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实验结题报告-网络道德调查研究

              **学院

实验室开放项目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名称:全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研究

    学 生 人 数:        6       

    指 导 教 师:                 

      日期:  20##年9 月 20 日 至2015 年 11月30 日

 

第二篇:《网络环境下中学生生活习惯与方式的改变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调查研究》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网络环境下中学生生活习惯与方式的改变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调查研究》

一、提出研究背景:

网络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根据资料统计,我国网民总数达到4.85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6.2%,而在中国庞大的网民群体中,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达到29.9%。面对不可阻挡的青少年上网热潮,如何对其进行正确引导、管理,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师、家长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对青少年的生活习惯、思想道德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何使我们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引导青少年健康地成长,恪守网络道德和社会道德,成为我们刻不容缓面临的现实问题。

2、理论意义: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一个自我整合、多力塑造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好奇心强、情绪情感丰富强烈,渴望交流,但缺乏社会经验,自制力较差,容易受不良诱惑的侵蚀,缺乏对社会生活是非曲直美丑的辨别能力。如果引导不力,容易导致青少年自我行为失控。有的青少年沉迷于虚拟网络不能自拔,日益堕落,引发走上偷窃、抢劫等严重违法犯罪后果。可见当前青少年上网已经对他们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产生了很大影响,网络环境下对中学生思想道德的建设成为当前教育的重要问题之一。作为学生网络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引导中学生正确上网,最终让学生能在在网海中自由地遨游而避免沉溺,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问题。

3、研究价值:

 通过这份课题研究,可以给学校、周边中学以及情况类似的学校以借鉴与参考,分析中学生上网情况以及网络成瘾针对症结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针对中学生上网对思想道德建设的教育提几点有针对性的建议,包括:规范网吧、电子游戏市场,创建良好的文化环境;积极开展对网络成瘾的中学生预防和救助行动;还要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增加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投入,扩大中学生的课余活动空间等。最为重要的是建议学校在开设网络课程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网德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网上生活,教育学生学会选择,提高自控能力。充分发挥校园网的教育作用,引导学生把互联网作为学习知识、获取信息、培养创造力的工具。加强对中学生的闲暇指导。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起科学的闲暇意识和闲暇态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闲暇时间。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社会各界要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加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建设,使广大青少年树立健康、文明上网理念,弘扬先进的网络文化,为青少年创建绿色网络空间,促进青少年的成长进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会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总之,努力使学校在教育的过程中,坚持执行课内课外结合、网上网下结合、校内校外结合、显性隐性结合的一种多角度立体化的网络德育模式,树立教育的大课程,真正使学生远离“网瘾”,实现文明上网。

二、研究目标

基于我们对“网络环境”和“中学生心理素质”的认识,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如下:

1、调查网络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积极与消极的影响,通过对网络环境下中学生生活习惯与方式的改变的研究,探索网络环境下优化中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健康教育的模式。

2、通过研究中学生网络行为动机,使中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促进思想道德建设的发展。

3、促进校园健康教育网站的建设,为教师、家长、学生提供一个信息交流平台,从而改善中学生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促进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中学生网络道德的调查与分析(现实状况);

互联网进入中国人的生活,其迅猛的发展速度,如同它的出现一样令人惊讶。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我们原来的生活方式。特别对于青少年而言,互联网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娱乐方式、新的信息资源以及新的交往空间。网络生活有突破空间界限所带来的解放与自由的感觉,也有因身份隐匿而带来的摆脱常人生活监控的轻松与新奇。这种自由、轻松和新奇的感觉,成为网络生活的无形魅力,吸引着青少年。然而,也正是这种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不一致性,使青少年的道德成长面临着新的困境与挑战。我们对我校初中272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有115位同学每周上网时间超过了3小时,其上网地点如下:

由此可见。中学生上网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在网吧上网

中学生选择在网吧上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家里没电脑,又没有适合学生上网的场所。二是是网吧上网比较自由,没有家长、老师在身边唠唠叨叨,可以痛痛快快玩个够。三是极少数学生认为在网吧可以认识许多社会上的朋友。

