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回流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农民工回流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前言:全球金融危机向中国的蔓延,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踏上了返乡的路途。据相关统

计我国2.3亿农民工中,像“候鸟”一样迁徙的外出务工人员约有1.3亿,这一庞大的就业群体将流向何方,如何帮着他们解决重新就业问题,是亟需社会各界重视与研究的问题。

保康属湖北省襄樊市唯一的全山区县,被列入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县之一,劳务收入

是我县农民增收的一条主要途径。出现了农民工返乡回流潮后,保康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组织安排相关部门开展对农民工回流情况的专项调查摸底,分析原因。

一、农民工返乡情况的调查

县劳动保障部门通过各个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和村级劳动保障信息员逐村调查、登记返

乡人员人数。据初步统计,全县外出务工人员达5万多人,且绝大多数是靠出卖苦力获取劳动报酬,截止去年12月4日已返乡人员达2989人,占全县务工人数的5.74%。大多数返乡人员主要集中在建筑、电子加工、服装加工、玩具加工、鞋业制造、餐饮服务、煤矿开采等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对劳务增收造成一定影响。

二、农民工返乡情况的原因

1、外出地部分出口创汇企业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出口生产企业订单

减少,产品滞销,企业遭遇困难,经济效益差并停工停产、减员减薪。

2、城市生活费用较高,部分被解雇的农民工一时难以找到新的工作,只能选择返乡;

3、外出地部分企业借金融危机之机休养生息,调整产业结构,更新生产加工设备设施,

以增加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市场竞争力,使少数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差、年龄偏大的农民工转岗转业困难,而且用工单位又不愿在外来农民工技能提升方面投入资金,因而被迫返乡。

4、受惠农支农政策影响,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提高,面对就业压力,许多农民工

选择返乡从事农业。

5、一些农民工经过数年拼搏,积累了一定规模的资金,掌握了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

验,重返家乡进行二次创业。

三、农民工返乡情况的经济研究

1、 农民工回流不会是长期现象

农民工回流并不是一种正常现象,是由于金融危机影响而造成的一种特殊现象。金融危

机预计还会持续两到三年,但农民工回流不会持久,不久的将来这个现象将会逐渐稳定,数量

也会慢慢趋于稳定。有人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就业上会对农民工造成一定的排挤和挤压 “农民工和大学生,首先两者的定位就不一样。大学生属于复杂性劳动,对知识和技术的要求较高,两者的就业基本不重合。”

对于解决农民工回流问题的根本措施,主要有三:一是依靠原住地的政府给农民工创造

岗位,在就业方面尽可能提供便利,创造就业机会,如在税收、场地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二是加强对农民工在技术上的就业培训。三是各地户籍管理制度要放开,加大力度,有助于农民工稳定在所工作的城市,放心地在工作地工作,缓解农民工返乡的潮流。

2、 努力引导农民工向非农产业转移

由于春节临近,再加上经济的衰退,今年的农民工大潮要比往年凶猛得多。农民工提前返乡,把城市失业问题转移到农村地区,但农村地区往往也处于农闲时节,这就给基层农村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而春节过后,返城大潮也势必对城市经济带来影响。

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是引导他们向非农产业转移,这也是促进他们增加收入的重要方式。要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首先要扩大对于他们的用工需求,而后者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工单位的生产和经营状况。

城乡之间的就业问题是密切相连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制定促进就业增长的各项措施时,需要本着城乡二元统筹兼顾原则,不断缩小城乡经济差距,这才是避免农民工大潮潮起潮落的关键所在。

3、 三管齐下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

首先,帮扶企业,尽可能减少下岗农民工,对已经下岗的农民工尽快启动大规模再培训计划。应意识到,上千万农民工待岗时期半年或一年以上,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为此,汤敏强调,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应该等同于建设投资,甚至比建设投资更加重要。

其次,开发并发展农民工就业新市场。比如说,保姆市场是除建筑施工以外农民工的第二大就业市场,目前保姆市场容纳劳动力已达1500万人。但是,由于其市场不规范,加之各种社会保障缺位,大量农民工不愿意进入。汤敏表示,如果能对保姆市场加以规范,将能再吸纳上千万劳动力。

第三,加紧推出农村社会福利体系,进一步改善农村医疗。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近日完成的《构建全民共享的发展型社会福利体系》中建议,20xx年之前,中国应完成建立全覆盖的包括农民、农民工和城市个体工商户的养老保险体系。同时,应进一步提高农村医疗保险标准。

推出完善的农村社会福利体系,在目前情况下对国家的资金压力并不是很大,还有助于增加农民对未来支出的预期,减少农民的后顾之忧,从而增加国内消费。

四、农民工返乡情况的影响

大量农民工返乡,将可能引发系列社会问题:

