代信用货币的层次划分与计量

一、当代信用货币的层次划分

货币供给层次划分:对流通中各种货币形式按不同的统计口径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一)划分信用货币层次的必要性

1、现实经济中存在各种货币,当代各国流通的都是由现金和存款货币构成的信用货币,需要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使货币供给的计量有科学的口径

2、处于不同层次的货币,货币性(购买力)不同:

(1)M0、M1反映现实的购买力,对通胀的影响迅速

(2)M2反映潜在的购买力,与实体经济的关联性更强,对通胀的影响更持久

3、不同层次的货币供给机制不同,特性不同,调控方式也不同,划分货币供给层次有利于有效地管理和调控货币供应量。

(二)信用货币层次划分的依据:流动性

1、由于交换媒介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而流动性是反映货币发挥交换媒介的能力

2、流动性程度不同的金融资产,其购买力强弱也不同,对商品流通和其它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不同

3、凯恩斯直接把“货币”等价于“流动性”:如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为“流动性偏好理论”

(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主要国家的货币层次划分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货币层次的划分

(1)通货: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钞,包括居民、企业等单位持有的现钞,不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这一层次被称为M0,流动性最强

(2)货币:由通货加上私人部门活期存款构成,为M1,又称狭义货币。活期存款流动性仅次于现金

(3)准货币:主要包括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等。虽不能直接用来购买,但能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又称“亚货币”或“近似货币”。此层为广义货币,简写为QM,等于M2-M1

M0=通货;M1-M0=私人部门的活期存款;M2-M1=准货币

M1=货币=通货+私人部门的活期存款;M2=准货币+货币=准货币+通货+私人部门的活期存款

2、美国的货币层次划分(20##年6月)

M1=银行体系外的通货+旅行支票+活期存款+其他支票新存款

M2=M1+小面额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货币市场存款账户+货币市场互助基金份额+隔日回购协议+隔夜欧洲美元

M3=M2+大额定期存款+长于隔夜期限的回购协议+定期欧洲美元

L=M3+短期国库券+商业票据+储蓄债券+银行承兑票据等

(四)我国货币层次的划分(1994年)

M0=流通中的现金

M1(货币)=M0+活期存款

M2=M1+准货币(企业单位定期存款+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存款+其他存款)

(五)各国货币层次划分的特点

1、流动性越强,货币范围越小

2、金融制度越发达,金融产品越丰富,货币层次越高;经济发达国家>经济欠发达国家

3、不同国家各个货币层次所包含的内容不同

4、随着金融产品创新速度、金融体制的变化越快,货币层次划分频率越高

5、货币层次的划分和计量只能有限地反映货币流通状况,货币层次划分越来越困难

二、货币的计量

(一)狭义货币量与广义货币量

1、狭义货币量(M1):货币层次中的现金加银行活期存款。

它反映了整个社会对商品和劳务服务的直接购买能力,它的增减直接影响商品和劳务的供应,因此,狭义货币量是中央银行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监测和调控的主要指标

2、广义货币量(M2):狭义货币量加准货币。

准货币是可以随时转化成货币的信用工具或金融资产。流动性:准货币<狭义货币,反映整个社会潜在的购买力。广义货币量范围>狭义货币量,它包括社会直接购买力和社会潜在购买力,可全面反映货币流通状况。在金融发达的国家,M2对于货币供应量的计量以及对货币流通未来趋势的预测均有独特作用。许多经济和金融发达国家,都有把货币供应量调控的重点从M1向M2转移的趋势

(二)货币存量与货币流量

1、货币存量:在某一时点上各经济主体所持有的货币余额。根据货币层次分为狭义货币存量和广义货币存量。

2、货币流量:在某一时期内各经济主体所持有的现金、存款货币的总量,它表现为一定时期(如一年)内的货币流通速度与现金、存款货币的乘积【货币流量=货币流通速度X(现金+存款货币)】

(三)货币总量与货币增量

1、货币总量:货币数量的总额。可以是某一时点上的存量,也可以是某一时期内的流量

2、货币增量:不同时点上的货币存量的差额。通过分析货币增量,可为中央银行掌握货币流动状况提供另一个角度

思考:1、该用哪个指标计量货币层次?答:探究这些指标的走势是否一致。(走势一致/走势不一致)

      2、货币数据的可靠度有多大?答:央行经常求证货币统计结果,原因在于:(1)小额储蓄机构不需要经常性地汇报他们的存款余额,在这些机构上报实际数字之前,央行只能对此进行预测:(2)当有更多的数据时,需要对季节性变化的数据调整进行大幅修正。

第四节货币制度

一、区域货币制度

(一)蒙代尔“最优货币区”理论

定义: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组成的一种货币联盟, 区域内实行单一的共同货币, 或几种货币之间具有无限可兑换性,其汇率在对内进行经常交易和资本交易时互相盯住, 保持不变, 对外则统一浮动, 即对内稳定物价和控制失业, 对外维持国际收支的平衡。

意义:将美元黄金双挂钩制度排除在外的平行货币联盟。

货币区的意义在于放弃货币政策,实施固定汇率制度。

第三章 汇率与汇率制度

第二节 汇率的决定理论

一、一价定律(一价法则)

定义:在无贸易摩擦(比如运输成本和关税为零)和完全竞争(买卖双方无价格操纵)的情况下,若以同一种共同货币标价,则在不同市场上销售的相同商品拥有相同的销售价格。

一价定律的汇率含义为:若一价定律成立,则汇率必然等于该商品两种货币表示的价格之比,即:

E人民币/美元=P人民币/P美元

二、购买力平价:若将一价定律中汇率与单个商品相对价格的联系转换为汇率与一篮子商品相对价格的联系,即为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还可以用实际汇率表示。

实际汇率(real exchange rate)是指购买一个中国商品篮子需要多少美国商品篮子。

P人民币/(E人民币/美元 X P美元

?  例如: 一个中国商品篮子价格为P人民币一个美国商品篮子价格为E人民币/美元 X P美元,因此实际汇率为1

绝对购买力平价成立时,实际汇率恒等于1.