(2)、在家里上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部分农村家庭也都有了电脑,有的家长出于对学生学习的考虑,方面查阅资料,因此会购置电脑;有的家长则为预防孩子去网吧。因此为学生提供了在家上网的便利条件,殊不知有的孩子以学习为由,玩网络游戏、交友、甚至浏览一些不健康的网站等等。

(3)、手机上网

随着手机功能的不断强大,大多数学生越来越趋于用手机上网。手机相对于电脑不但小巧方便携带,而且可以查阅的资料、游戏的设置都渐渐可以与电脑相提并论,手机上网消费也不是很高。

2、中学生网络行为动机的调查与分析(产生原因);

(1)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原因

中学生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小学进入初中、高中阶段,其身心发展起了重大的变化。首先是出现了对其心理与行为有重要影响的两方面需要,第一是性的成热,使中学生性意识与性冲动出现,即出现了性的需要;第二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使中学生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这些身心发展特点就势必导致了他们容易受网上信息的干扰。

(2)家庭原因

青少年“网瘾”症结的基础在于家庭环境育人氛围的不尽如人意。都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孩子在从“自然人”变为“社会人”的第一步也是从家庭开始的。因此,有很多用心的家长在对孩子教育问题上都有一些精密的计划,一些孩子的成功也都和家庭的教养密不可分。我们的调查数据中有79.4%的中学生家长没有对孩子进行上网引导。当今社会,中学生家长将大量的时间放在了工作上,很少有大人陪伴的中学生便用上网来消磨时间。

(3)学校原因

 青少年“网瘾”症结的关键在于学校 “以不变应万变”的僵化、陈旧、机械等不适合青少年成长的教育环境有关。学校作为中学生最为集中并接受教育的场所,是中学生受教育中的最重要一环。但是有的学校忽视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忽视我们的传统教育往往回避的青春期教育问题,导致中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网络道德意识。

(4)社会原因

    青少年“网瘾”症结的深层次原因还是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对青少年教育的缺乏系统、全面和配套的教育体系有关。目前网吧经营竞争激烈,致使一些业户出于营利目的,不顾法律和道德,投中学生好奇心,专搞不正当竞争。同时通信、公安、文化和工商在对网吧的管理上,还不够和谐一致,“三证”不全的网吧还大量存在。防范措施和监管制度仍滞后于网络技术的发展。

3、网络环境对于中学生生活习惯与方式的改变调查与分析(对中学生学习及现实生活的影响)。

网络的正面影响
(1)、网络有助于创新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利用网络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教育者可以以网友的身份和青少年 在网上“毫无顾忌”地进行真实心态的平等交流,这对于德育工作者摸清、摸准青少年的思想并开展正面引导和全方位沟通提供了新的快捷的方法。此外,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具有实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青少年可以同时和多个教育者或教育信息保持快速互动,从而提高思想互动的频率,提高教育效果;由于网络信息具有可下载性、可储存性等延时性特点,可延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互动的时间,为青少年提供“全天候”的思想引导和教育。还可以网上相约,网下聚会,实现网上德育工作的滋润和补充,从而及时化解矛盾,起到温暖人心,调动积极性,激发创造力的作用。
(2)提供了求知学习的新渠道。目前在我国教育资源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网络提供了求知学习的广阔校园,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接受高等教育,学到在校中学生学习的所有课程、修满学分、获得学位。这对于处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种最好的解脱,它不但有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家庭乃至于社会的稳定。
(3)开拓青少年全球视野,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上网使青少年的政治视野、知识范畴更加开阔,从而有助于他们全球意识的形成。同样,又可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通过上网,可以培养他们和各式各样的人交流的能力;通过在网上阅览各类有益图书,触类旁通,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网络的负面影响
(1)对于青少年“三观”形成构成潜在威胁。青少年很容易在网络上接触到资本主义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思想处于极度矛盾、混乱中,其人生观、价值观极易发生倾斜,从而滋生全盘西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崇洋媚外等不良思潮。
(2)网络改变了青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及生活方式。青少年在网上公开、坦白地发表观点意见,要求平等对话,对青少年工作者的权威性提出挑战,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同时,上网使青少年容易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集体意识淡薄,个人自由主义思潮泛滥。
(3)信息垃圾弱化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意识。有关专家调查,网上信息47%与色情有关,六成左右的青少年在网上无意中接触到黄色信息。还有一些非法组织或个人也在网上发布扰乱政治经济的黑色信息,蛊惑青少年。这种信息垃圾将弱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意识,污染青少年心灵,误导青少年行为。
(4)网络的隐蔽性,导致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一方面,少数青少年浏览黄 色和非法网站,利用虚假身份进行恶意交友、聊天。另一方面网络犯罪增多,例如传播病毒、黑客入侵、通过银行 和信用卡盗窃、诈骗等。这些犯罪主体以青少年 为主,大多数动机单纯,有的甚至是为了“好玩”、“过瘾”和“显示才华”。另外,有关网络 的法律制度不健全也给青少年 违法犯罪以可乘之机。