一是加大就业压力。受金融风暴影响,全球、全国经济将持续疲软,我县也不能独身其外,加上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就业岗位有限,受金融危机影响岗位更加紧缺,大量农民工回流,预计将对全县就业形势造成较大压力。

二是加大社会治安管控压力。由于受就业形势的影响,部分返乡人员将很难找到工作,一些年轻人因习惯了在外打工的生活,回乡后生活不习惯,又无新的工作,情绪容易波动,可能会惹是生非,甚至相互纠集,违法犯罪,从而加大社会治安防控压力。

三是加大群体性事件防控压力。根据有关专家分析预测,20xx年将是各类社会矛盾比较集中和各类群体性事件高发的一年。同时,随着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若长时间无法就业,无经济收入来源,心态就会失衡,邻里纠纷、山林和土地纠纷、基础设施建设征地拆迁安置矛盾、煤矿与周边地区群众矛盾纠纷等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将不可避免地增加,如排查调处不及时、不妥当,极易酿成群体性事件,从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五、农民工返乡情况的应对

对农民工大量返乡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我们应引起高度重视,积极研究相应对策措施,促进全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最大限度地为返乡农民工创造就业机会,使其经济收入不出现大

的滑波,基本生产生活能得到有效保障,从根本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加强宣传,合理引导。

要做好农民工返乡后的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理性正视失业返乡的暂时困难,及时更新观念,开拓视野,面对农村劳动力明显短缺问题,在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中,投身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发展,维护农村稳定。尤其是要加大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力度,全面普及各项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学法、守法、用法,不断增强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依法反映合理诉求,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自觉抵制各种歪风邪气。

(二)深入调研,掌握动态。

按照昭通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群众工作年”的要求,深入村组、深入农户,开展全面的摸底调查,掌握返乡农民工数量、年龄、性别、技能特点和家庭状况、就业意愿、培训要求、心态变化、利益诉求,以及返乡后的生产生活等基本情况,建立健全返乡农民工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动态监控和分析。政法机关要进一步深入开展“政法干警大走访”活动,进村入户了解返乡农民工想什么、盼什么、需什么,积极为他们解疑释惑,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保障他们的合法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强化培训,提升技能。

要坚持市场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农民工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整合人力资源开发、劳动就业、教育、扶贫等培训资源,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免费开展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重点围绕当前返乡农民工转岗就业需要开展新技能培训,围绕回乡创业开展创业培训,围绕新农村建设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培训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帮助返乡农民工变“暂时失业”为“调整充电”,提升其就业、创业技能,增强其发展后劲。

(四)多管齐下,促进就业。

要主动走出去,收集沿海劳务输入大省用工信息,巩固长期劳务输出合作关系,积极开辟新的市场,探索“求职、培训、就业、维权”四位一体的劳务“直通车”输出模式,促进劳务输出。加大社会服务、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鼓励和支持本地企业吸纳返乡农民工就业;在县内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中,尽量满足返乡农民工就业,力争让返乡农民工“回县不回乡”,尽快在家门口再就业。在创业场地、税收优惠、金融信贷、创业培训、创业服务等方面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积极鼓励、支持有一定资金、技能和创业愿望的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从事个体经营活动,发展种植、养殖业,兴办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企业,促进返乡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的机遇,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依托农田水利建设、荒山荒地改造、沼气等农村能源建设、道路交通建设等项目,引导返乡农民工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五)改进服务,维护权益。

要开辟返乡农民工劳动争议仲裁“绿色通道”,快立、快调、快审、快结,及时处理重大劳务纠纷和集体劳动争议,协调输入地有关部门和企业,妥善解决农民工工资兑付等问题。免费为返乡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服务,简化程序,快速办理,对申请支付劳动报酬、工伤赔偿、失业补偿和职业病医疗等法律援助做到应援尽援。对生产生活确有困难的返乡人员,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通过扶贫开发、社会救助等渠道,确保返乡农民工有房住、有地种、有衣穿、有饭吃,有病能就医,子女能入学。

(六)严密防控,确保稳定。

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高度重视大量农民工集中返乡可能对经济社会稳定带来的影响和压力,全面掌握社会动态和返乡农民工心态,尤其要及时掌握各种苗头性问题,全面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努力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总之,大量农民工返乡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只要我们引导得好、解决得好,返乡农民工将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发展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从而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篇:关于农民工问题的调查报告

调 查 报 告

题 目

姓 名

学 号

分 院

专 业 班 级

指 导 教 师 农民工问题 1

前 言

当前,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在我的这次社会实践中,我和许多年轻的农民工在一起工作了一个星期。虽然这份工作很累人,但是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社会上农民工问题的严重性。 我这次是深入民工中,与民工进行深入的交谈。总结出农民工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并结合我们所学习的知识,努力剖析问题。通过和民工的交谈也了解到他们需要的是什么﹑缺少的是什么,力求解决问题。

