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国学教学思路参考

说明:以下均只是要点,具体内容需进一步填充。标题只是示意,具体表述可再斟酌。

一、何谓国学

我们认为,学习国学的本质目的,就是培养人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性,在现实生活中把本分的事情(诸如学习、工作等)和人际关系处理得更好,从而推动社会和谐。

因此,国学的学有所成,重在日常品悟与实践的结合,化作潜意识,持续终生。

详细论证可参见孟宪承选编,孙培青注释《中国古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年版)

二、小学生学国学的重要性

……

三、外国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成功经验分析

……

四、天津小学生的总体认知特点分析

综上,…… 既要了解大同,更要注重小异,既要遵循大纲,更要因材施教。

五、们的小学生国学教学策略

a)        感性为主,通过连环漫画、小故事等循循善诱

如,像董浩、鞠萍讲故事那样,结合漫画播放,把《三字经》、《论语》、《庄子》等关于修养的小故事给学生们娓娓道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b)        注重实践操作,从家庭坐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优良品德、健康心理。

如,在家给下班回家的父母倒杯水,出去玩之前和父母说一声,早回家,不让父母担心,等等。

如,与身边的小朋友谦恭礼让,积极帮助小伙伴,主动打扫教室卫生。

如,适时打破年级界限,高年级与低年级学生一起参加礼仪训练等活动,使低年级学生学会尊敬哥哥、姐姐,高年级学生学会照顾弟弟、妹妹。

如,尊敬老师,把老师当成朋友,树立对待老师的正确态度。在此基础上,老师说错了,会用合适的方式予以纠正。积极向老师请教、切磋经过自己认真思考之后仍然有疑问的问题。

如,教材循环使用;把废纸、空瓶罐收集起来卖掉,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和理财意识。

c)        时时处处培育学生专心致志、严谨仔细、敢负责任的态度和习惯,为其将来的学习、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d)       以音乐(古诗词教学音乐和“明月几时有”、“在水一方”、“青青河畔草”、“中华民谣”、“长亭送别”、“青花瓷”等流行歌曲)、绘画形式(网上下载鱼戏莲叶图等)学习简单的中国古代诗词,使学生们认识到,诗词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美丽的大自然里。只要有美的心灵,到处都有诗意。

e)        加强民俗教育,可利用杨柳戏出青年画、泥人张娃娃泥人等学习天津民俗、年俗,并进一步扩展至中国民俗、年俗。

f)         组织讨论式、师生互动协作式教学,多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培养其团队协作意识与自信心。老师要耐心引导,及时表扬、鼓励。

g)        课堂不固定,花园、博物馆、古文化街、敬老院、动物园等都可以成为课堂,增广见闻,开拓思路,培养爱心。

h)        做好与学生家长的及时联系、沟通,达到5+2>7的效果。

注:以上均是照搬中国古代春秋时期儒家对儿童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详见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可从中提取教学主线。

六、           课时安排参考

第一课,何谓国学

要点:

1、老师讲述(具体语言请再组织、润色,以适合小学生认知特点)

我们认为,国学就是把祖先传统文化的精粹提取、整合出来,予以升华,为今天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培养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在现实生活中把本分的事情(诸如学习、工作等)和人际关系处理得更好,从而推动社会和谐,让大家都生活得更好,形成良性循环。

国学就在我们生活的时时处处。

如,在家给下班回家的父母倒杯水,出去玩之前和父母说一声,早回家,不让父母担心,等等。

如,与身边的小朋友谦恭礼让,积极帮助小伙伴,主动打扫教室卫生。

如,适时打破年级界限,高年级与低年级学生一起参加礼仪训练等活动,使低年级学生学会尊敬哥哥、姐姐,高年级学生学会照顾弟弟、妹妹。

如,尊敬老师,把老师当成朋友,树立对待老师的正确态度。在此基础上,老师说错了,会用合适的方式予以纠正。积极向老师请教、切磋经过自己认真思考之后仍然有疑问的问题。

如,教材循环使用;把废纸、空瓶罐收集起来卖掉,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和理财意识。

这些都是国学的学习,因为它们都能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康的心理,使我们更好地学习、工作、为人处世。

2、学生说,自己在生活中都怎样实践了国学,有何感受,今后怎么做。

3、老师总结,并谈自己感触深刻的好人好事。

4、学生自我介绍。

5、学生自由聊天,互相认识,分成小组,选出组长。提出考勤、作业(作业以思考、实践、口头等形式出现)要求。

老师:今后,每个小组的伙伴就都是密不可分的兄弟姐妹了,要互相帮助,小组之间也要相互配合。

第二课

   三字经

1、利用连环画讲故事(参考钱文忠在“百家讲坛”之三字经讲座)