4、网络环境对于中学生生活习惯与方式的改变对思想道德的建设的影响(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网络的普及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不言而喻,其开放性、平等性和互动性为青少年学生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网络环境,提供了一个便利的交流平台。但由于网络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不成熟之处,加上网络管理、网络社会的道德有待规范,致使网络的负面影响——网络人生观的失衡在青少年学生群体中也日渐凸现。许多青少年学生由于忽视网络文明,而导致网络道德失衡,进而引发网络犯罪,使之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这些行为不利于他们健康人格的发展,对社会也存在着潜在的危害性。导致青少年学生人格发展错位,青少年阶段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失衡恶化了网络环境,不利的网络环境反过来又影响着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网络的隐蔽性给他们提供了极大的自由空间,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完全展示着个性和本我的一面,浏览暴力、恐怖和色情的信息,畅谈性的自由与开放。网络中良莠不分、藏污纳垢导致许多青少年学生在虚拟世界中内在价值冲突与迷失自我,他们追求着感官的刺激,自由地发表观点可以不考虑社会规范和道德。

5、提高中学生的网络道德

(1)网络对中学生的道德发展产生影响

A积极影响

有利于开阔中学生的道德视野,促进其道德认知发展,提高其道德判断和评价能力。网络是信息的集合体,网络社会是充满信息的社会。“信息与行为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信息发展曾经指导着人的产生的全过程以及人的进化全过程:人的精神就是从其信息功能中引发出来的。”“人类最具特征的品性是其适应性。人以搜集信息为基础,多次改变了自己的行为。”网络的主要作用是交流。信息发生作用,主要是通过交流得以实现的。通过网络,中学生不仅能方便快捷地了解各种各样现代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传统、最先进的科技知识、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而且能接触多元文化所组成的多元世界。可见,以全球性为特征的自由开放的网络文化,确实有利于开阔中学生的道德视野,促进其道德认知发展,提高其道德判断和评价能力。有利于形成新的道德观念,促进道德情感的发展,培养亲社会行为。道德是社会生活的反映。道德观念的发展变化,是与社会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着的,不同的时代必然会产生和形成与其时代特点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不仅有利于开阔中学生的视野,有利于中学生形成主体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宽容意识、创新意识、民主平等观念、信息道德观念和网络道德观念等许多新的道德观念。尽管有人视网络如洪水猛兽,其实网络并没有像有些人所说的那么可怕。可以说,网上助人为乐、分享与合作行为随处可见。特别是网络社会的助人行为还可以借助网络这一自由开放的第四媒体迅速而广泛地互相传播、互相感染,而且由于每个人都是匿名的和缺场的,助人者在心理上也没有在现实社会中所存有的诸多顾虑。这种不断进行的道德实践,而且有利于促进正义感、良心感、是非感、义务感、责任感、荣辱感、尊严感等道德情感的发展,有利于养成乐于助人、与他人分享、合作等亲社会行为,从而有利于道德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有利于培养主体意识,形成道德自律,促进道德创新和德性成长。在传统社会中,中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主要是在成人的教育、引导下内化成人社会所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学生往往只有被塑造的义务而没有主动创新的权利,这对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形成显然是不利的。人的德性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外部灌输的结果。网童作为网络社会的活动主体,其德性素质主要是在网上交往与活动过程中自我建构而成的。从最革命的意义上讲,网络拓展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异常丰富、多元的网络信息世界,无疑开阔了网童的价值视野,并进一步作用于他们的道德层面,使其认识到价值的多元性以及道德生活的丰富性、相对性和境遇性,促使其依据网络社会的种种境遇,不断地编织属于自身的道德体系,并在这种开拓性的建构过程中使自己的创新性道德得以形成和发展。