2

提 纲

前言

第一章

1、

2、

3、

第二章

1、

2、

3、

第三章

1、

2、

第四章

1、

2、

3、 农民工的现状 一般农民工的特征 一般农民工的生活状况 一般农民工的工作状况 农民工现存在的问题 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 农民工的就业问题 农民工的权益保障问题 解决问题的几个主要措施 加强农民工“出门”前的培训 开展对农民工的维权救助 对农民工问题的思考 如何实施这几项措施 如何维护措施的长期有效性 如何使这些措施更好的让农民工和企业都接受

3

第一章 农民工现状

1、一般农民工的特征

(一)文化程度低。在和我一起工作的同事中,小学以下文化的占1%,中学文化的占7%,初中文化的占66%,高中以上文化的占26%。

(二)职业技能低。大多数农民工无一技之长,加之普遍缺乏技能培训,因此从事重体力劳动占绝大多数,几乎没有从事高级技工类的。

(三)举家外出多。夫妻一道外出打工的占全工厂员工的约82%,其中带孩子的占51%。

(四)长年在外多。多数人务工都在3年以上,有的人4、5年都没有回过家,连过年过节都不在家里过。

2、一般农民工的生活状况

(一)农民工住的房子普遍是当地居民的用房前屋后的空地临时修建的或者是建筑工地的板间房,每间房实在是小得可怜。他们多是一家人几口人住在这么一间小房子里。这种房子低矮狭小,夏季闷热潮湿,冬天冰冷刺骨。有的房子里电线裸露,吊扇晃动,还在电线上晾晒衣物。安全隐患十分严重。

(二)由于蔬菜价格高,烹制条件有限。也因为工作太累的缘故。民工们很难吃上一吨好饭菜。民工们大多数是在路边摊吃的,他们多工厂前面的小四川饭店吃饭,那里的环境十分不好。饮食卫生状况也是相当的差。

(三)由于农民工收入水平低,自身防病意识不强,一般的小病就靠自己好起来,如果病情较严重也大多是通过自购药品治疗或到私人小诊所就医,很少到当地医院就医。但是大多小诊所医疗条件差,医生医术差,有的农民工为此付出了生命代价。

(四)很多同事和我说,他们一般只做两件事:上班和睡觉,很少有业余生活。即便真的有点休息时间,他们也是看电视,偶尔也打#9@k牌 4

消闲。

3、一般农民工的工作状况

(一) 劳动强度大。由于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低,他们绝大多

数干的是脏苦累的工作。在苏州,农民工主要分布在建筑工地上务

工,少数从服务业,劳动强度很大,收入却和付出不成比例。在我的

同事中只有46%的人满足于自己现在的工作。

(二)劳动时间长。在我实践的工厂中这个现象是没有的,但是在其他的工 厂中这个现象是十分显著地,农民工平均的工作时间都在9个小时以

上,而且在工作过程中几乎很少有短暂的休息时间。在收入上,除去

一般的生活开支,每月可以节约1000元左右。

(三)劳动条件差。大热天,在厂里,不少车间温度超过35度,很多工人 长了痱子。在工作中,缺少安全帽、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具,安全

故时有发生。

(四)劳动保障差。大多数厂(场)未给农民工办理工伤、养老等保险,

不用说医疗和生育保险,也有个别农民工自己不愿参保,主要是不

懂政策和不愿承担个人应缴的保费,担心保了也是白保。

(五)在农民工中也有一部分自主创业者,他们经营商店、饭店或行医、

发、跑运输等,相比而言,他们自由一些,收入也要高一些,但同

是劳动时间长,强度大。

5

第二章 农民工现存在的问题

1、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 在规则”:多数开发单位都将“施工企业先行垫付工程款”作为招标的一个必要条件,等建筑工程进展到一定程度,开发商再将工程款分期分批拨付给施工单位,这就给拖欠工资问题就开始形成。一个经常出现的情形就是:等到工程完工,开发商往往以商品房销售不畅为由,拖欠施工单位工程款,这就直接导致施工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 (一)、垫资施工是欠薪的根本原因之一。据调查,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潜

(二)、将拖欠工资做为留住人的一种手段。因为建筑行业普遍存在用尾欠

作为留人的手段。由于包工头普遍担心春节后人手缺乏,或者跑到其他包工头那里,往往拖欠农民工几百块钱的工资,来强迫农民工来年继续在其手下干活。

(三)、一些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使农民工的工资不时能按时领取。

(四)、 农民工法律意识淡薄导致欠薪。农民工运用法律自我保护的能力较

低,认为老板给不给钱,或者什么时候给钱,是老板的事,自己拿他没办法。

2、农民工就业问题

农民工处于中国社会的底层。他们干的是城里人不愿干的最苦最累最脏最险的工作,工作时间最长,获得报酬最低。从事行业主要是:体 6

力要求较高的房地建筑工、城市清洁和环境保护的操作工种、绿化养护的苗木工、居民家中的钟点工或保姆、厨师、服务员等工种。在城市,他们受到社会的排斥和歧视,被限制和禁止从事某些职业。

