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扶贫生态移民调研报告

YY市扶贫生态移民调研报告 为学习借鉴兄弟市区推进扶贫生态移民的经验,市人民政府于6月10日-12日组织市扶贫生态移民联席会议办公室成员赴YY市22县、11县、33县等地考察当地扶贫生态移民工作推进情况。 扶贫生态移民工作是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措施,是惠及特殊困难群体民生、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YY市积极扎实而又富有成效地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极大地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拓宽了移民群众的脱贫致富空间,有效地推进了生态保护和建设,较好地实现了“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战略目标,为贫困地区实现经济发展、脱贫致富、生态改善多赢目标探索出了一条成功之路,积累了宝贵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一、YY市扶贫生态移民取得的积极成效

YY市11个县(市、区)有AA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BB个自治区扶贫工作重点县,20xx年底全市仍有CC万农村贫困人口。YY历届党委、政府一直秉承民生为大的理念,探索、创新适合自身发展的开发扶贫攻坚之路,从20xx年至20xx年,该市大力开展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累计投入8.77亿元,安臵农村贫困人口3333万户3333万人。

敢为人先率先实施“有土安臵”搬迁。早在上世纪80、90

年代,YY就有计划地组织11、22、124、66等县一些居住在大石山区,生活生产条件恶劣、人均耕地不足0.3亩的贫困户进行易地安臵,帮助他们建立新家园。19xx年,YY创办了5第一个移民场——33MM 族自治县平原畜牧场,拉开了以“有土安臵”为主的易地安臵扶贫开发探索的序幕。到20xx年,YY在33县和北海市等市内外共建成74个移民安臵场,易地安臵贫困人口达11万人。其中,在338个乡镇先后建立21个移民安臵场,安臵了11、22、东兰等县大石山区贫困群众6.7万人。20xx年,为更大领域整体推进扶贫,YY总结经验,创新推出33大安乡“整乡推进”开发扶贫新模式,通过资源大整合、连片大开发、群众大发动、基础设施大升级,带动产业发展群众致富。对大安乡可爱村35个自然屯90户贫困农户333名贫困群众搬迁到村部附近,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安臵。通过实施“有土安臵”,搬迁群众每户可分到5分水田和1亩旱地发展农业生产。20xx年,搬迁群众人均纯收入比移民之前增加1842元。

与时俱进创新实施“无土安臵”搬迁。经过多年实践和总结,从20xx年起,YY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机遇,逐步探索出以“无土安臵”为主的搬迁模式,依托城镇二、三产业,将有创业能力、自愿易地搬迁的贫困农户、农村外出务工返乡人员以及因地质灾害影响需要搬迁的农户,集中安臵到县城和中心城镇周边,高起点、高标准建设

新城新区,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有组织地引导农民就近进城务工、经商和创业,探索出“无土安臵”扶贫搬迁新模式。11县农民进城创业园就是“无土安臵”的典型。该县充分发挥县城附近有大片荒埌地的优势,创建了农民进城创业园,规划安臵3.5万人,项目分五期建设,目前已竣工三期,已安臵搬迁农户达1.65万人。去年,农民进城创业园易地搬迁移民年人均纯收入比全县高出1000多元。此外,20xx年,22族自治县把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与城镇化结合起来,建设扶贫生态移民与城镇化结合试点工程,即生态民族新城,项目规划安臵6万人,其中,规划安臵农村贫困人口5000户2.3万人。目前,第一批搬迁农户960户4804人已搬迁入住。

具体在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过程中,YY围绕“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有出路”的目标,通过整合资金资源,谋划产业布局等,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开展。目前,在扶贫产业方面,全市核桃种植面积达到215万亩,桑园面积78万亩,33的红心柚、11的竹藤编织、天峨的珍珠李等一些短平快项目,在移民的迁出地或安臵点取得了良好效果。

20xx年至20xx年,YY初步规划搬迁5.8万户23万多人,其中贫困人口4.6万户18.36万人,生态搬迁1.2万户

5.48万人。

二、YY市扶贫生态移民工作给予我们的宝贵经验

(一)领导高度重视,是做好扶贫生态移民工作的首要

条件;以22县为例,该县成立以县委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将指挥部设立到项目所在地办公,内含综合协调、征地拆迁、项目规划申报、宣传、建设及技术督导、财务及后勤保障、安全保卫等7个工作组,由相关职能部门领导担任组长,把具体工作与责任落实到个人。同时,调配工作经费,落实专职工作人员,配齐办公设施,保证指挥部高效有序运转,为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打下坚实基础。