B消极影响

传统伦理道德丢失 

  由于受年龄、教育程度、生活阅历方面的制约,中学生的道德意识尚处于形成过程中,而又由于网络伦理系统建设的不完善,对中学生的道德行为缺乏约束,从而导致中学生自由行动强化,道德弱化。还有网恋现象,中学生情窦初开,对谈恋爱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但是迫于早恋的压力,他们就寻求网络恋人,并以“老公”“老婆”相称,违背了传统伦理。 

道德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下降 

    互联网操作具有隐匿性,难以有效监控,加上中学生的自控力和责任感比较弱,极易诱发内心的破坏欲。在聊天室,中学生常常是以异名、异性同他人进行交流。匿名最大的好处和坏处都在于,人们可以因此不必负任何责任。在网络社会里,网络爱情充满了虚拟和诱惑,把网恋视为捉弄他人游戏的中学生不在少数。互联网中频频出现的极具破坏力的黑客主体也是中学生。网络世界中垃圾邮件的泛滥、对人身的恶意攻击,以及对他人隐私权的侵犯等表明,在网络社会中,中学生的责任意识大大削弱了。 

    中学生的价值观念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与主文化充满着失调和对立。而中学生文化意识层面上更多的是对主流文化、传统文化的依附。由此造成价值观念上依附与超越、传统与现代的“纷争”,社会价值观也难以保持统一。②在网络无限广阔且“完全自由和平等”的世界里中学生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容易导致道德上的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和个人主义。在网络上,道德相对主义表现为“将个人视为自己道德行为的唯一判断者,对历史上的优秀道德传统与他人高尚的品德也持怀疑的态度”③。在社会生活中呈现出双重或多重标准并存的局面,道德的判断力因此下降甚至丧失。

(2)针对网络不良影响,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加以防范

 A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网络德育新格局

学校、家庭、社区是进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三个重要环节,只有建立和巩固以学校为龙头,学校、社区、家庭“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动员和组织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才能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真正落到实处,抓出成效。“三结合”中,学校是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社区是重要的依托和平台,家庭是基础,缺一不可。因此,学校还应该与社区、家庭紧密联系,共同搞好德育工作。所以,建构中学网络德育模式也要注意建立基于网络平台之上的三结合互动体系,要利用网络,联紧家庭、联紧社区。因为家庭是网络德育的基础环节,学校是网络德育的重要基地。只有开创社会与学校、家庭一起对网络德育齐抓共管的局面,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德育氛围,以达成提高中学网络德育实效性的最终目的。从而培养孩子健全的网上人格,增强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

B更新德育观念,培养正确的网络德育意识

“网络社会”的德育观念与“传统社会”的德育观念所不同的是:“网络社会”的道德规范与现实社会相比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开放性和多元性。因此,在如今的“网络社会”里,人们必须重构自己的道德教育内容,在继承传统道德精华的同时,更应该吸收“网络时代”所出现的更广泛、更多元的新的德育观念和德育内容,对于网上道德和法规教育必须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认识,要让孩子们懂得在任何情况和环境下,都要注意用道德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并内化为自觉行动,随时警示自己、检查自己,要使孩子们认识到,即使在网上冲浪也必须自觉烙守已有的道德准则和法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们在尽情浏览网络是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于网络上的铺天盖地的信息要明辨是非不轻信,。第二,面对信息不可完全相信的网络,我们不应当视其为游戏,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进行网上交际和信息传递,也就是说非谣言不传播。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网上冲浪人。第三,对于网上超量的信息、刺激的游戏以及低级庸俗的内容一定要具有很强的判断力和自制力,绝不能形成对网络的眷恋和依赖,也就是说拒绝诱惑不沉溺其中,从而克服不良的心理倾向。最终的目的是充分发挥网络在人的发展中所起的实际推动作用