2、学生谈感受

3、找出辩论点,小组之间展开辩论

4、老师总结

第三课

1、论“止” (上文五b内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d85a9b0100djye.html

2、简单的礼仪训练

第四课——第六课(可参考《中国文学史》)

1、《论语》《庄子》《韩非子》里面的道德小故事,

思考、讨论话题: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

2、悬梁刺股等励志故事

第七课——第八课(可参考《中国文学史》及唐诗宋词元曲鉴赏辞典)

中国古代诗、词、曲欣赏(上文五d内容),体现出中国是个美学精神一直传承至今,今天的某些歌曲亦为是个美学意境的体现

第九课

民俗、年俗(视频、照片、图片、实物等,上文五e内容)

第十课

观看贫困地区孩子艰苦勤奋学习、祖国对其进行爱心活动的视频。老师讲白芳礼事迹并幻灯播放相关照片。听《同一首歌》等歌曲。学生谈感受,老师做总结,以此理解孔子的仁爱思想和《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人文内涵。

20##-8-15

 

第二篇:以国学经典润泽小学品德教学

以国学经典润泽小学品德教学

近年来,国学经典诵读成为教育界一大热门话题,许多学校正通过晨读或开设专门课程等形式加以不断推进。事实上,国学经典蕴含着无尽的德育资源,一方面,《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易读、易懂、易记,有着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虽然其中不乏深刻道理,但容易使大家接受。另一方面,《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和小学品德教学目标有很多相通之处,不少教材的学习内容都可以用“经典”中的文句概括提炼。如《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19xx年新加坡出版的英文新译本被联合国教科教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又如《弟子规》,集中国传统家训、家规、家教之大成,是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即便在当今社会,仍是我们和谐社会立身做人的根本。另外,这些国学经典往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操作性,尤其是《弟子规》《三字经》,前者侧重于行为养成教育,后者集明理与导行为一体,对学生德行成长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发掘经典的德育内涵,以之润泽小学品德课堂,既是国学经典诵读的延伸,更是品德课堂教学与传统美德融合,具有深远的意义。

所谓融合国学经典,就是把国学经典中的德育元素渗透到品德教学内容之中,成为优化课程资源、实化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主要以《弟子规》《三字经》这两部经典融入品德教学为例简要论述。

一、以经典优化教学目标

1.以经典定位目标

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机。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师们经常埋怨现在的孩子没有规矩,缺少教养,然而,问题不全在孩子身上,而是没有人正确、系统

地告诉他们规矩是什么,规矩应该怎样遵守。如果品德教材上讲得不够系统完整,那么借鉴《弟子规》《三字经》,我们一定可以在孩子们心头树起“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等礼义廉爱的丰碑。假如教师放低姿态,在品德课堂上多一点有针对性的操作训练,把培养孩子成为有教养、有爱心、有廉耻心、懂基本礼仪的人作为教育的小目标,那么,塑造孩子德性的大方向就会更明确。

这么说,并不意味着忽略情感、只求规范,不要认识、只讲训练,而是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依靠两条腿走路。

2.以经典迁移目标

目光回到二年级的《我爱秋天》,在横向整合之后,我们不如把目标从大张旗鼓地欣赏美景、认识果实迁移到培养孩子们对果实的珍惜上来。应该说,在生活条件改善之后,当今的孩子中间,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如果不能在品德教育中帮孩子确立浪费可耻的正确观念,不仅是对劳动的不尊重,也是对肆意破坏环境这种不良思想的纵容。这样的教育是失职的、无效的,最起码是低效的。《弟子规》中说道:“衣贵洁,不贵华”“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借此,我们可以把目标迁移到节俭朴素、尊重劳动的伦理教育中。

再比如,关于网络的意义,孩子们比我们更有认识和体会,我们不妨把重点迁移到理解它的两面性,“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我们的目标应是教育孩子别把电脑当玩具,而要当工具。

二、借经典优化教学内容

内容的优化,着重表现在内容选择要实在,还要实用。

教师们常说,现在的孩子被宠坏了,家庭已然这样,如果我们学校教育也没有作为,还

能指望孩子有道德有教养吗?在品德课程中,教师就该把这一块使劲地补上。

比方说,一起吃饭,有人把吃饭的声音弄得吧唧吧唧作响,那是因为他们从小就不知道这样不雅;宾馆大厅三五成群大声喧哗,那是他们不知道这样不道德。在品德课程中,教师为什么不能从教孩子怎样吃、怎样坐、怎样说等入手呢?《弟子规》“次谨信”中有许多从生活细节上关于教养的具体规范,比如卫生习惯上“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关于行走坐立有“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针对礼仪有“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等等。每一条都可操作、可检验,用以弥补今品德教学中常规训练、礼仪指导的不足,是最好不过的。