(二)科学长远规划,是做好扶贫生态移民工作的坚实基础;只有总体规划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扶贫生态移民才有方向、有目标,具有吸引力。YY市在推进扶贫生态移民项目建设过程中,在充分借鉴省内外生态移民建设典型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对扶贫生态移民安臵区的整体布局、功能分区、建筑风格等进行了精心设计和规划,使移民安臵区建设既融了现代理念,又凸现民族特色;不但满足移民农户的生活生产需要,也加快城镇现代化发展步伐。

(三)加大资源整合,是做好生态移民工作的有效途径。扶贫生态移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YY市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安排”的原则,整合部门项目资金,通过捆绑使用来加大对移民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保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顺利实施。同时,加强生

态移民县及成员单位密切协作,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县内扶贫生态移民建设的主导作用,采取“财政专列、社会投资、农民自筹”等办法,解决移民建设资金不足问题。

(四)创新安臵方式,是做好生态移民的重要法宝。22县依托自身地理位臵,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产城结合、打造首府生态民族卫星城”的工作思路,将易地扶贫搬迁、城镇化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及产业开发等四项工作结合起来,举全县之力建设“生态民族新城”,以统筹城乡一体化的模式谋求扶贫生态移民工作新突破。11县则将城镇“无土安臵”与农民进城创业园相结合,通过调整土地来落实扶贫生态移民安臵点的各项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用地,不安排生产用地,安臵群众的经济来源主要通过政府投入配套产业开发,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为搬迁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同时通过技能培训,有组织地引导农户外出劳务或者就近进城务工、经商、创业等。

(五)政策、配套落实,是做好扶贫生态移民工作的根本保证。无论是“无土安臵”还是“有土安臵”,扶贫生态移民必然促使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群众长期的生产习惯需要有一个转变过程;另一方面,群众搬迁后处于近郊地区,生活习惯、思想观念也要有一个转变的过程,且这种变化又比较深刻。因此,相关的政策及配套落实情况,决定了移民后续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决定了搬迁户“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能否实现。如22

县推行“政府补贴,让利于民”的低安臵房价、与开发商协议低价出售给农户商铺面积供其发展的惠民政策,再如隆安县创业园大力度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大量就业培训及岗位的配套服务方式,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三、对我市扶贫生态移民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领导,保持高度重视;我市开展扶贫生态移民工作以来,先后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联席会议制度并成立办公室,落实办公地点、专职人员及经费,保证市一级指挥部正常运转。而在今年五月上旬市人民政府对辖区内各县(区)开展的扶贫生态移民工作督查中,仍存在个别县党委、政府对扶贫生态移民工作重视不够的情况。如成立了领导小组,但没有制定相关的工作制度,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未下文正式成立,未做到专项专人负责,分工不明确,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仍然停留在发改局部门行为等现象。各级各部门的主要领导务必要转变观念,加强领导,高度重视,才能确保扶贫生态移民工作顺利推进,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二)完善规划,合理科学安臵;督促各县(区)加快2014—20xx年扶贫生态移民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抓好摸底调查,明确扶贫生态移民安臵的对象、安臵的方式、安臵区域等。要坚持“政府主导、农民自愿,分类指导、相对集中,统筹规划、产业支撑,基础先行、服务配套”的工作思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将生态移民与城镇化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产业园区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等有机结合起

来,打破区域界限,高标准规划建设好水、路、电等基础设施,从根本上解决移民群众的脱贫和发展问题出发。要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在实施条件好的、群众工作容易做的地方实施示范工程,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我们下步工作的顺利推进。

(三)创新机制,加强资源整合;在现有条件下,协调有关部门加强对易地扶贫搬迁资金、农村危房改造资金、保障性住房资金、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资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金、产业发展资金、生态环境建设资金和能力建设服务性资金等九大类国家资金的整合力度;同时,加大宣传与招商力度,吸引社会投资,合理利用民间资源,寻求探讨政府与企业之间互利双赢新模式。

(四专项扶贫资金与其他支农资金的整合,促进政府扶贫资源与信贷扶贫、社会扶贫资源的有效组合;进一步完善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充分发挥各种合作组织的纽带聚合作用。

 

第二篇:乡镇扶贫开发“四下四进转变”生态移民模式专题调研报告

党委发?2012?67号 签发人:张开银

中共定宁镇委员会

关于报送《定宁镇扶贫开发“四下四进转变”生

态移民模式专题调研报告》的报告

县扶贫开发办:

现将《定宁镇扶贫开发“四下四进转变”生态移民模式专题调研报告》报来,请审示。

二〇一二年五月二日

- 1 -

定宁镇扶贫开发“四下四进四转变”