C网络时代的思想道德教育要适应网络时代的特殊需要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为我们深化德育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技术平台,同时,也为我们学校德育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学校作为孩子们网络德育的主要管理者必须要以德育信息化(或称网络化)为目标,以点带面,整体突破,以适应网络时代的特殊需要,以便让网络对孩子们的德育给以积极的影响。所以,现在我们必须认真地研究网络,找出德育与网络的结合点,探索德育信息化的管理技术方面的支持,为德育管理搭建一个信息化的技术平台,引导孩子们在国际化的网络世界里不至于迷失自己,从而健康的存在。要想达到这些目的,必须做到以下的主要几点:第一,在学校里,构建健康的网络平台;第二,提升教师的网络技术及网络素质;第三,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形成正确的网络德育观念;第四,关注和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上网习惯。

6、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学校应该采取的措施)

(1)、学校应该对教师进行相关的网络知识的培训,让大部分教师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提升教师对网络的认识。同时提高教师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做好学生的表率。(2)学校应该在学生中普及网络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习惯,加大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思想品德的教育,规范学生的上网自律行为。(3)、学校要对学生的上网情况进行较全面、客观的调查评估,总结学生在网络中表现出来的大体的网络道德观念。(4)、学校应加强对校园网络建设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对校园网络的信息管理和技术防范,并建立相应的中学生网络行为管理与指导机制,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  (5)、学校应该对那些已经对网络沉迷、成瘾的中学生“网虫”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学校心理辅导和咨询的作用,帮助他们早日摆脱对网络的依赖,让他们回到健康的网络学习中来。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利用图书馆、资料室及互联网查找相关的研究文献,了解前人在这一课题上有哪些最新的研究成果,查找相关的研究资料,从多学科多角度开展对资料的比较,把握国内外研究动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为课题研究提供框架和方法。

   通过调查法、观察法了解当前网络环境下中学生生活方式与习惯的改变以及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情况,分析中学生目前生活学习出现的新的问题,总结筛选出影响未成年人上网的因素,进一步明确课题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3.反思总结法:有效反思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通过学习相关资料总结分析。

五、研究的具体过程

第一阶段(20##年7月——20##年4月)主要工作:课题组统一认识、分工;申报课题;确定研究方向,开展研究工作;积累资料;统计分析,写出可行性研究报告。

在这一时期课题组组建及总体分工: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研究对象。

2、明确分工

3、(1)全体课题组成员通过讨论,确定调查问卷的基本内容,并为开展课题研究进行更多的试卷准备和资料准备,设计研究方案,了解国内外领域的研究现状。

(2)具体计划:建立课题研究小组及账户;收集编制《中学生网络道德调查问卷》、《中学生网络动机调查问卷》、《中学生上网后生活习惯的改变调查问卷》、《网络对你产生的影响》;在课题开展的同时宣传网络文明知识开展“青少年网络文明知识竞赛”活动暨课题研讨活动课;围绕“全国青少年文明公约”与校团委开展中学生网络文明知识宣传普及活动”,编写“任庄子学校中学生网络道德调查与研究”方案;收集与调查研究相关的资料,及时分类,收集整理,编辑出课题有用的系统资料、理论及方法。

第二阶段(20##年5月——20##年12月)主要工作:修订方案措施:继续开展研究:争取有一定的成果,并写出第二期研究报告,接受中期评估。具体活动:

1、开展读书活动,阅读中学生与网络方面的书籍或杂志,与网上阅读、学习相结合,并做好读书笔记或写读后感。

2、开展研讨交流活动。每位课题成员要有学习心得体会,并形成心得体会文集,装订成册。

3、视频学习写出心得体会。

4、定期召开课题组会议,及时把握动态情况和重难点问题,及时予以协调、突破,总结阶段性成果,形成一定的材料。

第三阶段(20##年1月—20##年7月)主要工作:进一步完善方案:继续开展研究:出教育叙事、教育案例集:写出高质量的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具体课题学习情况汇总表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1.深入了解和得知中学生网络生活的现实状态

在吸收网络伦理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学生座谈、问卷调查、中学生的调查报告、网上调查实验和实地调查等实证研究分析,对中学生网络生活状态描述形成以下观点:

(1)随着互联网络的普及,网络对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各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小的网络活动与普通网民网络活动相比较,有其共同性,又有自身的特殊性。

(2)网络技术给中学生带来的积极道德意义表现有:学习:学习能动性、自主性大大提高;交往:有利于促进角色重建与角色扮演,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促进其社会化进程;情感:由于网络交往的匿名可以让学生满足发泄情感的需要,促进心理健康。

(3)调查数据同时显示,中学生网络生活状态和网络伦理不容乐观:在认知方面,应该如何利用网络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到位。在他们眼里,互联网络很大程度上还是娱乐工具,而不是学习工具;在情感方面,过度追求各种情感的体验和情绪发泄,不重视爱国主义、责任等情感的培养;在意志方面,很多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不够;在行为方面,有大量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而由此引发一系列网下不良行为,如逃课等。

(4)中学生网上和网下行为存在一致性,其行为主要立足在整个人格的道德意识层面,因此,中学生的网络伦理教育和网络道德培养,必须着眼于他们的整个人格的教育和培养。

2、深化网络道德教育科研,影响和提高我校师资队伍的网络道德。

目前的教育者大多具有较强的道德水准和较高的个人素质,但网络知识与网络技能却不尽如人意。只有教育者的网络素质提高了,对受教育者的网络道德教育才成为可能。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课题的前瞻性研究,对青少年学生网络心理、网络规范、网络法制进行专题研究,建立与信息化教育相适应的师资队伍。

3.通过网络不断宣传法律知识,增强学生的守法意识,提高了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借助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网络思想道德建设的宣传,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引导他们开展有益于增加网络知识、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培养良好网络道德的活动。

4.研究组成员取得了一些成绩

俗话说:一分的耕耘,一分的收获。经过努力,课题组的老师们都有了一定的收获:

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反思

网络道德教育任重道远,作为,必须注重从道德角度引导学上正确认识计算机和网络的作用,提高他们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要使学生认识到网络并不是知识的净土,那里面也有陷阱和灰色的暗流,对于网络中的东西,必须有选择地借鉴、防止网络陷阱的诱惑威胁。在网络行动中,不利用网络攻击,毁谤别人,尊重他人的网络行动,自觉地,有意识地谴责,抵制一些非法的网络行为。

在当今网络时代,仅仅对中学生上网活动进行引导和规范是不够的,德育工作者还应该主动出击,利用网络提供的免费资源,如免费主页空间等,建立自己的主页,通过网络推动中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建设。去年以来,我校德育老师率先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我们打算在不久的将来,让我们的学生人人有信箱,班班有网页,全校各个教室互通网络的新局面。主动占领网上阵地,变堵为导,利用网络开展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

总之,中学生思想教育应正视网络发展带来的种种机遇和挑战,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将网络思想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优势互补,从而提高思想教育的实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学生对全球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自律抗诱能力,培养学生自我保护、自律自求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有道德有能力的“网上一代”。这是我们在工作中要努力做到的,我们也正在努力。

参考文献:[1]檀传宝。 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2]王经涛、王俊英。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M]开明出

              版2001

      [3] 吴华军。中学生与网络文化的调查与思考。

      [4] 蒋有慧.中学生网络生活情况的调查研究[J].中

          国育学刊,2003

      [5] 熊梅、梅英.教育与网络道德问题谈[J].云南财贸

          学院学2003.           

      [6]杨泽泉、钟金雁.论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认识与网络道

          德教育[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5(6) 第22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