对绝对购买力平价的否定

◎按照绝对购买力平价的推论,实际汇率必然恒等于1,即名义汇率(外汇市场上产生的汇率)等于两个国家物价之比。果真如此吗?

(有效)实际汇率(REER)的定义

◎(有效)实际汇率是一种加权平均实际汇率,通常以对外贸易比重为权数。

◎(有效)实际汇率有两个作用:①度量一个国家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有效实际汇率越高,产品越有竞争力(想想本国的1个鸡蛋能买美国的2个鸡蛋是什么概念???)

?                            ②反映一国排除汇率因素外物价水平的高低

相对购买力平价意味着本国通胀率的上升,本国汇率贬值。

相对购买力平价可由绝对购买力平价推出,绝对购买力平价成立,相对购买力平价成立,反之不成立。

购买力平价理论在短期不符合经验数据,在长期拟合较好,由于其非常简单,往往作为其他汇率决定理论的基石。

三、利率平价理论(短期决定,金融市场均衡)

◎凯恩斯于1923年提出:远期汇率的基本决定因素是两国货币短期存款利率之间的差额。

◎在资本流动和资产完全可替代的条件下,人们持有国内资产还是国外资产只看两种资产的收益率大小,国内资产的收益率主要是国内利率,而国外资产的收益率除了国外利率还有汇率的变动。

均衡时,持有两种资产的收益率必须相同。

◎商品贸易中的套利行为使得一价定律成立,金融资产投资中的套利行为也会使得一价定律成立——利率平价理论。

四、货币分析法

分析重点:货币供求的变动对汇率的影响。根据一般均衡的原理,只要本国货币市场和外国货币市场都保持平衡,资产市场就必然平衡。

◎假定条件:①垂直的总供给曲线

②货币需求稳定

③购买力平价成立

其中:货币需求是国民收入和利率的稳定函数。

第五章 货币的时间价值与利率

一、债券的基本要素

?债券的面值(一直维持不变)

?债券的票面利率(一直维持不变)

?债券的付息频率(一直维持不变)

?债券的到期期限 (随时间逐渐减少)

?债券的市场价格(接近于债券的面值,随时间变动)

?债券的到期收益率(随时间变动,和债券的市场价格负相关)

二、到期收益率和持有期收益率有什么用?

?用来衡量购买债券的回报。到期收益率越高,购买债券越划得来。

?债券的购买价格和到期收益率成反比。

?债券的购买价格和到期收益率本质上是一回事。

 

第二篇:湖北师范学院金融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金融重点

名词解释

1直接融资:

间接融资:

2信用:

3汇率:

4直接标价法:

间接标价法:

5风险溢价:

风险升水:

6信托:P60 P282

7金融资产:一切代表未来收益或资产合法要求权的凭证具有价格可以在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

8证券投资:P280

简答题

1优先股和普通股的区别:

(1)优先股风险低,收入稳定。

(2) 优先股权利范围小,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3) 公司利润急增时,优先股不能分享这部分收益。 2央行基本职能:P84

3商业银行经营的三条原则:

4利率期限结构探讨的3个问题:(图片)

5金融市场功能:

A融资功能:指金融市场有效动员或筹集资金的功能,这个功能主要表现在短期资金融通上,资金需求者从金融中介机构取得贷款或发行短期金融票据,也表现在金融机构间资金的相互融通上

B积累资金的功能:指长期资金市场上的融资,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使储蓄较快的转化为投资。

C调控功能:表现在两方面:调节货币流通量;调节资金供求

6利率的风险结构:违约风险,流水性,所得税因素 7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关系:

A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发展 :

(1)金融发展有助于实现资本积累和集中,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2)金融发展有助于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提高社会经济效率

(3)金融发展有助于提高用金融资产进行储蓄的比例,从而有利于 提高社会的投资水平.

B经济发展对于金融发展:

(1)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收入水平提高,人们对金融投资理财服务 的需要成为金融发展的动力.

(2)经济的发展使企业的类型和规模多样化,促使金融工具和金 融机构多样化和金融效率的迅速提高。

8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特征P285

论述题

1央行调节货币三大工具:P175

2股票和债券的主要区别:

a两者的性质是不同的。债券是债权凭证,债券购买者和发行人 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债券发行者需要还本付息,到期收回本金, 而股票是股权证书,表名股东对股权公司的所有权关系,股票在公司 存继期内不涉及偿还问题,股票持有者只能通过市场交易变现。 b投资者权利和义务不同。债券投资者只有收益权,但无经营管理权,而股票投资者拥有经营管理权。

c收益的决定不同。债券的收益是固定的,与公司的经营状况无关,而股票的股息和红利都不固定,取决于公司的经营情况和公司的股利政策。

d股票的股息和红利作为公司的利润是不能从应税收入中扣除的,而债券的利息支出是可以从,,扣除的。

e发行的资格不同.债券的发行者可以是企业政府和某些非企业社团法人理论上具有还款能力的组织和机构,经过批准和必要的法律手续都可发行债券,而股票的发行者只能是股份公司。

3资本完全流动性下,扩大货币政策会怎样(浮动汇

率,固定汇率)

计算题

1存款乘数和货币乘数:图上

2债券价值:图片

3还本付息公式P267

4远期利率fn(P259)

最后记住一句话:直接标价法,汇率上升,货币贬值 间接标价法,汇率上升,货币升值

祝大家考试顺利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