生态移民模式专题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关于对扶贫开发“四下四进四转变”生态移民模式进行专题调研的通知》精神,镇党委、镇政府结合我镇实际,组织专门力量,以东山三村为重点,围绕“四下四进”和县外移民模式,进村入户,深入调研,全面摸底。通过为期半个月的调研,充分掌握了山区农民的生产生活现状,移民搬迁的意愿,目前移民情况,以及当前进行生态移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等,为进一步挖掘我镇移民潜力,探索移民搬迁模式,开展生态移民工作提供了依据,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研概况

将此次调研活动与“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紧密结合,在半个月的调研过程中,组织干部入户800余次,发放调查问卷300余份,与群众面对面沟通,详细记录,分类汇总,取得第一手资料。对当前的主要移民途径进行考察,对下山入川、下山进镇、下山进城、下山进园及县外移民的发展潜力和存在困难等问题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调研。

二、现状分析

(一)移民潜力

我镇需生态移民的农户主要集中在东山三村(晓光村,星光村,丰光村):

- 2 -

1、晓光村:共辖8个村民小组, 580户3081人,劳动力1919人,现有开山初级中学、晓光完全小学各一所。总耕地面积7762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2.67亩,20xx年人均纯收入3004元。全村现有贫困人口580户3081人,占总人口的100%,其中特困户44户,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有低保户95户326人,占总人口的10.6%,其中:一类低保户14户38人,人均每月领取低保金100元;二类低保户55户200人,人均每月领取低保金75元;三类低保户26户93人,人均每月领取低保金55元。特困户家庭人均纯收入最低的为1000元,最高的为1350元。据调查,有搬迁意愿的共402户2089人。

2、星光村:共辖6个村民小组,246户970人,劳动力450人。年均降雨量230毫米,年蒸发量3642毫米。人畜饮水主要靠庭院水窖贮存水和井水解决,条件较差。总耕地面积5862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6.04亩,20xx年人均纯收入3101元。全村现有贫困人口246户970人,占总人口的100%,其中特困户27户,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有低保户50户174人,占总人口的18%,其中:一类低保户15户50人,人均每月领取低保金100元;二类低保户24户85人,人均每月领取低保金75元;三类低保户11户39人,人均每月领取低保金55元。特困户家庭人均纯收入最低的为1000元,最高的为1350元。据调查,有搬迁意愿的共148户741人。

3、丰光村:全村共辖7个村民小组,215户1154人,劳动 - 3 -

力450人。年均降雨量230毫米,年蒸发量3642毫米,人畜饮水主要靠庭院水窖贮存水和井水解决,交通十分不便,封闭落后,条件较差。总耕地面积4501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4.64亩,20xx年人均纯收入3088元。全村现有贫困人口215户1154人,占总人口的100%,其中特困户18户,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有低保户34户122人,占总人口的10.6%,其中:一类低保户4户8人,人均每月领取低保金100元;二类低保户30户114人,人均每月领取低保金75元。特困户家庭人均纯收入最低的为1000元,最高的为1500元。据调查,有搬迁意愿的共152户658人。

(二)移民现状

1、在黄花滩生态移民项目中,晓光村报名搬迁的有12户51人,目前已确定7户36人搬迁至6号移民点。按照相关政策,每户补助4万元,后续发展设施农业、特色林果业,尚需贷款等惠民政策的扶持。

2、近年来,通过外出务工,逐步在外地定居,最后将全家迁移出去的情况,在我镇各村也比较多,主要移民方向是新疆、青海、玉门等地。20xx年截至目前,我镇通过外出务工途径搬迁移民的已有3户16人,迁向酒泉等地,主要在当地承包土地发展种植谋生,农闲时通过务工增加收入。这种移民模式的制约条件是需要家里有充裕的劳动力,且要有一定的经济储蓄,在他乡异地,在较缺少政府帮扶的情况下,能够相对独立地谋生发展,

- 4 -

且短时间内因生活环境的变动和不稳定,会对不少家庭的子女教育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3、部分农民通过自主创业或到企业务工等方式,在县城或其它城市立足发展,逐步融入城市生活。近年来,我镇每年约有15户农民举家搬迁至县城或其它城市。搬迁的原因,主要是为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获得更多经济收入等,主要通过企业务工或个体经营获得收入,从事的职业有开出租、修鞋、理发、焊工、修车、砖瓦工等等。跟城市原住居民相比,从事职业的技术和文化要求低,收入相应偏低且不稳定,各项社会保障措施也完全未平等享受。

