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队伍建设

社区现有工作人员存在队伍年龄偏大、整体文化程度低、工作方式简单化等特点,而且没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社工人才,所以不熟悉专业化的社区工作方法,大多数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完成上级指派的任务上面。而且社工待遇不高,社会认同度偏低,一说到社区,大家就想到居委会大妈,很多被选派到基层社区的大学生只把社区当做个人职业生涯的一个跳板,使得社区工作者的队伍极不稳定,缺乏年轻有冲劲干劲的专业人才。那么社区现有工作人员如何向专业化社工队伍转型呢?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 规范现有社工队伍,要求社区现有工作人员持证上岗,对于符

合国家级社工报考条件的人员必须人人报考,考上国家级社工的给予一定的薪酬补贴,并在社区竞选中给予优先考虑。注重把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社区工作人才吸纳进党员干部队伍、选拔进基层领导班子。

二、 提高社区招录社工的标准,在年龄、学历和工作年限等方面设

立门槛,社会工作专业毕业,有社会工作经验优先录取。杜绝走后门攀关系的行为,净化社工队伍,招录具有专业素养的社工,从源头起建立专业社工队伍。

三、 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应根据社区工作者的工作性质、工作的

重要性和工作量来规定任职资格标准以及待遇标准,并根据其职称晋升逐步提高相应的待遇。建立完善社区工作者的聘用、关系的解除、奖惩、监督等管理制度。通过完善的制度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留住比较高素质的人才。

四、 加强专业培训,培养社区管理的专业人才。对于现有的社区工

作人员开展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职业培训,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以专业社工帮助这类半专业的社区工作者实现专业化转变。各类培训要注重实务能力培养,增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由“岗位型社工”向“项目型社工”转变,目前社区正在积极

推进全科式服务,全科式服务岗位有限,那么我们其他的社区工作人员做什么?我觉得可以向“项目型社工转变”,我们社区根据居民需求开展不同的服务项目,一个项目可以由一个或是多个社工共同参与,这样有利于我们的社工有更多的时间投入专业工作。

 

第二篇:关于笕桥镇社区建设和社工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笕桥镇社区建设和社工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王宝华、俞国明、高兔英、傅佳雁

第四走访大组成员:冯春娟、周连泽、黄增才、郝 冬、

今年x月份以来,根据区委“进万家门、访万家情”主题实践活动的总体部署,围绕“关注民生、转变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目标,笕桥镇第四走访大组通过上门入户、走访企业、座谈交流、区情宣讲、镇情宣讲等形式,深入社区、企业和群众家中了解社情民意,并重点针对“社区建设和社工队伍建设”这一课题进行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笕桥镇社区和社工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一)社区建设基本情况

目前,笕桥镇共有18个社区。其中:4个为老社区(农科院社区、机场社区、枸桔弄社区、笕桥社区),13个为撤村建居社区(范家社区、弄口社区、花园社区、白石社区、草庄社区、黎明社区、同心社区、黄家社区、浜河社区、水墩社区、笕新社区、横塘社区、俞章社区),1个为新建社区(天新社区)。

(二)社工队伍基本情况

目前,笕桥镇共有社工187人,社工队伍整体素质较高,思维较活跃,在工作中具有较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较强的为民服务意识和本领。一是学历结构合理。社工中大专(含)以上学历人数为168人,占全镇社工总人数的89.8%,其中硕土研究生2人。二是年龄结构合理。社工中30周岁以下有62人,占总数的32%;31—40周岁有64人,占总数的34%;41—50周岁有47人,占总数的26%;50周岁以上有12人,占总数的6%。三是“领头雁”作用明显。笕桥镇的社区建设始终以党建为龙头、以

文明为抓手、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维护稳定为目标、以各种文化活动为载体,不断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近年来在社区建设中涌现出了一批“领头雁”,其中:有笕桥土生土长、默默奉献、一心为居民群众服务的俞章社区书记俞来法;有坚持出实招、办实事,把社区工作的实力点放在解决群众生活难题上的横塘社区书记管兴龙;有用真诚的工作行动力量,为社区建设和党的事业注入活力的农科院书记朱岚玲,正是他们“脚勤、手勤、耳勤、口勤”的工作作风,带动了整个笕桥的社区建设。

二、近年来社区和社工队伍建设的主要工作

近年来,全镇各社区按照镇党委提出的“共建和谐笕桥、共享幸福人家”工作主题,按照“服务基层要心贴心、服务群众要面对面、服务企业要手拉手”总体要求,在城市化进程中切实加强社区建设。

(一)狠抓社工队伍建设。一是以培训为抓手,不断夯实业务基础。基层服务不仅要求社工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更要具有高超的沟通技巧。近年来,笕桥镇严格对照市、区有关文件精神,把加强社工的培训教育工作放在首位,针对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一般社工及老社区、撤村建居社区的不同特点采取分层分类管理,开展《新民生政策》、《优化社会管理》、《组织与团队建设》、《实际礼仪与沟通》等内容的培训,培训人次达1000余人,收效良好。二是以活动为载体,不断提高凝聚意识。为更好提升社工队伍素质,提高社工危机意识,笕桥镇立足当地实际,积极开展“小巷总理论坛”、“创新项目评选”、“优秀社工评选”、全镇社工“一口清”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活动。同时,将社工考核成绩与年终绩效奖励相挂钩,不仅增强了共同推进社区建设的凝聚力,而且大大

