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课堂的心得反思

灵动课堂的心得反思

灵动课堂的心得反思 我们学校二年多来实行的 “灵动课堂”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课堂模式,他完全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模式,彻底的该改变了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中的地位,以前老师是课堂的主角,在台上尽情的表演,学生只是一名观众,被动的接受台上演员的灌输,结果就是以填鸭式让学生学习知识,学生学到的知识很多都是囫囵吞枣,没有真正的理解和消化。新的课堂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家作主,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看法和理解,真正做到了我会学习,我能学会。老师只是作为参与者来和学生共同学习。 说实话这种教学模式一开始我很难接受,因为我觉得老师不讲学生能够怎么能懂?我们应该教给孩子知识,而不是让他们在课堂上任意说出自己的想法。事实上我们的确是低估了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在开始时有些孩子的表现确实出乎我的意料,看法和观点新颖独特。但是由于我对这种模式运用的不熟练,一知半解且急于求成,又对小组的培训不到位,常常出现上课任务不能按时完成,让我对这种模式产生了怀疑。但是孩子们的进步我是看在眼里的,加上学校经常对我们进行培训,以及和同行们对于出现的问题经常讨论和反思。经过二年多的实践,灵动课堂这种模式逐渐显示出它的优越性了。 首先学生个人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尤其是语言表达,积极思考,课前预习,学习兴趣方面,有个别学生俨然成了小老师,而且学生之间交流让学习更为轻松,因为我们往往不能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而学生之间恰恰可以。最主要的还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唯我独尊,小组合作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小组共同进步,才是最大的荣誉,这时候他们就会主动帮助组内的同学,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他们很容易就会发现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因为他们是一个整体,落下任何一人他们的小组就会落后。无形中他们就理解了“木桶理论”。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收获也很大,在孩子们身上学到了很多的东西,重新认识了我的孩子们,发现了孩子的很多闪光点,在和他们交流的是时候我们的关系更融洽更亲近,就更有利于我的教学。 二年多的教学实践成绩可喜,但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完善和思考。 首先我们在编写活动单的时候,需要更深刻的了解学情,课堂的流程和时间的把握更应做到,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这也对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不再是老师的预设,因而老师更要对教材和学生熟悉,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很好的驾驭课堂,让学生和老师都精彩。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小组建设,这也是“灵动课堂”最核心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对小组的建设,尤其是对小组长的培养,这样在合作时独学对学群学才能组织有序,节省时间,使课堂高效定然。 “灵动课堂”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我们也慢慢的喜欢了这种教学模式,同时我也有一些困惑。比如小组合作时还是组里的一些学生表现越来越优秀,而个别内向的孩子进步不是很大,虽然组长也尽力帮助他们,但效果不明显;还有个别组长因为个别学生拉组里的分而有怨恨情绪,虽然通过说服组长愿意接受,但加分这种形式我觉得还应该有更好的形式吧,也就是评价的是时候还应该多元;还有就是上课时间毕竟有限,要想把问题更深入有时候难免拖堂,或是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又不能加重学生课外的学习负担?? “灵动课堂”为我们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我们师生有了更广阔的舞台,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向兄弟学校学习,多和同事交流,多和孩子们讨论,自己多学先进的教学理论,把这种模式进一步完善和推广使更多的老师和学生受益,点燃我们每个人的成功人生。

 

第二篇:科学施教,灵动课堂——培训心得

科学施教,灵动课堂

——“泰州市省市合作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培训心得

姜堰区张甸初级中学 丁慧

5月21日至23日,有幸得到安排,在泰州市姜堰区励才实验学校饱览了一场省市级合作的关于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策略研究”的教学盛宴。这对于我们这些终日埋头苦干、蛮干,只关注教学任务,只关心考试成绩,忽视理论学习,忽视学生心理需求的农村教师来说,更是触及心灵,受益匪浅。