又如,在教学感恩亲人孝敬父母的课文时,情感激发在品德教材中已做了很多铺垫,但具体到怎么尽孝,只停留在把好吃好用的留给父母,给父母洗脚,帮助他们干家务等方面是不够的。对照《弟子规》就能发现,关于孝道,里边罗列得相当详尽。完全可以与教材相互补充,相互支撑:一个重情,一个重理;一个重教,一个重导。《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 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这段文字,几乎囊括日常生活中孝敬的所有细节,是学生道德行为直接引领。这样的专项学习,教师不要怕花时间,因为这对孩子成长成才有百利而无一害。

而要让孩子们了解亲人之间的关系、辈分,请出《三字经》:“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现在有许多中学生在制作家谱时,对这些关系的认识还有些混沌,如果有了在小学品德课堂所经历的这一幕,这样的尴尬自然就不会出现。

三、用经典优化品德实践

“事实上,不管什么内容的学习,都需要一个巩固内化的过程。品德不像语文数学可以通过习题来巩固,它的巩固是把所知转变为所行,落实在行为上的。”现行的品德教学缺少的正是行为习惯操练这一步,只有情与理的教化,缺乏行为上的指导督促,就会使孩子们说起来什么都懂,做起来什么都懵,时间久了什么都忘。

因此,课程改革对品德课堂的学习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在这方面给了我们大量的留白,这就需要教师用智慧去丰富践行的指导。借鉴《弟子规》《三字经》还可以让品德课堂动起来。

例如,学习尊重他人时,不仅要懂得“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的内容还要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演一演、比一比“勿事搅、勿话扰”;再如,针对“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人人试试怎么敲门拜访,怎么行走说话。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有目的的道德实践活动,真正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大家在开放、平等的课堂中,在活动和训练中有所学、有所悟、有所成。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理解成生活即课堂?所以在生活实践中,随时随刻都有我们学习的机会、活动的场所。《弟子规》中有不少礼仪教育,衣食住行都是有规矩的,我们不妨拓展延伸。比如,把营养午餐时间作为学习训练的机会,试一试别“吧唧吧唧”大声吃,原先吃相不雅的便会立刻改观。再如,早晨的学校门口就是我们的课堂,指导孩子们正确处理手中的包装袋,礼貌地和父母道谢道别、和老师同学问好等。课堂上学的是道理,是范例,课堂外加以践行,使生活成为一种泛化的学习。

四、据经典优化教学评价

夸美纽斯说:“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不是由文字。”在现实中,教学评价的等第不仅

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首要途径,更是直接评定教师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的主要方法。因此,很大程度上,不是课程目标在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而是评价方式、方法决定着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

品德课程要求教师能帮助儿童把品德认识落实到日常的生活中,通过体验去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形成行为习惯。由此可见,检验品德课堂教学实效应从学生行为实践中来。

虽然对评价体系的改革呼唤了很久,但是由于操作上的难以调控,目前我们还是比较多地依据书面试题进行考查评价。于是过于“务实”的品德教师因此选择了读读背背的教学方式,使品德教学实效大打折扣。

庄子说:“本在于上,末在于下。”所以,无论有多难,我们都不能本末倒置,还是应该根据品德学科的性质,选择相应的检测方式,优化检测过程。以三七开的形式考查,“三”是书面考,检查一些理论上的常识,包括诸如《弟子规》《三字经》里边的重要思想和常规要义的阐述;“七”是对日常学习、生活表现的考核。尽管这样的考核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并且在操作上有难以把握的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比如考查礼仪和节俭,可以充分利用营养午餐进行长期考核,同时提醒改正;上下楼梯、出操时,检验“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路遇长,疾趋揖”等等,这些都是评分的依据、评价的基础。此外,还可以请家长对孩子在家情况评分,并附有评分的具体说明,特别是请家长摆出事实依据。我们不要担心家长会偏袒孩子,事实上教育孩子本身就需要家校合作,这种合作不光体现在教导过程中,还应该体现在评价过程中。这样的检测,虽然过程长,耗时多,但是如果坚持,不仅能提高德育实效,还能真正体现对品德教学实效的考量。

国学经典是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国学经典所蕴含的教育意义和众多德育元素都可以成为小学品德教育的课程资源。在社会越来越浮夸、教

育越来越功利的今天,以国学经典润泽小学品德课堂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它能促使学生在诵读之余,践行国学经典所倡导的德育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使之内化为终身不变的优秀品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