提高了社工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三是以交流为渠道,不断拓宽工作思路。严格执行上级有关文件,落实错时上下班制度,执行A、B岗轮流制,采取“无缝”服务与管理。同时,注重选拔年纪轻、干劲足、肯吃苦、表现好的的社工到兄弟街道(镇)进行轮岗学习,拓展工作视野,提高服务水平。

(二)加强社区配套设施建设。抢抓改革机遇,把深化“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建设”列为全镇当前的重要工作,贯穿到“共建共享生活品质示范镇”的工作全局之中,全镇18个社区和1个经济组织紧紧围绕“班子强、百姓富、环境美、民风好”的要求,积极开展社区各项工作。今年以来,笕桥镇先后投入资金2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改建全镇18家“星光老年之家”、11个社区服务大厅、5座社区康复中心、3家爱心食堂。目前,草庄社区和天新社区的配套设施正在建设中,预计8月底前将投入使用。

(三)优化社区服务工作。深化镇44510片组户民情联系服务机制,实现社区工作者“一岗多职”,“一岗多能”,让每个社工在工作中多开动脑筋、多为社区居民解决问题,进一步密切社区和居民的联系。特别是深化社工“片组户走动工作法”,有效提高了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做到“办什么”问需于民;突发事件马上看现场,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做到“怎么办”问计于民;处理好事务及时回头听反馈,做到“办得好不好”问绩于民。

三、新形势下社区和社工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社工队伍素质有待提升。城市化推进越快,经济转型压力越大,居民服务需求越多,社区的工作就越需要把握规律性,越要体现时代性,越要富于创造性。从笕桥镇的实际情况看,不仅有已经撤村建居的新型社区,也有正在拆迁过渡的待建社区,还有一些中高档商品现代小区。撤村建居社区内商品房的导入,

为社区建设带来一定难度,这既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带来了新课题,也对进一步提高社区队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社区管理难题有待破解。与其他街道(镇)相比,笕桥镇社区建设起步较晚,区域内人口流动频繁,特别是还有一定数量的拆迁过渡社区和大批在外过渡居民,社区配套硬件设施也不够齐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服务管理的不断优化。除此之外,一些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还不够,引导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

(三)工作方法有待创新。针对各个社区的实际情况,每个社工开展工作的方式、方法应不尽相同,工作的方式、方法略显单一,在服务管理过程中没有合理利用、有效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与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使一些工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

四、关于社区和社工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

(一)抓业务培训,提素质。研究制定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社工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保障机制,切实加强专业培训,进一步提高社工的思想境界,将社区工作者的思想“软实力”转化为服务社区居民的“硬实力”。一方面,坚持思想先行、活动跟进,多层次、多层面组织开展以党的方针政策、时事政治,以及笕桥镇中心工作为重点的理论学习,增强社工的大局观念。另一方面,组织开展以党建知识、劳动保障、民政事务、计划生育知识主要内容的业务学习,不断提高社工的综合能力。

(二)抓轮岗交流,提技能。按照分级分层的工作方法,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在精心组织区、镇内社区工作者轮岗交流的基础之上,扎实开展选派社区工作者到市外、区外挂职交流学习工作。7—8月,共组织30余名社工参加轮岗交流,通

过在学习中找差距、求突破,引导社工进一步拓宽思路、积累经验,更有针对性地提高为社区居民服务的技能。

(三)抓测评考核,提实效。充分借鉴兄弟街道(镇)的有益做法,逐步推进“分级分片、责任社工”的管理模式,制定《笕桥镇社区工作者绩效考评办法》、《笕桥镇社区工作人员考勤管理办法》、《笕桥镇社区工作者月度评议表》等规范性文件和标准,进一步加强社工管理。同时,深入开展“满意社工”评选活动,评选镇“十优十佳”社工,实现典型引路。

(四)抓服务创新,提质量。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社区工作者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新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法。针对拆迁过渡在外群众多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以天新社区为试点探索开展驻点民情联系服务工作,不断提高服务居民的质量。

(五)抓配套设施,提功能。按照城市社区服务的功能,加强对撤村建居社区配套设施的完善。其中,撤村建居回迁安置社区应按照城市新型社区要求,物业管理提前介入,全面布局较完善的社区设施建设,但要“农转居”居民马上和商品房一样接受物业是不现实的。建议先引进(社区)领导之下的物业工作站,一是组建一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队伍,实行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二是在回迁安置房尚未分配时先行入驻,参照商品房拿钥匙的模式查水、查电、查房子质量,制定住户各项规章制度,并为各住户做好相应的各项协议签订工作;三是社区管理之下的物业应做好各业主的“保姆、保安、益友、导师”,让撤村建居的社区逐渐尽快与城市社区接轨。

相关推荐