本次培训,从教学设计理论到深入解读文本到教学设计方法、案例分析,再到教学设计说课到专家同课异构,最后到分组讨论、畅谈收获,可以说,这样一次有理论、有方法、有实践、有讨论、有领悟的合理有序的培训安排,本身就是一个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这样的培训策略也透视出市局领导的精心、匠心、慧心以及良苦用心,更让我们这些学员觉得不虚此行,学有所得,且悟且行。

一、理论是实践的基础,科学是设计的根本。

在素质教育的大舞台下,应试教育仍然占有一席之地,而这种应试式的课堂在我们这些80年后教师的课堂上上演更是有些令人羞愧。眼看着一群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我们的课堂里逐渐磨去了棱角,成为学习的工具,不知是喜剧还是悲剧。这些天听南通大学副院长、专家时金芳教授对教学设计策略研究的解读、品析,回想自己在中考复习的这段日子里为了和时间赛跑而讲授的每一节课,着实是不登大雅之堂。

起初听时教授的高屋建瓴的理论知识,基于自己肤浅的见识,诚然感受到深奥难解。她对教育方面的前沿的思考、精辟的理论、教学设计的历史研究等等,擦亮了我的双眸,让我大开眼界,我从来不知道教学设计源自西方,更不知教学设计最初更是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更多强调的是科学系统有规划。在高大上的理论研究面前,我感到自己是那么的渺小,平时只知道一味地研究教学流程怎么安排,只知道考虑这节课我要学生掌握什么,却很少留心过这些教学流程的科学有效性以及科学有效的基础根源,更很少关注“经过教学之后学习者将能做哪些他们以前不会做的事?”或者“教学之后学习者将会有何变化?”这一类的问题。

尤其是当教授提到:为什么一个孩子可以一个星期、两个星期不上语文课,语文成绩仍然不受影响?语文教学到底哪里出了问题?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在市局举办的汉字大赛过程中,我校的几位精英选手在临近比赛的一个星期,停上了语文课,可是在期中考试中,五位选手都考出了不错的语文成绩,其中有好几位都考到130多分。是的,应试式的课堂终究满足不了优秀学生的拔高,语文教学应该注重语文习惯的养成,语文素养的提升,语文味的酝酿。而语文素养的缺失、语文味的流失的根源在于我们的课堂,在于我们的教学设计,更在于我们作为一线教学的老师没有真正领悟教学设计的原理和内涵实质。“教学是一门科学, 1

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这一科学基础上的技术,因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 正如时教授所讲,教学设计者需要思考的三个问题是:“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如何到达那里?”“我们怎样知道已到达那里?”通过这样的问题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的研究,反复琢磨,为了到达预定的终点站,我们采取怎样的策略,运用何种支架,这样做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等等。这样的课堂才会达成科学的受欢迎的课堂,成为科学的课堂。因此我们需要做一个学习型教师,让理论做我们教学设计的支架,让灵动智慧的课堂作者我们的生成。

二、读透是教学的条件,聚焦是教学的策略。

魏本亚教授在时教授理论的基础之上,结合具体课文以及精彩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培训班上的互动一次次将会场气氛推向高潮,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幽默风趣的艺术风格赢得了学员们阵阵热烈掌声。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佳作,一直是初中语文教材的终点学习篇目。执教八九载,也教过数遍的《背影》,可是当魏教授问及教者读过几遍课文时,我当时就蒙了。一是没数过,二是就算数,也是屈指可数。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每次执教,做得最多便是将曾经的教案和课件拿出来重新修改和加工,却总以为自己读过了,知道了情节,知道了情感,只要关注教学流程设计的合理性就可以了。当魏教授问及你是如何执教时,我想,提到《背影》,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无非就是文章紧扣“背影”,理清情节,分析写了几次背影,几次流泪;然后突出最能打动人心的“望父买橘”的背影,重点段落重点赏析;其次结合描写人物的方法走近父亲形象,体会父子深情。自以为合情合理的设计安排,却在魏教授的详细解读下瓦解了。我原来一点都不知道“背影”背后的故事,我的确也只是读到了《背影》的“背影”。至于其中朱自清对父亲情感的变化“感动——悲愤——原谅——感动(怀念)”竟毫不知情,也从未提及,更从未顾暇。