(三)群众意见

1、经调研汇总,40.7%的山区农民对以下问题尚存顾虑:移民搬迁后,农田是否肥沃,家庭收入是否有保障,子女教育、就业、医疗等生产生活条件是否得到真正改善,邻里关系、人际关系是否变得更为复杂等。

2、目前山区农民收入渠道单一,家庭储蓄极少,移民搬迁所需费用较高,超出承受能力。经调研汇总,有搬迁意愿的农户,95.3%以上的家庭都希望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搬迁以后,在发展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务工等方面需要技术、资金、信息诸方面的帮助。

3、23%的被调农户因家里缺少劳动力不愿搬迁;5%被调研农户表示目前生活安定,家庭收入尚可,已经繁衍生活数代人,不

- 5 -

愿意离开故土。

三、需要解决的问题

1、移民搬迁需扶持的项目多,资金缺口大。目前计划移民搬迁的家庭基本都是贫困农户,家庭储蓄几近为零,实施移民搬迁,从住宅修建、农田平整、就业发展等多方面,都需要政府帮扶。若要大面积搬迁,必将需要较多的资金扶持和全方位的政策保障。经调研,初步预算每户需前期帮扶资金4万元,后期扶持发展生产约需10万元。

2、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欠缺。一是当前农民受教育程度总体偏低,掌握的技术、技能有限,能够自主创业和自谋出路的人相对较少,严重制约了移民途径的拓展。二是部分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少,老弱妇孺多,举家搬迁后,需要多方扶持,方能立足,对移民搬迁和增收致富会造成诸多困难。三是部分群众自我发展动力不足,依赖心理严重。在走访农户的过程中,约67%的被调研农户有明确的搬迁意愿,但大多数人希望政府能够全额支付搬迁费用,且对谋生发展更多寄希望于政府帮扶。

3、移民政策和社会服务相对滞后。目前,除政府规划的移民工程外,各地在户籍政策、社会服务等方面对自发移民尚有诸多障碍。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社会服务,基本都跟户籍挂钩,零星的自发移民,很多时候不能按时在新的居住地取得户籍,对子女教育、就业发展等造成诸多不便,使搬迁户顾虑重重,进退难决。

- 6 -

四、对我县生态移民工作的建议

1、以人为本,尊重群众意愿。移民搬迁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也是一项从根本上改变老百姓命运、实现增收致富、惠泽子孙的民生工程。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这一点,在扶贫开发移民搬迁中,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意愿,切实把这项关乎贫困群众利益的好事办好办实、办到位,最大限度使移民搬迁户及广大贫困群众舒心满意。

2、突出重点,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扶贫开发移民搬迁,基础设施建设要先行。近年来我县扶贫开发移民搬迁工作实践表明,移民安臵点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了,就为成功实施移民搬迁工程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前期基础,也为彻底改善移民居住环境及其生产生活现状提供了可靠保障。在实施扶贫开发移民搬迁安臵点建设中,需通过整合发改、财政、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城建、国土等方面的资金,集中捆绑,统一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集中安臵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难题,确保移民集中安臵点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统一施工、达到通水、通路、通电、地面平整的要求。

3、强化服务,保障移民质量。在通路、通电、通水、上学、就医、就业等方面,尽最大可能为搬迁农户考虑周全。在房屋建设上,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做到因村、因户制宜。另外,在已搬迁户的农民就业问题上,应采取加大技能培训力度等措施,做好

- 7 -

贫困群众的外出务工及就业指导,提高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因村制宜,创新工作思路,帮扶贫困人口从条件较差的山区,搬到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川区,并通过贴息贷款和小额贷款等专项扶贫资金,帮助移民就业和发展特色产业,使其尽快走上脱贫致富之路。结合“双联” 行动,采取领导联村、干部联户的方法对口帮扶,帮助移民户建设家园,发展生产。

4、积极探索,落实城乡融合发展战略。把人口转移作为推进城乡融合的突破口,全力推进农民主动有序转移进城,将人口转移与城市化、工业化、生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一是积极推行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户籍差异,逐步取消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城乡二元差别政策,促进人口自由有序向城市流动。二是工业园区建设与移动工程统筹规划,工业布局与第三产业发展总体谋划,让各类人群在园区建设中发挥作用,促进农民向真正的产业工人转化。三是我县缺水,山区群众向城区、集镇、川区迁移,对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势必增加,城乡融合发展规划,需要生态和水利建设先行,探索节水模式,谋求可持续发展。

主题词:生态移民 调研 报告 定宁镇党政办公室 20xx年5月2日印

- 8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