以制造业, 建筑业和服务业就业为主.农民工在制造业就业的30.3%,在建筑业就业的占22.9%,在社会服务业就业的占10.4%,在住宿餐饮业就业的占

6.7%,在批发零售业就业的占4.6%.但在不同地区,农民工就业的主要行业有所不同.在东部地区制造业的比重最大,占37.9%;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建筑业的比重最大,分别为30.1%和37%.

农民工到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就业为主.东部地区,大中城市就业容量大,收入高,吸引他们来此就业.

3、农民权益保障问题

民工由于本身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加之文化水平较低,法律意识不强,维权意识也往往不够。

再者说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待遇普遍缺失.由于现行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以及城市政府和企业的认识差距等因素,绝大多数农民工享受 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

1、是工伤保险参保率低,伤残医治赔偿困难.工伤保险是目前惟一对农民工没有制度和政策障碍的保障项目.

2、是医疗,养老保险空缺,后顾之忧难以解决.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查表 明,农民工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10%左右,养老保险的参保率为15%左右. 3、就业歧视。用人单位视农民工为“二等公民”,同工不能同酬,同工不能同时,同工不能同权。

4、 劳动报酬权利得不到保障。被收押金、扣证件,工资被拖欠、克扣是司空见惯。

5、 休息休假的权利得不到保障,超强度加班成为“正常”现象。 7

6、 人身权利得不到保障。老板或管理人员对农民工搜身搜包,殴打、体罚农民工的事充斥着媒体,强迫农民工下跪事也时有耳闻。

第三章 解决问题的几个主要措施

1、加强农民工“出门”前的培训

在我对同事的调查中,认为自己目前最欠缺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民工占到96%,在务工的历程中,他们切身感受到了文化和技能的重要,然而现实的问题是:培训两头无着落。

因此,提高农民工素质,强化“出门”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除了技能,对法律常识、对他们从农民向现代产业工人和文明市民的双重转变中应具备的

思想

道德素质培训也是一个重点。

各个乡、镇政府应该积极的组织将要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进行针对性的“出门”培训。要对他们将要从事的行业进行技能上的培训和有关于劳务法律方面的知识了解。

2、开展对农民工的维权救助

农民工权益容易遭受侵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农民工是单个分散的,没有自己的组织作为载体或后盾,无法通过组织化的方式来维护自身的权益,又缺乏其他的诉求手段,因而处于一种显见的弱势境地。根据民工的普遍要求,可以在外出民工比较集中的地方建立一个机构(劳务公司),其宗旨是维护民工权益,加强与当地企业、政府的联系沟通,主要从事咨询代理、劳动维权、技

能培训和

其他服务等工作,定能收到一举多赢的效果。

8

加强劳动保障监察队伍建设。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在各市、(区)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充实劳动监察机构人员、增加劳动保障监察硬件建设投入,建成一支强有力的劳动保障监察队伍。

对于苏州从四个方面做好农民工维权工作:一是重调解。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等非诉手段解决矛盾纠纷,发挥各级人民调委会作用,降低农民工的维权成本,维护其合法权益;二是常排查。深入城乡结合带和建设施工地等民工聚集地,摸排纠纷隐患,重点加强化解群体性纠纷,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三是重宣教。开展“法治进工地”活动,大力宣传相关的法律知识。

第四章 对农民工问题的思考

农民工的弱势地位和组织化程度低是联系在一起的。庞大的农民工群体,目前仍处于散沙状态,这导致农民工在与企业主谈判时处于弱势,表达利益的渠道少,维护权益困难。因此,把农民工组织起来,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不仅是农民工维权的需要,也是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政治要求。

做好农民工的党建工作是把农民工组织起来的十分重要的方面。农民工这么大的群体应该成为新时期党建工作的一个重点,让农民工中的优秀分子入党,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

对农民工这个庞大的群体而言,正视他们的利益诉求,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不仅是农民工组织的目标,也应该体现在对农民工的管理和服务中,从而真正落实对他们的非歧视性待遇,让他们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暖。

农民工群体是中国特定的社会群体,他们的出现和存在反映了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把他们组织起来,形成合理的制度安排,引导推动这个群体发挥出在社会结构变迁中的积极作用,使他们真正成为中国产业工人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脚步更稳健、更坚定。

9

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