再如:魏教授提问,“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文中孔乙己的两次说话虽然内容相似,为何语言不同?该问题抛出,学员们便纷纷发言,思考后也不难理解,面对的是一群孩童,也只有在孩子面前孔乙已才觉得自己有点尊严,是个普通正常的人,于是和孩子说话便随意多了;可是直起身子,他便想起自己是个读书人,理应像个读书人般地说话,于是乎,之乎者也便说了出来。由此也可见他的麻木、迂腐,但又不乏骨子里的善良。思考完这个问题,我才发现,自己读书时根本没留意这个细节。魏教授说放手让孩子们提问题,就这篇文章,整理出孩子们提出的69个问题不重复的有效问题,并都一一作了回答。而这69个问题梳理通了,《孔乙已》文本的解读应该也是吃透了。当然,解读文本吃透文本,也未必就是要将这些都讲授给孩子们听,只是作为一个教学设计者面对一面讲授的课文的确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自己都囫囵吞枣,又怎能引导孩子们深入研讨呢?又培养孩子质疑思辨、发散思维的能力呢?

因此,我也才知道作为一个教学设计者不能拘泥于教参,解读文本时对自己多问几个为 2

什么,翻阅资料了解作家作品以及背景,做一个有心的教学设计者。也只有这样,才能生成出有深度有广度有高度的科学的课。

魏本亚教授还指出课文切口要小,要有抓手。的确,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教学设计者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之上找出文本的突破口,以点带面,发散思维,从而点面结合串联课文,使得文章浑然一体。比如魏教授的研究生们就《孔乙已》课文的教学设计出了那么多个性有趣的教案,有从“笑”引发的,有从“酒”引发的,有从“手”引发的,个个别开生面,妙趣横生,却又能巧妙地达到预定的目标,最终走到那里。

三、名师盛宴尽显风采,同课异构各具匠心

本次培训为我们展示了两位专家的同课异构,执教的是布丰的《松鼠》。首先,实验初中的唐主任编撰《动物小词典》图书的教学设计,打破了常规执教说明文的套路,独辟蹊径地由泰县的华人汉学家钱存训导入,激发孩子们本土的自豪感,继而引导学生尝试编撰动物小词典。这一独具匠心的科学设计,巧妙地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都融合进去,衔接无痕,润物无声。尤其通过《一个美国学生眼中的汉语词典》的链接归纳出语言的人文性,从而又非常自然而现实地激发孩子们与动物、自然和谐相处。

南通市教研员李凤老师执教的《松鼠》,幽默风趣的语言,时代化的教学评价,及时有效的点评赞扬,各种艺术风采令台下学员啧啧称赞,笑声不断。李老师站在孩子的角度,用童心去揣摩他们感知文本的路径。在阅读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网络,“海选”与课文最“般配”的松鼠,反复斟酌松鼠“亮相”的时机与频率,以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情绪,使其情感活化起来,与教材积极对话,有趣有序地习得知识技能,在广泛的联系中体验并理解文本的思想意义。正是李老师的热情、激情、友情,巧妙地激发了孩子的热情,整个课堂参与度很高,人人有话说,人人想说话。这堂成功的示范课,让我们看到了李老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她充分透析了学生的心理,科学有序地安排教学流程,从而才能生成积极主动的教学氛围,达到互动高效的教学效果。

我一次次禁不住问自己我该怎样做、做什么样的教师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怎样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从他们身上,我学到的远不只是专业的知识和做学问的方法,更多的是他们执著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严谨勤奋、潜心钻研、尽心尽责的那种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的高品位的生命形式;作为一个学者,他们那闪光的人格魅力令我震撼!也让我从以前的朦胧含混、雾里看花,到现在柳暗花明、茅塞顿开,我真实体会到了专家们实在真诚的授课风格,感受到了她们关心一线教师、助力一线教师的古道热肠,更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让我们在教海里不再迷惘。因为有你们,我们更有信心;因为有你们,孩子们更有明天!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